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张爱玲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与体会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与体会篇一张爱玲作品读后感与体会哎呀妈呀,最近读了张爱玲的作品,真的是让我心里头翻江倒海的!说起张爱玲,那文字可真是绝了,就像一把锐利的小刀,轻轻一划,就把人的内心世界给剖开了。
她写的那些故事,可能不像那种大团圆的童话故事,而是充满了无奈、悲凉和人性的复杂。
比如说《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也许有人会说她就是个疯子,可我觉得,她难道不是被那个扭曲的社会和家庭给逼疯的吗?她想要爱,想要钱,想要地位,可最后啥也没捞着,还把自己的儿女也给坑了。
这能全怪她吗?我看未必!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曹七巧,只是没被逼到那个份上罢了。
再看看《倾城之恋》,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真的是爱情吗?我一直在想,他们到底是因为爱在一起,还是因为战争这个特殊的环境?也许都有吧。
这就像我们现实中的爱情,有时候真的说不清道不明,可能是因为感觉,也可能是因为利益,谁知道呢?读张爱玲的作品,我有时候会觉得很压抑,心里堵得慌。
可又忍不住继续读下去,为啥?因为真实啊!她把那些人性的阴暗面,那些我们不愿意面对的东西,都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
这让我不禁想问,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也有这么多的无奈和悲哀?不过,我觉得张爱玲的作品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就像在黑暗中,总会有那么一丝光亮。
她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残酷,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美好的瞬间。
总之,读张爱玲的作品,就像是一场心灵的冒险,让我又爱又恨,又感慨万千。
篇二张爱玲作品读后感与体会嘿,朋友们!今儿我想跟你们唠唠我读张爱玲作品的那些事儿和感受。
张爱玲,这名字一提起,就感觉有一种神秘的韵味。
她的作品,那可真是独树一帜,就像在繁华喧嚣的世界里,突然有个安静的角落,里面藏着无数的秘密和心事。
我读《半生缘》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揪住了心。
曼桢和世钧的爱情,多可惜啊!本来好好的一对儿,愣是被命运捉弄,最后只能遗憾收场。
我就在想,这命运咋就这么爱开玩笑呢?难道真的是“有缘无分”这四个字在作祟?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意外和无奈,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张爱玲《小艾》读后感(精选6篇)

张爱玲《小艾》读后感张爱玲《小艾》读后感(精选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小艾》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和很多张爱玲笔下的女主角一样,小艾的命运也是凄怆的,张爱玲太善于描写不幸的女人。
五六岁上被席府买来做丫头,一连受到五太太、陶妈等人的欺辱;后来又被五老爷奸至怀孕,竟又被霸道的三姨太太打至小产。
她因为接近端午节时来到席府,五太太便随意取了个“小艾”的名字给她;她也真的就像一株孤零零的小草,任风吹雨打而没有人关心。
这次小产后,没有人为她请医生,拖沓着到了故事的尾声,这次打击对她身体的影响竟差点要了她的命。
昨天深夜我读着,盖着被子越发觉得冷。
今天早上不到五点便醒来,又继续读这故事。
就像黎明时分即将看到曙光,当小艾遇见金槐,一个原本阴暗昏沉的故事也渐渐变得爽朗明丽起来。
小艾和金槐两情相悦,金槐终是娶了小艾,对她也十分好。
虽然中间因为战乱,他们有过短暂的别离;阿秀也旁敲侧击地提醒小艾,到了重庆的男人大多已经另有了女人。
但是金槐最终还是回到小艾身边,即使她因为那次小产可能导致不育,金槐依然不离不弃。
我俨然将自己化身为小艾的娘家人一般,读到这里十分欣慰而感动。
关于结局,我读的那本书和这本书竟有些出入,到现在也没大弄清楚究竟哪个才算是真正的张爱玲的结局。
