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合集下载

西方政治制度史

西方政治制度史

西方政治制度史第一篇:西方政治制度史《西方政治制度史》英国议会形成及发展英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法律至上”的观念,进入中世纪以来,英国议会和议会制逐渐形成,历经了700多年的历史,演变成为现代社会资本主义代议民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模式一脉相承,与同时代的西欧诸国相比,如法国的王权至高无上等,具有鲜明的特色。

被称为“议会之母”的英国议会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的前身可追溯至中世纪初期的“闲人会议”。

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

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

3~4世纪,随着奴隶反抗斗争的加剧,罗马帝国逐渐衰落。

4世纪中叶前后,不列颠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也渐趋激化。

到407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盎格鲁-撒克逊人入驻不列颠罗马人撤离后,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麦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

入侵过程延续约一个半世纪。

到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东部和东北部盎格鲁人的麦西亚、诺森伯利亚和东盎格利亚,南部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苏塞克斯,东南部朱特人的肯特。

这个时期史称“七国时代”。

那七个国家为了行使各自的权利,这些王国的国王与贵族代表组成“贤人会议”,共同治理国家。

贤人会议的主要职能就是根据世袭的原则选举王位继承人,辅助国王决定王国及其他内外大事。

以后,诺曼王朝在贤人会议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大会议”制度。

那时,一般情况下,王室的费用,无论是用于私人还是公务,都要从国王的收入中支付。

而国王征收封建捐税实际上是受限制的,其数量不得超过习惯所许可的限度。

如遇紧急情况比如战争需要额外的财源时,国王就得寻求封建贵族们的大笔捐赠,其渠道就是“大会议”。

到了13世纪,几代国王都感到税收和一般捐赠已不足以支付政府的开支,于是他们召集封建权贵以及各郡、城市、镇的代表开会,主要是为了让他们同意征收特别的税款。

浅谈英国政党制度

浅谈英国政党制度

单位代码学号分类号密级本科毕业论文院(系)名称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专业名称行政管理年级 2011级学生姓名郝越明宋兆辉指导教师张彬完成日期 2012年8月15日中文摘要英国是欧洲一个大国,它与欧洲大陆隔着一条海峡遥遥相望,说起欧洲就不得不说英国。

自新行路开辟之后,英国经过了英国内战、光荣革命、工业革命、一战、二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至今仍是世界上“一超多强”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英国人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引人注目。

在经济部门,他们首先开展工业革命;在科学技术的天国里,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巨星格外耀眼;在语言文字领域,曾被欧洲贵族所歧视的英语目前已起着世界语言的作用;而在国家政治制度建设方面,英吉利民族的成就也是丰富多彩,异彩部分。

那么英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呢?其发展历程及特点又是如何?当代英国的主要政党及其主要特点是什么?政党与政府、媒体、社会的关系又是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英国的政党制度。

关键词:政党制度宪法工党保守党ABSTRACTThe United Kingdom is a big country in Europe, continental of Europe across a Strait distant sea, Speaking of Europe would have to say the UK. Themselves on the road to open up the world after the British experiencing the English Civil War,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orld War I, World War II and a series of major events,it is still an important pole in the world at an "one superpower and many" pattern. The British is a creative nation and compelling contribution to world civilization. In sectors of the economy, they carry ou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specially eye-catching in the science andtechnology of the kingdom of heaven, Newton, Darwin, science superstar; discrimination by European nobility in the field of language, English currently plays the role of world languag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system,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nglish Nation colorful splendor part.So what is British party system? And how its development course and characteristics? What is the contemporary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UK and its main featu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government, the media, society, how is it? With these questions, let us work together to study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in the United Kingdom.Keywords:System of political parties,Constitution, Labour, Conservative目录一、英国国家概况 (4)(一)国家建立 (4)(二)宪法颁布 (5)二、英国政党及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西方政治制度论文

西方政治制度论文

英美政治制度的比较综述[摘要]:英国创立的第一套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体系被誉为西方政治制度的源泉与典范;美国则在吸收、借鉴英国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最为完善的政治制度。

