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耐盐性研究

合集下载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善农作物耐盐性的研究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善农作物耐盐性的研究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善农作物耐盐性的研究标题:基因工程技术在改善农作物耐盐性方面的研究引言:盐渍化是全球范围内农业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高盐环境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然而,通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耐盐性已经成为一种有希望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善农作物耐盐性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力和前景。

主体:一、基因工程技术在盐胁迫响应基因中的应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已成功地转导了许多与盐胁迫响应相关的基因到农作物中。

例如,研究人员在水稻中导入了编码酪氨酸脱羧酶基因,这导致了水稻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的增强。

类似地,研究人员还将编码钙依赖蛋白基因导入番茄中,提高了其耐盐性。

二、基因工程技术在盐转运和离子平衡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被用于改变农作物在高盐环境中的离子平衡。

研究人员通过转导转运蛋白基因,例如编码钠/氢交换器基因和钾转运蛋白基因,提高了玉米和小麦等作物对盐胁迫的适应力。

这些基因的表达使植物能够更有效地排除细胞内过量的盐分,从而维持了细胞内的正常离子平衡。

三、基因工程技术在非编码RNA中的应用:非编码RNA(ncRNA)在调控农作物对盐胁迫的应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已经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进行针对ncRNA的干扰或过表达,以提高农作物的耐盐性。

这些方法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水平来调控与盐胁迫响应相关的ncRNA,从而增强了作物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

结论:基因工程技术在提高农作物耐盐性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通过导入与盐胁迫响应相关的基因,改变离子平衡以及调控与盐胁迫响应相关的ncRNA,研究人员成功地改善了农作物的耐盐性。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保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作物耐盐性机制的深入理解,我们有望看到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耐盐性改良中发挥更大的潜力,为解决全球农业面临的盐渍化问题提供有力支持,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耐盐性的提升方法与策略

农作物耐盐性的提升方法与策略

农作物耐盐性的提升方法与策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盐碱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普遍问题。

盐碱地的面积不断扩大,给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改善盐碱地的利用和农作物的生长,提升农作物的耐盐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提升农作物耐盐性的方法与策略。

一、选择耐盐农作物品种选择耐盐性较强的农作物品种是提升农作物抗盐碱能力的第一步。

一些农作物品种对盐碱地有较好的适应性,并能在高盐环境下正常生长和发育。

例如盐蓬、碱蓬等盐生植物,以及耐盐水稻、耐盐小麦等耐盐性强的品种,能够在盐碱地上生长,并保持较高的产量。

因此,在选择农作物品种时,应优先选择耐盐性较强的品种,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调整土壤环境改善盐碱地的土壤环境对提升农作物耐盐性至关重要。

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减少土壤盐分积累。

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添加有机肥料、石膏等,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降低灌溉水中的盐分浓度,减少土壤盐分的移入与累积。

使用高质量的农业用水,并采取适当的灌溉方法,如滴灌、渗灌等,可以有效减少盐碱地的盐分积累。

三、调节农作物生理代谢农作物在盐胁迫下的抗逆能力与其生理代谢有密切关系。

通过调节农作物的生理代谢,可以提高其抗盐碱能力。

例如,提高农作物的抗氧化酶活性和产生可溶性蛋白等,可以降低盐胁迫对细胞的损伤程度。

此外,适当调节植物激素的水平,如乙烯和脱落酸等,也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耐盐性。

通过外源施用适量的激素或抗氧化剂,可以调节农作物的生理代谢,并增强其抗盐碱性。

四、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为提升农作物的耐盐性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向农作物中导入耐盐基因,如SOS1基因、NHX基因等,以提高其抗盐碱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针对农作物中的相关基因进行精确修饰,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耐盐性。

然而,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仍面临一些伦理和安全性问题,需要在合法的途径下进行研究和应用。

小麦品种间耐盐性的遗传分析

小麦品种间耐盐性的遗传分析

小麦品种间耐盐性的遗传分析随着海水倒灌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土地的盐碱化问题愈发突出。

