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旧址观后感
遵义会议遗址景区观后感

遵义会议遗址景区观后感朋友们!去了遵义会议遗址景区,那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超酷的历史穿越之旅。
一走进那片区域,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那古旧的建筑就像一位位沉默的老者,它们虽然不会说话,但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似乎都在诉说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惊天动地的大事。
走进会址里面,看到那些简单的桌椅板凳,我就忍不住在脑海里想象当年的场景。
一群心怀天下、热血沸腾的革命者们,围坐在这小小的会议室里,他们的表情有凝重、有坚定,大家激烈地讨论着红军的未来,那可真的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啊!当时他们每一句话的分量,感觉都比千斤重。
我就想啊,在那个时候做决定可不像咱们现在,能有那么多的信息和时间慢慢考虑。
他们可是在战火纷飞、危机四伏的情况下,要一下子找准方向。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遵义会议就像是一场及时雨,纠正了之前的错误方向,给红军带来了新的生机。
这就好比在一场混乱的游戏里,突然有人大喊一声“停!咱们得这么玩才行!”然后就带领着大家走上了胜利的道路。
而且,看着遗址景区里的那些陈列品,那些发黄的文件、简陋的武器装备,我心里满满的都是敬佩。
这些革命者们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坚定信念,为了理想而奋斗。
我就不禁反思自己,要是我处在那个环境,估计早就哭天喊地了吧。
他们就像是一群超级英雄,不过不是那种穿着酷炫披风的,而是穿着补丁衣服、草鞋,拿着破枪却能改天换地的真英雄。
景区里还有很多的讲解,听着讲解员绘声绘色地讲述那段历史,就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学生,在听一个超级精彩的故事。
周围的游客们也都听得特别认真,我想大家都被这段历史深深吸引了吧。
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年龄,但在那一刻,都因为对这段历史的敬重而有了一种默契的共鸣。
从遵义会议遗址景区出来,我感觉自己收获满满。
这一趟不仅仅是看了一个景区,更像是上了一堂生动无比的历史课,一堂关于信念、勇气和智慧的课。
我想我以后再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到在这里看到的一切,然后告诉自己:那些革命者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都能挺过来,我这算得了什么呢?这地方啊,真的是值得大家都去走一走、看一看的宝藏之地。
遵义会议会址观后感感

遵义会议会址观后感感《遵义会议》电影的推出,激起了整个民族的红色之旅的浪潮。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会址观后感,欢迎阅读!遵义会议会址观后感感【一】为了弘扬长征精神,缅怀当年红军艰苦奋斗的革命历史。
在党支部筹划下,我也跟随老党员们于6月16日踏上“长征路”。
我们重走长征路的重要一站就是遵义会址,从以前的书本上,我知道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红军革命,是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我们在会址里重新在党旗下宣誓,这让我们再一次牢记作为一名党员应该而且必须坚守自己的誓言,履行自己的职责。
随后我们跟随解说员,先后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纪念馆,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旧居,毛泽东遗物展等。
在此过程中,了解到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攻占遵义的卓绝,参观革命老前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后,感叹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最后我们登上红军山,即遵义红军革命烈士陵园,瞻仰革命先烈。
那段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的革命历史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可它带给我们的无论伤痛还是那种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不会消逝。
我们原本应该谨记那段屈辱并终生为和平而奋斗不止,然而,这几十年来,世界从未停息过战争,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吗?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喊着铸剑为犁,要谨记历史,发扬长征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是我们的行为上为何又与之背道而驰呢?名不副实啊,中国人病了,地球人都病了,而且病的不浅。
那些呼喊,那些精神,早已被我们冠上的“所谓”二字,早已成为了龙门阵的一部分。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观后感(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1.引言2.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的体验3.对纪念馆的印象和感悟4.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5.结语正文(篇1)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是中国革命战争中的一次转折点。
这次会议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路线,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意义。
纪念馆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馆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展现了当时红军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我特别喜欢那些照片,它们真实地记录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艰苦卓绝。
这些照片不仅让我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让我感受到了红军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拼搏。
参观纪念馆时,我深深地被其中的历史事件所感动。
