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诗仙李白(解说词)

合集下载

李白解说词(共五篇)

李白解说词(共五篇)

李白解说词(共五篇)第一篇:李白解说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又与一个其后在洛阳相遇便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的人--杜甫合称“大李杜”。

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不像当时的长安这么出名,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

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据记载,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坦北部,大约五岁时才迁到这里。

对于他父亲李客的名字而言,其中的“客”可能是是对外地人的称呼,表明他们不是当地人。

据李白自己说,年轻时漫游扬州一带,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

后人据此推断,他父亲应当是个腰缠万贯的大商人。

李白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表山绿水的芬芳。

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美,应当说就是四川如画的自然风景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这是说他对幼年时对道教典籍和各派的学说很是熟悉。

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

而李白之所以可以依仗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也是拜道教所赐。

更加离不开的条件便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得远。

此外,李白还“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

李白纪念馆导游词三篇

李白纪念馆导游词三篇

李白纪念馆导游词三篇李白纪念馆导游词一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李白纪念馆,我将为大家带领参观。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李白纪念馆座落于杭州西湖边,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馆内陈列着丰富的李白文物和相关展品,展示了李白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成就。

首先,我们来到馆内的第一展厅,这里展示着李白的生平事迹和家族背景。

李白出生于唐代贞观年间,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陇西)。

李白自幼聪慧过人,喜欢读书,酷爱诗歌。

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员,所以他的家境相对富裕。

然而,李白并不满足于平庸的生活,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经常四处游历,寻找灵感。

接下来,我们来到第二展厅,这里陈列着李白的诗作和相关手迹。

李白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风格独特,给人以巨大的艺术享受。

他的诗作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典故、个人感受等多个方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静夜思》、《将进酒》等。

除了诗作,馆内还展示了李白的手迹,这些手迹见证了他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最后,我们来到第三展厅,这里展示着李白的后人和影响。

李白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李二白和李白之子。

他们继承了李白的文学天赋,也在文坛上有所成就。

而李白的诗歌影响力也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不仅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受到了国外文化界的推崇。

李白纪念馆是一个了解李白生平和诗歌创作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传承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

通过参观这个纪念馆,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李白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成就,感受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文学才华。

希望大家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同时也能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谢谢大家!李白纪念馆导游词二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李白纪念馆,我将为大家带领参观。

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白纪念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馆内陈列着大量有关李白的文物和展品,展示了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成就。

李白导游词

李白导游词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最具浪漫主义情怀的大诗人。

他就是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清莲居士,祖籍陇西,生于碎叶城,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坦境内。

4岁时随父迁回四川绵州,所以,他一直将蜀地视为故乡。

李白的一生真的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他们家是开银行的,所以全国各地走到哪儿都趾高气扬,不会出现一分钱憋倒英雄汉的悲惨情节,如果身上忘了带钱,就高呼“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他热爱生活,珍惜友谊,与孟浩然离别时他言道“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与一见如故的汪伦分别时又道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的感恩情怀,他和月亮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有人说,有李白,就有了那轮明月,也正是有了明月,才有了才高八斗的李白,他想要去摘星辰,又恐惊天上人,他望着明月,总是会思念故乡,他喝多了所以看着月亮投下的一地光影和湖面中的波光,总以为那是对影出来的三个人,实际上,在那样纯净的夜色中,天地间,只有他一人,他的文采被唐玄宗所欣赏,让他做一个御用诗人,可李白心系的是天下苍生、黎民社稷,他愤恨,他耍酒疯,让高力士给他脱靴,让杨贵妃给他研墨,可他还是不过瘾,他对李隆基说“老子不给你干活了,我出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他是什么样的境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就是这么酷,这么拽。

关于李白有很多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

传说,有年春天,诗人李白来到黄山,见到北海山峰竞秀,景色奇美,禁不住诗兴大发,便昂首向天,高声吟道:“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这声音惊动了狮子林禅院的长老。

他走出山门,细细一看,只见一位白衣秀士,风度潇洒,便上前施礼,请问尊姓大名。

这位不凡之客原来是“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仙李翰林。

长老急忙吩咐小和尚抬来用清泉酿制的米酒,还拿来一些文房四宝。

长老亲手盛满了一杯酒,双手捧上,敬给李白。

李白慌忙还礼,双手接过,一饮而尽。

二人席地而坐,纵谈诗文,开怀畅饮。

三分钟演活李白的演讲稿(3篇)

三分钟演活李白的演讲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演讲。

我将用三分钟的时间,让大家感受到李白的魅力,领略他豪放不羁的个性,以及他那令人陶醉的诗篇。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李白的生平。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

他出生于唐朝盛世的背景下,从小就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赞美自然山水的佳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洒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足迹遍布南北,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的诗作中,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他的一生,就像他的诗歌一样,充满了浪漫与豪情。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李白的诗作。

