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燃烧法合成红色发光材料Li2CaSiO4Eu3+ 完成
溶液燃烧法合成氧化钇铕红色荧光粉PPT (1)资料

合物,对应x=0.0347
12
实验步骤
① 准确称量氧化钇铕混合物1.50g和不同量的甘氨酸 (0.60g, 0.81g, 0.90g) ,放入500ml的烧杯;
② 分别加入5~6 ml去离子水和10ml浓硝酸,放在电 炉上加热溶解至澄清,再继续加热浓缩直至引发 自蔓延燃烧反应,冷却后,用样品袋收集产物;
10
自1964年发现Y2O3:Eu3+是一种高效红 色荧光粉以来,该发光材料经历了近47年的 迅猛发展,已成为照明光源、 信息显示、光 电器件等领域的支撑材料,为社会发展和技 术进步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1
本实验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① Y2O3+xEu2O3+HNO3→2Y1-xEux(NO3)3 +4H2O ② 3Y1-xEux(NO3)3+5NH2CH2COOH →
2
低温燃烧合成 (LCS)
1988年印度科学家K.C. Patil提出并用该法制 备了一系列的纳米材料。
LCS的特点是点火温度低(200~500 ℃),燃烧 火焰温度较低(1000~1600℃) ,能简便、快捷 地得到氧化物或复合氧化物超细粉体,在一 定程度上克服了SHS 工艺可控性较差、能耗 高、合成的粉体粒度较粗等不足。
3
低温燃烧合成的分类
根据所用原料和反应原理的不同,可分为溶液燃烧 合成、凝胶燃烧合成和以氧化还原化合物为前驱体 的燃烧合成。
溶液燃烧合成的氧化剂一般可采用硝酸盐、或高氯 酸盐,还原剂一般采用有机物。
通常采用的有机物有羧酸、羧酸盐、尿素及肼类含 氮有机物等,其中最常用的燃料是甘氨酸和尿素。
燃烧法制备Zn2SiO4:Eu 3+红色荧光粉及其发光性能

采 用燃烧 法 制 备 硅 酸 盐 体 系 发 光 材 料 的研 究 还 较少 l , 主要是 由于硅 酸 盐 体 系 缺 乏不 引 入 3 这 , 杂 质 的可溶 性 的硅 , 备 有一 定 难 度 。郝 艳 等 l以 制 3 ] 尿 素为 燃烧 剂燃 烧法 合 成 了 Z i Mn nSO : 荧 光 粉 , 燃 烧后 的样 品仍 需 进 行 高 温 保 温 才 能 得 到 单 相 的
收稿 日期 :20 0 7—0 6—2 ;修订 日期 : 0 7—1 2 20 1—2 0
除 E 。 9 .%外 , u 为 99 O 其余均为分析纯 。
样 品 的组 成 和结 构 采 用 日本 理 学 D MA 3 / X一C 型 x 射 线 粉 末 衍 射 仪 检 测 ,C u 辐射, = 0 14 6n .5 0 m。荧 光 光 谱 测 试 采 用 美 国 V r n公 司 ai a
化能垒) 。 J
C (H ) ON 以及燃烧 助剂 N O , HN 。 在溶 液沸腾 的
情况 下将 SO 缓 慢加 入 , 后超 声 波分 散 1 i。 i 然 0mn 将溶 液转 移 至坩 埚 中 , 然后 放入 预先 加 热到 60o 0 C 的高温 炉 中 ,随 着 水 分 的 蒸 发 ,溶 液 开 始 膨 胀 冒 泡 , 放 出大量 气体 。气体 点燃 后呈 剧烈 的喷 发式 并 燃烧 , 焰呈 黄 白色 ,燃 烧 过程 可 维持 3 左 右 。 火 0S 将得 到 的蓬 松 泡 沫 状 产 物 收集 起 来 ,于 玛 瑙 研 钵 中研 磨混 匀 ,最 后 置 于 高 温 电 阻 炉 中不 同 温 度 下 保温 2h 。煅 烧 后 的产 物 稍 加 研 磨 所 得 所 选 用 原料 0 ,1 0 ,10 ,1 0 C 。
ZnAl2O4:Eu 3+红色发光材料的燃烧法合成与光谱性能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样 品结构分析 .
