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建模文献综述

储层建模文献综述
储层建模文献综述

精品文档

。 1欢迎下载

摘要 针对我国以河流~三角洲相砂体为主的储层特点,本文提出了利用随机建模技术建立预测模型的方法,即综合各种途径取得的信息,对储层内井点之间、之外砂体的形态及其参数作出一定精度的预测估值。另外,本文还对储层随机建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各种模拟方法在储层表征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和讨论,重点介绍了模拟退火方法,并且总结出随机建模的一般方法。

引言

随着技术的发展,地质科学正经历着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建模、由观察

向预测的方向发展。储层表征技术(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正是顺应这一潮流而生,储层表征的最终结果是建立储层三维定量地质模型,而储层随机建模技术(Stochastic Reservoir modeling )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它的目标是将各种资料通过某种手段统一在一个定量模型中,这个定量模型不但与所有资料相一致,而且也包含所有资料所反映出的储层分布的空间结构信息,最终结果以易于展示、更改和运用数字化的方式保存在计算机中,这是目前储层建模的趋势。

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可以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井、试井、地震、地

质等各种资料。它不仅可以解决沉积相空间分布和物性参数的空间分布问题,而且可以解决裂缝和断层的空间分布和方位问题。

目前,储层建模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确定型建模,即根

据各井的测井资料进行多井解释,井间则主要依靠地震信息来描述,这样井间的每一个点都有确定的数值,用这样的方法建立的模型即为确定型模型。由于地震分辨率所限,该方法只能用于勘探早期。另一类是随机建模,建立预测模型,即综合各种方法取得的信息,主要依靠沉积学的方法加上地质统计学的方法,对井点之间、之外参数作出一定精度的细致的预测估计,故称为预测模型。随机建模的具体方法有较传统的克立金法、蒙特卡洛法以及现在流行的分形法、神经网络法、遗传法、模拟退火法等几十种算法。

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具有三大优点:一是可以实现油气储层的精细描述

和建模,定量表征和刻画储层各种尺度的非均质性;二是可以定量研究储层的不确定性(虽然储层在本质上是确定的,客观上是唯一的,但由于储层的复杂性和信息的有限性,因而造成描述上的不确定性。);三是便于把各种来源的信息和资料综合到一个统一的定量模型之中。

第一章 储层随机建模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自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的https://www.360docs.net/doc/7e13677820.html,ke 教授和挪威Nosc Hydro 石

油公司的H.Haldoren 博士于1984年联名发表了储层随机建模的第一篇论

精品文档

。 2欢迎下载

文以来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发展很快,目前,国际上已形成三大学派。美国斯坦福大学以A.Journel 教授和C.Deutsch 教授为代表,擅长于序贯指示法。法国地质统计中心以G.Matheron 教授和A.Galli 教授为代表,以截断高斯模拟方法为主。挪威以H.Haldorsen 博士和H.Omre 为代表,主要发展示性点过程模拟方法。当前,国际上油气地质勘探和开发的研究发展十分迅速,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出现,出现了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协同并进方向发展,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则是这一领域内三大热点之一的储层表征/储层模拟(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最高阶段或最终结果。

第一节 当前油气储层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石油价格的暴跌,尤其是90年代世界石油价格的剧烈震荡,已迫使各国的石油公司面临着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的问题。在过去十几年,由于全球油气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大多数油气田已接近或达到中后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大多数有远景的低勘探成熟区含油气盆地都处于费用较高的边远地区,勘探成本高,因此,各大石油公司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勘探成熟区中已开发的油气田的增储增产上。这一新的生产需要,向储层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更精确地描述储层特征以及如何按砂体描述储层的连续性、岩石物性的空间分布、内部微观特征等;如何改善认识储层的手段。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开展储层表征与随机建模。

目前,我国大部分已开发的油气田都已进入中后期,东部油田的综合

平均含水率已高达80%以上,地下的油气水分布极其复杂;各种非均质性的隔挡使剩余油呈分散状分布。为了提高采收率,最大限度地采出剩余油,就必须进行精细的储层表征研究,建立定量的储层三维地质模型。

第二节 当前国外油气储层研究与建模的五大趋势

一.对储层的研究日益从宏观向微观方向发展

1. 近年来,随着各类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深入,要求人们必须掌握各种环境下形成的砂体在时空上的展布规律及几何学特征,尤其必须掌握单个砂体的几何学特征及三维空间的连续性与配置关系,即必须对单个砂体的宏观非均质性或各向异性进行研究,并开展这方面的建模研究( C. Ravenne 1989;T. Dreyer ,1993)。

2. 随着各类油藏注水开发技术的不断革新,发现层内(储层内部)非均质性极大地影响体积波及系数与层内驱油效率,而储层内部渗透率的变易程度、渗透率的韵律类型、层内连续泥质夹层的分布是影响层内波及系数的主要因素,国外已有人开始以露头和成熟油田研究为基础来建立层内非均

质性的概念及静态地质模型,并尝试把储层的动态资料加入静态模型之中,但这一方面尚未形成规律性的研究方法。

精品文档

。 3欢迎下载

3. 不同沉积盆地次生孔隙随着深度变化的分布规律已是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重要研究内容,各种次生孔隙形成的成因机理也不断有了新的解释和模

式(R.C.Sardam,1989),这为储层地质建模和计算机模拟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对储层的描述和预测日益从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

近十几年来,人们大量的三次采油现场实验结果远不如室内试验那么

理想,反思其原因,主要是室内模拟的储层模型与实际差别太大,并且还有可能是现有的储层模型太粗糙或有些地质因素尚未发现。因而定量描述储层物性参数的三维展布就成为对储层研究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一方面的研究方法有:一是通过现代沉积观察和露头研究建立储层地质知识库和原型地质模型,采用地质统计方法得到经验公式,用成熟油田的实际参数来验证,然后用于新区块的储层;二是利用高分辨率地震技术进行横向追踪和特征反演,达到预测砂体展布的目的。随着勘探与开发难度的不断加大,就要求人们对储层的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能够作出定量的预测,而预测这些参数则应充分考虑储层形成的沉积环境、盆地的演化及成岩机理等地质条件的制约,只有在对第一手资料进行细致的定量研究,找出其形成机理并进行详细的数理统计分析,才能尽可能地做到有效的预测。

三.储层研究从注重理论研究向注重应用方向发展

1990年在伦敦召开的第十三界国际沉积学大会及1991年召开的第十三

界世界石油大会都对建立定量地质模型作了专题讨论,这足见储层表征与建模的重要性。

四.储层表征从单学科向多学科协同研究发展

目前储层研究已不是过去的只研究储层的岩石物理学特点,而是从多

学科(地质、地球物理、测井、地震、数理统计及计算机技术等)的角度来开展储层的各种特性的研究。国外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目的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储层的物理特性、空间特性进行研究,然后用建模技术把对储层的定量认识体现于定量储层地质模型之中,为提高采收率服务。这三个方面是:

1.露头和井下地质研究。

其方法是把野外露头研究得到的地质模型用于井间砂体储层特征的预测,以此来掌握储层非均质性的分布规律。其基本思路是在储层砂体的野外露头上,进行密集取样,实测孔渗等岩石物性参数,把所研究的沉积

体系砂体内部物性变化的原型揭示出来;然后用各种地质统计方法来模拟,抽稀控制点,用某种数理统计方法把控制点间的参数模拟得与实际逼近,

精品文档

。 4欢迎下载

最后应用于井下砂体的预测之中。

2.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技术。

3.数字测井新技术。

五.各种模拟方法和软件的应用

进入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图形工作站的出现和计算机容量的扩大,再加上油田开发对井间砂体的预测和确定砂体规模

