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的康复
痉挛的康复治疗.ppt

运动疗法
②牵张训练:缓慢、持续牵拉紧张的肌肉可降低肌张力、 放松肌肉、缓解痉挛,为主动运动提供必要的条件。牵张 训练可分为被动牵张和自我牵张。被动牵张指借助于外力 (如采用手法或矫形器)进行缓慢持续的牵张。自我牵张 指利用自身体重使痉挛肌受到牵张以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 如脑血管意外患者采用偏瘫上肢负重的方法缓解上肢以及 手指屈肌痉挛;截瘫患者斜床或起立床站立以缓解下肢屈 肌痉挛。
痉挛的康复治疗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一)康复治疗原则
根据痉挛的不同形式,可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全身性痉挛:主要是全身用药,包括口服和注射 系统性痉挛:采用神经干阻滞,也可口服用药 局部痉挛:主要采用局部神经阻滞技术,一般不全身
用药
(二)康复治疗方法
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包括早期的预防体位、物理治疗、 药物及手术治疗等
(2)水疗法:将痉挛侧肢体浸浴在温水中也有利于肌痉
挛的缓解。室温宜保持在22~25℃,水温宜在37~40℃。
理疗
(3)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减少静止 时肌痉挛的活动及相关反应,也可抑制被动牵张时痉挛 肌的不自主运动。因此,临床常用语痉挛型脑瘫和脑血 管意外患者上肢的屈肌痉挛的治疗。治疗时20~30min/ 次,1~2次/d。
胸骨柄 拇指
膝部
理疗
功能电刺激 脊柱旁电刺激 直肠电刺激 电极埋入性电刺激 振动治疗 温度治疗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理疗
(1)冷疗法或热疗法:冷疗法或热疗可使痉挛的肌肉有 一过性放松,也可缓解疼痛,常在运动疗法之前使用。 冷疗的方法:将手足直接泡在冰水中15~20s,然后用 干毛巾擦干,反复5~6次至皮肤发红。热疗的方法:将 布袋在热水中升温至70~80℃,然后用毛巾包裹布袋放 在患部进行热疗,也可用红外线、蜡疗等温热疗法。
痉挛的康复种名词解释

痉挛的康复种名词解释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指肌肉无法自主地放松,导致肌肉强烈收缩的现象。
这种不自主的痉挛会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扰。
为了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痉挛的康复成为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
康复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来改善或减轻患者的疾病症状,提高其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痉挛的康复通常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多种方法。
物理治疗是痉挛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运用各种物理手段来缓解痉挛症状。
例如,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电疗可以通过刺激神经传导,降低肌肉紧张;按摩可以放松肌肉,改善肌肉痉挛的症状。
物理治疗还可以包括一些特殊的矫正和支撑手段,例如矫正器、支撑带等,来帮助患者纠正姿势、调整肢体功能。
药物治疗也是痉挛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痉挛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开具相应的药物。
抗痉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神经传导,减轻肌肉痉挛,例如肌松药物;镇痛药物可以缓解因痉挛引起的疼痛。
此外,针对一些特定的痉挛疾病,如帕金森病等,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开具特殊的药物,以控制痉挛症状。
康复训练在痉挛康复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定制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患者可以参与不同类型的运动和活动,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肌肉协调性和提高身体灵活性。
康复训练的重点是通过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长,促进肌肉的适应性和恢复性。
这不仅可以缓解痉挛的症状,还可以减轻肌肉的紧张和疼痛,最终恢复患者的功能。
痉挛的康复还需要患者的积极参与和合理调整生活方式。
患者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和保养,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此外,患者还可以尝试一些辅助疗法,如针灸、推拿等,以进一步缓解痉挛症状。
痉挛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患者的痉挛症状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并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痉挛的康复