而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面临盐碱地的适应问题,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小麦品种间耐盐性的遗传分析,则是该领域内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小麦品种间耐盐性的差异小麦对盐分的耐受力因品种不同而异。

一些耐盐品种在高盐条件下仍然能保持较好的生长状况,而一些沙质耕地上栽培的小麦品种对盐碱度高的土地却显得无能为力。

因此,探究小麦品种间的耐盐性差异是耐盐育种的重要前提。

二、耐盐性的遗传性小麦的耐盐性既包括遗传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

经过许多研究现场表明,小麦的耐盐性遗传性较高,与耐盐品种的遗传基础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很多耐盐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的,这增加了耐盐育种的难度。

三、耐盐相关基因的筛选在探究耐盐性的遗传性的同时,寻找耐盐相关基因也逐渐成为了许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方向。

2016年研究人员通过建立高盐条件下小麦差异表达基因谱,筛选出12个耐盐相关基因。

又有研究表明,小麦的耐盐性与根部离子采集、转运和调节有关。

因此,针对小麦耐盐基因,如调控根部离子平衡的SOS1基因、ABF转录因子、BARE3基因、MYB转录因子等,也成为了研究热点。

四、遗传工程在耐盐育种中的应用近年来,遗传改良在育种中的应用逐渐普及,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种方法通过转基因技术,使得小麦的耐盐相关基因得到了增强,从而在盐碱土壤上更好地生长和产量。

当前,农业界在耐盐育种方面展开了大量的实验。

例如利用OsAKT1水稻基因进行小麦转化,通过增强小麦根系的离子平衡调控,提高了小麦的耐盐性和产量。

总之,研究小麦品种间耐盐性的遗传分析,不仅能够为耐盐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还能为了解小麦遗传变异规律和遗传育种的理论完善做出贡献。

农作物耐盐碱性的研究与应用

农作物耐盐碱性的研究与应用

农作物耐盐碱性的研究与应用随着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和土壤退化的加剧,农作物耐盐碱性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农业科学家和农民们的关注。

农作物耐盐碱性的提高可以帮助农民解决土壤盐碱化问题,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就农作物耐盐碱性的研究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耐盐碱性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农作物的耐盐碱性指的是农作物在高盐碱土壤中生长发育的能力。

土壤中的盐碱含量过高会抑制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降低产量。

因此,耐盐碱性的提高可以让农作物更好地适应高盐碱土壤的生长环境。

影响农作物耐盐碱性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盐碱含量:盐碱土壤中的盐碱含量越高,对农作物的影响越大。

2. 土壤水分:土壤中的水分状况会影响农作物对盐碱的耐受能力,适度的水分可以稀释土壤盐分。

3. 植物遗传性:不同植物对盐碱的耐受性不同,有些植物天生对盐碱具有较高的耐受能力。

4. 高盐碱土壤中的其他因素:如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活性等也会影响农作物的耐盐碱性。

二、农作物耐盐碱性的研究方法为了提高农作物的耐盐碱性,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常见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筛选耐盐碱的品种通过大量筛选,科学家们发现一些农作物品种具有较高的耐盐碱性,可以在高盐碱土壤中正常生长。

这些品种可以作为耐盐碱育种的材料,通过杂交和选择培育出具有更高耐盐碱性的新品种。

2. 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在农作物中导入一些与盐碱胁迫相关的基因,从而提高农作物的耐盐碱性。

例如,一些耐盐植物中的相关基因可以被转移到其他作物中,使其获得更好的适应能力。

3. 土壤改良措施改良盐碱土壤,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通透性,减少土壤中盐分的积累。

常见的土壤改良措施包括添加有机质、施用石灰等。

三、农作物耐盐碱性的应用农作物耐盐碱性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更是为了解决盐碱土壤造成的农业生产困难,确保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农作物耐盐碱性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作物种植选择根据地区盐碱土壤的情况,选择适合种植的耐盐碱作物,提高种植的成功率和产量。

