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笋竹两用毛竹林第2部分栽培技术与验收规范

合集下载

DB33T无公害双孢蘑菇第2部分生产技术

DB33T无公害双孢蘑菇第2部分生产技术

DB33T无公害双孢蘑菇第2部分生产技术前言DB33/ 447-2003《无公害双孢蘑菇》分为:——第1部分:菌种。

——第2部分:生产技术。

——第3部分:商品菇。

本部分为DB33/ 447-2003的第2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

本部分起草单位:浙江省嘉善县农业经济局。

本部分要紧起草人:樊根强、鲍荣焕、杨玉成、陆剑峰、陈福权、陶如龙。

无公害双孢蘑菇第2部分:生产技术1 范畴本部分规定了双孢蘑菇的品种选用、栽培环境、水质标准、大气质量、培养料配方及发酵工艺、播种、发菌治理、秋菇治理、越冬治理、春菇治理及产品采收。

本部分适用于浙江双孢蘑菇的室内栽培技术模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舞依照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8321.2-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GB/T 8321.3-200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GB/T 8321.4-199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GB/T 8321.5-199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GB/T 12728-1991 食用菌术语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NY 5099-2002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3 术语和定义本部分的术语和定义按GB/T 12728-1991的规定,其它未规定的采纳下列术语和定义。

3.1碳氮比在蘑菇栽培原料中所含纯碳和纯氮的比例。

4 栽培场所4.1 环境要求:地势高爽、环境清洁、水源清洁方便,远离禽舍和仓库。

4.1.1 灌溉水质要求按 GB 5749中的生活用水标准实施。

4.1.2 覆土材料质量要求:按GB 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实施。

笋竹两用林丰产经营技术

笋竹两用林丰产经营技术

笋竹两用林丰产经营技术笋竹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农产品,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和装饰等领域。

而笋竹两用林丰产经营技术则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种植笋竹,并同时兼顾其它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

本文将介绍笋竹两用林丰产经营技术的相关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笋竹的准备工作1. 地块选择: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地块作为笋竹两用林的种植区域。

2. 地面准备:进行地面整平、翻耕、松土、施肥等工作,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 种植材料选择:选择优质、无病虫害的种苗,种植密度一般为6000-8000株/亩。

第二部分:笋竹的种植技术1. 深耕:在地面准备的基础上,进行深耕,以提供足够的土壤深度和通透性。

2. 权衡头:在深耕后,按照一定距离将笋竹种植材料插入地面,保持头部露出。

3. 种植密度:根据土壤肥沃程度和资源条件,适当调整笋竹的种植密度,使其生长良好。

4. 管理:对笋竹的病虫害进行防治,以及合理管理林地,保持适宜的光照和通风条件。

第三部分: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1. 快速生长蔬菜:在笋竹两用林的缝隙中,可栽种快速生长的蔬菜,如油麦菜、生菜等,以提高经济效益。

2. 优势作物: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栽种的经济作物,如红薯、番茄、辣椒等,以增加农产品收入。

3. 综合利用:合理设置休闲娱乐区、观光区等,让游客在欣赏笋竹的也可以购买相关农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第四部分:笋竹两用林的经营管理1. 资源合理配置:根据土地面积和资源条件,合理配置笋竹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效益。

2. 定期养护:定期进行植物修剪、灌溉和施肥等工作,保持笋竹和经济作物的良好生长状态。

3. 市场开发: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 技术培训:定期组织笋竹两用林的技术培训活动,保持经济作物和笋竹种植技术的更新,提高经营效益。

通过以上几个部分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笋竹两用林丰产经营技术的重要性和实施步骤。

毛竹笋竹两用林主要培育技术_1

毛竹笋竹两用林主要培育技术_1

毛竹笋竹两用林主要培育技术毛竹笋竹两用林就是同一竹林同时生产出优质高产的竹材和竹笋,即把竹材和竹笋同时作为竹林主产品的经营类型,实施毛竹笋竹两用林,能充分发挥竹林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竹林的经济效益。

