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本证和兼证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第二部分太阳本证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4) 兼胸阳不振证(桂枝去芍药汤证) 【原文】 21、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 去芍藥湯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提要】太阳病误下致表邪不解,胸阳不振 的证治。
2019/2/8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28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临床应用】
本方属表里双解剂,以扶阳解表为主,兼具敛阴止 汗,益阴缓挛之功。 用于阳虚外感、汗漏证,产后多汗、盗汗、遗尿、 带下、头痛、身体疼痛、心悸、失眠、荨麻疹等, 证属阳虚营卫失调者,无论有无表邪,皆可使用。 若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 阴血亏虚甚者加当归、熟地、阿胶; 漏汗严重者加五味子、山萸肉、煅龙骨、煅牡蛎; 遗尿尿频者加益智仁、桑螵蛸、金樱子等; 寒湿甚疼痛者重用附子加羌活、独活、细辛等。
下 之 后 ( 误 下 )
其气 上冲
病机:太阳病表证仍在 处理:可与桂枝汤,如前法 含义:胸中无气上逆
气不 上冲
病机:外邪内陷已无表证 处理:不得与桂枝汤
2019/2/8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8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原文】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爲榮氣和,榮氣和者, 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 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 宜桂枝湯。 54.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提要】杂病自汗及时发热自汗出的病机和 治疗。
2019/2/8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14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随证化裁: 如表邪重者,加防风、荆芥; 头痛甚者加川芎、羌活、白芷等; 头项强痛者加葛根; 自汗多或盗汗者加龙骨、生牡蛎; 气喘咳嗽胸满者加厚朴、杏仁、苏子; 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白芥子; 呕吐者加半夏; 身体疼痛重者加细辛、独活、羌活、秦艽等; 气虚加人参、黄芪;体虚易外感者合玉屏风散; 阳虚者加附子等。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

(3)表郁轻证――邪郁不解,正邪交争――热多 寒少如疟状――表郁轻证
(2)、太阳病里证 • 气分证-五苓散证 • 血分证-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
(3)、太阳病兼证
太阳病兼证――病机重心不变,兼见 次要症候,但亦是病理改变的一个方 面,不容忽视。
③表郁轻证可兼见里热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4、太阳病变证 -变证最多是太阳病最大的特点
(1)“表邪传里必先胸” --与无形之邪相结则为虚烦 --与有形痰水互结则为结胸误伤脾胃之 气,升降失司――现“心下痞”诸证
(2)太阳水不化气,而有水停诸证。太阳之邪遍 涉诸经可见热证,虚寒诸证。
5、太阳病类似证 --不属太阳病,因某些证候类似,列此以资鉴别
(1)风湿证 (2) 十枣汤证 (3)瓜蒂散证
三、治则
(1)太阳病本证(辛温发汗) 表实――峻汗――麻黄汤 表虚――觧肌(发汗)――桂枝汤 表郁轻证――小发其汗――桂麻各半汤
四、太阳病的传变
传
太阳病
阳明 少阳
内陷--三阴(尤以少阴为多见)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目此,上头 行项,夹脊,行人身之背。
(二)病理
太阳病的概念: 为外感病的初期。 外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以 营卫功能失调为主要特点的病证。 病位:在表。 病性:属阳属实。
(二)病理
(二)病理
1、太阳病的病因:风寒外袭
《素问·评热病论》:“巨阳主气,故先受邪”
2、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
营卫不和是太阳病的基本矛盾。因为太阳主皮 肤而统营卫,故营卫失调是其主要的病理机制。
(二)病理
二.证侯分类
1、太阳病本证: 太阳表证 太阳里证
太阳病辨证纲要

【提 【讲
要】 太阳病经尽自愈何预防传经之法。 析】
《素问· 热论篇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
