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

合集下载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参见:李世民、李建成
李渊晚年宠幸的嫔妃很多,生了滕王李元婴等近二十位小皇子,他们的母亲争相交结各位年长的皇子来巩固 自己的地位。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曲意侍奉各位妃嫔,奉承献媚、贿赂、馈赠,无所不用,以求得皇帝的宠爱。也 有人说他们与张婕妤、尹德妃私通乱伦,宫禁幽深神秘,此事无从证实。当时,太子东宫、各王公、妃主之家以 及后宫妃嫔的亲属,在长安横行霸道,为非作歹,而主管部门却不敢追究。世民住在承乾殿,元吉住在武德殿后 院,他们的住处与皇帝寝宫、太子东宫之间日夜通行,不再有所限制。太子与秦、齐二王出入皇帝寝宫,均乘马、 携带刀弓杂物,彼此相遇只按家人行礼。太子所下达的令,秦、齐二王所下达的教和皇帝的诏敕并行,有关部门 不知该听哪个的命令,只有按照收到的先后为准。李世民不去讨好诸位妃嫔,所以嫔妃们很生气,争相称赞李建 成、李元吉而诋毁李世民。
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后李渊立李世 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3年的“贞观之治”。
背景
1
相关争议
2
二子争储
3
太子进谗
4
秦王避祸
5
明争暗斗
根据《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说,晋阳起兵是李渊本人的主意。而《大唐创业起居注》是温大雅奉李渊的敕令 写的,成书于武德期间。难免有吹捧李渊的曲笔。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大唐创业起居注》首题乃云大 雅奉敕撰” ,可见是李渊让温大雅著作的个人传记,因此这本书难免有吹捧李渊的曲笔。
李世民幕僚之一长孙无忌 六月初三己未日(626年7月1日),太白金星再次在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 位。傅奕秘密上奏道:“金星出现 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 高祖将傅奕的密奏给秦 王世民看。于是这样,李世民乘机秘密上奏父皇,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淫乱,而且说:“儿臣丝毫 没有对不起皇兄和皇弟,现 在他们却打算杀死儿臣,这简直就像要替王世充和窦建德报仇。如 今我快要含冤而 死,永远地离开父皇,魂魄归于黄泉,如果见到王世充诸贼,实在感到羞耻!” 高祖望着李世民,惊讶不已,回 答道:“明 天朕就审问此事,你应该及早前来参见朕。”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什么时候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什么时候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什么时候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

当时的唐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听皇太子处置。

不久之后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

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

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

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

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

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

玄武门之变的故事简介50字

玄武门之变的故事简介50字

玄武门之变的故事简介50字篇1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

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有变,准备返回东宫和齐王府。

李世民呼唤他们,李元吉箭射向李世民,没有射中。

李世民射向李建成,将他射死。

尉迟恭赶到,射中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马。

李世民坐骑受惊,李世民坠马。

李元吉赶到,夺弓准备勒死李世民。

尉迟恭赶来,李元吉逃跑,尉迟恭放箭将他射死。

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冯立得知建成身死,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赶到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

敬君弘驻扎在玄武门,与其对抗,战死。

薛万彻准备进攻秦王府,尉迟恭提着建成和元吉的首级给薛万彻等人看,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顿失战心,迅速溃散。

至此,政变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

篇2我相信只要是有一定历史头脑的人,都应该知晓玄武门之变之事。

他所讲述的是唐代唐高祖李渊的几个儿子争雄之事。

相传,高祖皇后产下四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玄露(早亡)、四子元吉。

本来吗,李建成是长子,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理所应当是大唐的继承人。

但是次子秦王李世民却因为屡建奇功,深得民心,而且野心又大,也想当皇帝。

因此他们兄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帝位之争,在双方斗争中,四子齐王李元吉站在长子建成一边。

就这样,双方相互斗了两年。

最终,次子李世民以莫须有的罪名,在玄武门门口,将长子建成与三子元吉杀害,而登上皇位。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唐太宗。

