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化论文
中韩文化比较论文

目录一.中韩饮食文化1.1 韩国饮食文化 (3)1.2 中国饮食文化 (4)二.中韩服饰文化2.1 韩国服饰文化 (4)2.2 中国服饰文化 (5)三.中韩礼仪文化3.1 韩国礼仪文化 (6)3.2 中国礼仪文化 (6)摘要:大韩民国历史上受我国唐代文化影响很大,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
韩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
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的饮食、服饰、礼仪等传统文化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对两国传统文化的保留程度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饮食,服饰,礼仪大韩民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面积 9.9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万。
全国人口均为单一朝鲜民族,通用朝鲜语。
历史上受我唐代文化影响很大。
国旗为太极旗,白地中央为红、蓝两色太极图案,周围有四组八卦符号。
白色代表土地,太极图和八卦由我国传人,象征宇宙永恒运动、均衡和协调,反映我国"易经”代表的东方哲理。
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居民多信奉佛教、基督教和儒教,首都汉城文庙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孔大典。
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居亚洲前列,外向型经济较发达。
韩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本篇主要就中韩文化进行了对比,,既比较了相同之处,又比较了不同之处。
一、中韩饮食文化中国人和韩国人都说饮食文化,可见饮食与文化的关系密切。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XX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1.1 韩国饮食文化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是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味觉以凉辣为主。
韩国的食品以辣为一大特色,它的辣和中国XX的麻辣不同,属于只辣不麻的类型,且常多"冷辣”。
即使是冬天,饭店里冷面的生意也还是相当好。
韩国人喜欢吃面条、牛肉、鸡肉和狗肉,不喜欢吃馒头、羊肉和鸭肉。
韩国食品的另一特色是少油。
韩国人自古以来把米饭当做主食。
韩国米饭白而且香软,很有黏性,吃的时候如果包上一X撒盐的紫菜,饭本身的黏性会把紫菜包紧,吃起来又香又糯,十分可口。
韩国传统服饰色彩论文

韩国传统服饰色彩论文韩国传统服饰色彩论文韩国传统服饰在韩国文化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色彩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韩国传统服饰中,色彩与服饰的纹饰、款式以及使用场合密切相连,不同色彩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地位、性别以及场合等。
本文将探讨韩国传统服饰中的色彩,其象征意义以及文化背景。
首先要介绍的是韩国传统服饰中的主色调——红色。
红色是韩国传统服饰中最重要的颜色之一,代表爱情、欢乐和幸福,因此在婚礼、生日以及节日庆典等场合中经常出现。
另外,韩国传统妇女服装中的常见衣服——韩服中也经常运用红色,代表着妇女的热情和婚姻中的幸福。
其次是颜色的组合——蓝色和绿色。
在韩国传统服饰中,蓝绿色往往作为主色调和互补色出现。
这两种颜色代表着自然环境、清新和健康,因此在代表季节的服饰、健康品牌以及贵族衣饰中经常出现。
黄色在韩国传统服饰中没有红色和蓝绿色那么重要,但是仍然有其存在价值。
在韩国文化中,黄色代表丰收和繁荣,因此在农民服饰和贵族制服中被广泛使用。
黑色在韩国传统文化中通常与哀悼和正式场合有关,许多场合中会穿着黑色韩服。
另外,黑色在法庭和政府等正式场合中也是常见的服饰颜色。
最后是韩国传统男性服装中的灰色。
灰色在男士服饰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颜色,这种颜色代表着男子汉的稳重、坚毅和成熟,因此在官方场合和正式活动中经常出现。
总的来说,韩国传统服饰中的色彩是根植于韩国文化之中的,代表着不同的社会身份、地位、性别以及场合等。
不同颜色间的搭配与搭配方式均有其固定套路,这对于了解韩国传统文化和韩国服饰的认识非常重要。
同时,随着社会及文化环境的变化,韩国传统服饰色彩的使用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不论是在当今的时代还是在以后的时代,韩国传统服饰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仍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韩国饮食文化论文(5篇)

