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xx行测资料分析各块复习心得

背xx行测资料分析各块复习心得
背xx行测资料分析各块复习心得

行测各块复习心得+快速选答案法已更新06 308楼

管理提醒:本帖被朝飞暮卷执行加亮操作(2010-12-16)

先说本人情况,07年毕业于某某211大学,学的是工科,纯工科思维。“荒淫无度”不知社会为何物的玩了大学四年,快毕业的时候因为种种因素的叠加被迫选择了一个让人很清闲的事业单位。过着不痒却很痛的日子(主要是money太少)。在纯粹的虚度了2年的时间后,开始思索人生规划。于是乎,随即决定参加本省省考,一直以为省考都是7-8月举行,谁今年情况有变,提前到了4月,也就是13省的联考。还好我从一月份就慢慢准备。都是在电脑上看PDF格式,也没看过什么视频之类的。(没买过任何培训机构的教材,电子版倒是下了很多,主要是华图砖块。书籍在自己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凭着感觉买了几本本省某些机构出的。随着技能和知识的提升,后来想想又花了冤枉钱。那些东东就是粪草。)虽然自己每天都看电子版的教材,但很少动笔,行测没有系统总结,申论更是不知如何下笔,就知道申论都是神马。可想而知,省考彻底败北。败的很实在,但有收获。没有灰心,继续总结失败的原因。之后,定决心一定要考公,脱离现在的这个单位,依然花了200多大洋买了书面教材,并制定了计划,从8月份开始看书。这里顺带提一下,这套砖块很有帮助。大概6月份买的书,吸灰了大概一个月半。8月份开始全面系统复习。

接下来我就把自己对行测各块的学习心得和大家交流下,一个可以让自己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记忆,一个就是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发,少走弯路。

从八月到现在,差不多四个月半的时间,也算是有了很大提高,不论从正确率和速度,但离最终状态还有一定距离,我也的抓紧。

本心得对有有些实战经验但有困惑或是迷惑的人,非常实用。困惑,什么题型用什么方法等。

先来说说资料分析吧。。。。。。

资料分析,大家头痛,我也头痛。自信心满满的去做,步骤方法都对,可答案还是错了。。。。信心备受打击。最后形成,越是错的离谱,自己越是想去做,试图证明自己能行,可最终证明自己如此的行为只会

让自己陷入一种僵局。所以心态很重要,如何正确看待错误。

总结资料错误率高,普遍错在那些题后。我得出,要快速而又准确的选对答案,基础是关键。那那些是关键?我认为:直除、差分法、短除法、估算法、十字相乘增长率、复合增长率等这些概念及其的快速算法都是重点,同时,要非常熟悉1/n=0.0xxx (N小于等于20),能快速的进行小数和分数的比例混算。

接下来我会一一介绍。

首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做资料分析的关键一点:先提取题干关键词,并且快速观察选项。知道问什么,知道选项有什么区别。这样能让我们快速定位选对方法。因为始终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已经知道哪些方法了,要么能算对可时间太长,要么用时很短却错了,总之就是不能非常精确找准答案。很不幸,你面对

直除、差分法、短除法、估算法、十字相乘增长率、复合增长率这些概念不做介绍。我会结合部分例子进行解析。这里先给出一些东东

1=1 1/2=0.5 1/3=0.333 1/4=0.25 1/5=0.2 1/6=0.167 1/7=0.142857 1/8= 0.125 1/9=0.1111 1/10=0.1 1/11 = 0.0909 1/12=0.08333 1/13=0.0769 1/14=0.071 1/15=0.0667

1/16=0.0625 1/17=0.0588 1/18=0.05555 1/19=0.052 1/20=0.05

我可以很负责的说,资料分析中的90%以上的比例都可以化成或近似化成分数。。。。。。。掌握好分数和小数的转换,做题的时候那种简介找那种,非常快。

题目是随机找的,以此证明方法的通用型。。。。

例如:坛子里有这样的一题。

2002年某省文物事业机构数目由上年的158个增加到了164个,文物事业机构人员数由上年的2420人减少到了2393人。具体如下:

文物单位:文物单位个数为63个,比上年增加5%,文物单位人员数为320人,比上年增加7.02%。其中:文物保护管理单位个数为61个,比上年增加5.17%,文物科研及其它文物单位个数为2个,与上年相等;文物保护管理单位人员数为266人,比上年增加9.47%,文物科研及其它单位人员数为54人,比上年减少3.57%。

博物馆:博物馆个数为90个,比上年增加3.45%,博物馆人员数为1690人,比上年减少2.14%。其中:综合类博物馆个数为43个,比上年增加16.22%,历史类博物馆个数为34个,比上年减少8.1 1%,艺术类博物馆个数为6个,比上年增加20%,其他博物馆个数为7个,比上年减少12.5%:综合类博物馆的人员数为1004人,比上年增加2.76%,历史类博物馆的人员数为568人,比上年减少11.2 5%,艺术类博物馆人员数为69人,比上年增加21.05%;其他博物馆人员数为49人,比上年减少7.5 5%。

文物商店:文物商店个数为11个,与上年相等,文物商店人员数为383人,比上年减少2.79%。

93.人员比上年有所减少的文物事业机构减少的人员总数为

A.89 B.78 C.85 D.27

一、找题干关键词人员比上年减少文物事业机构

根据这个我们只能在

博物馆:博物馆个数为90个,比上年增加3.45%,博物馆人员数为1690人,比上年减少2.14%。文物商店:文物商店个数为11个,与上年相等,文物商店人员数为383人,比上年减少2.79%。这里面找减少的机构人员。在定位到:

历史类博物馆的人员数为568人,比上年减少11.25%;

其他博物馆人员数为49人,比上年减少7.55%。

文物商店人员数为383人,比上年减少2.79%。

第一步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计算的问题,如何快速计算

历史类博物馆的人员数为568人,比上年减少11.25%求减少量。11.25%近似化成11%(这里缩小了0.0025,最后的结果肯定也是缩小的。基本上最后的计算结果会非常接近真实值) 11%=1/9 于是

增长量就等于568*1/8=71 这个一下就口算出来了。。。。比直接568-568/(1-11.25%)快很多。

扩展一下:基数为A,变化率为B(包括增长率和减少率)。在进行变化率近似时,假设近似值为C,如果C小于B,估算的结果缩小(缩小的大小,视你近似的幅度。一般小于1%,那么这个值基本上可以当做实际值)如果 C 大于B ,估算结果略大于真实值。围同上。

其他博物馆人员数为49人,比上年减少7.55%。 7.55%近似=8% =8/100=2/25(扩大了0.05) 。最后结果就是49*2/23,为了便于计算在进行变化等于(因为有个23,所以直接把49估算为46.因为前面我的变化率进行了放大,这里基数我进行了缩小(缩小的幅度(49-46)/49=0.06,当然考试的时候我们不可能这样进行考虑,这里这样做只是为了说明问题,考试的时候数字都比较特殊,我们进行这样估算的时候可以比较放心),所以两者基本上互消了)46*2/23=4 这个结果基本上和真实值没什么差距。

文物商店人员数为383人,比上年减少2.79%。这里的2.79%既可以近似为3%也可以近似为2.8% 究竟选那个比较好呢?当然是2.8%了,这个近似幅度小,误差小。并且也有现成的分数进行近似。当然如果没有现成的,当然要近似成3%了。因为1/7=0.14,所以2.8%=1/35 最后结果就是383/34=11(因为只放大了一点点,所以最后的结果基本上和真实值一样。)

熟悉以后,这样的题目坐下来基本上就1分钟不到就收操。很速度。

我期间,我会借鉴数量关系、语言理解的一些解法。换句话来说,这些部分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用一些语言理解的思维解资料分析,例如关键词法。用资料分析的估算法比例法等接数量关系的部分题目。

先谈点题外话,扯几句闲。先放个框架,看有人愿意听我是如何来准备公考的没(尽管我也没上岸,但我

认为还是有一些借鉴价值。司令说过,要想成功就要找上岸的人取经,这句话我认为正确了一半,现在补充一下下半句,要想成功也可以去听一个用心去准备公考人的心得。他走过的路,你也许正在走或是即将要走;你走过的路没发现的风景,说不定我可以发现。不知道大家同意否?)