通过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与美国政治制度的比较,了解与把握英国与美国在宪法制度、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政府体制各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英美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是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及其运作以及有关国家政治过程的一系列规则和安排,它包括国家的政体形式、国家结构,包括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建立的国家权力机构及其运作规程,包括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组织以及社会一切政治参与行为规则。

通过对英美两过政治制度的比较,可以更全面的了解西方各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英国与美国宪法的比较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来,其政治制度是以宪法为基础构建起来的。

当代世界的文明国家几乎都有一部立国治国的根本大法,这就是宪法。

现代意义的宪法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17—18世纪的英国、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首先产生了宪法,在这些宪法中体现了资产阶级长期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斗争的政治经验,确立了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这些制度原则为宪法的概念注入了全新的内涵,使宪法产生了它的基本特征。

(一)、从宪法表现形式和创制程序上来看,英国是不成文宪法、柔性宪法,美国是成文宪法、刚性宪法。

英国宪法并没有一个单一的权威性文本载体,在这个意义上它被广泛描述为“不成文宪法”。

不成文宪法则不具有成文的法典,其宪法规范是通过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一系列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表现出来的。

英国因为实行不成文宪法制度,它的宪法规范都散见于各种普通立法中,甚至散见于判例或管理中,所以,它实际上就没有特殊的宪法制定、修改程序,均采取普通立法程序,宪法也就是典型的柔性宪法。

与英国的宪法是一部不成文宪法、柔性宪法相比,美国宪法则是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而且也是一部刚性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通称美国联邦宪法或美国宪法。

如何看待英国的二元制君主制论文2000字

如何看待英国的二元制君主制论文2000字

如何看待英国的二元制君主制论文2000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首先,国王的地位不同。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国王是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和国家的象征,但王权要受到法律和议会的限制,国王只是没有实权的虚位君主。

其次,议会的地位不同。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议会无权直接对国家的行政事务进行干涉,议员只能讨论国王所颁布的命令;在君主立宪制下,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等权力。

其国内意义,首先,在政治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结束了英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始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各派可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其政治斗争保持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使英国社会获得了政治稳定的制度保障。

其次,在经济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其国际意义,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它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政治体制,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这是英国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的贡献。

总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首先要看一看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它的上层建筑究竟是什么。

看一看其基本定义: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简称二元君主制。

英国政治制度史 后感 5000字

英国政治制度史 后感 5000字

英国政治制度史后感一、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英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不列颠岛上曾经存在着一些原始部落。

这些部落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关系,进而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松散的政治联盟。

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不列颠岛上的政治制度受到了罗马政治制度的影响。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和撤离,不列颠岛上的政治制度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中世纪开始,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渐形成,政治权力逐渐集中于国王手中。

二、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17世纪的英国内战中,国王和议会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权力斗争。

议会取得了胜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这一制度中,国王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议会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标志着英国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也为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议会制度的完善在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后,英国的议会制度逐渐完善起来。

议会逐渐形成了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在内的完整的议会制度。

上议院和下议院在立法和监督方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共同维护着国家政治稳定和发展。

议会制度的完善为英国政治制度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政党政治的昌盛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的政治生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政党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保守党和工党成为英国政治制度中的两大主要政党,它们在政治较量中各据一方,共同推动着国家政治的发展。

政党政治的昌盛为英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五、君主制度的延续在英国的政治制度中,君主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尽管国王或女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但英国的君主制度仍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君主制度不仅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也是英国历史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对英国政治制度的思考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充满了曲折和变革。

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议会制度的完善、政党政治的昌盛以及君主制度的延续,构成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轨迹。

英国制度的演变过程的八百字研究性学习论文

英国制度的演变过程的八百字研究性学习论文

英国制度的演变过程的八百字研究性学习论文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呈现出原创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特征,原因不止一端。

