庄子寓言故事成语

庄子寓言故事成语
庄子寓言故事成语

庄子寓言故事成语

原文: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庄子·秋水》

赵国都城邯郸的人,擅长行走,不仅步子轻快,而且姿态也非常优美。

译文: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氵并氵辟纟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氵并氵辟纟光,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氵并氵辟纟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河,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庄子·逍遥游》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赐给我一种大葫芦的籽种。我把它种活了,果然结了一只大葫芦,能容五石。我想用它盛水,但它的坚硬程度又无法承受;把它割开做了许多瓢,一个个又平又浅,不能舀水。您看,这只葫芦不能不算容积很大的庞然大物了,可是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我索性把它打碎了。”?

庄子听了,说:“先生,您真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个人善于配制防治冻手的药,他家祖祖辈辈都用这种药涂抹在手上,靠漂洗棉絮过日子。

有一个外乡人听说了,请求收买他的药方,情愿出一百两黄金。宋人便把全家人招集在一块商量说:“我们家祖祖辈辈干漂洗棉絮

的活儿,能够得到的不过几两黄金;现在出售这个药方,一下子就可

赚取一百两黄金,就卖给他吧!”

那个外乡人得到了药方后,便拿去献给吴王,并向吴王夸赞这种药的用处。这时,正赶上越国有内乱,吴王便派他领兵讨伐越国。

冬天,他们和越国军队进行水战,把越国军队打得大败。吴王很高兴,就割出一块土地来封赏给了他。

这药能够使手不皲裂,功用是一样的。但是,有的用它得到封赏,有的有了它仍免不了干漂洗棉絮之类的苦活,这都是由于用法不同

的缘故啊!现在您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漂游江河湖海,作渡江之用,而只考虑盛东西呢?你还是个心眼不开

窍的人呀!”?

题旨:物各有其用,尽其用,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寓意: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原文:西施病心而膑,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膑。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膑美,而不知膑之所以美。庄子《庄子·天运》

译文:西施长得很美丽,即使是心口痛的时候,紧锁着双眉,附近的一个丑女见了,仍感到她的样子很漂亮。

丑女回去以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捧着心口,皱着眉头,想让别人夸她漂亮。谁知道乡里的富人看她这个样子,赶紧关闭大门不

出来;穷人见了,也拉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远远地躲开。这个丑女只知

道皱着眉头的样子美,却不知道为什么皱眉的样子美。

寓意:做事情,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条件,盲目地模仿别人,很容易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庄子中的成语故事(全)

庄子中的成语故事 朝三暮四 原文----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跖》。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

《庄子》成语故事名言 《庄子》成语故事 相互影响:来源《庄子大侠》:“春旱,鱼相于地,相互影响,相互影响湿,不如忘记彼此在江湖。”“原意是春天干涸后,两条鱼没有及时离开,最后被困在陆地上的一个小洼地里。两条鱼动弹不得。他们用泡沫互相润湿,忍受彼此的吹拂,忍受转身时擦拭身体的痛苦。这时,两条鱼不禁回忆起它们在河湖中自由快乐的生活。 螳螂充当交通工具:来自庄子,人类的世界:你不知道丈夫螳螂吗?一个人的天赋之美在于他对自己手臂上留下的伤痕感到愤怒。对美丽的人的谨慎、小心和侵犯是很少的。意思:螳螂张开双臂阻止前进的车轮。它并不知道自己无能,但它确实认为这样做是有益的。何彦!你的心是好的,但你的行为就像高估了自己。你必须保持警惕。小心!屠龙技巧:《庄子·列御口》:“朱令学会了如何以支离破碎的方式屠龙,并在一个富裕的女儿家庭度过了三年。他很有技巧,但没有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意思是: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想学习一项惊人的技能当他听说分散的利益会杀死龙时,他想,“这是世界上罕见的技能。”所以他去拜师布衣当老师。他学习了整整三年,在学会屠龙技能之前,他扔掉了所有的财产。但是学习技能有什么用呢?世界上没有龙。他的精彩技能将被用在哪里? 生之约终结:来自庄子?偷跖骨:尾巴和女人住在横梁下。那个女人没来,水不能走,她抱着横梁死了。据说:一个叫微生的疯子正在桥下和他心爱的女孩约会,但是他的爱人很久没有来赴约了。不幸的是,