1.竹林结构调整建立合理的竹林结构,是实施毛竹笋竹两用林的基础,总的要求是:中密度、中径级、轻龄级。

立竹量以每亩140-180株为宜,阳坡竹林和钩梢竹林密度可适当大些,立竹不宜太粗或太细,以眉围30-33cm的竹为好。

2.施肥2.1时间施肥通常在竹林秋季孕笋期的9-10月和春季竹笋地下萌动生长期的2月进行。

2.2施肥量视竹林状况及产量指标来确定,肥料有化肥和有机肥,一般每年每亩施肥4000斤。

2.3施肥方式主要有3种:1.沟施,沿水平线开沟,深15-20cm,施肥后覆土踏实,以减少流失;2.株施,在竹子上坡方向30cm 处开半月形沟,深15cm左右,施肥后覆土踏实;3.篼施,主要用于陡坡竹林,在竹子上坡紧贴竹篼挖洞,放入有机肥料,覆土压实。

3.竹、笋管理加强笋、竹管理,是提高竹和笋产量的关键,要实行定量定时定点,留笋养竹。

定量就按照竹林结构,1-2龄幼林比例数量,选留竹笋,一般每亩60-70株为宜;定时就是在竹林春笋出土数量盛期的中后期选留粗度适当的竹笋;定点就是让所选长竹竹笋均匀分布于林内。

3.1挖笋3.1.1挖取早期春笋一条竹鞭上往往有许多笋芽,能分化成几个大小不同的竹笋,及时挖取最早出土的竹笋,一方面为下一个竹笋提供出土生长的机会,另一方面早期笋市场价格较高,并适宜制清水笋罐头,经济效益高。

3.1.2限时适量挖取冬笋限定在12月至春节前10天内挖冬笋,小于0.5斤的冬笋不宜挖。

挖时切勿伤及小冬笋和鞭芽,及时覆土。

及时挖活笋,确保竹笋鲜嫩无病虫害的良好品质。

3.1.3挖全株笋在不损伤竹鞭的前提下,将竹笋完整挖出,这是提高竹笋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

3.2伐竹合理伐竹是维护竹林合理结构的手段。

伐竹数量全年不应超过生长量,一般每年每亩伐竹20-30株。

DB33T无公害竹笋第2部分生产技术规程

DB33T无公害竹笋第2部分生产技术规程

DB33T无公害竹笋第2部分生产技术规程DB33/ 333-2006《无公害竹笋》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产地环境要求;——第2部分:生产技术规程;——第3部分:质量安全要求。

本部分为DB33/ 333-2006《无公害竹笋》的第2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C和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代替并废止DB/T 333.2-2001《无公害竹笋生产技术准则》。

本部分与DB33/T 333.2-2001《无公害竹笋生产技术准则》相比要紧变化如下:——本部分名称由生产技术准则必为生产技术规程;——删除了原标准的定义和术语、生产基地选择、造林技术、幼林培养、成林治理、早出覆盖技术等要求;本部分由浙江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浙江省林学会、安吉县林业局、临安市林科所、浙江省林科院、浙江林学院、德清县林技站、临安市森防站、浙江省林产品质检站本部分要紧起草人:陈建寅、何钧潮、周骋、华锡奇、陈天霞、金爱武、周云娥、胡国良、肖新方、周晓丽、柴振林。

无公害竹笋第2部分:生产技术规程1范畴本部分规定了无公害竹笋产地选择、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准则。

本部分适用于浙江省无公害竹笋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舞依照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8321.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GB/T 8321.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GB/T 8321.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GB/T 8321.4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GB/T 8321.5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GB/T 8321.6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GB/T 8321.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DB33/T 333.1-2006无公害竹笋产地环境要求3产地选择无公害竹笋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DB33/T 333.1-2006的要求。

DB33T柃木第2部分栽培技术

DB33T柃木第2部分栽培技术

DB33T柃木第2部分栽培技术前言DB33/T 480-2004《柃木》分为四个部分:——第1部分:苗木;——第2部分:栽培技术;——第3部分:加工技术;——第4部分:商品柃木。

本部分为DB33/T 480-2004的第2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舟山市农林局提出。

本部分由浙江省林业局归口。

本部分由舟山市农林局负责起草,舟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舟山市柃木科技示范园区、定海区农林局参加起草。

本部分要紧起草人:丁方明、贺位忠、石磊、颜忠明、柴雪芹。

柃木第2部分:栽培技术1 范畴DB33/T 480的本部分规定了柃木人工栽培的建园要求、苗木定植、管抚、移植。

本部分适用于柃木人工栽培地的栽培治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舞依照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DB33/T 480.1-2004 舟山柃木第1部分苗木3 建园要求3.1 人工栽培可分为设施栽培、套种栽培二种。

3.2 设施栽培(钢质大棚、水泥柱架)的园地,宜选择土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微酸性的水稻田或旱地,应加盖60%的遮阳网庇荫。

