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自身免疫性疾病 -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医学免疫学》教案首页.doc

School of Medicine
《医学免疫学》教案首页
第次课授课时间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年月日
课程名称
年级
级
专业、层次
教师
专业技术
职务
副教授
授课方式
(大、小)
大班
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21章免疫缺陷病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医学免疫学》(第4版)陈慰峰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2.补体调节成分缺陷
(1)C INH缺陷:C INH与活化的C1r、C1s结合,从而使C1酯酶失活。遗传性C INH缺陷者不能控制C2的裂解,产生过多的C2a,使血管通透性增高。此症称为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下组织、肠道水肿,咽喉水肿可导致窒息死亡。
2.(2)衰变加速因子(DAF)和CD59缺陷:CD59通过与C8结合,干扰C5678与C9结合而抑制MAC形成,阻止细胞溶解。DAF加速补体经典途径C3转化酶解离为C4b和C2b或旁路途径C3转化
免疫缺陷病分类(按其发生的原因):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两大类。
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征:
1.易感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易感染的病原体的种类主要取决于免疫缺陷的类型,如体液免疫、吞噬细胞和补体缺陷时的感染主要由化脓性细菌等引起,细胞免疫缺陷时的感染主要由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和原虫等引起。
临床特征:[1]表现为严重、持久的病毒及机会性感染。
[2]接种麻疹、牛痘、BCG等减毒活疫苗,可引起
全身弥散性感染而致死。
[3]多在1-2岁内死亡。
1.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免疫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抵御并逆转自身免疫性疾病》札记

《免疫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抵御并逆转自身免疫性疾病》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普遍性与危害 (3)1.2 免疫系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 (3)1.3 阅读本书的目的与意义 (4)二、免疫系统的基本知识 (5)2.1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6)2.1.1 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 (8)2.1.2 免疫细胞 (9)2.1.3 免疫分子 (10)2.2 免疫应答的过程与调节 (11)2.2.1 免疫识别与抗原呈递 (12)2.2.2 免疫细胞激活与信号传导 (13)2.2.3 免疫应答的调控与终止 (13)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15)3.1 免疫耐受的破坏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启动 (16)3.1.1 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忽视与耐受 (16)3.1.2 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对免疫耐受的影响 (18)3.2 免疫细胞的异常活化和自身免疫损伤 (19)3.2.1 T细胞与B细胞的异常活化 (20)3.2.2 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的作用 (22)3.2.3 炎症反应与组织损伤 (23)四、免疫革命的战略举措 (24)4.1 重塑免疫耐受 (25)4.1.1 调整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识别与应答 (27)4.1.2 利用免疫抑制剂与生物制剂进行干预 (28)4.2 激活自我修复机制 (29)4.2.1 促进T细胞与B细胞的平衡与调节 (31)4.2.2 增强免疫细胞的清除功能与组织修复能力 (32)4.3 生活方式的调整与健康管理 (34)4.3.1 健康饮食与营养补充 (35)4.3.2 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 (36)4.3.3 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 (37)五、结论与展望 (39)5.1 免疫革命的重要性与挑战 (40)5.2 未来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41)5.3 个人与社会层面的应对策略 (43)一、内容简述《免疫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抵御并逆转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本深入探讨免疫系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的书籍。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 一、抗原方面 ▪ 1、隐蔽抗原的释放
由于解剖位置特殊,机体内某些抗原从胚胎期 开始从未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称为隐蔽抗原。
隐蔽抗原通常不引发自身免疫反应,这类抗原有 眼晶状体、睾丸、精子和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等。 但在外伤、感染、手术等外界因素作用下,隐蔽抗原 可释放出来,进入血液和淋巴管,与免疫系统接触便 能诱导相应的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发 生。例如眼球损伤后可发生交感性眼炎及输精管结扎 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睾丸炎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
• 1.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明显诱因,但多数病因不 清,属“自发”性免疫性疾病;
