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实践

合集下载

《2024年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范文

《2024年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范文

《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河流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不仅威胁到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因此,对城市河流水环境进行修复以及水质改善技术研究,成为了一个迫切且重要的任务。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城市河流的环境问题,并探讨有效的修复和水质改善技术,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城市河流水环境现状及问题(一)现状当前,许多城市的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表现为水体黑臭、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等问题。

这些污染问题不仅影响了河流的生态环境,也威胁到了市民的饮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

(二)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直接或间接排放到河流中,以及城市硬化地面导致的雨水径流污染等。

此外,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水体自净能力的减弱也是重要的原因。

三、水环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一)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底泥疏浚、引水冲刷、水体置换等。

底泥疏浚可以去除污染底泥,减少内源污染;引水冲刷可以引入清洁水源,稀释污染物质;水体置换则是通过更换新的水源来改善水质。

这些技术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二)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或其代谢活动来降解污染物,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生物膜技术、生物浮床技术、人工湿地等。

这些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环保等优点,是当前研究和实践的热点。

(三)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来改变污染物的性质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投加絮凝剂可以沉淀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投加氧化剂可以降低水中的有机物和铁、锰等重金属。

然而,化学修复技术可能产生二次污染,需要谨慎使用。

(四)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通过恢复和重建河流生态系统来改善水质。

这包括植被恢复、鱼类放流、湿地保护等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增加河流的自净能力,提高水体的生态价值。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地发展与实践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地发展与实践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实践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翔我国城市河流有90%左右受到污染,出现水体滞流、多处于厌氧状态、复氧能力差、淤积严重、透明度低、甚至发生黑臭等现象。

由于城市水体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城市有限受纳水—N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体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导致河水中COD、NH3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水体的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日益衰退,水体修复和水生态功能恢复的难度明显加大,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

同时,城市污水中氮磷污染物未经有效去除,又成为城市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重要诱因,造成水体生态功能的衰退甚至丧失,水生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

“有水皆污”、“河道黑臭”已经成为许多城市面临亟待解决的环境顽疾。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体修复技术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方法,国家重大水专项城市主题在“十一五”期间重点针对城市水体修复技术开展了研究集成和示范应用,突破了44项关键技术,建立了25项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水体修复积累了技术集成方案和工程实践经验。

1城市水体修复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思路城市水体修复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原理,综合运用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的方法,使污染水体得到改善或恢复所采用的技术。

其特点是充分发挥现有水环境工程的作用,综合利用流域内的湿地、滩涂、水塘、堤坡及水生生物等自然资源及人工合成材料,对城市水域自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进行强化恢复或提升。

生态修复是相对于生态破坏而言的,生态破坏就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因而生态修复就是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就是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其本质是恢复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

修复的目的就是要再现一个自然的、能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使它与它所在的生态景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但要将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到受损前的水平是一项艰巨、困难和漫长的工作。

水生态环境修复研究现状及发展

水生态环境修复研究现状及发展

水生态环境修复研究现状及发展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在我国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水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目前我国的水生态环境污染状况十分严重,有60%以上的水体被污染。

水生态修复技术是生态工程技术的一种,主要利用水生态学中自我修复的原理对受污染的水体进行修复。

本文简要介绍了水生态修复技术类别,分析了其在水环境修复技术及应用现状,展望了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发展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前进发展,城市的水生态环境收到了较大的影响,水资源被大量开发,以至于城市水生态环境超过了所能承载的范围而被破坏。

并且在城市发展进步的同时,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在日常对水质量的标准也不水涨船高。

因此提高水环境质量迫在眉睫,而水生态环境修复是提高水环境质量的必经之路。

1水生态环境修复面临的挑战1.1 水生态环境中存在多元污染水质是水生态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水生态供水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都受其影响。

通过有关专家研究分析,对水污染问题进行及时遏制,才能实现水生态的恢复。

水质的提升对水生态环境修复至关重要。

水生态环境中水质污染主要分为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两种[1],城市的工业废水已经生活污水的排放是点源污染的重要原因。