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
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
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 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
营 卫 不 和
温 邪 犯 表 , 化 热 伤 津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提要】 太阳病温病的主要脉证及误治后的变证。 【讲析】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 轻微恶寒),脉浮数。 病 机: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治 则:辛凉解表。切不可辛温发汗。
热证、虚证,蓄水证、蓄血证、结胸 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等 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桂枝去桂加 茯苓白术汤证
概 论
五、治疗: 太阳病本 证 太阳病变 证
辛温解表 观其脉证
太阳病疑似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概 论
六、转归:
1、痊愈 2、传 3、变 大部分 六经病 少部分 变证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提 要】 太阳病传变与否的判断标准。
【讲
析】
《素问· 热论篇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
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 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的基础上 外邪侵袭,正气趋表抗邪,邪正交争。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卫失外固,营不内守。 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卫失外固,营阴外泄,脉道松弛。 (浮缓)
太阳病篇

(三)桂枝汤证兼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3.桂枝加附子汤证 4.桂枝去芍药汤证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6.桂枝新加汤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 根汤主之。(14)★
病案一:
莫某某,男,45岁,1976年12月20日初诊。
现病史:颈项疼痛难忍,不能转动3天。起病源 于夜间洗澡,入睡后汗出当风。颈项至后背强直 不能转侧,此次由4人抬来就诊,伴全身性恶寒 怕冷,时有微汗出,手足清冷。经年夜间睡眠时, 必须用衣物捂双肩,稍不慎第二天必然颈及肩背 部疼痛难忍。
炙桂枝6g 炮附子6g 炒白芍12g 炙甘草8g
大枣30g 生姜3片 黄芪15g 炒白术15g
防风10g 五味子10g 煅龙牡各30g
进7剂后,即汗出止,四肢得温,衣减,精神好转。
4.桂枝去芍药汤证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 之。(21)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太阳病理特点:
太阳病是六经病的初始阶段, 为人体感受外邪后,病位在表的阶段。
病因:外感风寒 病机: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营卫失调 病位:表 病性:表寒证
太阳病的证候分类:
本证:发生在太阳本经、本腑的病变
变证:太阳病失治、误治后的异常变化,而这种 变化已经不属于六经病,故不能用六经而命名, 所以称变证。
刻诊:皮肤干燥,无汗,皮内灼热,口渴心烦,日轻 夜重,饮食尚佳,四肢关节痠痛,乏力,尿黄,便干结。
查体:舌淡苔薄白,脉缓而弱。血压正常。
辨证论治:
本证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卫失和,太阳经输不利。
证属桂枝加葛根汤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升津舒经,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六经:标证、本证、中见证、兼证】

【伤寒论六经:标证、本证、中见证、兼证】太阳标证:头痛,身热,恶寒,怕风,项强腰痛,骨节烦疼。
无汗者寒甚于风,自汗者风重于寒。
太阳本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甚或短数淋沥,或反小便自利,蓄血如狂。
秀按:太阳之为病,寒水之气为病也。
寒为病,故宜温散;水为病,故宜利水。
总以发汗为出路,利水为去路。
若非水蓄而血蓄,则又以通瘀为去路。
太阳中见证:凡见太阳标证而大便不实、清便清白,甚则男子遗精,女子带多,腰脊坠痛,痛如被杖,甚或气促而喘,角弓发痉,若目戴眼上视,尤为危候。
秀按:此即张仲景所谓太阳未解,少阴先溃是也。
必其人肾气先虚,刚肾中之阳不足以抵御阴寒,即从太阳中络直入足少阴肾经。