• 2. 患者以女性多见,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高,有一定 的遗传倾向;
• 3. 患者外周血中可检出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 反应性T/B细胞;
• 4. 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B细胞介导对自身的 组织和细胞成分的获得性免疫应答,造成损伤或功 能障碍;
▪ 二、机体因素 ▪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 作用。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具有家族史。
有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与HLA抗原表达的类型有联 系,例如人类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关系密切, 已有报道将HLA-B27基因转至大鼠,转基因大鼠即 可诱发强直性脊柱炎。
部分自身免疫病与HLA的相关性
指自身免疫应答反应非特异地出现在全身多系统、 多器官和组织中,造成全身性病理改变,并可检出多 种非特异性的自身抗体。
自身抗原为多器官、组织的共有成分,例如细胞核、 线粒体等,故能引起多器官组织的损害。因其病变主要 出现在多种器官的结缔组织或血管内,又称之为胶原病 或结缔组织病。
一般说来,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预后较好, 而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广泛,预后不良。 但区分并不十分严格,因为在血清检查中常可出现两者 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如桥本甲状腺炎是属于器官特异 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患者血清中除可检出抗甲状腺球 蛋白抗体外,还可检出抗胃粘膜抗体、抗核抗体和类风 湿因子等。
2022年安徽理工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科目期末考试卷B

2022年安徽理工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科目期末考试卷B一、判断题1、病毒感染通常引起患者的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口眼干燥综合征是以鳞状上皮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病。
()3、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常常是细胞水肿。
()4、肌营养不良症是由于DMD基因缺失突变,导致destrophin合成过多。
()5、神经系统肿瘤没有类似癌前病变和原位癌的阶段。
()6、阿米巴性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都是化脓性炎。
()7、Budd-Chiari综合征是由肝静脉小分支阻塞引起的。
()8、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发生于青少年。
()9、某些癌基因和机体的免疫状态可能与HPV病毒有协同作用,促使癌前病变及癌的发生。
()10、大叶性肺炎主要是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白细胞、血小板渗出为主的炎症。
典型者病变起始于肺泡,并迅速扩展至肺段或整个肺大叶。
()11、风湿性动脉炎时大小动脉均可受累,以小动脉受累较为常见,包括冠状动脉、肾动脉。
()12、甲状腺癌患者常出现严重腹泻和低血钙症,间质内常有淀粉样物质沉积的是髓样癌。
()13、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加是口服避孕药的不良反应之一。
()14、肾盂肾炎上行性感染首先累及肾间质。
()15、结核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因此肺结核最常见。
()二、选择题16、患者肺梗死后出现胸痛的主要原因是()A.坏死组织刺激支气管B.出血灶刺激支气管C.肺通换气障碍D.梗死区胸膜炎E.以上都不是17、动脉粥样硬化最好发的动脉是()A.腹主动脉B.升主动脉C.冠状动脉D.颈动脉E.胸主动脉18、关于萎缩的描述,正确的是()A.萎缩的器官体积可以增大B.萎缩可以单纯由间质细胞的体积缩小或数量减少引起C.大部分生理性萎缩是通过细胞坏死引起的准金D.肿瘤细胞不会发生萎缩E.萎缩时器官颜色变深是由于含铁血黄素颗粒的沉着19、关于皮肤创伤愈合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A.伤口局部出现炎症反应B.伤口收缩由伤口边缘新生的肌成纤维细胞的牵拉作用引起C.健康的肉芽组织对表皮再生十分重要D.表皮、毛囊和汗腺可通过再生修复E.伤口过大时难以通过表皮再生覆盖伤口20、常可见到肉芽肿的甲状腺炎是()A.急性甲状腺炎B.亚急性甲状腺炎C.桥本甲状腺炎D.纤维性甲状腺炎E.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21、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不包括()A.家族史B.哺乳C.雌激素水平高D.吸烟E.不孕不育22、肾小球肾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A.免疫损伤B.遗传因素C.过敏反应D.代谢障碍E.感染直接损伤23、白细胞渗出到损伤部位,包括如下过程()A.边集和滚动、黏附和游出、趋化作用B.边集和滚动、趋化作用、黏附和游C.趋化作用、边集和滚动、黏附和游出D.趋化作用、黏附和游出、边集和滚E.黏附和游出、边集和滚动、趋化作用24、免疫组化染色最常用的检测显示系统是()A.AKP-新福红B.HRP-AECC.AKP-BCIP/NBTD.HRP-DABE.HRP-BCIP/NBT25、机体在哪种免疫状态下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易表现为携带者状态()A.免疫反应过强B.免疫反应正常C.缺乏有效免疫反应D.免疫反应先强后弱E.免疫反应先弱后强26、肿瘤的生长速度主要取决于()A.肿瘤的大小B.肿瘤细胞的生长分数和肿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之比C.机体的免疫状态D.肿瘤间质的血管是否丰富E.肿瘤的良恶性27、核苷酸重复序列突变的发生机制是()A.基因缺失B.基因突变C.基因重复D.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E.基因融合28、患者男性,51岁,食管肿瘤,术后病理检查,镜下见肿瘤细胞巢状排列.浸润肌层,肿瘤细胞巢中央可见同心圆呈层状排列的红染无结构层状角化物,应诊断为()A.平滑肌肉瘤B.高分化腺癌C.癌肉瘤D.腺鳞癌E.高分化鳞癌29、患者,男,60岁。