在他的治理下,国运昌盛,人民安家乐户,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一个时代。

而这些都败于李世民的雄心之下。

但是,虽说雄心能成霸大业,还必须得有确实的实际行动。

不然,你去想,如果说有雄心就能成霸大业,那么可以这样说,凡要这人是活的,心是活的,那么他就一定有雄心。

一国之主(总统)的雄心在于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永据宝座,四海升平;在歌坛、演艺圈的,都希望自己一夜爆红;商人希望生意888(发发发),办事666(顺顺顺),就连日常生活中的人,也都处处表现了雄心。

玄武门之变的名词解释

玄武门之变的名词解释

玄武门之变的名词解释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事件。

它发生在公元626年,唐朝初年,当时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

这次事件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唐玄宗在玄武门之变中削弱了权臣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而闻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玄武门之变的背景。

在唐太宗继位之前,李世民主要负责唐朝的军事征战。

凭借他出色的军事才能,李世民迅速扩大了唐朝的疆土,并取得了一系列战争的胜利。

然而,这种威望使得李世民逐渐产生了野心,他对唐朝的实际掌控能力越来越渴望。

在唐太宗继位后,李世民下了许多深思熟虑的决策,尤其是他打算通过玄武门之变来削弱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权力。

李世民绞尽脑汁设计了一个诡计来逼迫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个计划就是在宫廷上演一出惊心动魄的剧本。

在这个计划中,李世民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带入玄武门,说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商议。

然而,一旦他们进入玄武门,门就立即关闭,随后宫殿中出动了一大批李世民的忠心耿耿的士兵。

令人震惊的是,在这场逼迫戏中,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杀害了。

玄武门之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唐太宗李世民巩固自己的权力,成为了唐朝第二位皇帝。

通过这次事件,李世民削弱了一些对他构成威胁的势力,使自己成为了唐朝的真正统治者。

此外,玄武门之变还显示了唐朝时期政治斗争的严重性。

唐太宗李世民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来保卫自己的权力。

这揭示了唐朝封建官僚制度中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最后,玄武门之变还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这次事件导致了唐朝全国的混乱和动荡,以及许多贵族和官员的失去地位和财产。

这也给后来唐朝的统治者们一些教训,使他们更加小心谨慎地处理政治事件。

总而言之,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事件。

它标志着唐太宗李世民成为了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并展示了唐朝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这次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研究唐朝封建官僚制度和权力斗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玄武门之变: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政变

玄武门之变: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政变

玄武门之变: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政变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玄武门之变作为一次关键的政治事件,对唐朝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玄武门之变的背景、准备、经过和影响,探究这一事件的真实历史意义。

一、玄武门之变的背景唐朝建立初期,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已经有了相当的政治经验。

他曾经率军平定了各种叛乱,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然而,在朝廷内部,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之间存在着激烈的权力斗争。

李建成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试图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这种内部矛盾使得李世民处于危险的境地,也加剧了政治局势的紧张程度。

二、玄武门之变的准备在这种背景下,李世民开始积极准备玄武门之变。

他秘密地招募了一支精锐的士兵,并准备了充足的军需物资。

同时,他还与一些忠诚于自己的将领和官员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李世民选择了玄武门作为事变的发生地。

玄武门是唐朝皇宫的入口,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三、玄武门之变的经过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李世民向士兵们发表了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讲,鼓舞士气。

第二天清晨,李世民率领士兵们迅速占领了玄武门。

在战斗中,李世民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亲自率军攻占了玄武门。

太子李建成的部队在这次攻击中被迅速击败,李建成也被杀。

随后,李世民控制了皇宫,成为唐朝的实际统治者。

四、玄武门之变的影响玄武门之变的爆发结束了唐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使李世民得以顺利登基。

这次政变加强了唐朝皇室的权力,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首先,玄武门之变改变了唐朝的政治局势。

李世民成功夺取皇位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了政治局势。

他清洗了潜在的政治对手,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

这些措施为唐朝的政治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玄武门之变对唐朝的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减免税收、鼓励农业生产和商业交流等。

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商人,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

真实的玄武门之变很详细

真实的玄武门之变很详细

真实的玄武门之变很详细唐朝初年,李世民与李靖父子、秦琼等将领,建立了唐朝的基础,使唐朝成为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朝代之一。

