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论文
英国风俗文化论文范文

英国风俗文化论文范文风俗文化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风俗文化是原始宗教、礼法的上源等观点,英国人的风俗礼仪丰富多彩,很有讲究。
他们重礼仪,知常理,在处理事情和工作中,善于为他人着想。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国风俗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国风俗文化论文篇1浅谈英国人的风俗习惯摘要:英国人的风俗礼仪丰富多彩,很有讲究。
他们重礼仪,知常理,在处理事情和工作中,善于为他人着想。
英国人事业心责任感极强。
反应机智灵敏,处理问题很灵活。
本文将简要对英国人的风俗习惯进行论述。
关键词:英国;风俗;习惯;尊重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其首都是伦敦。
伦敦以雾大闻名于世,经常是连续多日浓雾不退,距离两三米以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因此伦敦被称为“雾都”。
英国的地理位置处于欧洲的西部,面积约为二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六千万,其中英格兰人占绝大部分。
英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开始进行工业化发展的国家,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在世界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英国是世界第四贸易大国,它依靠对外贸易发展本国经济,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原料和食品进口国之一,也是经济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
英国人重礼仪,知常理。
懂得理解人、帮助人、体谅人。
在处理事情和工作中,善于为他人着想,尽自己做大的努力把事情办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对方,颇具绅士风度。
英国人事业心责任感极强。
有钻研的精神,只要认准了一个目标,确定了方向,就会不惜付出一切,把它做好,力求完美。
在与人交往中,英国人很平易近人,容易接触,与朋友初次见面行握手礼,不随便拥抱接吻等,注重端庄得体。
英国人与人相处懂得推己及人,反应机智灵敏,处理问题很灵活。
英国人的风俗礼仪丰富多彩,很有讲究。
如果你有幸被英国朋友邀请至家中做客,若仅是以愉快为目的的邀请,进行交往聚会,那么你若提前到主人家就是不礼貌的行为了,因为主人一旦没有准备充分,你提前的到来会让主人感到尴尬不快,会让他很难堪,所以大约晚到十分钟左右,不超过半小时是最好的。
英国饮食文化介绍论文范文

英国饮食文化论文篇1英语习语与英国饮食文化研究[摘要]习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
任何一个在社会团体中的个体甚至从一出生就要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习俗中,而这种社会习俗将对其行为和经历起到重要的塑造作用。
习俗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饮食习惯对英语习语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
m[关键词]英语习语习俗饮食一个民族的习俗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该地区人的某些思想和准则。
英国人有自己特殊的饮食习惯。
就饮食而言,他们的饮食传统和个人习惯与中国人截然不同。
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与其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像其他讲英语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一样,英国人以食小麦、大麦和燕麦为主。
他们用小麦做面包,大麦酿酒,燕麦饲养动物。
所有这些饮食习惯形成了很多英语习语。
一、关于食物的习语关于bread and butter的习语:面包、黄油、果酱和奶酪是英国人的主要食物。
有很多关于这些食物的习语被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英国人用bread andbutter指吃、穿、住、行等生活的基本需要。
如:Hedoesnt just write for fun,writing is his bread andbutter,butter the bread 0n both sizes(左右逢源);Bread is the staff 0f life,(民以食为天)liveon the breadline(难以糊口)。
breadline领取救济食品的穷人队伍。
例:He knows which side his bread isbuttered on,引申为他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
像中国人照相时,喜欢说茄子一样,英国人则习惯用cheese来保持照相时微笑的表情,因而有sayingcheese;the big cheese特指老板或VIP(非常重要的人);cheese off形容的不是食用的乳酪,而是使人感到不满意甚至生气。
英美文化论文: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雪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
英国著名诗人波西•比希•雪莱的第二任妻子。
其作品以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最为知名。
小说讲述了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研究,他试图征服死亡,创造一种新的生命。
通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创造生命的秘诀。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再创造之旅。
但是,在创造出怪物的之后,弗兰肯斯坦因无法容忍其丑陋的相貌,而将自己的创造物抛弃。
怪物在人世间备受凌辱,于是开始反抗,疯狂报复人类,在制造了一系列的悲剧后,终于同其造物主弗兰肯斯坦同归于尽。
精神分析法在20世纪文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它为文学著作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使文学研究在人类精神、心理这一视角上开拓出一片天地。
本文解读的是哥特名著《弗兰肯斯坦》。
小说是一部悲剧,“造物主”和“被创造者”最终都归于灭亡。
以往研究者对这部作品的阐释已经很多。
传记研究,女权主义分析,后殖民主义分析,生态主义批评,异化理论分析等等。
而弗洛伊德后期的“死亡本能”说,同样可以作为阐释这部小说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说弗洛伊德提出了三重人格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经常相互矛盾、斗争,特别是“超我”和“本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
而到了晚年,弗洛伊德将“本我”修正为两类,“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也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生存本能”是最广义的性本能,与个体生存和种族绵延息息相关,追求自我满足,不顾社会和他人。
“死亡本能”以破坏为目的。
弗洛伊德说:“假定远在远古,生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起源于无生物,那么据我们的假设,那时便已有一种本能要以毁灭生命而重复返于无机状态为目的。
有假定我们所称的自我破坏的冲突起源于这种本能,那么这个冲动便可被视为任何生命历程所不能缺少的一种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的表现。
英国文化论文

