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耐盐性育种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小麦品种间耐盐性的遗传分析

小麦品种间耐盐性的遗传分析

小麦品种间耐盐性的遗传分析随着海水倒灌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土地的盐碱化问题愈发突出。

而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面临盐碱地的适应问题,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小麦品种间耐盐性的遗传分析,则是该领域内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小麦品种间耐盐性的差异小麦对盐分的耐受力因品种不同而异。

一些耐盐品种在高盐条件下仍然能保持较好的生长状况,而一些沙质耕地上栽培的小麦品种对盐碱度高的土地却显得无能为力。

因此,探究小麦品种间的耐盐性差异是耐盐育种的重要前提。

二、耐盐性的遗传性小麦的耐盐性既包括遗传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

经过许多研究现场表明,小麦的耐盐性遗传性较高,与耐盐品种的遗传基础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很多耐盐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的,这增加了耐盐育种的难度。

三、耐盐相关基因的筛选在探究耐盐性的遗传性的同时,寻找耐盐相关基因也逐渐成为了许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方向。

2016年研究人员通过建立高盐条件下小麦差异表达基因谱,筛选出12个耐盐相关基因。

又有研究表明,小麦的耐盐性与根部离子采集、转运和调节有关。

因此,针对小麦耐盐基因,如调控根部离子平衡的SOS1基因、ABF转录因子、BARE3基因、MYB转录因子等,也成为了研究热点。

四、遗传工程在耐盐育种中的应用近年来,遗传改良在育种中的应用逐渐普及,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种方法通过转基因技术,使得小麦的耐盐相关基因得到了增强,从而在盐碱土壤上更好地生长和产量。

当前,农业界在耐盐育种方面展开了大量的实验。

例如利用OsAKT1水稻基因进行小麦转化,通过增强小麦根系的离子平衡调控,提高了小麦的耐盐性和产量。

总之,研究小麦品种间耐盐性的遗传分析,不仅能够为耐盐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还能为了解小麦遗传变异规律和遗传育种的理论完善做出贡献。

藜麦种质资源及抗旱和耐盐的研究进展

藜麦种质资源及抗旱和耐盐的研究进展

藜麦种质资源及抗旱和耐盐的研究进展藜麦是一种野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南美洲、西亚和欧洲。

近年来,由于其高蛋白、高营养价值以及良好的环境适应性等特点,藜麦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全球各地对藜麦种质资源的研究已经展开,涉及到藜麦的产量、品质、适应性以及抗逆性等不同方面。

藜麦种质资源目前藜麦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工作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大部分藜麦种质资源都集中在南美洲,其他地区种质资源数量比较有限。

但是随着人们对藜麦种质资源的重视,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开始积极开展藜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

已经发现了大量藜麦的荒漠型、山地型、杂交型等不同类型藜麦资源,这些资源可以为藜麦的种质改良提供丰富的遗传基础。

抗旱性研究藜麦对干旱的适应性非常强,其生长期间仅需少量水分就可以生长良好。

但是藜麦在生长初期对干旱的适应性比较差,要想让藜麦具备更强的抗旱能力,需要通过遗传改良等手段进行研究和改进。

目前,国内外一些科学家通过对藜麦抗旱相关基因的研究,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基因,这些基因可以为藜麦的抗旱育种提供重要的参考。

耐盐性研究藜麦对盐碱地的适应性非常强,其可以在盐碱地上正常生长和发育。

这主要得益于藜麦对盐分的耐受能力很强,其种子和幼苗可以承受高浓度的盐分。

目前,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都在积极探索藜麦的耐盐基因,并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耐盐基因的精准修饰,从而进一步提高藜麦在盐碱地上的适应性和产量。

总体来说,藜麦的种质资源丰富,其抗旱和耐盐性能力突出,为其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但是目前藜麦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未来需要加强对藜麦的研究和开发。

水稻耐盐研究进展及展望

水稻耐盐研究进展及展望

DOI:10.19904/14-1160/s.2022.09.004水稻耐盐研究进展及展望蒋子凡(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摘要:土地盐碱化是世界范围内农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全面了解盐胁迫对植物的危害性以及植物盐胁迫响应机制,将为增强作物耐盐能力提供研究基础。