申明一点:我也是个普通人,我所写的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摆cool,我也是一个没有上岸的人,同样在努力,我之所以这么做,上面说的很清楚。另外,这些都是我的个人看法,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有同学发现问题是,欢迎提出,我会立马改正。

我们如何看待公考,如何准备公考,用怎样的心态去分析公考呢?从打算公考开始,我就有意识没有意识去思考这个问题。现在的公考大军越来越壮观,而难度也越来越大,如国家考试中心说的这个试卷是有非常好的区分度的。那我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脱颖而出。。。。。。。思前想后,我发现公考的行测有规律可行,申论亦如此,只不过申论需要更上一层楼。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的申论系统思维非常全面,逻辑很清楚,也就是一个人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全面的去看待,在把这套思维通过有变化有发展的用来行测的准备中,这个人绝对能成功。我一直在寻找系统的复习方法。

我先来说说我是如何看公考的试题的。

大量的题目,超高人气的岗位竞争。那我们还能从这里看到些什么了?当然有,企业里有一句话:一个企业发展前景如何,关键看他有没有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那我们的优势在那里?不管你是全职公考还是兼职公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时间和毅力。以140道题为例,我们要想保证又快又准的做完,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相信没有几个人能踏实的做完,甚至有些同学题目还没来得及看时间就到了。所以把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端问题就是又快又准的搞定140题。

经过我的总结和思考,要搞定这个,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完题目以后就能条件反射的选答案。

如何做到条件反射呢?前面我说到我们的优势是时间,我只能从这里做文章。(未完)。。。。。。。。。

我称之为快乐的公考准备法,当然这个是相对来说。什么叫快乐的公考准备了?就是用一颗平常而又乐观放松的心态去看待公考,去看待结果。我知道每个人都想上岸,包括我,可我也知道心态不好的人,考试的时候能力是不可能完全发挥的。

言归正传。

昨天我主要说了点分数和小数的转化。

说明一下,鄙人从准备公考到现在总共做了不到10套试卷。具体没数。我这个应该不是题海战术吧。申明一个我也不喜欢搞题海战术,主要是太累了。试卷都是真题。我认为做一套就要有一套的收获和问题的发现。所以更多的时候,我是思考如何快速解决问题上。这个主要是抓住了应试的特点来进行招诀窍的。今天我就谈一谈比大小。纵观国考和省考的的资料分析,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发现一些这样问题,给你一个柱状图表格图烧饼图等等,一些数据罗列其中,问你他们中那个的增长率最快那个的产量最大等等,本质是比大小的问题。。。。。这类问题,碰到好点数字还好说,但大多数都是浪费时间的主。那有没有什么较快的方法呢?答案有。

先做个铺垫。A/B=n 当A B变化时,如何判断整个值是变大变小呢?我相信很多人肯定都已经背了那个了,当A的变化率(包括增大和缩小)大于B ,整个值可大可小;反过来当A的变化率小于B是,这个值可小可大;或者用差分法比较大小。

大家懂这个理,可运用的时候,怎么就快不了呢?根本原因没有根本理解这个。包括我在。

这里我想提供一种我个人总结出来比差分法还快的的方法,有时候差分法还要动笔,我的方法大多数不用。绝对能提升速度。但差分法也是其基础,身为公考者,这个方法也要掌握。考试的时候灵活运用。

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值变大变小如何快速判断。注意这个是神,还需要自己多完善。考试的时候没有计算器,所以这里我也不用计算器,纯粹的通过我们的分析和估值来快速的判断大小

假设一个班50个人,高考毕业时,考取大学的人数25人,这个班的高考录取率就是50%

我在假设一个情况,这个班在开学的时候,有10个同学转学到这个班,人数就有60个人,终考上大学的人数是N人,那毕业率M比之前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我先来说一种最理想的情况,来的10个人全部都考上了大学。那最终的升学率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可能有的同学,要计算一下才能回答。这个态度比较严谨,考试不实用。我这里强调的是用一种常识的思维去解答。10个人都考上了,算都不用算,直接可以回答肯定比之前的大。为什么啊?常识,不解释。我也解释不来。

希望大家记住这个例子非常好用。

接下来我会说如何判断M变大变小了

N这里只考虑大于25的情况。基数是60

当N=26,,这个一眼就看出来,M小于50%

当N=28呢,29呢,我敢很肯定的说,M也小于50%

当N=30,我肯定的说和原来持平。

当然这里的数字我举得比较特殊。这么做只是为了说明问题。

好,精华来了。

任何一个分数,分子分母都可以拆分某两个数相加。那我就能快速比大小。

找个例子。

112/321 156/420 那个大,那个小。。。。。肯定是右边大,左边小。

分析:右边156/420=(112+44)/(321+99)

换句话来说:156/420的值其实是112/321和44/99 根据某种在规律的叠加。有点类似十字相乘法。

其156/420的值介于112/321和44/99之间。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只要确定112/321、44/99那个大就行。。。。。我在把112/321分解为44+68/99+222 毕业生理论。。。。99个人考取44个,你222才考取68。。。。要是咱两一合并毕业率肯定被拉低,所以44/99大于112/321 所以右边大。这里有个小窍门。99的一半是49.5,44非常接近49.5.。。。。而222的一半111,68与111相差大大了。。。所以肯定前者大。如果你用差分法,你还要去计算下112/321的值接着在计算一下44/99 的值,你才能下判断。很浪费时间。我不用计算。。。。只要找到增量的比值。就能确定大小,这个只要宏观分析就行。(有一个增量判断大小的分水岭,我这里不道破,看有没有有心人看的出来。我题目已经很清楚的表明是什么了。)

2011.11.2

找个国考题测试下。

希望某位同学提供一下,我一下找不出来,我就到坛子里随便找个比大小的

题目如下:1150.9×7.8%/(1+7.8%)

1067.12×15%/(1+15%)

1246.97×10.9%/(1+10.9%)

1067.67×13%/(1+13%)

问那个最大。。。。

看完题目,我们老老实实的计算,那你就中出题的套了。。。。注定你是被淘汰的。

。。。。。。这个题太那个啥,我看着也不好比。。。。。哎。。。搬石头砸自己脚了。。。。

那咱们是不是一来就把值进行放大放小呢。。。。答案否定,这样做的后果,稍不小心可能你结果就会计算错误。。。。。因为放大放小,是会影响真实值的,那怎么估值了,根据变形后的情况估值。

一串的小数。。。。没关系我们可以画成分数哈哈

7.8%近似啥比较合适了,那肯定是8%了。。。。只是扩大了0.002 几乎忽略的。。。。也就是2/25 1150.9×7.8%/(1+7.8%)=1150.9*2/25*(25/27)=1150.9*2/27

同理。。。。15%=3/20

1067.12×15%/(1+15%)=1067.12*3/20(20/23)=1067.12*3/23

1246.97×10.9%/(1+10.9%)=1246.97*1/10

1067.67×13%/(1+13%)

这个比较特殊,13% 近似成那个分数比较好呢。。。。可能很多人认为1/7比较好。。。。错了,1/7=0. 142857 比13大的多了。。而12.5 就堪称完美了,所以13%近似成1/8 整个值缩小了0.005

1067.67×13%/(1+13%)=1067.67*1/9

1150.9 1067.12 1246.97 1067.67 这几个数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谁大谁小。。。。所以问题就转化到了2/27 3/23 1/10 1/9 一看这个也好比较啊。。。。。。3/23 和2/27 这个明显前者大,不用计算。。。。。我的毕业率理论要解释,我23个人都考取了3个,你27个人,才2个,这个不是进步兼职就是后退。

所以最后只要比较 1067.12*3/23 和 1246.97*1/10 1246.97是1067.12的1.3倍不到。。。。3/23=1

+2/10+13 这下就变成了看2/13与1/10的比较。。。。毕业生理论。。。。定眼一看2/13大。。。由于3/23是2/13和1/10某种数学的加权值。。。。所以值肯定是介意1/10—2/13。。。。。在定眼一看