的要求日益迫切。因而,为油田开发服务的各种模拟方法和软件不断涌现。

1.常见的储层模拟与随机建模方法有:

转带法、协同克立金/泛克立金、条件概率模拟、蒙特卡洛法、随机游走模型、序贯指示模拟法、截断高斯法、示性点过程模拟法、分形几何法、神经网络法、遗传算法以及模拟退火方法等几十种。

2.当前比较好的模拟软件有:

(1)美国新墨西哥矿业技术学院开发的TUBA 软件。

(2)美国地层模型公司(Strata Model )的SGA 。

(3)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公司推出的“君主”(MONARCH )软件。

(4)加拿大GEOSTAT 系统国际公司和McGill 大学联合研制的智能

模拟系统软件GEOSTAT 。

(5)荷兰Jason 公司的Stat Mod 软件。

这些软件的功能和效果各有所长,共同特点是:将储层岩性空间展布

特性和物理特性(孔隙度、渗透率)结合起来,实现在三维空间的立体显示和任意切片。

第三节 国内油气储层研究与建模的现状及问题

近十几年来,由于勘探开发的需要,国内也越来越重视储层的研究与

建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在地质模型研究的某些方面已达到国际水平,但我国储层建模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足。如在多学科协作研究方面,虽然已经明确将各种资料综合到一种定量模型之中是储层随机建模的趋势,但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仍是单学科独立作战的方式;在地质和统计学结合方面,主要问题是在储层随机建模中如何将定性的地质描述转化为定量模型。

但国内还是有人在建模工作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裘亦楠(1991)

根据油田开发阶段的不同把储层地质模型分为三类:概念模型、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 )是针对某一类储层的典型特征,建立起来的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区(油田)内具有普遍代表的储层模型,概念模型被应用于油田的开发早期。静态模型(Static Model )是针对某一具体油气藏,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储层模型;静态模型必须在开发井网钻成之后才能建立起来;它包

精品文档

。 5欢迎下载

括储层外部形态特征、平面上的分布范围、纵向上厚度变化的的特征;静态模型必须用大量的地质图、表展示其各种属性,如小层平面图、油层剖面图、栅状图以及三维网格图。预测模型(Predictable Model)是在充分认识某种储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定量的带有预测性的储层模型,主要用于预测各种控制点(井点)以外和控制点之间的储层性质及其变化特征,目的是使储层的各种属性变化更精确地展示出来的。

张永贵等(1997)把模拟退火组合优化算法用于油气储层随机建模方

面的研究,尝试用模拟退火方法(SA)把各种资料综合在统一的定量化的数值模型之中。杜启振等(1999)尝试应用模拟退火法和序贯指示模拟法进行储层微相及砂体预测模型方面的研究。另外,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组织了沉积学和数学方面的专家组成的联合攻关小组,针对开发中后期以

河流~三角洲相砂体为主的东部主力油田的储层,开展了预测模型的研究。

第二章 随机建模技术在储层表征中的应用

第一节 储层随机建模的原理与方法

储层建模是贯穿油气田勘探开发各个阶段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

作,其目的就是运用不同阶段所获得者相应层次的基础资料,建立相应勘探开发阶段的储层地质模型,较精确地定量、半定量地描述储层各项参数的空间分布,为油气田的总体勘探取向和开发中的油气藏数值模拟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文献,依据油气田开发阶段的不同,建模工作可分为概念模型、

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应用随机建模方法来建立预测模型是当前正在攻关的建模方法。

使用随机方法建立预测模型,须完成两大部分工作。第一部分是建立

起研究对象的地质知识库。第二部分是选择正确可行的随机模拟方法,完成模型的建立及显示工作。建立研究对象的地质知识库,可以用野外露头砂体精细测量或密井网方法完成。地质知识库包括:确定随机建模的关键控制条件以及有关砂体构形和物性的知识库。建立储层随机模型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搞清储层砂体的建筑结构或构形(architecture );第二步是建立砂体内储层物性的三维空间分布。

目前,使用随机建模的方法建立储层定量预测模型的一般流程包括以下步骤:建立地质/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离散化,建立线性方程组,线性方程组求解,编写计算机程序,软件的测试与完善。

第二节 常见模型算法简介

精品文档

。 6欢迎下载

一.随机游走模型(Random Walk Model )

随机游走是一种离散的随机过程,可以为记为X (T ,ξ)。一维的随机

游走一般抽象地定义如下:以时间T 为间断,掷一次币,若结果是头像,则向左走一步(步长为一常数)。若结果是面值,则往右走一步。这样,当一个一维游走过程从T=0开始,随着T 的增加,X 呈现为一个阶级性。二维的随机游走过程{X (t ),Y (t )},是由两个相互依赖的一维随机游走过程组成。实践证明,随机游走可用于描述河道走向。

随机游走模型主要刻划河流沉积环境中河道砂体的分布。其优点在于

可以描述河道砂体的连续性形态、河道宽度、河道弯曲程度以及河道分叉与汇合程度。其主要思路在于将研究区域离散成为网格系统,然后寻找区域内河道源头位置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依次获取河道主流线位置,并加宽得到砂体分布形态,由于砂体主要位置是由相关依次迁移而得到的,且由迁移概率给予定量描述,因此,该模型被称为随机游走模型 。通过在每个节点利用抽样方法可以获取河道定向临近一个节点的相关迁移,进而得到砂体走向空间分布的结果。

随机游走模型的步骤是:(1)区域网格化。(2)寻找可能的河道源头。

(3)确定河道主流线位置。(4)确定分支河道位置。(5)河道主流线位置的修正。(6)河道主流线位置加宽得到砂体边界线。(7)沙体边界的光滑处理。

王家华等(1999)已利用该模型开发出能够定量描述和显示河流相砂

体分布的软件,并且已在大庆油田得到了应用。

二.蒙特卡洛法(Monte Carlo )

1.简介

蒙特卡洛法亦称统计模拟法,起源于17世纪,在二战时期开始得到应

用,当时著名物理学家Von Neumann 用随机抽样方法模拟了中子连锁反应(1946),出于当时保密的需要,将该法以蒙特卡洛命名而沿用至今。

现代意义上的蒙特卡洛法是应用随机数技术进行模拟的方法的统称,

其具体做法是利用各种不同分布随机变量抽样序列,模拟给定问题的概率统计模型,并给出问题数值解的渐进统计估计值。

2.方法

(1)构造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构造分布函数的方法依据原始数据的充裕程度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如

频率统计法,用理论概型公式法,三角分布法,均匀分布法。

(2)产生伪随机数。

(3)抽样模拟。

三.分形几何模拟法

精品文档

。 7欢迎下载

分形几何模拟法可以对砂体中连续分布的物性参数进行描述,它是近

年来兴起的一门建模方法。其原理是:自然界中许多复杂不可分(微)形态,其内部都存在着某种自相似性,即局部与整体的某种相似性。如河流、云彩以及地质砂体的分布等现象,其整体与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无限复杂的,但又存在着某种自相似性。因此,可以利用局部研究整体。

