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艺术

合集下载

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包括

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包括

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是指评价文学作品时所遵循的一系列标准和准则。

这些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价值:评价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其艺术上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如作品的思想深度、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

艺术标准要求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在的美。

2.结构与组织:评价文学作品时需要考虑其结构和组织是否合理,包括情节的衔接、人物塑造、语言的流畅性等。

作品应有清晰的线索和逻辑,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3.创造性与原创性:评价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其创造性和原创性,是否能够给人以新鲜感和启发。

作品应具有独特的创意和个性,能够突破传统的框架和思维方式。

4.语言运用:评价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其语言运用是否精炼、准确、生动。

作品应具有美感的语言表达,能够唤起读者的感官和情感体验。

5.内容和主题:评价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其内容和主题是否有深度和广度。

作品应能够反映人类的普遍性问题,具有思想性和意义性。

6.时代和文化因素:评价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其与时代和文化的关联性。

作品应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相契合,能够反映当时的思潮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文学批评的艺术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需要考虑作品的艺术性、创造性、语言运用以及与时代
和文化的关系。

这些标准并非固定不变,会随着时间和观念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和发展。

批评的艺术和技巧

批评的艺术和技巧

批评的艺术和技巧批评的艺术和技巧批评是一种对文学、艺术、电影等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活动。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还可以促进作品的创作和发展。

而要进行有效的批评,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批评的艺术和技巧。

一、理解作品要进行有效的批评,首先需要对作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

这包括了解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

只有对作品有足够的了解,才能针对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1.阅读全文在开始批评之前,应该先通读整篇文章或观看整部电影。

只有在全面了解作品后,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主题和情节。

2.注意细节在阅读或观看时,应该注意细节,并思考它们与整个作品的关系。

例如,某个场景或人物特点可能暗示着某种主题或情感。

3.分析结构除了了解情节之外,还应该分析作品的结构和组成部分。

例如小说中章节划分是否合理,电影中摄影、音乐等元素的运用是否恰当。

二、分析主题作品的主题是其核心,批评时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以下是几种分析主题的方法:1.探究作者意图在阅读或观看作品时,应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这需要通过对作品中各个元素的分析来理解。

2.寻找隐喻和象征有些作品中会使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主题。

例如,《老人与海》中老人与鲨鱼的斗争可以被理解为人类与自然的斗争。

3.比较不同文本通过比较不同文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例如,比较《1984》和《美丽新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部作品中对权力和自由的不同看法。

三、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批评时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1.角色性格角色性格是人物形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批评时应该探究角色性格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并思考它们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2.角色发展有些角色会在作品中经历重大变化,批评时应该分析这种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格转变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3.角色关系角色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情节。

批评的艺术

批评的艺术

批评的艺术1、批评要寓讲故事、打比方中。

低年级学生天真幼稚,年龄较小,对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到位,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存在。

老师对他们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言语之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

著名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

孩子们好奇地问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在听小树苗哭泣。

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

它们说,它们长大好为大家作贡献呢,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

孩子们听了,羞愧得脸也红了。

后来,他们自动组织起护林小组。

未发一句责备的话,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2、建议性的批评。

建议性的批评是指在批评时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学生交换意见的批评。

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交谈时,平心静气,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打消顾虑,与教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

学生是幼稚的,常在主动工作和做好事的时候犯错误。

对于这种由于想得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否定、讥笑。

老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在他们面临失败的时候,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或者老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惋惜来表示自己的批评态度。

如你什么都好,就这方面存在不足,实在可惜,你要是不犯这个错误,那该多好啊。

这种方式即达到了批评学生的目的,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寥寥数语,效果却很明显。

3、做好铺垫的批评批评之前,要做好使学生愿意接受批评的铺垫工作。

利用晨会课,讲讲面对错误的正确做法;树立榜样,讲讲名人在错误面前是怎样做的;在班级里反复强调勇于接受批评是学生的美德,要闻过则喜;讲讲闻过则悲、闻过则闹的危害。

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承受能力,逐渐在班上形成自觉自愿接受批评的风气。

4、先表扬,后批评。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

批评的艺术 典故或者故事

批评的艺术 典故或者故事

批评的艺术典故或者故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批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和提高。

