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耐盐性研究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善农作物耐盐性的研究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善农作物耐盐性的研究标题:基因工程技术在改善农作物耐盐性方面的研究引言:盐渍化是全球范围内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高盐环境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然而,通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耐盐性已经成为一种有希望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善农作物耐盐性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力和前景。
主体:一、基因工程技术在盐胁迫响应基因中的应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已成功地转导了许多与盐胁迫响应相关的基因到农作物中。
例如,研究人员在水稻中导入了编码酪氨酸脱羧酶基因,这导致了水稻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的增强。
类似地,研究人员还将编码钙依赖蛋白基因导入番茄中,提高了其耐盐性。
二、基因工程技术在盐转运和离子平衡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被用于改变农作物在高盐环境中的离子平衡。
研究人员通过转导转运蛋白基因,例如编码钠/氢交换器基因和钾转运蛋白基因,提高了玉米和小麦等作物对盐胁迫的适应力。
这些基因的表达使植物能够更有效地排除细胞内过量的盐分,从而维持了细胞内的正常离子平衡。
三、基因工程技术在非编码RNA中的应用:非编码RNA(ncRNA)在调控农作物对盐胁迫的应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已经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进行针对ncRNA的干扰或过表达,以提高农作物的耐盐性。
这些方法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水平来调控与盐胁迫响应相关的ncRNA,从而增强了作物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
结论:基因工程技术在提高农作物耐盐性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通过导入与盐胁迫响应相关的基因,改变离子平衡以及调控与盐胁迫响应相关的ncRNA,研究人员成功地改善了农作物的耐盐性。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保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作物耐盐性机制的深入理解,我们有望看到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耐盐性改良中发挥更大的潜力,为解决全球农业面临的盐渍化问题提供有力支持,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3种葡萄砧木耐盐性差异比较研究

13种葡萄砧木耐盐性差异比较研究13种葡萄砧木耐盐性差异比较研究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土壤盐渍化问题日益严重。
而葡萄作为一种重要的果树作物,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由于葡萄根系对盐分的敏感性较高,盐渍化土壤对葡萄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葡萄砧木的耐盐性差异对于解决盐渍化土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选取了13种常见的葡萄砧木品种,通过盆栽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品种进行了耐盐性差异比较研究。
试验中,我们使用了不同浓度的盐水模拟盐渍化土壤,探究葡萄砧木的生长状况、根系形态、生理生化指标以及抗氧化系统的变化。
首先,我们观察到不同品种的葡萄砧木在盐渍化土壤条件下的生长状态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品种如XX和XXX能够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而另一些品种如XXX和XXX则表现出较弱的生长能力。
同时,我们对根系形态进行了观察发现,耐盐性强的品种具有更多的侧根和较长的主根长度,这有助于对抗盐分胁迫。
其次,通过分析葡萄砧木的生理生化指标,我们发现一些品种具有更高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表明它们在盐分胁迫下能够更好地维持生理平衡。
