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黎族文学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合集下载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论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论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论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是以不同形态记录流传至今的黎族民间文学形式。

它包括从口头传说到书面文学的形态,从歌谣唱腔到诗歌的形式,从流行的故事到戏剧的艺术都有所涉及,记载了黎族民族悠久的文学文化,表达了黎族人民多彩的爱情文学审美。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中流传着很多关于爱情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发生在一些乡土的景观里,男女主角的命运受到时空环境、着装、外表特色、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破裂爱情进行了深入浓烈的展示。

通过男女主角的爱情表达,将叙事塑成众多悲剧爱情故事,包含了离别、伤心、徘徊、痛苦、凄凉,两个世界很难接壤,男女主角均不能逃离心灵的折磨和生活的苦痛,它体现了黎族民族对爱情的伦理美德审美观念。

此外,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还体现出黎族民族对社会的审美观念。

他们把社会的压迫、不平等和不公正表现在浪漫的悲剧文学里,正如在《河流之上》中,男女主角被宗教和社会规范给制约,穷深得无以复加,表达了压抑的社会生活状态,草速之风,表现出黎族对社会物竞天择的审美伦理观念,催生了传统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宏大的社会意识。

总之,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源远流长,蕴含了丰富的意义,是写上古老的爱情文学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

它不仅是一部民族的文学史,更是一部文学史,表达了一个民族多种审美文学伦理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我们探索审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学史记录。

黎族作家文学的民族性和开放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黎族作家文学的民族性和开放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黎族作家文学的民族性和开放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黎族是中国南方较早形成的一个民族之一,其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海南之魂”。

黎族的文学作品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和历史环境,黎族文学一直以来较少被外界了解和认识。

本文旨在通过对黎族作家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讨其民族性和开放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为更好地了解黎族文学的特点和文化底蕴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问题和目标本文将深入探讨以下问题:1. 黎族作家的作品如何体现民族性和开放性?2. 黎族文学的特点和文化底蕴是如何影响黎族作家的文学创作?3. 黎族作家的作品在推广和传承黎族文化方面的积极意义和作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黎族作家的文学作品,揭示其民族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深入探讨黎族文学的特点和文化底蕴,分析黎族作家的作品在推广和传承黎族文化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为进一步推广和弘扬黎族文化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步骤1. 梳理黎族文学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底蕴,分析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2. 选择几位代表性的黎族作家的作品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其作品中的民族性和开放性,并分析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3. 通过对黎族作家的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和文化解读,深入探讨黎族文学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分析其在推广和传承黎族文化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4. 综合研究结果,分析黎族文学的创作现状和发展前景,探索黎族文学的传承和弘扬之路。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艺学、民族学、文化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文本分析、比较分析、历史分析、文化解读等手段,深入探讨黎族作家文学的民族性和开放性,分析其特点和文化背景,揭示其在推广和传承黎族文化方面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五、论文结构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问题和目标。

第二部分为文学作品的民族性和开放性探析,主要从文本角度探讨黎族作家的作品中的民族性和开放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为黎族文学的特点和影响,主要从文化角度探讨黎族文学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范文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范文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作为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悲剧意识的表现尤为突出,它们承载着蒙古族人民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命运的抗争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意识,探究其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二、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意识产生原因(一)历史因素蒙古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战争、灾难、压迫等磨难。

这些历史事件使得蒙古族人民在面对困境时,形成了独特的悲剧意识。

这种意识在民间文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

(二)文化因素蒙古族文化中,崇尚英雄、崇尚勇敢、崇尚牺牲等价值观深入人心。

这些价值观在民间文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得悲剧意识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

此外,蒙古族信仰萨满教、藏传佛教等宗教,这些宗教的教义和哲学思想也影响了悲剧意识的形成。

(三)社会因素蒙古族社会在过去一直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人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这种无力感使得悲剧意识得以滋生。

同时,社会的不公、贫富差距等问题也使得人们对于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三、蒙古族民间文学中悲剧意识的表现形式(一)英雄史诗中的悲剧意识在蒙古族英雄史诗中,英雄们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这些史诗表现了人们对于英雄的敬仰和怀念,同时也表现了对于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奈。

如《江格尔》等史诗,以壮烈的英雄形象和悲惨的结局表现了悲剧意识。

(二)民间传说和故事中的悲剧意识在民间传说和故事中,悲剧意识往往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故事情节得以体现。