太阳兼证:兼肺经证,鼻塞流涕,鼻鸣喷嚏,咳痰稀白,甚则喘而胸满;兼脾经证,肢懈嗜卧,口腻腹泻;兼胃经证,饱闷恶食,嗳腐吞酸。
少阳标证:寒热往来,耳聋胁痛。
少阳本证:目眩咽干,口苦善呕,膈中气塞。
少阳中见证:手足乍温乍冷,烦满消渴,甚则谵语、发痉、四肢厥逆。
少阳兼证:兼胃经证,烦闷恶心,面赤,便闭,身痛,足冷,斑点隐隐;兼脾经证,四肢倦懈,肌肉烦疼,唇燥口渴,膈中痞满,斑欲出而不出;兼肾经证,耳大聋,齿焦枯,腰背酸痛如折,甚则精自遗,冲任脉动;兼肺经证,喉痛红肿,咳则胁痛,甚则咯血;兼心经证,舌红齿燥,午后壮热,神错不语,甚则郑声作笑;兼小肠经证,舌赤神呆,语言颠倒,小便赤涩,点滴如稠;兼大肠经证,胸膈硬满而呕,腹中痛,发潮热,大便秘,或反自利。
阳明标证:始虽恶寒,二日自止,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目痛鼻干,不得眠,或多眠睡。
阳明本证:在上脘病尚浅,咽干口苦,气上冲喉,胸满而喘,心中懊恼;在中脘病已重,大烦大渴,胃实满,手足汗,发潮热,不大便,小便不利,在下脘,由幽门直逼小肠,且与大肠相表里,病尤深重,日晡所热,谵语发狂,目睛不和,腹胀满,绕脐痛,喘冒不得卧,腹中转矢气,大便胶闭,或自利纯青水,昏不识人,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太阳病总结

太阳病脉证并治总结太阳病分类: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方药比较
(二)伤寒表实证:方药比较
(三)蓄血证
(四)蓄水证方药比较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变证治则及辩证要点、证候分类)变证治则及辩证要点
证候分类
热证方药比较
虚证中的心阳虚方药比较
虚证中的阳虚兼水气方药比较
虚证中的脾虚证方药比较
虚证中的肾阳虚证方药比较
虚证中的阴阳两虚证方药比较
结胸证方药比较
痞证方药比较
上寒下热证
脏结,结胸,痞证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服已须臾,啜热 稀粥一升余……温覆 令一时许,遍身微似 有汗……汗出病差停 后服……不汗更服;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 间……病重者,一日 一夜服……禁生冷、 粘滑、肉面、五辛、 酒酪、臭恶等物。 • • • • • 1、药后啜粥。 2、温覆微汗。 3、病差停服。 4、守方续服。 5、药后忌口。
尺脉迟—营血亏虚 不可发汗 尺脉微 身重 里虚 心悸 《脉诊选要》说“ 迟, 非
迟速之谓, 乃言其迟钝不前 之意, 故又曰往来难且散。”
提要:平素体质阴虚、阳虚者禁汗
10
复习思考题
1.试述伤寒表实证的临床表现、病机、治法、方药。 2.据《伤寒论》所载,麻黄汤可以治疗哪些病证?其机理如何? 3.第46、47、55条所载的衄血,各自的机理为何? 4.在哪些情况下不宜用麻黄汤发汗。 5.背诵条文:第35条
桂枝去 芍药加 附子汤
桂枝汤 去芍药 加炮附 子一枚
太阳病 误下
胸满,脉微,恶寒 全身阳 虚
5
复习思考题
• 1.太阳中风的兼证有哪些?试述其临床 表现、病机、治法、方药。 • 2.背诵《伤寒论》14 、18、20、21、 22、43、62条。
6
重点、难点
重点:伤寒表实证的脉证机理,麻黄汤的配伍应用 难点:1.太阳中风与伤寒证治的区别; 2.伤寒表实证衄血出现三种情况
桂枝汤证本有“汗出”一证,何 以复又作汗?
1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太阳中风证的临床表现、病机、治法、 方药。 2.据《伤寒论》所载,桂枝汤可以治疗哪些 病证?其机理为何? 3.从53、54条如何理解营卫不和的病机?这 两条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4.桂枝汤煎服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5.桂枝汤的禁例有哪些?其机理如何? 6.背诵条文:12、13、16、17、19
四.麻黄汤禁例
【原文】 •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 •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4) •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 出则痉。(85) •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 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86) •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 而振。(87) •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 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88) •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 吐蛔。(89) • 咽喉干燥——阴虚兼表 (或表邪化热) • 淋家——淋证兼表,或淋 证类表。 • 疮家——疮家伴表,或疮 家类表 • 衄家——夺血者无汗 • 亡血家——气血亏虚
• 汗家——阳虚阴泄
• 病人有寒——阳虚
胃 中 冷 如 何 诊 断 ?
