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看李世民

合集下载

史海钩沉:李世民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史海钩沉:李世民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

史海钩沉:李世民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公元626年9月3日,大唐历史上著名的一代英主李世民登基。

1376年前的今天,即公元626年9月3日,这一天对于大唐王朝来说,可算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那天一早,长安城皇城东宫显德殿内,鼓乐喧天,万方齐奏,弦颂不断。

文武百官身着鲜洁朝服,结队赴南郊圆丘柴燎告天。

柴燎告天是皇帝即位时的一种仪式,据说这种柴是特选的,燃烧时冒出的烟扶摇直上。

告天仪式结束后,大臣们回到显德殿内,朝贺新天子登基。

这位新天子就是大唐历史上著名的一代英主李世民,即唐太宗。

按照古代封建礼制,“生有名,死有谥”,皇帝死了,在太庙供奉牌位,还要立个庙号刻在牌位上。

李世民生前名世民,死后谥“文皇帝”,庙号太宗。

史书常常根据称谓的习惯和方便称谓帝王,隋以前多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宋元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宗;明清多称年号,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

这就是唐太宗称谓的由来。

开创统一的大唐唐太宗在古代帝王中,可以说是一位不寻常的人物。

他生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公元599年元月23日,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

《旧唐朝书》说,他出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外,三日而去”。

4岁时遇一书生,自称善相面,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日后“必能济世安民”,因此李渊为他起名“世民”。

16岁,娶13岁的长孙氏为妻,即方德皇后。

长孙皇后的贤德仪淑影响了李世民的家庭生活和政治作为,为后来的大唐“贞观之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隋朝末年,炀帝昏暴,百姓饿馁,哀鸿遍野,人们不得不死里求生,起义造反。

李世民预感隋祚将终,便在太原“密招豪友”,交结刘文静、裴寂等,共同劝说李渊起兵。

其实,李渊也早有此意,一直暗中准备,只是此举干系重大,未敢轻易外露。

李世民告诉父亲时机已经成熟。

李渊让刘文静伪造炀帝诏书,征发太原、西河、雁门等郡20至50岁男子为兵,约定年底汇集涿郡,扬言朝廷将再次东征高丽,以激怒民众。

这时,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李渊假借讨伐刘武周,派李世民到各地募兵,又秘密派人到长安召回大儿子建成、小儿子元吉及家眷,还派人到长安召女婿柴绍回太原,以对家人采取保护措施。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想读书心得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想读书心得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想读书心得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愉快得差点蹦起来,因为我太喜欢这本书了。

〔玄武门之变〕是讲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民争太子之位的故事。

他们虽然是亲兄弟,但他们兄弟之间使用非常狠毒的手段相互残杀。

有一次,齐王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民假意请李世民喝酒,可是他们在李世民的酒里放了毒药,李世民本来也不会喝酒,喝了一点就倒下了,回去的时候吐了很多血,正好把毒药给吐出来,救了李世民一命。

后来,李世民为了当上皇帝,他在玄武门设计,安排了杀手,把太子李建民和齐王李元吉都杀死了。

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杀了他的兄弟,做了皇帝以后,把唐朝治理得很好,后来就有了“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李建成和李世民开始了明争暗斗,李元吉则支持李建成。

不但这两个人是李世民的死对头,就连宫中的妃子也与李世民作对。

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但向唐高祖诬陷李世民,还数次想除掉他。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与李元吉丧命,李世民登上了太子的宝座。

这篇文章中的李建成,放不下心中的仇恨与忌妒,到最后不但丢掉了太子的位置,连命也搭上了,实在是不划算。

他当初下定决心想超过李世民,如果采纳正当的手段,最后的结局是另一番景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仇恨自己的对手,要感谢。

因为是对手让我们充满斗志,是对手让我们不敢懒散,是对手让我们生龙活虎,霸气十足。

放下那颗仇恨的心,用正当手段赢得对手。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今年寒假,我读完了〔资治通鉴〕。

其中这篇〔玄武门事变〕让我记忆颇深。

唐公李渊自公元618年打下天下开始,建成,元吉,世民三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建成和元吉在酒中下毒,想害死秦王世民。

幸好秦王觉察了,躲过一劫。

自此,三人之间的矛盾激化。

秦王手下的一帮大臣沉不住气了,劝秦王动手。

秦王却犹豫不决。

直到建成和元吉让一群猛汉奔出来时,秦王才动手剿灭敌军,先帝让出帝位。

这就是唐太宗。

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不禁为秦王捏了一把汗,也为他的犹豫不决而焦急,要是当时建成和元吉将秦王害了,那结局将不堪设想。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李世民的目标不止是弑兄逼宫?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李世民的目标不止是弑兄逼宫?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李世民的目标不止是弑兄逼宫?本文导读: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治下海内升平四夷宾服,贞观之治被誉为垂风万代。