4、运动疗法:主动运动痉挛肌的拮抗肌,产生交互抑
5、肌电生物反馈:
制作用,降低肌痉挛、被动活动、牵张、按摩、功能训练、 运用PNF\Rood\Bobath等抑制异常反射性模式等。
肌电生物反馈是利用特殊装置把无法感觉到的肌电活动 转换为各种能够看到的或能够听到的信号。从而让患者能 够客观的了解到肌肉紧张\松弛时的各种肌电活动,通过 训练,从而达到肌肉松弛\紧张目的。 肌电生物反馈可减少静止时肌痉挛及相关反应,也可抑 制被动牵伸时痉挛肌的不自主活动。利用该技术还可以训 练痉挛肌的拮抗肌,也可起到交替抑制的作用。 6、矫形器的运用:可防止痉挛的加重,还可以防止挛缩, 应早期采用。
痉挛的好处
• 防止肌肉萎缩
• 防止深静脉血栓 • 防止肢体水肿,骨质疏松 • 维持姿势、转移、站立速活动
• 各种疼痛 • 各种情绪激动和紧张 • 各种内脏器官疾病的发作 • 尿潴留、泌尿系统感染
痉挛按部位分类
• 全身性
• 区域性
• 局灶性
痉挛的评定
• 1、手法检查:改良版的Ashworth
痉挛的康复
一、概述
1、定义 肌张力:肌肉在安静时会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即肌肉张力。 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肌肉张力异常增高,是 一种由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 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
痉挛的原因
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均可出现,但临床多以 脑卒中、脊髓损伤、脑瘫和多发性硬化症 等。
2、摆动试验和屈曲维持试验
摆动试验是固定近端,看远端关节摆动情况,主要看主动肌和拮抗 肌交替活动的情况。主要运用于下肢肌痉挛方法:患者仰卧位,尽量 放松肌肉,患侧小腿在床外下垂,当小腿自伸直位自由下落时,通过 电子量角器记录摆动情况。 屈曲维持试验,主要运用于上肢肌痉挛的测定 方法:患者坐位,患肩屈20-30°,外展60-70°,肘关节置于支架 上,前臂旋前固定,用一被动活动装置使肘关节在水平面上活动,用 电位计、转速计记录肘关节位置角度和速度,用力矩记录力矩。
痉挛状态的康复现状

对上肢的痉挛,在前臂、腕部及手指肌群
的神经末梢处注射肉毒毒素,能减轻上肢
的痉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并有效的减轻 日常生活上的介助量(Ib )。对下肢的痉 挛,在小腿集群的神经末梢处注射肉毒毒 素,能有效减轻下肢的痉挛(Ib )。希望 用肌电图定位神经末梢进行注射。
由于TENS其所用刺激频率及评价期间,对效果
证据
治疗痉挛的药物替托尼定、巴氯芬、安定具有相 同的效果,副作用也比以往使用的药物小(Ia ), 同时丹曲林钠对偏瘫的痉挛有效(Ib— IIa )。 对于脑卒中严重痉挛,鞘内注射巴氯芬较为效果, 长期使用也有持续的效果(Ib )。
用苯酚作神经阻滞,改善了关节活动范围及 modified Ashworth Scale,经过6个月时仍能显现其 效果(III )。用乙醇作神经阻滞,可改善 modified Ashworth Scale及关节活动范围,经过6 个月时仍能显现其效果(III )。
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的本质
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得运动系统失去高位 中枢的控制,从而使原始的、被抑制的、皮层下 的运动反射释放,引起运动模式异常。表现为肌 张力增高,甚至痉挛,肌群间协调紊乱,出现异 常的反射活动即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和紧张性反 射等脊髓水平的运动形式。
1.共同运动 其本质是脊髓水平的原始运动,即脊髓中支 配屈肌的神经元之间和支配伸肌的神经元之间的功能上的 联系,是交互抑制关系失衡的表现。 2.联合反应 指用力使身体的一部分收缩时,可以诱发其他 部位的肌肉收缩,伴随着痉挛的出现而出现,是肌张力改 变的一种姿势反应,是患侧的异常反射活动。例如健侧上 肢屈曲诱发患侧上肢的屈曲,也有同侧性联合反应,例如
儿童脑瘫的马蹄内翻足,BTXA,2U/kg注射到腓 肠肌内、外侧,较安慰肌使张力下降,操作显著 进步。
痉挛的康复治疗