从地理环境来看,不列颠是个岛国,它偏离欧洲大陆,主要居民区地势较平缓,气候温和湿润,宜于发展农牧业。

相对独立舒适的自然条件有助于该国居民形成稳健、审慎的“岛国心态”。

一方面,他们在政治上容易安于现状,重视传统经验,不易受极端观念、理想主义和个人感情的支配,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比较保守的群体心态;另一方面,相对独立安定的社会人文环境还促使他们在政治上注重保持自身特色,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

从历史上看,英国自诺曼征服以来从无外来人侵者扭转其社会发展进程,17世纪内战以来再无革命,这都有助于他们在政治制度方面恋旧守成。

英闰上层阶级一向奉保守主义为圭臬,善于用某些似显“古板而又颇有道理的原则实现强有力的统治”,又不失主动灵活。

为维护阶级统治和等级制度,他们宁肯保留君主和贵族,一本正经地遵循君臣礼仪。

在权力争夺的关键时刻,他们宁肯诉诸宫廷政变,邀请外国君主驾临不列颠。

面对动荡的社会形势,他们缓进慢退,兼攻兼守,勉强而又不失时机地实行有限改革,以避免革命冲击。

社会安定时,英国政府注意兼顾有产阶级各阶层的利益,不露声色地建立新的政治机构和制度。

“偷梁换柱”、“旧瓶装新酒”、“换药不换汤”是他们在保持社会安定的前提下,寻求政治制度更新的惯用手段。

英国的中产阶级很长时期内就是政府政策的受惠者,他们在宣传社会改革时,既对身后的下层阶级保持警惕,又能在扩充和行使政治权力时,兼顾各阶层的利益,他们在追求政治目标时所倡导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和激进主之观点都未脱离社会进化论的窠臼,善于采取温和方式调和阶级矛盾,解决社会问题。

英国工人阶级资格虽老,但长期受工联主义影响,常把实现经济利益作为主要斗争目标,并像中产阶级那样怀着“特有的守法观念”,若是生活过得去或有所改善,他们宁肯不去诉诸暴力。

英语国家概况论文-政治体制-英文

英语国家概况论文-政治体制-英文

Comparison of the Politics in Britain and United StatesAbstract: The system that British established in 19 century has a profound effect not only on its own country’s society developments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but also on other counties’ modern institution, politics and history. British is the mother of world capitalist constitutionalism. As a powerful capitalistic country, US’ system is also based on the British’s system and set a prefect system after some reforms. Even so, the systems of the two countries still have many differences. Both of the two countries have powerful political systems in the world.Keywords: constitution, party systems, electoral system1. Introduction: (political institution is superstructure,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state power organs and the basic system which adapted with the social nature. "Political system, as same as the various systems of the human society, is the product of history development, branding with time and space.”) After the 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democratic politics w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constitution was promulgated and constitutionalism was gradually be taken. Capitalism got a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in Britain. Britain built the first set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which is known as the source and model of Western political system.British and US political systems have the same theoretical basis: the principle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the theory of “human rights”; the concrete content includes the parliamentary system, the electoral system, the judicial system, and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etc; these are all considered to be the elements of "people's democracy", Regimes implemented the principles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check and balance and the "rule of law". And most fundamentally,as two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capitalist countries’ political systems, Britain and USA have the same nature in the maintenance of bourgeois interests and the private capitalist system, the implementation of other aspects of bourgeois dictatorship. But in the specific political system level, they presen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only compare British and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the party system, the electoral system.2. Comparison of constitutionsBritain is typical of countries with unwritten constitution, there is no unified, complete written form, and its constitutional system is extremely complex which is constituted by a variety of written and unwritten customary law, jurisprudence and constitutional practices constituted. British constitution can not be listed by one or several pieces of documents, nor strict distinct by the time, it lacks rigorous and explicit content, consistent and complete system。

英国政治制度史

英国政治制度史

英国政治制度史
英国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开拓者,她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原创性。

当欧洲宗教机构和封建割据势力肆虐之际,英国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司法陪审制和地方管理体制。

