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2

秽臭,剧痛难忍, 病损处与正常肌肤之间无明显界线可分,重者可迅 速向上蔓延,舌红苔黄,脉沉。
肝肾阴虚足趾发黑:足趾紫黑干枯,病损处与正常肌肤界线分明,疼 痛,舌红少苔,脉细。
鉴别分析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瘀血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由于其为压砸损伤所 致,治疗应予活血祛瘀止痛为主, 可将葱炒熟捣烂熨敷之或刺放其瘀 血,则疼痛、肿胀可立消其大半。
湿毒下注足趾发黑:足趾及下趾皆肿痛,足趾紫黑。湿烂渗水,清稀
秽臭,剧痛难忍, 病损处与正常肌肤之间无明显界线可分,重者可迅 速向上蔓延,舌红苔黄,脉沉。
肝肾阴虚足趾发黑:足趾紫黑干枯,病损处与正常肌肤界线分明,疼 痛,舌红少苔,脉细。
鉴别分析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瘀血肿胀明显,疼痛剧烈,由于其为压砸损伤所 致,治疗应予活血祛瘀止痛为主, 可将葱炒熟捣烂熨敷之或刺放其瘀 血,则疼痛、肿胀可立消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 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 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 舌、 脉正常。
寒湿下注足趾发黑:初起,轻者足趾暗红,肿胀, 发凉,疼痛,跛行。 重者肤色紫黑,疼痛剧烈,手足冰冷,趺阳脉沉伏。肌肤溃烂,但流 血水,气味秽臭,痛如刀割,常抱足抵胸而坐,昼夜难眠。舌淡润, 脉沉微。
常见证候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 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 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 舌、 脉正常。
寒湿下注足趾发黑:初起,轻者足趾暗红,肿胀, 发凉,疼痛,跛行。 重者肤色紫黑,疼痛剧烈,手足冰冷,趺阳脉沉伏。肌肤溃烂,但流 血水,气味秽臭,痛如刀割,常抱足抵胸而坐,昼夜难眠。舌淡润, 脉沉微。
常见证候
损伤瘀血足趾发黑: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根据其外伤的程度, 瘀血紫黑及疼痛肿胀的情况也有轻重不同。 无明显全身症状可辨, 舌、 脉正常。
中医内科—病症的鉴别

病症的鉴别(1)感冒与温病早期。
温病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①热像重)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②解表发热难愈)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诲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
(③ 易传变)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①热像轻)病势轻,不传变,(③)服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②解表发热即可)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①),发病急(②),热像高(⑤)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③),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④),辨证属发热者居多。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主症:感冒(寒或热)以恶寒发热为主,兼有咳嗽。
咳嗽(风寒或风热)以咳嗽为主,兼有恶寒发热。
(5) 风热咳嗽与肺痈。
风热咳嗽:痰色黄稠,不易咳出,或间发风热,头痛咽痛,汗出口干,舌苔淡黄,脉浮数。
肺痈: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气粗。
咯吐腥臭脓痰。
(大叶性肺炎)(6) 肺痈与肺清。
(7) 哮证与喘证。
①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亦伴有呼吸困难,②哮有“夙根”,③哮:频发频止。
④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⑤哮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8 )实喘与虚喘。