但是,唐朝在数代皇帝的统治下逐渐衰落,最终在玄武门之变中结束了其三百年的辉煌历史。

下面我们将详细了解玄武门之变的历史事实和背后的故事。

一、玄武门大背景唐太宗李世民与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的两位杰出的皇帝,他们的统治被称为贞观之治,其代表了唐朝最辉煌的时期。

但是在贞观之治的后期,唐朝逐渐走向衰落,政治上全国各地的豪强势力极为强大,内部腐败严重,牢牢地控制着朝廷大权。

此时的唐朝,国力日渐衰弱,民生不断恶化,百姓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李隆基自位之后,初期的治理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

但是,由于他过于喜欢享受、玩乐、纵欲,导致朝政渐渐弃于不理,牛李党争不断加剧,逐渐使到了内部的分裂。

隆基晚年,皇子宠幸、酗酒沉迷,使到贵族党派逐渐势力膨胀,控制了王朝的大权,导致了唐朝内部的分裂。

而在这种逐渐深化恶性斗争的背景下,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也同样产生了。

二、玄武门之变的背景李隆基年纪越来越大,统治下的唐朝贵族也很多,这时候盛行的是豪门贵族的风潮。

而李隆基有了心仪的小娘娘,唐君扈。

唐君扈的出现让结党依仗的玄宗的家人、宠臣大为恼怒,对玄宗、唐君扈不利的话题便成了朝臣之间经常议论的话题。

玄宗虽希望散宠臣之权,将官职分配给比较懂政的朝臣,但他没有对权贵领导的豪门集团采取举动,只是做了一些虚假的尝试。

权贵集团意识到如果玄宗和唐君扈不幸去世,那么玄武门之变将是他们制定名单的首要任务。

他们对皇帝及有关小妃的护奏登岸不断,同时大张旗鼓地拉拢玄宗的儿子李亨(即后来的唐明皇)。

豪门集团希望通过拉拢李亨,进一步控制唐朝的政治,进而实现自己的利益。

三、玄武门之变发生的过程据史书记载,光启三年十二月初十(公元755年1月20日),豪门势力策划了一次新的政变,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这次政变被称为中央政府的最大危机,因为是由一些大官扶携年少的皇帝的兄弟和兄妹,然后绑架了玄宗。

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件事件。

该事件发生在公元684年,一场由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一众人发动的谋反导致唐太宗李世民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

本次事件从一开始就饱受许多争议。

有些人认为唐太宗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皇位,为了提前准备,在太子达到自己当权的阶段前将其清除。

但是也有一些人持不同的意见,认为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为了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不得不进行的一个政治动作,同时也是为了整个政权的安全。

无论怎么样,我们仍然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认真分析和了解这件事情的真相。

背景唐太宗和李建成在皇位继承上存在着矛盾。

唐太宗想要李治成为自己的继承者,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却要求唐太宗让太子李建成继承皇位,这导致了整个王朝的不安定。

加上唐朝当时的领土拓展比较迅速,统治时间过长其实也会显得越来越糟糕。

因此,可以说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成因玄武门之变的成因有很多。

唐太宗身边出现了一些事情,让他感到十分的不安。

首先是太子李建成和长子李元吉因为皇位的继承问题而对唐太宗表示了无理取闹的态度。

太子们不喜欢唐太宗的管理方式,他们认为自己必须要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当权人地位,才能真正的为国家做出贡献。

他们的态度让唐太宗感到十分担忧。

其次是唐太宗日益感到自己的执政管理失控。

唐朝当时已经成为了长期统治王朝,在许多领域都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唐太宗认为要完全改革整个国家建设,需要对一些不得已的事情进行切实的应对。

与更改制度和推行新政不同,唐太宗非常重视借力管理,包括要和官员们展开合作和协商,并得到老百姓的一定的支持和理解。

结果在唐太宗的命令下,实施玄武门之变的是元帅魏征。

他召集了副将薛仁贵、骠骑将军李世民和左羽林大将军窦建德等人,一同参与这次行动。

唐太宗精心策划的这次谋变中,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不敌唐军,先后在长安城外、复兴门处被杀害。