穆龙新等(1994)已把此方法用于储层建模之中。其基本方法是:首

先根据测井解释的连续砂层物性剖面用变异函数、R/S和频谱三种分析方法确定Herst 指数及干扰系数;其次是用井点数值和地质知识库参数作为控制条件,构造某一储层参数克立金场;再次是把干扰系数和Herst 指数通过数学处理加进克立金场中,通过计算机分析,选择适当随机数,给出某一地质参数的多幅随机场;最后,通过地质家的再分析、检验,选择出最大可能性的随机场供油藏工程使用。

四.序贯指示模拟法(SIS )

序贯指示模拟法(Sequential Indicator Simulation )是由A.Journel 和 F.Alabert(1978)提出的。杜启振等(1999)应用该模型对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7-8砂组建立了砂体格架和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等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判断剩余油的分布。该算法通过将指示模拟算法与蒙特卡洛模拟随机抽样算法的结合,实现随机模拟。连续变量的SIS 算法基本思想是,将连续变量数据离散指示化;进行序贯指示模拟,同时根据指示值恢复连续变量。模拟的基本步骤如下:

1.定义一条通过所有网格节点的随机路径。

2.在第一个给定的n 个条件数据的网格节点处,从随机变量的条件

分布中任取一个值。

3.将所取的这个值加入到条件数据库中。

4.在第二个给定的n+1个条件数据的网格结点处,从随机变量的条

件分布中任取一值。

5.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将所有节点模拟完毕为止。借助于简单克里

金法或普通克立金法就能获取所有必要的条件分布的估计。

SIS 算法的优点是可以灵活地把象地震数据等软数据引入模型之中,其缺点是以协克里金法为基础,不能充分混合离散和连续数据,综合岩心数据和地震数据需要具有很高的技巧。

五.截断高斯模拟法(TGM )

截断高斯模拟法(Truncated Gaussian Modeling )是由法国的Heresim

研究小组于1994年首次提出。Galli A 等(1994)详细地论述了截断高斯模拟法的优缺点。 Allard D (1994)运用该模型模拟了有关连续性的地质岩相。 Alister C MacDonald 等(1994)使用截断高斯场模型对临滨相储集层

精品文档

。 8欢迎下载

的相带分布进行了条件模拟。于兴河等(1996)使用了该方法对松辽盆地某气田的两个气组建立了预测模型,并利用预测模型对气组的岩性和孔隙度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模拟。

截断高斯模拟法仍运用指示的特性,即应当首先建立指示不同相类型

的指示变量。该方法解决了序贯指示模拟法的两大缺点,即综合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的问题以及条件化问题。另外,该方法还可以用于非平稳岩性类型,并且可以对模拟的正确性作出判断。它的局限性是:一是在岩性类型间的转换困难;二是无法模拟具有不同各向异性的岩石类型。

六.示性点过程模拟法(MPP )

示性点过程模拟法(Marked Point Processes )是描述点的空间分布模式的空间随机模型,它的中心问题是区域中心点的分布,研究的是集合对象的位置分布。此方法可以定量描述储层砂体的构型,如Hektoen A L 和Holden L(1997)把该模型用于层序地层边界面的模拟。它的优点是与地质解释更接近,尤其适合于曲线模拟;它的局限性是,有时由于模型太复杂而无法对大量的局部数据进行条件约束。

七.模拟退火模拟法(SA )

对于储集层模拟,模拟退火法(Simulated Annealing )是一种简单、

灵活和以网格块为基础的最新技术。1953年Metropolis 提出了Metropolis 算法。1982年Kirkpatrick 在应用该算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模拟退火算法。之后Rethman 把SA 方法应用于非线性反演问题。C L Farmer 于1991年最先把SA 方法应用于油藏描述。A G Journel (1994)把模拟退火方法引入到储层随机建模之中,退火方法来自于热力学,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类比固体冷却退火方式优化函数(或过程)。张永贵等(1997)把模拟退火组合优化算法用于油气储层随机建模方面的研究,尝试用模拟退火方法(SA)把各种资料综合在统一的定量化的数值模型之中。杜启振等(1999)尝试应用模拟退火法和顺序指示模拟法进行储层微相及砂体预测模型方面的研究。

1. 基本理论

(1) 原理

退火是一个热处理过程,首先增加热浴温度,至固体融化,然后逐渐

降低热浴温度,使其达到地面固体结晶的低能状态。在高温时,分子高度可动,可以达到所有可能的能量状态。随着温度降低,热可动性逐渐失去,分子重新排列成规则的晶体结构,这种状态是该系统的最小能量状态。如果冷却过快,则系统在高能状态达到规则排列,即为“淬火”过程。

由于原子数量在给定系统内非常大,分析物质的聚集性质(aggregate properties )需使用统计力学的模拟理论。Boltzman 概率分布

精品文档

。 9欢迎下载

P (E i )=exp (-E i /k b T )

表达了这样一种设想,即处于温度T 下热力平衡的一个系统,在所有不同能量状态(E i ∈E )之中所具有的能量概率分布。这里,E i 是与系统状态r i 相对应的能量状态,T 是温度,k b 是Boltzman 常数,P (E i )是具有能量E i 系统的概率。由上式有可能预测(描述)一个理想自然系统退火时热动力状态。在高温时,所有能量状态占据的概率均较大,并且系统处于许多不同状态之间的稳定变化之中,随着系统逐渐冷却,变化到较高能量状态的概率变得越来越小,最终系统总有机会脱离一个局部能量最小状态,而达到一个普遍的全局能量最地状态。

Metropolis 等人(1953)提出了一个简单的算法,将这一设想综合成

了状态方程的能量变化(△E )。如果△E ≤0,接受这种状态变化,并将这个新的状态的概率作为下一步的起点。如果△E ﹥0接受新状态的概率为

P (△E )=exp (-△E/k b T )

这时,产生一个随机离差d ∈△[0,1]均匀分布,与exp (-△E/k b T )

比较。如果d ﹤exp (-△E/k b T )则接受这一状态;如果d ≥exp (-△E/k b T ),

则将原先的状态作为下一步的起始点,重复这个过程多次,即可保证模拟系统服从Boltzman 分布规律,这就是Metropolis 算法。

(2) Metropolis 算法

1953年Metropolis 提出了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从一个Gibbs 分布中

随机抽样问题,从而解决了模拟处于热平衡状态的物理系统平均状态问题。1983年,Kirkpatrick 应用Metropolis 算法解决了大规模最优化问题。Metropolis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在模型空间进行随机游动,每一次游动时计算由目标函数(能量函数)定义能量变化;根据Metropolis 判据产生随机扰动,使系统最终达到平衡。Metropolis 算法的一般步骤如下:

● 产生一个初始状态。给条件数据所在的位置处的网格节点赋以条件

数据值,其余网格节点上数据值通过从已确定的参数概率分布上抽

样确定。

● 引入随机扰动。例如把两个随机选取的网格节点值交换,或者把一

个网格节点值与从事先确定的参数概率密度函数上随机抽样值交

换。而条件数据所在网格节点不动。

● 计算由随机扰动引起的能量变化△E 。能量变化由目标函数(能量

函数)计算。从地质统计学角度出发,目标函数形式一般有两种,

E=∑h ((r *(h )-r (h ))2/ r (h )2

) ● 判断

若△E ≤0,接受这次扰动;若△E ﹥0,计算P (△E )=exp

(-△E/k b T ),并随机产生一个[0,1]均匀分布随机数r ;

精品文档

。 10欢迎下 如果 P (△E )﹤r ,接受这次扰动;