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日益严重的土地盐碱化制约了其产量与品质。

综述盐胁迫条件对水稻生长发育、生理生化产生的影响以及目前对于水稻耐盐相关基因的研究,以期通过分子生物技术培育耐盐水稻新品种,实现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提高,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水稻;耐盐性;数量性状基因座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9-0010-03中国图书分类号:S511文献标志码:B作者简介:蒋子凡(1997—),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玉米遗传育种。

在世界范围内,盐渍土面积约8.33亿hm 2,占总耕地面积的1/5。

而且随着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极端气候增多、淡水资源不断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盐渍土面积还在不断扩大[1]。

水稻作为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深入了解耐盐机理、提高水稻的耐盐能力,能够提高对于盐渍土地的利用率,提升经济效益,对缓解世界粮食危机具有重大意义。

造成土壤盐分过高的原因有很多,目前已知高盐地下水灌溉、沿海地区海水释放等因素导致土地盐分积累[2]。

盐胁迫对于作物的伤害主要是脱水、渗透性应激反应、积累离子毒害和离子不平衡,最终导致作物缺乏营养。

这些伤害会抑制作物生长,造成减产甚至死亡。

土壤中盐分过多会导致土壤板结,植物难以建立根系。

土壤含水量减少,水势降低,引起渗透胁迫,造成植物水分亏欠,影响作物吸收营养物质,导致植株营养缺乏。

已有研究表明,许多基因在盐胁迫下可发挥调节作用,提升作物耐盐性。

虽然不同作物的抗逆能力不同,但在盐胁迫下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会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水稻耐盐性是指在盐害环境下水稻对抗外界盐胁迫的能力。

桑树耐盐性研究进展

桑树耐盐性研究进展
( 湖北省农业科学 院 经济作物研究所 ,湖北 武汉 40 6 ) 3 0 4
摘 要 :从盐胁迫对桑树叶片光合特性、 膜透性、 抗氧化酶活性 、 渗透调节物质、 养分吸收及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等几个 方面的影 响进行分析总结, 阐述 了缓解桑树盐害的途径 , 并 为全面研究桑树 的抗盐机理 及进一步的抗盐育种奠定基础。 关键词 :桑树 ; 盐胁迫 ; 耐盐机理
我 国的盐碱地约 占耕地面积的 1%左右 , 0 极大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如何 提高植物 的抗盐性 , 增加其在盐胁迫下 的产量一直是人们关注 的课题 , 而探 明植物对 盐 胁迫 的反应 机制 和抗盐 机理 是提 高 植物抗盐能力 的前提n ] 。盐胁迫是由渗透胁迫和离 子胁迫组成 的, 在盐胁迫下 , 植物 的外部形态和内部 的生理生化特 陛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乜, ] 有些变化
基金项 目: e L代农业产业技 术体 系建设专项( 桑) 蚕 作者简介 :  ̄( 90 )女 , 于 18 一 , 黑龙 江大庆人 , 士, 博 助理研 究员, 主要从事桑树 生理 与生 态研 究。E ma : ry8 8 o icr - i m su 8@h t l o l ma . n } 通信作者 : 胡兴明, , 男 研究 员, 硕士 生导师。E m i hm@h a . r — a:x l b a Cn s O
中图分类号 :¥ 8 . 88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5 - 0 92 1 12 0 6 0 2 8 4 6 10 20 — 0 - 5
Re e r h pr g e so att lr nc n m ul r y s a c o r s fs l oe a ei be r
YU i Cu ,HU n - i g Xi g m n ,DENG e YE Ch - W n, u Hu XI a, ONG a Ch o