研究玉米耐盐碱的意义

研究玉米耐盐碱的意义

研究玉米耐盐碱的意义玉米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然而,我国的耕地面积受到盐碱化的影响,导致玉米产量下降。

因此,研究玉米耐盐碱的意义重大。

一、盐碱地的特点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过量的盐分和碱性物质,导致玉米无法正常生长发育。

盐碱地的盐分含量高,导致土壤呈现碱性,这些特点都会给作物的生长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玉米对盐碱的适应性通过研究,发现玉米有一定的抗盐碱能力,特别是耐盐性较强的品种。

玉米对盐碱地的适应性是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的。

三、影响玉米耐盐碱能力的因素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土壤盐分、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等。

玉米在盐碱土壤中生长需要一定的水分,因此土壤水分是影响玉米耐盐碱能力的重要因素。

2.基因因素玉米品种的遗传基因对其耐盐碱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耐盐碱基因转移到不耐盐碱的品种中,从而提高玉米的耐盐碱能力。

四、提高玉米耐盐碱能力的方法1.选育耐盐碱的玉米品种选育适应盐碱地的玉米品种,是提高玉米耐盐碱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育种技术,可以获得更具有耐盐碱能力的玉米品种。

2.改善土壤环境改善土壤环境是提高玉米耐盐碱能力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施用化肥、石灰等措施,改善盐碱地的土壤酸碱度和肥力。

3.使用生物技术手段生物技术手段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生物肥料等。

通过转移耐盐碱基因和施用生物肥料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耐盐碱能力。

研究玉米耐盐碱的意义在于提高玉米的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通过选择适应盐碱环境的玉米品种,改善土壤环境和使用生物技术手段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耐盐碱能力。

两种苜蓿耐盐性试验研究

两种苜蓿耐盐性试验研究

方面是降低土壤中的盐分 , 另一方面是提高土壤 的
肥力 , 改善 土 壤 的结构 , 最终 使土壤 理化 性质 9 94年 以来 , 临泽县 在 小泉子滩原生盐 渍化土地上引种新疆和 田大叶苜 蓿, 并建立人工草场 , 良利用盐渍化土地 , 改 取得 了 显著的效果。
盐结皮高达 3 % , 0 分布面积 20 m 。周围植被为盐 0h
化草 甸植 被 , 主要 有 芦 苇 ( ha mt o ui) 赖 P rg iscmm n 、 e s 草 ( emu eaiu) 盐 爪 爪 ( aiu oi u 、 Ly ss l s 、 c n K limfltm) d a
的优 良豆科牧 草, 在我国有 20 00多年的栽 培历史 , 它耐干旱 , 耐盐碱 , 耐瘠薄 , 抗逆性强 , 营养成分高 ,
2 材料和方法
2 1 试 验材 料 .
富含蛋白质、 脂肪 、 氨基酸和钙磷等多种微量元素 ,
猪毛菜 (a o on oi 、 Sl l i ni v ) 白刺 ( ia at g t sa k k i Nt r nu — ri a o r 、 u 骆驼刺( l g s r oa 等。 m) Ah i a il ) a s i p f
紫花苜蓿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 耐盐性较强

在 人 工 种 植 的 牧 草 中 苜 蓿 面 积 居 首 位 , 约 有 大 133万 h 。培育选 择耐 盐 的苜 蓿 品种 , 仅可 以 3. m 不 增加 优质 的蛋 白质饲 草 , 可 以改 良盐 碱地 。为此 , 还 本试 验选 用在盐 碱地 上能 大面积 推广 种植 的引进 品 种德 国大 叶苜蓿 和新 疆 和 田大 叶苜 蓿 为 材 料 , 其 对 种子 萌发 和幼苗 期 的耐 盐 性 进行 试 验 研 究 , 以期 为