3/23是1/10的1.3+倍。。。。一个是1.3倍不到,一个大于1.3倍,相互抵消后,所以1067.12*3/23 最大。

这题我没用过计算器,唯一计算过的地方就是3/23的值。。。。。。最后没办法。全部都是用我的理解来宏观解答的。。。。。。希望大家能看明白。。。。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留言。我会做详解。。。。以很多步骤是不用写出来的,只是为了详解,才这样,实际上这个题的时间大概就是35-50秒吧关键是熟悉小数转化

今天就到这里。。。。明天我估计会说下估值吧。。。。因为整个资料分析的拦路虎就三只一只审题一只如何快速计算一只如何估值如何知道自己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等。

另外我打字也不容易,希望尽量看帖的兄弟姐妹,给我个面子,顶顶贴,这样我会更有动力去更新。。。。。

2011.11.7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09年4月份中国汽车产销数据显示,在其他国家汽车销售进一步疲软的情况下,国乘用车销量却持续上升,当月销量已达83.1万辆,比3月份增长7.59%,同比增长37.37%。

乘用车细分为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多功能车(MPV)、运动型多用途车(SUV)和交叉型乘用车。其中,轿车销量比3月份增长8.3%,同比增长33.04%;MPV销量比3月份下降3.54%,同比下降4.05%;SUV销量比3月份增长19.27%,同比增长22.55%;交叉型乘用车销量比3月份增长3.62%,同比增长70.66%。轿车、MPV、SUV和交叉型乘用车销量占4月份乘用车总销量的比重分别为71%、2%、6%和21%。

91. 与上年同期相比,2009年4月份乘用车销量约增长了多少万辆?

A.13.2

B.22.6

C.31.1

D.40.4

找关键词:上年同期2009年4月份乘用车。。。。观察选项。。。每个数字的开头不一样,我们只要求出第一个数字就知道答案了。。。

运用我前面的方法。。。。37.37% 这个数字不特别,怎么近似比较好了。我必须给自己找个特殊的数字。。。。。。选38 是比较接近了。。。问题是也没合适的分数进行选择。。。。淘汰。。。只能选36,36=0.4*0.9=9/ 25 这个值我是缩小了。。。所以如果基数不变,那我最后的答案肯定是略缩小。但不影响答案。。。。毕竟我只是缩小了0.0137可以忽略。最后增长量为:83。1*9/34 找特殊34=17*2,所以我的想办法让基数83.1变为能被17约分的数字,由于我前面是缩小了,所以这个基数就变大,这样就能相互抵消。。。。刚好85=17*5所以。。。83。1*9/34变形为85*9/34=45/2=22.5 这个不用动笔直接口算了吧。。。。选B。。。。。我用计算器算下看看答案和我的这样算的答案有多大区别。。。。计算器的结果是22.6 06。。。我的答案是22.5 基本上这个不会误差到让我们不能选择答案吧。。。

这道题定位准了。。。30秒收操。

92.2009年3月份轿车销量约为多少万辆?

A.64

B.59

C.54

D.50

同理定位。。。。

看完之后终于明白这题的计算量很大。。。。但没办法也要做,所以不害怕相信自己能行。。。

4月份轿车的销量:83*71%=83*5/7=84*5/7=60 这里我增加了1,由于1/83.1=0.0X,0.0x*84小于1,所以最后误差绝对是小于1的。

3月份销量等于:60/1+8.3%=60-60/12=55(原理:4月份销量减去增长量等于3月份销量)

选C 计算器计算结果83*71%=59 59/1+8.3%=54。4 不影响选择性

93.2008年4月,SUV销量比MPV销量约:

A.少2.3万辆

B.多2.3万辆

C.少3.4万辆

D.多3.4万辆

定位吧。。。。这题一看题目,我疯了。。。计算量太TM大了。。。哎。。。

脑子里一定要清楚。。。。每个量之间的关系。。。。。有个逻辑关系先求09年的销量,再求08年的销量。。。

我这里就不继续讲怎么近似了,前面两题我已说过。

09年SUV=83.1*6%=85/17=5 (扩大了点) MPV=83.1*2%=1.66 08年SUV=5/1+22.55%=5-5*2/11=4.

1MPV=1.66/1-4.05%=1.66+1.66*2/3=1.66+1.66/25=1.7(偏大)最后的结果4.9-2.8=2.1(最后结果偏小)选B

09年SUV=83.1*6%=85/17=5 (扩大了点) MPV=83.1*2%=1.66 08年

SUV=5/1+22.55%=5-5*2/11=4.1

MPV=1.66/1-4.05%=1.66+1.66/25=1.7(偏小),(由于1.66/25近似为0.04)由于最后的结果4.1-1.7=2. 4(最后结果偏大)

乘用车细分为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多功能车(MPV)、运动型多用途车(SUV)和交叉型乘用车。其中,轿车销量比3月份增长8.3%,同比增长33.04%;MPV销量比3月份下降3.54%,同比下降4.05%;SUV销量比3月份增长19.27%,同比增长22.55%;交叉型乘用车销量比3月份增长3.62%,同比增长70.66%。轿车、MPV、SUV和交叉型乘用车销量占4月份乘用车总销量的比重分别为71%、2%、6%和21%。

94.关于2009年3月份各种车型销量在总销量中所占比重的描述,以下正确的是:

A.交叉型乘用车低于21%

B.SUV超过6%

C.MPV超过2%

D.轿车超过71%

首先要有个大局观,三月份的销量会影响到4月份的销量。。。反过来也是这样。。。所以由于4月份Mpv已经占2%了。。。。MPV销量比3月份下降3.54%告诉我们3月份的销量必须超过2% 才能抵消销量下降带来的影响。。。。

选C

95. 关于2009年4月乘用车销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轿车销量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万辆以上

B.SUV以外车型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比重比上月有所下降

C.MPV车型当时不受市场追捧

D.同比增长率最高的是交叉型乘用车

选A,现成的数据。。。不解释。。。。

希望对你有帮助

终于到了,资料分析的最后一块了,估值。

好多同学,知道考试的时候要估值,才能快速解答。可困惑大家的就是如何把握好这个估值了。这个估大估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尽管知道快速计算方法,可怎么就选不对答案呢?抛开计算失误粗心等导致的情况下,往往就是由于我们没有把握好估值的一个度。要么估大了结果变大要么估小结果变小。。。。没有注重联系的看问题,没有注意自己是扩大或是缩小了多少,最终对结果会有多大的影响。

所以咱们可不能栽了估值这丫手上,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解决。邓爷爷说过,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咱们也的上,所以我们也的活套点,如何估值呢?有几点可遵循。。。。一个是看完题干看选项,如果选项差距比较大例如 A 15.3 B23.2 C 30.9 D47.1 这个就可以粗略估值,我们可以把8321 直接近似成8000 或是8300 这个主要取决于分母的大小,一定要使其变成分子的最大公约数。一个就是精确估值,这个精确估值,这也是根据选项来的。。。。就是说我们不能把78.56 直接估值成70或是81等。

一个粗估一个精估,这只是大的方向,在知道了宏观方向后,还有一个微观估值。例如,我知道了要粗估,可把值估计成那个比较好呢,这个就取决于分母了。同理,精估也是这样。我们要尽量是分母成为分子的最大公约数,因为一切的估值都是为了计算方便。

外加一条我发现的一个小规律。用例子来说明,这里都假设估值后分母都是分子的最大公约数。 7500 这个估计成7000或是8000 都行,但是如果是7700,咱们最好估计成8000而不是7000,为什么呢?留给大家细想。主要是存在误差大小的问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09年4月份中国汽车产销数据显示,在其他国家汽车销售进一步疲软的情况下,国乘用车销量却持续上升,当月销量已达83.1万辆,比3月份增长7.59%,同比增长37.37%。

乘用车细分为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多功能车(MPV)、运动型多用途车(SUV)和交叉型乘用车。其中,轿

车销量比3月份增长8.3%,同比增长33.04%;MPV销量比3月份下降3.54%,同比下降4.05%;SUV销量比3月份增长19.27%,同比增长22.55%;交叉型乘用车销量比3月份增长3.62%,同比增长70.66%。轿车、MPV、SUV和交叉型乘用车销量占4月份乘用车总销量的比重分别为71%、2%、6%和21%。

我用前面的例子要说下这个估值到底能对结果又多大的影响。。。。。。材料略。

91. 与上年同期相比,2009年4月份乘用车销量约增长了多少万辆?