这些故事往往以人物的悲惨遭遇、家庭的破碎、爱情的失落等为主题,表现了人们对于命运的无奈和生活的苦涩。

如《苏武牧羊》等故事,以人物的悲惨遭遇和忠诚的品质表现了悲剧意识。

(三)诗歌中的悲剧意识在蒙古族的诗歌中,悲剧意识往往通过抒发诗人的情感得以体现。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范文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范文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支,其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悲剧意识是一种极为显著的艺术表现。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意识,通过对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主题表达及情感内核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更好地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历史心理。

二、蒙古族民间文学概述蒙古族民间文学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

这些文学作品以丰富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其中,悲剧意识在蒙古族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蒙古族文化心理和历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意识(一)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在蒙古族民间文学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是悲剧意识的重要体现。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往往面临着无法抗拒的命运安排,如战争、灾难、疾病等,导致人物命运走向悲剧的结局。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对生命无常和命运不可抗拒的深刻认识。

(二)主题表达的悲剧性除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主题也常常具有悲剧性。

这些主题往往涉及到生死离别、家国情怀、爱情悲剧等,通过这些主题的表达,作品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悲情氛围。

这种悲情氛围既是对人生苦难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三)情感内核的悲剧性在蒙古族民间文学中,情感内核的悲剧性是构成悲剧意识的重要因素。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关系,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命运无常时的无奈和痛苦。

这些情感关系既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情感世界,也揭示了悲剧意识的深刻内涵。

四、蒙古族民间文学中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一)历史背景的影响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意识的形成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族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灾难和苦难,这些历史事件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范文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范文

《蒙古族民间文学悲剧意识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民间文学,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世人所瞩目。

其中,悲剧意识作为蒙古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不仅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也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追求。

本文旨在通过对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意识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表现方式和文化价值。

二、蒙古族民间文学的悲剧意识产生原因蒙古族民间文学的悲剧意识产生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

首先,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迁徙、自然灾害等苦难,这些历史事件使得蒙古族人民形成了深刻的生命意识和悲剧意识。

其次,蒙古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使得其民间文学中充满了悲剧色彩。

例如,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对生命无常的感叹、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等文化传统,都为悲剧意识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三、蒙古族民间文学中悲剧意识的表现方式蒙古族民间文学中,悲剧意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1. 人物形象: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

在许多作品中,人物形象都带有悲剧色彩,如英雄人物的壮烈牺牲、爱情悲剧中的痛苦挣扎等。

2. 故事情节:蒙古族民间文学的故事情节往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在许多作品中,情节的转折和冲突都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如战争、灾难、家庭矛盾等。

3. 主题思想:蒙古族民间文学的主题思想往往涉及到生命、爱情、家庭、友情等深刻的话题。

这些主题思想往往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四、蒙古族民间文学中悲剧意识的文化价值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意识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首先,它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对生命和情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传统。

其次,悲剧意识在蒙古族民间文学中起到了传递文化价值观的作用,使得后人在阅读这些作品时能够深刻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此外,悲剧意识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精神,能够引发人们对生命、爱情、家庭等话题的深刻反思和思考。

试论黎族传统文化对黎族作家文学的影响

试论黎族传统文化对黎族作家文学的影响
中全 会 以 后 , 会 风 气 又 重 新 走 上 了正 轨 。 阿 元 回归 了常 态 : 社
式去看待和解释人与 自然的关系。 了农耕文化时期 , 到 以及后
来 的工 业 文 明 阶段 .文 学 也 有 相 对 应 的农 耕 文 化 及 工业 文 明 的 内容 。我 们 经 常 提 到 的 文 学 的 “ 代 性 ” “ 族性 ” , 际 时 、民 等 实 上 是 文 学 的 “ 化性 ” 一 部 分 。 对 来 说 , 学 的 形 式 与 文化 文 的 相 文 的 关 系 并不 是 那 么 直 接 。 也 是 文 化 的 产 物 。 且是 在更 为深 但 而 入 的 层 面 上 产生 的联 系 。 文 学 结 构 、 格 色彩 等 诸的著作《 原始 文化》 , 中 将文 化定义 为“ 包括 知识 、 信
仰 、 术 、 律 、 德 、 俗 以 作 为一 个 社 会 成 员所 获 得 的能 艺 法 道 风
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 。 现代汉语词典》 对文化的解释之一是 :
“ 人类 在社 会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所 创 造 的 物 质 财 富 和 精 神 财 富 的 总 和 。 指精 神财 富 , 文 学 、 术 、 特 如 艺 教育 、 学 等 。 ” 这 科 【 l
21 0 2年 5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文社会科学版 ) 人
M a .01 y2 2
第 9卷 第 5期
Ju a o H b i nvr t o E o o is maie n oil c n e o r l f u e U iesy f cn m c( n i Hu nt sadSca S i cs i e
化。 但是宗教信仰 、 价值 体系 、 文化传统等精 神文明的成果会