P (△E )≥r ,则拒绝这次扰动。

● 扰动足够多次(例如网格节点的数倍),然后按照事先定义的退火

计划降低温度。

在时刻t 与时刻t-1时的温度关系为T i =λT i-1。λ是温度降低系

数,一般可取λ=(0.9)n 或λ=(0.8)n ;n 为温度段个数 。

● 返回第二步,重复,直到满足收敛或扰动次数超过预先设定的极

限为止。

2. 模拟退火算法的组成

模拟退火算法系统包括目标函数(或能量函数)、控制参数和交换机制。模拟退火的关键在于使网格统计值和目标值的偏差最小,并将目标函数定义为这种偏差的函数。对于模拟退火,代表体系能量的目标函数可以定义为实际(试验)变差函数和从已生成的指示变量场中计算出变差函数之间的差分函数。模拟退火的目的是生成变量的构型,该构型将产生目标函数的全局最小值。在模拟退火中,具体约束条件包括被分配在具体位置的条件数据、分配函数和不同方向的变差函数模型;并且通过条件模拟,那些从岩心描述或测试中得到的条件数据在具体位置处保持不便。转换机制是对体系变量的一系列干扰,这种干扰常常引起目标函数的变化,比较后者的值和前者的目标函数并依据概率函数(或Metropolis 条件),能判断目标函数的变化是否被接受。控制参数定义了体系达到热平衡的速率。再模拟退火中,收敛因子可作为参数来控制收敛速率。

3. 模拟退火的其他算法

Mrinal K Sen 等人(1995)使用了模拟退火的Metropolis 算法和热浴算法(Heatbath )以及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生成了随机渗透率场,热浴算法以其优点而成为另一个较为实用的模拟退火算法。在模拟退火的热浴算法中,保持其他网格块的渗透率不变,每一网格依次被所有的渗透率值所访问。其建立渗透率场的具体步骤如下:

(1)Metropolis 算法中选择一个初始状态。

(2)随机从一个具体的渗透率分布中选择M 个渗透率值。把每一个网

格块中渗透率的允许范围分成(M-1)个间隔,且使K i =K min +i △

K ,其中i=0,1,…,M-1且△K=(K max -K min )/(M-1)。一般

选M=20。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

浅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体系 摘要:毫无疑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这里,很多人在高兴之余也不免会产生出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是怎样进行划分的,为什么这样划分?社会分层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怎么样……等等不一而足。为此,本文主要从读者有疑问的地方写起,将本文大致分为三部分:亦即首先介绍一下社会分层的概念;然后阐明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以及为什么这样划分;最后针对当今的社会分层理论提出自己的一点评价。而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进行阐述时,我会进一步选取当代两个比较有影响李强和陆学艺的观点简要介绍,最后再一一对应着进行相应的点评。 关键词:当代社会;社会分层;分层原因;分层影响 正文: 社会分层的概念:众所周知,无论是介绍科学知识,还是日常与人打交道,首先都离不开对所要说明事物的具体介绍,以增强认知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而社会分层作为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学的核心领域,对他的研究更是如此。所以,我会在进入正文之前,大致介绍一下什么是社会分层。根据《社会学教程》介绍:(1)所谓社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的过程。“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

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在西方社会学中社会分层是使用比较广泛的一个专有名词,常常与阶级、阶层同义,尤其在苏联解体之前甚至有替代,淡化阶级概念的学术倾向。我国在建国初期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现象,后来在国家正确引导下才慢慢走上正轨。简而言之,(2)社会分层概念的实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利益关系及其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观念反映。尽管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是建立在与我国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之上,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以阶级划分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以财富,权力,声望,划分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以及涂尔干主义社会分层理论……依旧对我国学者研究社会分层提供了借鉴意义。 社会分层现状: 当代中国介绍社会分层现状的理论比较多,在此我谨选择李强和陆学艺的观点进行介绍。 李强在《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一文中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方法分析五普数据,发现现在中国社会是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而且认为造成该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的分隔。他使用的具体方法是,采用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测量全国就业人口,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处在很低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群体,该群体内部的分值是一致的,在形状上类似于倒过来的汉字"丁"字型的一横,而丁字型的一竖代表一个很长的直柱型群体,该直柱型群体是由一系列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阶层构成。(3)根据调查显示:丁字型社会结构反映的是

数学建模个人经验谈

数学建模个人经验谈 在数学建模中文献资料的查找是十分关键,其实不仅是在数学建模中,在学习和做研究就是如此,不阅读文献资料就相当于闭门造车,什么都弄不出来,现在的工作几乎都可以说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出生开始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了,所学的任何书本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可以知道别人在这个方面做了多少工作了,怎么做的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还存在什么问题没解决,难点在哪里,热点在哪里,哪里是关键,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等等等等......,并且可以通过查找文献得到一些很有用的信息,比如某个教授牛的程度,所擅长的领域等等,呵呵,翻教授老底了,比较好玩,选导师的时候强烈推荐。 文献查找主要有三个模式: A. 书 B. 书+中外文期刊数据库 C. 书+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学位论文 D. 书+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学位论文+搜索引擎 对于全国赛推荐D模式,但要改为Dc模式: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学位论文 对于美赛则要改为Da模式:外文期刊数据库+搜索引擎 在此要解释下为何如此推荐,对于参加建模的来说一般书基本上是用不上了的,没必要去查了,直接查找数据库即可了,全国赛的题目大多是研究了很多年的东西了,这个也是和国内学术环境相关的,虽然近几年的赛题是体现最新形式的,但是相关的研究还是有的,还是可以参考的,要知道国内鲜有几个教授牛的站在国际前沿还给本科生出个数模题玩玩的,一般都是老东西新面孔的。也就是可以归类为学术研究类的新面孔老方法类。所以查数据库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并且查学位论文是尤其推荐的,要知道查找学位论文是最高效率得到信息的途径。虽然学位