A.13.2

B.22.6

C.31.1

D.40.4

这里一看,选项差距都比较大,主要是十位上数字各不相同。。。。用直除法就可以出答案。。。但这个前提必须是A/B,而且两个都是整数比较好计算。。。。

总的式子是:83.1-83.1/1+37.37%= 这个题我们当然不能老老实实的算了。。。。由于不是纯粹的乘除运算,所以咱们不能进行粗估。。。。。。

运用我前面的方法。。。。37.37% 这个数字不特别,怎么近似比较好了。我必须给自己找个特殊的数字。。。。。。选38 是比较接近了。。。问题是也没合适的分数进行选择。。。。淘汰。。。只能选36,36=0.4*0.9=9/ 25 这个值我是缩小了。。。所以如果基数不变,那我最后的答案肯定是略缩小。但不影响答案。。。。毕竟我只是缩小了0.0137可以忽略。最后增长量为:83。1*9/34 找特殊34=17*2,所以我的想办法让基数83.1变为能被17约分的数字,由于我前面是缩小了,所以这个基数就变大,这样就能相互抵消。。。。刚好85=17*5所以。。。83。1*9/34变形为85*9/34=45/2=22.5 这个不用动笔直接口算了吧。。。。

我们现在来看看数据都被我估值后都有些什么变化,是不是可以忽略,或者说不影响我们的选择性。

由于我把37.37估值成了36 缩小了1.37个百分点,也就是0.0137。到这里我们心里要有个大概的思路,也就是我把整个值缩小了。。。。。。。

用例子来解释100-100/50=98

如果我把50缩小成4 最后的结果就是96 98和96 比较是不是变小了,所以我只要看到我的估值是变大变小了就能推出最终的结果是变大变小。有个前提,式子中是四则运算,如果是单纯的乘除运算,那是正比和反比的关系,分子缩小值变大分子变大质变小。。。

83.1/1+37.37%=60.49 83.1/1+36%=61.1 61.1-60.49=0.61 我只是缩小了0.0137个百分点。。。。传导过去只是使值产生了0.61的变化,0.61/60.49=0.01的误差。。。。基本上忽略不计。

在变形一下我把37.37%估值成35%会有什么影响了。。。。。。变化了2.37个点。。。。

83.1/1+37.37%=60.49 83.1/1+35%=61.5 61.5-60.49=1.065 这个变化相对来说有点大了是不是。。。。。。

所以不论粗估还是精估我们近似的时候尽量要保证能找到原值的分数替换。也就是说要和真实值尽量接近。。。。一般1%的变化基本上不用在意。

接着上面的。。。。最后的计算结果是22.5 计算器的结果是22.6 误差0.1 这告诉我们什么?估值是有规律可行的。。。。。。。

以上这些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我只是提供个思路。。。。我自己也还在不断的练习和巩固中,大家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以下,提供一些公式。。。。。。。

2011.11.9

很多人可能对增长率混合增长率(也叫复合增长率(个人认为复合增长率才是正规叫法)、平均增长率)的快速求法或是概念不是很清楚。这里做个简单介绍。

增长率=增量/基数这个告诉我们什么?有什么用了。。。。。我们来分析下假设第一年值为A,第二年值为B,增量为N,B=A+N.但题目往往告诉我们的是增长率,我们是不是也要老实的计算了。。。。。当然不是。。。。快速解法,此方法适合数量关系的工程题经济问题等资料分析部分题型,大家慢慢体会。。。。一般告诉增长率都是XX%,这个肯定不好看了。。。。。所以我们化成N/M,这样一来,我们立马可以知道B=n+m,如果答案要求B,快解。。。。直接找能被N+M整除的答案。。。。。大家灵活运用。。。。我就不详细说了。。。。这些都是快速选答案的方法。。。。。我也是被逼出来的呵呵应试考试嘛。。。。假设第一年值为A,第二年值为B,变化率为N

一般在资料分析中

复合增长率等等求法讲解坛子里有很多我就不在这里啰嗦了。。。。。

至此,资料分析更新完毕。。。。。。主要重点更新完毕,一些小的技巧,大家自己去体会和摸索。。。。。也同时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方法论一起讨论。

资料分析这块,算是基本完了,但一些小的技巧还需要大家自己结合自己的情况,在做个归纳。

既然这块完了,理所当然要有个总结,一切以申论的框架来要求自己。

近些年来,随着“公考”热的不断升温,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能选拔到更加优秀的人才,从个人角度来看,如此庞大的公考队伍,着实让我们面对不小的竞争力和压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本着对自己能早日上岸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行测和申论在公考中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各砖块中的知识要点,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应试系统。把我们掌握的知识要点、做题技巧融入我们的血液、融入我们的骨髓,以此做到条件反射。这对我们早日实现心中的理想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存在于公考中“僧多粥少”“狼多肉少”这一基本“国情”,通过科学分析,全面规划,总结已经上岸同志们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从战略的高度上,从思想上首先征服他。在已经成熟的公考体系中,我们唯有求新、求变、求突破,才能脱颖而出。以行测资料分析为例,目前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做题速度慢、估值没个谱,正确率低等等,这些极大的影响了我们的行测的成绩,为此,我们须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首先,熟悉资料分析中常用的基础方法和概念。如:直除法、差分法等。我们要所创新,就必须先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对基础方法的深刻认识后,才能再创新上有质的飞跃。

其次、通过一些题目检验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总结和分析,争取在考场上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再次,经常上QZZN来取经,这对快速提升自己的做题技巧,少走许多弯路有重要作用。

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准备,加快转变我们做题的方式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辅之以部分措施,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接下来开始说说语言理解。

语言理解,真乃神物。以我为例,在语言理解中学习到的方法,都可以用到行测的各个部分和申论上。可以说,语言理解统筹了我在行测和申论的进步。华图的语言砖块,我看了好多遍,同时,07年的国考语言理解的40道题,我用了一个半小时才分析完做完。。其他几年的也类似如此,只不过没有用时那么长了。。。。。卷子上写满了,对一道题的分析和快速做法,虽然上面写的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容,但我还是有了一些小小的收获。我称之为“题眼”。

题眼,我的理解就是一个题目的弱点或是考点。不管什么类型的公考,凡是在卷子上出现的片段阅读,都会存在一个主题、主旨,都有一个中心思想。我们一旦抓到这个中心思想,就能快速的作答。

那我们如何发现题眼?接下来就说说语言理解的一些解法。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语言理解,为什么要叫语言理解,他主要是考我们什么方面的知识,需要我们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语言理解名下为什么会包括6大子类了,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