我记得,当时红军在面临绝境时,他们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选择了继续前进。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识到,历史事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它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珍惜历史,学习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总之,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它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
目录(篇2)一、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的背景和意义二、遵义会议纪念馆的概况和历史价值三、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的感悟和收获正文(篇2)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次会议。
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这段历史,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和伟大。
遵义会议纪念馆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场馆。
纪念馆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历史的气息。
在纪念馆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这些都是记录中国革命历史的珍贵资料。
通过这些展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英勇和伟大。
遵义会址参观心得体会【精选】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遵义会址参观心得体会【精选】Experience of visiting Zunyi club site遵义会址参观心得体会【精选】【篇1】在旅途中,我最难忘的是在贵州遵义市参观了遵义会址,我在这里听到、了解到许多革命历史故事。
到了遵义会址博物馆后,讲解员给我戴上蓝牙耳机,要戴上蓝牙耳机,是因为管内声音杂、乱,会听不清讲解员的讲解。
在参观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讲的是红军在国民党的包围下斗智斗勇,最后突出重围的历史故事。
红军在古蔺镇准备向人数少的遵义市进发,于是就有了一渡赤水,开始了长征,并毫不费力地夺下了遵义,获得了第一次胜利。
后来,红军二渡赤水,准备北渡长江,但当时因为长江防守太过严密,红军只能在叙永镇暂时住了下来,商量计策。
接着,红军三渡赤水,向东边的娄山关开始征伐,虽然此次损失惨重,但最终还是顺利地夺下了娄山关。
最后,红军四渡赤水,国民党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加强了长江防守,但没料到,毛主席机智地掉了个头,找了一条捷径,往东北方向进攻,成功地突破了国民党的包围圈。
【篇2】今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怀着高兴的心情和爸爸妈妈一起坐车去参观遵义会址。
一路上,我期盼着车子能开得更快些,好早点到达目的地。
终于到了遵义会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些雄伟高大的建筑物,古色古香的,看得人眼花了乱。
真想再多长出几双眼睛来看,怎么也看不够。
接下来,走进遵义会址的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些革命伟人住的房间。
那些房间非常简朴,就只有几张床,并且那些床不像现在的床既舒适又温暖。
而他们的床呢?就是一块木板再盖上一层稻草,再铺上一层床单,盖上被子,并且床单很薄。
我想:睡在这样的床上应该是既不暖和也不舒适吧!比起我们现在的床差远了,我无法想象当时他们的生活条件是多么艰苦。
遵义会议会址的观后感

遵义会议会址的观后感遵义会议会址的观后感(篇1)近日,单位组织党员集体观看《遵义会议》,影片重点讲述了我党历史发展进程中苏区大撤退、湘江血战、遵义曙光、强渡大渡河等片段,真实还原了红军长征的伟大革命进程,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光辉历史,生动表现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深刻诠释了遵义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
影片《遵义会议》,突出表现了毛主席高超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
在湘江血战红军遭受重大伤亡损失后,毛泽东同志对我军失利原因进行了反思,在李德、博古等人的反对和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坚持修改既定军事路线,毅然提出新的军事行动建议,展现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党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对革命负责的历史担当,以及对党忠诚的坚定信仰。
最终经过历史的检验,证明当时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是正确的。
影片《遵义会议》,突出表现了红军战士为革命胜利不畏牺牲的坚定信念。
影片“飞跃大渡河”片段中,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在波涛汹涌、奔腾不息的大渡河河面上方,利用被拆得仅剩铁索的“泸定桥”上,与守桥敌军发生激烈战斗,年轻的战士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先遣部队仅仅用2个小时,就快速拿下了“泸定桥”,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的场面更加衬托出大家夺取革命胜利的坚决意志和忠于党忠于国家的坚定信念。
影片《遵义会议》,突出表现了遵义会议在关键时刻挽救党的革命事业。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在关键时刻确立了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影片《遵义会议》旨在激励更多人了解、重温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优秀教材;是“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成功典范。
即使是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我们要继续弘扬长征和遵义会议的这种精神,学好红色经典,讲好红色故事,传递红色力量,展现红色风采。
遵义会址的观后感300字左右

遵义会址的观后感300字左右
遵义会址观后感
走进遵义会址,就像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大书。
一进去,那古旧的建筑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
屋里的桌椅板凳,虽然简单朴素,却让人不禁想象当年一群了不起的人围坐在此,激烈讨论的场景。
我站在那,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似的,毛主席他们可能一边比划一边说,怎样才能把红军带出困境呢。