英国文化班级12160401 学号********** 姓名徐心远英国文化摘要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辉煌的历史造就了英国特有的岛国文化,形成了英国人礼貌绅士的性格特征。
该文从英国的教育制度、体育和健身运动、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四个方面介绍了英国的文化。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介绍,可以了解英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英国文化;教育制度;多方面文化引言笼统地说,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该民族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类实践活动不可分割。
综观世界历史,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地理和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这种关系对于该民族的性格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1] 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2] 高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源与流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3] 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4] 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法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5] 黄晋凯主编荒诞派戏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6] 霍夫曼佛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王宁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7] 拉曼塞尔顿编文学批评理论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霍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9] 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0] 吕同六主编 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11] 罗伯特斯皮勒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集王长荣译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0[12] 罗德霍顿美国文学思想背景房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 梅佛里德曼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4]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15] 史志康主编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8虽然英国的发展历史并没有很悠久,但其发展却极其迅速,下面是关于英国的地理、历史、君主立宪体制、政治、文学、媒体、经济、宗教和教育的概述。
英美文化论文:分析宗教改革语境下英国戏剧中的宗教论战

分析宗教改革语境下英国戏剧中的宗教论战16、17 世纪,罗马教廷为阻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1558 -1603)的宗教改革,在欧洲大陆发动了反宗教改革运动。
除组织宗教战争外,教皇重用耶稣会发动宗教论战。
在这种宗教改革的大语境下,戏剧渲染新教与罗马教廷的对峙,介入到宗教改革运动之中。
①当时的英国剧作家们已经内化了新教改革者的圣礼理论,指责偶像崇拜混淆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暗示天主教神秘仪式是一种无知的迷信仪式。
他们经常使用“戏中戏”来隐喻和指涉相似的历史事件,借助符号或意象再现真理。
②观众通过“见证”以感受新教殉教者的壮举,通过移情使内心产生强大的信仰理想。
戏剧甚至成了揭示天主教灭亡命运的圣经启示录,在凸显新教正义中建设民族身份。
③除《戈波德克王》( Gorbo-duc,1561)讨论宗教战争外,戏剧《哈姆雷特》( Hamlet,1601)、《西班牙悲剧》( The SpanishTragedy,1587)、《马尔菲公爵夫人》( The Dut-chess of Malfi,1613)、《亨利五世》( Henry V,1600)等参与宗教论战。
基于此,本文运用新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在宗教改革语境下重点研究英国戏剧中的宗教论战。
一英国早期现代戏剧积极参与到英国新教改革运动之中。
例如,1561 年末至 1562 年初的圣诞节期间,托马斯·诺顿( Thomas Norton)( 1532 - 1584)和托马斯·萨克维尔( ThomasSackville)( 1536 - 1608)合着的《戈波德克王》在伦敦的内殿法律学院上演,作为律师学院季节性狂欢的一部分。
它从新教立场探讨王位继承人问题,讨论英国与西班牙、意大利等天主教国家之间的宗教战争。
此时,伊丽莎白女王的个人婚姻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不少天主教势力试图通过与都铎家族的血统关系而获得王位继承资格,或试图与女王联姻而获得王位继承权,或通过武力铲除被罗马驱除出教的女王以征服英国。
英国绅士文化论文