如果我们能弄明白这些东东,无疑会对语言理解有个全新的认识。。。。。

行测资料分析之年均增长率解题技巧分析

一、年均增长率的概念分析 我们首先必须区分开年增长率、年均增长率以及年平均增长率这三个概念,年增长率是我们最常见的,是考试的重点,它指的是末期增加值与基期的比值,表示的是相邻年份的增长情况,通常针对的是某一年,如2006年某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对应的公式就是年增长率=增加量/基期=(末期-基期)/基期。 年平均增长率与年均增长率在近几年行测考试中的区分性已经很小,在这里我们也就不做区分了,免得更加混乱,在下面的讲解我们就将这两者统一为年均增长率。 年均增长率,表示的是一段时间的某个指标的增长情况,我们用专业术语表达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如果第1年为M,第n+1年为N,且N/M=(1+r)n,则称r为第1~n+1年的年均增长率,如2006~2011年某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对应的公式就是年均增长率=。我们先看个例题。 【例题】2001年以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访问量,以平均每月递增12%的速度上升。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对GDP的贡献达到7%,而未来三年有可能达到15%。求:2001年以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访问量的年平均递增速度是()。 A.1.1212 B.1.1212-1 C.0.1212 D.0.12 【分析】这个试题就是考察的年均增长率,题目变化一下就是2001~2002年的年均增长率。假设2000年12月的访问量为1,那么2001年12月就是1×(1+12%)12,那么年均增长率就1×(1+12%)12÷1-1=1.1212-1。 二、年均增长率解题技巧 年均增长率,在求解的时候,涉及到多次方数,相对比较复杂,在解题时,如果没有什么思路,可以选择放弃,否则肯定会浪费时间,但是对于年均增长率,并不是没有方法解答,下面我们讲解几种比较常用的解题方法。 (一)二项式定理的应用 什么是二项式定理呢,它就是我们高中学到的多次方的展开式,我们先看看这个展开式是什么样的,。 一般年均增长率有(1+r)n=N/M,计算式和二项式定理很相似吧,那好,我们就用这个来分析,也就是a=1,b=r,此时二项式就可以化为,当r很小,在10%以内的时候,r2,r3,…,r n无限趋近于0,此时,有(1+r)n≈1+n×r。这个公式可以应用在两个情况下。 1、已知基期的数值,年均增长率,求末期的数据,此时就采用(1+r)n≈1+n×r;我们 看个例题。 【例】:若南亚地区1992年总人口数为15亿,该地区平均人口增长率为2%,饥饿人口所占比重为22%,那么2002年南亚地区饥饿人口总量为多少亿人? A.3.30 B.3.96 C.4.02 D.4.82 【分析】我们必须先求出2002年人口总量,然后才能求解饥饿人口,人口年均增长率只有2%,很小,就直接用公式吧。 2002年人口总量将达到15×(1+2%)10≈15×(1+10×2%)=15×1.2=18,饥饿人口数量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习题及答案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习题及答案 2008年,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分 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回落5.6 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1.6%、15.8%和15.0%。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比上年增加25.5%,增速 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8167亿元,增 长26.1%,加快0.3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4124亿元,增长 21.5%。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256亿元,增长54.5%;第二产 业投资65036亿元,增长28.0%;第三产业投资80875亿元,增长 24.1%。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1.3%、33.5%和26.7%。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05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 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3735亿元,增长22.1%,加快 4.9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4753亿元,增长20.7%,加快4.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91199亿元,增长21.5%;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5404亿元, 增长24.7%。 1.200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A.76384.5亿元 B.89217.1亿元 C.92883.6亿元

行测资料分析必备公式

行测资料分析必备公式 资料分析必须要做到稳又快,基本来说我们需要25分钟内做完20道小题,因此要有快速计算的方法。 截位直除法是非常实用的,截位指的就是四舍五入保留几位,保留的是有效数字。 例如一个分数 13674879,他们的首位分别是4与1,截位直除就是将式子变成144879。 一、基期与现期 今年比前年。比字后面是基期,前年是基期。 二、增长量与增长率 增长率r=基期 基期—现期 三、基期量=现期-增长量 基期量= r +1现期量 四、现期量=基期量+增长量 现期量=基期量×(1+r ) 五、一般增长率 一道题目中问到增长或下降了百分之几、几成、增长速度、增长幅度等,都是问的增长率 r=基期量增长量=增长量—现期增长量=基期 基期—现期 六、增长量=现期-基期=基期×r=r +1现期×r 年均增长量=(现期量—基期量)÷年份差 七、现期比重= 总体部分 占字前面的量是部分,占字后面的是总体。女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比重 八、基期比重=B A ×a b ++11 A :部分的现期量 B :整体的现期量 a :分子的增长率 b :分母的增长率 九、两期比重比较=现期比—基期比=B A -B A ×a b ++11=a b a B A +-?1 若a 大于b,比重上升,若a 小于b,比重下降,a=b,比重不变。

十、现期平均=个数总数=B A 十一、基期平均= a b B A ++?11 十二、平均数的增长率=b b a +-1 a 为分子增长率,b 是分母增长率 十三、现期倍数=B A 基期倍数=a b B A ++?11 十四、间隔增长率 中间隔一年,求增长率 R=r1+r2+r1×r2 当r1与r2绝对值均小于百分之十时,r1×r2可忽略 十五、间隔倍数=间隔增长率+1 十六、间隔基期量= 间隔增长率 现期量+1

2020国考行测资料分析常用公式—百化分.doc

2020国考行测资料分析常用公式—百化分 国考行测资料分析题目中很多题目都要用到公式解答,我们做题,除了要记住公式,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公式。 题目不会没关系,会用公式是关键,今天华图教育集团阿信老师就给大家分享资料分析中常用的百化分相关公式。 百化分相关公式 1/3=33.3% 1/4=25% 1/5=20% 1/6=16.7% 1/7=14.3% 1/8=12.5% 1/9=11.1% 1/11=9.1% 1/12=8.3% 1/13=7.7% 1/14=7.1% 1/15=6.7% 1/16=6.3% 1/17=5.9% 1/18=5.6% 1/19=5.3% 这些常见的百化分结论用于快捷计算增长量。当增长率为时,;当增长率为-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百分数增长率变成形式的分数,方便计算。 我们来通过真题练习一下运用。 2017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12620亿元,比上年增长6.4%,增速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材料节选) 【例1】2017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大约( )亿元。

A. 681 B. 759 C. 808 D. 818 【解析】 第一步,判断本题考查增长量计算。 第二步,在文字材料中找到2017年全国电信业务收入为12620亿元,比上年增长6.4%。1/15=6.7% ,1/16=6.3% 可以把6.4%看成1/16更接近,12620/(1+16)=742 第三步,根据百化分法,,由百化分结论可得1/15=6.7% 、1/16=6.3% ,所以可以把6.4%近似看成1/15.5。增长量=,首位商7,观察选项B符合,因此,选择B选项。 2016年6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57亿元,同比增长10.6%,环比增长0.9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3006亿元,同比增长8.1%。 2016年1~6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138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71075亿元,同比增长7.5%。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2016年6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082亿元,同比增长10.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775亿元,同比增长11.2%。1~6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4249亿元,同比增长10.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1889亿元,同比增长11.0%。(材料节选)

公务员考试专项:行测资料分析解题技巧

公务员考试专项:行测资料分析解题技巧 统计表分析测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统计表具有一目了然、条理清楚的优点,答题时首先要看清标题、纵标目、横标目以及注释,了解每行每列的数据所代表的含义,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答题。 一般来讲,关于统计表的问题,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直接从图表上查阅答案,这种问题比较简单;第二种需要结合几个因素,进行简单的计算,这就要求应试者弄清题意,找准计算对象;第三种是比较复杂的分析和计算,需要综合运用图表所提供的数字。 在解答统计表问题时,首先要看清试题的要求。通览整个材料,然后带着问题与表中的具体数值相对照,利用表中所给出的各项数字指标,研究出某一现象的规模、速度和比例关系。 统计图分析测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统计图与统计表及文字资料不同,它的数据蕴含在形象的图形之中,需要考生对图形进行一定的分析之后,才能得到所需的数字资料。有些统计图比较简单,一目了然,但近年考题趋难,出现了一题多图现象,这要求考生认真细致一些。解答统计图分析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应读懂图。统计图分析试题是以图中反映的信息为依据,看不懂资料,也就失去答题的前提条件。因此,应当把图中内容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正确答题的首要条件。 2、读图时,最好带着题中的问题去读,注意摘取与试题有关的重要信息。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对资料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减少答题时重复看图的时间。 3、适当采用“排除法”解决问题。统计图分析题的备选答案,通常有一两项是迷惑性不强或极易排除的,往往通过图中反映出的定性结论就可以排除;在进行计算时,往往通过比较数值大小、位数等可排除迷惑选项。 4、注意统计图中的统计单位。 08年公务员考试专项:六诀窍轻松应对选择题 所以,行测高分之道,不只在于做得起的题要得分,更重要的是做不起的题也要得分。 我结合自己长期的研究,将被报考者公认为经典的方法演示如下,希望能给各位报考者以切实有效的指导。 一、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难度判断法 定义:难度判断法是指根据 试题的难度确定答案的基本位置。