3.3 套种栽培的园地,宜选择有庇荫条件的果园、马蹄竹园、疏林地,利用原有林、果木庇荫,开展立体栽培。

4 苗木要求新种园地的无性良种苗木要求应符合DB33/T 480.1-2004规定的要求。

5 苗木定植5.1 时刻5.1.1 春季种植2月中旬至3月下旬;5.1.2 秋季种植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

5.2 方式5.2.1 设施栽培按行距50cm、株距30cm进行种植。

5.2.2 套种栽培适用于疏林地、马蹄竹园、果园、竹林的林下套种。

依照各种类型的上层林木,在林下空地进行套种,其株行距一样为50cm×50cm,每公顷套种苗木1万株。

毛竹笋竹两用林丰产培育技术

毛竹笋竹两用林丰产培育技术

毛竹笋竹两用林丰产培育技术•引言•毛竹与笋竹的生长特性•毛竹笋竹两用林的培育技术•笋竹的采收与加工技术•毛竹笋竹两用林丰产的关键因素目•研究结论与展望录毛竹笋竹两用林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的森林资源,在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种植和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毛竹笋竹两用林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提高其产量和质量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毛竹笋竹两用林丰产培育技术,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一套科学的、实用的丰产培育技术,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试验研究的方法,选取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年龄、不同密度的毛竹笋竹两用林进行观察和测定,分析不同因素对毛竹笋竹两用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总结归纳出丰产培育技术的要点和措施。

研究目的与方法毛竹能够在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长,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耐寒性强毛竹的生长速度非常快,短时间内就能达到较高的高度。

毛竹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生存,具有较强的耐寒性。

030201笋竹的笋期较长,一般在春季至夏季之间。

笋期长笋竹的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出笋。

生长规律性笋竹需要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对土壤的要求较高。

对土壤要求较高毛竹和笋竹在生长过程中会共享养分,为彼此提供营养支持。

毛竹与笋竹的关联性营养共享由于毛竹和笋竹都需要相同的养分,因此在生长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

竞争关系毛竹和笋竹在生长过程中会相互促进,提高彼此的生长速度和质量。

相互促进选地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坡度适中的丘陵或山地,同时考虑气候、光照等条件。

整地进行全面整地,深度在30厘米以上,同时清除杂草和石块。

选地与整地选竹与栽植选竹选择一年生、无病虫害、枝叶茂盛的毛竹苗进行栽植。

栽植合理密植,每亩种植30-50株,栽植深度在20-30厘米,栽后及时浇水。

DB33T无公害食品竹荪第2部分栽培技术

DB33T无公害食品竹荪第2部分栽培技术

DB33T无公害食品竹荪第2部分栽培技术无公害食品竹荪第2部分:栽培技术1范畴本部分规定了竹荪栽培的季节、原料选择、堆制发酵、栽培地选择、栽培方法、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长裙竹荪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舞依照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2728-1991 食用菌术语NY 5099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3术语和定义GB/T 12728—1991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发菌期担孢子萌发形成初生菌丝(单核菌丝),两个不同因素的初生菌丝结合,经质配形成次生菌丝(双核菌丝),进一步形成菌丝束。

3.2菌蕾期菌丝束向土层延伸部分到达土表的菌丝束先端膨大,分化成原基,长成菌蕾,菌蕾进而分化形成子实体,随着菌蕾发育成熟,呈球状的过程。

1DB33/T 400.2-20033.3出荪期菌球顶端破裂,菌柄伸长,撇下菌裙的过程。

4栽培季节一样在2月至4月底,日均温度10℃~16℃为播种最佳时期。

5原料选择应符合NY 5099中4.2的规定,不能用桉、樟、槐、苦楝等含有害物质树种的阔叶树木屑,宜采纳竹业加工下脚料(竹屑)、竹根、竹鞭、竹枝;阔叶树的树枝、木屑;谷壳、油菜秆、豆秆、麦秆、玉米、秆芯、棉籽壳等均能够使用。

培养料配方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

6堆制发酵6.1 时刻一样在上年10月份开始进行。

6.2 方法在培养料中撒入3%石灰粉,再加NY 5099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拌匀,加水量以手抓紧略有水渗出为准(含水量60%~70%),一样以4000kg~5000kg的原料为一堆,堆高1.5m左右,堆放发酵2个月以上,期间翻堆2~3次。