此外,耐盐性强的品种还表现出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等,这些酶能够清除细胞内的有害自由基,减轻盐分胁迫对细胞的损伤。
最后,我们对盐分处理下葡萄砧木的产量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耐盐性强的品种在盐渍化土壤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而耐盐性差的品种产量显著下降。
这说明,选择适应盐渍化土壤的耐盐性强的品种作为砧木可以提高整个葡萄产业的生产效益。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比较研究发现,13种葡萄砧木品种在耐盐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品种具有较强的耐盐性能力,表现出较好的生长状况、根系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并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
这些耐盐性强的品种对于解决盐渍化土壤问题和提高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13种葡萄砧木品种的比较研究发现,一些品种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能力,具有较好的生长状况、根系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并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
《3种地被植物耐盐性差异及外源钙对其盐胁迫缓解作用的研究》

《3种地被植物耐盐性差异及外源钙对其盐胁迫缓解作用的研究》标题:三种地被植物耐盐性差异及外源钙对其盐胁迫缓解作用的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三种地被植物在盐胁迫下的耐盐性差异,并探讨了外源钙对盐胁迫的缓解作用。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三种地被植物在耐盐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外源钙的添加可以有效缓解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负面影响。
一、引言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壤盐渍化问题日益严重,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研究植物的耐盐性及其调控机制,对于提高植物抗盐能力和改善盐渍化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了三种地被植物,比较了它们在盐胁迫下的耐盐性差异,并探究了外源钙对盐胁迫的缓解作用。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选取了三种地被植物:狗牙根、马齿苋和蒲公英。
实验用土为盐渍化土壤。
2. 方法(1)实验设计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无盐胁迫),另一组为实验组(盐胁迫)。
在实验组中,进一步分为添加外源钙处理组和未添加外源钙处理组。
(2)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包括植物生长指标(株高、生物量等)及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等)。
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1. 三种地被植物的耐盐性差异实验结果显示,三种地被植物在盐胁迫下的耐盐性存在显著差异。
狗牙根的耐盐性最强,马齿苋次之,蒲公英的耐盐性最差。
在盐胁迫下,狗牙根的株高和生物量下降幅度较小,而蒲公英的下降幅度较大。
2. 外源钙对盐胁迫的缓解作用添加外源钙的处理组,其植物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均优于未添加外源钙的处理组。
外源钙的添加可以降低盐胁迫对植物细胞的损伤,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在添加外源钙的处理组中,狗牙根、马齿苋和蒲公英的生长指标均有所提高,其中狗牙根的提高幅度最大。
四、讨论1. 耐盐性差异的原因分析三种地被植物的耐盐性差异可能与它们的遗传特性、生理机制及细胞结构有关。
狗牙根具有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和离子平衡能力,使其在盐胁迫下能够保持较高的生长水平。
