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作文范文之中韩文化作文

作文范文之中韩文化作文

中韩文化作文【篇一:中韩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中的中韩文化差异最近我的韩国语课程刚刚学完,内心觉得自己又上升了一个层次,看起韩剧也觉得自己是内行了,要说起研究研究韩国的文化,就得从看韩剧开始,喜欢看韩剧的人无非几种,一种是看恋爱的,因为韩国电影中的情节远比中国电影中的情节令人神往的多;还有一种,就比较喜欢其中搞笑的部分,因为韩国人的幽默源于生活。

大韩民国历史上受我国唐代文化影响很大,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

韩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

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二千多年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河流中,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帮助和促进。

二者的文化背景虽具有很多共同点,但相异之处还是不胜枚举。

翻阅许多资料后,我就简单介绍其中三点最明显的差异吧。

一、中韩文化认知差异中韩两国都深受儒学影响,过去的历史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与韩国家长制的“大男子主义”迥然不同,中国则更类似于“大女子主义”。

韩国人认为,隐身于男人背后,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才是女性典范。

因此韩国一直都不太尊重女性权利。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接受过优质的高等教育的女性,结婚之后,主动选择回家相夫教子,坐个全职太太。

相对而言,中国的女大学生更注重经济上的自主和家庭地位中的平等,更多人会倾向于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非做一名家庭主妇。

尽管中韩在认知视觉上具有很多共同点,但对同一思维概念经常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耳熟能详的中国成语“对牛弹琴”是指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在韩国也有类似的成语“对牛念经”,意义完全相同都有“与不可言者而言”的引申义,但一个是弹琴,一个为念经,表现形式却不同。

同时,汉语的爱人是说妻子或丈夫,而韩语中则指情妇或情妇,不懂得这层意思那难免会失礼了;汉语里的当家的,掌柜的和韩国语里的主人都指丈夫,韩国语里还有一种对丈夫的称谓,翻译过来叫“外头的”,这种称谓都与分配方式有关,也与男尊女卑的宗法制度有关。

在中国自古便有“右为尊左为卑”的传统,通常“右”指上意;而左迁,左降,则是下之意。

中韩文化比较论文

中韩文化比较论文

目录一.中韩饮食文化1.1 韩国饮食文化 (3)1.2 中国饮食文化 (4)二.中韩服饰文化2.1 韩国服饰文化 (4)2.2 中国服饰文化 (5)三.中韩礼仪文化3.1 韩国礼仪文化 (6)3.2 中国礼仪文化 (6)摘要:大韩民国历史上受我国唐代文化影响很大,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

韩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

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的饮食、服饰、礼仪等传统文化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对两国传统文化的保留程度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饮食,服饰,礼仪大韩民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面积 9.9万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万。

全国人口均为单一朝鲜民族,通用朝鲜语。

历史上受我唐代文化影响很大。

国旗为太极旗,白地中央为红、蓝两色太极图案,周围有四组八卦符号。

白色代表土地,太极图和八卦由我国传人,象征宇宙永恒运动、均衡和协调,反映我国"易经”代表的东方哲理。

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居民多信奉佛教、基督教和儒教,首都汉城文庙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孔大典。

韩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居亚洲前列,外向型经济较发达。

韩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本篇主要就中韩文化进行了对比,,既比较了相同之处,又比较了不同之处。

一、中韩饮食文化中国人和韩国人都说饮食文化,可见饮食与文化的关系密切。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XX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1.1 韩国饮食文化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是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味觉以凉辣为主。

韩国的食品以辣为一大特色,它的辣和中国XX的麻辣不同,属于只辣不麻的类型,且常多"冷辣”。

即使是冬天,饭店里冷面的生意也还是相当好。

韩国人喜欢吃面条、牛肉、鸡肉和狗肉,不喜欢吃馒头、羊肉和鸭肉。

韩国食品的另一特色是少油。

韩国人自古以来把米饭当做主食。

韩国米饭白而且香软,很有黏性,吃的时候如果包上一X撒盐的紫菜,饭本身的黏性会把紫菜包紧,吃起来又香又糯,十分可口。

中日韩企业文化比较分析论文

中日韩企业文化比较分析论文

中日韩企业文化比较分析班级:土木1002 学号:3100601229 姓名:张聪【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内外经济关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与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日、韩两国企业文化的形成背景及其组织文化特性作一番探讨,从而有助于我们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在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建立自己强有力的具有强大辐射力的企业文化,这不仅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也是企业在国际化竞争背景下生存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企业文化个性差异比较分析一、中日韩企业文化的个性差异(一)日本企业文化日本民族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民族单一,内聚力强。