洪水上涨了。为了遵守诺言,这个疯子坚持不走,最后他淹死在桥柱里。 是一种常见的负重方法:出自《庄子·叙物归》:“郢人的粉笔慢,鼻子像苍蝇的翅膀,这使得工匠们经常负重,听它说话,用粉笔不伤鼻子,郢人站着不失去能力。”宋听了,说:“你替我做。”?工匠说:虽然我已经死了很久了,但我能尝到它的味道。?“意思是:有一个叫瑛的人在粉刷墙壁时,不小心碰到了鼻子上的一个石灰点,薄得像苍蝇的翅膀他知道另一个名叫匠石的人可以发挥斧头的独特技能,所以他“习惯于搬运重物”。也就是说,他像风一样挥舞着斧头,咔嚓一声砍掉了石灰,这样他的鼻子就不会受伤了。他不怕丢脸。后来,听了一个叫宋的人讲的这件非常难得的事。他很无聊,想找点刺激,所以他在鼻子上涂了些酸橙,这也让“工匠们锻炼体重成为惯例”马史回答说:“我以前能做好这项工作,但是现在我不能玩了,因为和我一起工作的那个叫英的人已经去世了。”“ 缺钱:摘自《庄子·让王》:“曾子生来健康,十年不做衣服,是冠缨脱落,缺钱而缺钱,一定会鞋后跟“意思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隐居,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住在卫国,面容憔悴,手脚沾满蚕茧,衣衫褴褛,生活十分艰难。有时他连续三天不生火,十年不做新衣服。他一戴上帽子,帽子上的流苏绳就断了,拉下了他的裙子,露出了他的胳膊肘。 1、王维召见庄子 庄子穷,靠编草鞋,向监工河侯借米可以说,为了解决无米之炊的

庄子中的成语

鹏程万里 『解释』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出处』《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直上 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 越俎代庖 解释】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处理超过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情。 每况愈下 每:每一次;逐一;况:状况;愈:更加。越往下越明显,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大而无当 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大相径庭 径:门外的路;庭:门院里的地。《庄子·逍遥游》:“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后来用“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心如死灰 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朝三暮四 (古义)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今义)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或者用来比喻花心,想得太多。目无全牛 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游刃有余 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游:运转;刃:刀口;余:余地。 踌躇满志 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心意。从容自得,心意满足。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螳臂当车 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当:阻挡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呵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喻贪生惧死,不如相忘于自然。 相濡以沫 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为了保住生命,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家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延续生命。 盗亦有道 道:道理。即使是当贼的,也有他们的所谓“行为规范”。 唇亡齿寒

(完整版)50个成语故事大全

50个成语故事大全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 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 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

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

《庄子》中成语集锦

出自《庄子》的寓言和成语: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望洋兴叹朝三暮四薪火相传东施效颦无中生有呆若木鸡 每况愈下邯郸学步成者英雄败者贼栉风沐雨庖丁解牛中规中矩大相径庭 朝生暮死沉魚落雁秋毫之末栩栩如生迎刃而解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踌躇滿志不翼而飞支离破碎真知灼见探囊取物强聒不舍吐故纳新昭然若揭似是而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失之交臂捉襟见肘学富五车 庄子的寓言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3.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5.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6.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7.庄于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年非也。”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庄子曰:“孔子谢之矣,而其未之尝言。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呜而当律,言而当法。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庄子成语及出处大全