作物耐盐机制及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作物耐盐机制及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研究进展摘要:本文概述了作物耐盐机理、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作物)和几种重要作物耐盐研究现状,并对作物耐盐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同时从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简述作物耐盐机制,为未来的作物耐盐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耐盐机制分子育种全球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土地为盐碱地,由于耕作方式的不当,次生盐碱地面积逐年增加,至今全球大约有57亿亩土地受到盐害影响,其面积占据了全球6%的土地面积[1]。
而土壤中盐分过高是抑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绿色植物的主要生理过程光合作用、能量和脂肪代谢等都会受到盐胁迫的影响,从而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2]。
目前,农业用地的盐碱化程度仍在不断加重,有研究显示预计到2050年,将有超过50%的耕地盐碱化。
众所周知,全球人口仍在急剧增长,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研究关注焦点。
如何利用盐碱土地对维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要想解决此问题,一种方法是优化土壤,降低盐份含量;另一种方法是培育耐盐的作物品种,使其适应盐碱含量较高的土地。
但改良土壤不仅耗资巨大、时间长,而且随着化学物质的大量引入进一步的加重了土壤次生盐碱化,因此,摸清作物耐盐机制并培育耐盐的作物品种是对盐碱地改良的最佳手段。
本文基于查阅大量耐盐相关文献,对作物耐盐机理、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作物)和几种重要作物的耐盐研究进展进行整理,概述现阶段作物耐盐机制及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同时从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简述植物耐盐机制方面的重要进展,为未来的实际应用提供基本的理论参考。
1、作物耐盐机制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人类对于植物耐盐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耕地盐碱化日趋严重的今天,研究粮食作物的耐盐机制成为保证人类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盐碱化是指土壤中含有高浓度的可溶性盐。
当土壤的ECs值大于等于4dS/m时,该土地就被称为盐渍化土壤。
遗传工程技术改良农作物耐盐性突破总结

遗传工程技术改良农作物耐盐性突破总结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资源减少的挑战日益突出,农作物的耐盐性成为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遗传工程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为农作物耐盐性的改良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
本文将对遗传工程技术改良农作物耐盐性的突破进行总结。
农作物耐盐性的突破主要包括基因编辑、基因互作网络调控、非编码RNA调控等多个方面。
首先,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为农作物耐盐性的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地改变农作物基因组中与耐盐性相关的基因序列,以增强或减弱其对盐胁迫的响应能力。
例如,在水稻中,通过CRISPR/Cas9技术成功靶向编辑了关键的盐胁迫相关基因,从而提高了水稻的耐盐性。
其次,基因互作网络调控是另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农作物的耐盐性受到多个基因的共同调控,基因互作网络的破解可以揭示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找到关键调控基因。
研究人员通过利用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高通量技术,对农作物耐盐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和交互情况进行系统分析。
这些研究揭示了一些重要的基因互作网络,为进一步改良农作物耐盐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非编码RNA调控也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突破点。
非编码RNA是指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它们在转录后的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非编码RNA通过调控转录因子、信号传导分子等方式参与农作物对盐胁迫的响应和耐受能力,从而对农作物耐盐性的改良产生影响。