韩国饮食文化论文(5篇)韩国饮食文化论文(5篇)韩国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饮食;礼仪;孝道一、绪论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直被称为是“礼仪之邦”。
“”礼是中国的文化标志,是历代最基本的道德教化内容。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在饮食文化中也特别注意礼仪,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礼仪,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原料的不同,所以各个民族在饮食礼仪和饮食习惯方面会有明显差异,所以无论是中国、韩国或是任何一个国家,对于饮食礼仪都有自己的追崇和传承。
而讨论每一个国家的饮食礼仪,不仅仅是要从中看出这个国家的在饮食方面的尊崇,更能从中得出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从而分析出这个国家做事的一向原则,并推断这个国家的施政纲领和将来进展。
二、国内外相关讨论现状在传统文化中,“礼”是节制人们社会生活的社会道德规范。
孔子视礼仪为人区分与动物的主要标志,中国礼仪受儒家文化影响深厚。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在每个朝代甚至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所以在讨论中国文化礼仪的时候肯定要分时期分地域的讨论。
但是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并且地域宽阔,所以要想系统完善的讨论中国饮食礼仪还需要大批量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
儒学对韩国礼仪的影响很深,《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小兽林王二年(372年)高句丽“立太学,教育子弟”。
由此可见,韩国自古就崇尚儒家文化。
韩国人把儒学思想渗透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形成了韩式文化,这与社会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是不行分割的。
近年来韩国受到西方国家开放思想的影响,将自由、民主的思想融入到国民素养教育中,礼仪教育也显得生气勃勃。
三、“食礼”“食礼”即饮食礼仪,又可叫做饮食礼制、礼节。
在古时,对于礼节特别重视,每个阶级每个辈分的一言一行都有规制。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据《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古代对于礼节有法律强制性的规定,尤其是皇家饮食礼仪和诸侯饮食礼仪,如若做的不合礼制或是越礼,将受到的不只是道德责备。
电大毕业论文标准范文:阐释韩国韩国文化教学中的示正与纠误实例分析

朴春燕.韩语专业学生对韩国文化认识与学习需求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金芝.谈韩国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J].科教导刊,2012,(2).
[3]傅惠钧.语法教学方法论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4]朴银爱.韩国语阅读教学初探[J].今日科苑,2008,(24).
阐释韩国韩国文化教学中的示正与纠误实例分析电大毕业论文
内容导读:于这个故事的内容不了解,首先由教师讲解这个故事的背景、内容以及在韩国文学史中的地位,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做好1 2 下一页
摘要:随着中韩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韩国文化教育在韩国语教育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一门语言的掌握与应用必须以知晓对方国家的文化习俗为基础。韩国语专业毕业生在交流中能否使用得体的语言、行为举止是否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是他们走向社会、适应岗位的一个重要条件。笔者在韩国文化教学中大胆借鉴示正和纠误法,并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韩国文化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处理示正与纠误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双管齐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等与汉语意思相近却用法不同的常用语的应用。"?(嗯)"与"?(敬语,'嗯'或者'是的')"使用不当是初学者较易犯的错误之一。错误的原因是韩汉表达方式的不同。汉语中不论对长辈还是平辈,如要表达认同对方意见都可使用"嗯"。但在韩语中对长辈表达此意时必须用"?"。所以很多学生在交流时常常受汉语表达方式的影响,产生汉语式韩语的说法,对需要尊敬的