野生大豆耐盐性研究进展

野生大豆耐盐性研究进展

其 进行分子 标记辅助选 择 , 定位克 隆耐盐基 因 , 从 而培 育耐
盐 大豆 新 品种 。
这 就避 免 了钠 离子进 入 光 合组 织 降低 光 合 作 用 而使 大 豆 受到伤 害圈 。 除此之外 , 野 生大豆 与普通栽 培大豆相 比 , 生存 环境更 加严酷 , 为 了更好地适应环 境 , 在 一定程 度的盐迫 害下 , 野 生 大豆 可以通 过大豆异黄酮代谢 ( 豆科植物 中的主要次生 代谢 途径 , 在抵抗逆环 境的过程 中发挥作用 ) 来适应盐 环境 , 降低 高浓度 盐环境对大豆 的迫 害。同时 , 由于野生大豆 的生 存环 境严酷 , 其对 于某些 特定环境( 如高浓度盐环境 ) 的抗逆 性得
作用 , 从而导致 大豆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渗透胁迫是 有液泡植 物( 如 大豆 ) 的一 种吸收水 分 的方
式, 由于植物 的原生质层具有 选择性 , 当它 两 侧 的浓 度 存 在
良好的耐盐性 , 但 其耐盐机理 尚不甚清楚 。为了充分开 发野
生大豆 的优 良基 因 , 培 育耐盐新 品种 , 本文探 究 了野 生大豆
构, 且这些有抗盐l 生 的野生大豆的管孔团也比普通大豆大吼 。
目前 对于 野生 大 豆解 剖 结构 还 没有 一 个 准确 的定论 , 但 不
可否认 的是野生大豆确实含有某种抗盐基因。因此 , 将它的解 剖结构与植物体基因相结合研究 , 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
3 . 2生 理 基 础
却有一 定的抵抗能力 。近几年 , 研 究人 员对野生 大豆 的解剖 结构、 生理基础和分子 生理 学基础等研 究发现 , 野生大豆含 有耐盐 基 因。因此 , 在丰 富大豆的基 因和提 高大豆抗逆性 方面 , 野生大豆有着重要 的地位 。 本文主要探讨 了野 生大豆的资源概 况、 耐盐

玉米耐盐性研究进展

玉米耐盐性研究进展

2020.06种植技术盐害是一种主要的非生物胁迫,随着全球土壤盐渍化形势不断加剧,大面积的土壤盐渍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玉米是我国三大大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然而玉米属于盐敏感作物,盐害能够抑制其生长和发育,导致产量降低甚至造成颗粒绝收。

与盐渍土壤改良相比,培育耐盐玉米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1 玉米耐盐的重要性禾本科是最重要的易受非生物胁迫影响的农作物,其中玉米属于盐敏感作物,在缺水或盐碱胁迫时表现出严重的减产,其耐盐性表现出种内变异性[1]。

土壤盐渍化不仅影响玉米的生长更限制它的产量和品质。

当盐浓度超过250mM时玉米受到损害,较高的渗透压导致其籽粒不能正常吸水萌发,造成根部生理代谢不正常,从而抑制生长发育。

2 盐胁迫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盐胁迫对玉米的危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渗透胁迫、离子毒害和次级氧化胁迫。

渗透胁迫属于初级胁迫,是由玉米生长过程中缺水造成的一种高渗透压胁迫,通常发生在盐胁迫响应的早期阶段。

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决定玉米能否存活的因素,而苗期是玉米对盐最敏感的时期。

离子毒害是盐胁迫的第二阶段,土壤中的盐分多以离子形式存在,植物在吸水过程中同时吸收大量盐离子。

玉米对NaCl产生的盐害非常敏感,Fortmeier等[2]通过实验探究NaCl和Na 2SO 4在玉米生长过程的影响,证明玉米在盐胁迫第二阶段的主要问题是由Na +毒性而不是Cl -毒性造成的,但是严杰等[3]认为不能排除Cl -对玉米的毒害作用。

次级氧化胁迫是盐胁迫的第三阶段,通常情况下,植物体内活性氧代谢系统保持平衡状态。

当活性氧的含量超过活性氧清除剂的阈值范围时,大量的活性氧会加剧膜脂的过氧化速率,产生丙二醛(MDA),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

常用MDA作为衡量植物衰老和抗性的指标,其含量能够反映植物遭受盐胁迫的伤害程度。

3 玉米耐盐分子研究进展玉米耐盐性是一个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耐盐机制涉及一系列的形态改变和生理生化过程。