通过对非编码RNA的研究,可以揭示农作物耐盐性调控网络中的重要环节,为农作物耐盐性的突破提供新的途径。
在农作物耐盐性改良方面,遗传工程技术的突破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通过基因编辑、基因互作网络调控和非编码RNA调控等手段,研究人员可以精确地改变农作物基因组中与耐盐性相关的基因序列,破解基因网络中的关键调控环节,以及利用非编码RNA的调控机制。
这些突破为农作物耐盐性的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解决方案。
作物抗盐生理研究进展

作物抗盐性研究进展苏利荣摘要:植物耐盐性是多基因控制的复合遗传性状,植物的耐盐机理涉及到植物生理生化等多个方面的反应。
近年来,人们从不同方面对植物的耐盐性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就植物的耐盐机理、选育耐盐植物的方法和耐盐的生理指标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深入揭示植物抗盐机理,建立植物抗盐性评价生态指标体系以及筛选抗盐植物种质提供依据。
盐碱土又称盐渍,包括盐土、盐化土以及碱土、碱化土。
盐碱土是陆地上广泛分布的一种土壤类型,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5%。
我国从滨海到内陆,从低地到高原都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盐碱土壤,总面积约3000多万hm2,其中已开垦的有600多万hm2,还有2000多万hm2盐荒地等待开垦利用[1]。
目前,全国约有600多万hm2的次生盐渍化土壤,约占10%耕地总面积。
我国人均资源无论是土地或是水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人口、粮食与耕地日益紧张的今天,特别是沙漠和干旱地区,合理开发与利用盐渍土资源成为重要课题。
因此,了解植物的耐盐机理,研究盐胁迫下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对探讨盐胁迫作用机理及提高植物抗盐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问题,在盐胁迫下,植物生长缓慢,代谢受抑制,严重时出现萎蔫,甚至死亡。
因此,土壤盐渍化也已成为国际上和生物科学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就我国而言,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地下水源,对发展农业生产,尤其对于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极为有利,是一类潜力很大的土壤资源。
目前,人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利用盐碱地:一是通过合理的排灌、淡水洗涤、施用化学改良药剂来改造土壤[2]。
实践证明,该方法成本高,效果并不理想;二是选育和培育耐盐植物品种以适应盐渍环境并最终达到改善土壤的目的,此方法更加具有应用前景。
1植物耐盐性1.1植物耐盐性的含义植物耐盐性是指植物在盐胁迫下维持生长、形成经济产量或完成生活史的能力,这种能力存在着明显的种间及种内差异。
耐盐植物耐盐分子机制及其调控研究

耐盐植物耐盐分子机制及其调控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扰动,土地退化和盐碱化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何提高作物对盐碱胁迫的耐受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农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较早开始的研究是研究单个耐盐基因或蛋白质,此后随着高通量的基因组学技术的突破,人们逐渐认识到植物细胞内复杂的生理代谢网络是由相互作用的多个基因和蛋白质所构成的。
本篇文章将从耐盐植物的特性入手,分别就耐盐植物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其调控进行阐述。
一、耐盐植物的特点耐盐植物是由于适应了耐盐环境,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水盐平衡的控制耐盐植物能够维持较高的细胞水分势和盐分浓度之间适宜的平衡状态,通常是通过下列方式实现的:(1)渗透调节:耐盐植物利用高渗溶液内的蛋白质和其他溶质调节水分势,实现了对水分的有效含留;(2)降低盐离子吸收速度:耐盐植物根系上皮细胞通过下调Na+和Cl-的吸收量,降低了根系富集盐的速度;(3)盐离子隔离:耐盐植物细胞壁增厚或细胞膜中渗透性前体物质合成可以阻止Na+和Cl-等离子通过细胞壁和膜穿过细胞膜,防止对细胞的直接损伤。
2. 耐受氧化胁迫在盐碱环境下,植物生长所需的氧气供应可能会紧缺,同时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氧自由基也会增加。
耐盐植物通过增强几种抗氧化系统,有力地减轻了氧化胁迫的损害。
3. 产生体内有益物质耐盐植物能够在体内产生具有保护作用的物质,例如维生素和多巴胺等,这些物质能够减轻耐盐过程中出现的胁迫反应。
