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珍珠是由珍珠贝和 河蚌的外套膜分泌产生 的。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外套膜 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皱向下延伸形成的膜性结构, 由两层上皮细胞及中间的结缔组织和肌肉纤维组成。 外套膜向下包裹了整个内脏团和足部,是一种重要的功 能器官,其围成的外套腔是水流和食物进入体内的通道。
胃:有两种特殊结构——胃盾、晶杆。 胃盾:胃上皮具有一种会脱落的厚皮,用以保护胃的分 泌细胞。 晶杆:胃的后方有一晶杆囊,能分泌物质形成胶质晶杆。 晶杆由粘蛋白组成,吸附有丰富的酶。晶杆囊壁的纤毛摆动 能使晶杆旋转,起搅拌和混合食物的作用。在胃酸的作用下 晶杆能释放出消化酶对食物进行细胞外消化。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3.消化系统 由口、唇瓣、食道、胃、肠、肛门和消化腺等组成。
河蚌构造
物门的主要特征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口:位于身体前端,前闭壳肌的下方。 唇瓣:二对,呈角形,密生纤毛,有感觉和摄食功能。 外触唇:与外套膜相连,在背方形成上唇。 内触唇:与内脏团相连,形成下唇。 食道:短而宽,下接膨大的胃。
分泌物质形成贝壳 外套腔内有呼吸器官——鳃,有消化、排泄、生殖器官 的开口,具有辅助呼吸作用。
三、真体腔极度退化
由于结缔组织的侵入,真体腔极度退化,缩小为围心腔、 生殖管腔和排泄管腔。
除真体腔外,初生体腔同时存在,初生体腔内充满血液, 因此称为血窦。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四、出现专职的呼吸器官——鳃
第一节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
身体柔软,不分节,两侧对称,一般分为头、足和内脏 团三部分。
头部:生有口、触角、眼和其它器官。各类软体动物因 生活习性不同,其头部的发达程度也不同。
08.软体动物

• 一对侧神经也随之扭转成 “8” 字形, 内脏团中的部分器官也相应地前后、左 右互换位置。
• 右旋的动物,右侧器官发育受阻,左旋 的左侧器官发育受阻,从而形成不对称 的体制 (1个鳃、1个肾脏、1个心室、1个 心耳)。
• 这种扭转现象,
从个体发育中也
得到了证实,幼 虫在担轮幼虫期
为两侧对称,面
2、足部:
• 位于腹面,常因种类不同而 在形态和功能上表现出很大 的差异。 • 腹足纲 (蜗牛等): 块状,用来 爬行。 • 多板纲 (石鳖等): 块状,但用 来附着。 • 掘足纲 (角贝等): 圆柱形,用 来挖掘水底泥沙。 • 瓣鳃纲 (河蚌等): 斧形,用来 挖掘泥沙。 • 头足纲 (乌贼等): 足和头合并, 足演化成腕,用来捕捉食物。
– 钩介幼虫:淡水蚌类的幼虫。用钩和足丝附着在鱼鳃等 部位,暂时性寄生。
• 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都有一个担轮幼虫期,因 此认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 但在进化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
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环节动物向活动的方
向发展,导致身体分节;软体动物向不活泼的 方向发展,导致了保护性贝壳的形成。
(一)一般特征:
• 形态变化大, 个体发育 过程中,体躯发生了扭 转。 • 除头、足为两侧对称外, 内脏团扭转成螺旋状, 肛门和鳃扭转到了身体 的前端;贝壳也呈螺旋 状。 • 内脏团扭转的结果,使 得一侧的器官发育完好, 而另一侧器官受到抑制。 这是腹足纲与其他软体 动物的区别。
(二)身体划分:
• 循环系统为开放式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和血液组成。 • 心脏:位于背面的围心腔内,心室1个,能搏动,心耳(房)1个或成 对(常与鳃的数目一致)。 • 血管:分化为动脉和静脉。血液从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部,后 汇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房)。