然而帝者无亲,霸者无情,尸山血海铺就漫漫帝王路,从来不止是敌人的,也包括自己血亲骨肉的。

兄不兄、弟不弟、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俱在一场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

对决双方集团的真正主角,正是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这两代英主。

至于太子李建成,他的遭遇当然令人惋惜同情,却仅仅是一个第一配角罢了。

一、李世民的势力基础:天策府集团。

武德年间的李世民,远不止是个朱棣式的带兵亲王,也不止是个韩信式的开国功臣。

哪怕他真是唐朝的朱棣+韩信,李渊堂堂开国之君,要收拾他也不会太难。

可惜李世民早已超过了这个层次,彻底尾大不掉。

李渊从3万人起兵到全据关中河东只用了4个月,到正式称帝还不到一年,历代王朝筑基之速无过于此,很大程度上当然不是因为他能力强过了刘邦朱元璋,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成为建立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王朝的关陇集团的新代理人。

唐高祖神尧皇帝:李渊李渊一路进军不停滥赏,几乎见人就发世袭国公的帽子,全盘承认关陇集团和关中世家的权力与利益,才得到他们一致支持。

但是这样做最大弊端就是,李唐政权的性质,很大程度上成为形同西魏北周的西北武人之军阀政权,朝堂上的利益已经被他们分割完了。

所以李渊才任用次子李世民为主帅主持统一战争,最初目的也正是为通过他,来吸纳那些朝堂上容纳不下的全国各地的英才与利益集团。

是以才给他种种荣衔权柄,许他自行招降纳叛,开府治事; 未必不存着统一后再把这个本与皇位无缘的儿子当临时工舍弃闲置,其属下卸磨杀驴的心思。

岂知李世民能力太强,野心太大,藉此机会反客为主,得到关东豪杰归心,天策府竟成尾大不掉之势,越到后面越想动他已是投鼠忌器。

而这些陆续投效的关东豪杰,也将李世民当做能够实现自己功名富贵的唯一代表,对李唐皇族与李渊岂有半点忠诚度可言?可参看尉迟恭事变当日杀王囚帝表现,可有半点对李唐天子、皇室的敬畏?老李若不当场屈服,多半跟着二子一起下地府了。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玄武门之变》是一部以唐朝历史上著名的政变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贾平凹。

小说以玄武门之变为主线,展现了唐玄宗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读完这部小说,让我对唐朝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历史小说有了新的认识。

小说以玄武门之变为主线,通过描写李世民和李建成两兄弟的斗争,展现了唐玄宗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李世民是一个有抱负、有智慧、有魄力的人,他在政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最终成为了唐朝的开国皇帝。

而李建成则是一个心怀不轨、野心勃勃的人,他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与兄长相争,最终导致了家族的血腥厮杀和国家的政局动荡。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作者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让读者对唐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除了政治斗争,小说还描写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宫廷生活、士族家庭和平民百姓的生活,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阶层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唐朝,宫廷生活奢华而腐败,士族家庭注重门第和家族荣耀,而平民百姓则过着艰苦的生活。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命运多舛,让读者对唐朝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历史小说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我对历史小说总是持有一种偏见,认为它只是一种娱乐性的文学作品,缺乏真实性和深度。

但通过阅读《玄武门之变》,我发现历史小说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让读者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让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让我对历史小说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总的来说,阅读《玄武门之变》让我对唐朝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历史小说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对政治斗争、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唐朝的历史风貌和人性的复杂性,让读者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也让我对历史小说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历史小说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让读者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让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玄武门之变的故事简介50字

玄武门之变的故事简介50字

玄武门之变的故事简介50字篇1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

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有变,准备返回东宫和齐王府。

李世民呼唤他们,李元吉箭射向李世民,没有射中。

李世民射向李建成,将他射死。

尉迟恭赶到,射中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马。

李世民坐骑受惊,李世民坠马。

李元吉赶到,夺弓准备勒死李世民。

尉迟恭赶来,李元吉逃跑,尉迟恭放箭将他射死。

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冯立得知建成身死,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赶到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

敬君弘驻扎在玄武门,与其对抗,战死。

薛万彻准备进攻秦王府,尉迟恭提着建成和元吉的首级给薛万彻等人看,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顿失战心,迅速溃散。

至此,政变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

篇2我相信只要是有一定历史头脑的人,都应该知晓玄武门之变之事。

他所讲述的是唐代唐高祖李渊的几个儿子争雄之事。

相传,高祖皇后产下四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玄露(早亡)、四子元吉。

本来吗,李建成是长子,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理所应当是大唐的继承人。

但是次子秦王李世民却因为屡建奇功,深得民心,而且野心又大,也想当皇帝。

因此他们兄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帝位之争,在双方斗争中,四子齐王李元吉站在长子建成一边。