1、哀莫大于心死 语出《庄子·田子方》。心死违背天性比人死更可悲,后指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灰意冷,思想停滞。 2、安常处顺 语出《庄子·养生主》。原指顺应自然便无所牵累,逍遥自在。后指安于平稳生活,处于顺境。 3、安室利处 语出《庄子·徐无鬼》。指安全便利的处所。 4、安危相易 语出《庄子·则阳》。指平安与危难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 5、白驹过隙 语出《庄子·知北游》。比喻时光过得很快,好像在缝隙中窥见飞跑而过的白马,转瞬即逝。 6、百舍重趼(茧) 语出《庄子·天道》。在途中住了上百宿,脚下起了层层茧,形容旅途劳苦。 7、苞苴竿牍 语出《庄子·列御寇》。送人礼物,并且附以书信。指行贿请人办事。 8、奔逸绝尘 语出《庄子·田子方》。形容奔驰得非常快。 9、避世绝俗 语出《庄子·刻意》。脱离现实生活,避免同外界来往。 10、变化无常 语出《庄子·天下》。变化很多,没有定规。 11、冰解冻释 语出《庄子·庚桑楚》。比喻困难、障碍或疑难完全消除。 12、不及之法 语出《庄子·骈拇》。比喻高不可及,无法实用的法式。 13、不急之察 语出《庄子·天地》。指不急需考察的事情。 14、不系之舟 语出《庄子·列御寇》。比喻无忧无虑、随心所欲。 15、不近不情 语出《庄子·逍遥游》。行为不合乎人之常情,或情情行为怪癖。 16、不上不下 语出《庄子·达生》。形容两头都没有着落,进退都困难。 17、不生不死 语出《庄子·大宗师》。原指超出生死的境界,无所谓生与死。 18、不肖子孙 语出《庄子·天地》。指品行不好,不能继承父祖事业的子孙。 19、不言之化 语出《庄子·徐无鬼》。意在言外的话。 20、不言之言 语出《庄子·徐无鬼》。意在言外的话。 21、不易之道 语出《庄子·天道》。永久不变的规律。

《庄子》-成语故事

《庄子》 《庄子》,亦称《华南经》,道家经典之一,为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庄子,战国思想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一说今河南商丘东北)。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每况愈下 战国时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向庄子请教,问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庄子说:“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 “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吗?”东郭子非常客气。 庄子不加思索:“在蚂蚁洞里。” 东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 庄子又说:“‘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 “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东郭子更为奇怪。 庄子继续说:“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向解释:“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来是这样。”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螳臂挡车 《庄子》

《庄子》中的成语、出处及解释

《庄子》中的成语、出处及解释 2011-08-08 11:40 《庄子》中的成语、出处及解释 扶摇直上、鹏程万里——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御风而行——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解释比喻超出自己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出处《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矣。” 大相迳庭、不近人情——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庄子?逍遥游》“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王先谦集解引宣颖云“迳,门外路;庭,堂外地;大有,谓相远之甚。”后称彼此差异很大为“大有径庭”。 肌肤胜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出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用以说明女子皮肤的白皙。 形如槁木——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后用“形如槁木”形容身体瘦得像干枯的木头,比喻毫无生气或极端消沉。

大言炎炎——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出处《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成玄英疏“炎炎,猛烈也”。总的意思就是夸大口的言论非常猛烈。 朝三暮四——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四。』众狙皆怒。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出自《庄子?齐物论》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踌躇满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成语踌躇满志拼音chóu chú mǎn zhì释义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志愿。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来源《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庄子寓言中的成语