若论我于书中的故事发现,小艾的结局,又是一个悲剧,她应该是在赶往医院的路上,在嘱托金槐关于“引弟(小艾和金槐领养的小孩)”的一些事情之后,就死在了金槐的怀里;但是下午回到家里在这里略读了一下,结尾处加了一些段落,又峰回路转,把一出悲剧活生生地变成了喜剧:小艾被金槐送到了医院,医生妙手回春成功实施了手术,小艾终于脱离病痛的苦水,后来还成功怀孕,生了一个儿子……从文学上讲,后者的结局与全文的风格都大相径庭,张爱玲其实是非常善于描写不圆满的女人和不圆满的故事,而且往往写得相当成功。
张爱玲的《爱》读后感7篇

张爱玲的《爱》读后感7篇一篇成功的读后感需要通过实际的故事情节来引导读者感受书中的深层主题,读后感是与他人分享阅读体验的一种方式,能够促进交流与理解,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张爱玲的《爱》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张爱玲的《爱》读后感篇1读了许多年的张爱玲,也自卑了许多年。
在她强大的文字之下,在她蛊惑的气氛之围,我甘愿自己是个卑微的崇拜者。
我绞尽脑汁想搞明白一件事,便是她笔下那些精妙句子是如何锻炼组成的。
在我看来,那些睿智而尖刻的文字是她与生俱来的天赋的最佳证明,在遣词这件事上,她似乎并未窘迫或者苦恼过,她是天生的作者、天才的讲述者。
我爱她的才情,崇敬她的倔强,同时也为她抒发的关于咬啮性的小烦恼而困惑不已。
她说自己一直在写那些男女间的小事情,她写得不隐晦、写得戏谑、写得乐此不疲,或许她的志愿便是能够看清世间情爱的真正风貌吧。
她用文字和小小的情爱世界谈着恋爱,同时也身体力行地体验着情的伤、爱的深沉。
她是那种很执拗的女人,仿佛她看上的,都是上帝事前就为她准备了好久的。
她与胡兰成的情事,轰轰烈烈、不卑不亢;她同赖雅的相遇,历经风雨、甘苦自知。
她似乎从来没有抱怨过,对于。
她酷爱描写月亮,似乎只有那清冷的月光才能温暖她日渐冷静的心;她朋友不多,但知己却有两三个;她一生传奇,如今更是声名显赫,可在世时她仿佛更爱深居简出,对繁华不甚感冒;她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可我们永远不懂她心中的神又是谁。
她是张爱玲,她是一抹勾魂至魅的月华,亦是一段拂尘而去的传奇。
张爱玲的《爱》读后感篇2也许每一个男人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粒朱砂痣。
张爱玲是一个不会再现的神话。
她曾亲口对胡兰成说过没有我形容不出的事物,任何事再难描绘,想一想之后也就可以描述出来,这一句并非原文,是我记忆印象,然保有原意。
我读张爱玲_优秀作文800字

我读张爱玲_优秀作文800字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作家,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秀女”和“现代中国小说的开山祖师”。
她的作品以情感细腻、语言流畅、意境深远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女性内心世界和表达爱情与婚姻的复杂关系。
下面我将以800字左右的篇幅,为您简要介绍张爱玲并阐述她的作品特点。
张爱玲生于1920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富裕家庭。
她早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读过许多中国和西方的经典文学作品,这为她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43年,她的首部小说《金锁记》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地位。
此后,她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优秀的小说和散文,包括《红玫瑰与白玫瑰》、《小团圆》、《请君撰述》等。
张爱玲作为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常常以女性的视角来描写生活琐事和情感纠葛。
她善于讲述简单平凡的故事,却能够从中抓住人们情感上最为脆弱和敏感的地方。
她对于女性内心矛盾和压抑的描写非常细腻和深刻,让读者看到了女性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挣扎。
比如《金锁记》中的女主角金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被束缚的形象,她们渴望自由,渴望独立,但却又被现实所局限。
张爱玲的作品也常常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她将关注的焦点对准了现实生活中的阶级观念、婚姻制度和人际关系等问题。
