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全文;(2)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4)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提高审美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2)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象征手法的欣赏和运用;3. 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象征手法的深入分析;3.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葡萄月令》,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勾画出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提出疑问;(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解答疑问;(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欣赏与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2)组织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提高审美能力;(3)教师点评并总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2)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3)教师点评并总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葡萄月令》;2. 写一篇关于课文象征手法的赏析文章;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葡萄月令》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2)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

(3)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生态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内容的把握。

2. 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

3. 创意写作的训练。

难点:1. 课文中所用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 如何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葡萄月令》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特殊句式和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作品解析:(1)引导学生从语言、人物、情节等方面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作品的艺术特点。

5. 创意写作:(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篇以“月令”为主题的小文章。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进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创意写作作业,以“月令”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氛围。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葡萄月令》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及作品背景。

1.1.2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1.1.3 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炼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1.2.1 运用朗读、默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1.2.3 学会分析并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1.3.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1.3.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葡萄月令》的阅读与理解。

2.1.2 分析并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3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2.2.2 分析并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2.3 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炼中心思想。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通过引入作者的生长背景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2.2 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3 课堂讨论3.3.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2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激发学生的思考。

3.4 分析与评价3.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4.2 学生通过分析与评价,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素养。

第四章:作业布置与反馈4.1 作业布置4.1.1 学生书写课后感的文章,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能够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生命力的敬畏之情;(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和描述;(3)诗歌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的解读;(2)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表达;(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葡萄月令》的背景信息和诗歌内容;(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葡萄月令》诗歌;(2)了解作者和相关作品的基本信息;(3)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葡萄月令》的背景信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3)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葡萄月令》诗歌;(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感;(3)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初步解读象征意义。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学生通过讨论,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运用所学意象和象征手法;(2)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展现诗歌的美感;(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相关诗歌,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2)学生小组讨论的投入和贡献;(3)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和表现力。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葡萄月令湘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葡萄月令湘教版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作者对葡萄的喜爱之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学生通过学习葡萄的生长变化,认识到生命的成长需要呵护与关爱,培养责任感和爱心。
3.学生从葡萄的种植、管理、收获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辛勤与快乐,增强劳动意识,培养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4.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丰富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本教学设计以《葡萄月令》为载体,旨在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提升合作、审美、情感等多方面的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葡萄月令》这篇课文的学习,既充满好奇,也存在一定挑战。学生对葡萄这一农作物有一定了解,但对于葡萄生长的具体过程、农业生产的知识相对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4.家庭作业:请学生与家长共同探讨葡萄的生长过程,了解家里的农业生产活动,培养孩子关注家庭、热爱劳动的品质。
5.情感日记:请学生以“我眼中的葡萄”为主题,写一篇情感日记,表达自己对葡萄生长过程的感悟,培养情感态度。
6.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了解葡萄的种植技术、品种特点等,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5.针对学生在合作、讨论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注重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如“藤蔓”、“硕果”、“晶莹”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韵律;(3)能够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葡萄月令》的诗意和韵律;2. 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用法;2. 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诗歌文本、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课堂讨论材料:包括与诗歌相关的话题和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葡萄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葡萄这一主题;(2)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意和韵律;(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用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 欣赏与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2)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韵律、情感等方面进行欣赏和分析;(3)组织全班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思考。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提升表达能力;(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葡萄月令》并写一篇简短的感受。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提出疑问和建议;(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葡萄月令》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常识,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培养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欣赏作品的文学艺术特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解读。

2. 如何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

3. 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4.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5. 主题探讨: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通过分析《葡萄月令》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让学生理解环境与人物心情的关系。

2. 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葡萄生长过程的技巧。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人物形象,讨论人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2. 分析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注意环境变化对人物心情的影响。

3. 让学生选取文中描绘葡萄生长的部分,进行细致阅读和分析。

4. 讨论作者如何通过葡萄的生长过程反映人物的心情变化。

5. 课堂小结,强调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八、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展示葡萄的生长过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本。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三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四季之歌,葡萄月令”中的重点阅读篇目《葡萄月令》的阅读教学。

二、教学目标1. 感受自然,增长知识,体验情感,激发阅读兴趣。

2. 理解文本,掌握文本蕴含的信息,理解文本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 通过教学探究、互动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5.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美学素养,健全他们的心理和品德。

三、教材分析《葡萄月令》是第二单元中的一篇阅读文章,主要讲述了葡萄生长发育的过程,描绘了葡萄生命的伟大之处,同时也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节:阅读理解训练1. 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课文,然后由教师进行分段教授,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义。

2. 进行问答环节,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关键信息,并从中获取相关知识。

3.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其审美素养。

4. 分组小活动,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和情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考能力。

第二节:语言练习与创新1. 课文背诵,提高学生语感和语音语调的敏感度,满足其审美需求。

2. 创编“葡萄月令”新儿歌,引导学生在以原有的作品为基础,融合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创造出新的作品,以提升学生的创意和创新能力。

3. 书面表达训练,学生进行一篇自我感悟的书面表达,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表达对葡萄生命的感悟。

第三节:拓展与延伸1. 了解葡萄的其他信息,如葡萄的起源、种类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

2. 可以让学生制作葡萄冰、葡萄酒等小手工,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葡萄美食的制作过程。

3. 可以安排学生到葡萄园、果场等真实场景中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随堂测验检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对自我评价进行定期和反馈,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葡萄的生长习性,丰富知识。

2、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3、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

4、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本的研习,认识状物的常见表现方法,明白根据表达的需要对这些表现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的道理。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非常别致的状物散文。

教学重点应该是状物,学习时要看文章按照月份写了葡萄种植和收获的各种知识,同时,由文及人,整体感受汪曾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情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不是处处都需要正襟危坐。

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平常甚至平淡的生活状态中。

有人告诉我,只有认真地去感受和体味平常生活中那些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

想着这句话,我想到了汪曾祺。

今天,我们要随着汪曾祺走进那个美丽的葡萄园,在四季变迁中认识葡萄,认识人,认识人生。

二、由状物散文的特点进入对文本的初步解读。

状物是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作品常见的写作类型与表达方法,它将物作为主要的表达对象,根据需要,对事物的部分或全体,或者对某一类事物进行描写,使人对描写对象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在描写中适当穿插记叙、议论、抒情等内容,使人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态度,与事物的关系,事物在起生活中的意义,以及作者寄托在描写中的感情。

但是,对事物的描写始终是这类文章写作的中心,接下来,我们看作者是如何完成状物任务的。

1.通读全文,看文章围绕葡萄一共写了哪些方面?重点是哪些?
写了出窖、上架、浇水、喷药、打梢、掐须、打条、追肥、结果、下架、入窖。

重点写了三、
四、五、八这四个月的上架、吸水、抽条、长叶、开花、结果来写。

2.为什么这样安排?
因为这是葡萄生长过程中最有情味的内容,是整个葡萄园生命涌动的时刻,是充满活力、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最能让人为所见到的自然生命而感动的时刻。

其实,略写的部分也不是草草了事的,比如第一月,虽然只有短短的三行字,却写出了果园的宁静和美丽,大雪,无声,葡萄“睡“着,多么祥和安静啊,而到结尾处,葡萄又入窖了,“热热闹闹的果园,现在什么颜色也没有了”,与开头呼应起来,虽然简略,但意韵深远。

3.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有
(1)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

(2)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这也就是欧阳修所讲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六一诗话》)当然这些离不开仔细的观察,请同学们通读全文看文章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形态:
有的稍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

颜色:
不大一会,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绿了。

长势:
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功夫,就抽出好长的一节的新条。

果实:
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

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