然而,如何运用批评的艺术,使其发挥出积极的效果,却是一门学问。

首先,我们要明确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指出问题,促使对方改正,而非攻击对方的人格。

因此,在进行批评时,我们要掌握合适的方式和语气。

尽量以客观、中立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使用过激、侮辱性的言辞。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批评艺术的典故和故事。

例如,诸葛亮在《空城计》中,以智慧化解了危机,同时也展现了批评的艺术。

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通过巧妙的言语,使得敌军统帅司马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放弃了进攻。

这正是批评艺术的体现,即以智慧和说服力让对方接受批评,并愿意改正。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中,看到批评艺术的影子。

乌鸦因为嫉妒狐狸的聪明,批评狐狸狡猾。

然而,狐狸并没有生气,反而以自己的智慧回应乌鸦。

最后,乌鸦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狐狸道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于运用批评艺术,可以化解矛盾,增进友谊。

总之,批评是一种有益于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改善的工具。

我们要学会运用批评艺术,使之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助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尊重他人,同时也要勇于接受他人的批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批评的艺术

批评的艺术

批评的艺术一般来讲,学生犯错误了,老师找他,他不会先向老师认错,就是说,他不会先开口。

但是他的心里都是有准备的,一是揣摩老师对自己所犯错误知道多少,二是做好辩解准备,给自己找好理由。

而面对不同的学生则应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

所谓因材施教,同样在批评艺术里也是非常重要的。

批评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发现错误,承认并改正错误。

对于采取的方式方法,我在教育工作中总结了几种在我看来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1.晓之以理,幽默寓之。

德国著名演讲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

”批评学生也是如此,板着面孔说教,很多时候效果并不理想。

用幽默的方式批评学生,能使问题点而不破,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数学课上,老师正在板书,一个学生随意用笔在桌上敲打起来,我便立即停下来板书,诙谐地说:“小朋友们,数学课是不是需要伴奏?”老师的幽默逗笑了学生,敲打声也悄然隐去。

2.欲罚先扬。

在批评之前,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优点充分肯定,让学生有一个愉快的心境,再提出学生在某方面存在的不足,让他知道若能改正自己的不足或缺点,他就会成为一个更好的学生,更受大家的欢迎、尊敬,那不是很好吗?这样一来,学生觉得老师并不是讨厌他的缺点,而恩为了他好,为了他的成长,他会从内心接受批评。

利用先扬后抑的批评方式时,老师要有耐心,循循善诱,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他的缺点对自己和别人的危害,从而自觉地、积极地去克服、改正缺点。

3.刚柔并济。

这个方法是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来采用的。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刚制柔,以柔克刚。

对女同学要有震憾力,对男同学用柔,但刚和柔都必须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为前提。

特别是经常犯错误的同学,他们的自尊心会复杂一些,可能做了错事,受到了同学的歧视,产生了自卑感。

但实际上每个孩子的内一t2,深处,都有特别上进的一面,他们更渴望理解和帮助。

因此,对他们刚柔并济,采用含蓄而不张扬的批评,有时比那种电闪雷鸣式的批评效果会更好。

批评的艺术 典故或者故事

批评的艺术 典故或者故事

批评的艺术典故或者故事在艺术领域中,批评的艺术是一种对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批判的技巧。

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批评的艺术。

相传古希腊有一位名叫塞萨罗的画家,他擅长画人像。

一天,他完成了一幅新作品,自以为是非常完美。

然而,他聪明的老师苏菲亚却发现了画中的一处缺陷。

苏菲亚走过来,注视着塞萨罗的画作,然后指着一根画中人物的长发说:“塞萨罗,你的画作很出色,但这个人物的长发应该更加细腻、光滑。

”听到老师的批评,塞萨罗感到非常沮丧,并觉得自己的作品并不完美。

然而,与其他人不同,塞萨罗并没有放弃。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并对比其他画家的作品。