她用细腻的笔触来描绘社会中的善恶和人心的真实面貌,将冷漠和无情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女作家,她通过故事情节和细腻的描写,以及对于情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使得她的作品在当时和今天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她的作品能够让读者了解生活中那些细微的情感和冷漠的社会现实,并从中找到与自身生活的共鸣。
张爱玲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一面反映现实社会和人性的镜子。
读张爱玲作品的感想

读张爱玲作品的感想张爱玲的作品讲述的都是三四十年代上海和香港发生的故事。
本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但为了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在这里留下简短的几句。
张爱玲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不可否认,张爱玲的作品确实是三四十年代的代表。
她的作品是特定历史下的产物,灯光旖旎的上海风情,腐朽糜烂的香港环境,这都是她作品的固定背景。
感情是她写作的主线,而这样的感情却是畸形的、违背道德的、肮脏的、虚假的。
美满的固然有却是少之又少,金钱下的物质生活才是第一满足的对象。
在张爱玲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过就是钱与钱的关系。
初入社会的少女为了得到自己的爱情,甘愿被人利用,沦为金钱的奴隶,生活在情欲中,得到物质上的满足,用金钱来供养自己的感情,出卖人格,维持的不过是一段短暂而易逝的虚假的感情,傻也傻得可悲,明知情人不爱她,只想用她在别的男人那里得到的钱,用婚姻来束缚两人,青春只有短短的几年,她终究会被抛弃,会被现实的残酷打醒,故事还在继续,我无法知晓作者将怎样安排女主人公的人生,不过可以预想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感情能有多牢固。
这是《沉香屑:第一炉香》所讲述的故事。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注定都是以悲剧结尾,畸形的爱恋,是世俗所不能容忍的,女儿爱上父亲更是不能理解的,广大作家不能提笔抒写的,而张爱玲却能大胆的将这样违背常理的爱恋写出来。
她固然会受到保守派的打击,然而又能怎样啦,女儿爱上父亲也写得那样的出乎情理却又在情理之中。
这就是《心经》为我们讲述的故事。
人生不能出现的爱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得到渲染。
曹七巧是张爱玲笔下一个可怜又可恨的人物,封建残余势力任然存在的社会,女子注定受到压迫,嫁给残疾甚至年长很多的事件常有发生,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然的。
七巧等了大半辈子终于等到了自己的自由,分家得产,她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当上了慈禧,她专制、霸道、自私、狭隘、甚至是封建的,她随意打骂下人,强迫自己的女儿裹脚,对儿子从不管理,后来尽允许甚至是鼓励而儿女吸食鸦片,整个家都没有绝对的自由,一切都要经过她的允许,她逼死了自己的媳妇,是自己的女儿放弃了追逐幸福的机会,儿子疏于教导而不成材。
张爱玲小说读书心得5篇

张爱玲小说读书心得5篇每每读张爱玲的小说,总会让人有那种透但是气来的感觉,喜欢她细腻的文笔,但又有些惧怕她的不近人的冷清。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张爱玲小说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
张爱玲小说读书心得1前不久看了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每每读张爱玲的小说,总会让人有那种透但是气来的感觉,喜欢她细腻的文笔,但又有些惧怕她的不近人的冷清。
故事讲述的是在振保的生命里就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
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红玫瑰太天真任性,风情万种。
白玫瑰是传统女性的懦弱,红玫瑰抛弃了家庭,抛弃了她所拥有一切,断然和老公离婚,妄想这样安排好就能和振保在一齐,但振保听到后一阵慌乱,所有自私的想法都出来了,剩下的只有辜负了。
白玫瑰自觉得很爱振保,因这他是她的老公,所以爱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传统的中国女性,其实也蛮委屈的,而且没有人能够诉说,妻子也许是一件妨碍眼的居家摆设罢了,糊里糊涂嫁了人,结果还是成了牺牲品。