临床表现实喘虚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脉相 数而有力弱病势骤急 轻时重,遇劳即甚(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肺胀为肺系多种慢性疾病日久引起肺气胀满,气还肺间,不能 敛降,引起喘满,咳嗽,心悸,肢肿等。
(肺心病)喘证为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主要表现。
哮病为发作性的痰鸣气喘 疾病。
(慢支)支饮为痰饮的一个类型,表现为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平卧,其 形如肿。
(肺水肿)(10)肺胀与心悸、水肿。
声音 少有痰鸣咳嗽高大,伴有痰鸣咳嗽 低微,徐缓,时肺胀为肺系多种慢性疾病日久引起肺气胀满,气还肺间,不能 敛降,引起喘满,咳嗽,心悸,肢肿等。
中医病症诊断

中医病症诊断来诊的现病史第一句话为主症。
第一句话之后的为伴随症状。
主症辨病,伴随症状辨证型。
一、感冒辨病:现症见症状以鼻塞、流涕、头痛、发热、全身不适为主——病为感冒。
辨证:常人感冒:辨病+恶寒、无汗、脉浮紧=风寒感冒。
(荆防)辨病+发热重、汗出、脉浮数=风热感冒。
(银翘)辨病+头昏、心烦+腻+脉濡数=暑湿感冒。
(香薷)虚体感冒:辨病+咳嗽无力、反复易感冒、脉无力=气虚感冒。
(参苏)辨病+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感冒。
(葳蕤)二、咳嗽辨病:咳嗽、咳痰为主症的——病为咳嗽。
辨证:外感咳嗽:咳嗽+稀白痰、清涕、恶寒、脉浮紧(风寒表证)=风寒袭肺证。
(三凹合止嗽)咳嗽+痰黄、稠涕、咽喉痛、脉浮数(风热表证)=风热犯肺证。
(桑菊)咳嗽+痰少而黏、干(干咳、口唇干、咽干)+表证=风燥伤肺证。
(桑杏)内伤咳嗽:咳嗽+痰多,质稠+晨起或食后痰多,进食油腻食物加重=痰湿蕴肺证。
(二陈平胃+三子)咳嗽+痰黄稠、面赤、身热、欲饮水+苔黄腻,脉滑数=痰热郁肺证。
(清金化痰)咳嗽+胸胁胀痛,咳嗽随情绪变化波动=肝火犯肺证。
(黛蛤+黄芩泻白)咳嗽+干咳、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肺阴亏耗证。
(沙麦)三、哮病辨病:喉中有哮鸣音——哮病发作期,有哮喘反复发作史——哮病缓解期。
辨证:发作期:喉中哮鸣音(如水鸡声)+痰白、有泡沫+天冷或受凉易发+紧脉=冷哮证。
(射干)喉中哮鸣音(如吼)+痰黏稠、汗出、面赤、口渴+苔黄腻=热哮证。
(定喘)喉中哮鸣音+痰黄、烦躁+恶寒、无汗=寒包热哮证。
(小青龙加石膏)喉中哮鸣音(如吹哨笛或如拽锯)+发前眼、耳、鼻、咽发痒,迅即发作=风痰哮证。
(三子)喉中哮鸣音(如鼾)+动则喘甚=虚哮证。
(平喘)缓解期:有哮喘反复发作史+气短、自汗、易感冒+便溏=肺脾气虚证。
(六君)有哮喘反复发作史+动则喘甚、吸气不利=肺肾两虚证。
(生脉地黄+金水六君)四、喘证辨病:现症见喘息、喘促为主要症状——喘证。
辨证:实喘:喘+痰白、质稀薄+恶寒、无汗、脉浮紧=风寒壅肺证。
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

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
•目录:
•绪论
•
•第一节诊法、诊断、治疗的关系
•
•第二节病症证概念
•
•第三节病状诊疗概说
•
•第四节辨证论治概说
•
•第五节辨病论治概说
•
•第一章一般症状
•
•第一节发热
•
•第二节怕冷
•
•第三节自汗
•
•第四节盗汗
•
•第五节无汗
•
•第六节半身汗出
•
•第七节绝汗
•第八节黄汗
•
•第九节口渴
•
•第二章精神症状•
•第一节疲乏
•
•第二节健忘
•
•第三节多梦
•
•第四节嗜睡
•
•第五节失眠
•
•第六节小儿夜啼•
•第七节幻觉
•
•第八节情绪异常•
•第九节抑郁
•
•第十节烦躁
•
•第十一节神志错乱•
•第十二节神昏
•第十三节言语错乱
•
•第十四节痴呆
•
•第三章眼部症状
•
•第四章耳鼻症状
•
•第五章口腔咽喉症状
•
•第六章头面颈部症状
•
•第七章心血肺胸等症状
•
•第八章脾系腹部症状
•
•第九章腰小便二阴症状
•
•第十章经精生殖症状
•
•第十一章形体及动态症状•
•第十二章皮肤症状
•
•第十三章骨肉肢节症状
•
•附录一症状计量辨证
•
•附录二常见疾病计量诊断值
•附录三中西医常见病名对照
•
•附录四常见证治疗要览
•
•附录五常用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如何根据症状确定治法