李白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的诗篇,既有山水诗的清新脱俗,又有抒情诗的深情款款。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山水诗——《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将瀑布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其次,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抒情诗——《月下独酌》。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以月下独酌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对友情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感慨,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他的诗作,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又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

那么,李白为什么能成为一代诗仙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李白具有超凡的才华。

他的诗歌,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他的诗作,独具匠心,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历史人物解说词范文

历史人物解说词范文

历史人物解说词范文各位朋友!今天咱们要来说说一位在中国历史上超酷超炫的人物——李白。

李白啊,就像是从天上掉落到大唐盛世的一颗超级明星。

他出生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娃娃将来会成为让整个大唐都为之疯狂的大诗人。

你看他年轻的时候,那可是相当的潇洒。

仗剑走天涯,心里装着的是整个世界。

他就像一个充满好奇的探险家,到处游历。

他游过名山大川,看过滔滔江河,这些经历就像魔法一样,全都跑到他的诗里去了。

比如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你听听,这感觉就像是他坐着火箭在江上飞呢!李白的性格那叫一个豪爽。

他喝酒就跟喝水似的,而且一喝多了,诗兴大发得更厉害。

他在酒桌上那就是个传奇,和朋友们开怀畅饮,然后就能口吐莲花,写出一篇篇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作。

他觉得自己啊,就像大鹏鸟一样,总有一天要一飞冲天。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可不是吹牛,他是真的觉得自己有这个本事。

他也想在仕途上干出一番大事业。

于是他就跑到长安去了,想在皇帝身边施展自己的才华。

你还别说,他还真的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

可是呢,他那豪放不羁的性格在宫廷里可有点格格不入。

他可不愿意像那些宫廷诗人一样,整天写些阿谀奉承的诗。

他要写的是心中的豪情壮志,是对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感受。

所以在宫廷里待了一段时间后,他就拍拍屁股走人了,继续他的逍遥游。

李白的一生啊,起起落落。

有时候他春风得意,像是拥有了整个世界;有时候又穷困潦倒,连酒钱都付不起。

但是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他的诗永远都是那么充满力量。

他写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简单的一句诗,就把他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写得淋漓尽致。

他还是个充满浪漫幻想的人。

看着月亮,他就能想象自己飞到月亮上去,“欲上青天揽明月”。

他的脑袋里就像装了一个奇幻世界,这个世界通过他的笔,变成了一首首绝美的诗篇,让我们这些后人读起来,仿佛也跟着他一起遨游在那个神奇的大唐世界里。

百家讲坛讲稿:李白的故事

百家讲坛讲稿:李白的故事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李白]一第1讲李白出道之谜【画外音】唐朝长安元年,也就是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

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

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

从此,一位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从这里走出。

逐渐被世人了解和熟悉。

然而,李白一生最大的理想,并不是做诗。

而是从政。

这是为什么呢?这位才华出众的天才诗人,会经历怎样的坎坷与沉浮。

李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

精彩讲述李白出道之谜。

李白,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

我想从小学一直到中学、大学。

可能李白是我们阅读过,最多的一个诗人。

特有很多的诗。

大家都非常熟悉。

比如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比如说“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

”这些诗都是耳熟能详、脍炙人口。

我们读了这么多李白的诗,看上去好像对李白比较了解。

所以我们会想一些问题。

什么问题呢?李白这个人长什么样子。

他胖瘦啊,他高低啊,他脾气好坏啊,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文化程度啊?就会有这些问题。

就好像要打听我们邻居的一个人一样,也这样一种亲切的感觉。

康震:李白在当时,跟他同时代有一个人,叫魏颢。

魏颢是个年轻人。

特别崇拜李白。

他也算是李白的一个追星族。

他就到处追李白。

因为李白的行踪不定。

后来就给他追到了。

李白对他也很信任。

把自己当时所做的一些诗文交给魏颢。

可能是这么说的。

小魏,你就帮我把这个诗文集整理整理。

给我出版了吧。

出版了没有我不知道。

但是,魏颢,在这个诗文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小序。

这个序流传下来了。

在这篇序里边,他对李白的相貌,有那么一点点描述。

他怎么说呢?他说这白这个人,“眸子迥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籍。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这个人长得眸子迥然,眼睛炯炯有神。

特别有神。

“哆”是哪个子?就是“哆嗦”的那个“哆”。

“哆嗦”的“哆”,读duo的时候,是那个意思。

可是它还有一个读音。

康震讲诗仙李白摘抄

康震讲诗仙李白摘抄

康震讲诗仙李白的内容摘抄如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

五岁时随家人迁居到蜀地江油县。

李白从小就怀有“大定国,使如太古”的宏伟抱负,但一生坎坷,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李白的诗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语言优美,堪称“诗仙”。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内涵,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价值。