当时的气氛肯定紧张又严肃,每个人都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
想想他们经历的艰难,再看看如今我们能轻松地到处游玩、学习,吃各种美食,这变化可太大了。
我在会址里这儿瞅瞅那儿看看,时而惊叹,时而沉思。
从会址出来后,我满脑子还是那些画面。
这次参观就像给我上了一堂超生动的历史课,让我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得好好珍惜。
以后我也要像当年的革命者们一样,遇到困难不退缩,努力去闯,这趟遵义会址之行可真值!。
参观遵义会议心得3篇_遵义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参观遵义会议心得3篇_遵义红色之旅心得体会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历史经验,下面是带来的参观遵义会议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遵义红色之旅心得体会篇一: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__周年,我院行政党支部组织了一次贵州红色之旅。
一路的参观学习,感触很深,收获很大。
无论是参观遵义会议会址还是参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令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所历经的曲折和艰辛,我们的国家所走过的光辉历程,让我亲身感受到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是多么的快乐和幸福,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此行感触最深的就是参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
这是一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在贵州设立的一所秘密监狱。
由于它修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关押人数最多、刑讯拷打最为残酷而被国统特务们称之为“大学”。
相对面言,重庆的滓渣洞和望龙门看守所则只能称为是“中学”和“小学”了。
在这里曾关押过1200多名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被国民党枪杀或是被活活地折磨致死的就有600多人。
在这所集中营中,我们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残害革命党人的例例罪证:那低矮昏暗的牢房、阴冷潮湿的猫洞(刑训室)、关压重犯的木笼、沾水皮鞭、烧红铬铁看起来让人不寒而栗,那些对共产党人行刑时使用的披麻戴孝、点天灯、压杠子等残无人道的刑法,听起来让人毛骨纵然。
让我看到了敌人的残暴与凶恨、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血腥。
在关押人员的名单中有罗世天、宋绮云、许晓轩、韩子栋等共产党人的名字。
听讲解员的介绍说许晓轩和韩子栋就是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许云烽和华子良的人物原形时,心情十分激动,充满了无限怀念。
许晓轩烈士不畏强暴与敌人开展斗争,并鼓励同胞们:“越是关键的时刻,我们越要叫敌人知道,共产党人是不可动摇的”。
他那英勇不屈、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那装疯15载为狱友们传递消息的疯老头韩子栋、那活泼可爱的小萝卜头……他们给我们留下的记忆太深刻了,至今难以忘怀。
参观遵义会议旧址观后感

参观遵义会议旧址观后感(实用版4篇)目录(篇1)一、前言二、遵义会议旧址的历史背景三、遵义会议旧址的现场参观体验四、参观后的感悟五、结语正文(篇1)一、前言在迎接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到来之际,我有幸参观了革命圣地——遵义会议旧址。
早上 8 点我从重庆出发,经过 4 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目的地遵义会址纪念馆。
天气微凉,细雨蒙蒙,空气湿度很大,但丝毫不影响我内心深处的那份澎湃和热忱。
二、遵义会议旧址的历史背景遵义会议旧址原是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20 世纪 30 年代初,是当时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
1935 年 1 月初,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这里是红军总司令部驻地,著名的遵义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
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遵义会议旧址的现场参观体验走进遵义会议旧址,我被这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所吸引。
建筑为砖木结构,高墙垂门,巍峨岭立。
一楼大厅内陈列了许多遵义会议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如同走进了历史的殿堂。
在二楼,我参观了遵义会议的原会议室,想象着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先辈在此讨论革命大计的情景,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四、参观后的感悟参观遵义会议旧址,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次会议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仰、伟大的担当和卓越的智慧。
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得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的道路。
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为有这样的英雄们感到骄傲,也为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感到幸运。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要传承遵义会议精神,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结语参观遵义会议旧址,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和艰辛探索。
目录(篇2)1.前往遵义会议旧址2.遵义会议旧址的历史背景3.遵义会议旧址的参观体验4.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5.参观遵义会议旧址的感悟正文(篇2)首先,我要说的是,参观遵义会议旧址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义会议旧址观后感
《遵义会议》电影的推出,激起了民众的红色之旅的浪潮。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会址观后感,欢迎阅读!