加之日本国土狭小,资源疲乏,自然灾害频繁,这使得日本民众富于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兼收并蓄地输入外来文化来改造自身:公元前7世纪进行的“大化改新”运动,缔造出一个融合大唐文化的日本封建文化体;19世纪进行“明治维新”运动,缔造出一种融合了欧美文化的日本式资本主义文化体。

二战后,日本人把西方的理性规范、原则至上的管理理论与日本民族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东西融合、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具体表现在:1、强调价值观念的力量2、“和”的观念3、终身雇佣制。

(二)韩国企业文化韩国传统社会文化的源流应该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传入韩国之前的韩民族形成时期,但是现今有据可查的韩国传统社会文化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

长期以来,韩国人从思想理念到行为规范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到韩国的企业文化。

1910年的“韩日合邦”使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朝鲜半岛被当作消化日本国内闲置资本的最佳地区,由此韩人企业取得了较大发展。

1945年后,美国的影响逐渐超过了日本在韩国的影响。

因此,韩国的企业文化既不同于欧美企业文化,也不同于日本企业文化,它是受儒家思想、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共同影响形成的具有韩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中日韩文化的交融与互影

中日韩文化的交融与互影

中日韩文化的交融与互影中日韩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文化之一。

它们彼此之间密切关联,相互影响,交融在一起。

这种文化交融是历史长河中不断流转的文化交流。

本文旨在探讨这种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

历史渊源在古代,中韩文化是强烈互动的。

朝鲜半岛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许多中国人通过这条陆地密切往来,沟通着两个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中国,韩文流传着很长时间,而在韩国,汉文也成了一门主流语言。

并且,随着时代变迁,中韩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得越发紧密。

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同样受到中国的很大影响,而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如西式绘画、音乐、科技等。

但是,尽管日本在很多方面被西方文化深深影响了,它们的根本文化依然与中国和韩国相连接。

事实上,日本的很多传统曲艺、舞蹈、绘画、建筑都深深受到中国和韩国的影响。

现代意义中日韩三个国家是邻近的亚洲国家,文化交流在当今世界极为重要。

在尊重各自文化的基础上,三国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加强文化交融。

例如,在现代游戏、音乐、电影和时尚文化领域,中韩日三国共同推进了良好的合作,各类制品通过互相借鉴和融合,在文化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此外,三国文化交流也使世界更加多元化。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文化现象与活动变得国际化。

随着中日韩三个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也使三国在国际文化领域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结论中日韩三个国家的文化交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文化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在现代世界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种交流是一个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赢的过程,带有丰富深化的含义,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韩文化作文

中韩文化作文

中韩文化作文篇一《中韩美食大比拼》说到中韩文化啊,那美食文化可是个很有趣的方面。

韩国有泡菜,咱中国那美食可就海了去了。

就说我有一次去吃韩国烤肉吧。

一进店,那装修满满的韩范儿,墙上有韩星的海报,服务员穿着韩服。

菜单拿上来,各种泡菜类的菜品那是不少。

什么泡菜汤、泡菜饼之类的。

烤肉端上来的时候呢,肉切得薄厚适中,周围摆着一堆新鲜的蔬菜,像生菜那叶子都嫩绿嫩绿的。

他们那特色的腌料也有好几样,甜的、辣的、带蒜香的。

我把一片肉放在烤架上,滋滋作响的时候就特别有感觉。

烤熟了拿生菜叶一包,加上点蒜片和特制的辣酱,一口塞到嘴里,先是生菜的清爽,再是肉的丝丝香味,最后是辣酱和蒜的冲击,味道还是很独特的。

不过呢,咱们中国美食来比的话也毫不逊色。

就说火锅吧。

我那次和朋友去吃火锅,刚进火锅店,热闹非凡。

有鸳鸯锅在那咕噜咕噜的煮着。

这锅里光是底料就够丰富了,牛油的底料香辣味十足,清汤那边还飘着枸杞红枣啥的。

各种菜品摆了一桌,牛肉卷那纹理清晰,毛肚一片片看着就新鲜厚实。

我先把毛肚放到锅里,七上八下之后捞起来,蘸上香油蒜泥料,一口咬下去,脆生生的。

牛肉卷煮好之后,裹上麻酱,那浓郁的香味,吃到嘴里特别满足。

咱中国美食讲究个种类丰富、口味各异,而韩国美食呢在独特的腌制酱料上很有一手。

这美食文化也是中韩文化里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部分呢,各有各的好,反正对于吃货来说都很有吸引力。