所以城市中的污水处理工艺和给排水体制对降低水生态中点源污染至关重要。

面源污染相对于点源污染来说,对水体污染的范围更大,比如酸雨侵蚀对水生态环境的大范围污染。

水生态系统中的土壤污染、地表沉积物污染以及化肥农药流入水域的污染都属于面源污染。

城市中主要存在点源污染,而处置方法主要是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监测并排放。

面源污染由于其在水域中的分布范围较广且不确定因素大,治理难度也相对较大。

1.2 河流过度开发为了调控水生态系统中的水资源,国家的水务部门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加大看重视。

《2024年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范文

《2024年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范文

《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河流的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环境修复和水质改善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城市河流水环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的相关研究,旨在为解决城市河流环境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城市河流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一)水环境现状城市河流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水体富营养化、黑臭现象、水生态失衡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污染源的排放,以及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

(二)问题分析1. 污染源控制不足:城市河流污染源复杂多样,难以全面控制。

2. 生态系统破坏: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

3. 治理技术落后:部分地区治理技术落后,难以有效解决水环境问题。

三、水环境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一)污染源控制技术1. 工业废水处理: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 生活污水处理:推广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污水直排。

3. 农业污水治理:采取源头控制、农田水土保持等措施,减少农业污水对河流的污染。

(二)水生态修复技术1. 人工湿地: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2. 水生植物修复:利用水生植物吸收、转化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

3. 微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分解水中的有机物,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三)水质改善技术1. 物理法:采用物理方法如吸附、过滤、沉淀等,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

2. 化学法:利用化学药剂与水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降低其浓度。

3. 生物法:利用生物膜、生物滤池等生物反应器,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改善水质。

四、技术应用案例分析以某城市河流为例,该河流面临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导致水体黑臭,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该地区采取了以下措施:1. 污染源控制:加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的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水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挑战研究

水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挑战研究

水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挑战研究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水生态平衡破坏等。

为了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水生态修复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水生态修复的实践案例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一、水生态修复的概念与目标水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和措施,对受损的水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使其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实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其主要目标包括改善水质、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增强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等。

二、水生态修复的实践案例1、河道生态修复许多城市的河道由于长期受到污水排放、垃圾倾倒等影响,水质恶化,生态功能丧失。

通过清淤、岸坡整治、水生植物种植等措施,河道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例如,某市对一条受污染的城市内河进行了综合治理,清除了河道内的淤泥和垃圾,修建了生态护坡,种植了多种水生植物,同时引入了活水,使得河道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了Ⅲ类,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湖泊生态修复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但由于围湖造田、过度养殖、污水排放等原因,湖泊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

通过退田还湖、生态清淤、生态补水、水生植被恢复等措施,湖泊的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恢复。

比如,某大型湖泊由于周边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排放,水质严重恶化,蓝藻爆发频繁。

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实施了环湖截污、生态清淤、湿地建设等工程,湖泊的水质逐渐好转,水生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3、湿地生态修复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蓄水调洪、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功能下降。

通过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如湿地补水、植被恢复、栖息地重建等,湿地的生态功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例如,某地的一处重要湿地由于围垦和开发,湿地面积大幅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水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应用于湖泊、河流、水库、湿地等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改善,其中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人工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恢复等多种技术手段。

以下将分别对这些技术进行介绍及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植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植物的吸附、吸收、转化和降解等功能,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和清除的一种修复方法。

植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湿地植被带、水生植物、陆生植物等不同植被形式来进行植物修复。

在湖泊和河流水域,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可以有效清除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同时提高溶解氧含量,改善水体水质。

目前,植物修复技术已经在一些湖泊和水库修复工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人工湿地修复技术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构建人工湿地系统,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水中的有机物、营养物和重金属等进行净化和处理的修复技术。

人工湿地修复技术在城市河道、园林湖泊、工业废水处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构建湿地过滤带、潜流湿地、植物滤池等人工湿地系统,有效地改善了水体生态环境,并提高了水质净化效果。

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是指通过引入、保护和恢复水体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生物种类,重新建立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然平衡的修复技术。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在水域引种保护濒危物种、恢复鱼类和水生生物的栖息地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群落的平衡性。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和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水生态修复技术已成为水环境修复的重要手段。

未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高效、低成本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效、低成本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将得到更多的研发和应用。