振保因为为了实现自我理想的生活,害了自我和两个女人,只觉得最值得同情的是白玫瑰,白玫瑰并非不好,只因为他不爱,却因为适合做太太便拿来填充自我的生活,他却不明白有时候人只靠理智生活不顾忌内心的感受,最终很难朝着自我以前策划的,理智的即定路线行驶,会受到内心的煎熬。
每个人都值得别人去爱,都总有一个人为你痴迷,但白玫瑰却因为振保选取了她而失去了这种机会。
因为不爱,白玫瑰的美在他看来都厌烦,毫不动心,他毫无知觉相反还潜意识里怨忿她。
总期望爱的不一样,以前爱的,时光长久了又会觉得很无趣。
娶了一个安静的妻子,又觉得不是自我爱的,但是确实放心的。
猛然之间,突然发现,其实并不然,你不曾爱她,她也寻获着自我想要的朋友的妻子,爱着,偷来的快乐觉。
得世界上那个时候她给了你所有的新鲜和刺激感觉。
当她爱他,那么勇敢的时候,他却开始变得懦弱了。
退缩,退缩,直至逃走。
再遇上时,她已然不是原先的那个她了。
我读张爱玲_优秀作文800字

我读张爱玲_优秀作文800字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思考深度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我看来,张爱玲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独白性,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出个人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下面我将用800字和1000字分别阐述她的独白性及影响。
1. 800字:张爱玲的作品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中体现出深刻的独白性。
她常常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共鸣主人公的情感体验。
在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主人公晓红的独白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她的内心感受。
晓红在独白中表达了对于白玫瑰的羡慕和嫉妒,以及与红玫瑰的复杂情感。
通过晓红的独白,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感同身受地体验她的悲欢离合。
张爱玲的作品中还经常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虚构的小说,更像是她个人情感和思考的表达。
她借助小说的形式来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独白式的叙述,将个人的经历和内心感受展示给读者。
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张爱玲,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她的作品。
张爱玲的作品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示了深刻的独白性。
她的独白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并与之共鸣,同时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她的作品。
张爱玲的独白性不仅体现在作品中,也影响着读者的思考和情感。
她的独白式叙述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思考个人的情感和心理变化,进而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通过她作品中的独白,读者能够深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
这种思考将引导读者更加关注自身的内心世界,进而提高个人对情感与人生的理解和把握。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_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张爱玲作品读后感_读张爱玲作品有感篇一:张爱玲作品读后感第一次接触张爱玲是在高中阶段,只是经常听同学们议论纷纷。
第二次接触张爱玲,是在重庆医科大学,由其海上花文学社邀请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进行的张爱玲专题讲座。