量表评定 (4)
Penn痉挛频率量表
每天痉挛频率量表
1. 无痉挛 2. 肢体受到刺激可诱发轻度痉挛 3. 偶有痉挛,痉挛发作≤1次/小时 4. 时有痉挛,痉挛发作>1次/小时 5. 频繁痉挛,痉挛发作>10次/小时
1. 无痉挛 2. 极少或1次痉挛 3. 1~5次痉挛 4. 6~9次痉挛 5. 10次以上或持续性收缩
各种肌腱切开术(如内收肌腱切断术) 肌腱延长术(如跟腱延长术)
痉挛处理的七阶梯方案
第七阶梯:脊髓切开、脊髓前侧柱切断等 破坏性更大的手术。
第六阶梯:(1)肌腱延长、肌腱切开等矫形 外科手术;(2)周围神经切除手术。
第五阶梯:(1)鞘内药物注射;(2)选择性脊 神经后根切断术等手术治疗
第四阶梯:(1)以巴氯芬为代表的口服抗痉挛药物 的使用;(2)以BTXA为代表的神经化学阻滞疗法
消除加重痉挛的诱发因素
尿潴留或感染 严重便秘 皮肤激惹
压疮
外界感觉刺激增强
不合适的支具和尿袋
正确的体位与坐姿
正确的体位
保持肢体抗痉挛的良好体位 避免各种可以加重痉挛的体位良姿位
正确的坐姿
保持骨盆稳定,不会倾斜,微微前倾 脊柱保持腰椎前屈、胸椎后曲和颈椎前曲 髋维持90°,膝和踝90°
功能评定
徒手肌力检查 关节活动范围(ROM)的测量 Brunnstrom运动功能 Fugl-Meyer量表 Barthel指数(BI)或功能独立性评定(FIM) Berg平衡量表 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
治疗方法
痉挛是否治疗
治疗的适应证 所希望达到的治疗结果,
即是否影响功能 治疗的严重副作用
短暂的、轻微,2~8周内自然消失 与注射技术、用量等有关
痉挛的康复处理

症状
疼痛 僵硬 阵挛* 屈肌和伸肌痉挛 外观异常 动作费力、迟缓、 不协调
Clonus recording during elbow extension
*
*
被动功能: 个人料理障碍
治疗前
治疗后
小指、中指严重屈曲,难以清洁手掌和手指
*
痉挛评定: 电生理学方法
肌电图分析 肌肉放电频率低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患者 在表面EMG检查中,常可见患者进行原动肌激活时有拮抗肌的突发性活动 肌肉活动时机异常 F波 为运动神经元池被逆向激活时的回返放电 反映运动神经元池兴奋性 明显痉挛的慢性患者,F波出现率和波幅均增高,F波与M波的最大波幅之比也上升 波形复杂化
病人和照顾者希望达到的目标 确定病人和照顾者的目标
痉挛治疗程序
痉挛处理中治疗师的作用
评估和教育患者 指导患者制定目标 提供康复干预: 减轻阳性体征的影响 改善阴性体征 对痉挛处理小组其他成员提供反馈和咨询
*
痉挛的评定
痉挛评定的目的: 了解痉挛程度 了解痉挛对患者的影响 有否增强和加重痉挛的因素 确定治疗措施 治疗方法的效果监测
*
与痉挛临床表现相关的力
肌肉收缩的动态力 软组织的静力性阻力,包括皮肤、肌肉、肌腱、关节囊、血管和神经的弹力成分
*
动态痉挛现象
阵挛 协同模式 屈肌和伸肌痉挛 痉挛性张力异常 缓慢用力活动模式 不协调运动
*
肌肉痉挛导致关节受力平衡改变
屈肌
伸肌
痉挛或挛缩的屈肌
伸肌
*
静态痉挛现象
肌肉痉挛的继发改变 肌肉挛缩 肌肉僵硬 其它软组织僵硬 (皮肤、血管等) 关节活动障碍 关节囊僵硬 其它:肌肉纤维化、疼痛等
痉挛状态(Spasticity)的康复现状ppt课件