就这样,双方相互斗了两年。

最终,次子李世民以莫须有的罪名,在玄武门门口,将长子建成与三子元吉杀害,而登上皇位。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唐太宗。

在他的治理下,国运昌盛,人民安家乐户,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一个时代。

而这些都败于李世民的雄心之下。

但是,虽说雄心能成霸大业,还必须得有确实的实际行动。

不然,你去想,如果说有雄心就能成霸大业,那么可以这样说,凡要这人是活的,心是活的,那么他就一定有雄心。

一国之主(总统)的雄心在于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永据宝座,四海升平;在歌坛、演艺圈的,都希望自己一夜爆红;商人希望生意888(发发发),办事666(顺顺顺),就连日常生活中的人,也都处处表现了雄心。

玄武门之变: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政变

玄武门之变: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政变

玄武门之变: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政变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玄武门之变作为一次关键的政治事件,对唐朝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玄武门之变的背景、准备、经过和影响,探究这一事件的真实历史意义。

一、玄武门之变的背景唐朝建立初期,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已经有了相当的政治经验。

他曾经率军平定了各种叛乱,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然而,在朝廷内部,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权力斗争。

李建成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试图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这种内部矛盾使得李世民处于危险的境地,也加剧了政治局势的紧张程度。

二、玄武门之变的准备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开始积极准备玄武门之变。

他秘密地招募了一支精锐的士兵,并准备了充足的军需物资。

同时,他还与一些忠诚于自己的将领和官员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李世民选择了玄武门作为事变的发生地。

玄武门是唐朝皇宫的入口,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三、玄武门之变的经过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李世民向士兵们发表了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讲,鼓舞士气。

第二天清晨,李世民率领士兵们迅速占领了玄武门。

在战斗中,李世民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亲自率军攻占了玄武门。

太子李建成的部队在这次攻击中被迅速击败,李建成也被杀。

随后,李世民控制了皇宫,成为唐朝的实际统治者。

四、玄武门之变的影响玄武门之变的爆发结束了唐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使李世民得以顺利登基。

这次政变加强了唐朝皇室的权力,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首先,玄武门之变改变了唐朝的政治局势。

李世民成功夺取皇位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了政治局势。

他清洗了潜在的政治对手,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

这些措施为唐朝的政治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玄武门之变对唐朝的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减免税收、鼓励农业生产和商业交流等。

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商人,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

玄武门之变评价(1)

玄武门之变评价(1)

玄武门之变评价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强盛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他在位期间所开启的贞观之治,让后世对他传颂千年。

历史对他的描述大多是正面描写,但是唯有玄武门事变留下让人诟病的机会。

通过玄武门事变,李世民不仅杀害了他的兄长和齐王,还将他的十个侄子也一起杀了。

后世大多对他评价是残暴不仁,不顾手足情谊。

比如王夫之所写说:“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历史为后世文人所写,里面颇多腐儒之言,不能片面的通过道德层次来评价此事。

所以,我将以玄武门之变的道德和对后代历史的影响方面对其客观论述:第一、道德方面唐太宗杀害手足并不是残暴不仁,冷酷无情,而是由当时朝野环境和自己生长环境影响。

要知道在当时形势危急,所有参与事件的人物都命悬一线,内心的道德谴责与生死存亡比较起来是显得微不足道的。

成则生,败则死。

兄弟相残,这是封建社会注定的悲剧,帝王家是没有亲情,只有权利的纷争和人和人之间的怀疑。

明朝朱棣靖难之役,清朝康熙九子夺嫡,西晋八王之乱,这些都是兄弟之争的鲜明代表。

第一点:身在帝王家一个人没有亲情很难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当他们生下来的时候,已经被自己的母亲慢慢的进行教育。

告诉他们:如果你不能做皇帝,而你有这么大的才华,你就会被你的兄弟嫉恨,从而杀害,在这种大的生长环境下已经注定了这个悲剧。

李世民的哥哥对他并无温情一说,李建成与李文吉在战争后因为自己的功名不如李世民,就不断排挤李世民,在战争中也是借用李世民的名义来进行剥削民众。

对于他们而言,李世民不像一个兄弟,而更像一个利用工具,根本没有亲情而言。

西汉名臣晁错,楚汉名将韩信,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努力奋斗的人,却被当成一个利用的工具,最终被抛弃杀害。

第二点: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所作所为和李渊对于战后赏赐的处理不当推动了李世民的杀心。

在唐朝建立后,李渊作为唐朝的第一任皇帝,李世民在战争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在收获了不少的军心与民心,在选取继承人时,理应偏向李世民,但是李渊却犹豫不决,将李建成立为太子,却将兵权给予李世民。

历史趣谈玄武门之变真相 李世民隐瞒了什么?