中医诊断如何根据症状确定治法中医诊断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问,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多方面的信息,来判断病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并据此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一过程犹如解谜,需要医生凭借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找出关键线索,制定出精准有效的治法。
中医诊断的症状观察非常细致入微。
首先是望诊,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
比如,一个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的人,可能是气血不足;而面色潮红、双目红肿,多为体内有热。
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等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
舌苔白厚腻,往往提示体内有寒湿;舌苔黄腻,则可能是湿热蕴结。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呼吸的频率和力度、咳嗽的特点等,都能为诊断提供线索。
例如,声音低微无力,多是正气虚衰;咳嗽声重浊,可能是外感风寒。
嗅患者身上的气味,如有口臭,可能是胃火炽盛;有体臭,可能是湿热下注。
问诊是获取病情信息的重要途径。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因、部位、性质、程度以及伴随症状等。
比如,头痛的患者,需要了解头痛是何时开始的,是胀痛还是刺痛,是在头顶还是两侧,是否伴有头晕、恶心等。
此外,还要询问患者的饮食、睡眠、大小便、月经等情况,因为这些都与身体的整体状态密切相关。
切诊主要是指脉诊和触诊。
脉象是中医诊断中非常独特的一部分,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理状态。
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弦脉主肝郁,滑脉主痰湿等。
触诊则包括触摸患者的肌肤、腹部等,以了解其温度、湿度、有无肿块等。
在收集了这些症状信息后,医生会运用中医的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出疾病的病因、病机。
病因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外伤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如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脏腑功能紊乱等。
根据病因病机的判断,医生就能确定相应的治法。
如果是外感风寒,治法通常是疏风散寒;如果是肝郁气滞,治法就是疏肝理气;如果是气血不足,就要益气养血。
中医诊断学如何辨识不同症状的病因

中医诊断学如何辨识不同症状的病因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望、闻、问、切四种基本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进而分析、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原因。
对于中医来说,准确辨识不同症状的病因是进行有效治疗的关键。
望诊,是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来获取病情信息的方法。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能反映出其身体的大致情况。
比如,目光炯炯有神、面色红润通常表示身体健康、气血充足;而精神萎靡、双目无神、面色晦暗则可能暗示身体有恙。
再看舌头,舌苔的厚薄、颜色,舌质的色泽、形态等都能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舌苔厚腻可能是体内有湿邪,舌红少苔可能是阴虚。
此外,观察患者的形体胖瘦、姿态动作等也能有所发现。
比如,肥胖之人多痰湿,走路蹒跚可能是下肢关节有问题。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听患者的说话声音、呼吸声、咳嗽声等,可以判断其脏腑的盛衰和病邪的性质。
声音洪亮有力,多属实证、热证;声音低微无力,则可能是虚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微,多为肺气亏虚。
嗅气味方面,口气酸臭多是胃中有积食;排泄物气味腥臭,往往是体内有湿热。
问诊是医生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情况的方法。