GABAA的协同剂,抗痉挛作用是经由苯二氮卓类—GABAA受体复合体的。 在脊髓水平对输入增加突触前抑制,减少单突触和多突触的反射传导。 在脊髓损伤和多发性硬化时用于症状缓解,如屈、伸肌痉挛、僵直、疼痛。 治疗剂量5~40mg/d 潜在副作用:嗜睡、呼吸抑制、成瘾、撤药综合征。
痉挛状态(Spasticity)的康复现状
定义: 痉挛状态;是一种由速度决定的,强直性牵张反射增强运动障碍,牵张反射是对肌0 +肉牵伸而产生的肌肉收缩的反射,由于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而处于亢进,组成所称的“上 运动神经元病损(UMN)”综合征。
定义: 痉挛:自发不能控制的肌肉运动,可由痉挛状态,过强脊髓反射,如张力障碍、强直、去大脑、去皮质性强直,帕金森病,僵人综合征引起。 肌肉痉挛:在增加肌肉运动活动时,局部区域肌痉挛伴疼痛。
痉挛状态的评定
Ashworth 量表(1964)国际通用 O级:无肌张力增高 1级:轻度肌张力增高,在屈伸肢体过程中,出现 一过性停顿。 2级:较明显肌张力增高,但肢体尚易于屈伸。 3级:明显肌张力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改良的Ashworth量表 0级:无肌张力增加 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 1+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ROM的后50%均呈现最小的阻力。 2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 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 4级:强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出现强直状态而不能动。
ITB的病人选择
痉挛状态应是严重的; 对口服药物反应差,对创伤性治疗疗效差,如神经阻滞等; 对ITB巨丸剂量呈阳性反应(给药试验); 体积大,腹部可装泵; 一般病后一年才做; 由肾排出,在肾病、妊娠、哺乳、精神不正常者不做
康复了抗痉挛体位摆放优秀案例

康复了抗痉挛体位摆放优秀案例
抗痉挛体位摆放是康复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其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治疗肌肉痉挛,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个康复了抗痉挛体位摆放的优秀案例:
患者张先生,58岁,因脑梗塞导致右侧肢体偏瘫。
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张先生进行了抗痉挛体位摆放的训练。
具体步骤如下:
1. 仰卧位:将患者的头部固定于中立位,并使用软垫支撑起肩膀,使肩胛骨处于前伸位。
同时,将偏瘫侧上肢放置于胸前,用软垫支撑起肘部和手腕,使其处于屈曲位。
下肢可用长枕或厚毛巾垫高,使髋关节处于屈曲位。
2. 侧卧位:将患者头部固定于中立位,并将下颌微微向前伸。
偏瘫侧上肢伸展,用软垫支撑起肘部和手腕,使其处于屈曲位。
下肢可用长枕或厚毛巾垫高,使髋关节处于屈曲位。
3. 坐位:在患者的背部放置一个软垫,以保持身体直立。
偏瘫侧上肢可放在桌子上或用软垫支撑起肘部和手腕,使其处于屈曲位。
下肢可放在椅子上或用长枕垫高,使髋关节处于屈曲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抗痉挛体位摆放训练,张先生的肌肉痉挛得到有效控制,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他现在可以独立行走、穿衣、吃饭等日常活动,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康复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