玉米耐盐性研究进展

玉米耐盐性研究进展

2020.06种植技术盐害是一种主要的非生物胁迫,随着全球土壤盐渍化形势不断加剧,大面积的土壤盐渍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玉米是我国三大大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然而玉米属于盐敏感作物,盐害能够抑制其生长和发育,导致产量降低甚至造成颗粒绝收。

与盐渍土壤改良相比,培育耐盐玉米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1 玉米耐盐的重要性禾本科是最重要的易受非生物胁迫影响的农作物,其中玉米属于盐敏感作物,在缺水或盐碱胁迫时表现出严重的减产,其耐盐性表现出种内变异性[1]。

土壤盐渍化不仅影响玉米的生长更限制它的产量和品质。

当盐浓度超过250mM时玉米受到损害,较高的渗透压导致其籽粒不能正常吸水萌发,造成根部生理代谢不正常,从而抑制生长发育。

2 盐胁迫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盐胁迫对玉米的危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渗透胁迫、离子毒害和次级氧化胁迫。

渗透胁迫属于初级胁迫,是由玉米生长过程中缺水造成的一种高渗透压胁迫,通常发生在盐胁迫响应的早期阶段。

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决定玉米能否存活的因素,而苗期是玉米对盐最敏感的时期。

离子毒害是盐胁迫的第二阶段,土壤中的盐分多以离子形式存在,植物在吸水过程中同时吸收大量盐离子。

玉米对NaCl产生的盐害非常敏感,Fortmeier等[2]通过实验探究NaCl和Na 2SO 4在玉米生长过程的影响,证明玉米在盐胁迫第二阶段的主要问题是由Na +毒性而不是Cl -毒性造成的,但是严杰等[3]认为不能排除Cl -对玉米的毒害作用。

次级氧化胁迫是盐胁迫的第三阶段,通常情况下,植物体内活性氧代谢系统保持平衡状态。

当活性氧的含量超过活性氧清除剂的阈值范围时,大量的活性氧会加剧膜脂的过氧化速率,产生丙二醛(MDA),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

常用MDA作为衡量植物衰老和抗性的指标,其含量能够反映植物遭受盐胁迫的伤害程度。

3 玉米耐盐分子研究进展玉米耐盐性是一个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耐盐机制涉及一系列的形态改变和生理生化过程。

作物耐盐机制及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作物耐盐机制及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作物耐盐机制及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研究进展摘要:本文概述了作物耐盐机理、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作物)和几种重要作物耐盐研究现状,并对作物耐盐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同时从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简述作物耐盐机制,为未来的作物耐盐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耐盐机制分子育种全球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土地为盐碱地,由于耕作方式的不当,次生盐碱地面积逐年增加,至今全球大约有57亿亩土地受到盐害影响,其面积占据了全球6%的土地面积[1]。

而土壤中盐分过高是抑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绿色植物的主要生理过程光合作用、能量和脂肪代谢等都会受到盐胁迫的影响,从而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2]。

目前,农业用地的盐碱化程度仍在不断加重,有研究显示预计到2050年,将有超过50%的耕地盐碱化。

众所周知,全球人口仍在急剧增长,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研究关注焦点。

如何利用盐碱土地对维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要想解决此问题,一种方法是优化土壤,降低盐份含量;另一种方法是培育耐盐的作物品种,使其适应盐碱含量较高的土地。

但改良土壤不仅耗资巨大、时间长,而且随着化学物质的大量引入进一步的加重了土壤次生盐碱化,因此,摸清作物耐盐机制并培育耐盐的作物品种是对盐碱地改良的最佳手段。

本文基于查阅大量耐盐相关文献,对作物耐盐机理、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转基因作物)和几种重要作物的耐盐研究进展进行整理,概述现阶段作物耐盐机制及作物耐盐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同时从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简述植物耐盐机制方面的重要进展,为未来的实际应用提供基本的理论参考。

1、作物耐盐机制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人类对于植物耐盐的生理和分子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耕地盐碱化日趋严重的今天,研究粮食作物的耐盐机制成为保证人类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盐碱化是指土壤中含有高浓度的可溶性盐。