比如,询问患者头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等,可以初步判断头痛的病因。
若是头痛连及项背,遇风加重,多为风寒头痛;头痛如裂,伴有发热、口渴,多为风热头痛。
了解患者的饮食偏好、睡眠情况、二便状况等,也能为诊断提供参考。
比如,食欲不振、胃脘胀满多是脾胃不和;睡眠多梦易醒,可能是心虚胆怯。
切诊主要是指切脉和按诊。
脉象能反映出人体脏腑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
常见的脉象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等。
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迟脉多属寒证,数脉多属热证。
按诊则是通过触摸按压患者的身体来判断病情。
比如,按压腹部,若有疼痛拒按,多是实证;疼痛喜按,多是虚证。
然而,要准确辨识不同症状的病因,不能孤立地运用某一种诊断方法,而需要四诊合参。
中医诊法学-----附篇:常见中医症状鉴别诊断

中医诊法学-----附篇:常见中医症状鉴别诊断附篇:常见中医症状鉴别诊断一、怕冷二、发热三、汗症四、疼痛五、呕吐六、泄泻七、便秘八、不寐附篇:常见中医症状鉴别诊断一、怕冷怕冷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外感则因感受六淫之邪而致,恶寒常伴有身热,此恶寒为邪气在表,卫阳阻遏之故;内伤以阴寒内盛或阳虚生寒所致,表现为但寒不热;邪居半表半里,则表现为寒热交替出现。
(一)恶寒发热【概述】恶寒发热是指自觉怕冷,同时又觉身热者。
多见于外感病初期,六淫之邪侵袭于肌表,邪热抗争,卫阳阻遏,故见恶寒发热。
【鉴别诊断】太阳中风证:恶风发热,自汗,脉浮缓。
多见于冬春二季。
表寒证:寒邪束表,恶寒发热,兼有身痛,无汗而喘。
脉浮紧,多见于冬季。
表热证:外感热邪,微恶寒,发热口渴,咽赤痛。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多见于春季。
暑热证:暑邪伤表,身热恶寒,汗多大渴,胸闷烦躁,小便短赤。
舌红苔少津,脉洪大。
多于见于夏暑之季。
温燥证:见于初秋之际,微恶风寒,发热重,头痛,少汗,咳嗽少痰,或痰中带血丝,咽干鼻燥,口渴咽痛。
舌红苔白,右脉数大。
凉燥证:多见于深秋之际。
发热轻,恶寒重,头痛,无汗,鼻寒流涕,咽干,唇燥较裂,咳嗽痰少而粘,或咳嗽痰稀。
舌干苔白,脉细数。
表湿证:恶寒发热,头胀痛,胸闷恶心,口不渴,无汗,身重困倦,小便清长。
舌苔白滑,脉濡或缓。
多见于春夏之际。
风水证:恶寒发热,兼有眼睑浮肿,肢节酸重,小便不利,咳喘。
舌苔薄白,脉浮滑。
多发于冬春二季。
疮疡初期:恶寒发热,局部皮肤有红肿,热痛,兼有头晕,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白腻或薄黄,脉滑数。
阳盛格阴证: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
舌红苔黄,脉沉伏。
厥阴病证:四肢厥冷,心中灼痛,躁扰不安,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鉴别要点】恶寒兼发热是外感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
由于六淫致病各有其特点,故证候表现各异,如表寒证恶寒较重,发热轻;表证热恶寒较轻,发热重;太阳中风证恶寒发热均轻;暑热证、秋燥证有明显的季节性,兼有暑邪与燥邪致病的特点;表湿证俱有湿阻的特征;风水病与疮疡初期由于表邪未去,则亦见恶寒发热,但不能概为表证。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因自古而来,一直为人们提供着宝贵的卫生知识和良好的治疗方法。
古往今来,中医治病原则以中医证候为核心,由证候鉴别出其本质特征,进行各种效果更好的治疗。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从观察症状到就诊诊断的一条逻辑思想路径。
其基本原则是:“以病本质为治法,以证候鉴别为办法”。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的核心思想是以证候和本质的鉴别为准则,按照特定的诊断思想,把一种症状归纳为某种证候,从而把它放入该证候所属的病本质之中,进而用其本质特征和路径综合地鉴别出该证候归属的本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主要分为辨证论治和证候综合诊断两个部分。
辨证论治是以证候鉴别为准则,以辨证论治的思想为核心,用其本质特征和路径综合地鉴别出某种症状的本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证候综合诊断是把一种症状归纳为多种可能的证候,用该证候的特征和路径综合地鉴别出该证候本质,从而指导有效治疗。