篇二《中韩娱乐文化之我见》韩国的娱乐文化在亚洲都挺出名的呢,啥韩流明星啊,红得发紫。

咱们中国在娱乐方面也是越来越有自己的特色了。

我记得我有个表妹就是超级韩流迷。

她房间的墙上贴满了韩国男团女团的海报。

有次我去她家,她正戴着耳机看韩国偶像的打歌节目呢。

那大屏幕上一群帅男美女又唱又跳的,穿搭特别时尚,造型炫酷得很。

表妹就兴奋地跟我介绍这个是谁那个是谁,说他们的舞跳得多好,歌唱得多棒。

这时候我就想啊,韩国的娱乐公司在包装艺人上可真有一套。

从那炫酷的舞台效果到精致的妆容服饰,都特别吸引年轻人。

中日韩文化比较范文

中日韩文化比较范文

中日韩文化比较范文中日韩三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在这三国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独特之处,下面将对中日韩三国的文化进行简要比较。

首先,中日韩三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诗歌、绘画、剧院和音乐而闻名于世。

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元素,如和服、茶道和歌舞伎等。

韩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韩国文化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同样有自己的传统,如韩服、韩国泡菜和韩国传统音乐。

其次,中日韩三国都有着重要的传统文化艺术。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京剧、杂技、书法和中国画等。

日本有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歌舞伎、浮世绘、茶道和花艺等。

韩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韩国传统音乐、韩服和朝鲜宫廷舞蹈等。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并对世界艺术产生了影响。

此外,中日韩三国都注重家庭价值观念。

在这三个国家,家庭被视为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中心。

在中国,家庭是至关重要的,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重要的价值观。

在日本,家庭也是重要的,人们尊重长辈、重视家族血缘关系,并注重传统礼仪和家族团体的和谐。

在韩国,家庭也是社会组织的基础,重视家族的连续性和传统价值观。

此外,中日韩三国在美食方面也有相似和独特之处。

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菜肴,如四川菜、广东菜和福建菜等。

日本以其独特的寿司、生鱼片、拉面和天妇罗而闻名。

韩国有着辛辣和酸甜口味的独特菜肴,如泡菜、石锅拌饭和烤肉等。

最后,中日韩三国在节日庆典方面也有相似和独特之处。

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日本的传统节日包括新年、七夕和盂兰盆节等。

韩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正月、秋夕和太阳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反映了各自国家的文化和传统。

综上所述,中日韩三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虽然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但也发展出了独特的传统。

中日韩三国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中日韩三国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中日韩三国文化的交融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亚洲三国——中国、日本和韩国越来越频繁地进行文化交流。

这些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底蕴,更是形成了一种三国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一. 文化交流的历史中日韩三国在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有着许多共同点。

从古至今,中日韩三国都相互借鉴对方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在早期,中国的文化向周边传播,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日本和朝鲜,而且许多日本和朝鲜的文化和习俗也得到了中国的影响。

比如,日本和朝鲜的传统礼仪、建筑风格、艺术和音乐等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而在近代,随着中国、日本和韩国逐渐走向现代化,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比如,中国的古代文化、传统书法和绘画等对日本和韩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日本和韩国的音乐、电影、动漫等也吸引了许多中国年轻人的目光。

二. 文化交流的影响文化交流是一种互动,不仅让三国的文化更加充实,而且也带来了众多的文化影响。

一方面,文化交流让中日韩三国的人民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特点和习惯。

通过合作交流,三国人民能够共同促进各自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审美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文物和人才的交流。

比如,中日韩三国的博物馆经常进行文物交流,展览和出版。

同时许多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学生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加,在对方国家留学或交换探访,积极地寻找更好的学习机会,从而促进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三. 中日韩三国的文化交融在文化交流影响力的基础上,中日韩三国的文化交融也不断加深。