1.示正
首先,身体语言(???)的使用。这一部分是韩语初学者首先学到并在工作与实践中一定会用到的韩国文化知识。比如在学习"打招呼"时,老师首先应讲解韩国人崇尚儒教,尊重长者。长者进屋时大家都要起立,和长者谈话时要摘去墨镜。韩国人见面时的传统礼节是鞠躬。与此同时,教师应作出示范,鞠躬并同时复习"?????"这一句问候语。这就是韩国文化教学中的示正。首先教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才是防止错误出现的第一道防线。再比如向学生讲授韩国的"酒桌礼仪"时,因其与中国酒桌礼仪差别较大,也应首先由教师"示正"。席间敬酒时,要用右手拿酒瓶,左手托瓶底,然后鞠躬致祝辞,最后再倒酒,且要一连三杯。敬酒人应把自己的酒杯举得低一些,用自己杯子的杯沿去碰对方的杯身。饮酒时敬酒者稍稍转身,敬完酒后再鞠个躬才能离开。教师示范后可由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示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中韩饮食文化差异论文通用多篇

中韩饮食文化差异论文通用多篇一、中国饮食文化我国不仅是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而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气候、风土、生活习惯的差别导致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差异。
各地的大城市,产业文化中心,各大,城市,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饮食特点。
(一)中国饮食的历史背景(二)中国饮食一般性特征我国饮食的特点:色.香.昧.形。
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我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三)中国饮食的地域性特征我国地大物博,饮食习惯差异很大,有些地方爱吃酸。
有些地方爱吃辣,有些地方爱吃咸,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
时间久了,还是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
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当地人健康极为有利,另外,东北地区吃辣也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因为吃辣可以驱寒。
(四)中国的饮食礼仪我国地域辽阔,礼仪繁多而且不同,但有些用餐礼仪是通用的。
如主人长辈先食,不伏碗吃饭,应端碗吃饭,使用匙。
不举碗喝汤,不用筷子搅拌热汤,不伏汤而饮。
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扫”干净,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
不狼吞虎咽,不用嘴送食他人的让菜。
不用舌头舔食餐具。
用餐时不大声说话。
吐出的骨头鱼刺等饭渣,应放到指定的的地方。
如果要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头向后方转。
如果有长辈,那么应礼节性的让菜或斟酒。
筷子不可对夹,如果用餐时一双筷子因为夹菜而夹到另一双筷子,称为筷子打架,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
韩国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论文

韩国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李静雯130340103韩国是现在在中国人们眼中最热门的旅游国家之一,韩国文化也被中国人了解并将接受。
韩国文化可以说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位,而中国将韩国文化的盛行称之为韩流。
韩国人是非常重视海外宣传韩国文化。
韩国文化植根于东亚文化圈,滋生于儒家文化的土壤,受西方文化影响,是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历史产物。
韩国人重视形象、强调独立,性格急躁、追求速度,身土不二、护短排外的文化价值观和国民性,对其它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形成了韩国国家至上、追求荣誉,大国情怀、小国心态,高层定论、民意牵制,身在东亚、心系全球的对外政策的特点。
所以说相比其他文化韩国文化更能向海外发展,也更容易向海外发展。
在相同的历史时期内,除了实力、地缘、资源等客观条件外,这种对于国家利益的界定和实现方式的选择,主要与这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有关。
文化价值观决定着国家对其国家利益的主观认识和判断,研究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必须了解它的文化。
