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有深度的语文教师

要做有深度的语文教师
要做有深度的语文教师

要做有深度的语文教师

发表时间:2015-05-12T11:49:23.28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第4期(上)供稿作者:危勇

[导读] 语文是专业,语文教师是职业,语文教学是事业,其中都带有一个“业”字,这个“业”多指“职务、工作岗位”。

危勇

摘要: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深度,让自己的思想更有深度,才有可能把自己的“职业”做成“事业”。本文从四个层面阐述了让语文教学有深度的主张。

关键词:语文;深度;阅读;调控;精讲;预设

语文是专业,语文教师是职业,语文教学是事业,其中都带有一个“业”字,这个“业”多指“职务、工作岗位”。专业需“专”,职业需“尽职”,至于事业,《易经》上说“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简单地说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却又帮助了他人。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深度,让自己的思想更有深度,才有可能把自己的“职业”做成“事业”。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有深度,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厚积博发,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深度

阅读是语文课的底色。要使生命底色变得丰厚润美、光彩照人,学生必须丰富研读,形成对文本的深度的有效的自学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讨论拓展,才能水到渠成。阅读是一场精神的对话,是一次心灵的旅程,是一步自学的过程。阅读一是要学生“感知”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二是要学生“体验”,要在博闻广见的基础上有透彻之悟,而非一知半解之悟。三是要学生“思辨”。古人讲“熟读细参”,就是“熟读”之后的深思熟虑。学生应该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直达问题的核心,找到进一步解释与阐发的可能。只有把书读熟了,读透了,才能有“资本”开展语文课堂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阅读要求学生熟读多遍,达到思维敏捷,揭示问题深刻,追求自然本真的学习之态。比如:读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要粗读,精读,品读;还要齐读,自由读,角色读。学生读三至五遍之后,才能理解“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句子的真正内涵。教师引导学生初读感知的是高邮咸蛋好,细读才发现高邮咸蛋质细油多柔嫩,研读又读出了句子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自然和谐之美。再比如:教《湖心亭看雪》,教师由诵读环节到译读环节,学生边读边疏通文意后,教师问学生:文中明明有三个人,张岱为什么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学生把文本读熟了,读通了,心中有文义的积淀,前后勾连,自然联想到张岱怀旧孤寂的思想情感。教师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学生心中的疑惑得到解答,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会更为热切。这样教师引领学生到达品读环节的时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水到渠成。

二、即时调控,让学生的合学更有深度

所谓“合学”就是合作学习,是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讨论,是一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课堂活动的好形式。我认为要利用好形式实践内容上的深度教学。从形式上看课堂教学的确要放手让学生讨论,让课堂充满和乐交流学习的气氛。只要有氛围,合作学习学生对文本的内涵思想深度才有自由的思维培养和价值情感的相互体验,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才有突显,生生之间在审美意义关口上才有短兵相接,高峰体验,才能真正地深度地提高语文能力。

我们努力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对课文进行深度合作,是语文课程在学生讨论、质疑、批判的开放性氛围中获得的民主,是催生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教郦道元《三峡》可以把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与之比较,让学生找两者之间的联系。学生展开合作学习。一个组找出来了李白诗中水急(千里一日还)景凄(猿声不住)山多(万重山)的特点,另一个组找出来《三峡》与之对应的句子:水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景凄(属引凄异)山多(重岩叠嶂)。这种合作学习学生找到了共性和个性,语文能力融会贯通,学生又共同攻克难关,让课堂有了一定的深度。再比如教《斑羚飞渡》一文。学生围绕“文章中让你最感动的是哪里?为什么?”展开合学,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有的学生说,斑羚飞渡的一瞬间最感人,因为那是人生的抉择。有的学生说,斑羚飞渡是假的,老斑羚不可能让自己牺牲,让小斑羚活着。这是违背自然之理的虚伪人生。这种合作学习是展开争论,有问题焦点。如果学生合作学习找到共鸣点,让二者达到统一课堂教学就又是一个深度了。我认为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可以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同时教师还应当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整个课堂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合学让问题有了经纬度,立体感,语文课有了深度。

三、精讲精析,让学生的体验更有深度

笔者认为一味把课堂甩给学生,容易忽视教师的精彩讲析,语文课缺乏深度。著名的教育家于漪老师讲过,精彩的讲析有时也会让学生忍俊不禁。讲析不等于注入式教学,也不等于满堂灌教学,而是在学生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时给学生应有的讲析,让学生感受高峰体验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有时教师的分析演讲可能给学生带来人格的熏陶,人生的改变。有的人说,语文课要出语文味,我认为这也是语文味的一个方面。语文味就是要点化情感,美感,文化高度。

例如:教琦君的《春酒》教师要精讲“母亲”说的话“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的美感。学生初步感受的是事理美,母亲要孩子们认真做事,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但文字里还有叠词美(分分寸寸),音韵美(“分”“寸”“神”),还有节奏美(三音节,三音节,七音节)。教师还要求学生仿照母亲的话语说话:同学们,过去红军打仗没有衣服穿,红军发的衣服要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学生仿着说“讲文明,懂礼貌,每每天天不迟到”。教师精讲,让学生体验这些美,学生真切体会到母亲的话语美,情趣美和生活美的层次感。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这样学生在教师的精彩讲解中对文本的体会就更深了。

四、理性预设,让学生的生成更有深度

有的专家说语文教学的追求不应该长期囿于如此保底的缺乏价值导向的层次,应该有一种力量来引导对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的更多更大附加值的追求,达到“有效”基础上的“有价值”的境界。使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创造性、境遇性和价值性,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过程。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语文课应该是引领广大教师语文特别是优秀的语文教师将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在操作的基础上追求深度,追求教学效率的同时追求教育价值,让他们成长为脱离匠气的专家型教师,最终的效益要体现在缓解学业负担问题和厌学问题,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深度课堂。

笔者认为生成性教学实践探索能增长教师教学智慧、扩大优秀教师教学自主权、探索课堂意外应对策略。从这一点出发,笔者认为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