庄子寓言中的成语 1、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除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业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2、成者英雄败者贼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跖》。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可是连圣贤都对他们没有非议。其实这事有什么奇怪呢?《尚书》上说:“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在后来的社会也是这样。北宋苏轼在《孔北海赞序》中说:“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曹)操得在英雄之列。”可惜的是,庄子、苏轼这样的大声疾呼不常听到。与此相对的一个成语是“不以成败论英雄”。作此呼吁者多半是失败的一方。国民党被打败,逃到台湾。台湾的报纸议论起来,就经常用“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词。 实际上,公平地说,庄子的观点有点脱离实际。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英雄也好,平民也罢,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去看待他们,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四大发明,肯定觉得技术落后而不是先进,可在当时的科学环境下,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事。重要看这些英雄们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对当时和后代的人民大众是否做出了大的贡献。 3、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国领导人有起名为万里的,可能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4、无中生有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生出“有”,又从“有”发展成万物。《庄子·齐物论》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连未曾开始都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的形态是“有”,在“有”之前是“无”,还有连“有”和“无”都没有的“无”。忽然间有了“无”,不知道“有了‘无’”到底是“有”呢还是“无”。

出自《庄子》的成语

出自《庄子》的成语 内篇部分 ????????????? 庄子·逍遥游?? 【鹏程万里】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扶摇直上】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夏虫朝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姑射神人】藐姑射之山(25),有神人居焉。 【绰约多姿】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26),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27),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28)。 ?【越俎代庖】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大而无当】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 【大相径庭】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断发文身】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中规中矩】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 【跳梁小丑】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庄子·齐物论?? ????????????? 【形如槁木】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心如死灰】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 【朝三暮四】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四年级成语故事

四年级上册: 1、胸有成竹: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她就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就是春夏秋冬,也不管就是刮风下雨,或就是天晴天阴,她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就是文与可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她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就是她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瞧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她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瞧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她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她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与可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与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与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她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与可说:文与可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意思】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近义词】心中有数 2、杏林春满: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与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她虽然医术高明,但就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她的宅旁种植杏树。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养性,这片杏林便被称为“董林杏林”。每逢杏熟时节,董奉张榜公告,凡就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而就是用稻谷换取,一斗稻谷换一斗杏。董奉又将用杏换来的稻谷。全部用来救济贫民百姓。这样一来,正就是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董奉更就是闻名遐迩,颂声载道。庐山一带的百姓在董奉羽化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道医。后来人们又

邯郸学步成语寓言故事

邯郸学步成语寓言故事 本文是关于邯郸学步成语寓言故事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邯郸学步成语寓言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邯郸学步成语寓言故事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

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成语“邯郸学步”就是从这个故事概括出来的。它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在学习上只知生硬地摹仿,而不是去借鉴创新,结果非但学不到人家的长处,反而把自己的长处也丢掉了的人。 【汉字】邯郸学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基本释义】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贬义词 【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近义词】西颦东效寿陵失步东施效颦邯郸匍匐衣冠优孟寿陵匍匐 【反义词】择善而长独辟蹊径标新立异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庄子成语故事

中本141 叶春晓 1402401126 《庄子》成语故事 1.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出处:《庄子·逍遥游》 齐谐者(1) ,志怪者也(2)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3),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去以六月息者也 (5)。”野马也(6) ,尘埃也(7),生物之以息相吹也(8) 。天之苍苍(9),其正色邪(10)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1)?其视下也(12),亦若是则已矣(13)。 [注释] (1)齐谐(xié),齐国记载诙谐怪异的书。作人名、书名解非是。 (2)志:记,记述,记载。怪:怪异,奇异。 (3)水击:拍打水面。水击三千里,说明鹏起飞时的声势极大。 (4)传(tuán):盘旋。扶摇:自下而上的暴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说眼界极远。不管是水 击三千里,还是升到九万里高空,然而都是不足自矜的.因为都是有待的,不逍遥不自由的。 (5)去以六月息者也:飞向南极大海,要用六个月的时间,才能止息。作乘六月的风而去解非是。 (6)野马:游气浮动于天地之间,状如野马奔驰。 (7)尘:指尘土。埃:指尘土中的细小颗粒。尘埃:即飞扬在空中的带有尘土颗粒的空气。 (8)生物:指空间活动的生物。息:气息。以息相吹:气息相互吹动。 (9)苍苍::深蓝色。 (10)其:通岂。 (11)极:尽。 (12)视:看。 (13)是:此,这样。则已:同而已。