这种交融涉及各方面的文化形式,比如语言文字、民俗风情、艺术文化、时尚设计等。

作为东亚文化的代表,中日韩三国在时尚领域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

韩国文化的引领力、日本kawaii(可爱)、中国特色的新时尚等,三国文化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相互借鉴、融合、创新,共同开创出一片时尚的新天地。

四. 未来的展望在未来,中日韩三国的文化交融将会更加深入。

因为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符合时代潮流,也符合人民的期望。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现代文学(5篇范例)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现代文学(5篇范例)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现代文学(5篇范例)第一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现代文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特点摘要:本文从文艺思潮、作家和读者、言语和媒体三方面,以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中心,考察并记述了东亚三国现代化的过程。

并阐明中、日、韩三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如何与其当时的社会情况紧密相连。

虽然各国政治情况各异,但基于民族主义的民主化方向却表现出一致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因此,可以说。

东亚的现代文学是在西方的压迫和对其反抗的过程中诞生的,换言之,是运用排外主义的方式西方化的。

东亚现代文学史研究必须走出西方文学的阴影,发掘和整理与现代西方存在差异的、具备东亚个性的文学史。

关键词:现代性;文学史;门户开放;启蒙运动;个别性;普遍性;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序言在本文中,现代文学的概念,并非仅仅是以时间作为标准进行划分的。

而是把所有在本质上具备了现代的精神和形式的文学作品统称为现代文学。

也就是说,所谓现代文学是指“以市民精神为内容,把自由的文体作为形式的文学”,或者说,是由被分化了的艺术类别的概念所形成的文学。

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基础并且充分地反映了复杂的市民社会的小说无疑在现代文学史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还有,由于文艺新闻的形成,带来了文学和媒体的完美结合。

这种文化现象使文学的功能和意义在社会中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综上所述。

与古代文学相比,现代文学是以不同于前代的社会条件和意识形态作为背景诞生的,它是文学与时间意义上的现代相结合的产物。

与西洋的市民社会不同,东亚的中、日、韩三国,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

被迫的门户开放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东亚的现代意识和文学意识,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半殖民地这一历史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制约。

再加上之前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影响依然大量残存于精神文化领域方面,文学在与现代相结合的过程中,经过了各种各样错误的尝试,做出了必要的修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韩文化论文apple 发布于:2008-05-28 19:13浅析中日韩三国文化差异及国民性格摘要: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

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

在这个地球上,大概再没有像日本人那样喜欢讨论自己民族性的民族。

韩国作为一个半岛国家拥有的是半岛德行自尊心强,心怀怨恨。

关键字:中日韩、文化、地理、历史、国民性格、差异中日韩三国虽然都地处东亚,文化根基亦是一脉相承,但由于三国在历史潮流中面对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冲击,以及原本就存在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差异,使得三国形成同源不同流的文化和国民性格。

在此,我们可根据一些粗泛的方面来探讨中日韩文化的特色。

首先,可以对比一下日常生活中三国国民的行为:中,日,韩三国人坐地铁,日本人一声不吭,只订着一个地方目不转睛;中国人眼睛乱转,一刻也闲不住地东张西望;韩国人则吵吵闹闹,喋喋不休。

关于吵架,韩国人光吵不动手,是儒教式的;日本人只动手不吵,是武士式的;中国人则是又叫又动手,是充满谋虑的立体战。

对于性,日本人往往认为,性不是一种禁忌,而是一种日常艺术,是一种美。

韩国的性文化保守性强,说现代韩国的性文化只是李朝时代男尊女卑思想的延续也不为过。

直到今天,结婚的女友一定是处女,这是先决条件。

而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性文化的发展也比较早,渐渐的形成了独特的以性心理,性生理,和性医学为中心的性学。

到宋代,程朱理学对性以及性学的发展有所抑制。

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对正常的性观念和性表现的压制都是前所未有的。

今天中国人终于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来,性观念和性表现现在都比较自由和开放。

对于性,日本人闭口不说,文字大胆,身体开放;韩国人满嘴荤话,思想保守,中国人是中庸之道,介于二者之间。

韩国的妻子们重感情,对丈夫强势而热情;日本的妻子们对丈夫百依百顺,温柔体贴,很难了解其内心;中国的妻子们既重感情,又有城府,将丈夫们训练的服服帖帖。

中国人喜欢牡丹,国色天香,象征荣华富贵;日本人喜欢樱花,刹那盛开,瞬间凋零,象征残酷之美;韩国人喜欢木槿,质朴无华,小家碧玉,却不屈不挠顽强生存。

中国人喜欢看[三国演义],讲国家大事,规模宏大,象百科全书,将文治武功溶于一炉;日本人喜欢[忠臣藏],讲武士搏杀,刀光剑影,残忍冷酷;韩国人喜欢[春香传],讲才子佳人,对诗传情,和美优雅。