在《将进酒》中,李白以饮酒为主题,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生命、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他以豪放的个性和不羁的情怀,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感慨。

在《静夜思》中,李白以月夜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富有想象力的描写,展现了思乡之情的深沉和浓郁。

总的来说,李白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世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解说词

李白解说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又与一个其后在洛阳相遇便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的人--杜甫合称“大李杜”。

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不像当时的长安这么出名,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

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据记载,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坦北部,大约五岁时才迁到这里。

对于他父亲李客的名字而言,其中的“客”可能是是对外地人的称呼,表明他们不是当地人。

据李白自己说,年轻时漫游扬州一带,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

后人据此推断,他父亲应当是个腰缠万贯的大商人。

李白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表山绿水的芬芳。

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美,应当说就是四川如画的自然风景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这是说他对幼年时对道教典籍和各派的学说很是熟悉。

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

而李白之所以可以依仗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也是拜道教所赐。

更加离不开的条件便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得远。

此外,李白还“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诗仙李白(解说词)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

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名字。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据记载,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坦北部,大约五岁时才迁到这里。

他父亲叫李客。

“客”可能是是对外地人的称呼,表明他们不是当地人。

据李白自己说,年轻时漫游扬州一带,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

后人据此推断,他父亲应当是个腰缠万贯的大商人。

李白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表山绿水的芬芳。

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的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各派的学说。

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

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

李白所以有那种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得远,更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

此外,李白还“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

从这此诗句就可以看出来,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

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

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

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

李白不仅到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人生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当过隐士,在山林里与朋友酣饮纵酒,养了无数的驯鸟。

他曾当过道士,一门心思采药炼丹,求仙得道,以为真的能够白日飞升,他精于骑术,擅长射箭、击剑,以游侠自命,身上老是带着一把短剑。

他曾经受到朝廷的征聘,有过皇帝召见,亲自下车迎接的殊荣,由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翰林学士,在安史之乱中他曾投笔从戎,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政治斗争,被关进了监狱,成了囚犯,被判处永远流放夜郎,遇赦免后,年纪已六十他还赶到今天的南京,准备去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总之,他一生的经历大起大落,充满了荣光和艰险。

他打过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杨贵妃,朝廷各级官员,下至监狱里的牢头,和尚,道士和最底层的农夫农妇。

他熟悉各个阶层,各个身份和各种职业的人,把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录在他的诗里。

他能写高适、岑参那种大气磅礴的边塞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应未闲。

(《关山月》)王维的诗境界幽静,但又充满了生机。

这种诗李白也有。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自遣》)王维诗中有一种禅悦的境界,这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但李白这首诗另有一种沉着潇洒。

床前明月光,颖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这大概是汉语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游子思乡,是小农社会永远写不够的题材。

这首诗把“床前”,“明月光”“地上霜”,这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

说“疑是地上霜”就说明抒情主人公已经意识到这不是霜,知道不是霜偏生又这么联想,正好透露出他心里有一层霜,有一股思乡的冷气,国人心里都郁结束这样一股思乡的冷气。

所以离开家一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这首诗来。

孟浩然的诗将田园生活写的那么有滋有味。

李白也有一首田园诗,但意趣大不相同。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

三谢不能餐。

(《宿五松山下荀云媪家》)这个大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人,并没有摆出一幅悲天悯人的架势去同情农民,只是作为一个极普通的旅游者,端起老妇人那碗菰米饭,眼里噙着泪水,想吃却又吃不下去。

有几个诗人能具有这样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

至于他的《将进酒》等等许多独绝古今的诗篇。

别的诗人不要说没写过,首先在思想境界上就达不到那样的高度。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刀,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认为,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这个比喻真是恰到好处。

诗人站在黄河边上看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忽然心情一激动,想到这黄河之水就像人类的生命系列,一代一代一去不复返,但依旧滔滔滚滚而来。

然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暂,明镜中的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转眼就是一次生老病死的轮回!面对这无限与有限的矛盾,人活着为什么不尽情享受生活!“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如此自信。

正由于这首诗强烈地呼唤真实的人生,才使多少被强行压缩的灵魂都到诗里来享受那足以舒筋活血的通畅。

李白的诗名越来越大,不但惊动诗坛,而且惊动了许多达官贵人,最后甚至惊动了对艺术有深厚造诣的唐玄宗。

于是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进,唐玄宗听从亲信的荐引,下诏征聘他到长安,给予隆重的礼遇。

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自以为是超一流的政治家而其实根本不懂政治的诗人,栩栩然得意,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他一厢情愿地以为,这回真的能大展鸿图了,唐玄宗这位君,就要把他召到身边,请教他该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使天下太平。

然而他错了,他是完全生活在梦想中的诗人,梦一旦醒来,留下的就只有失望。

以诗人的身份,昂首挺胸走进皇宫,成为皇帝的嘉宾,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唯一的一个。