自身免疫性疾病-医学免疫学课件1-17课件

用于检测病原体、自身抗体或肿瘤标 志物等。
用于检测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数目 和功能,以及细胞因子等的分泌水平。
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来判断机体是 否感染某种病原体或疫苗接种是否成 功。
03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学机 制
自身抗原的形成与识别
自身抗原的形成
在生物体正常生理过程中,某些 自身抗原可能发生变异或错误表 达,从而形成能够被免疫系统识 别的自身抗原。
自身抗原的识别
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和B细胞能够 通过其表面的受体识别自身抗原 ,并将其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引发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应答的触发与维持
触发因素
某些外部因素如感染、药物、化学物 质等可能刺激免疫系统,导致对自身 抗原的免疫应答被触发。
维持机制
自身免疫应答一旦被触发,会通过正 反馈机制不断放大和维持,导致持续 的自身免疫攻击。
免疫调节异常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 的识别出现异常,导致自 身免疫反应过度或持续发 生。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04
患病率
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人群中的患 病率较高,但不同疾病发病率
存在差异。
性别差异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性别上 存在差异,如女性更易患系统 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等。
年龄分布
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年龄 早,但也有一些疾病在老年人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01
组织损伤
自身免疫攻击导致组织器官受到损伤,引发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02
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特征,可导致组织水肿、炎症细胞浸
润等。
03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1)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
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 正常生理现象。
在维持免疫系统自稳状态中发挥作用。
(2)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AID)。
若自身耐受机制遭破坏,自身免疫应答的质或/和量发生 异常,则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可攻击并破坏自身正 常的组织细胞,机体出现病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
(3) 共同抗原引发的交叉反应:
1. A型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vs 人心肌Ag 12型链球菌 vs 肾小球基底膜
2. 病毒氨基酸序列和人的多肽序列相同
交叉抗原:
病毒抗原
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抗原
相似抗原决定簇
损
伤
感染
激活自身应答
(4) 表位扩展(epitope spreading )
优势表位(dominant epitope) 初始接触免疫细胞时刺激免疫应答的表位
隐蔽表位(cryptic epitope) 后续免疫应答中刺激免疫应答的表位
(二)、免疫系统方面的因素
(1) 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
微生物或其产物非特异性直接诱导B细胞产生 自身抗体
(2) MHC-II类抗原的异常表达 :
IFN-g、IL-1、IL-2
(3) 免疫忽视的打破: (4) 调节性T细胞功能的异常: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本章小结
1.掌握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熟悉自身免疫病的特征及分类 3.熟悉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的相关因素 4.了解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5.了解常见自身免疫病及其治疗原则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简介: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是一类由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起的慢性疾病,其特点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自身组织。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在多个器官和系统,如甲状腺、胰腺、关节、肌肉、肺部、肾脏等,表现出一系列症状和影响生活质量。
原因与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是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激活。
遗传因素在某些免疫相关基因上的突变或多态性可以增加患某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
环境因素如感染、药物、化学物质、紫外线等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见类型: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累及关节和周围软组织,导致疼痛、关节肿胀、僵硬等症状。
尽管关节受累最为明显,但该疾病可波及体内多个系统。