第八讲 软体动物门

2 内部结构 (1)体腔:真假并存。包围心脏的腔、排泄系统 与生殖系统的内腔属真体腔,围心腔内有围心腔 液(真体腔液)。其它组织与器官之间的间隙属假 体腔,假体腔内的液体是血液,故假体腔也称为 血窦。 (2)肌肉:有足肌、闭壳肌、缩足肌、伸足肌、 外套膜肌。成分组合是横纹肌:平滑肌 =3:7,闭壳肌闭合力为5.2kg/cm-2
N系统不呈链状。N节有集中、有发达,但更有分散 和退化(瓣鳃类的脑)。
三、特殊性
体分头、足、内脏团,还有外套膜与贝壳。 口腔里有齿舌。 体腔真假并存 海生种类个人发育要经过两个幼虫阶段,尤其是要经 过面盘幼虫
本门要点: 体柔软、体分头、足、内脏团,还 有外套膜与贝壳。口腔里有齿舌。 体腔真假并存 海生种类个体发育要经过两个幼虫 阶段,尤其是要经过面盘幼虫
(2) 内 骨 胳 : 起支撑、保护 和 增加浮力 作用
壳:(海螵鞘) 长椭圆形 Ca 质 多空 软骨:主要有 头软骨(包住 脑与平衡囊)、 颈软骨、腕软 骨
(3)消化系统:“U”型,肛门开在外套腔内
肝脏(一对、特大、分泌、储藏) 胰腺 胃盲囊 (吸收) 唾腺(一前一后、后有毒) 口-口腔(口球内有颚片与齿舌)-食道-胃(賁门 胃、幽门胃)-小肠-直肠-肛门
•大多海产种类:有担轮幼虫(trochophoro larve) 和面盘幼虫(veliger larva)时期。陆生种类、 头足类、一部分腹足类:为直接发育。淡水蚌类有 特殊的钩介幼虫(glochidum),可作暂时性寄生 于鱼鳃。
试问软体动物门特征中,进步性、原始性、特 殊性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3)内脏团:是背面的隆起部分,包括大部分内脏 器官,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等。
头
内脏团
3、外套膜
8软体动物门

石灰质管
铠
500
体 制
乌贼外形:头、颈、躯干
此螺曾在古生代志留纪地层中特繁盛,多达75科,现生种类仅留1科1属4种, 为我国Ⅰ级保护动物。
1996年美国地理学家根据对鹦鹉螺化石的研究,提出:月亮正在远离 地球。这两位科学家观察了现存的几种鹦鹉螺,发现贝壳上的波状螺纹分 许多隔,每隔代表1个小室,每个小室上的生长线在30条左右,与现代一 个溯望日(中国农历的一个月)的天数完全相同。他们观察了古鹦鹉螺化 石,惊奇地发现,古鹦鹉螺的每隔生长线的数目与当时月亮绕地球一周所 需要的天数是一致的,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却是固定不变的。如新生代渐新 世的螺壳上,生长线是26条;中生代白垩纪是22条;中生代侏罗纪是18条; 古生代石炭纪是15条;古生代奥陶纪是9条。由此推断,在距今42000多万 年前的古生代奥陶纪时,月亮绕地球一周只有九天。
二、材料与用具 (一)材料 冰鲜鱿鱼 (二)用具 解剖盘、解剖剪、镊子、显微镜、载玻片
壳板
生殖腺 背动脉 外套膜 胃 足 神经环 肛门
心室 围心腔
生殖孔
1000
生活在深海
生殖孔
血吸虫
肝片吸虫
华枝睾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
福寿螺又名大瓶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我
国,是餐桌上的佳肴。因为人为疏忽,福寿螺开始了大规模野外繁殖, 从1998年开始,福寿螺在广东、广西等省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广 州管圆线虫的幼虫常常寄生在淡水螺、鱼、虾、蟹,以及青蛙、蛇等 动物体内,其中福寿螺的带虫率非常高,其体内寄生的广州管圆线幼 虫多达3000条至6000条。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潜伏期约为3天到一个月 左右,发病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急性剧烈头痛,并伴有发烧等症状。 目前已被列入我国外来入侵物种。2006年凉拌福寿螺肉曾经引发广州管圆线虫