图 1为燃 烧 法直 接所 得 样 品 以及 分 别在 80 和 0
1 引 言
Z A2 4 n 1 是一种宽禁 带半导体 材料 ( ≈4 e O . V), 0 使得它在 光 电子器件领 域具有很 好 的应用 前景 。 究表 研 明z 2 4 n O 作为基 质材料 具有能量 传递 效率 高和 化 学稳
10 "退火 3 0 0C h后 Z A 2 4 u n 1 : 的 X D谱 。 O E R
定 性好 的特点 ,其 中E ¨激活 的铝酸 盐是一类重要 的红 u
色 发光材料 ,已被广泛地应 用于 多种 发光行业 中 ,以满 足 商场、印刷 、印染等行业 的特殊 需要[。 1 对于Z A1 1 n 2 O4
首先将E 2 3 uO 溶于 硝酸 中 ,然后 按照 比例加 入金属 硝酸盐 和尿素 ,混合 加热形成前 驱体 ,最终将 前驱体放
表征 .X D 分析证 实样 品具有 尖晶石 结构 的 Z 2 4 R n O 相。 测定 了样 品的激发光 谱和发射 光谱 , 光谱数据 表 明:
对应 于 E 的 u Do+F 跃 迁的发射 强度 》 0 F 13. _ ’2 - D ’0. 4
Z ( O )6 2 , A ( O )9 2 nN 3 ・ O 2H I 3 - O,尿 素 ( N ON 2 , N 3H H2 C H )
将所 得的衍 射峰 与 P / P S卡片对 比后发现 , DFJ D C 所 有 的衍 射峰都能 与尖 晶石相 的 Z A1 4( 片号为 : n 2 O 卡
跃 迁的发射 强度 ,Z A 2 4 u 形 成红 色发 光材料 .推 n1 : ¨ OE
燃烧法合成SrAl2O4:Eu0.02,Nd0.02长余辉发光材料

稀土 发光 材 料 的广 泛 应 用 , 引起 了众 多 研究 者 极大 地兴趣 。理论 研究 和 实际应 用对 发 光材料 的性 能也 提 出 了各 种要 求 , 材 料 的特性 与合 成 方
仪器 :e e多功 能 X 射线 衍 射仪 ;ekn Eme BD P ri l r L 一 5荧 光分 光光 度计 ; 立 叶变换 红外 光谱 仪等 。 S5 傅
物 置 于 60C 高 炉 中燃 烧 得 到 的 产 物 性 能 最 好 ,与其 他 的方 法相 比 ,该 法 具 有 合 成 温 度 低 、 反 应 时 间 短 、 0  ̄的
产 物 分散 性 好 、粒 度 小 等 优点 。
【 键 词】燃 烧 法 ;铝 酸锶 ;稀 土 ;发 光 关
[ 图分 类 号】O 1. * 中 642 2 [ 献 标 识码 】A [ 3 文 文章 编 号】17 - 7 8(0 7 8 0 1- 4 6 34 1 20 )0 - 02 0
马弗 炉 中, 5 0 8 0C的较 低 温度 , 5 ℃为变 化 从 5-0 ̄ 以 0
用该 法 制得 的荧 光粉 粒 度 小, 比表 面积 大 , 细后 发 磨
光亮 度 影响 不大 的优 点 , 外 在 反应 过 程 中 如果 有 另 低价 稀土 离子 存在 的话 ,也不 需 要另 加还 原 气氛 的
V0 . 8 12 No 8 .