首先,韩国人非常重视外在。
对于韩国人而言,不化妆上街是不礼貌的,而韩国的整容技术更是享誉东南亚,就像有的韩国父母会把一次整容手术作为升学礼物送给子女,对于完美的追求在韩国大众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也许正是这个心理特点鼓励了韩国整容业的普及。
其次,韩国人认为生于本土、长在本国,韩国这片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才是最适合他们的,时刻提醒自己用本土的产品。
因此,韩国国内某些产品消费市场基本被本国企业产品占据,对于国外企业来说,想进入韩国市场分一杯羹实在艰难。
韩国人们珍惜本国文化,强调民族自豪感,有时甚至到了护短排外的地步。
韩国人最长将“我们,我们的”挂在嘴边。
国家被日本占领统治过的事实使韩国人感到屈辱,而朝鲜半岛分裂后,国内又长期有美军驻足。
这种情况下,韩国的民族意识开始崛起,排他性逐步形成。
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韩国人开始为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感到自豪自信,这种强烈认同又造成了他们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抵制和排斥。
语言文化论文:韩国的语言文化推广策略

韩国的语言文化推广策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每个文明社会都由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三个方面构成,而“文明社会结构的精髓是文化”。
文化传承着历史,文化弓I领着未来,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在全球化时代,谁拥有了文化,谁就拥有了影响世界的主动权。
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说明一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文化问题如此之重要,因而很多国家均将本民族文化的推广与民族文化辐射力的提升作为国家战略予以高度重视。
国家重视民族文化的推广辐射,一方面源于文化具有超国界传播的特性,另一方面则在于民族文化推广辐射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升国家文化主权的特有价值:“一旦一种文化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或主流文化时,发源这种文化的社会自然就获得了更大的‘软权力’。
”“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播地越广,其潜在的‘软权力’就可能越大。
”虽然很多国家都很重视民族文化的推广辐射,但各个国家的文化推广策略和民族文化辐射力却多有不同。
或以追求“文化霸权”为目的,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或虽也表现出文化扩张主义倾向,但不是追求“纵向的‘文化霸权’,即不是要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他人,而是一种横向的‘文化扩张’,就是要扩展一种文化的范围,甚至扩展到其他国家的领域中去,或者是要把已经在领土上属于不同国家的同一民族用文化统一起来”;还有的是针对他国的“文化霸权”采取文化保护主义,积极争取本国的“文化主权”。
在国际文化格局中属于“第一世界”的文化产业发达国家韩国,即采取横向的‘‘文化扩张”战略,不断增强其民族文化的辐射力,这一点在其隶属于文化推广的语言推广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
本文以韩国的语言文化推广策略为切人点,试析其在提升民族文化辐射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我国的语言文化推广战略提供借鉴。
一、韩国的语言文化推广:韩国语世界化韩国的语言文化推广战略被称之为韩国语世界化。
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文化观光部®制定了“韩国语世界化促进计划”,并于2000年成立了韩国语世界化财团®,自此,韩国的语言文化推广事业全面启动。
中韩文化的差异毕业论文[管理资料]
![中韩文化的差异毕业论文[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aa3e5676bec0975f565e2d1.png)
中韩文化的差异近年来,中华大地韩流滚滚,朝鲜半岛也是汉风阵阵,“韩流汉风”一度被热炒。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灿烂缤纷,在五千年的风雨中,经历了多次兴衰的过程,它是不断更新发展的,而且在每一次扬弃后象凤凰一样又获得了新生,有了新的内容;韩国的文化也有着其悠久和深厚的历史,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景。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二千多年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河流中,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帮助和促进。