2. 糖尿病(Diabetes): 糖尿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胰岛细胞破坏性疾病,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升高。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糖尿病分为类型1糖尿病和类型2糖尿病。
3. 乳糜泻(Celiac Disease): 乳糜泻是一种对麸质过敏的免疫性疾病,特点是小肠黏膜对麸质异常反应,导致吸收不良、腹泻、腹痛等症状。
远离含麸质的食物是乳糜泻的主要治疗方法。
4. SLE(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如皮肤、关节、肾脏、心脏等。
常见症状包括皮疹、关节炎、疲劳、发热等。
5. 甲状腺自身免疫病(Thyroid Autoimmune Disease): 甲状腺功能异常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甲状腺自身免疫病包括甲状腺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炎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则是甲状腺过度活跃。
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免疫系统攻击血小板,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皮下淤血、瘀斑、瘀点等。
2022年安徽理工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安徽理工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名词解释1、安慰剂(placebo)2、一级消除动力学3、噻嗪类利尿药4、5-HT-DA受体阻断剂5、正性肌力药物6、反跳现象7、灰婴综合征8、MIC9、药理性预适应二、填空题10、我国《药品管理法》等规定的新药是指未曾_______在上市销售的药品,对已上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药均不属于新药。
11、毛果芸香碱对眼的作用有_______和_______,临床主要用于_______12、左旋多巴主要用于_________,但对_________所引的帕金森综合征无效。
13、硝普钠可通过释放______扩张血管,用于治疗______和______。
14、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15、泻药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大类。
三、选择题16、有关特异质反应说法正确的是()A.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B.多数反应比较轻微C.发生与否取决于药物剂量D.通常与遗传变异有关E.是一种免疫反应17、β受体阻断药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是由于()A.阻断支气管β2受体B.阻断支气管β1受体C.阻断支气管a受体D.阻断支气管M受体E.激动支气管M受体18、有关右旋糖酐的叙述,错误的是()A.改善微循环B.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C.具有渗透性利尿作用D.增加血液黏稠度E.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19、缩宫素可以()A.治疗尿崩症B.治疗乳腺分泌C.小剂量用于催产和引产D.小剂量用于产后止血E.治疗痛经和月经不调20、放线菌素D对处于哪期的肿瘤细胞作用较强()A.G0期B.G1期C.S期D.G2期E.M期21、竞争性抑制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的是()A.PABAB.6-APAC.TMPD.7-ACAE.GABA22、增加左旋多巴抗帕金森病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药物是()A.卡比多巴B.维生素B6C.利舍平D.苯乙胖E.丙胺太林2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机制是()A.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B.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C.抑制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D.抑制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E.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mRNA移位,阻滞肽链延长24、患者,男,54岁,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就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教案续页)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备注正常情况下,机体能识别“自我”,一般对自身组织成分不产生免疫应答,或仅产生微弱的免疫应答,此为自身耐受(Self-tolerance)。
在某些情况下,自身耐受遭到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这种现象称为自身免疫(autoimmunity)。
自身免疫的发生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了针对自身成分的自身抗体(autoantibody)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autoreactive T 1ymphocyte),又称为致敏T淋巴细胞(以下简称致敏T细胞),并与相应的自身成分产生免疫应答。
机体有时在正常时也有极微弱的自身免疫应答产生,微弱的免疫应答无明显的组织细胞受损,也无临床表现。
只有当自身免疫应答达到一定强度时,机体组织细胞才发生病理损害,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引起疾病。
这一类由自身免疫应答引起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
第一节概述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目前自身免疫病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