Au . 0 7 g2 0
燃烧法合成 SA24 u0N 长余辉发光材料 rI : ,d 0 E0 . 2
钟 路 平 周 小春 何 木 成 ,范 洪玲 , ,
(. 冈 山学 院 化 学 化 工 学 院,江 西 吉 安 3 30 ;2 1 井 4 09 .枫 田 中学 , 西 安 福 33 2 ; 江 4 26 3井 冈 山学 院 体 育 学 院 ,江 西 吉 安 3 30 ) . 409
三步煅烧制备Sr2SiO4:0.03Eu(3+)基荧光粉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

三步煅烧制备Sr2SiO4:0.03Eu(3+)基荧光粉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史永胜;石景俊;陈红国;李家琪;董晨【期刊名称】《陕西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5)005【摘要】采用三步煅烧固相法在相对较低温度条件下成功合成Sr2SiO4∶0.03Eu (3+)红色硅酸盐荧光粉,且与传统的一步煅烧高温固相法(1 300℃)作对比,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及荧光分光光度计(PL)等手段对样品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在三步煅烧法的烧结温度为950℃时可以制备出纯度较高、颗粒尺寸较均匀且发光性能优良的Sr2SiO4∶0.03Eu(3+)红色荧光粉.激发和发射光谱表明该荧光粉可被紫外光(394 nm)和蓝光(466 nm)有效激发,在5D0→7F2跃迁辐射的主要发射峰620 nm处发射的红光最强,强度远大于594 nm处的发射峰.其CIE坐标为(0.602 5,0.391 3),接近标准的红光坐标(0.67,0.33),在固态照明以及平板显示设备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总页数】6页(P65-70)【作者】史永胜;石景俊;陈红国;李家琪;董晨【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33.3【相关文献】1.近紫外光激发的颜色可调Sr2SiO4∶Gd3+,Tb3+,Eu3+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J], 霍涌前;王婷;汪英杰;张科;陈小利2.A位Sr调控NaSr2Nb5O15:0.03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及其结构研究 [J], 史永胜; 周翠翠; 曹舒尧; 吴丹; 王赞3.Dy^(3+),Eu^(3+)共激活单基质Ba_3La(PO_4)_3白光荧光粉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 [J], 李益祖;田丹;徐振鹏;吴兵泉;刘小明;唐星华4.Sr2SiO4:Eu^3+荧光粉的燃烧法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 [J], 林慧;袁曦明;李永周;王永钱;王娟娟;庞明5.水热法制备PEG-400辅助下的Bi^(3+)敏化NaLa(WO_4)_2∶Eu^(3+)荧光粉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J], 丁益;张波;张奇才;任启芳;陈少华;童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燃烧法制备Y2O3:Eu 3+红色荧光粉的研究

进 行 了分 析 。
[ 关键词 ] 甘氨 酸燃烧 法; 纳米 Y O : u ; 色荧光粉 : E¨ 红 [ 中图分类号 ]O 4 2 3 O 6 14 [ 8 . ;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0 6 2 20 ) 6- 0 3一 3 0 6— 4 X(0 7 0 0 2 o
了与文献 矛 盾 的现象 , 析如下 : 分 从化 学 反应方 程式 :
2 结 果 与 讨 论
2 1 产 品粒 度 及形 貌 .
图1 是甘氨酸燃烧法制备纳米 Y O : u , E ¨产 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照片。其 中有一幅是原 照片
的部 分剪 切后 放 大 的结 果 。放 大后 可 以看 出泡 末状 颗粒是 由无数 小 圆 颗粒 组 成 , 大 小 只有 几 十个 其
表 1 E 2 3Y O 对 产 品 发 光 性 能 的影 响 uO / 2 3
硝酸 1 ; 1 L ; 酸 与硝酸 盐 的物质 的量 之 比为 0 3 , 0mL 水 0m 甘氨 .0 调节 氧化 钇 与氧化 铕 的配 比进 行实验 , 由表 1的实 验结 果可 以看 出 , 化铕 和氧化 钇 的 比例 在 09 ~1% 氧化 钇铕 的发 光性 能都 氧 .% 5 好 , 灭浓 度 为 3 % 。 猝 5 22 2 猝灭 浓度 ..