提要:素有宿疾,阴阳气血虚者禁汗
9
四.麻黄汤禁例
【原文】 •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 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 迟者,不可发汗,何以 知然?以荣气不足,血 少故也。(50) •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 愈。若下之,身重心悸 者,不可发汗,当自汗 出乃解。所以然者,尺 中脉微,此里虚。须表 里实,津液自和,便自 汗出愈。(49) 脉浮紧 脉浮数 邪气 在表 治当 发汗
2
《伤寒论选读》第四讲
第二节
桂枝汤证兼证
【本节内容】 1.兼项背强几几-桂枝加葛根汤证 2.兼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3.兼阳虚阴伤-桂枝加附子汤证 4.兼心阳虚-桂枝去芍药汤证 5.兼全身阳虚-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6.兼气营两虚身痛-桂枝新加汤证
3
重点、难点
【重点】兼证的机理和桂枝汤加减的意义。
7
麻黄汤煎服法与护理
1.先煮麻黄,去上沫——减其悍烈之性以免发 生心烦。 2.温服——以利发汗,辛温发表之剂均宜温服 3.复取微似汗——服发汗药的原则。微汗,则 太阳经气始得周遍而病解。若大汗淋漓,津 气大伤,抗病力降低,病反不除。 4.不须啜粥——麻黄汤具有直接发汗作用,故 毋须啜粥,桂枝汤为调和营卫之剂,应啜粥 以助药力。 5.余如桂枝汤将息。 8
11
大青龙汤证的常与变及与少阴证的区别 38条:新、重、浅、盛 39条:久、轻、深、弱
质相同而 度不同
• 大青龙汤证——身重,乍有轻时,脉浮 缓——属实(邪气在进退之间) • 少阴病——四肢沉重,脉微细,但欲寐 ——属虚
方有执:“ 主之者, 以烦躁之急疾属动而言;发之者, 以但重之沉默属静而言之也。”
13
渴与不渴的辨治
• 不渴——饮停于胃,水饮浸渍——温化水 饮。 • 或渴——水气不化,津液不滋——去半夏 加栝蒌根。
• 本不渴,服小青龙汤后见渴——胃阳之气 渐复,里气温,水气散——虽渴而不甚, 自愈。
14
小青龙汤组成配伍意义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增强通阳宣散之力 芍药——调和营卫,防麻桂发汗过度 【思考】为 干姜细辛——散寒温肺化饮 半夏——降逆止呕,燥湿去痰 何小青龙汤 五味子——敛肺止咳平喘 加减法常去 炙甘草——调和诸药 麻黄? 渴—去半夏加栝蒌根—避燥生津 加 利—去麻黄加荛花—下其水气 减 噎—去麻黄加附子——温阳散寒 法 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淡渗利水 喘—去麻黄加杏仁—宣降肺气
12
大青龙汤的服法、护理、禁例
• 服法与护理: • 一服汗者,停后服— —中病即止,以免过 剂伤正。 •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固护卫表,防再 次受邪。 • 过剂变证:汗多亡阳 遂虚,恶风烦躁不得 眠。 • 禁例: • 脉微弱——里虚 • 汗出恶风——表虚
表 里 俱 虚
• 误用变证: • 厥逆——阳主四末, 阳虚不温 • 筋惕肉瞤——阳亡液 泄,阳虚失煦,阴虚 失濡。
15
大、小青龙汤证治比较表
证名 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 主证 恶寒、发热、头痛身 恶寒、发热、头痛身 痛、咳喘、干呕不渴 痛或(但重,乍有轻 (脉弦紧) 时),不汗出而烦躁, 脉浮紧或浮缓 病机 外有风寒,内有寒饮 外有风寒,内有郁热 治法 外解风寒,内散水饮 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难点】1.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 加附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的主要区别; 2.桂枝新加汤证所治身痛的机理
4
桂枝汤加减三方比较
方名
桂枝加 附子汤 桂枝去 芍药汤
组成
桂枝汤 加炮附 子一枚 桂枝汤 去芍药
成因
太阳病 汗不如 法 太阳病 误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症状
病机
漏汗不止,恶风, 阴阳两 小便难,四肢微急,虚 难以屈伸 脉促,胸满 心阳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