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感想

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感想
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感想

浅谈如保护我们的世界遗产

学习了“世界遗产导论”这门课,我对世界文化遗产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对中国的一些申办成功的文化景观与文化遗产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其中的一些景观和文化有较高的兴趣,我了解到我们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我们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应以为荣的。但这同时要求我们必须做好文化的保护这面的工作,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学你了这门课,我想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下课后也通过上网了解了很多,我就对如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谈一下我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觉得我们应该广泛学习国外的一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国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保护建筑艺术精品,如宫殿、教堂、寺庙,到保护与晋通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一般建筑,如乡土民居、工业建筑等。从保护文物到保护文物的环境,从保护单体的文物古迹扩大到保护历史地段、历史城市。从重视古代文化遗产到重视近现代的文化遗广、从保护与当今生活已无关联的古建遗址,到保护现在还有人继续生活、继续使用的建筑遗产、历史街区等。从保护单一要素的文化遗产到保护多种要素的综合性文化遗产,如保护包含若干、若干城市的"文化线路"。从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研究二者的关系,保护二者的综合体。从专家保护、政府保护到民众保护、社会保护。

对我国已有保护法成功案例的肯定,我们一些地区在这面的工作上做的还是很成功的。例如《宣言》中的第一点:环境的自身物质实体和人们对这个环境的景观印象,要保护环境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

性。对于第二点,保护文化遗产与边自然环境的关系,要考虑现在的环境,更要考虑历史的状况,要保护"历史性的自然景观"。对于第三点,要保护环境的文化背景,即社会活动、习俗、传统知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这要求我们不只保护物质的躯壳,还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保存民俗活动,关心传统活动的场所。这面将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愈来愈高,文化遗产和当今社会的关联程度更加密切,文化遗产已被视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与其有关的知识、信息的传播讨论以及对其保护利用的社会参与更加普遍。正常情况下,文物行政部门对文化遗产的传播的要求,更多的是提高公众和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增强全社会以及政府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为文化遗产存在、保护和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那么,在非正常情况下,在突发性灾难面前,文化遗产该怎样建立与媒体的传播关系。下面,我仅以“5?12”汶川地震为例,谈一些体会:

及时、准确地公布文化遗产损失情况,为受损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赢得广泛的支持。突发性灾难的发生,造成人民生命、社会财产的巨大损失。同样,也给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灾难。由于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重要性和独特的意义,人们在关注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十分关注灾难中文化遗产的命运。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数万同胞顷刻罹难,美丽家园顿变废墟。同样,文化遗产也在地

震中蒙受巨大损失。在“5?12”汶川地震灾难中,省共有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1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重撼,出现不同程度损毁。65个博物馆、文管所、考古院(所)的展厅、办公用房、文物库房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3167件馆藏文物受到损毁,其中珍贵文物220件。面对如此惨重的损失,我们一边积极开展救灾工作,一边迅速了解文化遗产受损情况,并及时地将灾情向社会公布,让公众了解文化遗产受灾情况。这为灾后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灾害中文化遗产传播的容和法——一般报道和突出重点

如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我认为,首先需要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扎扎实实推进,为文化遗产传播做好准备。同时,要善于选择,善于总结,善于凝练。要有敏锐的新闻视角,能发掘有关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亮点。比如要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的统计信息和与文化遗产保护紧密相关的重大事件。如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地震发生时的实时监控录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金沙遗址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等,在地震发生后,将博物馆的公共区域作为公众避难场所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市民的普遍赞扬,这是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单位所做的前所未有的事情,各大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另外,要提炼和发布带有“第一”、“唯一”、“首次”等字眼的信息,使文化遗产传播的效果更好。如在唐家山堰塞湖泻洪的关键时刻,报道博物馆中心库房的文物转移时,是这样描述的: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文物转移;还有,茂县羌

