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实验五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实验五 队列的应用(参考答案)

实验五 队列的应用(参考答案)

实验五、队列的应用一、实验原理:一种“先进先出”(FIFO---First In First Out)的数据结构:即插入在队尾一端进行,而删除在队头进行。

键盘缓冲区问题:设计算法实现模拟键盘缓冲区问题。

假设有两个进程同时存在于一个应用程序之中,第一个进程连续在屏幕上显示字符“X”,第二个进程不断检查键盘上是否有输入,若有则读入用户键入的字符,将其保存到键盘缓冲区之中。

程序约定当用户键入一个逗号“,”,则表示第一进程结束,系统开始显示那些在键盘缓冲区中的字符;接着继续执行第一个进程,即,在屏幕上显示字符“X”;当用户输入“;”的时候,刚结束整个程序。

算法提示:为了充分利用缓冲区的空间往往将缓冲区设计成循环队列的结构,并为循环队列结构的缓冲区设置一个队首指针和一个队尾指针。

每输入法一个字符到缓冲区中,就将尾指针后移,链入缓冲区的循环队列之中;每输出一个字符号,就将队头指针前移,将它从缓冲队列中删除。

参考代码:/*键盘缓冲区问题*/#define MAXSIZE 20#define TRUE 1#define FALSE 0#include "stdio.h"#include "conio.h"#include "dos.h"typedef char elemtype;typedef struct{elemtype elem[MAXSIZE];int front, rear;}queuetype;int enque(queuetype *s, elemtype x) /*数据入队列*/{if (( s->rear+1)%MAXSIZE==s->front ) /*队列已满*/return (FALSE);else{s->rear=(s->rear+1) % MAXSIZE;s->elem[s->rear]=x;return(true);}}elemtype delqueue (queuetype *s ) /*数据出队列*/{if (s-front==s->rear) /*队列为空*/return(NULL);else /*队列非空*/{s->front=(s->front+1)%MAXSIZE;return(s->elem[s->front]);}}main(){char ch1,ch2;queuetype *p;int t,f;p=(queuetype *)malloc(sizeof(queuetype));p->front=0;p->rear=0;while(1) /*开始交替执行*/{while(1) /*第一个进程的执行*/{if(kbhit()) /*检测是否有键盘输入*/{ch1=bdos(7,0,0); /*中断调用,键入字符存入ch1*/f=enqueue( p, ch1 ); /*字符入循环队列*/if ( f== FALSE ){printf(" The queue is already full !\n");break;}}if ( ch1==';' || ch1==',' )break; /*第一个进程正常结束情况*/printf("X"); /*执行第一个进程*/}ch2=delqueue(p);while( ch2 != NULL ){putchar(ch2); /*在屏幕上显示输入缓冲区中的内容*/ch2=delqueue(p); /*字符出队列*/}getchar(); /*为看清屏幕内容, 在此暂停, 按回车继续if (ch1==';'||f==FALSE) /*程序结束*/break;else /*继续执行*/ch1=''; /*先置空ch1*/}}。

实验五__乙酸乙酯的制备-思考题附答案

实验五__乙酸乙酯的制备-思考题附答案

a 实验五 乙酸乙酯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通过乙酸乙酯的制备,了解羧酸与醇合成酯的一般原理和方法2、进一步掌握蒸馏、用分液漏斗萃取,液体干燥等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乙酸和乙醇在浓H 2SO 4催化下生成乙酸乙酯浓H 2SO 4CH 3COOH+CH 3CH 2OH CH 3COOCH 2CH 3+H 2O110~120℃温度应控制在110~120℃之间,不宜过高,因为乙醇和乙酸都易挥发。

这是一个可逆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在同样的条件下又水解成乙酸和乙醇。

为了获得较高产率的酯,通常采用增加酸或醇的用量以及不断移去产物中的酯或水的方法来进行。

本实验采用回流装置及使用过量的乙醇来增加酯的产率。

反应完成后,没有反应完全的CH 3COOH.CH 3CH 2OH 及反应中产生的H 2O 分别用饱和Na 2CO 3,饱和Cacl 2及无水Na 2SO 4(固体)除去。