他发现自己的老师是正确的。

于是,他重新修改了画作,使得人物的长发更加贴合苏菲亚的批评意见。

最终,这幅作品因为完美的细节而得到了众人的赞赏。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批评的艺术并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负面评价,而是一种指出不足、提供改进意见的方式。

塞萨罗通过接受批评和学习,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水平并获得了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艺术批评家经常发表对音乐、绘画、电影等艺术作品的评论。

他们的目的不仅是批判,更重要的是启发和引导艺术家们不断进步。

好的批评不是仅仅指出问题,而是在批评中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反馈。

正如塞萨罗的案例所展示的,批评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改进和发展。

当我们接受批评并从中吸取经验时,我们能够成为更优秀的个体和艺术家。

因此,批评的艺术在让艺术家进步、作品更加完善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学会接受批评,并从中汲取营养,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浅谈批评的艺术

浅谈批评的艺术

浅谈批评的艺术浅谈批判的艺术老师通常需要运用批判的方法使同学熟悉错误,改正错误。

批判是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由于它对同学的心情、情感、心理,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只有适时,适度、有效的表扬与批判,才能起到鼓舞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达到既定的训练目标。

假如批判运用得好,可以使同学改正错误,吸取教训,推动他们不断进步;假如运用得不好,非但不能使同学改正错误,而且会使同学产生对立心情,导致不良的训练后果。

要让同学心悦诚服地接受批判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弄不好会适得其反。

因此,留意批判艺术,将各种消极因素消退在萌芽状态显得尤为重要。

娴熟地把握批判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对每一个老师来说都是必要的,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对批判有了一点心得:一、批判的原则。

第一、针对性。

批判有针对性,收效才大。

少数同学犯了过失,假如老师在讲台上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全体同学都批判一通,那么没有犯错的同学会产生厌烦甚至抵触的心情,而真正犯错的同学却由于老师的批判没有针对到自己而感到无所谓,因而不能熟悉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

因此,老师在批判时应做到有的放矢,要针对详细的人和事。

在深入到了解的基础上再做出正确的批判与评价,千万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念去理解同学。

其次,准时性。

训练家苏马尔库沙说:"训练不能今日推到明天,明天推到后天,一句话,把训练推到以后,失掉时间,就意味着失掉一切。

'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假如对第一个不遵守纪律的同学进行严厉的批判,其他同学不遵守纪律的动机或行为就可以得到抑制;反之,假如老师迁就了第一个有破坏纪律行为的同学,那么其他同学就会通过行为效仿而使破坏纪律的行为扩散开来。

只有做到了准时地批判,才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和同学的健康成长。

第三、训练性。

训练实践证明,单纯的批判难以收到好的训练效果。

在对有过失的同学进行批判时,伴随晓之以理的训练,即在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才能促使同学悔过心理的产生,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浅谈批评的艺术

浅谈批评的艺术

浅谈批评的艺术批评是教师教育学生经常使用的手段,是对学生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否定,使其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有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讽刺、挖苦、嘲笑、指责、训斥学生,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往往事与愿违,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这样的批评,不但效果甚微,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批评应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在师生平等的民主氛围中进行,用智慧,用艺术去批评,不伤害他们的自尊,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1、带着爱心去批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

”每个犯错误的学生都会感到惊慌恐惧、局促不安,对教师有一个戒备心理。

教师批评学生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个灿烂的微笑,一束真诚的目光,一个轻柔的爱抚,一句句问寒问暖、和风细雨的话语等,这些都能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意,使批评的氛围变的得轻松愉快。

这种以情感人的批评方式,往往会有奇迹出现,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学生会坦诚地吐露心声,便于教师把握教育的时机。

教师批评学生时,应以平等的态度,以关怀、爱护的口气,诚心诚意地帮助学生,引导他们心平气和地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改正错误。

2、带着宽容去批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振动比惩罚更强烈。

”学生犯了错误,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

教师当众批评指责,可以使学生无话可说或立刻认错,但这样做往往学生口服心不服,不思反省。

教师不能总是容不下犯错误的学生,不分场合地当众向其严加指责,要注意批评的时间和场合。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场所,平心静气地指出他的不足,一方面能满足学生的自重感,另一方面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更不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学生会感激老师对他的宽容与谅解,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承认自己的过失行为。