一
2 — 3
维普资讯
分析仪的紫外光直接照射产物 , 能检测到较强的红色荧光。关于 Y 0 : u 的激发和发射光谱有许 E。
多文献 已经 多次 讨论 , 卜 此处 不再讨 论 。
图 1 产品扫描 电子显微镜照片
燃烧法表面处理的SrAl_2O_4∶Eu~(2+)

2 实
验
2 1 实验原 料 .
实 验 中使用 的原 材 料 包 括 : 氧化 铝 ( 10 ) A , , 分析纯 ; 碳酸锶 (rO )分析纯 ; SC , 氧化铕 (uO )纯 E: , ,
度 9 .9 % ; 999 氧化 镝 ( y0 ) 纯 度 9 .9 % ; 酸 D 2 , 9 99 硼 ( , O ) 分析纯 ; [ N : O]分 析 纯 。 HB ,, 尿素 ( H )C ,
光材 料体 系 中应用 最广 泛 的材 料 之 一 _ J l 。然 而
Sr , : “ A1O Eu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 “ 长 余 辉 发 光 材 料 在 应 用 过 程 y
中存 在耐水 性 差 的 缺点 , 易 与水 发 生反 应 产 生 极 化 学 降解 而丧 失发 光 性 能 J这 一 缺 陷极 大地 限 ,
盐发 光 材料 的耐 水性 。 燃 烧法作 为 一 种 无 机材 料 的合 成 方 法 , 广 被 泛应 用 于无 机 发 光 材 料 的 制 备 和合 成 ¨ 。 本
表 面处理 的手段提 高 SA E , y r1 :u D ¨长 余辉 发 O
光 材料 的耐水 性 , 拓 展 材 料 的应 用 范 围具 有 重 对
粒, 如氧化 铝 ¨ 二 氧 化 硅 ¨ 。、 u等 ; 者 通 过 原 位 或
化 学 反应 的方 式 在 粒 子 表 面 生成 耐 水 性 物 质 , 如
高 了材 料 的耐水 性能 。
氟化 物 ¨ 、 酸盐 等 , 方 法 主要 包 括 液 相 沉 磷 其
淀 和 高 温 固 相 法 。 此 外 采 用 溶 胶一 胶 的 方 凝 法 J 以正硅 酸 乙 醋 为 原 料 , 可 以在 发 光 粉 颗 , 亦 粒表 面获 得 纳米 二氧 化硅 包覆 层 。但该 方 法本 身
CaAl_2O_4_Eu_2_Nd_3_荧光粉燃烧合成工艺的研究

1974年Verstegen等人成功地研制了灯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
但是这种三色粉中的绿粉CeMgAl11O19:Tb3+和蓝粉BaMg2Al16O27:Eu2+(其有效成分为BaMgAl10O17:Eu2+),均为稀土离子激活的多铝酸盐,合成温度高,且需要在还原性气氛中反复灼烧,这使得制作的成本偏高。
近年来,人们先后研究出一些不同于固相反应的合成方法,如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均能有效地降低铝酸盐磷光体的合成温度。
Kingsley等人利用相应金属硝酸盐(氧化剂)和尿素或碳酰肼(燃料)的混合物的燃烧反应(以下简称燃烧法),在500℃或350℃制备了一些金属氧化物和铝酸盐。
为了探索这种方法在制备实用发光材料方面的可能性,我们采用燃烧法制备了CaAl2O4∶Eu2+,Nd3+荧光粉,并考察了不同制备条件对荧光粉亮度的影响和燃烧合成反应的前驱体溶液中分子的结合情况。
用燃烧法制备CaAl2O4:Eu2+,Nd3+荧光粉,方法如下:按化学计量比分别量取适量的Ca(NO3)2,Al(NO3)3,Eu(NO3)3,Nd(NO3)3和硼酸溶液于坩埚中,加入一定量的尿素,混合均匀,直接放入450℃~850℃的马弗炉中,水分快速蒸干时开始反应,释放出大量气体,反应物起泡而膨胀,伴随燃烧形成疏松的白色泡沫,整个反应过程5min。
燃烧结束后在炉中保温3min,然后将样品取出,在空气中自然冷却至室温,经研磨得到荧光粉。
采用D/maxⅢA型X射线衍射仪、InVia型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对采用各种比例配方合成的样品进行晶体结构分析;采用722型分光光度计测试相对亮度;用NETZSCHSTA449C型热分析仪分析了燃烧合成反应前驱体溶液在升温速率为30K/min、从25℃升温到600℃过程中的吸放热和质量变化情况,可以得到激活剂掺量、辅助激活剂掺量及合成温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现分析如下:1激活剂掺量对发光强度的影响据报道[1-7],激活剂对以铝酸盐为基质的长余辉