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铁架台、圆底烧瓶、(带支管)蒸馏烧瓶、球形冷凝管、直形冷凝管、橡皮管、温度计、分液漏斗、小三角烧瓶、烧杯。

2、试剂:冰醋酸、95%乙醇(化学纯)饱和Na 2CO 3 溶液、饱和Nacl 溶液,固体无水Na 2SO 4、沸石、饱和Cacl 2溶液。

四、实验步骤:用量筒分别量取12ml CH 3COOH 、19ml CH 3CH 2OH 及5ml 浓H 2SO 4,置于圆底烧瓶中,充分混合后,按书中装置装好,再加入几粒沸石,加热前先 通水→滴的速度即可控制回流速度以每秒钟加热回流130分钟转移圆底烧瓶中液体到蒸馏烧瓶中于小烧杯中蒸出见实验二采用蒸馏装置ml 20)(→ →溶液饱和加入3210CO Na ml →至分液漏斗转移混合液分去下层水层→溶液饱和加Nacl m l 10分去下层水层→溶液饱和加入210Cacl ml 分去下层水层→溶液饱和加210Cacl ml 分去水层小三角烧瓶中上层酯层转移至加入固体Na 2SO 4干燥15分钟,最后用量筒量取产品有多少ml 或用天平称量所得产品质量。

数据库实验5答案

数据库实验5答案

实验五:数据库综合查询一、实验目的1.掌握SELECT语句的基本语法和查询条件表示方法;2.掌握查询条件种类和表示方法;3.掌握连接查询的表示及使用;4.掌握嵌套查询的表示及使用;5.了解集合查询的表示及使用。

二、实验环境已安装SQL Server企业版的计算机(120台);具有局域网环境,有固定IP;三、实验学时2学时四、实验要求1.了解SELECT语句的基本语法格式和执行方法;2.了解连接查询的表示及使用;3.了解嵌套查询的表示及使用;4.了解集合查询的表示及使用;5.完成实验报告;五、实验内容及步骤1.利用Transact-SQL嵌套语句实现下列数据查询操作。

1) 查询选修了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学生的基本信息。

select*from studentwhere Sno in(select Sno from coursewhere Cno in(select Cno from sc where Cname='计算机体系结构'))2) 查询年龄比李勇小的学生的学号和成绩。

select a.sno,grade from student a,coursewhere a.sno=course.sno and sage<(select sage from student where sname='李勇')3) 查询其他系中比系编号为‘D1’的学生中年龄最小者要大的学生的信息。

select*from student where dnum<>'D1'AND SAGE>(select min(sage)from student where dnum='D1')4) 查询其他系中比系编号为‘D3’的学生年龄都大的学生的姓名。

select*from student where dnum<>'D3'AND SAGE>all(selectsage from student where dnum='D3')5) 查询‘C1’课程的成绩高于70的学生姓名。

05实验五 RLC元件阻抗特性的测定

05实验五 RLC元件阻抗特性的测定
UL L : XL = = ωL = 2πfL ⇒ XL ∝ f I
UC 1 1 1 C : XC = = = ⇒ XC ∝ I ωC 2πfC f
三、实验设备
序号 1 2 3 4 名称 数控智能函数 信号发生器 晶体管毫伏表 真有效值电压 表 实验线路元件 0~500V R、L、C 规格与型号 数量 1 1 1 1 备注
UL = 2πLIf = Kf即 L ∝ f U