行测资料分析 常用指标公式

统计图表知识收集与分析 产业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它大体反映了人类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基本反映了有史以来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以及社会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相互关系,是研究国民经济的一种重要方法。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即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即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即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以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此外,通常说的办“三产”,其内容并不一定都是第三产业,把企事业单位创办的主业之外的营利性的经济实体都称之为“三产”是不确切的。例如:所办的实体如是养牛场则属于第一产业,如果是工厂、施工队则属于第二产业,如果是商店、招待所、咨询机构、游艺厅等才属于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各年度的比重(%)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第一产业8.1 6.9 6.2 6.9 5.8 5.2 4.7 4.3 4.0 第二产业52.2 48.7 48.0 46.1 44.1 42.3 40.8 39.1 38.9 第三产业39.7 44.4 45.8 47.0 50.1 52.5 54.5 56.6 57.1 第三产业是由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有关行业组成,它的基本属性决定了第三产业必须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各种配套服务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第三产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以致长期处于滞后状态。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其它经济产业一样,也必须遵循客观发展的规律。就现阶段来看,在我国第一和第二产业仍占经济的主导地位,对国民经济的支配作用并没有改变,而第三产业正处在培育和发展阶段。因此,还不能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高越好,而应该和其它产业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片面强调第三产业的作用,不切实际地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可能出现“泡沫”经济现象,难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必须同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相适应,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比重较低。北京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突破50%,1998年达到56.6%,在全国30 个省会城市中居第一位。“九五”期间,北京经济继续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总产值、净产值、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究竟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所有常住机构单位或产业 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能够全面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指标。 总产值、净产值和增加值都是人们用来衡量社会生产活动总成果的三个重要总量指标。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解题思路与技巧整理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解题思路与技巧整理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解题思路与技巧整理 一、口诀:“带着问题读材料,能做一道做一道;估算比例结合用,具体排除更巧妙!!” (一)带着问题读材料,能做一道做一道 解析:在做资料分析(主要指文字类的)、短文章阅读和申论时我都是先看问题再看资料,带着第一道题读材料,能做了立即停止阅读,答题;在停止阅读处做好标记,以便接着读,答完第一题后再带着第二题接着读;依此类推。 好处有三: 1.针对性强,准确率高; 2.有时很多材料的段落根本用不上,能够节省时间; 3.完全符合“应试”的思维。 (二)估算比例结合用,具体排除更巧妙 具体到资料分析上我们举例说明:(以国考原题为例) 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达975.5亿元,比上年增加159.3亿元,增长19.5%,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0%。在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中,

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为639.9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6%;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3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9%。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96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为10.5%。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国总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1.国家财政支出总额为( )。A.24387.5亿元 B.5002.6亿 元 C.3979.6亿元 D.816.3亿元2.中央财政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之比约为( )。 A.1:6.87 B.6.87:1 C.1: 2.37 D.2.37:1 3.与相比,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绝对增长量最大的执行部门是( )。

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资料分析

09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分类汇总——资料分析 (源自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2009年北京市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社招) 第五部分资料分析 (共20题,参考时限20分针) 针对下列图、表或文字回答问题。你应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处理。你可以在题本上运算。 请开始答题: 根据下列统计资料回答116—120题 2008年,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分 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增速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1.6%、15.8%和15.0%。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比上年增加25.5%,增速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8167亿元,增长26.1%,加快0.3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4124亿元,增长21.5%。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256亿元,增长54.5%;第二产业投资65036亿元,增长28.0%;第三产业投资80875亿元,增长24.1%。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分别增长21.3%、33.5%和26.7%。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05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9%。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3735亿元,增长22.1%,加快 4.9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4753亿元,增长20.7%,加快4.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91199亿元,增长21.5%;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5404亿元,增长24.7%。 116、200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A.76384.5亿元 B.89217.1亿元 C.92883.6亿元 D.131872.8亿元 117、下列选项中,符合我国2008年全年生产总值增长情况的是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题满分解题技巧(精华版)

范文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题满分解题技巧 1/ 6

(精华版) 2020 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题满分解题技巧(精华版)一、统计术语基期量:历史时期的量(比之后)。 现期量:现在研究时期的量(比之前)。 增长量(增长最多)=现期量-基期量增长率、增速、增幅(增长最快):增长量除以基期量年均增长量:总增长量除以年数。 年均增长率:指一定年限内,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 拉动增长率:部分增长量/整体基期量增长贡献率:部分增长量/整体增长量百分数:实际量之间的计算,需要除以参考值。 百分点:比例或增长率之间的比较,直接加减,不需要除以参考值。 同比增长:与上一年的同一时期相比的增长速度。 环比增长:与紧紧相邻的上一期相比的增长速度。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十分之几的数,几成相当于十分之几。 翻番:即变为原来的 2 倍,翻 n 番是变为原来的 2n 倍。 顺差:在一个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额大于进口商品额,叫做对外贸易顺差(又称出超)。 逆差:在一个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商品额小于进口商品额,叫做对外贸易逆差(又称入超)。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

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由三大产业增加值构成。 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俗称服务业产值又称产业增加值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越大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反之,恩格尔系数越小,生活越富裕。 基尼系数: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 基尼系数介于 0-1 之间,基尼系数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 二、加减截位法指的是在精度要求允许的范围内,将计算过程当中的数字进行截位。 一般从左到右截取前两位,后一位四舍五入。 选项首位同,截三位,首位异,截两位;位数不同时,位数小的截位,位数大的多截一位。 三、截位直除法截位直除时分子不变,对分母截位:一般情况下,选项首位不同,分母截取前两位,首位相同时,分母截取前三位,后一位考虑四舍五入。 四、特殊分数法 3/ 6

行测资料分析计算公式汇总

资料分析计算公式汇总 考点 已知条件 计算公式 方法与技巧 基期量计算 (1)已知现期量,增长率x% x%1+= 现期量 基期量 截位直除法,特殊分数法 (2)已知现期量,相对基期量增加M 倍 M += 1现期量 基期量 截位直除法 (3)已知现期量,相对基期量的增长量N N -现期量基期量= 尾数法,估算法 基期量比较 (4)已知现期量,增长率x% 比较:x% 1+= 现期量 基期量 (1)截位直除法(2)如果现期量差距较大,增长率相差不大,可直接比较现期量。 (3)化同法 分数大小比较: (1)直除法(首位判断或差量比较) (2)化同法,差分法或其它 现期量计算 (5)已知基期量,增长率x% ) (基期量基期量基期量现期量x %1 x %+?=?+= 特殊分数法,估算法

(6)已知基期量,相对基期量增加M 倍 ) (基期量基期量基期量现期量M M +?=?+=1 估算法 (7)已知基期量,增长量N N +=基期量现期量 尾数法,估算法 增长量计算 (8)已知基期量与现期量 基期量现期量增长量-= 尾数法 (9)已知基期量与增长率x% x%?=基期量增长量 特殊分数法 (10)已知现期量与增长率x% x%x% 1?+= 现期量 增长量 (1)特殊分数法,当x%可以被视为 n 1 时,公式可被化简为:n += 1现期量 增长量; (2)估算法(倍数估算)或分数的近似计算(看大则大,看小则小) (11)如果基期量为A ,经N 期变为B ,平均增长量为x N A B x -= 直除法 增长量比较 (12)已知现期量与增长率x% x%x% 1?+=现期量 增长量 (1)特殊分数法,当x%可以被视为 n 1 时,公式可被化简为:n += 1现期量 增长量 (2)公式可变换为: % 1%x x +? =现期量增长量,其中

2020国考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

2020国考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如何正确阅读文字资料 在公务员考试科目中,面对不同类型的资料分析题目,掌握答题技巧很重要!如何做到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准备了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中如何正确阅读文字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由于资料分析内容涵盖量大,且有时图文交杂,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其信息让很多考生头疼。因此,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提高资料分析解题效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经常见的资料有文字型、表格型、图型和混合型,每一种不同的图型有相对应的不同的方法。那么对于资料分析的文字型材料我们应该怎么进行阅读,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有效信息,加快做题速度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学习阅读文字材料的技巧。 一、文字类材料的特点 1、结构上,文字类材料的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常见的结构是总分结构和并列结构。 2、句式上,文字类材料句式一般都是固定的,常见的句式是给出统计指标的量、增长量、增长率等。 二、需把握的关键