当欧洲封建专政主义普遍加强时,英国又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创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当欧洲诸国也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时,英国又在政治领域实行广泛改革,创立了资本主义责任内阁制、两党制和文官制。

英国政治制度在国外的影响相当广泛,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殖民主义扩张,“日不落”帝国的形成,英联邦的建立和英国政治文化的传播,英国政治制度的某些机构与相关制度被不少国家仿效和借用。

甚至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我们也能看到英国议会制度的影响。

《英国政治制度史》分早年岁月(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封建制确立(诺曼王朝和安茹王朝)、议会与君主制(12世纪末-1485年)、过渡时代(都铎王朝)、革命与妥协(1603-1688年)、立宪君主制与寡头政体(1688-1830年)、改革时代(1830年-19世纪末)、动荡与嬗变(19世纪末-1945年)、战后政治制度等九章,对英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条陈缕析,是中国史学界该领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英国政治制度史》阎照祥编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政治制度史姓名:梁铁芹专业:09级历史学学号:2009210035英国陪审团制度价值评析概要:英国陪审团制度作为一种对法官的监督机制,独立于司法系统,以从当地随机挑选的12名陪审员为载体,参与案件的审理与裁决,从而“将大街上的人的观点①”引入审判程序中,分割了法官的事实审权力,其所彰显的司法公正性与民主成分是英国法系中的鲜明特色,成为“英国法的荣耀②”,而无形中的“陪审式”教育元素更使普通民众受益匪浅。

关键词:英国陪审团制度司法公正性民主成分“陪审式”教育元素陪审团制度长期以来都是英国司法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相继发表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论著,在学术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英国陪审团制度的起源、历史演变、存废之争、法治功能、陪审团制度改革及其未来走向等方面,而对英国陪审团制度价值评析这一问题却很少涉及。

因此,本文欲从英国陪审团制度中所包含的司法公正性、民主成分和“陪审式”教育3个层面阐明自己的观点。

陪审团制度起源于法兰克王国时期的宣誓调查法,1066年诺曼征服后,由征服者威廉带入英国,最初主要用于行政事务,维护国王利益。

亨利二世(1154—1189)改革时期,陪审团的司法职能制度化。

1215年,第四次拉特兰宗教大会做出决议,禁止教士参与神判,从而废除了神判法,陪审团成为主要的审判方式。

1352年,爱德华三世(1327—1377)颁布诏令,禁止大陪审团参与审判,大陪审团做出起诉后另设一个由12人组成的小陪审团专司审判之职③,成为大、小陪审团正式分离的标志,英国陪审团制度得以确立。

不可否认,英国陪审团制度中的司法价值、政治价值和教育价值在英国法制文化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一、英国陪审团制度中的司法公正性在英国诉讼案件中,“陪审制在理论上的权力是不应该被低估的,它使得普通的百姓进入司法程序解决纠纷或审判犯罪,无疑这种方式使整个法律制度充满了一种合法性和正义感④”可见,其主要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公正,这也是英国陪审团制度得以长期运转的决定性因素。

首先,在权力分配方面,实行诉审分离。

大陪审团负责是否应向法庭提起诉讼,小陪审团负责案件事实的审理并对是否有罪做出裁决,而法官是在小陪审团事实审的基础上行使法律审权力,做出最终判决和处罚。

不难看出,陪审团的介入使司法裁决权一分为二,从而避免了诉、审、判三权集于法官一人的弊端,对抑制法官偏私和专断具有监督制衡作用,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

1649年和1653年李尔本案在审理中,陪审团顶住国王和法官的双重压力,两次均作出无罪裁决,使法庭企图将李尔本治罪的阴谋化为泡影⑤,从而维护了社会正义和法律尊严,体现了司法公正。

1688年,詹姆士二世颁布《容忍宣言》,宣布国王有权废除法律,七位主教联名呈交请愿书而被指控犯有煽动性诽谤罪,主审法官罗伯特·莱特偏私国王,认为罪名成立,而陪审团在事实面前仍然做出了无罪裁决⑥。