3、带着鼓励去批评在批评学生时,教师要注意谈话的语气,当教师向学生提出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要求时,可以用一些鼓励的话语。

如有一位学生平时作业潦草,老师找他来,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说:“你很聪明,作业正确率也很高,凭你的能力和智慧,并经过不断努力,你的作业也能参加学校的优秀作业展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评的艺术
批评是一门艺术,因为批评的实质是要让被批评者从内心真正的愿意去接
受你的批评,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问题,然后改正自己的错误。

因而,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批评其实其本质上是建议的一种实现方式,它的最终目的是
要让被批评者接受批评实施者的建议。

可是人们对于批评的话,往往从心里上
接受起来相对困难,尤其是对于一些不懂批评艺术的人所实施的批评,受批评
者不但从心里上不能接受批评,更严重的是受批评的人可能会产生逆反情绪。

因而,批评其实是一门艺术。

对于实施批评的人来说,一定要懂得这门艺术,
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批评起到实际的效果。

我们不防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事例一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当校长期间实施过一次非常智慧的批评。

这即是著名的《陶行知与四块糖的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因为看不惯班级里
的同学欺负女同学而出手打了人,时候陶校长决定在放学后找这个小男孩谈一谈,放学后,小男孩十分忐忑地来到了校长办公室,他心想校长一定会大骂他一顿。

但是,奇怪的是这
时候校长却还没有来。

当校长走进办公室后,这个小男孩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紧张
极了,可是这时候校长去满脸慈爱的把一块糖放在了小男孩手上,并且亲切的说:这块糖
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没有迟到,而我迟到了。

正在小男孩吃惊之时,陶校长又把另外一
块糖放在了小男孩手上,并说,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懂得维护正义保护女同学。

因为校长的理解,小男孩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但是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打人是不对的,他
哽咽地说:校长,我知道错了……,这时候,校长又把另一块糖塞给了这个小男孩,并且说,这还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小男孩激动极了,他感激的说:
“谢谢校长,我以后一定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虽然我保护女生是对的,但是我不该动
手打人,校长您责备我吧,我知错了……”这时候,陶校长把第四块糖也给了小男孩,
因为小男孩不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还知道要改正错误。

分析: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教育学家没有一句指责之词,
但是却起到了批评的作用,小男孩对自己的错误认识深刻对校长也心悦诚服。

这就是批评的艺术——首先,陶校长首先是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然后才实施
自己的批评。

这样受批评的人才能够比较容易的接受批评。

因此,实施批评的
人必须首先要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因,然后再实施批评。

第二,在实施批评过程中,陶校长运用的是赞扬的技巧,他没有直接去指出小男孩的错误并大加指责,他是通过赞扬和鼓励让小男孩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批评的艺术。

事例二一个小男孩脾气非常暴躁,一天他的父亲决定批评下他,让他意识到自己的
错误,但是父亲深知他不能够直接地批评自己的儿子,因为这样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父亲想了又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

他把自己的孩子带到了自己的庄园里,并给了
孩子一盒钉子,父亲语重心长的对儿子说:“亲爱的孩子,每当你对别人发一起脾气后,
你就来这里在木桩上钉上一颗钉子。

”孩子照着父亲的话去做了。

一个月后木桩上钉满了
钉子,这时候父亲又把儿子叫到了庄园,看着满木桩的钉子,父亲对儿子说:“亲爱的儿子,每当你忍住一次不发脾气时,你就拔下一颗钉子。

”说完后父亲再也没有来过庄园。

但是儿子却是经常来,当他看见拔下钉子后的木桩千疮百孔时,他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对别人乱发脾气就像是在别人的心上钉上一颗颗钉子,虽然钉子可以拔下来,但是,留给人们的伤害却抹不去。

意识到这一点后,儿子有意识的改正自己的错误,自己的脾气终于变好了。

分析: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