1、时间,把握材料给出的时间,而时间一般是在文字材料的段首。段首给出的时间往往就是整篇材料统计数据的时间。 2、统计指标,统计指标一般就是在每一句话的句首。我们需要根据题干中所涉及到的统计指标结合材料找到相应的数据,进行列式和计算。 例.2015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00万人。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8.3%;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2.4%。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858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01万人。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53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3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6219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9142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688万人和549万人。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2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征缴收入23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全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27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9937亿元。问题:1.材料类型是什么?是单段落还是多段落? 2.材料所涉及的统计时间? 3.材料涉及了几个不同维度的统计指标?分别是什么?相互之间呈现并列关系还是总分关系(整体与部分)? 4.全国就业人员与城镇就业人员之间的关系? 【答案】解析:1.材料类型是文字型材料;是单段落。

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题常用指标及计算公式

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题常用指标及计算公式 统计图表知识收集与分析 产业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它大体反映了人类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基本反映了有史以来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以及社会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相互关系,是研究国民经济的一种重要方法。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即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即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即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以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此外,通常说的办“三产”,其内容并不一定都是第三产业,把企事业单位创办的主业之外的营利性的经济实体都称之为“三产”是不确切的。例如:所办的实体如是养牛场则属于第一产业,如果是工厂、施工队则属于第二产业,如果是商店、招待所、咨询机构、游艺厅等才属于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各年度的比重(%)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第一产业 8.1 6.9 6.2 6.9 5.8 5.2 4.7 4.3 4.0 第二产业 52.2 48.7 48.0 46.1 44.1 42.3 40.8 39.1 38.9 第三产业 39.7 44.4 45.8 47.0 50.1 52.5 54.5 56.6 57.1

第三产业是由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有关行业组成,它的基本属性决定了第三产业必须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各种配套服务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第三产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以致长期处于滞后状态。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其它经济产业一样,也必须遵循客观发展的规律。就现阶段来看,在我国第一和第二产业仍占经济的主导地位,对国民经济的支配作用并没有改变,而第三产业正处在培育和发展阶段。因此,还不能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高越好,而应该和其它产业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如果片面强调第三产业的作用,不切实际地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可能出现“泡沫”经济现象,难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必须同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相适应,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比重较低。北京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突破50%,1998年达到56.6%,在全国30个省会城市中居第一位。“九五”期间,北京经济继续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总产值、净产值、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究竟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所有常住机构单位或产业 部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能够全面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指标。 总产值、净产值和增加值都是人们用来衡量社会生产活动总成果的三个重要总量指标。以工业生产为例,可以说明总产值、净产值和增加值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总量,也就是全部工业产品价值的总和。它既包括在生

行测资料分析国考省考真题与答案-题库

【2012年政法干警录用考试】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输出国之一,出国留学人数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5%,2011年累计出国留学人数比1978年规模扩大了375倍。留学群体低龄化趋势明显,2010年我国出国留学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占当年留学总人数的19.8%,据2011年美国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赴美留学人数约占当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的45%,2011年赴美留学人数为15.76万人,且仍然保持20%~30%的年增长速度。 一、根据下表,回答101—105 题。 101.截止2011年,我国半数以上出国留学人员是从哪年开始出国的? A、2006年以前 B、2006年 C、2007年 D、2008年 102.2010年我国大学及以上学历留学人员人数大约是 A、不到21万人 B、接近22万人 C、接近23万人 D、超过24万人 103.2011年当年出国留学人数较1978年翻了。() A、接近3番 B、接近4番 C、接近5番 D、接近6番 104.2011年赴美留学人数比2010年增长约() A、20% B、23% C、26% D、29% 105.从上述资料肯定可以推出的是() A、美国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留学接收国 B、2008-2011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同比增长在5%左右 C、2010年底我国出国留学累计人数与4年前比实现翻番 D、2012年我国赴美留学人数预计在18万~21万人之间 二、根据所给资料,回答106—110题。 2011年我国网上购物保持调整发展态势,全年网购总额达到8090亿元,比2010年增长72.90%,占到了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46%,网购人数达到2.12亿,比2010年增长14.59%,占到2011年全国网民数的41.50%,比2010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某调查机构选取4大区域中最具代表性的30个城市为目标调查地,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这30个城市共有8636万个网购消费者。网购总额占到当年全国网购总额的44.67%。服装是网上购买人数和购买金额均最多的商品类别。2011年中国服装网购市场总额为全年网购总额的

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乘法速算带你飞

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乘法速算带你飞 行测资料分析数字比较多,看起来比较复杂,但是我们不能放弃!为大家提供行测资料分析答题技巧:乘法速算带你飞,一起来看看吧! 在行测备考中,你是否因为资料分析的阅读量太大而烦恼?你是否因为计算量太大而头疼?其实大可不必,只要找到技巧,资料分析就可轻松拿高分,接下来教育专家给大家介绍一系列解题、计算技巧,教你巧解,带你飞。 教育专家教大家乘法速算技巧。 一、技巧精讲 1、A×9 例1.3579×9= A.32211 B.31211 C.32111 D.33211 【解析】A 对于任意数字乘以9的乘法列式,我们采用拆分法快速计算,即把乘数9拆分成(10-1),因为任意数字乘以10或乘以1的计算都非常简单,所以最终乘法列式就变成了一个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减法运算。如:3579×9=3579×(10-1)=35790-3579,即32211,选择A选项。 观察竖式,数据计算为错一位相减,即A×9列式计算时,可以列竖式为错一位相减。 2、A×11

例2.3456×11= A.32026 B.36066 C.38016 D.40006 【解析】C 对于任意数字乘以11的乘法计算,相信各位考生都已经有了思路,我们同样采用拆分法,把11拆分成(10+1)的形式,最终乘法列式就变成简单加法运算。如:3456×11=3456×(10+1)=34560+3456,即38016,选择C选项。 观察竖式,数据计算为错一位相加,即A×11列式计算时,可以列竖式为错一位相加。 3、A×X5 例3.56×25= A.1250 B.1320 C.1400 D.1500 【解析】C 对于任何偶数乘以X5的运算,我们同样采用拆分法,但拆分的不是X5,而是前面的偶数。如:56×25=28×2×25=28×50=1400,即A×X5列式计算时,可以把前面数字拆分出因数2乘到后数,把 X5变成整十的数据,计算就可以口算得出了。 在行测备考中,你是否因为资料分析的阅读量太大而烦恼?你是否因为计算量太大而头疼?其实大可不必,只要找到技巧,资料分析就可轻松拿高分,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系列解题、计算技巧,教你巧解,带你飞。今天介绍一种除法速算技巧——一步除法速算。

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技巧干货

资料分析常见名词与干货: 基期和本期 基期,表示的是在比较两个时期的变化的时候,用来作比较值(基准值)的时期,该时期的数值通常作为计算过程中的除数或者减数。 本期,相对于基期而言,是当前所处的时期,该时期的数值通常作为计算过程中的被除数或者被减数。 【注】和谁相比,谁做基期。 增长量、增长率(增长速度、增长幅度) 增长量,表示的是本期与基期之间的绝对值差异,是一绝对值。 增长率,表示的是末期也基期之间的相对差异,是一相对值。 增长率=增长速度(增速)=增长幅度(增幅) 【注】增加(长)最多比较的是增长量 增加(长)最快比较的是增长率 多少是量;快慢是率 同比、环比 同比和环比均表示的是两个时期变化情况,但是这两个概念啊比较的基期不同。 同比,指的是本期发展水平与历史同期大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其基期对应的是历史同期。 环比,指的是本期发展水平与上一个统计周期的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其基期对应的是上一个统计周期。 【注】环比经常出现在月份、季度相关问题。 百分数、百分点 百分数,表示的是将相比较的基期的数值抽象为100,然后计算出来的数值,用%表示,一般通过数值相除得到,在资料分析题目中通常用在以下情况: ①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②表示某个指标的增长率或者减少率 百分点,表示的是增长率、比例等用百分数表示的指标的变化情况,一般通过百分数相减得到,在资料分析题目中通常用在以下情况: ①两个增长率、比例等以百分数表示的数值的差值; ②在A拉动B增长几个百分点,这样的表述中。