试论黎族文学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试论黎族文学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试论黎族文学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作者:钟淑杯邓小康陈超海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03期黎族人是海南岛最早的土著居民,清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指出海南岛的黎族人是“剪发文身之越人”。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歌谣和民间故事在他们生活和劳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研究黎族文学作品中发现,黎族人民按照自己的风俗习惯,根据自己美学观和对生活的认识,进行了截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艺术加工,使得表述宇宙万物的形成、黎族人的繁衍及神奇的洪荒时代世界等民间神话传说都具有了鲜明的本民族人文特色。

要感知这个民族的文学发展并探析其悲剧美学,我们不得不对黎族的创世史诗《吞德剖》以及在黎族中流传甚广的几个洪荒神话故事《人类的起源》、《螃蟹精》、《洪水的故事》、《袍隆扣》等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因为这几部作品分别产生在黎族历史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对象和审美倾向。

一、对人类起源及繁衍的认识各民族对人类起源及繁衍的认知,是基本上相同的,核心基础都是造人,但在如何造人时却都有着本民族特殊的处理方式,黎族人凭借自身独具韵味的想象,塑造了与众不同的朴素艺术形象,并做了富有黎族特色的描绘,从而独具风情。

作为创世史诗的《吞德剖》,歌颂着黎族祖先开天辟地的英雄创举,描述了一幅关于黎族起源、民俗来源和黎族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

史诗中告知了黎族先祖的来源:是天狗与婺女结合,生于人间的一对兄妹,后来兄杀父娶母,又与妹妹婚配,才繁衍黎族了子孙后代。

尤其是哥哥杀父、娶母,又与妹妹婚配的情节,写得曲折而动人心魄,一场人伦悲剧,衍化了黎族先民的审美观点,如:天狗被误杀后,其身形化为了五指山、万泉河和大小洞天等;而哥哥误娶母亲、妹妹为妻,也衍生出了黎族文身绣面的习俗。

悲剧美学的诞生,其实不在于多少的伦理探讨,而在于以美学的观点解决人生的问题,审美是一种人生态度,而黎族的悲剧美学就是黎族先民对待人生的哲理。

如《吞德剖》以一首序歌唱起:“呵……去呵去呵咳!父去儿传代,赛人兴未衰,河干海尚在,甜从苦中来。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论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论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论现代文学家和学者们经常发现,许多民间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去鉴赏和研究,而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也不例外,继承着古老的部落文化和传统文学,遍布每一个角落,在当今社会,人们仍能听到黎族传说、曲调以及口头文学作品,深深吸引着每一位聆听者。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的内涵是令人惊艳的,它丰富的情感内容,使聆听者产生思考和感悟,并激发他们的爱情梦想。

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叙述的是一类传统的爱情悲剧故事。

这些故事中的两个主角一般都是少女因遭受社会压力和有关规则的限制而将爱情压抑在心底,甚至不得不牺牲爱情而不得不嫁给他们自己不喜欢的人,从而使爱情最终无疾而终。

虽然这类爱情悲剧文学看似傻傻的,却也折射出当代社会的现实面貌,强调了一种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此外,这类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中也有一种思想哲学有关的审美,即乔丹说、对悲剧本身进行定性分析,全局性思考悲剧残酷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以及作者通过作品传达出的价值观。

首先,这类文学作品审美价值之一是丰富性。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通过叙事技巧赋予爱情悲剧故事精彩纷呈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性格,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对白和抒情,让人受益匪浅。

其次,这些文学作品也具有时代性的审美价值。

在古老的部落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融合了社会时代的信念,也时而传达出作者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从另一角度让人看到了历史的变迁。