论文很长,很吓人,没有七八十页也有个一百多页,其实看多了学位论文就知道真正有用的东西页就那么个十多页最多二十多页,直接翻到那个部分看就可以了,为什么篇幅这么大就和中国的教育中的一些硬性指标相关了,每个级别的学位论文都有一个规定的字数范围,虽然大部分是垃圾,但为了达到这个字数要求也得凑足这个数字,水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啊。 美赛则有语言障碍,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则需直接查找外文文献了,要知道中国目前的总体科学水平和国外的差距是至少5年的,这个是保守估计,实际可能是2倍以上。所以一般国外的当前研究国内鲜有涉及,当国外搞的很成熟了,产业化了,咱们国内就有教授引进了,开始研究了,吃点人家的残羹冷炙,这样说是刻薄了点,但这种情况真的不少见。这个就是中文数据库在美赛中无用的原因了。此外在美赛中用搜索引擎的实际效果好的往往出人意料,基本可以这么说,用搜索引擎比数据库来的更好,介绍一个n多人知道的技巧,怕还有人不知道就在此罗嗦下:搜索引擎用google足以,点击高级搜索,然后输入需要的 key words,在格式中选pdf格式。很简单吧,但很实用,填句弱智的话,报选择中文搜索啊,碰到过一次朋友如此搜索的,当时巨汗!很多参加数模的同学对 pdf格式了解很少,实在不应该吧,在下估计这帮人都是学习成绩好的不得了的,没怎么用过计算机和没怎么上网,并且是word的忠实铁杆用户。pdf格式就是一种国外通用的标准便携电子文档格式,要知道外国人几乎不用ms word的,微软发财中国人民的贡献巨大啊(虽然盗版盛行)。 顺便介绍下国内外主要数据库的文献格式:pdg是超星格式,caj和caa为清华同方数据库(cnki)(它有三个名头,中国学术期刊网什么什么的NB名字也是指它),vip为维普,最重头的就是pdf,都需要不同的阅读器才能打开,还好都是免费的。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摘要:储层构型研究是推进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比较成熟。本文着重介绍了储层构型研究的方法并将河流相作为实例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分析。最后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构型单元分析;适用性 前言 储层构型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2]。储层构型方法是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首先运用于河流相构型研究。 过去沉积模式是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沉积模式是依据一维(钻井剖面)和二维(地震剖面或露头剖面)研究建立的。有时也是仅依据二维研究结果,拟想勾画出块状图表示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三维的空间展布。实践证明,许多沉积环境相当复杂。用二维是不可能反映它的特征和复杂性,或者说不能全面地反映它们的特征,特别是空间的几何形态。三维构型的提出可以解决一维、二维难以解决的问题。 储层的不均匀性是当今储层地质学中最大的难题。构型研究方法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外不少学者已采用构型研究方法对不同沉积体储层进行了构型研究,较详细地划分出不均一体。这些构型研究的结果,对于各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都起着指导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构型研究方法是推进当今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 1 储层构型单元分析 构型单元分析就是结合古水流数据对露头横剖面进行岩石相、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以揭示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恢复沉积体系的演化史。其中,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是关键所在。构型单元分析的步骤如下[3]:①对露头照像,建立剖面的镶嵌照片,并记录剖面的尺度和方向:②划分岩石相;③进行古水流测量,并记录其在剖面上的位置;④划分界面;⑤结合岩相和古水流数据划分构型单元; ⑤对露头剖面进行解释,恢复其沉积史;⑦综合岩石相、构型单元和古水流数据,推导该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⑧测量每个级别上的沉积单元的尺度和几何形态,并记录储层的非均质性。 在进行构型单元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界面和构型单元的解

吉登斯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吉登斯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社会学研究生班温广救 内容摘要: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阶级结构化理论中。它以市场能力与准技术关系为轴心进行社会分层,将阶级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在阶级活动和阶级结构的互动中考察各个阶层的流动。依据“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的原则,可以解析其理论认识上的得失。阐明其理论在中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吉登斯;社会分层;阶级结构化;和谐社会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是当今社会学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但目前对于其早期社会分层理论建树的介绍,国内鲜见。他的社会分层理论集中体现于《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1973年)一书。吉登斯从阶级关系作为社会结构的一个层面出发去考察阶级和阶级社会,运用自己独创的阶级关系结构化理论分析了当代发达社会的上、中、下三个阶层,对他倡导的中左政治路线有直接影响。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为我们提供一个认识发达社会阶级结构的一个批判性视角,同时也对于我们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所启示。 一、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 吉登斯关于社会分层的构想体现在他的阶级结构化理论中。吉登斯尝试引入阶级关系结构化的理论来解决“阶级”一词在以往的运用中“经常既被用来指代经济集团,又被用来指代社会集团”[1]107这一难题。将阶级关系作为一种结构,将阶级视为具有市场能力(market skills)、处于准技术关系中并不断流动的活动者。在二者的互动中考察社会各阶层是该理论的一大特色。 首先,不同寻常的阶级社会分层前提。吉登斯在社会分层流派中属于主张划分阶级的一派。因此。认定阶级社会产生于什么时候,就成为关键的一环。吉登斯认为,阶级社会不是起源于阶级开始出现的社会,而是阶级关系开始在解释该社会的多方面关系中占据主导作用的社会。吉登斯将阶级社会的起源定于资本主义社会,其立论的前提就是市场条件下形成的劳动契约关系。它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与政治分离”的特征。[2]38—39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的商品化和根据绩效确定的劳动分工原则取代了基于习俗确立的分工原则,公开市场上资本和工资劳动形成契约纽带关系主导着阶级关系,造成了“经济”与“政治”的分离。这体现在,国家仅提供行政服务与法律机构保障契约关系,使雇主以国家的公共权力为靠山剥削劳工。积累巨额财富。而政府中的统治精英并不拥有社会的

第1节 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第1节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内容要求】 数学建模活动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确定参数、计算求解,检验结果、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活动是基于数学思维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类综合实践活动,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基本过程】 数学建模活动的基本过程如下: 数学探究活动是围绕某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合理的数学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通过自主探索、合作研究论证数学结论.数学探究活动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类综合实践活动,也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过程解读】 掌握建模基本过程,会对实际问题进行问题分析,善于合理假设. ·问题分析也常称为模型准备或问题重述.由于数学模型是建立数学与实际现象之

间的桥梁,因此,首要的工作是要设法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实际现象.所谓问题重述是指把实际现象尽量地使用贴近数学的语言进行重新描述.为此,要充分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尽可能弄清对象的特征,并为此搜集必需的各种信息或数据.要善于捕捉对象特征中隐含的数学因素,并将其一一列出.至此,我们便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而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不仅可以决定建模方向,初步确定用哪一类模型,而且对下面的各个步骤都将产生影响. ·模型假设(即合理假设)是与问题分析紧密衔接的又一个重要步骤.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目的,在问题分析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取舍简化,并使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这是建模至关重要的一步.这是因为,一个实际问题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如不经过合理的简化假设,将很难于转化成数学模型,即便转化成功,也可能是一个复杂的难于求解的模型从而使建模归于失败.当然,假设作得不合理或过分简单也同样会因为与实际相去甚远而使建模归于失败.一般地,作出假设时要充分利用与问题相关的有关学科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观察判断力,分清问题的主次,抓住主要因素,舍弃次要因素. 【实际意义】 数学建模的实际意义 1.在一般工程技术领域,数学建模仍然大有用武之地. 在以声、光、热、力、电这些物理学科为基础的诸如机械、电机、土木、水利等工程技术领域中,数学建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这里的基本模型是已有的,但是由于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提出了许多需要用数学方法解决的新问题;高速、大型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得过去即便有了数学模型也无法求解的课题(如大型水坝的应力计算,中长期天气预报等)迎刃而解;建立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基础上的CAD技术,以其快速、经济、方便等优势,大量地替代了传统工程设计中的现场实验、物理模拟等手段. 2.在高新技术领域,数学建模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无论是发展通讯、航天、微电子、自动化等高新技术本身,还是将高新技术用于传统工业去创造新工艺、开发新产品,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建模和模拟都是经常使用的有效手段.数学建模、数值计算和计算机图形等相结合形成的计算机软件,已经被固化于产品中,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起着核心作用,被认为是高新技术的特征之一.