通过利用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自然生物修复技术,改善水体环境的同时也能够有效节约成本,提高修复效率。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造成了许多水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为了改善水环境和保护水生态系统,水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通过人为的手段对受损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从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

本文将探讨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1. 湿地修复技术湿地是水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具有水土保持、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湿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

湿地修复技术是利用人工手段对受损湿地进行修复,目前主要采用植物修复、土壤修复和水体修复等方法。

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湿地修复技术已经成熟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和净化能力,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体净化和生态修复中。

目前,通过构建人工湿地和植物滤池等方式,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修复已成为一种主要的修复手段。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转化和降解的技术。

目前,常用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土壤-植物共存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和藻类修复技术等。

这些技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修复,可以有效地改善水环境质量。

随着人们对水环境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加,水生态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水生态修复技术将更加注重对修复效果的长期监测和评估,以及对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研究。

新型的生物修复技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也将逐渐成为应用的热点。

2. 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技术将逐渐向综合治理发展,通过整合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土壤修复和水利工程等多种修复手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水生态修复体系,实现对污染水体的综合修复和生态重建。

受损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

受损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

受损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索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各类自然灾害频发,使得环境受损的现象不断增加。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科学家们积极寻求受损环境修复的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探讨受损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期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一、土壤修复技术土壤污染是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一环,在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工业废弃物的排放等原因,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土壤修复技术是修复受损土壤生态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改良、土壤通风和土壤多孔介质的应用等方法。

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提高植物的生长环境,从而促进土壤修复。

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酸碱度调节、土壤添加剂和土壤污染物迁移转化等方法。

通过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添加吸附剂等物质来减少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从而修复受损的土壤。

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来修复受损的土壤。

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物膜修复等方法。

植物修复利用植物的吸收、转运和沉积能力来修复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微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对有毒物质的降解能力来修复土壤,生物膜修复利用生物膜对有害物质的吸附和分解能力来修复土壤。

二、水体修复技术水体污染是全球环境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不断扩张,造成了水域污染的严重现象。

水体修复技术对于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水文学调整、流量削减和水质净化等方法。

通过调整水流的路径和速度,减少水流对沉积物和污染物的搬运,从而改善水体环境。

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水质调节、氧化还原、吸附和沉淀等方法。

通过调节水体的pH值、添加化学物质来改善水质,并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吸附剂和沉淀剂等来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实践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翔我国城市河流有90%左右受到污染,出现水体滞流、多处于厌氧状态、复氧能力差、淤积严重、透明度低、甚至发生黑臭等现象。

由于城市水体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城市有限受纳水—N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体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导致河水中COD、NH3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水体的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日益衰退,水体修复和水生态功能恢复的难度明显加大,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

同时,城市污水中氮磷污染物未经有效去除,又成为城市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重要诱因,造成水体生态功能的衰退甚至丧失,水生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

“有水皆污”、“河道黑臭”已经成为许多城市面临亟待解决的环境顽疾。

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体修复技术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方法,国家重大水专项城市主题在“十一五”期间重点针对城市水体修复技术开展了研究集成和示范应用,突破了44项关键技术,建立了25项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水体修复积累了技术集成方案和工程实践经验。

1城市水体修复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思路城市水体修复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原理,综合运用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的方法,使污染水体得到改善或恢复所采用的技术。

其特点是充分发挥现有水环境工程的作用,综合利用流域内的湿地、滩涂、水塘、堤坡及水生生物等自然资源及人工合成材料,对城市水域自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进行强化恢复或提升。

生态修复是相对于生态破坏而言的,生态破坏就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因而生态修复就是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就是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其本质是恢复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

修复的目的就是要再现一个自然的、能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使它与它所在的生态景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但要将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到受损前的水平是一项艰巨、困难和漫长的工作。

从一定意义上讲,修复又可定义为使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受损前的水平。

就是针对具体受损的生态系统,找出目前环境条件的限制性因素,根据生态工程学原理,对该系统实施种群组建或重建,恢复其原有的生物多样性,使其达到具备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的能力。

因此,要从生态、社会需求出发,实现生态修复所期望达到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恢复能够达到上述效益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对系统物理、化学、生物甚至社会文化要素的控制,带动生态系统的恢复,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