为了便于证候鉴别,中医将病症及其表现归纳为众多证候,用特定的诊断思想,根据证候特征和路径,从而用其本质特征和路径综合地鉴别出该证候本质。
具体来说,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分为四大类:性质证、病理证、客观证和病变证。
性质证是由客观症状和主观症状综合鉴别出的,它以实验室检查为基础,以患者的表现为依据,推断出患者客观情况的变化。
病理证是由证候鉴别出的,它以影像检查为基础,以患者的病理变化为依据,推断出患者病理情况的变化。
客观证是由感觉和表现来鉴别出的,它以对患者症状的描述为基础,以患者感受到的痛苦程度和恢复情况为依据,推断出患者的客观表现的变化。
病变证是由病变的情况来鉴别出的,它以检查发现的病变表现为基础,以患者病变的程度和病变情况的变化为依据,推断出患者客观情况的变化。
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以更准确地鉴别患者的病本质,为患者定位病本质,以有效治疗提供良好的依据;同时,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也提供了一种贴合病本质的治疗方法,让患者的病情得以有效控制、更快的康复,为病人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使患者早日体验到完全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1各论一、内科症状一全身症状1畏恶风寒[概念]畏恶风寒即指怕冷的感觉,此症在外感及内伤疾病中皆较常见。
历代文献有"恶寒"、"恶风"、"畏寒"之称。
有认为"恶风"与"恶寒"不同,"恶寒"者不受风吹即有怕冷之感,虽居于密室之中,甚至覆被向火,仍全身觉冷;恶风者乃遇风吹始觉怕冷。
但临床所见,一般恶寒者皆恶风,恶风者也多兼有恶寒。
恶寒、恶风、畏寒表现相似,故本篇用畏恶风寒概括之,并统称为恶寒。
[鉴别]常见证候风寒束表恶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寒中少阴恶寒:恶寒无热,身倦肢冷,精神萎靡,呕吐,下利清榖,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阳虚阴盛恶寒:恶寒肢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阳盛格阴恶寒:恶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溲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沉伏。
痰饮内停恶寒: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纳呆,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疮疡恶寒:恶寒,甚则寒战,发热,疮疡局部肿痛发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寒疟恶寒:恶寒不发热,或热少寒多,休作有时,神疲肢倦,胸胁痞满,舌苔白腻,脉象弦迟。
鉴别分析风寒束表恶寒与寒中少阴恶寒:前者恶寒系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正邪交争则发热,卫阳不能舒展故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表证。
治疗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原则,方选麻黄汤等加减。
后者恶寒系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所致。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正不胜邪,故见无热恶寒、身倦肢冷、脉微细等症。
治疗宜扶阳抑阴,方选四逆汤为代表方。
纵观二证虽均由外寒所引起,但风寒束表恶寒其寒邪在表,恶寒必伴有发热,且有头身重痛等一系列表寒证;寒中少阴恶寒其寒邪深达于里,但恶寒而无发热,且有下利清榖等阴寒内盛之症,两者不难区别。
阳盛格阴恶寒与阳虚阴盛恶寒:两证虽均有恶寒肢冷的症状,但病因病机完全不同。
阳盛格阴恶寒是由于邪热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不能透达于外所致。
主要表现为热极似寒的症状,患者虽有恶寒肢冷、脉沉之症,但属假寒;而以烦渴喜冷饮、胸腹部扪之灼热感、溲赤便秘、舌红苔黄等真热症为主,其本质是阳盛于内而格阴于外。
治宜清里泻热,方选白虎汤或承气汤类化裁,俾里热一解,外寒即和。
阳虚阴盛恶寒由于劳倦内伤,或久病正气日削,使人体脏腑机能减退,阳气虚弱,阳不制阴,阴寒内生。
