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储层构型研究进展与展望_席海波

2013年12月第33卷第4期 四川地质学报 Vol.33 No.4 Dec., 2013428储层构型研究进展与展望席海波1,陈袁1,王强2,李鑫3,朱一鸣4,李垚5(1.西南石油大学,成都 610500:2.四川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华阳 610213;3. 延长油田定边采油厂勘探开发研究所,陕西榆林 718600;4.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生产测井中心,陕西榆林 718500;5.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第六采油厂采油工艺研究所,陕西榆林 718600)摘要:本文从储层构型概念出发,概括了国内学者对河流相、冲积扇、三角洲等不同沉积领域的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了归纳总结了现阶段储层构型研究所遇到问题,最后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这将对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分布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字:储层构型;河流相;储层非均质;剩余油分布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13)04-0428-02DOI:10.3969/j.issn.1006-0995.2013.04.010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陆相注水开发油田己经进入了高含水和高采出程度的“双高”开发阶段,自然递减的幅度上升,剩余油的分布也越来越复杂,挖潜难度也越来越大。
所以,寻找极其复杂的剩余油将是油田面对的重大课题。
储层构型研究将储层描述由微相发展到成因砂体内部的层次结构研究,并将砂体形成过程、机制、内部层次结构、非均质性等有机结合为一体,因此储层构型的研究对于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增加产量等将具有重要意义。
1 储层构型概念的提出储层构型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1]。
其概念在储层沉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储层是指地下的含油、含气等可供开发利用的岩石层。
储层研究是油气田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现状及前瞻对于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率、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油气储层特征研究、储层模型构建及预测、储层改造技术、储层工程实践等方面讨论储层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首先,储层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储层特征研究和储层模型构建。
储层特征研究通过物性实验、岩心分析、地震资料解释等手段,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特征进行分析,为后续的储层模型构建提供基础数据。
储层模型构建主要通过地质建模技术,将不同尺度的地质信息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三维储层模型,为油气储量预测、生产调整等提供依据。
其次,储层研究的前瞻主要包括储层改造技术和储层工程实践。
储层改造技术包括水驱、聚合物驱、CO2注采等多种方法,通过改变储层内的渗透性和孔隙度分布,提高油气开采效率。
储层工程实践是指通过地质、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综合应用,将储层研究结果转化为实践,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实施,并根据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不断优化改进储层研究技术和方法。
储层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和深水油气开发的迫切需求,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对复杂储层的深入研究,例如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储层。
其次,随着技术的进步,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综合应用,通过地震资料处理、岩心分析、沉积学、地质力学等方法相结合,提高储层研究的精度和准确度。
再次,随着储层工程实践的不断推进,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模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提出更加可行的储层改造方案和生产优化策略,提高储层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总之,储层研究是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现状及前瞻对于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率、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储层特征研究、储层模型构建及预测、储层改造技术、储层工程实践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信储层研究将在未来取得更加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2024年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范文

《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及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低渗透储层逐渐成为重要的油气资源之一。
低渗透储层具有孔隙度低、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于油气开采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油气采收率、优化开采工艺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二、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一)孔隙类型与分布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微裂缝等。
其中,粒间孔是低渗透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其分布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因素影响。
此外,溶蚀孔和微裂缝也是低渗透储层中常见的孔隙类型,对于提高储层的储集性能和渗流性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孔隙连通性低渗透储层的孔隙连通性较差,孔隙间往往存在较多的盲端和孤立孔隙。
这种连通性差的特征导致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采收率。
因此,提高孔隙连通性是提高低渗透储层采收率的关键之一。
(三)孔喉结构低渗透储层的孔喉结构复杂,孔喉大小分布不均,且往往存在较多的微小喉道。
这种结构特征导致油气在储层中的渗流受到阻碍,增加了开采难度。
因此,研究低渗透储层的孔喉结构特征,对于优化开采工艺、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一)岩心观察与描述通过对岩心的观察与描述,可以了解低渗透储层的岩性、矿物组成、孔隙类型及分布等基本特征。
这为后续的实验室测试和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二)实验测试与分析通过实验室测试与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物性测试、压汞实验、核磁共振等。
这些测试方法可以获取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毛管压力等参数,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三)数值模拟与可视化技术利用数值模拟与可视化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低渗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通过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结合流体流动模拟等技术手段,可以预测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规律和采收率等参数。
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技术及发展趋势