一般按受累器官组织的范围将自身免疫病分为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两大类(见表26-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organ specific autoimmune disease)是指病变局限于某一特定器官或组织,可以检出对该组织器官成分特异的自身抗体或致敏T 淋巴细胞。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non-organ specific autoimmnue disease)是指侵犯多种组织器官或系统的一组疾病,可检出对多种器官或组织成分的自身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部分疾病的病变常累及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故又称这部分疾病为结缔组织疾病或胶原病。
这种区分并不十分严格,而且在血清检查中常可出现两者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同特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种类很多,涉及临床各科,但这类疾病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1)可以有诱因,也可以无诱因,但多数病因不清。
无诱因者多称为“自发”性或“特发”性。
(2)患者以女性居多,并随年龄增加发病率有所增加。
(3)有遗传趋向。
(4)血清中有自身抗体或体内有针对自身组织细胞的致敏淋巴细胞。
自身抗体在不同的自身免疫病中有交叉和重叠现象。
即在不同的自身免疫病(教案续页)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备注者中可查到相同的自身抗体;在同一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体内可查到多种自身抗体。
(5)疾病的重叠现象,即一个病人可同时患一种以上自身免疫病。
(6)自身免疫病一般病程较长,多迁延为慢性。
病程中病情发展和缓解呈反复交替现象,并易成为终生痼疾。
(7)病损局部可发现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8)免疫抑制剂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
第二节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机体将自身组织成分识别为“自我”,一般不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此为自身耐受。
自身耐受的产生是由于在胚胎期发育的淋巴细胞克隆,凡能识别自身组织的均被破坏或禁忌,即Bumet的禁忌克隆学说。
但在某些情况下,自身耐受遭到破坏,禁忌细胞株活跃,机体免疫系统针对某些自身组织成分产生了免疫应答,就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发生自身免疫病的关键是机体产生了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自身抗体或致敏的T淋巴细胞,并在体内发生了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组织细胞的损伤。
机体为什么会产生自身抗体及致敏T细胞?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据研究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一)隐蔽抗原的释放隐蔽抗原(sequestered antigen)是指体内某些组织成分如精子、眼内容物、脑等,在正常情况下从未与免疫细胞接触过,其相对应的淋巴细胞克隆仍存在,并具免疫活性。
一旦因手术、外伤、感染等原因破坏隔绝屏障,隐蔽抗原释放入血流或淋巴液,便与免疫系统接触。
免疫系统将其误认为是“异物”,引发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二)自身成分的改变自身成分在受到物理因素(如冷、热、电离辐射)、化学因素(如药物)或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作用后,均可使其抗原性发生变化。
改变了的自身成分可刺激免疫系统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共同抗原引发的交叉反应某些细菌、病毒与正常人体某些组织细胞上有相类似的抗原决定簇,针对这些细菌、病毒抗原决定簇产生的自身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可与自身组织细胞发生交叉反应,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免疫调节异常(一)淋巴细胞旁路活化正常情况下,体内存在针对自身抗原的T/B淋巴细胞克隆。
一般Th淋巴细胞对自身成分是处于耐受状态,B淋巴细胞仍能对自身成分发生应答。
由于无Th细胞辅助,故正常情况下不出现自身免疫应答。
某些外来抗原具有与自身成分相似或相同的B细胞识别的决定簇,但由于T细胞识别的载体决定簇不同,识别自身成分载体决定簇的Th细胞处于耐受状态,而识别外来抗原载体决定簇的Th细胞能被激活发生反应,故外来抗原可辅助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即称为Th细胞旁路活化,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应答。
(二)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某些多克隆刺激剂如EB病毒和超抗原,可激活处于耐受状态的Th细胞或者直接向B细胞发出辅助信号刺激其产生自身抗体,引发自身免疫应答。
(三)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活性细胞的激活,除了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抗原肽复合物识别外,还必须有两细胞间辅助刺激因子的相互作用。
如抗原递呈细胞表面辅助刺激因子的异常表达,便可激活自身免疫应答的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此外,Thl和Th2细胞的功能失衡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三、Fas/FasL表达异常Fas/FasL表达异常和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关。
Fas属TNFR/NGFR家族成员,又称CD95,普遍表达于多种细胞包括淋巴细胞表面。
其配体即FasL(Fas ligand)通常出现于活化的T细胞如CTL和NK细胞膜上,又可以分泌脱落至细胞外。
无论是膜结合型或是游离型的FasL,与细胞膜上的Fas结合后均可诱导细胞凋亡。
在Fas/FasL基因缺陷的患者体内,因为激活诱导自身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凋亡机制受损,T、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失控,故易发生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四、遗传因素人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有家族遗传倾向。