可见,法官作为王国司法权力体系中的个体,极易受到既得利益和国王的压力而做出不公①焦诸华《英国陪审制度的历史嬗变及存废之争》载于《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5期②W.Blackstone,”Commentaries on the laws of England”,V ol.3,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P.379③Theodore Plucknett,”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Common Law”,CITIC Publishing House,2003,P.119④许国鹏《英国陪审制度改革及其走向》载于《法学论坛》2004年第9期⑤L.W.Levy,The Palladium of Justice—Origions of Trial by Jury,Chicago:IvanR.Dee,1999,PP.55—57⑥程汉大、李培锋著《英国司法制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8—299页正裁决,而陪审团作为一种外部力量,独立于司法系统,没有利害冲突,对法官出于种种原因做出的不法行为进行牵制,有利于秉公裁决,避免了大量人为性冤假错案的出现,体现了司法应有的社会公正性。

其次,在案件分析方面,法官的专业性和陪审团的非专业性相互交融碰撞,为审理角度的多元化打开了新思路,提高了案件事实认定的正确性,确保了审判质量。

陪审员由于对专业性法律知识的无知,而更加注重对案情的分析,将社会常识、实践经验、大众化的价值观、社会正义感等多种因素引入审理过程中,加上其对案发地环境的熟知程度,反而更容易发现事实真相;而法官作为一个内行的职业人员,注重案理分析,已形成固定的逻辑思维模式,难免会陷入教条式的怪圈中,而“外行人的参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专业法官困于专业的视角或行业的利益所做出的某些偏见⑦”,陪审员视角的多元化较之于法官机械偏狭的审判无疑更具优越性,正如查斯默所说:“要搞清事实问题,用陪审制要比一个单一法官好得多。

我对陪审团的考察越多,对它们的裁决就越尊重…它们具有发现欺诈蒙骗行为的奇特本领⑧”可见,陪审员审判的非专业化和法官的专业化使柔性之理与刚性之法有机结合,使案件的事实认定更准确,为法官的最终判决提供了坚实可信的依据。

此外,陪审团成员的不确定性和相对人数的多数化,增加了当事人行贿施压的难度,有利于防止司法腐败。

由于案发地符合陪审条件的潜在民众多如牛毛,陪审员选任的随机抽签规则使结果具有不可预见性,当事人无法确定当选人员,失去了贿赂对象。

而已定陪审团有12名陪审员,人数相对较多,只要有一人不接受贿赂或施压,当事人就有败露的危险,其受法庭制裁的概率是相当高的。

因此,大多数当事人都不愿意以身试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陪审团内部的腐败,减少了当事人威胁陪审团的行为,保证了审理环节的公正性。

二、英国陪审团制度中的民主成分对于有着宪政传统的英国民众来说,民主一直是其不断追求的政治目标。

而“陪审制审判不仅是实现公正的手段,不仅是宪法的一个车轮,它还是象征自由永存的明灯⑨”,且“陪审团职务是唯一保留下来的公民可以直接参加的政府职能。

因而它是保持司法行政与公民要求的标准相协调的唯一手段⑩”,可见陪审团制度中所包含的民主成分是不言而喻的。

陪审制作为英国普通民众直接行使诉讼参与权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一个从人民中选举出来的法官团体11”,其民主性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其一,陪审员选任的随机性,使农村中产阶级和城市平民都有参与司法审判的可能性,审判团成为一个具有相对广泛的阶级代表性和民众基础的审判组织。

这种随机产生方式“排除了人为因素和情感因素对陪审团组成的干扰,有利于吸纳社会最广泛的民众参与到审判团的活动之中…因而陪审团裁定可能通过每一个陪审员反映出社会的普遍观念,反映出社会上的民意对某一种行为是支持和同情还是蔑视和谴责12”可以看出,陪审员选任的随机性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体现阶级的相对广泛性和审判活动的民主性的。