再次,这类文学作品也具有传统性的审美价值。

传统文化一直是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当地社会的习俗、风俗和宗教信仰,以及当地人文史上重大的社会变革,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在。

最后,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审美论还应当指出它特有的审美价值,即情感价值。

爱情悲剧的叙述,从不幸福的事件引发出来,以及男女主角苦苦挣扎、无奈牺牲以及最终感染众生的叹息,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更多的是以情感的内容为主,让人感受到一种爱情之火,更加贴近爱情的真谛。

总之,以上几点表明,黎族民间爱情悲剧文学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古老的部落文化和传统文学,也体现了当代社会的现实面貌,更是以一种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传达出来的,令人受益非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黎族文学中悲剧美学的产生和发展黎族人是海南岛最早的土著居民,清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指出海南岛的黎族人是“剪发文身之越人”。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歌谣和民间故事在他们生活和劳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研究黎族文学作品中发现,黎族人民按照自己的风俗习惯,根据自己美学观和对生活的认识,进行了截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艺术加工,使得表述宇宙万物的形成、黎族人的繁衍及神奇的洪荒时代世界等民间神话传说都具有了鲜明的本民族人文特色。

要感知这个民族的文学发展并探析其悲剧美学,我们不得不对黎族的创世史诗《吞德剖》以及在黎族中流传甚广的几个洪荒神话故事《人类的起源》、《螃蟹精》、《洪水的故事》、《袍隆扣》等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分析,因为这几部作品分别产生在黎族历史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对象和审美倾向。

一、对人类起源及繁衍的认识各民族对人类起源及繁衍的认知,是基本上相同的,核心基础都是造人,但在如何造人时却都有着本民族特殊的处理方式,黎族人凭借自身独具韵味的想象,塑造了与众不同的朴素艺术形象,并做了富有黎族特色的描绘,从而独具风情。

作为创世史诗的《吞德剖》,歌颂着黎族祖先开天辟地的英雄创举,描述了一幅关于黎族起源、民俗来源和黎族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

史诗中告知了黎族先祖的来源:是天狗与婺女结合,生于人间的一对兄妹,后来兄杀父娶母,又与妹妹婚配,才繁衍黎族了子孙后代。

尤其是哥哥杀父、娶母,又与妹妹婚配的情节,写得曲折而动人心魄,一场人伦悲剧,衍化了黎族先民的审美观点,如:天狗被误杀后,其身形化为了五指山、万泉河和大小洞天等;而哥哥误娶母亲、妹妹为妻,也衍生出了黎族文身绣面的习俗。

悲剧美学的诞生,其实不在于多少的伦理探讨,而在于以美学的观点解决人生的问题,审美是一种人生态度,而黎族的悲剧美学就是黎族先民对待人生的哲理。

如《吞德剖》以一首序歌唱起:“呵……去呵去呵咳!父去兒传代,赛人兴未衰,河干海尚在,甜从苦中来。

”这首序歌弥漫了神秘色彩,就如来自世间深处一声惆怅的叹息,摄人魂魄,它表明了黎族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一部少数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黎族人虽然生存环境艰难,但歌中:河干海还在,甜中苦中来,因黎族人的果敢、乐观,使之能代代相传,逐渐兴盛,读唱此序歌,引读者深思、回味诸多。

《吞德剖》中,以天狗下凡开章,黎族始祖天狗一出场就气魄宏大、光彩夺目,天狗下凡开篇诗是这样唱的:初古的时代,天地不分开,日月昏朦朦,山岭阴霾霾。

苍天连大海,白云伴尘埃,世间本无物,全从天上来。

开篇诗解释了开地辟地之前,天地是混沌的,地上没有生物,地上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天上,也为后面序诗的天狗下凡铺垫,如天狗出场时表现了天狗的豪迈气势,诗唱:天狗多豪迈,天庭任钦差,天帝极信赖,大权任他排。

天帝多宠爱,天人也吹拍,天女更恭敬,天狗是英才。

天人与天将,天狗最威严。

此诗中,天狗爱上了天帝之女-婺女,他们历经磨难,终结为连理,却被天帝赶到了凡间,开始了他们艰辛的人间历程。

在凡间,天狗叫琶玛天,婺女叫姆顿。

在姆顿眼中,琶玛天相貌堂堂且忠厚,又有天然的才情,他们相亲相爱,凿山引水,造日做月,过着原始游猎生活,也就著述了天空、大地、日月星辰都由天狗、婺女所创造,为人类的产生做好了一切准备,并对人类社会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事先做好了解释和提供了依据,这也是黎族先民对人类的起源一种最基本最朴素的哲理。