研究中发现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与HLA的某些基因型检出率呈正相关。
大多数HLA系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表现在HLA-B或DR抗原上。
第三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损伤是由自身抗体和/或自身抗原致敏的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应答所引起,其免疫损伤机制类似于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一、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组织细胞损伤的机制自身抗体(IgG、IgM类)与相应的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通过三条途径破坏细胞:①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最后溶解细胞;②通过Fc和C3b调理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破坏靶细胞;③通过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作用破坏靶细胞。
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体内生成了抗红细胞自身抗体,自身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便可通过上述途径破坏红细胞引起疾病。
二、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组织细胞损伤的机制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可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能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壁基底膜上,激活补体。
补体活化片段C3a、C5a、C567等,除可加重局部血管通透性外,同时使中性粒细胞趋化聚集于免疫复合物局部。
中性粒细胞吞噬免疫复合物时释放溶酶体酶,加重了局部损伤。
局部表现为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即为Ⅲ型超敏反应所致损害。
如SLE患者体内可产生多种自身抗体,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肾小球、关节和多种脏器小血管壁上,激活补体,引起局部损害,故SLE患者常有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
三、致敏T细胞对自身抗原应答的损伤机制这里指的致敏T细胞是被自身抗原致敏的T淋巴细胞,它主要有两类:①CD4+Thl细胞;②CD8+CTL细胞。
它们引起自身组织细胞损伤机制如下:(一)CD4+Thl细胞当CD4+Thl细胞再次遇到并识别带有靶抗原的靶细胞时,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IFNγ、IL-2、IL-3、TNFβ、GM-CSF等。
趋化性细胞因子可使单核-巨噬细胞聚集在抗原存在部位。
在IFNγ作用下单核-巨噬细胞活化,释放溶酶体酶等炎症介质引起局部炎症。
TNFβ活化巨噬细胞,产生TNFα,可直接对靶细胞及其周围组织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并促进单核细胞和白细胞聚集于抗原存在部位,产生以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免疫损伤的炎症。
(二)CD8+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CD8+CTL细胞识别靶细胞表面相应靶抗原后,可直接向靶细胞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等介质,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或诱导靶细胞表面表达Fas,后者与CD8+CTL表面的FasL结合。
分配备注第四节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大类疾病,病理性的自身免疫应答可发生在体内任何组织器官,这一类疾病涉及到临床各科。
以病理损害的机制来区分,可分为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T细胞对自身抗原应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较多,这里仅列举临床上较为常见,并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作简要介绍。
一、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抗血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用某些药物后改变了红细胞表面抗原性,产生了抗红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与红细胞膜上自身抗原结合,通过激活补体等Ⅱ型超敏反应的机制使红细胞破坏,寿命缩短,导致贫血。
这一组疾病的特点是:①体内出现抗红细胞自身抗体,抗人球蛋白试验(eoombs test)阳性;②红细胞寿命缩短。
临床上根据发病原因是否明确可分为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两类。
抗红细胞抗体根据其性质分三类:①温抗体,为IgG,37℃可与RBC结合,但不聚集RBC,可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②冷凝集素,为IgG,在低温时能与红细胞结合,使其凝集,常引起冷凝集素综合征(coldagglutinin syndrome,CAS);③Donath-Laidsteiner抗体,属于IgG。
此抗体在低温时先与两种补体成分结合,当温度升高至37℃时,引起补体连锁激活,导致溶血,临床上引起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cold hemoglobinuria,PCH)。
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olog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常见的血小板减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