二者的文化背景虽具有很多共同点,但相异之处还是不胜枚举。
中国人喜欢牡丹,国色天香,象征荣华富贵;韩国人喜欢木槿,质朴无华,小家碧玉,却不屈不挠,顽强生存。
中国人喜欢看《三国演义》,讲国家大事,规模宏大,像百科全书,将文治武功熔于一炉;韩国人喜欢《春香传》,讲才子佳人,对诗传情,和美优雅……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韩中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举例说明。
1. 文化认知的差异尽管汉韩两民族在认知视觉上具有很多共同点,但他们对同一思维概念经常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耳熟能详的中国成语“对牛弹琴”是指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在韩国都有类似的成语“对牛念经”,意义完全相同都有“与不可言者而言”的引申义,但一个是弹琴,一个为念经,表现形式却不同;韩语里的大王八和醋坛子只有指称的概念意义,但汉语中则还包括联想的御用意义,所以对汉族人说这两个词则显得不够尊重,甚至羞辱;同时,汉民族的爱人是说妻子或丈夫,而韩语中则指情妇或情妇,不懂得这层意思那难免会失礼了;中韩对“丈夫”这一指称对象从不同的文化视觉去认识和表达,也造成了文化差异的障碍:汉语里的当家的,掌柜的和韩国语里的主人都指丈夫,韩国语里还有一种对丈夫的称谓,翻译过来叫“外头的”,这种称谓都与分配方式有关,也与男尊女卑的宗法制度有关。
在中国自古便有“右为尊左为卑”的传统,成语“无出其右”表示“没有能胜过他或他们”,这里的“右”指上意;而左迁,左降,则是下之意。
另外,人们经常说南征北战,南辕北辙,南腔北调,在说法上“南”常常置前,而由连战皆北,追奔逐北可知,北则与败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犯罪题材电影文化赏析
课程名称:韩国语言与民俗文化赏析
上课时间:2015-2016 学年第2学期学生姓名:杨盼盼学号:***********院系:外国语学院
任课教师:马超职称:讲师
韩国犯罪题材电影文化赏析
摘要:韩国自近十多年大力推广民主化以来,种种社会问题都成为影的创作源泉,政治的开放,造就了这类题材的繁荣,其犯罪题材电影近年来不
仅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也对影视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影视文化;韩国电影;犯罪题材
近年来,韩国犯罪题材电影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令人深省。
朴赞郁、奉俊昊、李沧东、金基德等一大批韩国导演屡获国际电影节重要奖项,越来越走进国际视野。
在众多优秀的韩国电影当中,犯罪题材电影成了韩国电影在艺术与市场的双重领域都形成鲜明风格特色的题材类型。
本文通过选取老师同学推荐过的几部韩国犯罪题材电影试图归纳这一类电影在影视文化意义上的特征。
1 兼具“社会问题意识”和“类型电影规则”
韩国的犯罪题材电影具有深刻的“社会问题意识”,既有真实事件改编的《杀人回忆》《熔炉》,也有通过剧作反映问题的《流感》《恐怖直播》等。
韩国的犯罪题材电影,不仅在戏剧张力上有所企图,更是聚焦社会问题本身。
例如,影片《熔炉》主要讲述了来自首尔的绘画老师姜仁浩(男主角)到雾津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后,发现学校老师及行政人员对学生的残忍暴行后,与人权维护中心干事徐宥真(女主角)、受害学生共同奋斗,揭露真相,对抗权贵的故事。
这部电影就是以2005年发生在韩国光州一所聋哑障碍人学校中的性暴力事件为蓝本,导演在影片中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抨击了聋哑学校里道貌岸然的校方领导和司法过程的种种不公黑幕。
影片上映后,引起韩国社会的强烈热议,并最终使韩国国会对性侵罪行量刑标准偏低的韩国法律做出修订,“熔炉法”于韩国国会立法成功。
一部电影最终推动一个国家的立法,这种社会影响力是极为罕见的。
刚看完影片真的十分气愤,之后让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
我始终认为一部好的电影,不在于让观众获得什么,而在于让观众陷入怎样的思考。
这是一部关于人权的电影,揭露了社会不公的一面,同时夹杂着普通百姓及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
“我们一路奋站,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这是在我脑中久久不能散去的一句话。
让我想起了《越狱》末尾刻在迈克尔墓碑上
甘地的名言“欲变世界,先变自身。
”似乎是矛盾的两句话。
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该选择坚守还是改变,对于现实,对于家庭,对于自我。
另一种呈现方式是作者不在影片当中给出明确观点,反倒抛出困惑与思考。