基于上述原理,城市水体修复的总体技术思路为:控源为本,调配优先,多元为辅,强化应急,景观共建。

控源为本:城市水体的水质改善应以污染源控制为根本,控源以水环境容量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水体收纳污染负荷的总量和浓度控制。

调控优先:大多数城市水体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生态基流不足而引起的水流缓滞,导致水体的自净能力退化甚至丧失,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

因而水质改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水系调配或是引入其他水源(例如满足补水水质要求的再生水和城市雨水径流),改善水动力流态,实现水体的良性循环。

多元辅助:在实现控源和调配目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多元生态系统构建、河水充氧、底质控制等辅助技术促进和提升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的效果。

强化应急:人工强化处理方法是针对河水(包括循环和旁路)的人工处理技术,通常投资和成本较高,一般常用于需要紧急应对的场合(例如污染事故,黑臭河道等)。

景观共建:城市水体大多具有一定城市景观功能,在采用生态处理技术时,可考虑与景观建设相结合,起到良好的感官效果。

2水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城市水体修复技术按照治理对象可以分为河道底质改善、河道生态修复、河流水动力调控和河水强化处理等4类技术,整体技术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

2.1城市河流水动力调控技术自然状况下,河流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水体中的溶解氧足以满足自净过程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需要的氧量。

但是当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或超负荷污染时,过量的有机物排入水中,大气复氧不能及时补充消耗的溶解氧,溶解氧含量大幅降低,出现缺氧或无氧的河段,从而威胁好氧生物的生存。

另外,水体中溶解氧过低,导致厌氧细菌繁殖,形成厌氧分解,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气体,发生黑臭问题。

此时,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改善水质。

该类技术包括水量水质调配和曝气复氧,见图2。

在污染严重的水体中,单靠自然复氧作用,河水的自净过程非常缓慢。

故需要采用人工曝气弥补自然复氧的不足。

河道人工曝气技术作为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无二次污染的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在很多场合被优先采用。

河道人工曝气技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增强水体的净化功能,消除黑臭,减少水体污染负荷,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另外,河道曝气技术因地制宜,占地面积相对较小,投资省、运行成本低,对周围环境无不良影响,如果与综合利用相结合,还可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工程的长效管理。

但是要真正发挥河流水体人工曝气复氧技术的实际效益,还必须制订应用该技术的具体方案,得出可行的增氧量、曝气方式、季节最优化组合,并充分考虑城市景观和经济性原则。

常用曝气技术特点见表1。

2.2城市河道底质改善技术在城市河道中,底泥是陆源性入河污染物(营养物、重金属、有机毒物等)的主要蓄积场所。

在不同的环境影响(温度、风浪和溶氧等)条件下,底泥既可以净化湖泊水体,也可以因富含污染物而成为潜在的内源性污染源污染水体,增加上层水体污染负荷。

底质改善技术则是有效遏制这类内源污染物释放的有效手段,常用的有底质清淤及原位修复技术、景观河道生态修复型底泥疏竣与处理处置技术等。

(1)底质清淤及原位修复技术。

底泥生态清淤采用生态清淤工程将污染最重、释放量最大的上层污染底泥依据环保要求移出水体,避免因河流、湖泊内的底泥释放和动力作用下的再悬浮和溶出后可能造成的河水富营养化和藻类产生和发展问题,从而达到控制底泥释放二次污染的目的。

它是控制内源污染效果较为明显的工程技术措施之一。

在采用原位修复技术,利用研发的环境友好型双固定化功能载体及筛选的具有高效净化性能的功能生物,通过河道底质良性生境的构建、定向强化净化及底质基质促进剂的使用,进行污染底质原位生态固化-覆盖联合修复。

(2)景观河道生态修复型底泥疏竣与处理处置技术。

底泥也是水生态系统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其理化特性直接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可以考虑河湖底泥疏浚与底栖生态重建的优化协同,避免过量疏浚造成的河湖底泥生态支持力下降、疏浚底泥易地处理的环境和经济成本问题,发展可实施精准疏浚的河湖底泥生态修复型疏浚技术。

(3)底质基改造与污染生态修复技术。

从单一的清淤、硬底化、引水冲污、曝气增氧等治理技术研究转为对多项治理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以降低河道治理的投资、运行成本和保证持续稳定的治理效果。