日本人最诚实,一般不说谎;而中国人的谎话是一大特产;韩国人不说谎却有说大话的可能。

当我们将三国的国民行为与其地理位置相对应的时候,不难发现:中国是大陆德行,圆滑世故,雍容大度;日本是岛国德行,心胸狭窄,细致认真;韩国是半岛德行,自尊心强,心怀怨恨。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

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

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

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

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1)没有排外意识(2)勤劳、和平、守法(3)守旧法,无变通(4)崇拜鬼神(5)犹豫不决(6)知识水平低(7)缺乏主人翁意识(8)像一盘散沙(9)夜郎自大(10)停滞不前(11)不崇尚自由(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14)世界主义(15)重视道德(16)民权主义(17)极端主义20世纪最有名的文豪鲁迅从8个角度概括了民族性:(1)自高自大(2)看重面子(3)懒惰(4)协调(5)破坏欲(6)目光短浅(7)奴性(8)胆小、自私在这个地球上,大概再没有像日本人那样喜欢讨论自己民族性的民族。

明治维新以来,有关日本人国民性的著述、论文、报道、随笔不计其数,直到现在,从各个层面加以论述的日本人论仍然层出不穷。

在日本,最早对日本人民族性进行具体论述的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权威国文学家芳贺矢一。

他在1907年写的名著《国民性十论》中,把日本人的国民性特征分析为以下10条:(1)忠君爱国(2)崇尚祖先,珍惜家族名誉(3)现实主义(4)爱护草木,喜欢大自然(5)乐观主义(6)淡薄,潇洒(7)清丽纤巧(8)清净纯洁(9)恪守礼法(10)温和宽恕正当日本人在中日、日俄战争中胜利而自诩为“世界一等国民”时,为使国民好好反省一下,1916年大町桂月编辑出版了论文集《剖析日本人民族性》(共收录了35个人的76篇文章)一书,其中他就如下方面做了指责:(1)日本人的谎言(2)贬毁本国的恶习(3)没有同情心的民族(4)岛国的根性(5)小国式人物(6)产业的缺点日本作家坂口安吾于1935年发表了《日本文化私观》一文,其中他剖析了日本人憎恶心太弱的旁观者性格,并指责日本人即使本土的传统被欧美风潮破坏也毫不关心这一共性。

另外《世界国民性读本》一书对日本人的国民性做过如下概括:(1)忠孝义勇(2)清廉洁白(3)高雅优美(4)崇尚祖先(5)外来文化的同化(6)热爱自然(7)喜欢海洋(8)纯洁(9)灵活此书指出的日本人民族性的缺点是:(1)缺乏公德,注重表面(2)缺乏雄心壮志、冒险精神和创造精神(3)没有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文化外国人写的批判日本人的代表著作首先要数留日中国学者戴季陶的《日本论》(1928年)。

国民党上层人士戴季陶,作为孙中山的翻译兼秘书曾多次访问日本。

他批评日本的国体只不过是对“万事一系,天壤无穷”的神权的迷信和实为奴隶思想的武士道精神。

他还指出,日本国民性的优点是在吸收世界文明的同时,兼备自我保存、自我发展的能力。

而作为缺点,日本人仍然具有卑微的岛国根性和崇拜欧美、藐视中国的倾向。

在艺术上,好战精神与优美宁静的心境、精巧细致的形式相结合。

其审美意识虽然优雅精致,但并不崇高伟大。

在公共道德上,虽然有和平互助的习性,但被功利的商人根性所支配。

对于明治维新以来一直藐视中国和韩国的日本人来说,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民族性的指责,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战后的1948年,美国人类文化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在日本翻译出版,一时间成为风靡日本的畅销书。

因为《菊与刀》是历史上首次由外国人编写的正式的综合性日本人论,受其影响,不久出现了各色各样的日本人论著作。

《菊与刀》突出强调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喜欢菊的高洁,另一方面又有刀一般的残忍。