诗人能受到这样的礼遇,也真算皇恩浩荡了。

然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是何等人物,岂能把这种过眼云烟的荣耀看眼里,是醉了还是疲惫了?兴庆公园里的沉香亭,就是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的地方。

卧在这里的李白正闭目养神,等待着喷发灵感。

唐玄宗赏牡丹来了。

名花盛开,美人相伴,当然需要有音乐助兴。

玄宗嫌旧词听腻了没意思,一时高兴,就颁下圣旨叫李白创作新词。

李白不是醉卧在这里吗!快起来吧!于是他被人用凉水激醒了,于是一挥而就写成了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

第三首说:“名花倾国两相欢,长使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这样的诗,有高度艺术修养的唐玄宗能不欣赏吗?皇帝一声喝彩,于是众生应和,都来助兴。

可是对李白来说,陪着皇帝寻欢作乐,干这种御用文人干的事,那是卑屈的。

他不明白,只有诗人屈从政治家,断没有政治家屈从诗人的。

他就是不肯明白这番道理,才永远都是那个“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不可一世的李白。

李白在长安待了三个年头总共一年多的时间,就痛苦的叫喊着“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

后人就此认为他在朝廷遭到了谗毁,处境险恶。

这话其实信不得。

玄宗认为他不是担负朝廷重任的人才,应当说这是非常准确的评价。

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来衡量,读书就是为了出仕,出仕只有成为将相,成为方面大员,才算不虚此生。

后人就是用这种心态来看李白,为李白鸣不平的。

他们不知道,如果李白不以出将入相,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政治家自诩,没有这种狂傲的自信,他就成不了伟大的诗人。

可如果他真的当宰相当大将军去了,他也就不会再想到要当诗人。

因此,李白离开朝廷,主要原因绝不是遭到了谗毁,而只是因为他根本不想去适应处处都必须约束自己的政治环境。

唐玄宗善于鉴识人物,认为不如给他自由,让他去写诗。

应当说这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只有唐代,能接受李白这个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李白一路向前,来到洛阳,再这里遇见了杜甫。

比李白小十二岁的杜甫当时三十三岁,两人的交情自然是由诗人气质的相近而引发的,但杜甫对李白有晚辈对先辈的崇拜,加上为人比较忠实厚道,因此后来给李白写了十二首情真意挚的诗。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正在庐山隐居。

永王李嶙奉命征讨判贼,李白只知道为国家效力,就投在李嶙的帐下。

他斗志昂扬的歌唱着:“三川北劣乱如麻,四海难笨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湖沙。

”(《永王东巡歌》)他以为这回该轮带他大显身手了。

谁知李磷野心膨胀,不听调遣,结果发生内讧,被唐肃宗消灭。

李白这一回可是真惹下弥天大祸了,在古代,像李白这样在卷进争夺皇室宝座的斗争中失败了,是必死无疑的。

然而唐朝毕竟是唐朝,经人营救,皇帝竟也没有坚持要杀他,只判他永远流放,最后遇赦又不了了之。

这也成了后世贬低李白的把柄。

其实这件事什么也不说明,只说明他不懂政治。

李白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无时无刻不用真情去拥抱生活,随便遇上一个什么人,他就能坐下来与人对饮,欢快的唱着:两人对饮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与幽人对饮》)他喝的醉醺醺的,陶然自得的睡下了。

望着敬亭山,他会象老朋友促膝谈心一样心绪悠然地吟诵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他能这么呆呆的坐着看山,象孩子一样透着傻气。

他一路来到安徽泾县,在一个叫桃花潭的地方住了下来,村里有个叫汪伦的人常酿造美酒来招待他,临别时他吟诗相赠送:“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声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就象老朋友分手时随便说的话,一个名动中华的大诗人,竟然也没有一点故弄姿态的矫饰,轻松自然,洋溢着深情。

然而,李白又是个极为狂傲的诗人,自称:“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狂,是自信的外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他大声疾呼:“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忆旧君远参军》)昂首天外,根本不屑以世俗的价值为标准:“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长流夜郎赠辛判官》),他是那样不可一世,最可贵的,是他用时代的最强音,惊天地泣鬼神的吼出了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声呐喊,使千百年来被封建制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不愿被踩进泥坑却又无力抗争的人,敢悄悄的直一直腰,在心灵深处扶起最后的一丝人格尊严,在无可奈何中聊堪自慰,找到一点心理平衡。

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没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丝毫卑屈的人格,因而在他笔下,一切高山大川都像是这种内心世界的外化,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声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伺御虚舟》);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笔下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游天姥吟留别》);未必真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嘘,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根本谈不上壮观的庐山瀑布,也是“飞流直下三百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总之,他处处都以自己吞吐宇宙的豪气,赋予自然景物以崇高的审美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