简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简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软体动物门是一类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体内没有硬骨骼,身体柔软;
二、体表通常覆盖有柔软的外壳,可分泌出钙质、碳酸钙等物质增强外壳硬度;
三、有明显的头部和足部分化,头部常有眼睛、触角、口器等结构,足部分化成各种形态的足,如管足、盘足、鳍足等;
四、消化道为完整的管状结构,口部有角质齿舌,用于捕食和咀嚼食物;
五、呼吸器官多样,有鳃、肺、皮肤呼吸等多种方式;
六、循环系统简单,血液呈淡黄色,没有红细胞和血色素;
七、神经系统发达,具有脑、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等结构;
八、生殖方式多样,既有性生殖也有无性生殖。
软体动物门包括腹足纲、头足纲和双壳纲等多个类群,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软体动物门的基本特征

软体动物门的基本特征
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一类多样性很大的动物,是多细胞有机体的群体。
它们包括一些有鳃口和软壳的动物,如贝壳、螺和乌贼。
它们在现代时代的物种形态十分多样,可以被发现在海洋、淡水中和陆地上。
软体动物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体表由软的组织和柔软的组织构成,可以被分为前胸体、背节和尾部三个部分。
2.体上具有一个口,口内有一种特殊的器官——鳃。
鳃可以帮助动物吸收食物,并用于把呼吸气体排除出去。
3.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有一个硬壳,由一层厚厚的、附着在体表上的质地坚硬的壳片构成。
这样的壳片不仅可以保护动物免受外界因素的侵害,而且可以提供动物行动的支撑。
4.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具有可以伸缩的“腕”,并具有可以用来吸食物的腔体。
5.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都具有一个用来控制平衡和运动的内耳,以及一个用来检测水流方向和强度的内肛。
6.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都会产生黏液,用来减缓水流和防止被其他物体切割。
7.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都有一种被称为“眨眼”的运动,可以用来瞬间移动体表的某一部分以便改变动物的显示方向。
8.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都具有一种用来控制平衡和运动的结
构——触角,并且可以利用触角感受它们周围的环境。
第8章-软体动物门

鳃类型 栉鳃:梳状,如田螺; 楯鳃:羽状,如头足类; 丝鳃:丝状,如牡蛎; 瓣鳃:瓣状:如河蚌
次生鳃:本鳃消失,在背侧皮肤生出, 如蓑海牛
“肺”:陆生种类,无鳃,外套腔内部 一定区域富含血管网形成“肺”
(七)排泄系统
肾脏:后肾管
(鲍雅诺氏器)
腺质部分:肾口——围心腔 管状部分:肾孔——外套腔
前缩足肌、前伸足肌、 后缩足肌 (一端连于足, 一端附着在壳内面, 可 使足缩入和伸出)
流动于足内部的结缔组 织间隙中的血液汇流引 起足膨胀和收缩肌的收 缩等,对足的运动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
后闭壳肌
4) 消化系统
消化道: 口、食道、胃(具胃楯和晶杆盲囊)、 肠、直
肠、肛门
✓ 口的两侧各有1对三角形触唇, 大, 密生纤毛, 有感 觉和摄食功能。
第八章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第二大门,共约13万种,7个纲; 大多数软体动物具有贝壳,俗称“贝类”。 具真体腔;不分节;原口动物;出现了所有的器官
系统;海生种类具有担轮幼虫期