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和余辉时间有很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材料设计与制备综合实验学院名称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生姓名冯有增学生学号201202040223指导教师邱克辉实验地点C201实验成绩二〇一五年五月——二〇一五年六月填写说明1、适用于本科生所有的实验报告(印制实验报告册除外);2、专业填写为专业全称,有专业方向的用小括号标明;3、格式要求:①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双面打印)或在A4大小纸上用蓝黑色水笔书写。
②打印排版: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页边距采取默认形式(上下2.54cm,左右2.54cm,页眉1.5cm,页脚1.75cm)。
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
③具体要求:题目(二号黑体居中);摘要(“摘要”二字用小二号黑体居中,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小4号宋体);关键词(隔行顶格书写“关键词”三字,提炼3-5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小4号黑体);正文部分采用三级标题;第1章××(小二号黑体居中,段前0.5行)1.1 ×××××小三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1.1.1小四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参考文献(黑体小二号居中,段前0.5行),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参照《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实验一燃烧法合成红色发光材料Li2CaSiO4:Eu3+一、实验名称:燃烧法合成红色发光材料Li2CaSiO4:Eu3+二、实验目的:1、掌握燃烧法的实验原理和材料的基本测试方法;2、掌握燃烧法合成Li2CaSiO4:Eu3+粉体的制备过程;3、研究Eu3+浓度变化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三、实验原理燃烧法是指通过前驱物的燃烧合成材料的一种方法。
当反应物达到放热反应的点火温度时,以某种方法点燃,随后的反应即由放出的热量维持,燃烧产物就是拟制备的目标产物。
其基本原理是将反应原料制成相应的硝酸盐,加入作为燃料的尿素(还原剂),在一定的温度下加热一定时间,经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溢出大量的气体,进而燃烧得到产物。
nSi(O2C2H5)4+nH2O== nSi(OH) 4+4nC2H5OH6LiNO3+3Ca(NO3)2+ 3Si(OH) 4+ 12CO(NH2)2 ==3Li2CaSiO4+12CO2+4NH3+24H2O+16N2用燃烧法合成发光材料具有相当的适用性,燃烧过程产生的气体还可充当还原保护气氛,并具备不需要复杂的外部加热设备,工艺过程简便,反应迅速,产品纯度高,发光亮度不易受损,节省能源等优点,是一种很有意义的高效节能合成方法。
四、实验药品及仪器药品:三氧化二铕(Eu2O3),硝酸钙(Ca(NO3)2·4H2O),尿素,正硅酸乙酯(Si(OC2H5)4),硝酸锂(LiNO3),浓HNO3,去离子水。
仪器:电子天平,量筒,烧杯,移液管,磁力搅拌器,恒温干燥箱,刚玉坩埚,马弗炉,X射线粉晶衍射仪(XRD),荧光光谱仪(FL)。
五、注意事项1、准确称量样品;2、严格按照实验流程操作;3、注意安全;六、实验配比按Li2Ca1-x SiO4:xEu3+ (x=0.03,0.04,0.05,0.06)配比,以Eu3+浓度为变量设计实验,实验共计4组,各实验药品质量/体积如下表所示:七、实验步骤:1、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正硅酸乙酯溶液缓慢滴加到适量的乙醇和水混合溶液中,并添加少量HNO3作为催化剂,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常温搅拌0.5小时,得到正硅酸乙酯的水解溶液A;2、按Li2Ca1-x SiO4:xEu3+ (x=0.05,0.07,0.9,0.11)化学计量比,精确称取各原料。