甘薯耐盐、耐旱育种研究进展

甘薯耐盐、耐旱育种研究进展

类 特 殊 排 机 构等 等 , 特 性 不 仅是 高 度 分化 细胞 的 功 能 , 这些 也 是 植 物 器 官 之 间 相 互 作用 于复 杂 有 机 体 在 整 株 水 平 所 表现
出来 的 性 能 基 因 表达 的数 目和 程 度 在 细 胞 和植 株 两 种 水 平
要途径之一。国 内外在甘薯辐射诱 变中所采用过 的诱变源有 x射线 、 射线 、 8 7射线 、 中子 、 快 电子束 、 离子束等。
由于个体或器官水平诱变 存在着 嵌合体现 象严重 、 影响
选择效果及突变频率低 、 选择 群 体 大 等 缺 点 , 使 育 种 周 期 加 致
长 , 约了突变 育种优势 的发挥 。因此 , 制 目前 主要应用细胞水
平 诱 变 , 变 后 筛 选 抗 性 突变 细 胞 , 诱 即对 培养 细 胞 施 加 某 种 选
的亲 和 性 , 降 低 溶 液 水 势 造 成 逆 境 【 。 它 具 有 化 学 性 质 稳 可 7 ] 优 点 。进 行 阎体 培 养 对 不 时 ,E 6 0 P G 0 0直 接 加 入 培 养 基 会 干 扰 琼 脂 凝 固 , 此 , oie 为 Cr n 等 将 无 菌过 滤 的 P G溶 液 置于 已凝 固 的琼 脂 培 养 基 上 , E 平 衡 一 夜 后 将 P G溶 液 倒 掉 , 接 种 植 物 材 料 , 足 了 实 验 对 ・ E 再 满

致 的可 能性 大 些 , 而植 物 耐 盐 性 及耐 早 性 受多 基 因 控 制 l 。 6 ]
细 胞 水平 表达 的基 因有 时 并 不 在 再 生 植 株 中表 达 。植 物 耐 盐 性 与很 多 性 状 相关 , 根 部 吸 收 水 分 的 能 力 、 孔 的 开 闭 、 如 气 角 质 层 厚 度 、 导 系统 对 不 同离 子 吸 收 与 运 输 的 特 性 以 及 盐 腺 输

作物耐盐机制及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作物耐盐机制及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作物耐盐机制及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研究进展摘要:本文概述了作物耐盐机理、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作物)和几种重要作物耐盐研究现状,并对作物耐盐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同时从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简述作物耐盐机制,为未来的作物耐盐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耐盐机制分子育种全球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土地为盐碱地,由于耕作方式的不当,次生盐碱地面积逐年增加,至今全球大约有57亿亩土地受到盐害影响,其面积占据了全球6%的土地面积[1]。

而土壤中盐分过高是抑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绿色植物的主要生理过程光合作用、能量和脂肪代谢等都会受到盐胁迫的影响,从而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2]。

目前,农业用地的盐碱化程度仍在不断加重,有研究显示预计到2050年,将有超过50%的耕地盐碱化。

众所周知,全球人口仍在急剧增长,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研究关注焦点。

如何利用盐碱土地对维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要想解决此问题,一种方法是优化土壤,降低盐份含量;另一种方法是培育耐盐的作物品种,使其适应盐碱含量较高的土地。

但改良土壤不仅耗资巨大、时间长,而且随着化学物质的大量引入进一步的加重了土壤次生盐碱化,因此,摸清作物耐盐机制并培育耐盐的作物品种是对盐碱地改良的最佳手段。

本文基于查阅大量耐盐相关文献,对作物耐盐机理、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作物)和几种重要作物的耐盐研究进展进行整理,概述现阶段作物耐盐机制及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同时从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简述植物耐盐机制方面的重要进展,为未来的实际应用提供基本的理论参考。

1、作物耐盐机制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人类对于植物耐盐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耕地盐碱化日趋严重的今天,研究粮食作物的耐盐机制成为保证人类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盐碱化是指土壤中含有高浓度的可溶性盐。