一、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体制 ✓ 两侧对称:少数,如蚌类; ✓ 次生性不对称:
在发育过程中发生扭转,幼体左右对称,成体为次生性左右不 对称,如田螺。
✓ 丝间隔与瓣间隔内均有血管分布, 鳃丝内也有血管及起支持作 用的几丁质棍。
由于鳃及外套膜上纤毛摆动, 引起水流: 水→入水口→ 外套腔→鳃小孔→鳃内腔→水管→鳃上腔(向后流动)→ 出水口→体外
B. 鳃的功能
气体交换(外套膜也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辅助摄食(鳃表面的纤毛可滤食水中的微小食 物颗粒, 送至唇片, 再入口——过滤取食);
外瓣鳃的鳃腔是受精卵发育的地方, 直至钩介 幼虫形成。
软体动物

种类最多的一类
代表动物——圆田螺
主要特征
1、贝壳螺旋形
头部发达 足块状发达,位 于身体腹面
2、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口腔(具齿 舌 )、咽、食管、胃、肠、 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分泌粘 液,无消化作用)、肝脏
3、呼吸器官
鳃 4、循环系统 心脏、血管 、 血窦
5、排泄系统
后肾
6、神经系统
四对主要神经节
系统发展
大多数动物学家并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把 新蝶贝的某些器官的重复排列看做是分节现象的 根据是不充分的。首先新蝶贝只有一个壳,不表 现任何分节的遗迹,其次器官的重复排列在数目 上相差甚大,彼此各不相同,其他各纲鳃、心耳 与肾在数目上都是一致的。所以新蝶贝的器官的 重复出现不可能被认为是软体动物的原始分节特 征,否则将无法解释其他各纲器官数目的一致性。
第三节 软体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1、软体、环节动物在系统发生中有共同的起源, 但也有不同意见 系统发展 2、软体动物各纲之间的亲缘关系: 单板纲、无板纲和多板纲原始
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起源于原始腹足类
头足纲起源早,化石种类多,可能是很早 分出的一支,沿着更为活跃的生活方式发展 的一支独立的分支。系统发展
系统发展
有着相似的胚胎发育过程,即都是螺旋
卵裂,都有相似的担轮幼虫,所以长期
以来人们认为这种相似性是它们起源于
共同祖先的证据。
系统发展
但自从生活的单板类新蝶贝被发现以后,有人对 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的进化关系提出了不同的看 法。某些动物学家认为新蝶贝的内部结构表现出 器官的直线性重复排列,例如有8对收缩肌、5对 鳃、6对肾、2对心耳,这种重复排列是原始的软 体动物出现的分节现象(segmentation)。从而 导致软体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的结论,特别是胚 胎发育过程中的相似性,似乎更有利于这一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侧对称, 具1枚帽 状外贝壳, 腹足强大, 海底滑行。
新碟贝
8.2.2 无板纲
身体呈蠕虫状, 无贝壳, 具腹沟, 分布在低潮线 以下直至深海海底。多 数在软泥中穴居, 少数 可在珊瑚礁中爬行生活, 仅有200多种 如龙女簪, 生活于我国 南海
新月贝
8.2.3 多板纲
多板纲包括各种石鳖, 身体背面有8个覆瓦状排列的 横板构成其外壳, 因此称多板类
5) 呼吸器官
瓣鳃(外套腔内蚌体两侧, 片状, 2对4个, 外瓣鳃短于 内瓣鳃) A. 结构(P210)
每个瓣鳃由内外2鳃小瓣构成, 其前后缘及腹缘愈合
成”U”形, 背缘为鳃上腔;
鳃小瓣由许多纵行排列的鳃丝构成, 表面有纤毛, 各鳃丝间有
丝间隔相连, 上有小孔, 称鳃孔; 二鳃小瓣间有瓣间隔, 将鳃小瓣间的鳃腔分隔成许多小管, 称 为水管; 丝间隔与瓣间隔内均有血管分布, 鳃丝内也有血管及起支持作 用的几丁质棍。
(四)消化系统:较发达
1. 消化管发达(前、中、后肠) 2. 多数口腔内具颚片和齿舌 颚片:1个或成对,辅助捕食 齿舌:软体动物特有,口腔底部的舌突起,横列的角质 齿构成,可刮取食物;齿舌上小齿的形状和数目为鉴定 种类的重要依据。