唐太宗为了控制局面,也设计让李渊等后代被杀害。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唐朝的政治体制和体制管理都发生了规模和性质都未曾有过的变革。

唐代的玄武门之变

唐代的玄武门之变

唐代的玄武门之变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其尤以中唐时期的盛世为最。

然而,在唐朝的辉煌历史上,玄武门之变无疑是一块难以磨灭的黑色印记。

本文将对玄武门之变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事件的发生玄武门之变指的是公元755年,在唐德宗统治期间,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南门的玄武门处发生的一场政变。

当时,德宗的弟弟李哥和正式继承帝位的李旦之间发生了权力之争。

李哥最终利用自己军队的优势,在玄武门外镇压了李旦的军队,逼迫李旦退位,并自身登上皇位,成为唐肃宗。

事件的发生与唐朝内外的一系列背景有关。

首先,唐德宗对于西方的吐蕃(藏南人)清党运动不加干涉,使得吐蕃逐渐壮大。

其次,唐德宗晚年政策失当,导致朝政腐败,使得社会上出现大量不满情绪。

而李哥的军队由于多次征战,战功显赫,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对于李哥的支持与信任也相对较高。

这些原因共同作用下,使得李哥得以顺利地进行了这场政变。

二、事件的影响玄武门之变对于唐朝的影响极大。

首先,这场事件直接导致唐朝政局陷入了长时间的动荡状态。

唐朝接下来的几十年都是为权力争夺所消耗的,这使得整个王朝处于不稳定的局面。

其次,玄武门之变也标志着唐朝中央集权的瓦解和地方割据的开始。

藩镇割据与外族入侵等问题在此后持续存在,直接导致了唐朝最终的灭亡。

最后,这场事件还导致了李氏家族在宫廷内部的矛盾和争斗不断加剧,这种情况在唐朝的末期发展到了顶点。

唐宣宗和唐僖宗都曾感受到了李氏家族的强大压力,这也是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事件的反思整个玄武门之变的事件过程都体现了在唐朝这样一个王朝内部,一个好的体系和制度的重要性。

在历史上,许多朝代太过于强调君臣的关系,导致了君权过大和民权缺失的局面。

这使得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争权夺利的情况十分严峻。

现代社会中已经产生了许多权力分立和制度规范的方法,这其中有一部分是从先贤们的处理方式中总结出来的。

此外,我们也从这次历史事件中学到了,一个王朝要想繁荣,其内外政策一定要做到稳定和公正,要满足人民的正当要求,否则易引发不稳定和社会动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武门之变
一、概括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

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

经过长期的斗争,李世民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最终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三弟齐王李元吉,据传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二、背景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在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等人支持下,十一月占领长安后,李渊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

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

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根据《唐创业起居注》中说,晋阳起兵是李渊本人的主意。

但是《唐书》中却说太原造反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

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

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

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高祖第四子、齐王李元吉,常有过错;二人均不受高祖宠爱。

世民功勋名望日增,高祖常常有意让他取代建成为太子,建成心中不安,于是与元吉共同谋划,并答应元吉在自己即位以后,立他为皇太弟,所以元吉倒向大哥建成,为建成尽死效力,他们各自交结建立自己的党羽,组成太子党,一起排挤李世民。

然而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曾怀疑关于建成、元吉的史料真实性。

司马光认为:建成、元吉虽然是顽愚之人,既然被世民所杀,关于他们的记载,也很可能被史官渲染、污蔑。

秦王李世民一方也不甘示弱,随着李世民在外屡立战功,威望日高,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乃至无可再封时,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之职授予他,位在诸王之上,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李渊和太子建成,且拥有众多支持者;秦王府内人才济济,与李世民的支持者们一起形成了秦王党,与太子党相抗衡。

20世纪后,有很多历史学家怀疑高祖欲传位李世民、建成谋害李世民等传闻可能是李世民掌权后制造出来的,为的是使自己的政变和即位合法化。

三、参与人员
李世民、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