在听完这次讲座之后,一直想了解张爱玲这个人物,因为她不凡的出生,因为她的特殊经历,因为她的杰出才华,更因为许多人对她的评价和她个人与胡兰成的感情历程。
说她的死亡有些蹊跷,倒不如说她的死也独具艺术性,她一个人孤独了人生的最后十年,直到选择八月十五的前夕死在一家旅馆。
单说这些,我就不得不为这样的女作家感到钦佩。
这些想摸索她的欲望促使我不得不去阅读她的作品。
就在看她的散文集时,我细细地品读,读出了她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也读出她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同时看出她对艺术和人生的热爱和关注。
从《秋雨》中读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喜欢种花,喜欢大自然的情趣,同时她在文中通过对雨中的其它事物用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来写秋雨,足见她文学的功力。
《读书报告四则》中从读书到评书,写出自己对文学著作的看法和思考,可见她也不是纯粹地去阅读,而是带着一种思考和学习的态度,吸纳百家之长,补其之短。
《论卡通画之前途》表现了她对时尚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看到她对艺术的一种预见性和成熟女性所拥有的智慧。
每一篇散文,读起来都是那么富有节奏,每一篇作品都写的那么细微,极其富有意境。
在学生时代的张爱玲,也显现的有些与众不同。
她以母校为荣,为未来着想。
小小年纪,就有极高的志向和理想,也注定日后她成为上海界的四大文学女青年之一。
对于《爱》,她有她自己的理解,一开始,便说“这是真的”,相信她是个懂得爱的女人,单纯的懵懂,单纯到一见钟情便就是爱了。
我倒也觉得这样的爱单纯且感觉极佳,没有什么不好,只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它似乎多了更多旁外东西的干扰,想必很多人也都是这样的过程吧!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句话出自她的《天才梦》,这里面展示了她的生活充满了艺术,美而痛痒,有点自传的味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读张爱玲·郭为·张爱玲有一句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这句话概括了张爱玲笔下的世界,一个美好与丑恶无从分离的世界,一个风雨飘摇中求偏安一隅的世界, 一个旷男怨女夙夕悲欢的世界。
这样一个世界,成就了张爱玲清贞决绝的目光、凌厉细腻的笔触。
照批评家王德威的说法,张爱玲具有“苍凉却华丽的末世视野”。
张爱玲是那样一个世界的产物,因此不同凡响,影响经久不衰。
后来者模仿着张腔张调,却可望而不可及。
颇具名气的当代作家苏童曾叹道,他“怕”张爱玲——怕到不敢多读她的东西。
张爱玲有点像法国画家高更和梵高,或者英国作家劳伦斯和康拉德。
他们都处于一个时代的末期,对当时的传统有继承,但更多的是变异和颠覆。
他们的出现,给身后的时代画上了句号。
因此他们对后世的影响力远超过代表当时文化的大家们。
张爱玲就具有这样的末世情怀——继承、变异、颠覆,对当时的文化与传统虽然无比留恋,却冷静地予以否定。
这就不免使我们对张爱玲所处的世界和语境产生好奇。
值得读者庆幸的是,张爱玲的散文作品几乎把她的家庭身世、个人生活、写作动机勾勒出全貌。
不像她同时代的其他女作家的诸如《致小读者》一类不痛不痒的文字,张爱玲的散文作品非常personal,读来几乎能感觉到作者的呼吸。
虽然张爱玲是以小说家奠定历史地位的,她的散文作品也堪称大家,恬淡且隽永,随意且敏锐,俏皮且感伤。
有人说品读张爱玲的散文不能在乡间阡陌,不能在小桥流水间,最适合的莫过于夏日的午后,坐在飘荡着古老爵士乐的咖啡馆里,独自一人捧着咖啡慢慢品尝,让张爱玲带我们走进战火纷飞的年代,去领略两个令我们心旌摇曳的城市——上海和香港。
我的这个读书笔记系列,暂且抛开张爱玲的小说不谈,仅尝试集中从几个侧面通过她的散文去体会张爱玲作为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女作家所生活的世界和她关注世界的眼光。
张爱玲一九二零年生于上海,奶奶是大清李鸿章的女儿,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末代贵族了。
她从小就在新旧两种力量之间身受挤压。
父亲是抱残守缺,碌碌无为;而母亲很新潮,身为小脚女人,却不甘做男人的附庸,向往自由,最后实践了“娜拉出走”那一幕,成为中国最早的女留学生的一员,后来主动离婚,与旧势力彻底决裂。
代表新旧两种势力的母亲和父亲都给张爱玲以极大的影响。
由于母亲长年在国外,来去匆匆,与张爱玲团聚的时间并不多,遥远而神秘。
因此张爱玲对她并不觉得十分可亲。