五、注意事项
测量电压时选择真有效值电压表和晶体管毫 伏表均可; 改变数控智能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时, 要重新调整输出电压US,使输出电压有效值保 证为3V。
六、实验报告
在坐标纸上绘出U-f特性曲线,通过观察 曲线能得 出什么结论? 预习下一个实验 日光灯实验(2.11)
四、实验电路及表格
US=3V
f(Hz) UC(C=0.1uf,r=10KΩ) UL(L=30mH,r=200 Ω) U(R=200 Ω,r=51 Ω)
100
200
……
1000
四、实验电路及表格
为什么可以绘制U-f特性曲线?
UL QXL = ωL = 2πfL = I
当r相比XL很大时,即r与u构成一恒流源,此时I为一定值, 所以有:
实验五
R、L、C元件阻抗特性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验证电阻、感抗、容抗与频率的关系,测定 R~f、XL~f、Xc~f特性曲线; 学习使用数控智能函数信号发生器及真有效 值交流电压表,晶体管毫伏表。
二、实验原理
正弦交流电作用下,R、 L、C电路元件在电路中 的抗流作用与信号的频 率有关,它们的阻抗特 性R~f、XL~f、Xc~f曲线 如图所示: R: U=RI
接下来在实验台上介绍: 1.数控智能函数信号发生器 2.真有效值电压表 3.晶体管毫伏表

5实验五电法勘探实验(电剖面法)

5实验五电法勘探实验(电剖面法)

实验五电法勘探实验(对称四极剖面法)、实验原理电剖面法是用以研究地电断面横向电性变化的一类方法。

一般采用固定的电极距并使电极装置沿剖面移动,在各个测点观测电位差和电流强度,计算视电阻率值,这样便可得到在一定深度范围内视电阻率沿剖面的变化。

电剖面法的装置形式一般有:二极装置、三极装置、联合剖面装置、对称四极装置、偶极装置、中间梯度装置等。

电剖面法常用剖面图和平面剖面图对所测断面进行定性解释。

如上图为对称四极装置:AM = NB,取MN的中点0为测量记录点,装置视电阻率为:、AB U MN:sK AB ;二其中,装置系数K AB为:如果AM = MN = NB,则装置称为Wenner装置。

对称四极装置布极特点:对称四极剖面法的供电电极距,主要是根据工作地区基岩顶板的平均埋藏深度或疏松覆盖层的平均厚度来确定。

为了在同一条剖面上研究两种不同深度上的电性特征,通常采用两种供电电极距(A I B I和A2B2 )。

A2A1MNB1B2 (所谓"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的电极距与覆盖层的平均厚度(H )关系如下:AB“ =(2~4)H 虽=(6~10)H而测量电极距MN应满足MN AB3本次实验仅使用对称四极装置,不涉及复合对称四极装置。

对称四极装置通常用于了解基岩起伏,不同岩性接触面和古河道等。

基特点是曲线形态简单、易识别、异常幅度小,受表土不均匀和地形影响小、效率高。

二、实验目的1•了解对称四极装置的原理;2•了解对称四极装置的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3. 了解对称四级装置在高阻体和低阻体上的视电阻率异常特征。

三、实验仪器DZD —6多功能直流电测系统。

DZD —6多功能直流电测系统由DZD —6主机、供电电极、测量电极、直流电源、传导导线和导线线架等组成。

四、实验步骤1. 在工区布设测线在工区布设测线,原则: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测线号与测点号依次增大。

使用皮尺标注供电电极、测量电极以及记录点的坐标。

2. 连接仪器、根据工作布置选定极距,计算装置系数将主机、供电电极、测量电极、直流电源、传导导线按正确的方式一一连接起来;在第一个测量记录点处正确的布置供电电极AB 和测量电极MN ;计算装置系数。

5.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研究(报告答案)

5.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研究(报告答案)

实验五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 验证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

2. 掌握测量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

二、原理说明1. 任何一个线性含源网络,如果仅研究其中一条支路的电压和电流,则可将电路的其余部分看作是一个有源二端网络(或称为含源一端口网络)。

戴维南定理指出: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电压源与一个电阻的串联来等效代替,此电压源的电动势U S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 OC,其等效电阻R0等于该网络中所有独立源均置零(理想电压源视为短接,理想电流源视为开路)时的等效电阻。

诺顿定理指出: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网络,总可以用一个电流源与一个电阻的并联组合来等效代替,此电流源的电流I S等于这个有源二端网络的短路电流I SC,其等效电阻R0定义同戴维南定理。