对底泥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表明,相对于物理、化学修复,对目前以有机物含量高、Eh 偏低的重污染为特点的城市河道底泥,在改善基底理化环境基础上,采用生物修复,特别是植物修复方法可能更加适宜。

(4)疏浚底泥与处理处置技术。

根据疏浚底泥自然沉降速率设计水力疏浚底泥排泥场,避免水力清淤污泥随自然澄清液回流再次排入水体。

针对清淤污泥,开发了高效脱水以及制建材、制陶粒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了疏浚底泥的可持续管理。

(5)底泥污染抑制剂技术。

针对底泥在厌氧条件下释放污染物导致水体水质恶化的问题,开发出具有强氧化作用、高效释氧作用、物理阻隔作用和化学固化作用等的底质抑制剂(材料),对抑制黑臭、应对突发污染事故等具有显著、快速的控制效果。

2.3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1)复合型生态浮岛水质改善技术。

以水生植物的优选和可修复水体生物多样性的生态草植入为主要组成部分,对氮、磷营养物和有机物等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可改善水体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减缓藻类的增长速率、减弱藻类暴发程度),减少以再生水为补给水源的景观水体换水频率。

无外部水源补充条件下,夏季可延缓藻类暴发时间1~2 d,暴发峰值也可降低约30%。

该技术尤其适合北方地区以再生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滞流/缓流景观水体水质的保持与改善。

(2)多级复合流人工湿地异位修复技术。

通过多级复合流人工湿地的构建,解决了传统人工湿地的运行效果不稳定、脱氮效果一般、填料易堵及冬季处理效果差等多项难题,使其出水主要水质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

该技术对COD、总氮、总磷具有较好去除效果,在进水水质波动较大,水质较差的条件下,出水水质仍可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要求,多级潜流湿地示范工程在稳定运行阶段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可达到70%~90%。

该技术主要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改善及长期保持,适用于征地方便的地区。

(3)城市黑臭河道原位生态净化集成技术。

包括底泥污染控释与底质生境改善、黑臭河水生物栅净化与控藻、黑臭河水生态接触氧化等。

形成了城市黑臭河道原位生态净化集成技术体系,将浮船式增氧机作为混凝药剂的投加、溶解、搅拌、反应的动力设备,从而把增氧和混凝有效地结合起来;科学控制增氧机与生态浮床之间的距离,消除增氧机对生态浮床上植物生长及其净化污染物的负面影响;利用生态浮床水下部分的接触沉淀和物理吸附作用,促进化学混凝后水体的加速和稳定澄清,防止增氧机工作及水流搅动引起的絮体再悬浮,保障工程效果的长效性。

按该方法设计的技术系统具有集成化程度高、投资和能耗低、易于操作、便于管护、快速长效等优点。

(4)景观河道生态拦截与旁道滤床技术。

生态滤床是在自然湿地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人工设计的污水处理生态工程技术,利用系统中的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染物的高效降解,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具有投资少、运行维护费用低、管理简单、景观生态相容性好、自然社会效益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各类型污水。

生态滤床一般通过旁河的形式,将河水引入滤床中,系统内填充具有脱氮除磷功能较强,且比表面积大的多孔介质,使其具备了良好的水力学性能,能较好地截留河水中的颗粒物。

通过植物选择、碳源调控、溶解氧调控、前置或后置强化除磷等手段,提高其脱氮除磷效率。

(5)生态护坡技术。

生态护坡工程是一项建立在可靠的土壤工程基础上的生物工程,是实现稳定边坡、减少水土流失和改善栖息地生态等功能的集成工程技术。

其目的是为了重建受破坏的河岸生态系统,恢复固坡、截污等生态功能。

2.4城市河水强化处理技术(1)城市河湖水系原位强化处理关键技术。

开发缓流水体强化循环流动和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强化水体流动,削减水中污染物和营养盐含量,改善水质。

提出了不同流速对常见水华藻类和混合藻类的影响,并提出了水华控制流速;对不同填料进行了接触氧化试验,筛选了最佳填料,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主要污染物去除率为叶绿素40%、COD 50%、TN 20%、TP 40%、NH3_N 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