基于致密储层孔隙结构的特点,在对孔隙结构分析中,掌握正确的分析技术,按照分析要求进行储层分析,能够解决孔隙结构的分析难题,确保孔隙结构分析能够达到准确性要求,提高孔隙分析的有效性。
从目前表征技术的分类及应用来看,表征技术类别多,对整个孔隙结构的分析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对表层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掌握表征技术的特点和表征技术的类别,对于推动致密储层孔隙结构分析和解决技术应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孔隙结构二维扫描技术1.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
在孔隙结构的分析中,二维扫描技术是重要的技术种类,二维扫描技术主要分为电子显微镜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技术在扫描中能够实现对致密储层孔隙结构细节的扫描,在扫描的全面性和扫描的快速性方面能够满足分析需要。
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能够实现对地层的快速分布,能够生成扫描图像,对整个孔隙结构的分析和孔隙特性的逻辑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掌握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并在致密储层正确应用该技术,对提高致密储层孔隙结构的分析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能够实现对储层结构的聚焦分析,通过激光共聚焦的方式,能够对孔隙细节的点进行分析,在细节成像和细节分析有效性方面能够达到准确性要求,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应用中,技术应用难度较低,能够根据技术应用情况和分析需要,采取具体表征技术,对于提高整个孔隙结构的分析效果和分析孔隙结构中细节点位的变化情况往往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因此,正确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能够提高整个孔隙结构的分析效果。
二、孔隙结构三维重构技术1.聚焦离子束显微镜技术。
为了提高孔隙结构的分析效果,三维重构技术是重要的分析方法,在技术应用中,聚焦离子数显微镜技术是重要的技术类型。
聚焦离子束显微镜技术能够实现对孔隙结构的聚焦,能够根据孔隙结构的特点和表现进行纳米级的分析,同时,根据孔隙的特点和孔隙的具体情况,以三维图形的方式呈现,对提高整个分析质量和满足分析需要,以及解决孔隙结构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滕彬彬,武爱俊,邓文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东营 257061) 摘 要:本文概括论述了20多年来储层构型分析法的重大研究进展: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逐渐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从简单的露头剖面测量到多种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其它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对河流沉积体系的研究逐渐应用到其它冲积沉积体系中去,但目前仍以河流沉积研究为主,以曲流河点砂坝研究最多。
最后,本文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分析法;储层非均质性;河流相;地下储层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
自M iall于1985年正式提出储层构型分析方法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储层构型分析方法不断完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众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们掀起了储层构型分析的热潮,他们纷纷投入到对野外露头沉积和地下储层的储层构型分析研究中去,并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各种新技术、新手段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认识,从而使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
1 储层构型分析法的提出1977年,Allen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卡尔加里)明确提出了fluv ial architectur e的概念,将其描述为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
198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教授A.D.M iall[1]吸纳Allen思想之精髓,提出了应用于河流沉积相分析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architectural elem ent analy sis),主要研究内容为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单元描述。
其核心思想是,地层由代表沉积间隔的界面和连续沉积的沉积单元构成,界面和沉积单元由于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而组成了一个等级体系,其中不同等级的界面限定了不同的沉积单元,而由三级到五级界面限定的基本沉积单元即是构型单元,具有各自不同的岩石相组合、外部几何形态、展布方向和垂向剖面。
储层构型研究进展_陈欢庆