[译文] 齐国的谐书,是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谐书上所记的言论说:“当大鹏迁往南极大海时,翅膀拍击水面三千里,借盘旋的暴风飞上九万里高空,一飞去就要用六个月的时间才能息止。”野马奔驰的游气,飞扬弥漫的尘埃,空中活动的生物,都因气息相互吹动而上升。天空的深蓝色,难道那是它的本色吗?天空的高远难道就没有穷尽吗?大鹏向下看,也不过是这个样子罢了。 2.夏虫朝菌 出处:《逍遥游》及《秋水》 小知不及大知(1),小年不知大年(2)。奚以知其然也(3)?朝菌不知晦朔(4),蟪蛄不知春秋(5) ,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6),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7) ,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9),众人匹之(10),不亦悲乎 (11)! [注释] (1)知(zhì):通智。不及,不了解。大知:是指一切无待的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 (2)年:寿命。小年,短命。 (3)奚:何,怎么。然,这样。 (4)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晦朔:一个夜间一个白天,一天一夜。 (5)蟪蛄(huìgū):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春秋,指一年。 (6)楚,楚国,在今湖北省。冥灵:树名,非指大龟名。 (7)大椿:树名。 (8)此大年也:此四字原缺,按刘文典《庄子补正》补正。大年:指齐生死,忘生死。 (9)彭祖:传说中的人物,姓钱名铿,尧时人,历经夏、商、周各朝,活八百岁,封干彭,又年寿长,故称彭祖。特:独。闻:名声,此处引申为著称。 (10)匹:比。 (11)悲:悲哀。 [译文] 才智小的不了解才智大的,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呢,生命只有一个

20个成语典故

20个成语典故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十二)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研究性学习专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庄子寓言了解庄子思想 2.辩证看待庄子思想比较儒道思想的不同与相同 3.了解庄子艺术手法及文风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了解庄子生平思想 【知人论世】 一。生平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的社会生活,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 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死时享年84岁。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祖上系出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代表作《庄子》(《庄子》是庄子和其弟子所著)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样版,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二.庄子思想 1.庄子对现实十分悲观,他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采取的是虚无主义态度。 他把提倡仁义中国哲学和是非看做加在人身上的刑罚。他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肉体的束缚,想要到达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其办法是“坐忘”—彻底地忘掉一切。 2.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 就像《逍遥游》中说的那样,大鹏﹑小鸠和列子等都有所待,所以都称不上绝对的自由,真正获得自由的“至人”是无所待的。这样的至人超脱于物我﹑是非﹑生死、贵贱之外,能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神秘境界。

成语故事1213

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 1.随珠弹雀 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8),其土苴以治天下(9)。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10),岂不悲哉!凡圣人之动作也(11),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12)。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13),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14)。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15)!(《庄子&S226;让王》) 【注释】 (8)绪余:余,残余。(9)土苴(zhā):糟粕。(10)殉:逐。殉物:追逐名利权势。(11)圣人:指得道的人。(12)所以之:所以往,所追求的目的。所以为:所以这样做的原因。(13)随侯之珠:随侯的珍珠。一颗名珠被随国的诸侯得到而得名。(14)要:取得,求得。(15)随侯:指随侯的珍珠,有的版本“侯”后有“珠”字,可供参考。 【译文】 道的精髓可以用来修身,它的残余可以用来治国,它的糟粕可以用来平天下。由此可见,帝王的功业,是圣人的余事,并不是用来全身养生的。现在世俗的君子,多是危害身体抛弃生命以追求物欲,难道不可悲吗!凡是圣人的行动和作为,一定要观察它所追求的目的和所以这样做的原因。现在如果有这样一个人,用随侯的珍珠做弹丸去射千仞高的雀鸟,世人一定会嘲笑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所用的是贵重的东西而要求取的则是非常轻贱的东西。生命这东西,怎么能赶不上随侯的珍珠贵重呢! 【寓意】 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2.猴子逞能 吴王浮于江(1),登乎狙之山(2)。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3),逃于深蓁(4)。有一狙焉,委蛇攫(5),见巧乎王(6)。王射之,敏给博捷矢(7)。王相者趋射之(8),狙执死(9)。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10):“之狙也,伐其巧(11)、恃其便以敖予(12),以至此殛也(13)。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14)!”颜不疑归而师董梧(15),以锄其色(16),去乐辞显(17),三年而国人称之(18)。(《庄子&S226;徐无鬼》) [注释] (1)吴王:吴国的君主。浮,泛舟。(2)狙(jū):猕猴。《齐物论》有狙公赋茅的故事。(3)恂(xún):恐惧、害怕。弃:弃地。走:跑,逃跑。(4)蓁:通榛。(5)委蛇(yí),同逶迤,庄重而又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说作曲行解亦通。攫(juézǎo):攀搏。(6)见:通现。(7)敏给:敏捷。博捷:接取。矢:箭头。(8)相(xiàng)者:随从打猎的人。(9)执死:抱树而死。一作既死。(10)颜不疑:人名。(11)伐:夸,矜。(12)恃:依靠。便,轻便。敖:

庄子20个成语天道高远人心逍遥

1.安常处顺 出处:《庄子·养生主》 释义:原指顺应自然便无所牵累,逍遥自在。后指安于平稳生活,处于顺境。 感悟:庄子眼里的养生就是人顺应天道自然,处于常态就可以了,不必刻意进补或者修炼。 明白的人懂得放弃,心安理得;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处之泰然;睿智的人懂得超脱,随遇而安。安于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就能摆脱诸多烦恼和痛苦。 2.安危相易 出处:《庄子·则阳》 释义:指平安与危难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 感悟:人生中的平安与艰难,顺境与逆境都是辩证的,常常互相转化,顺境中不懂得居安思危,顺境就会慢慢变成逆境;逆境中若能小心谨慎,变被动为主动,逆境也会慢慢变成顺境。 人生也没有真正的绝境,有个词叫“绝处逢生”,绝境可以使一个人突破骨髓与血液中的樊篱,超越常规,书写不曾想过的神话。 3.白驹过隙 出处:《庄子·知北游》 释义:比喻时光过得很快,好像在缝隙中窥见飞跑而过的白马,转瞬即逝。 感悟:年华似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轻描淡写。人生如梦,但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每个人都有一丛花开在心底,纵使白驹过隙,岁月老去,依然会花香满衣! 4.不系之舟 出处:《庄子·列御寇》 释义:比喻无忧无虑、随心所欲。 感悟:庄子形象地把逍遥人生比喻为“泛若不系之舟”,但是人达不到一定境界,是不可以无约束的,济公和尚不守戒律,喝酒吃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后面还有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5.不淫之度 出处:《庄子·达生》 释义:这里的“淫”是过分的意思。安于自然,止于所应受之分,没有过度的要求。 感悟:“人生贵适宜。”懂得适度,见好就收。曾国藩说:“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做人只图自己一时风光,结果一败涂地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 6.巢林一枝 出处:《庄子·逍遥游》 释义:鸟在树林筑巢只用一根树枝,比喻有居住之地就满足了。 感悟: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不管拥有多少物质,一个人睡觉也只能睡一张床,吃也就一日三餐,仅此而已,所以人贵在知足。 7.从容无为 出处:《庄子·在宥》 释义:指听其自然,不妄加人为的力量。 感悟:天地看似“无为”,却化育万物。“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干,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8.大人无己 出处:《庄子·秋水》 释义:“大人”指超脱了常人物欲的,道家所说的“真人”。“大人”把自己和别人融为一体。 感悟:众生一体,爱别人也就是爱自己。人与天道融合,也就是容纳他人,接纳芜杂世俗之事而不会心存芥蒂。 9.道在屎溺 出处:《庄子·知北游》 释义:指宇宙精神的本原无所不在,甚至存于最卑微的东西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