当土壤的ECs值大于等于4dS/m时,该土地就被称为盐渍化土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耐盐性研究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作物耐盐性状研究进展
l 耐盐性含义和耐盐机制种类
由于土壤中可溶性盐类过量对作物造成的盐害,称为盐害或盐胁迫,包括渗透胁迫和离子效应两种类型。

前者由于土壤中可溶性盐过多,土壤渗透势增高而水势降低,造成作物的吸水困难,即生理干旱;后者由于离子的拮抗作用,吸收盐类过多而排斥了对另一些营养元素的吸收,影响正常的代谢作用。

作物对盐害的耐性称为耐盐性,把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为主的土壤称为碱土,把氯化钠与硫酸钠为主的土壤称为盐土,实际上难以绝对划分,把盐分过多的土壤称为盐碱土,简称盐土,相应的对耐盐碱性称为耐盐性[1]。

耐盐机制可分为6种:拒盐型、聚盐型、泌盐型、稀盐型、避盐型、活性氧清除等[2]。

⑥有活性氧清除系统的植物通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CAT (过氧化氢酶)将活性氧清除出去,免受盐胁迫
一般盐土含盐量在%~%时就已对植物生长不利,而盐土表层含盐量往往可达%~10%。

丙二醛时植物器官在逆境条件下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产物,可用于表示植物对逆境条件反应的强弱,从实验中也可证明小麦幼
苗叶片中MDA含量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高浓度盐对植物生长产生了严重的伤害。

2 耐盐性的鉴定技术和指标
耐盐鉴定技术有直接鉴定法,如发芽鉴定(发芽率、发芽势)、形态鉴定(出苗率、盐害级别、苗期死叶率、相对生长量)和产量鉴定等;间接法有脯氨酸、甜菜碱、糖醇、多胺物质、钠钾离子含量的测定和酶活性的测定以及花粉萌发试验等。

按照耐盐试验的地点分为水培、盐池、重盐碱大田。

耐盐实验的对象又可分为群体、个体和单株和细胞。

品种耐盐指标:耐盐系数、耐盐力(生物耐盐力、农业耐盐力)[4]。

群体耐盐指标:发芽率、发芽势、盐害指数、成活苗率、相对成活苗率。

目前,国内学术界一般把土壤基质含盐量达0.4%作为棉花耐盐鉴定的通用浓度[5]。

叶武威等[6]采用盐池鉴定法,统计各材料在施盐10 d后(3叶期)的相对成活苗率(以生长点活为标准)来判断棉花的耐盐性,将棉花的耐盐性分为4级,即不耐(0-49.9%)、耐(50.0%一74.9%)、抗(75.0%一89.9%)、高抗(>90%)。

3 对耐盐机制的研究
泌盐是盐生植物适应盐渍环境的一条重要途径----滨藜、柽柳.盐腺的泌盐机理,是一个主动的生理过程。

此类植物的叶片和茎部的表皮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分化成盐腺,通过盐腺把吸收到体内的盐分排出体外。

稀盐:形态学上的适应:茎或叶的肉质化.碱蓬(黄须菜)茎或叶的薄壁细胞组织大量增生,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可以吸收和储存大量水分,既可以克服植物在盐渍条件下由于吸水困难造成的水分不足,又可将吸收到体内的盐分稀释,保持低水平。

拒盐植物的抗盐机理
拒盐: 不让外界盐分进入植物体(大麦)或允许土壤中的盐分进入根部,但进入根部后大部分储存在根部,不再向地上部分运输,使地上部分盐分浓度保持较低水平,从而避免盐分的伤害作用。

如芦苇
脯氨酸是最重要和有效的有机渗透调节物质。

几乎所有的逆境,如干旱、低温、高温、冰冻、盐渍、低pH、营养不良、病害、大气污染等都会造成植物体内脯氨酸的累积,尤其干旱胁迫时脯氨酸累积最多,可比处理开始时含量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脯氨酸在抗逆中有两个作用:
一是作为渗透调节物质,用来保持原生质与环境的渗透平衡。