二、耐盐植物的生理机制1. 水分平衡机制水平衡是所有经受盐碱胁迫的植物所必需的。
耐盐植物能够通过渗透压调节、富集有机带水分子和减少蒸腾作用等机制来维持水分平衡。
耐盐植物的根系上皮细胞相对较短,这些细胞多为不透水状态,防止离子进入植物内部造成其毒性效应。
同时,在Na+和Cl-吸收的过程中,Na+/H+和Cl-/HCO3-共转运体的存在加强了对这两种离子的选择性吸收。
2. 碳水平衡机制碳代谢与盐碱胁迫密切相关。
生物实验可行性分析案例

生物实验可行性分析案例生物实验可行性分析案例:水稻耐盐性研究一、研究背景和目的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高盐度是制约水稻种植和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水稻耐盐性,寻找耐盐品种,对应对盐胁迫的水稻种植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耐盐性研究,筛选出一些具有良好耐盐性的水稻品种,为水稻品种改良和耐盐育种提供参考。
二、具体可行性分析1、实验条件可行性:(1) 实验环境:完全控制的植物生长室或温室,可以提供稳定的温度、光照和湿度条件。
(2) 实验材料:可以选择已知耐盐性高的水稻品种作为耐盐对照组,对比其他品种的耐盐性。
(3) 实验设备:包括pH计、EC计、光合有效辐射测量系统、电导仪等常用的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可行性:(1) 盐胁迫处理方法:可以选择大量盐溶液浇灌根系、叶面喷施盐水、根部埋入含盐水中等方法进行。
(2) 耐盐性评价指标:可以选取矩形区域中心米实形态指标、叶绿素含量、膜脂过氧化率、相对电导率等指标作为评价水稻耐盐能力的指标。
3、实验可行性分析:(1) 具备可行的人力物力条件:水稻实验需要耐心和细心的研究人员进行实验操作和结果记录,也需要相关设备和实验材料的支持。
(2) 具备可行的场地:水稻实验需要使用植物生长室或温室,同时要确保盐胁迫处理过程不会对其他植物造成影响。
(3) 可以通过实验方法和评价指标对水稻耐盐性进行可靠评估。
4、可能的风险和挑战:(1) 实验操作中可能发生的误操作风险,比如用错盐溶液浓度、处理时间过长等,可能会导致结果的错误或不准确。
(2) 实验过程中的其他环境因素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如温度、湿度等。
(3) 可能会出现接种困难或实验结果数据异常的问题。
三、可能的解决方案:(1) 研究人员可以接受相关的实验操作培训,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精确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减少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在必要时重新进行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耐盐性状研究进展
l 耐盐性含义和耐盐机制种类
由于土壤中可溶性盐类过量对作物造成的盐害,称为盐害或盐胁迫,包括渗透胁迫和离子效应两种类型。
前者由于土壤中可溶性盐过多,土壤渗透势增高而水势降低,造成作物的吸水困难,即生理干旱;后者由于离子的拮抗作用,吸收盐类过多而排斥了对另一些营养元素的吸收,影响正常的代谢作用。
作物对盐害的耐性称为耐盐性,把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为主的土壤称为碱土,把氯化钠与硫酸钠为主的土壤称为盐土,实际上难以绝对划分,把盐分过多的土壤称为盐碱土,简称盐土,相应的对耐盐碱性称为耐盐性[1]。
耐盐机制可分为6种:拒盐型、聚盐型、泌盐型、稀盐型、避盐型、活性氧清除等[2]。
⑥有活性氧清除系统的植物通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 (过氧化氢酶)将活性氧清除出去,免受盐胁迫
一般盐土含盐量在0.2%~0.5%时就已对植物生长不利,而盐土表层含盐量往往可达0.6%~10%。
丙二醛时植物器官在逆境条件下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产物,可用于表示植物对逆境条件反应的强弱,从实验中也可证明小麦幼苗叶片中MDA含量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高浓度盐对植物生长产生了严重的伤害。
2 耐盐性的鉴定技术和指标
耐盐鉴定技术有直接鉴定法,如发芽鉴定(发芽率、发芽势)、形态鉴定(出苗率、盐害级别、苗期死叶率、相对生长量)和产量鉴定等;间接法有脯氨酸、甜菜碱、糖醇、多胺物质、钠钾离子含量的测定和酶活性的测定以及花粉萌发试验等。
按照耐盐试验的地点分为水培、盐池、重盐碱大田。
耐盐实验的对象又可分为群体、个体和单株和细胞。
品种耐盐指标:耐盐系数、耐盐力(生物耐盐力、农业耐盐力)[4]。
群体耐盐指标:发芽率、发芽势、盐害指数、成活苗率、相对成活苗率。
目前,国内学术界一般把土壤基质含盐量达0.4%作为棉花耐盐鉴定的通用浓度[5]。
叶武威等[6]采用盐池鉴定法,统计各材料在施盐10 d后(3叶期)的相对成活苗率(以生长点活为标准)来判断棉花的耐盐性,将棉花的耐盐性分为4级,即不耐(0-49.9%)、耐(50.0%一74.9%)、抗(75.0%一89.9%)、高抗(>90%)。
3 对耐盐机制的研究
泌盐是盐生植物适应盐渍环境的一条重要途径----滨藜、柽柳.盐腺的泌盐机理,是一个主动的生理过程。