《吞德剖》由一连串的故事组成,其中有一部分悲情故事已成为神话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这说明许多目前流传的故事中,就是从《吞德剖》中分离出来的,经过民间的长期流传逐渐演化而独立存在,如《人类的起源》、《螃蟹精》、《洪水的故事》等悲情故事的情节在《吞德剖》中都能找到对应。

比如《人类的起源》讲述,很久以前发了洪水,天神将一对善良的兄妹装进一个巨大的葫芦瓜里面,又把水牛、猪、狗等动物也一起装进去。

等洪水过后,兄妹从葫芦里出来时,看到的是荒芜的大地,没有人烟,都急得哭了。

这时雷公下凡了,让兄妹俩婚配,他俩没有应允,说是亲兄妹,婚配不伦是要被雷公劈的,雷公便道出了自己的身份,经过雷公几番劝说,兄妹俩才答应,后来生出一个肉团,雷公便将它砍碎,于是碎肉变成了许多小孩子,繁衍了黎族人类。

《螃蟹精》和《洪水的故事》也都说明了人类繁衍,兄妹成婚的故事,这与《吞德剖》所讲述的兄妹成婚的故事一样,但吞德剖所讲述的故事就比较曲折,产生了众多的伦理悲剧,从中也看出了黎族人对待人类伦理的认识。

二、对伦理形成的认识从这些悲情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黎族人也非常关注人类自身的问题,即伦理纲常问题的建立也是经漫长的时间而形成的,如婚姻狀态来说,从众多民族学研究来看,在人类最初阶段,还是盛行群婚制的,性交关系较杂乱,这种杂乱的性关系初步发展就形成血缘婚制,即兄妹婚制,而黎族传说中关于兄妹婚配的故事表明了黎族先民曾经存在这种婚姻状态,真实地说明了海南黎族也经历了血缘婚及血缘家庭这一发展阶段。

《吞德剖》讲述的兄妹成婚的故事,相当曲折且动人心魂,它是这么述说的,天狗琶玛天和婺女姆顿成婚后,生下一男一女,儿子叫扎哈,女儿叫姆拉。

有一天,年老的天狗琶玛天因没有变回人形而被儿子扎哈用毒箭误杀,在天崩地裂的巨响声中,天狗的一只手变成了大五指山,另一只手变成了小五指山,眼泪化成了河流,眼睛和鼻子变成了大小洞天,嘴巴变成了山上的水潭。

这一切让扎哈目瞪口呆,婺女姆顿向一双子女讲出了隐瞒多年的实情,并从箱子拿出一支箭,让两个孩子赶快从五指山爬上天庭找天帝,请天帝指明出路。

天帝有意让兄妹俩回到人间结为夫妻,便令天人为妹妹姆拉绣面文身,天帝让扎哈回人间,娶一绣面纹身在等着他的姑娘为妻,扎哈赶紧回到人间,然而,却因天人粗心大意,扎哈误娶了刚刚绣面纹身的母亲为妻,随后生下一女一男(姐姐名叫阿寒,弟弟名叫阿弹)。

贪玩的姆拉在天上玩了三天,殊不知天上三天,人间三年,等她回到人间并且绣面文身之后,才发现哥哥已经与母亲婚配生子。

不久,天帝派天人带着令箭来到人间,令婺女姆顿上天复归星位,婺女只好含泪离家上天与丈夫团聚去了。

天帝又安排哥哥扎哈和妹妹姆拉婚配。

故事讲述了三个违背现在的伦理的事件,一件事是儿子杀死了父亲;第二件是儿子娶了母亲,并生下了孙子和孙女;最后是兄妹婚配。

总体来说,在《吞德剖》中,黎族先民讲述该故事时还是处于血缘婚时代,对儿子娶母亲、兄妹成婚并不感到意外,对儿子杀死父亲,儿子也未受到处罚,只是以同情天狗的遭遇,而将天狗比做中国古时的夸父一般描绘,身死化做山脉河流洞穴。

