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

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

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是以姚梅龄为代表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方法,其要点如下:一、四诊合参,全面分析病情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注重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外在症状,听取患者的主观感受,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以及用手进行脉诊,全面分析病情,寻找病因和病机。

二、辨证施治,针对病机选择治疗方法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机辨证,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鉴别诊断时,要注意辨别寒热虚实等不同病机,结合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辨别病因病机,确定病名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之一是辨别病因病机,确定病名。

在鉴别诊断时,要分析病因,即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了解病机,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从而确定病名,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四、辨别病情轻重,确定治疗方案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之一是辨别病情轻重,确定治疗方案。

在鉴别诊断时,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确定治疗的重点和方法。

对于轻度病情,可以采用温通解表、健脾和胃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重度病情,可以采用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

五、辨别病程阶段,制定预后预防策略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之一是辨别病程阶段,制定预后预防策略。

在鉴别诊断时,要判断病程的不同阶段,了解病情的发展趋势和预后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预防策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

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要点包括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辨别病因病机、辨别病情轻重和辨别病程阶段等。

通过全面分析病情,确定病名,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预防策略,以达到治疗内科疾病的目的。

姚梅龄中医内科鉴别诊断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医内科的发展和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中医临床各科鉴别诊断

中医临床各科鉴别诊断

爱处暗室,爱倚门后,见人则惊 避; 心悸可见促、结、代、疾、迟 卑揲一般无促、结、代、疾、迟 等脉象。 等脉象。
16
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相当于胃肠神经官能症,冠心病等
共同点:心胸躁动不安。 不同点:
心悸 心中剧烈跳动;
奔豚 上下冲逆;
发自于心。
发自少腹。
17
胸痹与悬饮(相当于结核性胸膜炎) 共同点:胸痛。 不同点: 胸痹
属性 转归
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 忡。
15
心悸与卑(揲)的鉴别(10.5版,不见于11.5版)
共同点:均有胸中不适感。 不同点:
心悸
无情志异常; 胸中不适缘于心跳, 有时坐卧不安,但不避人;
卑揲
为一种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证; 卑揲之胸中不适由于痞塞,
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 具有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 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 多种症状。
10
肺痨与肺痿的鉴别
共同点:病位均在肺。 不同点:
肺痨 具有传染性,是痨虫侵袭肺 部而导致的一个独立的慢性 传染性疾病; 肺痨的晚期也可转属肺痿;
肺痿 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如肺 痈、肺痨,久嗽)后期转归 而成;
喘证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
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 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 无抬肩撷肚 哮多兼喘
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 症状
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喘未必兼哮
5
哮病与支饮的鉴别
支饮:相当于喘息性支气管、慢性支气管炎。 共同点:均有咳逆上气,喘满,咳痰等表现。 不同点:
癫证

中医骨科鉴别诊断

中医骨科鉴别诊断

中医骨科的鉴别诊断主要涉及两个方向,一个是骨折,另
一个是骨髓瘤。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

其主要症状包
括疼痛、肿胀、畸形和功能障碍。

X线片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可以观察到骨质的断裂和移位。

对于骨折,中医的治疗方法
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和外固定,同时结合药物治疗,如中草药
和膏药,以促进骨折愈合。

骨髓瘤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侵犯骨髓,引起
骨痛、贫血、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骨髓瘤细胞在骨髓腔内无
限增生,分泌破骨细胞活动因子,促使骨质吸收,引起弥漫
性骨质疏松或局限性骨质破坏。

因此,对于骨髓瘤的鉴别诊断,除了观察临床症状外,还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和骨髓穿刺
等检查。

总的来说,中医骨科的鉴别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根据不同的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骨科也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鉴别诊断(详细)

中医鉴别诊断(详细)

鉴别诊断
1、感冒与风温鉴别
2、普通感冒与流行感冒鉴别
3、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鉴别
4、哮证与喘证鉴别
5、实喘与虚喘鉴别
6、胸痹心痛与真心痛鉴别
7、胸痹心痛和胃痛鉴别
8、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9、出血部位与相应脏腑
10、咳血与吐血的鉴别
11、紫斑与丹毒的鉴别
丹毒以皮肤色红如红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色不褪,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12、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13、胃痛与胃痞、真心痛、胁痛和腹痛鉴别
14、呕吐与反胃的鉴别
15、呕吐与噎膈鉴别
16、痢疾和泄泻的鉴别
17、暴痢与久痢的区别
18、便秘与积聚鉴别
19、虚秘和实秘的区别
20、水肿与鼓胀的鉴别
21、阳水与阴水区别
22、癃闭与淋证鉴别
癃闭以排尿困难,小便量少甚至点滴全无为特征,其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与淋证相似,但淋证尿频而疼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出量低于正常,严重时无尿排出。

23、黄疸与萎黄的鉴别
24、中风脱证与闭证鉴别
25、中风中脏腑阳闭与阴闭的区别
26、黄疸阳黄、急黄、阴黄的区别
27、小儿泄泻的大便性状辨别:
28、疳证与食积、厌食进行鉴别。

中医各病鉴别诊断

中医各病鉴别诊断

中医各病鉴别诊断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强调“辨病辨证”。

其中,鉴别诊断是中医诊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全面的辨证分析,中医医师可以识别不同疾病之间的差异,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中医各病的鉴别诊断方法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

一、寒热病的鉴别诊断寒热病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两类疾病,其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病情和治疗原则上的差异。

对于患者来说,寒热病的准确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1. 寒病的鉴别诊断寒病主要由寒邪侵袭引起,其表现为寒性症状如寒战、畏寒等。