历史趣谈玄武门之变真相 李世民隐瞒了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玄武门之变真相李世民隐瞒了什么?
导语:玄武门算是唐朝出镜率最高的一个地方。

在唐朝的近300年里,读与之有关的史籍,就可以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从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
玄武门算是唐朝出镜率最高的一个地方。

在唐朝的近300年里,读与之有关的史籍,就可以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从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发生了四次宫廷政变,而这四次政变却都牵涉到当时的皇宫城墙的北面正门——玄武门。

那么我们去看看李世民发起的玄武门之变背后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隐情呢?
一、李建成其人
李建成如今一出现在影视作品里就是一酒色之徒,真是可怜!其实历史上的李世民比他可好色多了,而且还从不注意影响,于是“纳谏”之外留下“唐宗好色”的“美誉”。

李建成也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这已是史学界公认的了。

但是他比不上李世民,我也这么认为,李渊他都比不上的。

不过治国理政的才能倒很难说,因为贞观之治的制度基础就是武德年间打下的,只是当时李建成在老爹身边究竟做出了些什么贡献也不得而知。

而在军事谋略和政治谋略上,李建成恐怕就远不如李世民了。

这一来嘛,是因为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实在太强了,整个历史上都没几个能跟他比肩的,所以很难想象与之同时代的除了李靖竟还有一个李建成堪与其相比。

二来李建成本身在军事上也没有多大建树,一方面是因为李世民每逢战事就主动请缨,李建成就懒得跟他争了;另一方面则他提出过一个馊主意:迁都避突厥。

李渊当时头脑发热竟也一时同意了。

要真这么做,关中不知道会有多少突厥兵来搜掠,幸亏李世民又积极劝谏了回去。

而政治上的谋略不怎么样,则是因为李建成跟李世民斗,主意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战功最多,势力也最盛;但由于中国皇朝历来的地长子继承制,李建成名正言顺地取得了皇位的继承权,被册封为太子。

这也就为宣武门之变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认真地分析玄武门之变的整个经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宫廷政变与权力之争。

一,收罗天下人才,以丰满羽翼
李世民是个极有政治头脑的人,他深刻地认识到大批的人才对于谋取皇位的重要性。

于是,整个的统一战争的过程就成了他聚笼大批文人武士、极力丰满羽翼的过程。

通过长期的南征北战,李世民的麾下逐渐凝聚了一大批忠心的人才。

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

这就为他日后的玄武门之变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实力保证。

正如尉迟敬德曾经跟李建成的使者说的:“我是秦王的部下。

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

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

”拒绝了太子的千金贿赂。

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出李世民对于人才的收买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二,致力舆论宣传,以天下收买人心
李世民又是个极富深谋远虑的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嫡长子继承制之于中国民众的深刻影响。

于是,他总是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来丑化太子的形象,以美化自己,为最后的玄武门政变以及篡取皇位,准备舆论基础和民意支持。

李世民通过自己的私人舆论宣传机关,极力地向公众透露这样的一种信息:李建成、李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而李世民却没有这样做。

例如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

于是,宠妃们就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

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以达到丑化太子势力集团,美化自身形象的目的。

李世民还通过他的私人舆论宣传机关,向社会公众传递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因忌恨李世民屡立战功,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

如‘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

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

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

李世民心里明白,
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药,总算慢慢好了’”的信息,以用来证明他后来发动的宣武门政变是迫于无奈而发动的自卫行为,争取到人们的理解。

这一切的宣传努力又进一步地说明了他在为日后的玄武门政变制造争取舆论优势和民意理解。

三,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出击
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李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

唐高祖任命李元吉做主帅后,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他指挥。

他们打算以此剥夺李世民的军事权力,消除李世民对于皇位的威胁。

李世民充分认识到了形势的紧迫性,于是决定趁此机会,将计就计,突然发动蓄谋已久的玄武门政变。

当天夜里,李世民即进宫向李渊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李元吉怎么谋害他。

唐高祖答应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并且在早已被李世民策反的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的配合下,成功发动了玄武门政变。

在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吁吁地冲进皇宫告诉李渊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

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又派当时的宰相萧瑀等进言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

现在秦王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

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到了这个时候,李渊已十分明白自己的处境,在文逼武迫之下,他最终不得不早早地让出帝位,推出中央权力的舞台了。

或许历史是充满了许多的偶然,但当我们再次细细品味这场血腥的兄弟屠杀、骨肉相残的政变之时,我们不能不产生这样的思考,究竟这是李世民的无奈之举还是蓄谋已久?当历史事实总是客观的,许多的证据证明了当初的那场兄弟屠杀、骨肉相残的政变,却是某人为了满足个人的权力欲望,而蓄谋已久的一次阴谋。

人文与传媒学院 08级历史系柴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