族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羌族博物馆等等。除了灾后文化遗产状况和保护修复进展的基本信息需要及时发布外,还应该选择一些典型和重要的事件进行报道。这些现象说明随着文化普及和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文化遗产作为人类记忆、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和精神家园的重要容,越来越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地震发生后,文化遗产的受损和恢复,得到了、社会、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社会有了解文化遗产现状的强烈愿望,传媒就会主动介入和积极配合文化遗产宣传。不仅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的十分关注,中央领导也非常关心灾后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领导人先后到灾区查看文化遗产的受损情况,在灾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央领导有关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批示,多达一百多条。文物局单霁翔局长更是先后十余次到指导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特别是单霁翔局长,从层面上对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宣传和呼吁,极充实了文化遗产传播的容,扩大了影响。

把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聚焦在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让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灾后恢复重建,人们最关注的是民生工程,而此次受灾的文化遗产中,有不少为著名文化旅游胜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当地百姓的居住地和生活场所,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为社会公众情之所系。这些工程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增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于民”有着重要意义。

世界遗产铭刻着一个民族、一个族群、一个地区、一个在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的作用、印迹、成就和贡献,是当代社会文明素质和综合国力的表征。

不是单纯发展景区或城乡,而是把乡村发展与遗产保护和利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一些项目和发展计划,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我国遗产景区和当地社区的发展呈彼此分离状态,遗产景区主要专注于自身的旅游开发,当地社区的景观建设和发展也很少考虑对遗产的影响。社区参与遗产保护只是象征性地参与景区门票是否涨价的听证会,或者部分遗产地在做旅游规划时,对社区居民进行一些简单的调查。加强世界遗产管理部门、社区参与遗产保护的意识国外世界遗产保护的事实证明,保存最好的世界遗产,无不是当地群众精心维护的结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据此提出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思路,即以人民为基础的保护模式。通过不同解说手段的运用,精心设计解说容,可以实现解说的管理功能。我国世界遗产景区的解说功能单一,主要是介绍世界遗产的文化和自然知识,很少把遗产保护与游客的情感联系起来,激励自觉的保护行为。所以,尽管很多景区树立了引导游客保护的解说牌,导游在交通车上可能交代一些环境保护要求,但游客的野蛮行为并不少见。遗产景区解说也很少把遗产景区与边社区联系起来,引导游客关注边社区的文化、环境,到边社区停留、消费,促进边社区旅游经济的发展。难怪边社区留不住人的现象在我国世界遗产景区普遍存在。可见,我国世界遗产景区解说的管理功能亟待开发,很有必要学习英国哈德良长城制定并实施解说战略计划,

把遗产文化的传播、保护与社区发展联系起来,实现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的有机结合。我国遗产景区与当地社区彼此分离的发展状态,说明景区没有认识到社区对于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巨大作用,当地社区也没有看到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巨大发展机遇。一些遗产地跨过所在区域,将视野放到区外,打造“大旅游圈”,使游客走马观花,疲于奔命,旅游体验下降;同时,对缓解黄金期间的景区拥堵现象没有良,遗产地留不住游客。最终的结果就是,过度利用却没有利用好,成天喊保护但保护水平不高。我国世界遗产地应反思和评价目前各自独立发展的模式,积极促进遗产保护和利用与城乡发展的互动模式,通过设计和实施一些项目和计划,如使用更多的地产品,设计包括城乡的有更大价值的旅游线路等,促进地产业链的发展,使可持续遗产旅游发展中地利益最大化,从而激励社区参与保护的热情,提高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效率和水平。

培养遗产地居民的认同感和主权感。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培养社区居民对世界遗产的认同感和主权感,使社区参与遗产保护具有可持续的动力。我国遗产景区对退耕还林后的当地居民,主要从就业安置、经济水平改善面,鼓励居民参与遗产保护,而缺乏多种措施培养居民的认同感和主权感,从而出现居民对遗产保护漠不关心,对破坏遗产的行为麻木不仁的现象,使社区参与成为一句空话。所以,遗产景区要开展居民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并在遗产旅游发展中开发更多的地产品,使更多利益流向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是遗产

地的主人,遗产保护与他们息息相关,保护遗产也就是保护他们的自身利益。

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在这面应定可以做得更好,让我们为我们人类伟大的事业而奋斗!

世界遗产导论

师学院

数学系

乔宏伟

200901020 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