在舌象方面,常见舌苔白而腻。

在脉象方面,脉沉迟为寒病的特点。

治疗原则:驱寒解表,温阳散寒。

2. 热病的鉴别诊断热病主要由热邪侵袭引起,其表现为热性症状如发热、口渴等。

在舌象方面,舌红苔黄为热病的特点。

在脉象方面,脉浮数为热病的表现。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凉血降火。

二、虚实病的鉴别诊断在中医学中,疾病可分为虚证和实证。

虚实病的诊断对于中医的治疗至关重要。

1. 虚证的鉴别诊断虚证主要由体内致病因素过重,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导致。

患者常表现出乏力、神疲、食欲不振等症状。

舌象方面,舌质淡、舌苔薄白为虚证的特点。

脉象方面,脉弱缓为虚证的表现。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温阳壮阴。

2. 实证的鉴别诊断实证主要由外感邪气或内产实症导致。

患者常表现出身热、躁动等症状。

舌象方面,舌红苔黄为实证的特点。

脉象方面,脉数滑为实证的表现。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祛湿化痰。

三、内外感病的鉴别诊断内外感病指的是中医学中的两类疾病,其病机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1. 外感病的鉴别诊断外感病主要由外邪入侵引起,其表现为寒热、头痛等症状。

舌象方面,舌体偏红为外感病的特点。

脉象方面,脉浮紧为外感病的表现。

治疗原则:解表散寒、清热解毒。

2. 内伤病的鉴别诊断内伤病主要由内伤因素引起,其表现为消化不良等症状。

舌象方面,舌体可呈红苔厚腻。

脉象方面,脉弦滑为内伤病的表现。

治疗原则:补益脾胃、调和气血。

中医内科学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鉴别诊断

考点一:以下病症的比拟鉴别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相互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拟、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医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①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②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的病症,如风温初起极似风热感冒之征,一般而言,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温热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2、一般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①一般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的流行特点。

假设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复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②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发病迅速,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具有流行性,传变迅速,医治不及时易发生其他变证。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诊断①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以表证为主,可兼有咳嗽。

治以辛温解表。

方选荆防败毒散。

②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以咳嗽为主,可有表证。

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选三拗汤合止嗽散。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诊断①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

治以辛凉解表。

方选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②风热咳嗽: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选桑菊饮加减。

5、风热咳嗽与肺痈的鉴别诊断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_(32个病症)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_(32个病症)

1中医痞满鉴别诊断:1.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1.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1.3痛,不属结胸。

1.4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1.5痞满与胸痺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痺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痺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2胁痛鉴别诊断:2.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2.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3黄疸的鉴别诊断:3.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飢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其特征是双目不黄,常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鉴别诊断】
【痹症】
痹症与痿证的鉴别:
版本1:本病当于“痿症”相鉴别。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版本2:本病当于“痿症”相鉴别。

其鉴别的要点是看有无疼痛。

痿病以肌肉软弱无力或萎缩为临床特征,并无疼痛,因肌肉软弱无力而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痹病以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为临床特征,因疼痛或关节变形而行动艰难,因行动艰难肌肉少用而渐瘦,但不至瘫痪。

结合专科检查及临床体征,二者不难鉴别。

【痿症】
【痿证与偏枯】偏枯亦称半身不遂久则患肢肌肉枯瘦,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其瘫痪是由于中风而致,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痿证与痹证】痹证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不能运动,肢体长期废用,亦有类似痿证之瘦削枯萎但痿证肢体关节一般不痛,痹证则均有疼痛,其病因病机,治法也不相同,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腰痹病】
腰痹与腰软鉴别:
应于“腰软”相鉴别。

腰软指的是腰部软弱无力为主的病症,少有腰部酸痛,但多见发育迟缓,而表现为头项软弱,手足瘫痿,甚至鸡胸龟背等,多发生在青少年人。

【眩晕】
本病当与中医“头痛”相鉴别。

头痛多由于外感六淫,或肾精不足,肝阳上亢而致。

气血逆乱,清阳不升,脑失所养是头痛主要病机。

眩晕则是由于气血亏虚,或肾精不足,肝阳上亢而致。

可由风、火、痰、虚多种原因引起,属标实本虚之证。

【胃痛】
1.痞满
胃痛与痞满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痞满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

胃痛以疼痛为主,痞满以痞塞满闷为主;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者则无压痛。

2.心痛
胃处腹中之上部,心居胸中之下部,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谓:“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

”《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
所说:“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

”心与胃的位置很近,胃痛可影响及心,表现为连胸疼痛,心痛亦常涉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故应高度警惕,防止胃痛与心痛,尤其是防止胃痛与真心痛之间发生混淆。

胃痛多发生于青壮年,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其位置相对较低,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隐痛,痛势一般不剧,其痛与饮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吞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病症状,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胃的检查异常;心痛多发生于老年,其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其位置相对较高,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绞痛,有时剧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阴循行部位,痛势较急,饮食方面一般只与饮酒饱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心悸,短气,汗出,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心电图等心脏检查异常。

3.胁痛
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

但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B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4.腹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从大范围看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的疼痛,胃痛常伴腹痛的症状,腹痛亦常伴胃痛的症状,故有心腹痛的提法,
因此胃痛需与腹痛相鉴别。

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位置相对较低。

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

相关部位的X线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B超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肩周炎】
肩周炎应当与颈椎病相鉴别,颈椎病虽有肩臂放射痛,但在肩臂部往往无明显压痛点,右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但肩部活动尚可,必要时可加摄颈椎X线片鉴别。

【项痹病-颈椎病】
本病应与落枕相鉴别,二者均可有颈部不适、旋转不利等症状。

但前者多为慢性损伤,常有神经根受压症状,上肢放射麻木。

后者多为急性发作,多见肌肉痉挛疼痛。

临床可借助X线和MRI来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