英国绅士文化论文绅士风度文化确是英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是英国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长期培育建设的文化思想体系。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国绅士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国绅士文化论文篇1英国绅士风度的特征形成及现代化1前言提起英国,人们自然联想到白金汉宫、大本钟、泰晤士河畔等的美丽风光;笼罩伦敦的大雾、常年阴雨连绵的气候;蜚声中外的莎士比亚戏剧和保留至今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等。
然而,在这些粗浅的文化印象中,那些身着礼服、头戴礼帽、手中拎着雨伞信步走在街上的传统英国绅士形象让人尤其印象深刻,而其高傲、矜持的一面仿佛也成为了英国民族性格的代名词。
英国有着至今令她的国民引以为豪的美誉--绅士的国度。
人们也往往用“绅士风度”来形容和概括英国人所有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2绅士风度及其主要特征绅士风度确是英国文化的一部分。
追溯其历史,它是英国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长期培育建设的文化思想体系,其实质是“英国民族精神的外化,是英国社会各阶层在向上流社会看齐的过程中以贵族精神为基础,融合了各阶层的价值观而形成的。
这种融合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它既非贵族精神的完全翻版,也不是中产阶级或劳动人民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钱乘旦、陈晓律,2003:300)从这段定义来看,绅士风度本质上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等级化的阶级概念,代表了社会中下阶层在现代化进程中积极向上层社会看齐的一种愿望和具体行动。
久而久之,在各种价值体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虽然并未名文规定,却潜移默化地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事准则,并最终形成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绅士风度。
“绅士风度已经不是哪一个阶级的专利了,而是全民族共有的一种特征,它会很容易把英国人与其他民族区分开来。
”(钱乘旦、陈晓律,2003:311)所以,绅士风度实际上是绅士文化的精神内核,浓缩了英国人的国民性格和民族精神。
首先,绅士风度强调公平合理的竞争原则,不论是在商业、政治或其他带有竞争性质的场合,都应以良好的运动员风格来竞争。
关于英国文化风俗有关的论文(2)

关于英国文化风俗有关的论文(2)英国文化的论文篇3试谈英国的骑士制度与骑士文化摘要:骑士制度不是英国本土的产物,但它在英国的土地上一步一步地发展与完善起来,骑士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骑士精神与骑士文化。
试从阐述骑士制度在英国的建立、演变到衰落出发,着重讨论骑士精神所蕴含的品质以及骑士的典雅爱情观,最后简要勾勒骑士精神在英国文学中的演变,希望能够从一个较为全面的角度介绍对英国历史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骑士制度与骑士文化。
关键词:骑士制度;骑士文化;骑士精神;典雅爱情观一谈到英国,不由得让人想起彬彬有礼的英国绅士,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当中,所传递的英国绅士的形象都是深入人心的。
所谓的绅士精神,大概就是指对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对于风度、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对于崇尚精神理想和尊重妇女的浪漫气质的向往;以及恪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
而这种“绅士精神”的形成,大抵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因为我们知道,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现代英国的民族性格塑造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使现代英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包含了优雅的贵族气质成分。
或许,我们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骑士精神,那就是:忠君、护教、行侠(唐国清,2006: 42)。
下面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充满神秘色彩的英国骑士文化。
1 英国的骑士制度1.1骑士制度的起源及演变骑士制度最早起源于8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它是一种建立在封建采邑制度基础上的军事制度,包含封君封臣关系、骑士生活习俗、行为规范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11、12世纪,日臻完善的骑士制度从法国远渡重洋来到英国,结合当地的一些军事传统,形成了英国的骑士制度。
骑士制度传播到英国的土地上与两个事件有关:一是1066年的诺曼底征服;二是爱丽诺与亨利二世的婚姻。
通过前者,威廉一世在英国建立了封建制度,英国的骑士阶层因而诞生,骑士制度的发展有了依托。
而通过后者,骑士制度中的又一重要内容—骑士爱情观念也传入了英国。
中英文化背景对比英语作文