故既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证,又有恶寒肢冷、尿清便溏、舌淡脉迟等阳虚证。
其治疗原则为温阳袪寒,如肾阳虚者宜温补肾阳,方选右归饮等;脾阳虚者宜温运脾阳,方选附子理中丸等;心阳虚者宜温补心阳,方选桂枝甘草汤加减。
痰饮内停恶寒:病由痰饮停滞于体内,或胸胁,或肠胃,或四肢,痰饮为阴邪,寒饮内阻,阳气不能宣通,故见恶寒等症。
临床根据痰饮停留部位不同,表现也不一。
如饮停胸膈,则以咳唾痰涎、喘息抬肩为主症;饮停协下,则以协痛不能转侧为主症;饮停肠胃,则以肠鸣沥沥为主症;饮停四肢,则以身体疼重、肿胀为主症。
治疗原则是通阳化饮,方选苓桂朮甘汤、甘遂半夏汤、大小青龙汤、木防己汤等等。
疮疡恶寒:恙由外感火热之邪,或过食膏粱厚味,或外来损伤等,以致营卫不和,邪热壅聚,经络壅塞不通而发病。
恶寒为邪正相争剧烈、邪毒鸱张之象,一般比较短暂,旋即发热,局部则红肿灼痛。
治宜清热泻火解毒,可用味清毒饮、仙方活命饮之类。
寒疟恶寒:本证为阳虚湿困之体,复感疟邪,里寒极盛,阳气运行受阻,故表现为但寒不热,或寒多热少。
寒湿困脾,运化失职,故神疲肢倦,舌苔白腻;少阳之气不行,故胸协痞满;脉象弦迟为疟邪内伏之象。
本证之恶寒以休作有时,一日一发,或二日一发为特点,易与他证鉴别。
治疗宜祛寒截疟,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常山、草果等。
恶寒的鉴别,必须分清表里。
上述七个常见证中,风寒束表为表证,寒疟为半表半里证,其它各证均为里证。
一般来说,表证恶寒多伴发热,且其恶寒得暖不减,需汗出邪达,恶寒方罢;半表半里证之恶寒,有体作有时的特征;疮疡恶寒虽与发热同见,不能概为表证;里证恶寒多不伴发热,得暖则减,以阳虚为多见。
[文献别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医宗必詨.伤寒》:"恶寒,不见风亦恶寒,身虽热,不欲去衣被。
发热恶寒者,阳也,羌活冲和汤。
无热恶寒者,阴也,理中汤。
下证悉具,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先解表而后攻里,下后不解,发热而渴,恶寒,白虎汤。
恶寒而呕,心下痞者,五苓散。
汗后恶寒,虚也,芍药附子甘草汤。
背恶寒,表未解也,葛根汤。
背恶寒而潮热,柴胡加桂汤。
口渴心烦,背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
背恶寒,潮热,腹满,小承气汤。
少阴病口中和,背恶寒,附子汤。
汗后不解,反背恶寒者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2寒战[概念]寒战即恶寒战栗,表现为怕冷的同时全身不自主地颤抖。
本症在《内经》和《伤寒论》中均称为"寒栗";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称为"战栗";明.王肯堂《杂病证治准绳.寒热门》则称为"振寒";后世多称为"寒战"。
秦伯未先生在《中医临证备要》一书中认为"振寒"与"寒战"不同,"其区别是,从内发出者为寒战,仅是形体耸动者为振寒。
振寒多由阳虚不能卫外,常伴有腹痛泄泻,四肢沉重,小便不利等证。
"证之临床,二者皆恶寒与战栗同见,很难区分,秦氏论点可供参考。
寒战与抽搐都见肢体不自主的运动,但实不相同。
抽搐为肢体搐动伸缩,且不伴恶寒;寒战多因怕冷而颤抖。
[鉴别]常见证候寒邪外束寒战:其临床表现为恶寒战栗,高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阳虚寒盛寒战:表现为畏寒战栗,四肢厥冷,得暖则症缓,口淡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微。
战汗寒战: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战粟,甚则肢冷脉伏,继之不久,全身即可透出大汗,汗后则肌肤较凉。
外寒内热寒战:临床主要表现有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头身疼痛,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浮紧而数等症。
疮毒内陷寒战:出现局部红、肿、热、痛,伴恶寒战栗,发热烦渴,甚至神昏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
疟疾寒战:先有呵欠乏力,继则恶寒战栗,肢体酸痛,寒罢则壮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而后汗出,热退身凉,脉弦。
鉴别分析寒邪外束寒战与阳虚寒盛寒战:此二证虽均以寒象为主,但一为表寒,一为里寒。
前者为外寒袭表,邪郁经络,腠理闭塞,卫气郁结所致,故恶寒战栗兼见表寒证;后者为阳气虚弱,或寒邪伤阳,致使阳气温煦失职,阴寒内盛,故恶寒战栗兼见里寒证。