7栽培地选择选择冬暖夏凉、背风保湿、水源充足、排水良好、土壤腐殖质高的水田、农地、桔园地和平缓的竹林地等。

毛竹笋材两用林栽培技术

毛竹笋材两用林栽培技术

毛竹笋材两用林栽培技术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南磜镇皇佑村枫树坝笋竹两用林的栽培技术,综合分析了其可行性培育技术和前景,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栽培技术,以期对同类笋竹两用林经营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标签:栽培技术;毛竹笋材冬笋是立秋前后由毛竹(学名: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Mitford cv. Pubescens)(楠竹)的地下茎(竹鞭)侧芽发育而成的笋芽,因尚末出土,笋质幼嫩,是一道人们十分喜欢吃的菜肴。

味甘、性微寒,归胃、肺经;具有滋阴凉血、和中润肠、清热化痰、解渴除烦、清热益气、利隔爽胃、利尿通便、解毒透疹、养肝明目、消食的功效,还可开胃健脾,宽肠利膈,通肠排便,开膈豁痰,消油腻,解酒毒。

冬笋是一种富有营养价值并具有医药功能的美味食品,质嫩味鲜,清脆爽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以及丰富的纤维素,能促进肠道蠕动,既有助于消化,有能预防便秘和结肠癌的发生。

冬笋是一种高蛋白、低淀粉食品。

它所含的多糖物质,还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是世界长寿之乡---蕉岭县地表性的长寿食品。

具有广阔的销售市场。

一、枫树坝笋竹两用林概况1.自然条件枫树坝笋竹两用实验林位于南磜镇皇佑村。

面积280亩。

地势背风向阳,地势平缓,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壤的排水及透气性都是良好。

特别是地势平缓的下坡地,可以取得早出笋,多出笋,出肥笋的最佳效果。

2.竹林情况亩立竹株数为195株,7年生毛竹为10株,5-6年生的毛竹60株,3-4年生毛竹70株,1-2年生毛竹45株。

都以小径竹为主。

竹林内伴有小灌木,杂草。

多年未进行抚育。

二、栽培技术1.实验林地选择我们选取地势平缓的下坡地及连接下坡地中坡地面积140亩为实验地,上坡为对比地。

2.抚育管理(1)竹林的清理。

在6-7月份,进行竹林的清理,劈除杂草,小灌木铺放在竹林内,保留有价值的伴生树种,松树,桐树,乔木组成树冠面积比例为8竹2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B33T笋竹两用毛竹林第2部分栽培技术与验收规范前言本地点标准是在浙江省地点标准DB33/ 261《笋竹两用毛竹林》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DB33/ 261《笋竹两用毛竹林》实施以来,对毛竹林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适应笋竹产业的进展,有必要对DB33/ 261《笋竹两用毛竹林》重新修订。

DB33/ 261-2005《笋竹两用毛竹林》分为5个部分:――第1部分:母竹――第2部分:栽培技术与验收规范――第3部分:要紧病虫害综合防治――第4部分:笋质量安全要求――第5部分:商品竹本部分为《笋竹两用毛竹林》的第2部分。

本部分由浙江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龙游县林业局、龙游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部分起要紧起草人:吴柏林、王文清、李建华、虞敏之、吴丽君、郑连喜。

笋竹两用毛竹林第2部分:栽培技术与验收规范1 范畴本部分规定了笋竹两用毛竹林的营造技术、培养技术及验收规范。

本部分适用于新造的或改造的笋竹两用毛竹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舞依照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B33/T 261.1-2005 笋竹两用毛竹林第1部分:母竹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笋竹两用毛竹林立地级立地条件按其对笋竹两用毛竹林生长的适宜程度区分为若干等级,称笋竹两用毛竹林立地级。