遵义会议旧址观后感【一】为了弘扬长征精神,缅怀当年红军艰苦奋斗的革命历史,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我来到了曾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之城——遵义。
我们重走长征路的重要一站就是遵义会址,从以前的书本上,我知道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红军革命,是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刚踏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土地,我便被这座城的一切所感动。
这里没有上海城的高楼林立,也没有成都人的小资小闲。
这里的楼层不高,人们穿着朴素,偶尔能见到少数民族的服装,看起来有几分野蛮,但更多的是热情与勤劳;时
常能看到街头的“背篼”成群结队,打牌或席地而睡。
然而这座城最特别的地方还是要属其地貌与其散发的气息,城中有山,山中有城,这里的山与城相处的是如此之融洽。
它拥有贵州特有的山区的乡土风情,又不失大都市的繁华热闹,更是三伏天的避暑胜地,恐怕没有那座城市能与之抗衡。
这座城市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意义更是无与伦比。
从会址出来,沿途到了红军山,参观山中的革命烈士纪念园。
山下大型的革命英雄形象的石雕左右对应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大门。
沿梯而上迈过据说是365节的台阶,便可看到烈士纪念碑,其屹立在半山腰,一如革命先辈们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
最后,当然,也不能错过毛主席故居。
此次旅游如了我愿,虽然一路下来身体疲惫,但心中的情绪确难以平静。
遵义会议、青杠坡战役、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一幕幕历史剧在脑海重演,国民党军对红军的围追堵截与严刑拷打,对老百姓的欺压摧残,我空气中散发出一阵阵的血腥味道。
然而,红军仍不怕远征难,哪怕万水千山,他们仍若等闲。
我感受到了军民共乐的喜悦,得到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
遵义会议旧址观后感【二】那段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的革命历史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可它带给我们的无论伤痛还是那种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不会消逝。
我们原本应该谨记那
段屈辱并终生为和平而奋斗不止,然而,这几十年来,世界从未停息过战争,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吗?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喊着铸剑为犁,要谨记历史,发扬长征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是我们的行为上为何又与之背道而驰呢?名不副实啊,中国人病了,地球人都病了,而且病的不浅。
那些呼喊,那些精神,早已被我们冠上的“所谓”二字,早已成为了龙门阵的一部分。
我们在会址里重新在党旗下宣誓,这让我们再一次牢记作为一名党员应该而且必须坚守自己的誓言,履行自己的职责。
随后我们跟随解说员,先后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纪念馆,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旧居,毛泽东遗物展等。
在此过程中,了解到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攻占遵义的卓绝,参观革命老前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后,感叹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最后我们登上红军山,即遵义红军革命烈士陵园,瞻仰革命先烈。
到这里,我便直奔盼望了已久的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老城子尹路,这条路也称红军街。
由于会址正在维修之中,故只能看到其外观。
这座楼是中西合璧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听导游讲解,房屋原是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是遵义城30年代最宏伟的建筑。
遵义会议会议室在楼上,原为房主的小客厅。
随后参观了遵义会议陈列馆。
馆里一间小屋基本复原了遵义会议室的原貌,会议室呈长方
形,面积27平方米。
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员灯,屋子的东壁有一只挂钟和两个壁柜,其中一个壁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
西壁是一排轩亮的玻璃窗。
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栗色的长方桌,四周围着一圈摺叠靠背椅,共20张,为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所坐。