软体动物头部 正中切面示齿舌
齿舌
(五)体腔和循环系统
1. 体腔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管腔和 排泄器官的内腔,而体内广阔的体腔是假体腔。 代表初生体腔的微血管和部分动脉、静脉的腔扩 大,且无血管壁包围,仅外被较为致密的结缔组 织,成为器官组织之间的空腔,称为血窦。
后闭壳肌痕
外套窦
外套痕
韧带 壳顶后方,胶合部背面,几丁质具弹性的黑 褐色的韧带 闭壳肌 连接双壳的发达肌肉,前闭壳肌和后闭壳肌 由横纹肌和平滑肌组成,控制壳的闭合 与韧带呈拮抗作用
淡水壳菜
绞合部
2. 代表动物——无齿蚌
生活习性 无齿蚌又称河蚌, 半埋在 泥沙中, 体后端的出入水 管外露, 水可流入流出外 套腔, 借以完成摄食、呼 吸及排出粪便、代谢产 物等机能。 河蚌滤食水中的微小生 物及有机质颗粒等。
(六)呼吸器官
1. 首次出现的专门的呼吸器官 2. 水生种类:鳃呼吸 鳃: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展而成 由鳃轴(含血管)、鳃丝(纤毛等) 鳃类型 栉鳃:梳状,如田螺; 楯鳃:羽状,如头足类; 丝鳃:丝状,如牡蛎; 瓣鳃:瓣状:如河蚌 次生鳃:本鳃消失,在背侧皮肤生出, 如蓑海牛 “肺”:陆生种类,无鳃,外套腔内部 一定区域富含血管网形成“肺”
3. 内脏团 内脏器官所在;代谢、生殖中心。 足部背面隆起的部分,被体壁包围。 左右对称;扭曲(腹足类)
软体动物体制 模式与各主要 纲的关系
瓣鳃纲 腹足纲
头足纲
多板纲
(二)具外套膜
1. 概念 软体动物特有结构。 胚胎发育中,躯体背侧皮肤褶襞向外延伸而成的1个或1 对膜状外套,常包裹整个内脏团。
(1) 外部形态
两瓣卵圆形外壳(左右同形, 壳顶突出); 壳前端较圆, 后端略尖;腹缘弧形, 背缘平直; 绞合部无齿, 其外侧有韧带, 依靠其弹性, 可使二壳 张开; 壳面生长线明显; 壳的内面有肌肉附着的肌痕。 • 壳前上方有3肌痕, 最大的一个椭圆形, 为前闭壳肌 痕, 其后上缘为一小的略呈三角形的前缩足肌痕, 其后下缘为伸足肌痕; • 壳后端近背缘处有二肌痕, 大的为后闭壳肌痕, 椭 圆形, 其前上缘一小的是后缩足肌痕。
腹膜腔
7) 排泄系统
蚌具一对肾脏, 由后肾管特化形成; ——又称鲍雅诺氏器(Bojanus);海绵状腺体和薄 壁管状体(膀胱)构成), 肾口里面开口在围心腔, 肾孔开口于内瓣鳃的鳃上腔前端。 围心腔腺 ——亦称凯伯尔氏器(Keber), 位围心腔的前壁, 为一团分支的腺体, 由扁平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 组成, 其中富血液, 可收集代谢产物, 排入围心腔, 经肾排出体外。 主要的含氮排泄物形式是尿素。
无齿蚌
入水管 斧足
出水管
出水管
入水管
3) 肌肉 前闭壳肌
前闭壳肌及后闭壳肌 (为粗大的柱状肌, 连接 左右壳, 其收缩可使壳 关闭) 前缩足肌、前伸足肌、 后缩足肌 (一端连于足, 一端附着在壳内面, 可 使足缩入和伸出) 流动于足内部的结缔组 织间隙中的血液汇流引 起足膨胀和收缩肌的收 缩等,对足的运动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
泽 贝壳和外套膜的切面图
外套膜纹
棱柱层 珍珠层
外套膜 外表皮
外套膜 外褶 角质层 角质层沟 外套膜中褶
外套膜肌
结缔组织
外套膜环肌 外套膜内褶
贝壳和外套膜的切面图
4. 贝壳形成
外层和中层:由外套膜边缘分泌,面积可随个体的生长扩大, 但不能增厚
内层:由外套膜全部表皮细胞分泌而成,可随个体的生长 扩大并增厚
(三)具贝壳
1.数目及形状:不同的种类,贝壳的数目、形态变化很大 瓣鳃类——2个——瓣状
腹足类——1个——螺旋状、帽状
掘足类——1个—---管状 多板类——8个——块状 头足类——1个或无——片状内壳、外壳
2. 成分:碳酸钙和少量的壳基质 3. 结构
角质层 -壳基质构成,保护贝壳 壳层(棱柱层) -方解石构成 壳底(珍珠层) -叶状霰石构成,具有光
糖酶, 有导管入胃
胃 楯 —胃的上皮具有能脱落的厚皮物质,有保护胃分泌细胞的作用 晶杆囊 胃腔内有一晶杆囊,也称幽门盲囊,内有一细长的胶质棒 状的晶杆; 晶杆 概念:位于肠内,其前端突出于胃中,与胃楯下部相接, 晶杆上吸附有消化酶,囊壁内纤毛的作用使晶杆不停的 旋转。 功能:储存消化酶,既能帮助进行细胞外消化,还能调节 胃液的pH值,从而起到缓冲液的作用;搅拌和混合食物 与酶的作用 图——P210 ——胃壁无肌肉,不能收缩,因此食物的消化主要是在胃楯 和晶杆等物理和化学作用下进行的