3、将称取的Eu2O3溶解于浓HNO3(需要用电炉加热)得到溶液B,将事先称好的Ca(NO3)2·4H2O、LiNO3溶于适量水,配成溶液C;4、将B、C溶液加入到溶液A中,再加入称量好的尿素,在75℃继续加热搅拌0.5小时左右,得无色凝胶;5、将上述溶胶快速转移到刚玉坩埚中,置于马弗炉中,于700℃恒温焙烧1小时后取出得白色粉末样品;6、采用XRD、FL等测试方法对样品进行测试分析。
八、实验流程简图:九、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观察记录溶解、搅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对得到的样品性状特征进行描述。
在暗室中,通过紫外灯照射合成样品,初步观察样品的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对不同实验条件下合成样品的发光情况进行相互对比,来观察不同的实验条件对合成样品发光情况的影响。
十、测试与分析将合成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荧光光谱等测试,进行合成物的物相组成、发光性能等分析,分析了解样品的发光性能与合成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
1、不同实验配比对样品物相的影响燃烧法所得系列样品Li2Ca1-x SiO4:xEu3+ (x=0.03,0.04,0.05,0.06)的衍射图谱如图1所示。
图1由图可知,Li2Ca1-x SiO4:xEu3+的不同实验配比(x=0.03,0.04,0.05,0.06),对样品的物相结构没有明显的改变,由Jade软件对x=0.03,x=0.04,x=0.05,x=0.06这4组不同配比样品的XRD图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样品的衍射数据与Li2CaSiO4的标准卡(JCPDS NO.27-0290)基本相同,且4组样品的XRD峰位及其大小锐度也十分相似。
说明不同实验配比(x=0.03,0.04,0.05,0.06)对燃烧法制得的样品的物相结构没有明显影响。
2、Li2CaSiO4: Eu3+发光性能下图2为Li2CaSiO4:Eu3+的发光性能图谱。
由图2,Li2CaSiO4:Eu3+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其发光最强锐的峰线位于392nm,即样品在波长为392nm光的激发下发出的光强度最强;图3是在392nm紫外光的激发下的激发光谱,Li2CaSiO4:Eu3+的主发射峰位于620nm,发射的光为红光波段,即样品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发红光。
图2 图33、Eu3+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Li2CaSiO4:Eu3+是以Eu3+离子为发光中心的发光材料,所以Eu3+离子浓度对材料性能十分重要。
本实验针对不同Eu3+浓度进行了实验,观察Eu3+掺杂浓度的变化对发光材料的影响。
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Eu3+掺量下,样品的激发光谱形状基本相同,发光最强锐的峰线位于392nm。
说明不同的Eu3+掺量下,样品均是在波长为392nm光的激发下发出的光强度最强。
但在固定波长光的激发下,Eu3+掺量从x=0.03增加到x=0.04,样品激发强度减小;当x=0.05增加到x=0.06时,样品激发强度增大。
图5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Eu3+掺量下,样品的发射光谱形状基本相同,发射主峰均位于620nm。
当稀土Eu3+掺量从x=0.03增加到x=0.04时,样品的发射光谱强度逐渐减弱;当Eu3+掺量从x=0.05增加到x=0. 06时,样品的发射光谱强度则逐渐增强。
当Eu3+的掺量在x=0.06时,样品的发光亮度以及余辉时间都比较大。
这是因为Eu3+离子的掺量越高,将具有更多的掺杂离子进入基质晶格,形成更多的发光中心,促进发光亮度的提高。