她在《私语》中回忆:“最初的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为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
有她的时候,我记得每天早上女佣把我抱到她床上去,是铜床,我爬在方格子青锦被上,跟着她不知所云地背唐诗。
她才醒过来总是不甚快乐的,和我玩了许久方才高兴起来。
我开始认字块,就是伏在床边上,每天下午认两个字之后,可以吃两块绿豆糕。
”母亲的留洋,给了张爱玲对自由莫名的向往和海阔天空的想象:“英格兰三个宇使我想起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砖,沾着生发油的香,母亲告诉我英国是常常下雨的,法国是晴朗的,可是我没法矫正我最初的印象。
”张爱玲回忆母亲这样教过她绘画:“画图的背景最得避忌红色,背景看上去应当有相当的距离,红的背景总觉得近在眼前。
”这段话给张爱玲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是西方美学给张爱玲的第一次冲击。
这不仅仅是涉及色彩和构图的技巧,而且引深到创作心理学中的“距离感”。
张爱玲从小就表现出绘画天赋,还曾为自己的作品配插图。
曾有过“想学卡通影片,尽量把中国画的作风介绍到美国去”的梦想。
虽然她最终没当成画家,但在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把握却得益于母亲帮她培养的艺术感觉。
“画图之外我还弹钢琴,学英文,大约生平只有这一个时期是具有洋式淑女的风度的。
此外还充满了优裕的感伤,看到书里夹的一朵花,听我母亲说起它的历史,竟掉下泪来。
”父亲的影响主要在古典文学方面。
父女二人曾不止一次地一起切磋《红楼梦》,这是张爱玲最接近父亲的时刻。
张爱玲自己也承认自己“实在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
”而母亲则在当代文学和西方美学上使张爱玲受益匪浅。
她这样回忆和母亲一起读老舍的小说《二马》:“我母亲坐在抽水马桶上看,一面笑,一面读出来,我靠在门框上笑。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
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
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
遇到笔划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
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
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
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
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
”张爱玲的童年是孤独的,文学给了她慰藉,但内心却像无根的浮萍。
母亲多少能使她感受到亲情,但又很少在她身边。
她这样回忆送别母亲的情景:“不久我母亲动身到法国去,我在学校里住读,她来看我,我没有任何惜别的表示,她也像是很高兴,事情可以这样光滑无痕迹地度过,一点麻烦也没有,可是我知道她在那里想:‘下一代的人,心真狠呀!’一直等她出了校门,我在校园里隔着高大的松杉远远望着那关闭了的红铁门,还是漠然,但渐渐地觉到这种情形下眼泪的需要,于是眼泪来了,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
”破碎的家庭留给张爱玲一颗破碎的心。
而父亲的萎靡颓废和冷漠无情又早早给张爱玲留下万劫不复的阴影。
父母离婚后张爱玲开始与父亲一起生活,她这样回忆父亲的家:“那里什么我都看不起,鸦片,教我弟弟做《汉高祖论》的老先生,章回小说,懒洋洋灰扑扑地活下去。
像拜火教的波斯人,我把世界强行分作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
属于我父亲这一边的必定是不好的,虽然有时候我也喜欢。
我喜欢鸦片的云雾,雾一样的阳光,屋里乱摊着小报(直到现在,大叠的小报仍然给我一种回家的感4觉),看着小报,和我父亲谈谈亲戚间的笑话——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
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
……我后母也吸鸦片。
结了婚不久我们搬家搬到一所民初式样的老洋房里去,本是自己的产业,我就是在那房子里生的。
房屋里有我们家的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整个的空气有点模糊。