中英文化背景对比英语作文英文:As someone who grew up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I have experienced firsthand the stark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n terms of writing English essays, there are several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that can affect the way an essay is written.Firstly, Chinese culture places a strong emphasis on memorization and rote learning. This means that many Chinese students are used to simply memorizing information and regurgitating it onto the page, rather than engaging in critical thinking or analysis. This can lead to essays that are formulaic and lack originality.On the other hand, English culture values creativity and individuality. English essays often require students to think outside the box and come up with their own uniqueideas and arguments. This can be challenging for Chinese students who are used to following a set formula.Another key difference is the use of language. English essays often require a more conversational tone, with the use of idioms and colloquial language. This can bedifficult for Chinese students who are used to more formal and structured writing.Finally, cultural differences can also affect the way an essay is structured and organized. Chinese culture values hierarchy and structure, which can lead to essays that are very structured and follow a strict format. English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values creativity and flexibility, which can lead to essays that are more free-form and open-ended.中文:作为一个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成长的人,我亲身体验了两种文化之间的鲜明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文化论文
虽然英国的发展历史并没有很悠久,但其发展却极其迅速,下面是关于英国的地理、历史、君主立宪体制、政治、文学、媒体、经济、宗教和教育的概述。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
公元1-5世纪大不列颠岛东南部为罗马帝国统治。
罗马人撤走后,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相继入侵并定居。
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200年之久,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
英国位于欧洲,是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和一些小岛(海外领地)组成。
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
24.36万平方公里(包括内陆水域),英格兰地区13. 04万平方公里,苏格兰7. 88万平方公里,威尔士2. 08万平方公里,北爱尔兰1. 36万平方公里。
政体为君主立宪制。
国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的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媾和等权力,但实权在内阁。
议会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
上院(贵族院)包括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及主教组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沿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了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
传媒业在英国相当发达。
在英国这样一个拥有6000万人口的国家,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以及各种音像制品等传媒,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
而且由于英语在当今国际交流中的主导地位以及英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独特角色,英国的新闻产品和英文节目跨越和占据了世界传媒版图上的大部分角落,并享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传媒不但为大众提供了新闻信息和休闲娱乐,而且成为一种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是GD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其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五。
英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和能源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其
中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发展较快。
旅游业是英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
年产值700多亿英镑,旅游收入占世界旅游收入的5%左右。
与以风光旅游为主的国家不同,英国的王室文化和博物馆文化是旅游业的最大看点。
主要旅游点有伦敦、爱丁堡、加的夫、布赖顿、格林威治、斯特拉福、牛津、剑桥等。
在英国,每个人都享有宗教自由,因此,在英国各中心地区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蓬勃发展的局面。
英国有两个“官方的”教堂:即英格兰教堂(英国圣公教会)和苏格兰教堂(长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数不胜数的教派在英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
英国实行5-16岁义务教育制度。
1998/1999财政年度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9%。
公立学校学生免交学费。
私立学校师资条件与教学设备都较好,但收费高,学生多为富家子弟。
著名的高等学府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爱丁堡大学等。
英国立国于工业革命和工业大发展。
英国的发展可以对中国的发展有所启示也可以从中有所借鉴。
现在中国的发展有个误区,即对外资的引进力度超过民族工业的发展程度。
一面是外资企业在国内发展得风风火火,一面是民族工业的发展疲软。
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实现真正强大,有两条路。
贸易和工业。
对于工业,地球历史上最成功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大发展。
没有哪个强国是靠贸易强大起来的,靠贸易强大经济不应该是国家行为。
发展工业方面,英国是楷模,也是反面教材。
是楷模,因为他们确实曾经工业高速发展过,工业实力也无比强大过。
是反面教材,因为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很严重。
英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和大学关连在一起的。
英国很多大学都在参与企业的研究开发,英国稍微有些历史的大学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发展记录。
英国的大学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参与程度高过中国太多了。
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大学也在发展。
这其中是互相促进作用。
为什么现在英国的教育实力高于其现有经济需求,是因为英国已经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他们现在操作的是知识经济。
英国大学的强大过程就是其工业强大过程。
现在英国基本放弃了除国防工业之外的工业,是因为他们把工业产品输出转换成了知识输出。
他们放弃了很多工业,但是教育并没停止发展。
多学习与借鉴英国的发展过程,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