此类植物的叶片和茎部的表皮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分化成盐腺,通过盐腺把吸收到体内的盐分排出体
稀盐:形态学上的适应:茎或叶的肉质化.碱蓬(黄须菜)茎或叶的薄壁细胞组织大量增生,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可以吸收和储存大量水分,既可以克服植物在盐渍条件下由于吸水困难造成的水分不足,又可将吸收到体内的盐分稀释,保持低水平。
拒盐植物的抗盐机理
拒盐: 不让外界盐分进入植物体(大麦)或允许土壤中的盐分进入根部,但进入根部后大部分储存在根部,不再向地上部分运输,使地上部分盐分浓度保持较低水平,从而避免盐分的伤害作用。
如芦苇
脯氨酸是最重要和有效的有机渗透调节物质。
几乎所有的逆境,如干旱、低温、高温、冰冻、盐渍、低pH、营养不良、病害、大气污染等都会造成植物体内脯氨酸的累积,尤其干旱胁迫时脯氨酸累积最多,可比处理开始时含量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脯氨酸在抗逆中有两个作用:
一是作为渗透调节物质,用来保持原生质与环境的渗透平衡。
它可与胞内一些化合物形成聚合物,类似亲水胶体,以防止水分散失。
二是保持膜结构的完整性。
脯氨酸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能增加蛋白质的可溶性和减少可溶性蛋白的沉淀,增强蛋白质的水合作用。
盐胁迫与信号传递:现已确定, 细胞内Ca2+ 信号是最重要的信号分子之一, 处于调节细胞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多种信号途径的交叉点上。
钙离子可以减缓植物盐害、增强植物耐盐性, 其重要作用在于能维持细胞膜完整性, 并调节离子运输等。
盐胁迫下, 细胞游离Ca2+ 浓度的增加显著减少了细胞Na+的浓度, 这可能是通过Na+ 吸收和运输两方面完成的, 有证据表明: Ca2+ 是通过降低质膜透性来减少
Na+ 进入细胞的。
当植物受到盐胁迫时, 细胞内的Ca2+ 浓度增加,Ca2+ 通过与其主要受体CaM 结合, 从而进一步激活适当的蛋白激酶, 激发细胞产生应激反应, 这Ca2+ 的一般作用方式。
通过栽培措施也可提高耐盐性[13]:培肥、中耕、水旱轮作、地膜覆盖、灌水洗盐、淤泥压盐等。
另外,还有化学物质改良(如石膏)、种子处理(如VB6)等措施。
4 耐盐品种的选育
耐盐品种选育的方法有杂交和回交育种、远缘杂交、体细胞突变筛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育种、转基因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等。
5.提高植物抗盐性途径
(4)改造盐碱土:合理灌溉,泡田洗盐,增施有机肥,种耐盐绿肥和耐盐树木以及耐盐碱作物
(1)选育抗盐品种:采用组织培养等新技术选择抗盐突变体,培养
抗盐新品种。
(2)抗盐锻炼: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盐溶液浸种。
(3)使用生长调节剂:利用生长调节剂促进作物生长,稀释体内盐分。
脱落酸
ABA是一种胁迫激素,它在植物激素调节植物对逆境的适应中显得最为重要。
ABA主要通过关闭气孔,保持组织内的水分平衡,增强根的透性,提高水的通导性等来增加植物的抗性。
在低温、高温、干旱和盐害等多种胁迫下,体内ABA含量大幅度升高,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逆境胁迫增加了叶绿体膜对ABA的通透性,并加快根系合成的ABA向叶片的运输及积累所致。
外施脱落酸对抗逆性的影响许多试验表明,外施适当浓度(10-6 ~10-4 mol·L-1)的脱落酸可以提高作物的抗寒、抗冷、抗盐和抗旱能力。
外施脱落酸后要经过一定时间(24 h以上)的代谢变化,才能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植物生长延缓剂能提高植物体内脱落酸的含量,提高抗逆性,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
外施脱落酸提高抗逆性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下列3点:
(1)减少膜的伤害逆境会伤害生物膜,而脱落酸可能使生物膜稳定,减少逆境导致的伤害。
有人认为脱落酸可以提高膜烃酰链(hydrocarbon acyl chain)的流动性;有人则认为脱落酸阻止还原态谷胱甘肽的减少;也有人认为脱落酸使极性脂类脂肪酸去饱和作用。
(2)减少自由基对膜的破坏经脱落酸处理后,会延缓SOD和过氧化氢酶等活性的下降,阻止体内自由基的过氧化作用,降低丙二醛等有毒物质的积累,使质膜受到保护。
(3)改变体内代谢外施脱落酸,可使植物体增加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等的含量,从而使植物产生抗逆能力。
植物经历了某种逆境后,能提高对另一些逆境的抵抗能力,这种对不良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作用,称为交叉适应(或交叉保护)。
干旱或盐处理可提高水稻幼苗的抗冷性;
生长素能降低玉米根系对Na+的吸收能力。
(5)利用基因工程提高植物抗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