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磕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
房屋的青黑的心子里是清醒的,有它自己的一个怪异的世界。
而在阴暗交界的边缘,看得见阳光,听得见电车的铃与大减价的布店里一遍又一遍吹打着“苏三不要哭”,在那阳光里只有昏睡。
”值得注意的是,张爱玲的早期散文中大量描写她的个人身世和家庭成员的种种。
在发表这些文字时,她父亲、母亲、弟弟、姑姑、舅舅都还在世。
但张爱玲写他们却毫无情面,全无顾忌,不在乎他们的感受。
她小说里的人物也常以自己身边的人作为蓝本。
譬如她舅舅就是《花凋》那个“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子”。
而这些人看到张爱玲笔下的自己,虽然有所不满,但却没有人公开表示异议。
大概张爱玲写的基本符合实情,所以只好装聋作哑。
就连张爱玲写自己唯一的的弟弟,也全是嘲弄和鄙视。
一九九五年张爱玲去世后,她的弟弟张子静开始写回忆录《我的姐姐张爱玲》,开篇便写道:“张爱玲笔下那个很美而没志气的弟弟,就是我。
”如果说对弟弟只是轻蔑,对后母只有愤恨:“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
”唯一得到赞美比较多的是张爱玲的姑姑。
她曾为了替张爱玲鸣不平被亲哥哥打伤住进医院。
张爱玲描写父女关系,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畴,近乎血泪控诉:“我父亲扬言说要用手枪打死我。
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现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
”这样的“癫狂的”的心理感受,就近而论,使张爱玲当时看窗前的明月光都充满“静静的杀机”;从长远看,酝酿了张爱玲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文学底色。
“我生了沉重的痢疾,差一点死了。
我父亲不替我请医生,也没有药。
病了半年,躺在床上看着秋冬的淡青的天,对面的门楼上挑起灰石的鹿角,底下累累两排小石菩萨——也不知道现在是哪—朝、哪一代——朦胧地生在这所房子里,也朦胧地死在这里么?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
”张爱玲“华美的”旗袍上面,岂止“爬满了虱子”。
”我也知道我父亲决不能把我弄死,不过关几年,等我放出来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了。
数星期内我已经老了许多年。
我把手紧紧捏着阳台上的木栏杆,仿佛木头上可以榨出水来。
头上是赫赫的蓝天,那时候的天是有声音的,因为满天的飞机。
我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里毫不掩饰地抚摸着自己身上的伤疤,直截了当地倾诉着苍凉的孤独感。
然而,这样一个对世间的美好极度敏感的年轻的内心所不该拥有的孤独感,却使张爱玲把个人感情的追求深深地埋在心里,只字不提。
弟弟张子静总是远远地以阅读姐姐作品的方式关注着她的动向和心理活动,因为了解姐姐的他能够像张爱玲自己所说的那样“在两行之间另外读出一行”。
但他吃惊地发现:“她和胡兰成恋爱、结婚这件事,我竟没能‘在两行之间另外读出一行’。
”(《我的姐姐张爱玲》)张爱玲两段不幸和残缺的婚姻,与其说是遇人不淑,倒不如说是慌不择路,使她不得不在孤独的路上只身一人走到生命的终点。
就连她最后的亲人弟弟张子静也变得可有可无。
一九五二年连招呼也没打一个就永远地离开了中国。
《我的姐姐张爱玲》以下面的话作为结尾:一九五二年我调到浦东乡下教书。
那时大家都忙着政治学习,我也较少回上海市区,和她见面的机会就少了。
那年八月间,我好不容易回了次市区,急急忙忙到卡尔登公寓找她。
姑姑开了门,一见是我就说:“你姐姐已经走了。
”然后把门关上。
我走下楼,忍不住哭了起来。
街上来来往往都是穿人民装的人。
我记起有一次她说这衣服太呆板,她是绝不穿的。
或许因为这样,她走了。
走到一个她追寻的远方,此生再没回来。
姐弟从此永远分离的结局令人感伤,使人想起张爱玲描写的另一段催人泪下的姐弟情景:“我逃到母亲家,那年夏天我弟弟也跟着来了,带了一只报纸包着的篮球鞋,说他不回去了。
我母亲解释给他听她的经济力量只能负担一个人的教养费,因此无法收留他。
他哭了,我在旁边也哭了。
后来他到底回去了,带着那双篮球鞋。
”《私语》是张爱玲散文作品中较长的一篇,最详尽地描写了作者童年生活一幕幕,是研究张爱玲的一个切入点。
这篇以下面的话作为结尾:“古代的夜里有更鼓,现在有卖馄饨的梆子,千年来无数人的梦的拍板:‘托,托,托,托’——可爱又可哀的年月呵!”这正是张爱玲的现实生活和感性世界的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