《杀人回忆》取材于20世纪80年代的韩国华城连环杀人案真实事件,采用开放式的结局,凭借对调查过程的细腻描写,用线性布局结构和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成就了一部经典的犯罪题材电影。
有评论认为,奉俊昊的电影模式能给亚洲导演如何把好莱坞商业类型本土改良化带来启示。
[1]影片中,警对匪的层层侦破的反面是匪对警的步步紧逼,杀手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却又无处不在。
而导演在影片中也在思考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一方面忠于真实事件本身,另一方面也在借助真实事件,表达自己的社会观点。
没有非黑即白的简单对错,而是对人性的直面和对事件产生原因的深入剖析。
当然,除了有真实事件为蓝本,更多的电影应该打上“纯属虚构”的标签。
电影本身就具有“幻觉性”,是“造梦”,这一类的犯罪题材电影,把梦搭建在一起犯罪事件之中,让“戏”更具“戏剧性”。
在以戏剧冲突取胜的影片结构之中,韩国的犯罪题材电影不忘加入类型片元素。
例如,《我是杀人犯》和《七号房的礼物》,在谋杀,反社会等一系列灰色情绪中,加入了喜剧元素的调和。
《七号房的礼物》中,一个智障的温柔父亲,一个可爱的萝莉女儿,一群状况百出的可爱狱友,让观众能投入到喜剧情节当中。
桥段设计体现出的汽车追逐、法庭控辩、电视直播还有大场面的调度都使得影片具有鲜明的商业影片类型化特征。
2 呈现极端人格和暴力美学
《老男孩》中的吴大修被不明力量囚禁十五年,《我是杀人犯》中的警匪同样演绎了一段长达十五年的纠葛,《七号房的礼物》将主人公塑造为一个智愚的父亲,《母亲》中奉俊昊将智愚的人格缺陷安排在了儿子身上,《不可饶恕》和《恐怖直播》都是草根受到不公正待遇,精心蓄谋的惊天报复行动,还有《亲切的金子》里含冤入狱13年的金子,《密阳》里带着儿子回到亡夫故乡的申爱。
几乎任何一部韩国犯罪题材电影中都能找到极端人格的端倪。
这种设计有利于故事情节的纵向展开,加强表达主题的力度。
与此同时,这些极端人格的人物形象
游走在剧情中间,还展现了暴力美学,“暴力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个关乎生死的哲学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又是世界电影长廊中的重要景观,[2]韩国导演的暴力美学有其独特的逻辑。
以朴赞郁和金基德为例,暴力美学的展现有鲜明的韩国特色。
其特征体现在从虐他到自虐的暴力的反向,人在自虐时总满含怨恨,又总表现出决绝,这种决绝在韩国的犯罪题材电影当中并不陌生,这种自残自虐跟韩国的社会文化紧密相关。
自虐情绪在韩国有深厚的传统,也是韩国人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狭隘的地理环境、贫瘠的资源、后殖民时代的文化认同压力、国家分裂都使得韩民族的精神文化总是面临着夹缝生存的危机。
[3] 这种暴力美学的反向,使得韩国电影时常会透出一种无力的伤感情绪。
3 阴谋论笼罩下的思维局限
前面说到韩国犯罪题材电影经常出现的极端人格,人格上的极端设定有利于故事情节的纵向展开,也有利于加强表达主题的力度。
但在电影主题的表达上,极端人格的呈现容易偏离核心主旨的精确传达,给人产生一种“跑偏”或者“不真实”的感觉。
例如《恐怖直播》,这部电影被誉为“一个人的独角戏”,一个密闭空间(电台直播间),在98分钟内连接到了报复社会的草根听众,电视台的金钱交易,十几年前的政府弊案,国家高层的幕后阴谋等等。
如此庞杂的线索,导演想说的有很多,然而当这所有的主旨仅仅只限于某个极端人格的草根个体的报复行为,不免说服力不足。
所以,影片的结局,导演安排深陷所有冲突中心的电台主播带着无望和困惑眼神的死亡来终结一切。
要具备宏大的主题思考,又要顾及影片的冲突结构,还想在场面上,节奏上不失商业噱头,这实属不易。
因此,韩国的很多电影无法从“优秀”走向“卓越”,都是陷入了一种阴谋论笼罩下的大片思维局限。
《恐怖直播》《不可饶恕》都会给人一种“神剧”的感觉,一个同时具备极端人格和超能力的草根,策划安排了惊天复仇行动,当然有了鞭挞现实的力度,却也失去了更为真诚的主旨表达。
相反,《熔炉》在处理上就更胜一筹,他安排主人公渐渐走进黑幕中心,不断感受到各方压力,逐渐产生挫败,最后以一种内心坚定却行动无力的无声控诉结尾,反倒有种“公道自在人心”,“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力道。
一个人拯救全世界是好莱坞宣扬的简单、直接的个人英雄主义,而一个人报复全世界则越来越成为韩国电影的现实趋向。
然而,人性是复杂的,极端人格也
容易变成单一人格,造成人物形象的扁平化。
极端人格解释不了深刻的主旨内涵,不具有人性的共性特征。
总之,韩国犯罪题材电影要想获得更为广泛的人类共鸣,就要走出这样的大片思维局限,走出阴谋论为基础的剧作架构,讨论深刻同时也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努力将主旨表达建立在真实的人性反应之上。
犯罪题材电影只是韩国电影的一个缩影,也是韩国文化一定程度的彰显。
面对逐渐侵入国内的各种“韩流”,面对越来越火爆的电影市场,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票房表面的成功,应该辩证的学习韩国影视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未来的中国电影,我们期待能涌现更多启迪人性思考,充满人文关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