本标准将其划分为三个等级。

3.1.1Ⅰ立地级位于山谷台地、山麓缓坡。

土壤疏松、潮湿、腐殖质丰富、土层厚100cm以上,土壤pH值5~7。

3.1.2Ⅱ立地级位于低山山坡中、下部,高丘山地,土壤疏松、潮湿、腐殖质较丰富、土层厚80cm~100cm,土壤pH值5~7。

3.1.3Ⅲ立地级位于低山山坡上部,低丘山地,土壤疏松、潮湿、腐殖质中等、土层厚60cm~80cm,土壤pH值5~7。

3.2 笋竹两用毛竹林结构与竹林生长关系紧密的结构因子的数量组合。

3.2.1树种组成竹林建群树种的数量组成。

用其树冠投影面积之比值的十分数表示。

毛竹纯林用“10竹”表示。

3.2.2立竹密度单位面积上活立竹的株数,用“株/hm2”表示。

3.2.3立竹大小立竹个体的大小,用立竹胸径表示,单位“cm”。

竹林立竹大小以单位面积上立竹平均胸径表示。

3.2.4整齐度立竹个体大小差异的程度。

3.2.5平均度立竹在竹林中分布的平均程度。

3.2.6立竹年龄单株立竹存活的时刻,用“年”或“度”(2年为1度)表示。

3.2.7年龄组成用各年龄立竹株数的百分数表示。

3.3钩梢用刀截去当年新竹竹梢,截去长度为竹冠的1/3至2/5。

3.4退笋不能长成新竹的竹笋。

3.5劈山用刀劈倒林内杂草灌木,并摊在林地上。

3.6铲山夏秋季,在竹林中浅削(10cm~15cm)土层,铲除柴草。

3.7垦复深翻(30cm~40cm)竹林地,挖去柴蔸、竹伐蔸,除去土中大石块和老竹鞭。

3.8号竹用专用号竹笔在新竹秆上书写发竹年号。

3.9竹林蓄积量竹林现存全部立竹竹秆重量或立竹数量之和。

用“T/hm2”或“株/ hm2”表示。

4 营造技术4.1 造林地选择4.1.1 气候年平均气温15℃~20℃,一月平均温度4℃~8℃。

年降水量1000mm以上。

4.1.2 土壤土层深度80cm,腐殖质土25cm以上,疏松、潮湿、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pH值为5~7。