它可与胞内一些化合物形成聚合物,类似亲水胶体,以防止水分散失。

二是保持膜结构的完整性。

脯氨酸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能增加蛋白质的可溶性和减少可溶性蛋白的沉淀,增强蛋白质的水合作用。

盐胁迫与信号传递:现已确定, 细胞内Ca2+ 信号是最重要的信号分子之一, 处于调节细胞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多种信号途径的交叉点上。

钙离子可以减缓植物盐害、增强植物耐盐性, 其重要作用在于能维持细胞膜完整性, 并调节离子运输等。

盐胁迫下, 细胞游离Ca2+ 浓度的增加显着减少了细胞Na+的浓度, 这可能是通过Na+ 吸收和运输两方面完成的, 有证据表明: Ca2+ 是通过降低质膜透性来减少Na+ 进入细胞的。

当植物受到盐胁迫时, 细胞内的Ca2+ 浓度增加,Ca2+ 通过与其主要受体CaM 结合, 从而进一步激活适当的蛋白激酶, 激发细胞产生应激反应, 这Ca2+ 的一般作用方式。

通过栽培措施也可提高耐盐性[13]:培肥、中耕、水旱轮作、地膜覆盖、灌水洗盐、淤泥压盐等。

另外,还有化学物质改良(如石膏)、种子处理(如VB6)等措施。

4 耐盐品种的选育
耐盐品种选育的方法有杂交和回交育种、远缘杂交、体细胞突变筛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育种、转基因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等。

5.提高植物抗盐性途径
(4)改造盐碱土:合理灌溉,泡田洗盐,增施有机肥,种耐盐绿肥和耐盐树木以及耐盐碱作物
(1)选育抗盐品种:采用组织培养等新技术选择抗盐突变体,培养抗盐新品种。

(2)抗盐锻炼: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盐溶液浸种。

(3)使用生长调节剂:利用生长调节剂促进作物生长,稀释体内盐分。

脱落酸
ABA是一种胁迫激素,它在植物激素调节植物对逆境的适应中显得最为重要。

ABA主要通过关闭气孔,保持组织内的水分平衡,增强根的透性,提高水的通导性等来增加植物的抗性。

在低温、高温、干旱和盐害等多种胁迫下,体内ABA含量大幅度升高,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逆境胁迫增加了叶绿体膜对ABA的通透性,并加快根系合成的ABA向叶片的运输及积累所致。

外施脱落酸对抗逆性的影响许多试验表明,外施适当浓度(10-6 ~10-4 mol·L-1)的脱落酸可以提高作物的抗寒、抗冷、抗盐和抗旱能力。

外施脱落酸后要经过一定时间(24 h以上)的代谢变化,才能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植物生长延缓剂能提高植物体内脱落酸的含量,提高抗逆性,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

外施脱落酸提高抗逆性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下列3点:
(1)减少膜的伤害逆境会伤害生物膜,而脱落酸可能使生物膜稳定,减少逆境导致的伤害。

有人认为脱落酸可以提高膜烃酰链(hydrocarbon acyl chain)的流动性;有人则认为脱落酸阻止还原态谷胱甘肽的减少;也有人认为脱落酸使极性脂类脂肪酸去饱和作用。

(2)减少自由基对膜的破坏经脱落酸处理后,会延缓SOD和过氧化氢酶等活性的下降,阻止体内自由基的过氧化作用,降低丙二醛等有毒物质的积累,使质膜受到保护。

(3)改变体内代谢外施脱落酸,可使植物体增加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等的含量,从而使植物产生抗逆能力。

植物经历了某种逆境后,能提高对另一些逆境的抵抗能力,这种对不良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作用,称为交叉适应(或交叉保护)。

干旱或盐处理可提高水稻幼苗的抗冷性;
生长素能降低玉米根系对Na+的吸收能力。

(5)利用基因工程提高植物抗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