收稿日期:20130216;改回日期:20130627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火山岩储层流动单元定量研究”(20100480344)作者简介:陈欢庆(1979-),男,工程师,200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石油及天然气地质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储层地质学研究工作。
DOI :10.3969/j.issn.1006-6535.2013.05.002储层构型研究进展陈欢庆1,赵应成1,舒治睿2,孙作兴1(1.中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摘要:从构型研究的资料基础、构型的级次划分和构型研究的思路入手,结合笔者自身研究实践,详细介绍了目前储层构型研究的现状。
储层构型研究的资料主要包括野外露头、现代沉积、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分析测试资料、岩心观察描述资料和油气田生产动态资料等。
目前构型研究以Miall 8种级次划分应用最广泛,油田开发中以五级或四级构型最常用。
储层构型研究中构型界面分析以及为这些界面所分割的不同级次单元是研究的两大方面。
通过储层构型模式的总结,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
对目前储层构型研究中所运用的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成岩作用、地质统计学、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等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储层构型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构型界面;构型单元;剩余油;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E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535(2013)05-0007-07引言储层构型,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
储层构型研究的本质是储层建筑结构的研究,而储层的建筑结构又主要包括不同级次储层界面及由这些界面所分割的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地质体。
可以通过沉积、成岩以及储层隔夹层等的分析,实现储层构型的定性和定量表征。
油气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69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油气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虽然促进我国油气逐渐进入高度成熟的勘测时期,并且也在逐渐开始了对岩性油气的探索。
现如今,岩性油气的探索在我国油气储层探索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实现我国油气产量逐渐增加。
本文主要是从地球的物理、化学演变、层序地层学、计算机建模技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为切入点,对油气储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索。
1 地球物理在油气储存研究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油气储存研究的过程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测井技术。
根据一位专家的研究表明,在对储存层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拟化为导电模型,运用导电模型来对储存层进行分析,用电阻与电阻的长度的乘积与电阻横截面积的比值、空隙度所得的值来表示油气储存层的性质。
专业人员还用这些值来判断油气储存层的性质,并且能够计算油气储存层对物质的透过的能力,从而能够计算出油气储存层对物质透过的系数。
张小龙等对刚果盆地、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盆地等几个地方的油气储存沉积的环境、沉积的性质合成为岩石的过程进行分析与对比,从而得出了低孔低渗储存层应当采取何种测井类型,并且提供了一系列的措施。
李然等初次讨论如何应用测井测量油气存储层的敏感性,并且从测井技术得到的数据结果中去分析15个岩性,并且根据物体的性质的数据为实验的基础,对油气储存层的敏感性质和各项性质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提出一系列数据去证明使用测井资料来大量估测油气储存层的敏感性。
在研究地震储存层时,以地震得出的数据信息为研究对象,并且从测井的过程、试验井的过程、地质探测的过程、采取油气的过程以及最后的油气的实验分析等各种各样的数据来分析储存层分布的实际情况、岩石层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岩石层厚度变化的情况、油气的性质、所含液体的流动情况等一项涉及范围广泛,内容极其复杂的研究性实验。
在对油气存储的早期时候都是利用地震的分析得出的数据和地震周围区域的地质分析数据为实验依据,并在对油气存储分布区域研究的时候采用地震地层学和程序学的研究方法。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内容及方法

地下储层构型研究内容及方法一、研究背景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地下储层的空间结构和特征,对于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内容、方法两个方面来阐述地下储层构型研究。
二、研究内容1.地下储层构型定义地下储层构型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不同岩性、不同物性的岩石所组成的地质体系。
它包括了地质体系中各种岩性和岩性组合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以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等过程的影响。
2.地下储层构型特征(1) 岩性特征:不同岩性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限,如沉积岩与火山岩、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等。
(2) 物性特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压力等参数,这些参数决定了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和聚集能力。
(3) 空间分布特征:地下储层构型具有不规则性和多样性,包括了单一岩性的块状或层状储层、复合岩性储层等。
3.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意义(1) 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地下储层构型的研究可以揭示油气储集体系的空间分布和特征,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2) 为油气开发提供支持:地下储层构型的研究可以揭示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和聚集规律,为油气开发提供支持。
三、研究方法1.野外地质调查法野外地质调查是地下储层构型研究的基础。
通过对区域内不同岩性、不同物性的岩石进行采样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
2.物理勘探技术物理勘探技术包括了重力法、电法、声波法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对区域内不同岩性、不同物性的岩石进行精细化探测,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
3.数值模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是地下储层构型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地质模型,采用不同的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模拟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和聚集过程,揭示储层构型对于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影响。
四、总结地下储层构型研究是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关注的是地下储层的空间结构和特征,对于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野外地质调查法、物理勘探技术以及数值模拟技术是地下储层构型研究的主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