数学建模美赛参考文献

数学建模美赛参考文献 Since 1982,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contest, translations and guidance materials, and related with the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mathematics experiment teaching material ( only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all told ): E. A. Bender, an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model, Zhu Yaochen, Xu Weixuan translation, popular science press, 1982 Kondo Jiro, Miya Eiaki, et al, mathematical model,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1985 C. L. Daimler, E. S. Ai Wei, mathematical modeling principle, Ocean Press, 1985 Jiang Qiyuan, mathematical model,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87 Ren Shanqiang, mathematical model,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1987 M. Braun, C. S. Coleman, D. A. Drew,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 model, Zhu Yumin, Zhou yu-hun translatio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ess, ( the book for the W. F.Lucas editor of the Modul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a book first volume ), 1988 Chen Anqi, mathematical mod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engineering, China Railway Publishing House, 1988 Jiang Yuzhao, Xin Peiqing, mathematical model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89 Yang Qifan, Bian Fu Ping, mathematical model,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1990 Dong Jiali, Cao Xudong, Shim Hito, mathematical mode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1990 Tang Huanwen, Feng Enmin, sun Yuxian, Sun Lihu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thematics mode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1990 Jiang Qiyuan, the mathematical model (the Second Edition ),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1 H. P. William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 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 1991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和成因分析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受多因素影响,成因分析是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它能帮助研究者从深层次准确把握储层孔隙结构的特征,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1.1地质作用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 储层物性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沉积作用对碎屑岩结构、分选、磨圆、杂基含量等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影响很大。从沉积物脱离水环境之后,随着埋藏深度的不断加深,一系列的成岩作用使得储层物性进一步复杂化。一般而言,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性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到建设性作用。而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等对物性的改造有较为显著地影响,使储层的非均质性更加明显,而这一点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尤为突出。 1.2油气田开发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 储层孔隙结构影响着储层的注采开发,同时,随着注水、压裂等一系列油气田开发增产措施的实施,储层孔隙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王美娜等研究了注水开发对胜坨油田坨断块沙二段储层性质的影响,发现注水开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孔隙结构。唐洪明等以辽河高升油田莲花油层为例,研究了蒸汽驱对储层孔隙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驱导致储层孔隙度、孔隙直径增大,喉道半径、渗透率减小,增强了孔喉分布的非均质性。 2.储层微孔隙结构研究方法 2.1成岩作用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各种成岩作用在储层孔隙结构演化中的作用进行梳理,从而了解储层孔隙结构对应发生的变化。该方法的优点是对孔隙结构的成因可以有比较深入的认识,缺点是偏向于定性分析,难以有效的定量化表征。刘林玉等对白马南地区长砂岩成岩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强烈地破坏了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砂岩的孔隙结构。 2.2铸体薄片观察法 该方法是将带色的有机玻璃或环氧树脂注入岩石的储集空间中,待树脂凝固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_吴胜和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增刊Ⅰ: 111 ~ 121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3677820.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3677820.html, 111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 吴胜和① *, 岳大力① , 刘建民② , 束青林② , 范峥 ①③ , 李宇鹏① 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北京 102249; ②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山东 257000; ③ 北京泰隆恒业高新技术公司, 北京 100085 * E-mail: reser@https://www.360docs.net/doc/7e13677820.html, 收稿日期: 2007-04-20; 接受日期: 2008-03-21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编号: 20060425004)资助 摘要 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 而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 未形成有效的定量预测储层构型的方法, 难以满足地下油藏剩余油分布预测的需要. 为此, 提出了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和多维互动的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思路, 并以济阳坳陷孤岛油田馆陶组曲流河储层为例, 论述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思路与方法. 曲流河储层构型可分为3个层次, 包括河道砂体层次、点坝层次和侧积体层次. 将不同级次的定量构型模式与地下井资料(包括动态监测资料)分级别进行拟合, 并且在分析过程中, 使一维井眼、二维剖面和平面以及三维空间之间相互印证, 从而建立不同层次的储层构型三维模型. 同时, 建立了活动河道宽度与点坝规模的定量关系, 并应用水平井资料确定了侧积体和泥质侧积层的定量规模. 这一研究不仅对地下地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且对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储层构型 层次建模 曲流河 点坝 侧积体 储层构型(reservoir architecture), 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 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 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主要用于油气田开发. 随着油气田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 砂体内部的剩余油挖掘逐渐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目标. 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 我国油气平均采收率只有30%左右, 这意味着还有近70%的油气滞留在地下, 其中35%左右的油气是由于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 特别是储层构型(导致储层内部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的影响而滞留于地下成为可动宏观剩余油的. 因此,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是提高油气采收率、最大限度地开发油气资源的关键所在, 这对我国石油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河流相储层研究由来已久, 但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则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1]. 以Allen 和Miall 为代表的欧美学者对储层构型层次、要素、模式、沉积机理做了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然而, 国内外学者主要侧重于对河流相露头和现代沉积的构型研究[1~8], 而对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及建模研究甚少. 地下储层构型分析与建模的目标是应用有限的资料恢复地下储层构型的面貌. 以河流相为例, 主要是恢复地下古河道及其河道内部构型单元的三维空间分布. 面临的主要难点是地下井资料少, 因为即使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密井网条件下, 井距(如100 m 井距)仍大于构型单元的规模(如横向上数米规模的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 在此条件下, 应用井间数学插值很难再现地下实际的储层构型面貌. 因此, 虽然已

第一章数学建模综述

数学建模基础讲义 第一章数学建模综述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不仅在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向经济、金融、生物、医学、环境、地质、人口、交通等新的领域渗透,所谓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是用数学方法在科技和生产领域解决哪类实际问题,还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形成交叉学科,首要的和关键的一步是建立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并加以计算求解。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可谓是如虎添翼。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和各种各样的应用问题紧密相关的。数学的特点不仅在于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明确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它应用的广泛性,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人们对各种问题的要求越来越精确,使得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学科学的地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它正在从国或经济和科技的后备走到了前沿。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数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扩充使得数学已经成为当代高科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库,数学已经成为一种能够普遍实施的技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1.1数学技术的作用举例 1. 运筹学的产生及二战中的作用 1940年,英国和美国海军为了对付德国潜艇的威胁,大批被德国迫害的数学家,聚集在美国创建了运筹学,其具体应用在不增加设备的情况下,提高设备的能力和使用效率。

六十年代,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创建了“优选法”和“统筹法”,并运用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研究,在节约能源,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缩短工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 冯·诺依曼型计算机 目前世界上运行的计算机,尽管种类繁多,但按其加工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串行计算机与并行计算机。其中串行计算机的整机原现和设计思想,由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于1944年创建的数学模型,提出其原理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1950年,冯·诺依曼等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值”天气预报。他们使用计算机求解大气环流方程,迅速得出数学解和经验预报相印证,获得成功。 3. 王选与北大方正集团公司 王选,北大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1954~1958)并任教,曾担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1978~1995),1992年,他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这是数学应用的典型例子,王选教授应用压缩技术这一数学方法,解决了计算机实现汉字的存储量这一难题。方正集团公司总裁办公室主任张炳贤先生曾说:“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数学要起大作用。” 4. 柯马克与CT层析仪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1979年美国的柯马克和英国的洪斯费尔德运用数学上的拉东变换原理,设计了CT层析仪,这一人体层析摄影技术造福千千万万人群,由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5. 电视数字化 1990年以前,日本是电视大国。为研制高清晰度电视的制式,日本和西欧国家在模拟制上投入了数十亿美元。1993美国的数字化电视方案出世后,立即“横扫千军”,使模拟方案变成了一张废纸。支持电视数字化的是一种数学技术——小波技术,它能将能将庞大的数据压缩到最低限度,使得图象传输成为可能,这样,21世纪世界电视业的领导权也就落入美国人手中。 上述例子使我们看到以数学建模为中心的数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2数学模型及分类 1. 数学模型 模型——是指一种模仿物,如汽车模型、建筑模型等。如果按照给定问题的