U OC(U S)和R0或者I SC(I S)和R0称为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参数。

2. 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测量方法(1) 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测R0在有源二端网络输出端开路时,用电压表直接测其输出端的开路电压U OC,然后再将其输出端短路,用电流表测其短路电流I SC,则等效电阻为U OCR0=────I SC如果二端网络的内阻很小,若将其输出端口短路则易损坏其内部元件,因此不宜用此法。

(2) 伏安法测R0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出有源二端网络的外特性曲线,如图8-1所示。

根据外特性曲线求出斜率tgφ,则等效电阻△U U OCR0 =t gφ =──── =───△I I SC图8-1图8-2图8-3也可以先测量开路电压U OC,再测量电流为额定值I N时的输出端电压值U N,则等效电阻为U OC-U NR0 =────I N(3) 半电压法测R0如图8-2所示,当负载电压为被测网络开路电压的一半时,负载电阻(由电阻箱的读数确定)即为被测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电阻值。

(4) 零示法测U OC在测量具有高内阻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时,用电压表直接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有机化学实验第五版曾和平答案

有机化学实验第五版曾和平答案

有机化学实验第五版曾和平答案
测定熔点时,遇到下列情况将产生什么结果?
(1)熔点管壁太厚。

(2)熔点管不洁净。

(3)试料研的不细或装得不实。

(4)加热太快。

(5)第一次熔点测定后,热浴液不冷却立即做第二次。

(6)温度计歪斜或熔点管与温度计不附贴。

答:熔点管壁太厚,影响传热,其结果是测得的初熔温度偏高。

熔点管不洁净,相当于在试料中掺入杂质,其结果将导致测得的熔点偏低。

试料研得不细或装得不实,这样试料颗粒之间空隙较大,其空隙之间为空气所占据,而空气导热系数较小,结果导致熔距加大,测得的熔点数值偏高。

加热太快,则热浴体温度大于热量转移到待测样品中的转移能力,而导致测得的熔点偏高,熔距加大。

若连续测几次时,当第一次完成后需将溶液冷却至原熔点温度的二分之一以下,才可测第二次,不冷却马上做第二次测量,测得的熔点偏高。

齐列熔点测定的缺点就是温度分布不均匀,若温度计歪斜或熔点管与温度计不附贴,这样所测数值会有不同程度的偏差。

测得A、B两种样品的熔点相同,将它们研细,并以等量混合。

实验五 矢量控制系统仿真

实验五  矢量控制系统仿真

矢量控制系统仿真
按矢量控制系统结构建立仿真模型,见图1。

其中,异步电动机仿真模型见异步电动机仿真,SVPWM用惯性环节等效代替,若采用实际的SVPWM方法仿真,会产生电流脉动。

转速、转子磁链和两个电流调节器均采用带有积分和输出限幅的PI调节器,两相磁链

ψ和rβ
ψ由电动机模型直接得到,通过直角坐标到极坐标变换(K/P变换)得到转子磁链的幅值和角度,
r
r
jarctg
j
r r r r
j e
β
α
ψ
ψϕ
αβ
ψψψ
=+==
ψ
图2为空载起动和t=3s突加额定负载的定子电流励磁分量
sm
i(上)和转矩分量
st
i(下)仿真结果,图3a是对应的转速ω(上)与转子磁链r
ψ(下)仿真结果,图3b为转速ω
(上)
图1 矢量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与转子磁链r (下)局部放大图。

图2 空载起动和加载的定子电流励磁分量sm i (上)和转矩分量st i (下)仿真结果
ψ(下)仿真结果图3a 空载起动和加载过程ω(上)和r
图3b ω(上)和ψ(下)局部放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SQL参数查询、子查询和数据更新
学号姓名同组人
实验项目
实验地点实验仪器台号
指导教师实验日期及节次年月日,第节
一、实验要求
1. 实验目的
了解SQL参数查询
掌握in子查询和带关系运算符的子查询使用;
掌握数据更新语句;
2. 实验准备
(1)登陆毕博教学网站();(2)选择“数据库使用”课程;(3)选择“按周编制的教学安排”后,再选择“第五周”;(4)下载“实验”和“数据库样例”。