倍数、翻番 倍数,指将对比的基数抽象为1,从而计算出的数值。 翻番,指数量的加倍,如:如果某指标是原来的2倍,则意味着翻了一番;是原来的4倍,则意味着翻了两番,以此类推。所用的公式为:末期/基期=2N,即翻了N番。 【注】注意,“比XX多N倍”和“是XX的N倍”两种说法的区别。比XX多N倍,说明是XX的N+1倍。 比重、比值、平均 比重:某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计算公式为比重=部分/整体*100% 比值:两数相比所得的值。 平均:将总量分成若干份,例如:人均消费=总消费/总人数 【注】题目中出现“占”字时,考察的是比重的问题。 产业增加值 产业增加值:该行业在周期内(一般以年计)比上个清算周期的增长值。该描述为固有名词,为本期量,切忌与增长量混淆。 资料分析的做题顺序 总的来说,要先看问题,后看材料,让问题引领我们去了解材料。 具体顺序:看资料首句(图表标题),确定材料时间—--从问题入手—--分析问题--—选取关键字—---回到原文寻找关键字所在语段------圈出所给数据------根据问题进行分析计算 挑选关键词原则:简略、特别(英文缩写,带有“”等等) 四则运算计算常用技巧 解决加减法之尾数法和高位叠加法 技巧解读: 尾数法与按位叠加法均适用于多个数求和求差的题型,但两种方法又有不同,适用题型如下: 尾数法:精确求和 按位叠加:估算多个数总和 适用计算:加法和减法

楚香凝2018浙江行测资料分析真题解析

楚香凝2018浙江行测资料分析真题解析 一.根据以下资料,回答下列121~125题。 2015年7月,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天数平均占当月总天数的57.4%,平均达标天数比上年同期下降6个百分点。与全国74个城市相比,京津冀区域平均重度污染天数占比高4.4个百分点。而与上年同期相比,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占比也由80.5%下降到73.1%。 与上年同期相比,2015年7月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平均PM2.5和PM10浓度分别上升22.6%和13.5%,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平均PM2.5和PM10浓度分别上升31.4%和9.4%。 121.2015年7月,京津冀区域平均重度污染天数比全国74个城市约多多少天?【浙江2018】 A、0.8 B、1.4 C、2.0 D、2.5 楚香凝解析:考查本期差值;由第一段(与全国74个城市相比,京津冀区域平均重度污染天数占比高4.4个百分点),结合7月共31天,可得天数差=31×4.4%=(30+1)×4.4%=136.4%,选B 122.2014年7月,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天数占当月总天数的比重约比全国74个城市高多少个百分点?【浙江2018】 A、51.4 B、37.9 C、31.9 D、19.5 楚香凝解析:考查前期比重的差值;由第一段(2015年7月,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天数平均占当月总天数的57.4%,平均达标天数比上年同期下降6个百分点),则平均超标天数比上年同期上升6个百分点,可得2014年7月京津冀质量超标天数的比重 =57.4%-6%=51.4%;由第一段最后(而与上年同期相比,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占比也由80.5%下降到73.1%),可得2014年7月全国质量超标天数的比重为1-80.5%=19.5%;两者比重的差值=51.4%-19.5%=31.9%,选C 123.环保部门定下了5年后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实现7月空气质量超标天数平均占当月总天数50%以下的目标。如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中,有5个城市大力投入改善本市空气质量。问平均每个城市至少需要将空气质量超标天数减少多少天,才能在另外8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天数与2015年7月相同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浙江2018】

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公式汇总

同比增长率 本期数:A 上年同期数:B 同比增长率:m% 已知:本期数A 和上年同期数B 求:同比增长率m% 公式:%100m%?-=B B A 已知:本期数A 和同比增长率m% 求:上年同期数B 公式:% 1m A B += 已知:上年同期数B 和同比增长率m% 求:本期数A 公式:)m%1(+?=B A 同比增长量 本期数:A 上年同期数:B 同比增长率:m% 同比增长量:X 已知:本期数A 和上年同期数B 求:同比增长量X 公式:B A X -= 已知:本期数A 和同比增长率m% 求:同比增长量X 公式:%m m% 1?+=A X 已知:上年同期数B 和同比增长量X 求:本期数A 公式:X B A += 已知:本期数A 和同比增长量X 求:上年同期数B 公式:X A B -= 已知:本期数A 和同比增长量X 求:同比增长率m% 公式:%100m%?-=X A X 环比增长率 本期数:A 上期数:C 环比增长率:n% 已知:本期数A 和上期数C 求:环比增长率n% 公式:%100n%?-=C C A 已知:本期数A 和环比增长率 求:上期数C 公式:n% 1+=A C 已知:环比增长率n%和上期数C 求:本期数A 公式:)n%1(+?=C A 环比增长量 本期数:A 上期数:C 环比增长率:n% 环比增长量:Y 已知:本期数A 和上期数C 求:环比增长量Y 公式:D A -=Y 已知:本期数A 和环比增长率 求:环比增长量Y 公式:n%n% 1?+=A Y 已知:上期数C 和环比增长量Y 求:本期数A

公式:Y C A += 已知:本期数A 和环比增长量Y 求:上期数C 公式:Y A C -= 已知:本期数A 和环比增长量Y 求:环比增长率n% 公式:%100n%?-=Y A Y 跨年份增长 假设第n 年某指标为A ,同比增长m%,增速同比增长n 个百分点,则 ) ()(年该指标第n%m 1m%12-n -++÷=A 1-n%-m%1m%12-n n )()(年的增速年相比于第第+?+= 年均增长量 一段时间内某一数据指标平均每年增长的数量。如某指标第一年的值为A1,第二年的值为A2,......,第n 年的值为An ,则 1 -n )-1-n )-...)-)-1n 1-n n 2312A A A A A A A A ((((年均增长量=+++= 年均增长率 一段时间内某一数据指标平均每年的增长幅度。如果第一年的值为A ,那么第n+1年的值为 B ,这n 年的年均增长率为χ 1n -=A B χ 1、已知第m 年的数据指标为A ,年均增长率为χ,求第n 年的数据指标B ,根据上式展开得:m -n 2m -n (2) )1m n )(m n ()m n 11χχχχ++---+++=+()(,当年均增长率χ<10%,且选项间差距较大时,χχ))(m -n (11m -n +≈+,则: ]m -n (1[)1(m -n χχ)+?≈+?=A A B 2、已知第m 年的数据指标为A ,第n 年为B ,年均增长率χ。第n 年相对于第m 年的增长率为χ,且1-=A B χ,即A B =+1χ。根据上式可知,A B =+m -n 1)(χ,则有11m -n +=+χχ)(,根据二项展开式可得:χ)且大于()(m -n m -n ≈,在选项差距较大时,一般使用公式χχ)(m -n >,即 m n A B --=1 χ 比重

行测资料分析练习试题及答案专题

行测资料分析练习题及答案专题 根据下列文字材料回答1-5题。 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0年底,全国党员总数已达6451万名,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2%;女党员111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17.4%;少数民族党员401.1万名,占党员总数的6.2%。 党员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分布状况更趋合理。目前全国35岁以下的党员有1439.1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2.3%。党员队伍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3237.4 万名,占党员总数的50.2%。其中,大学本、专科学历1319.3万名,占20.5%;研究生学历41.1万名,占0.6%。 2000年底,党员队伍中有工人、农牧渔民3166万名,占党员总数的49.1%;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76.3万名;机关干部592.3万名;事业、企业单位管理人员618.2万名。 据介绍,近年来,全国发展党员数量保持均衡,1990年至2000年,全国共发展党员2175.9万名,平均每年发展党员197.8万名;新党员的构成、分布明显改善,去年全国发展的党员中,35岁以下青年占73.95%,生产、工作一线的党员约占50%;同时女党员在党员队伍中所占比例明显增长,1995年全国发展女党员数占新党员总数的20.9%,2000年达到26.7%。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壮大,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入党申请人1395.4万名,入党积极分子764.6 万名,分别比10年前增加了315.2万名和211.6万名。 1.截至2000年底,我国男性党员人数为: A.5332万 B. 1439万 C、6451万 D.3794万 2.2000年底党员队伍中,具有大学本、专科学历以上的党员约有:A.3237.4万 B.2157.2万 C.1360.4万 D.784.8万 3.2000年底事业企业单位管理人员中的党员人数占全国党员总数的比例约为:A.9.2% B.9.6% C.9.3% D.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