储层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研究论文

储层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方法研究论文 一、引言 在油气开发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相关数据测量,测量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误差,这些数据误差会给油气地质储层建模带来直接的影响。另外得到确定性的地质变量空间变 量模型是不太现实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引用到概率论方法来完善数据建模。举例 来说对于储层中流体的流动而言就需要结合微分方程系数等参数来进行探讨。在利用传统 方法的建模过程中正常情况下都会使用内插方法得到储层参数但同时也会对流动方程造成 影响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因此在油气地质储层建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条件来对 数据模型进行调整并筛选合理的模型来进行构建让油气产量预测可靠性得到保障。 二、多点地质统计学与训练图像 基于变差函数的传统地质统计学随机模拟是目前储层非均质性模拟的.常用方法。然而,变差函数只能建立空间两点之间的相关性,难于描述具有复杂空间结构和几何形态的 地质体的连续性和变异性。 针对这一问题,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应运而生。该方法着重表达空间中多点之间的相 关性,能够有效克服传统地质统计学在描述空间形态较复杂的地质体方面的不足。多点地 质统计学的基本工具是训练图像,其地位相当于传统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对于沉积 相建模而言,训练图像相当于定量的相模式,实质上就是一个包含有相接触关系的数字化 先验地质模型,其中包含的相接触关系是建模者认为一定存在于实际储层中的。 三、地质概念模型转换成图像训练 地质工作人员擅于根据自己的先验认识、专业知识或现有的类比数据库来建立储层的 概念模型。当地质工作人员认为某些特定的概念模型可以反映实际储层的沉积微相接触关 系时,这些概念模型就可以转换或直接作为训练图像来使用。利用训练图像整合先验地质 认识,并在储层建模过程中引导井间相的预测,是多点地质统计学模拟的一个突破性贡献。 可以将训练图像看作是一个显示空间中相分布模式的定量且直观的先验模型。地质解 释成果图、遥感数据或手绘草图都可以作为训练图像或建立训练图像的要素来使用。理想 状态下,应当建立一个训练图像库,这样一来建模人员就可以直接选取和使用那些包含目 标储层典型沉积模式的训练图像,而不需要每次都重新制作训练图像。 四、二维和三维训练图像 二维训练图像就是在纵向上没有变化,比如人工划相图,因此二维训练图像又称为伪 三维训练图像。二维训练图像在纵向上不能反映河道微相的加积,在横向上也不能反映各 沉积微相的迁移。因此二维训练图像比不能很好的反映沉积构型。在三维训练图像中,可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读书报告 报告编写人:蒋民心(1002040135) 年级:2010级 课程:油气储层研究进展 任课教师:赵晓明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4年3月24号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 蒋民心(1002040135)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500 摘要:本文从储层构型概念出发,大致概括了国内学者对三角洲沉积领域的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针对油田三角洲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油挖潜,以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以及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储层为例,利用地震、测井、地质等资料,研究三角洲储层沉积旋回、层次界面等不同层次构型要素,界定和划分构型单元,建立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分析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是单一河口坝边界识别的重要标志;构型单元韵律变化是造成剩余油局部富集的重要因素,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上部剩余油相对集中,反韵律河口坝砂体下部剩余油富集。在此基础上了归纳总结了现阶段储层构型研究所遇到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分析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储层非均质;剩余油分布;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相;构型单元 1.储层构型概念的提出 储层构型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1]。其概念在储层沉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 年代。1977 年Allen,J.R.L.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储层构型的概念,用以描述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1985 年,Miall,A.D.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河流相的储层构型分析法[3],全面介绍了该方法中的界面等级、岩相类型、结构单元等概念,这代表了储层构型分析法的诞生。之后Maill,A.D.对该方法进行了完善,并最终将河流相划分为6 级界面、20 种岩相类型、9 种结构单元。1989 年,第74 届AAPG 年会将这套理论列为当今油气勘探领域三大进展之一。 2.三角洲储层构型研究现状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在Miall,A.D.提出后,立即引起国外许多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对储层构型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自从柯保嘉[4]首先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介绍到国内学术界以来,众多国内学者在储层构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构型研究的资料基础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1)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自然差别是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社会差别是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有许多自然差别同社会差别有着较强的联系,这种相互关联性又是非常稳定和持久的,对人们的社会表现有直接的影响。 (2)社会地位 ①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社会地位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 ②社会地位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地位与非正式的社会地位。 正式社会地位是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非正式社会地位则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3)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

个人社会地位多重性是指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不是唯一的,个人可以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即个人社会属性的复合性。 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①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②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 在社会分层研究中,既要对正式地位之间的制度化关系做定性分析,又要对社会成员在各类社会地位上的分布以及由这种分布所形成的地位间联系状态做定量研究。 (4)总结 影响人们社会表现的社会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地位性质、地位间关系及多重地位的复合性决定的。社会地位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是分层研究所依据的最重要分类标准以及研究出发点。分层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从社会地位入手,把握社会基本结构以及由它制约的社会运行状态,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2.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1)社会分化及其后果 ①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其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②社会分化产生两方面的后果 a.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社会分化程度可以作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判定标准;

数学建模综述

数学建模综述 李健宗20132200012 姚杰涛20132200040 汤斌健20132200100 指导老师:杨坦 2014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论文综述 我们小组精读两篇14年美赛A题论文,选择了其中一篇来进行学习,总结。 1、问题分析 The Keep-Right-Except-To-Pass Rule 除非超车否则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 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这条规则在低负荷和高负荷状态下的交通路况的表现。 这条规则在提升车流量的方面是否有效?如果不是,提出能够提升车流量、安全系数或其他因素的替代品(包括完全没有这种规律)并加以分析。 在一些国家,汽车靠左形式是常态,探讨你的解决方案是否稍作修改即可适用,或者需要一些额外的需要。最后,以上规则依赖于人的判断,如果相同规则的交通运输完全在智能系统的控制下,无论是部分网络还是嵌入使用的车辆的设计,在何种程度上会修改你前面的结果 论文: 基于元胞自动机和蒙特卡罗方法,我们建立一个模型来讨论“靠右行”规则的影响。首先,我们打破汽车的运动过程和建立相应的子模型car-generation的流入模型,对于匀速行驶车辆,我们建立一个跟随模型,和超车模型。然后我们设计规则来模拟车辆的运动模型。我们进一步讨论我们的模型规则适应靠右的情况和,不受限制的情况, 和交通情况由智能控制系统的情况。我们也设计一个道路的危险指数评价公式。我们模拟双车道高速公路上交通(每个方向两个车道,一共四条车道),高速公路双向三车道(总共6车道)。通过计算机和分析数据。我们记录的平均速度,超车取代率、道路密度和危险指数和通过与不受规则限制的比较评估靠右行的性能。我们利用不同的速度限制分析模型的敏感性和看到不同的限速的影响。左手交通也进行了讨论。 根据我们的分析,我们提出一个新规则结合两个现有的规则(靠右的规则和无限制的规则)的智能系统来实现更好的的性能。 该论文在一开始并没有作过多分析,而是一针见血的提出了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做法。由于题目给出的背景只有一条交通规则,而且是题目很明确的提出让我们建立模型分析。所以这篇论文也没有过多的分析题目,而是直接写出自己的做法,体现了这小组成员在这个问题有很深的探究。 2、模型介绍Introduction