4.1.3 地势海拔500m以下的山谷、山麓和山腰地带,坡度小于25°的阳坡或半阳坡。

4.2 整地4.2.1 带状整地沿等高线带状开垦造林地,带宽和带距为3m~4m,整地深度30cm,清除树蔸、石块。

造林后1年~2年内将未垦带轮番垦完。

4.2.2 块状整地按造林密度定点块状开垦,土地块的大小一样为2m×2m。

其余同带状整地。

造林后1~2年内逐步拓展开垦范畴至全垦状。

4.2.3 挖穴穴长80cm~100cm,宽40cm~70cm,深40cm~60cm。

4.3 造林密度450以上株/hm2。

4.4 造林季节一样在秋末初春。

4.5 母竹要求按DB33/T 261.1-2005执行。

4.6 栽植先将表土垫于穴底,将母竹根盘置于穴正中,保持母竹鞭根原有状态,根盘表面比穴面略高,每株根盘两侧施腐熟有机肥25kg或复混肥0.25kg~0.5kg。

填土时,分层踏实,使鞭根与土壤密接。

注意不得损害秆柄和鞭芽。

在填土接近根盘表面时浇透一次水,再覆土至母竹周围成龟背形,并在距母竹100cm 的上方和两侧开排水沟。

风大处须安支撑架。

4.7 成活率、储存率和发竹率造林成活率90%以上,储存率85%以上,发竹率80%以上。

4.8 幼林管护4.8.1 套种前3年宜间作豆类、花生、绿肥等作物,以耕代抚。

不能套种芝麻、玉米等高秆作物。

中耕不能损害竹鞭和鞭芽,并将间作物收成后的秸秆埋于林地内。

4.8.2 除草松土每年6、9月进行除草松土2次,直至竹林郁闭。

杂草铺于竹林地或翻埋于土中。

4.8.3 未套种林地施肥于造林当年的秋冬沟施有机肥10kg~15kg/株,来年所留的新竹在每年的2月和9月株穴施复混肥0.25kg~0.5kg/株。

4.8.4 排水灌溉造林根盘处盖草覆土保湿。

林地积水时,及时排水。

土壤干燥时,及时浇灌。

4.8.5 疏笋疏竹及时疏去弱笋,小笋及虫笋,保留健壮竹笋长成新竹。

幼林期间,局部地点竹株过密应及时疏伐。

5 培养技术5.1 竹林地治理5.1.1 劈山7月~8月进行一次。

5.1.2 垦复每隔6年~8年垦复一次,深度35cm.。

于发笋长竹当年的6月~7月进行,坡度25°以上采纳带状轮垦,带宽及带距2m~3m。

带蔸采伐可免垦。

5.2 施肥5.2.1 施肥种类按各立地级竹林经营的产量指标来决定施肥量。

一样每产1000kg的竹材,要消耗竹材中N:3.26kg,P:0.75kg,K4.75kg。

因土壤中的K的含量较丰富,以施N:P:K为5:2:1的复合肥为主,提倡多施有机肥。

施肥量见表1。

表1 施肥量 kg/年·hm25.2.2 施肥方法5.2.2.1 株穴施在距竹秆基部30cm处的坡上方开深15cm左右的半月形沟,施入肥料并随之覆土。

5.2.2.2 沟施沿等高线水平开沟,深15cm~20cm,宽20cm,沟距200cm~300cm,施入肥料并随之覆土。

5.2.3 施肥时刻、方式见表2。

表2 施肥时刻、方式5.3.1 冬笋挖至立春前15天,春笋全程挖。

5.3.2 按市场商品笋规格要求挖活笋、挖全笋。

并及时挖去虫笋、弱笋,注意不损害竹鞭、鞭芽和鞭根,挖后覆土。

5.4 留养新竹5.4.1 定时在出笋高峰后期的一个星期内选留健壮的竹笋长竹。

5.4.2 定点要求新竹在竹林中分布平均。

5.4.3 定量每度每公顷养胸径8cm~10cm的新竹900~1000株。

5.4.4 号竹秋季号新竹。

5.5 采伐5.5.1 采伐量采伐量应不高于生长量,以不改变竹林密度为准。

5.5.2 采伐对象遵照砍老留幼、砍密留稀、砍小留大、砍弱留强的原则,择伐6年~8年竹,同时清理病虫竹、风倒竹、雪压竹。

5.5.3 采伐季节除竹林孕笋和发笋长竹期外,其他季节皆可采伐。

5.5.4 采伐方式平荐或带半蔸砍伐,伐后即打通伐蔸节隔。

6 验收6.1 对象为原竹林改建的笋竹两用毛竹林和新造毛竹林。

6.2 内容6.2.1 竹林结构因子笋竹两用毛竹林结构因子指标见表3。

表3 笋竹两用毛竹林结构因子6.2.2 产量指标笋竹两用毛竹林度产量指标见表4。

表4 产量指标 t/hm2技术措施见本部分5。

6.2.4 面积用精度为0.1m的罗盘仪测量7 建档7.1 档案内容详细记载造林规划设计、立地条件、母竹来源、造林培养等技术作业情形以及竹材、竹笋及副产品产量情形。

7.2 要求7.2.1 及时、清晰记录有关内容。

7.2.2 原始资料不得涂改。

7.2.3资料要连续,档案要妥善保管。

8 调查评定笋竹两用毛竹林经营成效,需进行竹林调查和产量统计。

8.1 调查方法采纳标准地调查,标准地可分两类,一类为固定标准地,每块面积为400m2(20m×20m);另一类为临时标准地,每块面积许多于200 m2。

标准地要充分代表竹林的立地条件、经营水平和竹林生产状况,标准地调查面积许多于总面积的3%。

8.2 竹林调查内容8.2.1 竹林立地条件地势中的海拔高、相对高、坡度、坡位、坡向等因子;土壤中的母岩、土种、土层厚度、质地结构、颜色等因子,并划分出立地级。

8.2.2 竹林经营情形物种组成、立竹度、年龄组成、平均胸径、整齐度、平均度等。

8.2.3 标准地内每竹调查立竹编号、竹龄、胸径、枝下高等。

8.3 产量统计毛竹林产量,包括竹材产量和竹笋产量。

8.3.1 竹材产量指竹林每度所发全部新竹竹秆重量之和,用“t/hm2·度”表示。

在标准地内进行新竹每竹检尺,按径阶(每1cm为1径阶)统计株数,查一元重量表,运算每块标准地内的竹秆重量之和,再用各标准地所代表的竹林面积加权运算出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产量。

8.3.2 竹笋产量指竹林每度所挖竹笋的重量之和,用“t/hm2·度”表示。

将标准地一度内所挖取的冬笋、春笋,分别称重,以带壳鲜重统计,再用各标准地所代表的竹林面积加权运算出单位面积上的平均产量。

8.4 竹林蓄积量统计在标准地内进行每竹检尺,分别竹株的年龄,按径阶(每1cm为1径阶)统计株数。

依照每龄阶的株数分布,查一元重量表,统计每块标准地内的竹秆鲜重之和,折算成平均单位上的竹秆重量,乘以标准地所代表的竹林面积,确实是该竹林蓄积量。

再用各标准地所代表的竹林面积加权运算出单位面积上的平均蓄积量,乘以竹林总面积,确实是竹林蓄积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