由于鳃及外套膜上纤毛摆动, 引起水流: 水→入水口→
外套腔→鳃小孔→鳃内腔→水管→鳃上腔(向后流动)→ 出水口→体外
B. 鳃的功能
气体交换(外套膜也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辅助摄食(鳃表面的纤毛可滤食水中的微小食 物颗粒, 送至唇片, 再入口——过滤取食); 外瓣鳃的鳃腔是受精卵发育的地方, 直至钩介 幼虫形成。
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 身体分部:头、足、内脏团
1. 头部: (1)具口、眼、触手等感官;是觅食、感觉中心。 (2)发达程度因种而异 头部明显:如田螺等,行动敏捷; 头部不发达:如石鳖, 行动迟缓; 头部消失:如蚌类,穴居或固着生活。 2. 足部:——因生活方式不同而异 斧状:河 蚌;块状:鲍;柱状:大角贝;腕 :乌贼 退化:扇贝;消失:牡 蛎
8.2.6 瓣鳃纲
分布广;全部生活在水中, 大部分海产, 少数在淡水, 极少数为寄生。 一般运动缓慢, 有的潜居泥沙中, 有的固 着生活, 也有的凿石或凿木而栖
1. 主要特征
瓣状鳃——瓣鳃类 体具两片套膜及两片贝壳——双壳类 头部消失——无头类 足呈斧状——斧足类
后闭壳肌
4) 消化系统
消化道: 口、食道、胃(具胃楯和晶杆盲囊)、 肠、
直肠、肛门
口的两侧各有1对三角形触唇, 大, 密生纤毛, 有感 觉和摄食功能。 胃后为肠, 盘曲于内脏团中, 后入围心腔, 直肠穿 过心室, 肛门开口于后闭壳肌上, 靠近出水管。
消化腺: 肝脏(消化盲囊), 可分泌淀粉酶、蔗
第八章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是动物界第二大门,共约13万种,7个纲; 大多数软体动物具有贝壳,俗称“贝类”。
具真体腔;不分节;原口动物;出现了所有的器官 系统;海生种类具有担轮幼虫期
一、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体制 两侧对称:少数,如蚌类;
次生性不对称:
在发育过程中发生扭转,幼体左右对称,成体为次生性左右不 对称,如田螺。
6) 循环系统
由心脏、血管和血窦组成; 心室 大动脉(向前伸的前大动脉沿肠的背侧前 行, 后大动脉沿直肠腹侧伸向后方, 以后各分支成 小动脉至套膜及身体各部) 血窦(足窦、中央 窦等) 肾 鳃 心耳; 部分血液由套膜静脉直接入心耳, 即外套循环(气 体交换的辅助方式);有的经过肾脏排出代谢产物 后再流回心耳, 无齿蚌血液中含血清蛋白, 氧化时呈青色, 还原时 无色, 其与氧结合能力不及血红蛋白。 血液中钙离子较多, 这可能与贝壳形成有关。
外套腔: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腔
出水孔(管):小,背方
入水孔(管):大,腹方
贝壳
入水管
外套膜
出水管
2. 组成 外层上皮
—表皮细胞和腺细胞,分泌功能强,形成贝壳的重要部位。
结缔组织 内上皮细胞
—细胞表面具纤毛, 水循环的动力
3. 功能: (1) 分泌物形成贝壳 (2) 保护躯体 (3) 围成的外套腔与多种生理功能有关 外套腔内有呼吸器官鳃 有消化、排泄、生殖器官的开口 (4) 具有辅助呼吸作用 (5) 形成外套腔
贝类原始的神经系统
2. 较高等的种类 脑、足、侧、脏 4对神经节及 节间相连神经 平衡器
脑神经节
脑神经节
侧神经节
足神经节
足 神 经 节
脏神经节
脏神经节
胡桃蛤
双壳类的神经系统
无齿蚌
3. 感官 触角 眼 嗅检器 平衡囊
乌贼眼
(九)生殖和发育
1.多♀♂异体
2.完全不等卵裂, 多为螺旋卵裂
3. 海产类个体发育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时期; 淡水蚌类经特殊的钩介幼虫;头足类直接发育。
外层和中层的生长非连续性,生长速度不同形成壳表的生长线。
5. 珍珠形成
(1)天然珍珠的形成 沙粒等异物刺激 外套膜结缔组织包裹呈珍珠囊 外套膜表皮细胞内陷 分泌珍珠质
(2) 养殖珍珠的形成 做外套膜外表皮小片(制片蚌) 植入小片于外套膜结缔组织中(育珠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