3. 实验步骤
(1)完成教科书中下列例子。

【例3-42】
【例3-43】
【例3-44】
【例3-45】
【例3-46】
【例3-47】
【例3-48】
【例3-49】
【例3-50】
【例3-51】
【例3-52】
第二部分实验:
打开“图书管理”数据库,完成下列工作。

已知一个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其数据表间约束如下图所示,各个数据表的数据类型如上题表所示。

编写SQL完成下列功能。

用子查询完成以下实验:
(1)查询未归还图书的读者编号、姓名和性别。

(2)查询没有借过书的读者姓名
(3)查询至少借阅了3本图书的读者编号、姓名、图书编号和图书名称,并按读者编号排序(4)查询已借阅图书但尚未归还的读者编号、姓名和工作单位
(5)查询没有借阅管理类图书的读者编号、姓名和出生日期
用数据更新完成以下实验:
(6)将计算机类的图书单价减少5元
(7)将1987年出生的读者所借图书改为“已归还”
(8)插入一条借书记录:读者编号06-00008,图书编号003-000024,借书日期2007-3-25,还书日期2007-5-25,未归还。

(9)删除2006年8月的借书记录。

(10)删除读者欧阳思思的借书记录。

用参数查询完成以下实验:
(11)输入图书入库时间上、下限,查询在上限和下限期间入库图书的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和入库时间。

二、实验过程(步骤、记录、数据和分析)
请将实验步骤中的每一步,使用截图方式记录其过程。

1. SELECT 读者.读者编号,姓名,性别
FROM 读者,借阅
WHERE 读者.读者编号=借阅.读者编号and not 是否归还
2. SELECT 读者编号,姓名,性别
FROM 读者
WHERE 读者编号not in (select distinct 读者编号from 借阅)
3. SELECT a.读者编号,姓名,b.图书编号,图书名称
FROM 读者a,图书b,借阅c
WHERE b.图书编号=c.图书编号and
a.读者编号=c.读者编号and
(a.读者编号in (select 读者编号from 借阅
group by 读者编号
having count(*)>=3))
order by a.读者编号
4. select 读者编号,姓名,工作单位
from 读者
where 读者编号in (SELECT distinct 读者编号
from 借阅
where not 是否归还)
5. select 读者编号,姓名,mid(身份证号,7,8) as 出生日期
from 读者
where 读者编号not in (SELECT distinct 读者编号
from 借阅a,图书b,图书分类c
where a.图书编号=b.图书编号and b.分类号=c.分类号and 分类名称="管理类")另一解答(不做要求)
select 读者编号,姓名,mid(身份证号,7,8) as 出生日期
from 读者
where not exists (SELECT *
from 借阅a,图书b,图书分类c
where 读者.读者编号=a.读者编号and a.图书编号=b.图书编号and b.分类号=c.分类号and 分类名称="管理类")
6. update 图书
set 单价=单价+5
where 图书编号in (select a.图书编号
from 图书a,图书分类b
where a.分类号=b.分类号and 分类名称="计算机使用类")
7. update 借阅
set 是否归还=true
where 读者编号in (select a.读者编号
from 读者a,借阅b
where a.读者编号=b.读者编号and mid(身份证号,7,4)="1987")
8. insert into 借阅(读者编号,图书编号,借阅日期,归还日期,是否归还)
values("06-00008","003-000024",#2007-3-25#,#2007-5-25#,false)
9. delete from 借阅
where year(借阅日期)=2006 and month(借阅日期)=8
10. delete from 借阅
where 读者编号=(select 读者编号from 读者where 姓名="欧阳思思")
11. select 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入库时间
from 图书
where 入库时间between [入图书入库时间下限] and [入图书入库时间上限]
三、结论
1. 实验结果
列出本次实验中你认为重要的名称术语。

2. 分析讨论
解释什么是记录、字段和主关键字。

解释实验步骤(11)发生问题的原因。

四、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
成绩:指导教师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