当土壤的ECs值大于等于4dS/m时,该土地就被称为盐渍化土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耐盐品种
经过多年的科学鉴定和生产实践,不同的盐渍地 区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通过引种、系统选育、辐 射诱变等不同育种方法引进、筛选和培育了各种 作物的许多耐盐品种,各种作物的耐盐品种在盐 渍地区的到了一定的普及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得到了种植者的认可, 有的甚至成为作物耐盐性科学研究和生产应用的 对照品种。
6.生物工程
途径: 1)以组织培养筛选自发和诱发的耐盐突变体,获得 耐盐体细胞无性系变种。 2)通过原生质体培养,获得耐盐体细胞和体细胞杂 核种。 3)通过基因工程获得耐盐新品种。
针对脯氨酸、甜菜碱等植物耐盐的渗透调节物质, 挖掘耐盐相关基因,并进行遗传转化,创造新个 体,选育耐盐新品种。
实例: 美国和以色列的科学家在大肠杆菌中已发现影响 脯氨酸生成的基因并定名为OSM基因;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Davis正在克隆K/Na基因;中国农业科 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正在克隆野生大麦的耐 盐相关基因,并且获得了相关cDNA片段。
4.远缘杂交 大多数作物品种间耐盐性差异小,因而通过一般的种内杂 交来改良其耐盐性的可能性很小,可以用野生种质资源的 变异导入到栽培种中,通过远缘杂交将获得耐盐性强、适 应性广的新品种。 E.Epstein等利用海边生长的野生番茄品种和栽培种杂交, 获得能用70%海水灌溉的耐盐番茄品种,已具有商品性价 值。 J.Dvorak报道了将耐盐性很高的10倍体冰草的染色体转移 到小麦中,合成了双二倍体,可以在18g/L混合盐分和 14.6g/LNaCl溶液之中生长并结实。创造相应含有冰草耐 盐基因相应染色体的附加系、代换系和异位系都表现较高 的耐盐性。
3.杂交育种
耐盐性状受一些主效基因控制,至少受三对基因控制。 我国东北的一种大豆含有隐性基因fe,它以纯合形式控制 低离子利用率。
选择离子的运输与特定基因的关系:
Greenway指出,敏感大麦品种的根对氯离子有较高的吸 收率,而叶片中氯离子的含量比耐盐性品种高。1964年, Able和Mack发现栽培大豆品种Lee和Jackson在氯化钠盐压 力下,两个大豆品种间地上部叶中的Na离子和Cl离子含 量差异很大,品种Lee具有一个能从叶品中排除Cl离子的 显性基因NCl,而Jackson带有隐性等位基因ncl。
几种主要作物的部分耐盐品种
• 这类作物为了适应外界溶液的低渗透势,在细胞内大量累积无机盐离子,主要 是钠离子,提高细胞的渗透压,以保持体内的水分。 聚盐性
• 自身形成泌盐系统,如排钠泵、盐腺等机制,能有效地将高盐离子不断排出体 外,而减少或避免盐分的伤害。 泌盐性 • 既不能有效地阻止盐离子进入体内,又不具备泌盐系统,而是通过吸收水分降 低体内的盐分浓度,维持正常生长。 稀盐性 • 以独具的一些生物学特性来避开盐分的伤害。如生长周期极短、提早成熟或延 迟发育,以保证盐敏感时期处于低盐季节生长。 避盐性
Jonah349(最耐盐)
X
Magnolia(盐敏感)
F1(表现出高度耐盐性)
F2(出现耐盐个体)
可以从F3代和F4全体中选出耐盐后代。水稻在花期对盐的反应差异很大,分 析上述亲本组合的回交F2群体盐诱导延迟型花序不育的遗传,发现这种不育 类型的抗性为显性性状,可能至少受3对基因控制。
Strogonow将棉花栽培在盐条件下获得的种子,下一代并 不表现较高的耐盐性,可以通过耐盐品种和不耐盐品种杂 交,然后在盐渍地上逐代选择,用这种方法获得的棉花品 种可增产7%~43%,棉花纤维的品质也得到改善。 大豆耐盐品种文丰7号是由中度耐盐的父本齐黄1号和耐盐 的母本莒选23杂交选育而成,而莒选23又来自耐盐的农 家品种油墨豆系选而来。所以,文丰7号通过杂交聚合了 父本和母本的耐盐基因,耐盐性比双亲高。、 同样,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地方品种毕 克齐小白麦的系选种新白麦和五里营小日期麦杂交,育成 了屯艮1号和屯艮2号。这两个品种,耐盐能力均超过双亲, 均能在0.3%~0.4%含盐量0.6%的情况下,仍能保苗60%, 比同等条件下的当地推广品种内麦4号增产7.0%~63.8%。
作物耐盐性育种的研究进展
报告人:沈启斌
一.什么是耐盐性?
耐盐性:土壤中可溶性盐分过多对植物的不利影 响称为盐害,而植物对盐害的耐受能力称为耐盐 性。 耐盐作物:能在含盐量较高的土壤上生长,对土 壤中较高的盐分含量有一定耐受能力的作物。如 高粱、水稻、甜菜、向日葵等。
二.耐盐性分类
• 这类作物借助细胞膜对例子的选择吸收功能,以及根部发达的双层或三层内皮 层结构,拒绝过量有害离子进入体内。 拒盐性