数学建模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

2010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的格式规范 ?本科组参赛队从A、B题中任选一题,专科组参赛队从C、D题中任选一题。 ?论文用白色A4纸单面打印;上下左右各留出至少2.5厘米的页边距;从左侧装订。 ?论文第一页为承诺书,具体内容和格式见本规范第二页。 ?论文第二页为编号专用页,用于赛区和全国评阅前后对论文进行编号,具体内容和格式见本规范第三页。 ?论文题目和摘要写在论文第三页上,从第四页开始是论文正文。 ?论文从第三页开始编写页码,页码必须位于每页页脚中部,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号。 ?论文不能有页眉,论文中不能有任何可能显示答题人身份的标志。 ?论文题目用三号黑体字、一级标题用四号黑体字,并居中;二级、三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字,左端对齐(不居中)。论文中其他汉字一律采用小四号宋体字,行距用单倍行距,打印时应尽量避免彩色打印。 ?提请大家注意:摘要应该是一份简明扼要的详细摘要(包括关键词),在整篇论文评阅中占有重要权重,请认真书写(注意篇幅不能超过一页,且无需译成英文)。全国评阅时将首先根据摘要和论文整体结构及概貌对论文优劣进行初步筛选。 ?论文应该思路清晰,表达简洁(正文尽量控制在20页以内,附录页数不限)。 ?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 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均明确列出。正文引用处用方括号标示参考文献的编号,如[1][3]等;引用书籍还必须指出页码。参考文献按正文中的引用次序列出,其中书籍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论文名,杂志名,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资源标题,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在不违反本规范的前提下,各赛区可以对论文增加其他要求(如在本规范要求的第一页前增加其他页和其他信息,或在论文的最后增加空白页等);从承诺书开始到论文正文结束前,各赛区不得有本规范外的其他要求(否则一律无效)。 ?本规范的解释权属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

数学建模中数学模型方法的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建模中数学模型方法的研究 一、前言部分 数学建模[]1是将实际问题抽象、简化,明确变量和参数,然后根据某种“规律”建立变量和参数间的数学关系,再解析地或近似地求解并加以解释和验证这样一个多次迭代的过程。但要进行真正好的数学建模必须要有有关领域的专家、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也就是说数学建模的过程往往是一个跨学科的合作过程。 应用某种“规律”建立变量、参数间的明确数学关系,这里的“规律”可以是人们熟知的物理学或其他学科的定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也可以是实验规律。数学关系可以是等式、不等式及其组合的形式,甚至可以是一个明确的算法:能用数学语言把实际问题的诸多方面(关系)“翻译”成数学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不同的建模者由于看问题角度不同所建立的模型往往是不同,我们通过介绍数学建模的几类方法和几个典型的数学模型,来让大家对数学模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二、主题部分 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我们把数学知识的这一应用过程称为数学建模。简而言之,数学建模是利用各种数学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数学建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0世纪70年代初诞生于英美等现代化工业国家。由于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的发展,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用计算机来解决,而计算机与实际问题之间需要数学模型来沟通,所以这门学科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迅速辐射至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参见文献[2][3]) 纵观数学的发展历史,数千年来人类对于数学的研究一直是沿着纵横两个方向进行的。在纵向上,探讨客观世界在量的方面的本质和规律,发现并积累数学知识,然后运用公理化等方法建构数学的理论体系,这是对数学科学自身的研究。在横向上,则运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各门科学和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里首先要运用数学模型方法构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导出其结果,再返回原问题实现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是对数学科学应用的研究,由此可见,数学建模既是各门科学研究的经常性活动,具有方法论的重要价值,又是数学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的中介和桥梁,对于发挥数学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第3〇卷第1期中国海上油气Vol. 30 No. 1 2018 年 2 月 C H I N A O F F S H O R E O I L A N D G A S Feb. 2018 文章编号:1673-1506(2018)01-0099-11 D O I:10. 11935/j. issn. 1673-1506. 2018. 01. 012 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 —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 岳大力1胡光义3李伟1范廷恩3胡嘉靖1乔慧丽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2249; 2.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2249; 3.海洋石油髙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8; 4.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28) 岳大力,胡光义,李伟,等.井震结合的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方法及其应用—以秦皇岛36油田为例[J].中国海上油气,2018,⑴:99-109. Y U E Dali,H U Guangyi,LI W e i,et a l. Meandering fluvi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by combining well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a case study of QIID32-6 oilfield[J]. 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 2018,30(1) :99-109. 摘要以曲流河定量构型模式为指导,采用地震正演、分频地震属性分析与分频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在海 上大丼距条件下,对渤海秦皇岛32-6油田明化镇组曲流河储层进行了多级次精细构型解剖。首先,提出了 先优选地震数据频段,再优选地震属性的分频属性优选方法,精细刻画了复合曲流带的分布;次,采用“井震结合”“规模控制”“动态验证”的方法,在复合曲流带内部识别了单一曲流带和单一点坝。研究结果表明:①三种河道边界砂体叠合方式均表现为在叠合部位振幅减弱的特征,正演响应规律为应用波形预测井间砂 体分布提供了可靠依据;分频地震属性优选方法明显提高了地震属性与砂体厚度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了复 合曲流带预测精度;在研究区目的层地震数据中心频率55H z的情况下,采用分频地震属性分析、分频反 演和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在大丼距条件下精确刻画了单一曲流带及内部点坝分布,在研究区识别出了 5个单 一曲流带与1个保存完整的点坝,将对秦皇岛32-6油田下一步高效开发与剩余油挖潜起到有效的指导作 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对相似沉积特征和资料基础的油田构型分析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震正演;震属性;分频反演;流带;坝;皇岛32-6油田 中图分类号:T E11文献标识码:A Meandering fluvial reservoir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by combining well logging and seismic d ata:a case study of QHD32-6 oilfield Y U E D a l i1'2H U G u a n g y i3,4L I W e i1,2F A N T i n g e n3,4H U J i a j i n g'2Q I A O H u i l i1'2 (1. C ollege o f G eosciences,C hina U niv ersity o f P e tro le u m,102249, 2. o f P etro leu m Resources a n d P ro s p e c tin g,B e ijin g12249,C hina; 3. S tate K ey L ab o ra to ry o f O ffs h o re O il E x p lo ita tio n,B e ijin g 100028, C h in a;4. C N O O C R esearch In stitu te Co. ,L t d.,B e ijin g 100028, C h in a) Abstract:M i n g h u a z h e n F o r m a t i o n in QHD32-6 oilfield is m e a n d e r i n g fluvial reservoir. W i t h t he g u i d a n c e of m e a n-dering fluvial quantitati-ve architecture m o d e l,t he reservoir architecture is characterized finely b y c o m b i n i n g f o r w a r d seismic m o d e l i n g,s p e c t r a l-d e c o m p o s e d seismic attributes analysis a n d s p e c t r a l-d e c o m p o s e d inversion u n d e r the condition of relatively sparse well data. Firstly? this p a p e r p r o p o s e s a n effecti-ve m e t h o d of seismic attritjutes opti-m i z ation that optimizes the f r e q u e n c y in a d v a n c e of seismic attritjutes,a n d the distribution of c o m p o u n d m e a n d e r belt w a s depicted accurately w i t h th e o p t i m i z e d seismic attributes. S e c o n d l y,a p p l y i n g the m e t h o d s of well logs a n d seismic data c o m b i n a t i o n,architecture scale controlling, p r o d u c t i o n verification, m o s t single point bars a n d single m e a n d e r belts w e r e recognized finely in c o m p o u n d m e a n d e r i n g belt. T h e result s h o w s:?T h e positon at b o u n d a-ries of three t y pes of s t a c k e d c h a n n e l s is characterized b y the decrease of amplitude. T h e r e s ponse patterns of seis- $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上开发地震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编号:2011ZX05024-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编 号:40902035) ”、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项目(编号:20090007120003) ”部分研究成果。 第-作者筒介:岳大力,男,博士,中国石油大学⑴京)副教授,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 1 号(⑴编:102249)。E-mail: yuedali@cup. edu. c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