值得注意的是,与韩国人和中国人相比,日本人更爱用“与外国人相比,我们日本人怎么怎么样”之类的话,从这一惯用语不难看出日本人的国际文化比较意识,这源于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好奇。

比较才是日本人改变自己以求得发展的动力吧。

解放后的1965年,文化人类学者崔宰硕在《韩国人的社会性格》中把韩国人的性格总结归纳为五大特征:(1)家庭主义(2)官本位主义(3)上下序列主义(4)亲疏差别主义(5)共同体意识在此之前,虽然不是正式的研究论文,但1963年韩国的代表文人李御宁曾以随笔的形式写过《土地与狂风——这就是韩国人》。

该书于1978年在日本被译为《恨的文化论》出版发行,并成为热门话题。

这可以说是解放后最早的韩国人论。

迄今这本书仍作为畅销书给韩国人以深刻的影响,因此把它称做“20世纪的韩国人论”也不夸张。

1971年,心理学家尹泰林在《从意识结构上看韩国人》中,以韩国文化、韩民族的起源、风土人情为出发点,对韩国人的国民性进行了论述:(1)过分忍耐和以感情为主的思考行为模式(2)过分执着,保守性强(3)自卑于权威(4)注重体面,易陷入形式主义(5)功利性强,追求现世的思考方式韩国国文学者全烈圭曾在《韩国人的心》中对韩国人的心理性格做了如下评述:(1)家庭主义(2)女性观:要求传统女性的顺从(3)夫妻观:在儒教式家庭中的婆媳关系和婆婆的权威(4)祖先观:崇尚祖先,对自己姓氏的绝对骄傲(5)教育观:优先孩子的教育(6)社交观:yes/no分明,社交能力比日本人强(7)团体观:比起日本人来过于强调个人的主张(8)劳动观:儒教伦理是劳动欲望的源泉,忠于国家(9)出世观:官本位主义(10)饮食意识:喜欢味美的食物,能吃得大汗淋漓(11)娱乐意识:比起日本人来,喜欢有个性的娱乐(12)幽默观:性格幽默。

幽默的内容以对权威的攻击为主(13)审美意识:喜欢曲线美和未经雕琢的自然美就东方文化或者说是中华文化的影响而言,中国是最深的,其次是日本,再其次是韩国。

中国拥有最本源的文化根基和传统;日本虽然没有根但在继承和接受之后有了自己的理解,算是一个嫁接比较成功的样本;韩国的移植算是比较失败的,因为,他们终于没能发展出自己具有竞争性的文化分支。

这并不是说,韩国没有自己的文化,而是说,韩国人没有一种有竞争力的文化。

看一国文化是否有竞争力,我认为,并不是看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而是看该民族自身对其文化的信仰程度和文化自信。

韩国比起日本来,显然缺乏这种自信,更不要说与中国相比。

文化自信是一种很怪异的东西;首先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必然造成一种固执的坚持和保守,对外来文化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蔑视;其次,这种自信又会有豁达雍容的一面,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接纳和同化。

这种矛盾性体现最明显的是日本。

日本人拥有一定的文化自信,这体现在其学习能力上,也体现在其矛盾心理上。

正是因为这种矛盾心理,使日本人成为三国中最早跨出向西方学习这一步的国家。

自信,使他们敢于去学习;不够自信,使他们需要而且愿意去学习;所以,日本人必然会而且很容易迈出那一步。

因此,日本不仅能积极地在数千年前谦虚地学习了中国文化,也在18世纪放眼看世界,开展了意义深远的明治维新,并且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并没有放弃在当时看来相对落后的日本传统文化而是聪明地将两者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其民族的文化进步。

韩国处于朝鲜半岛。

早在秦汉之际就有明确的史书记载有朝鲜半岛与中原大陆的交往。

可以说朝鲜半岛国家是世界上受中华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国家。

同时朝鲜半岛长期以属国的地位同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朝鲜半岛国家或多或少曾有一种身为先进文化享有者的骄傲。

同时,这种与日俱增的骄傲又时时刻刻地提醒着他们没有源文化的的尴尬现实。

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及缺乏其他强势文化的冲击使得半岛国家既想摆脱中原文化的巨大影响以形成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文化但又无法像岛国日本那样从外来强势文化中获得发展契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