(二)萌发试验法


(三)田间产量试验法


耐盐性鉴定指标包括形态指标、生理生化指标、产 量指标和综合指标等,研究工作中可以根据不同作 物、不同鉴定方法和不同研究目的采用相应指标。
三.作物耐盐品种的选育进展
1.引种
将外地或国外的品种(系),经过实验证明适合当 地栽培后,直接引入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方法。 是最为快捷、经济、有效的方法。 引种中应注意两地之间生态环境的基本相似,构成 气候温度、光照、湿度等主要因素基本相似。相同 纬度之间引种比较容易成功,引进地区的土壤含盐 量要高于或等于当地的土壤含盐量。
2.耐盐锻炼和定向选择
通常认为,作物品种的耐盐性是长期对盐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有人 认为非盐生作物是由盐生植物进化来的。从鉴定结果可以看出,来 自盐渍地区的农家品种多数对盐渍适应性较强,这可以说是长期适 应、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要筛出耐盐性强的作物品种,必须在 盐环境中筛选并让其适应。 我国兰州大学等单位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梯度胁迫的方法,逐渐加大 培养基内盐分浓度,不断提高胁迫强度,定向选择,诱导适宜高盐 浓度、高胁迫强度的愈伤组织或个体,先后培育出了具有耐盐性的 水稻和小麦品种。 美国E.Epestein选育的耐全海水的大麦品系,就是通过世界6000多份 大麦资源的耐盐性筛选鉴定,选育出耐盐性较强的的个体,进行复 合杂交,然后进行定向培育而获得的。
国外引种:受农业部948引进项目 的资助,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 资源研究所承担的“小麦耐盐种质 的引进”课题先后从美国加利福尼 亚大学引进小麦耐盐品质28份,经 过筛选鉴定和试种示范,选育出99SW-10、99-SW-12两个耐盐新品系, 明显高于我国现有的春小麦耐盐品 种,连续三年在宁夏平罗县 0.3~0.5%土壤全盐量的盐渍条件下 种植,每亩产250多千克,比当地 主要品种宁春4号每亩增产100千克 以上。 国内引种: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地区 农业科学院研究所从新疆地区引进 耐盐小麦品种永登3号在当地表现 耐盐效果显著,久种不衰,成为当 地小麦生产的主要品种之一。
三.耐盐性的鉴定技术与指标

(一)进行砂培和水培,控制营养液的盐分和营 养成分,根据其生长表现测定其耐盐性。
即通过播种在装有能控制盐分浓度的土壤或砂的容器中, 从而检查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的表现。 即将供实验材料在适当程度的盐碱地上进行产量实验, 根据产量表现评定其耐盐性。
6.诱变育种 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在育种上被普遍采用,在耐 盐性育种上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山东海洋大学生物系将福建的农家水稻品种用钴 源处理,选出成熟早、较耐盐的后代。 山东德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辐射的方法从 GajemeF71/小偃709-12分34选出442M-1小麦品 系,在0.5%土壤盐环境中能较好的生长,1991年 在秦皇岛黄金海岸附近,用当地43分西门子/米的 海水灌溉,每亩产仍高达200kg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