在这过程中,Eu3+的辐射跃迁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发光强度随着Eu3+的掺量提高呈现急剧的增长趋势。
十一、实验结论本实验采用燃烧法合成红色发光材料Li2CaSiO4:Eu3+,探究了实验配比和不同热处理方法对实验制得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经过相关的分析得出结论如下:燃烧法制备Li2Ca1-xSiO4:xEu3+,实验配比的不同(x=0.03,0.04,0.05,0.06)对物相结构没有明显影响,其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形状基本相同;但实验配比影响发光强度,实验证明Li2Ca1-xSiO4:xEu3+当x=0.06具有最强的发光强度。
实验二溶胶凝胶法合成红色发光材料Bi4Si3O12:Eu3+一、实验名称:溶胶凝胶法合成红色发光材料Bi4Si3O12:Eu3+二、实验目的:1、掌握溶胶凝胶法的实验原理和材料的基本测试方法;2、掌握溶胶凝胶法合成Bi4Si3O12:Eu3+粉体的制备过程;3、研究Eu3+浓度变化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三、实验原理溶胶-凝胶法就是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驱体,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
凝胶经过干燥、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
一般是将酯类化合物或金属醇盐溶于有机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然后加入其他组分,在一定温度下反应形成凝胶,最后经干燥处理制成产品。
其最基本的反应是:1、水解反应:M(OR)n + xH2O → M (OH) x (OR) n-x + xROH2、聚合反应:-M-OH + HO-M-→ -M-O-M-+H2O-M-OR + HO-M-→ -M-O-M-+ROH溶胶-凝胶法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1、由于溶胶-凝胶法中所用的原料首先被分散到溶剂中而形成低粘度的溶液,因此,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分子水平的均匀性,在形成凝胶时,反应物之间很可能是在分子水平上被均匀地混合。
2、由于经过溶液反应步骤,那么就很容易均匀定量地掺入一些微量元素,实现分子水平上的均匀掺杂。
3、与固相反应相比,化学反应将容易进行,而且仅需要较低的合成温度,一般认为溶胶-凝胶体系中组分的扩散在纳米范围内,而固相反应时组分扩散是在微米范围内,因此反应容易进行,温度较低。
4、选择合适的条件可以制备各种新型材料。
溶胶-凝胶法也存在某些问题:通常整个溶胶-凝胶过程所需时间较长(主要指陈化时间),常需要几天或者几周;还有就是凝胶中存在大量微孔,在干燥过程中又将会逸出许多气体及有机物,并产生收缩。
四、实验药品及仪器药品:Eu2O3(氧化铀)、BiN3O9.5H2O(五水硝酸铋)、TEO(正硅酸乙酯)、稀硝酸(HNO3)、乙醇、柠檬酸、去离子水仪器:电子天平,量筒,烧杯,移液管,磁力搅拌器,恒温干燥箱,刚玉坩埚,马弗炉,X射线粉晶衍射仪(XRD),荧光光谱仪(FL)。
五、实验配比按(Bi1-x Eu x)4Si3O12(x=0.01,0.015,0.02,0.025) 为配比,以Eu3+浓度为变量设计实验,实验共计4组,各实验药品质量/体积如下表所示:六、注意事项:1、准确称量样品;2、严格按照实验流程操作;3、注意安全;七、实验步骤:1、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正硅酸乙酯溶液缓慢滴加到适量的乙醇和水混合溶液中,称取一定量的柠檬酸加入,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常温搅拌30分钟,得到正硅酸乙酯的水解溶液A;2、按(Bi1-x Eu x)4Si3O12(x=0.01,0.015,0.02,0.025)化学计量比,精确称取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