二证的临床鉴别在于:寒邪外束寒战,恶寒与发热同见,恶寒得暖不减,并伴有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表寒证;阳虚寒盛寒战,畏寒而不发热,畏寒得暖则缓,并有口淡不渴,尿清便溏,舌质淡,脉沉细等里寒证。
寒邪外束寒战,治宜辛温解表,方选麻黄汤加味。
阳虚寒盛寒战,治宜温阳祛寒,方选四逆汤加味。
战汗寒战:外感热病中战汗为邪正剧烈交争所致。
正胜邪却者汗出而解,战汗之后脉静安卧,乃病渐痊愈之象;若正不胜邪则可出现两种情况:其一为正气外脱,出现脉象急疾躁扰不安,肢冷汗出,当急投回阳益气之品,方选参附汤加味;其二为邪盛正气相对不足,不能一次战汗而解,须停一二日,待正气渐复,再作战汗而痊愈。
外寒里热寒战与疮毒内陷寒战:外寒里热寒战是由于先有内热,继感外寒,致使寒邪外束,热邪内郁所致之表寒里热证;疮毒内陷寒战乃属火热内盛,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血肉腐败,热邪壅盛,疮毒内陷所致之热毒壅盛证。
此二证共同的病机是里热亢盛,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O所说:"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热。
"所以除恶寒战栗外,还有发热烦渴,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等相同的临床表现,但外寒里热寒战尚有寒邪外束,所以出现头身疼痛,脉浮紧之表寒证;疮毒内陷之寒战则无表寒证,而有疮疡局部红、肿、热、痛的临床特征。
外寒里热寒战,宜用解表清里之法,选用防风通圣散化裁治之;疮毒内陷寒战,宜用清热泻火托毒法,方选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化裁。
疟疾寒战:疟疾是由于感受疟邪,邪在牛表半里与营卫相搏,正邪相争所致,临床上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一般根据寒热之轻重,分为正疟、温疟、寒疟、劳疟等类型。
正疟者即典型的疟疾,治宜和解达邪,用小柴胡汤加常山、青蒿;温疟者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治当清热达邪,用白虎加桂枝汤加柴胡、常山等;寒疟者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治当辛温达邪,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劳疟者正虚久病之疟,治当扶养正气,调和营卫,用何人饮加减。
寒战一症,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
寒战之后,继见发热者,多为阳气来复,正气尚盛的表现;若寒战之后,不发热,或战汗后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则为阳虚内寒或阳微欲脱之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献别录]《景岳全书.伤寒典下》:"战与栗异,战由乎外,栗由乎内也。
凡伤寒欲解将汗之时,若其正气内实,邪不能与之争,则但汗出自不作战。
所谓不战,应知体不虚也。
若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甚者为战,正胜邪则战而汗解矣。
故凡邪正之争于外者则为战,战其愈者也。
邪正之争于内者则为栗,栗其甚者也。
论曰:阴中于邪,必内栗也。
夫战为正气将复,栗则邪气肆强,故伤寒六七日,有但栗不战,竟成寒逆者,多不可救,此以正气中虚,阴邪内盛,正不胜邪而反为邪所胜,凡遇此证,使非用大补温热之剂,及艾灼回阳等法,其他焉得御之?"《医宗必读》:"战者身动,栗者鼓颔,邪欲解也。
栗而不战,阴盛阳虚,干附四逆汤。
"《中医内科证治概要.恶寒》:"寒邪外束,而内热不透,或热深入里而格阴于外,皆可产生恶寒不解,或寒栗而振,或四肢厥冷等症。
" 3.身热肢寒[概念]身热肢寒,是指热病周程中同时出现既有发热又有肢冷的症状而言。
《素问.厥论》曾有:"身热""手足寒"的描述;《伤寒论》则有"热深厥深""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的记载,并把身热与肢寒作为一个主症加以辨证论治。
后世医家皆宗仲景之说。
身热肢寒可见于外感热病初期,因风寒之邪束于肌表,正邪相争,身热始起,此际四肢亦觉寒冷,但为时短暂,随热势转盛而肢温,故不属本篇讨论范围,详见"恶寒发热"节。
[鉴别]常见证候热深厥深身热肢寒:壮热不退,手足厥冷,头痛胸闷,面赤气粗,烦躁谵语,继则神昏,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而干,脉滑数或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