,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为当时取暖用。
此次会议的与会人员有: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又名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邓小平、李德等人。
其中一位还是被担架抬进会议室的。
虽然这是复原后的场景,但我似乎看到了一位位与会人员激扬文章,踊跃辩论,指点江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在这一刻开始改写,而国民党面临的,将是党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
馆内陈列了不少当年红军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以及送给百姓的东西等。
其中最有趣的便是那些门板,上面写满了宣传标语。
当年红军部队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凡是会写字的红军,每天必须写一条宣传标语。
从这些标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军民团结一致,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以及老百姓对国民党的憎恨和对革命的热情。
这些不能不让我们思考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弊病。
在参观的途中,也观看了几部短片,其中最让人振奋的便是被称为长征途中的神来之笔的四渡赤水之战,连世界顶尖级军事家都为之赞叹。
刚刚在遵义会议上选为政治局常委
的毛泽东,在摆脱国民党企图用40多万重兵围剿红军的转移途中,发现土城道路两旁是山谷地带,而侦查情报表明,后面只有4个团6000多川军在追击,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在此打伏击,消灭孤军深入的郭勋棋模范师。
得到朱德、周恩来的支持。
可由于情报有误,敌人不是4个团6000多人,而是6个团10000多人。
战斗打了几个小时,却无法取得预期胜利,而各路追敌正奔集而来,可谓灭顶之灾几乎就在眼前。
毛泽东果断决定迅速撤出战斗,渡赤水西进,从而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蒋介石得知红军一渡赤水后在扎西一带作短暂休整,急令滇军孙渡部和川军潘文华部从南北方向向扎西推进,周浑元纵队主力从白蘭、叙求进击,企图聚歼红军于扎西。
毛泽东看清了蒋介石的意图,分析敌人的兵力调动,造成黔北空虚。
于是,他立即命令部队“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在二渡赤水的几天内,红军连取桐梓、占娄山关,再克遵义,歼敌2个师又8个团,毙伤2400余人,俘虏3000余人,缴获大量的军用物资,这是长征以来红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蒋介石痛心疾首地说:这是追剿红军以来的奇耻大辱。
扎西扑空后,蒋介石亲飞重庆指挥围剿,当他发现红军在遵义以北地区集中之时,命各部紧缩包围圈,妄想围歼红军于乌江之西,巴黔大道以东地区。
毛泽东洞察秋毫,将计就计,故意在鲁班场地区徘徊,摆出一副寻找战机的样子,
待敌人被我调动之后,即命红军从茅台镇西渡赤水(三渡赤水)。
红军三渡赤水后,敌人的追剿部队仿佛是按照毛泽东的调度一般,纷纷沿路西进追击。
而此时,毛泽东神机妙算似地命令红军乘机东渡赤水、南渡乌江,直逼敌兵空虚的贵州境内,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顿时惊慌失措,急令云南省主席调滇军昼夜兼程,火速驰援贵阳。
然而,蒋介石不知毛泽东逼贵阳的目的是调出滇军,果然中计。
待他清醒过来之时,毛泽东指挥红军西出云南,在几乎不设防的金沙江的皎平渡口,2万多红军花了六天时间全部渡过金沙江,把几十万追剿的敌人远远地抛在身后。
这场战役使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它是我军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也是毛泽东人生中最得意的一笔。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胡锦涛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说道“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
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行动起来,那么中华民族将成为最伟大的民族!
观遵义会址后,感触颇多。
更加觉得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因此我们应倍加珍惜。
要在革命先辈的影响和鼓舞下,奋进不息,自强不止。
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刻苦认真。
而当我们离开遵义时,坐在飞驰于现代化铁路的火车上,陷入了沉思。
遵义会址的观后感触油然而生,在那次会议之后,中国革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那些千千万万具有钢筋铁骨的红军战士依旧活在我们心中。
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深深地感到,“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