扎哈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杀父娶母,其悲剧命运多像俄狄浦斯王啊!古代黎族人创作的悲剧形象扎哈与希腊文学巨著的悲剧形象俄狄浦斯王是何等相似。

而此后的《人类起源》、《螃蟹精》的故事都讲到兄妹不愿意婚配,经过雷公的几番劝说,兄妹才愿意婚配,这就表明了黎族洪水神话产生时,“群婚”这种婚姻形式已经过去,新的两性关系的限制也已经出现,即摩尔根式的“伙婚制”,即父母和子女间、姐妹和兄弟间不可婚配。

《洪水的故事》更具意义,两兄妹婚配后生下了一肉团,后肉团变成两男两女,这些儿女们都各自找了结婚的对象,有的是老虎,有的是乌龟,最后都形成了各自的民族,即黎、汉族和苗等民族。

这表明了先民们看到了近亲结婚的危害性,逐渐将族内婚姻转为族外婚姻,从而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这不就是一曲人类伦理进步之曲么。

三、与自然和谐的审美心态先民们以优美动人的神话形式,向人们解释世间万事万物的来源,表明了先民与自然和谐的心态,如我们前述,《吞德剖》天狗和天女创造天地日月星辰,天狗死后,身形化为山脉河流洞穴,表明了人类与自然做斗争的时候,也不忘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

如《人类起源》记述洪水时,兄妹乘葫芦瓜逃生,也装载了各类动物,表明了与自然斗争,与万物同生的理念。

又如《袍隆扣》的传说中说道:在混沌伊始,天上有七个太阳和七个月亮,太阳轮番炙烤着大地,大地寸草不生,“袍隆扣”用弓箭射下了六个太阳和六个月亮。

因天地间离得很近,“袍隆扣”便头顶土锅,用尽全身力气将天地拱开。

为了让氏族生命繁衍生息,“袍隆扣”取天上七彩彩虹当扁担,以道路为绳索,挑来泥土沙石、造山叠岭,所以大小山岭都是从他的箩筐里漏下来的泥土。

他还撒发成林,挥汗为河,为黎民创造了美好的家园,这与我国古代《后羿的传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了先民与大自然竞争和不断奋斗的精神,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并想与之和平共处的心态。

《袍隆扣》原是一个反映景颇族人民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的故事,有许多幻想和变形的成份,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较趋向和接近于黎族的神话和史诗,这些故事的形成,与黎族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所处的自然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其尚处于氏族公社制的社会阶段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并不复杂和尖锐,黎族做为一个土著民族,世居于高山、森林,由于长期处于不断狩猎奔波,生产力水平自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自然力和自然物对他们的生存有严峻威胁,于是在这些时期,消除这些威胁,便成了黎族生活中重要的内容,这种反映社会生活的表现,再现到文学作品中来,这一切,又必然是他们情感愿望的代言人,即英雄人物的生活內容和斗争内容带有一定的规定性。

可以说斗争是主要的目的,但先民盼望在斗争过后的那份宁静与安详,先民们懂得“治”的原始蕴涵:通过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调整构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状态,而并非只是用简单地人力去战胜自然,在这些神话中黎族先民是力求生态和谐的。

四、悲剧美学的发展黎族悲情文学从总体来看在艺术表现手法和美学追求上,是幻想的和过于理想化的。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第六章中该倒:“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可以说,悲剧除了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把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出來外,它往往还可能把生活中更深刻、更具有典型性和倾向性的东西揭示出来。

从审美的历程看,《吞德剖》把一个民族的审美眼光从对神灵的膜拜以及对英雄人物理想化的寄托转向了对现实生活的自觉审视。

从而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从对宗教神话及英雄的依附,转向了独立的艺术审美的领域。

从这个角度看,对于黎族的文化,无论从文学的发展还是审美的历程,创世史诗《吞德剖》都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其余的《人类的起源》、《螃蟹精》、《洪水的故事》、《袍隆扣》也就是从《吞德剖》作品进行衍生和发展的,也是悲剧美学在此不断的发展与延伸。

总之,我们绝不能因为黎族文学所表现出的黎族世代悲剧审美历程,从而轻视或低估黎族悲剧文学所表现出来的传统的美德及其道德规范,以及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流传与影响,而应要赞美她、歌颂她,把她高尚的、美好的东西发掘出来,仿效她,学习她,使之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的自豪感,使之对于少数民族自身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能起到其应有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