其二,裁决方式的一致性原则,保证了陪审团群体智慧的结晶,彰显了社会民意和公众道德的力量。

由于“陪审团成员对法律的无⑦蒋安、姚勇《陪审制度改革的理性反思》,http:∥w-⑧W.S.Holdsworths,”A History of English Law”,V ol.1,London:Methuen & Co.Ltd,1922,P.348⑨(英)丹宁勋爵著刘庸安、张文镇译《法律的未来》,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41页⑩(美)克莱因《美国联邦与州法院制度手册》法律出版社1988年,第83页11罗豪才、吴撷英《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27页12赵宇红《陪审团审判在美国和香港的运行》载于《法学家》1998年第6期知及更接近日常生活,使之更容易发现事实真相13”。

陪审员为达成一致意见,基于生活经验、大众化的价值观、社会正义感和公众道德等因素,运用不同于法官的反常思维,把民意和社会道德都考虑在内,对案情进行讨论分析,“群策群力,易于使最后意见趋于正确14”,充分发扬了民主参与精神。

而在未达成一致协议之前,陪审员“不得有酒、肉、火或蜡烛15”,在保证司法效率的同时又成为法官变相压制陪审团的手段。

总体来说,裁决一致性原则是陪审员充分行使司法参与权的屏障,抑制了法官专断,有利于司法民主。

其三,审理过程公开化,使法庭判决更具透明性。

被告和原告都是确定的,在开庭之日凭借司法令状面对面对簿公堂,在法官和陪审团面前双方均享有充分的自我辩护权,被告人的亲属或其他人均可自由旁听,对被告来说是一场公正民主的判决,这与欧洲其他国家的纠问制有着显著的区别。

陪审制审理过程的公开化,使“正义不但要被伸张,而且必须眼见着被伸张”这句法律格言得到了有力的证实。

其四,陪审团评议过程对外保密规则,保证了陪审员之间公开、直率的评议。

而“如果陪审员由于害怕随后的反控诉或嘲笑从而不能表达自己对被告人有罪的疑问,那么被告人就可能被剥夺了有利于他的说服性的意见16”可见,陪审团评议秘密规则是陪审员在陪审室中可以自由谈论案件和发表不同观点的一种必要的方式,是“人民司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7”,其保障了陪审员充分的言论自由权,实现了评议过程中陪审团内部的民主,有利于更好地认定事实,从而提高了案件审理的质量。

三,英国陪审团制度中的“陪审式”教育元素陪审团中的陪审员主要来源于农村中产阶级和城市平民,作为普通民众,其对法律的认知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而在案件审判过程中的陪审作用,无疑使其在无形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陪审式”教育,可谓是受益匪浅。

陪审团制度是“一所常设的免费学校18”,而“陪审式”教育是英国陪审团制度催生的产物,对普通的英国民众而言,其独特的文化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陪审本身就是一堂意义深远的普法教育课,扩大了法律的影响力,大大提高了英国普通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民众知法守法,推动了英国社会的法制化进程。

由于“陪审是这样一种工作,它为一般人上了有关公民权的最有用的一课。

它是一门在以前八百年间代代相传的课程…参加陪审这种司法活动对培养英国人的守法习惯所起的作用要超过其他任何活动19”,对普法宣传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使民众对法律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从而知法而不犯法。

而陪审员“经常同上层阶级最有教养和最有知识的人士接触,学习运用法律的技术,并依靠律师的帮助、法官的指点、甚至两造的责问,而使自己精通了法律20”可见,担任过陪审员的英国民众,对法律的理解和认知程度要比没有担任过陪审员的普通民众深刻得多,其面对法律时更为谨慎和理性。

陪审还使英国民众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有了主人翁和执法人意识,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由于陪审工作具有流动性和随机性,陪审员会随着案件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其在听审时会不自觉地保持公正心和责任感,对当事人负责,无形中提升了其道德素质,这对于改造民众自私自利的本性具有一定的积极地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