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对配伍的现代研究认识

合集下载

药用植物与中药配伍的现代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与中药配伍的现代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与中药配伍的现代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中医药作为一种丰富的和补充的医疗手段。

中医药整体应用的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而中药的复方、药用植物的组合也受到广泛的关注。

这是因为多种药用植物混合使用以及中药复方的运用可以协同作用,明显改善治疗效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药用植物与中药配伍的现代研究进展。

一、协同作用药用植物与中药配伍的协同作用是它们联合使用的一个优势。

协同作用是指不同组分的相互作用,从而使药物的效果得到提升,这是中药多成分、多效应的基础。

如将桂枝和生姜组合使用,可以增强散寒解表、温中和胃的功效。

此外,黄芩、黄连、连翘的配伍具有解毒的作用,而苦参、黄连、连翘的配伍可以增强其抗菌效果。

二、药理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中药和药用植物的药效成分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

通过高通量筛选系统、化学组成分析等技术手段,对中药和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其药理活性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如川芎的主要成分之一——川芎嗪,可通过增加视网膜细胞中钾离子的通透率,促进视网膜细胞代谢,抗氧化,适用于视网膜病变,减少对眼内静脉压力的干扰,改善血液循环,从而防治视网膜病变。

三、药效协同药用植物与中药配伍运用的药效协同,是在中药多成分、多效应的基础上,通过多成分的药效互相作用,从而起到整合、满足综合治疗需要的作用。

如中国著名的中药复方抗疫胶囊,以黄芪、人参、丹参、黄连、忍冬藤等14种中草药制成的药物,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病毒、抗炎等多种作用,可以在病毒爆发期及时有效控制感染。

四、药物不良反应减缓在中药治疗上,药用植物与中药配伍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及三七等药用植物是人体白血球活性的促进剂,它们组合使用可以增强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黄芩、连翘和川芎等中药配伍共同施用时,可发挥止痛、抗痉挛和清暑解毒等作用,减轻不良反应。

五、临床应用药用植物与中药配伍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药配伍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中药配伍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中药配伍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中药配伍技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合理组合中药,把握中药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达到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

中药配伍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从临床治疗到中药炮制都离不开它的指导和应用。

一、中药配伍技术的基本原理1.相辅相成:不同的药材之间可以互相弥补不足,提高疗效。

例如,白芍与当归配伍可以互相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

2.相互制约:有些药材具有相似的药性,如果同时使用可能会产生相互拮抗的效果。

例如,当归与桔梗配伍会相互制约,降低当归的活血功效。

3.相互增强:一些药材之间具有相互增强的作用,可以加强疗效。

例如,黄芩与黄连配伍可以抗菌消炎。

4.相互抵消:有些药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导致疗效降低或不良反应。

例如,黄柏与牡蛎配伍会降低二者的麻醉作用。

二、中药配伍技术的应用1.临床治疗:在临床上,中药配伍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症状,选择适当的药物组合,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例如,治疗失眠可采用酸枣仁与远志的配伍。

2.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中药制剂的重要环节,中药的炮制过程中采用的不同的炮制方法和辅料也会对药效产生影响。

中药配伍技术可以指导中药炮制的选择,以提高炮制品的疗效和质量。

3.药物研发:中药配伍技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深入理解中药的药理机制,为药物的研发提供指导和思路。

4.中药饮片加工:中药饮片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中药配伍技术可以指导中药饮片的配方设计和加工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疗效。

三、中药配伍技术的挑战与发展中药配伍技术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药的组分复杂多样,药效机制复杂,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其次,中药的配伍规律尚未完全掌握,需要进一步研究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再次,中药配伍技术需要与现代化的药学技术相结合,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疗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医药学的发展,中药配伍技术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应用。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研究方剂的关键问题是配伍,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本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与现代实验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对今后进一步研究进行了理性思考与展望。

标签: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展望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和精华,但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难点所在。

揭示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的联系以及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科技部立项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到973计划“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1 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方剂配伍规律是指组成方剂的中药及其用量配比与方剂疗效之间的关系,蕴含着组成方剂的有效成分及其相互作用与疗效之间的规律,其主要研究内容有药物配伍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等。

文献理论研究过去从经典配伍实例中获得中药复方配伍的规律性认识,方中各药既有相须相使等七情关系,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同时又处于君臣佐使的不同地位,发挥不同治疗作用。

近年来,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模式,如宋咏梅[1]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复方配伍,认为方剂是由若干药物组成的典型系统,其功能不是药物的简单集合,而是诸药相互作用的结果,故组方配伍必须突出复方整体性,体现方证一体化,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证为本、以方应证。

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已开始转向应用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类方方证内涵或方剂配伍特征予以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古今方剂进行逻辑处理,以更客观、更深入地认识方剂的配伍结构、方证症群的规律,从中医证法方药内在逻辑上揭示方剂配伍和运用规律[2]。

蒋永光等[3]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历史数据的智能分析,运用频繁模式、关联规则、贝叶斯网络等方法在不同配伍层次上分析药物配伍,以线性和非线性方式对1 000余首脾胃病方按原始数据的预处理要求,进行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处理,发现了一些特殊的配伍现象和模式,并形成了有关技术规则和处理程序。

药学中的中药配伍规律研究

药学中的中药配伍规律研究

药学中的中药配伍规律研究中草药历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草药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我国四千年前的商代,由于中草药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草药内含复杂的物质成分,通过合理的搭配可以达到协同效应,以及减少毒性和副作用的效果。

中药配伍规律是中药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化繁为简,归纳约束。

本文将探讨中药配伍规律研究的现状、技术路线、研究成果和展望。

一、中药配伍规律研究现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高通量技术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为中药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目前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材的组成与作用机理的研究。

中药材的药效与其内含有机物质的数量、种类和药效成分的配比有密切关系。

因此,中药材的组成分析成为中药配伍规律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2. 中药配伍药理研究中药配伍药理研究主要是研究多药作用在体内的效应,以及药物代谢过程中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 中药配伍统计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从数量和模式上分析中药配伍的效果,识别有效成分和提取模式。

4. 中药配伍专家系统的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中药配伍决策支持系统,对中药配伍的复杂性,提供定量的分析和预测。

二、中药配伍的技术路线中药配伍是中药学的一项基础工作,包括对中药的分类、功效、现代药理和药效学等方面的研究。

中药配伍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1. 中药材的收集和分析通过实验室方法和现代仪器分析中药材的成分,如酸碱度、叶绿素含量、活性成分含量、挥发物含量以及稳定性。

2. 中药材药效学实验采用生化分析、细胞学盒和动物实验研究中药材的药效,评估中药材的作用机理和效果。

3. 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利用统计学方法探索中药配伍的规律,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协助中药配伍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分析。

三、中药配伍的研究成果中药配伍规律研究是中药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国际上针对该领域进行了很多研究。

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方案一、研究目的及意义中药是我国独有的药物资源,药性与配伍禁忌对中药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研究旨在明确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关联关系,为临床用药以及中药的研发提供指导,提高中药疗效和药物安全。

二、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采用检索数据库和相关中药书籍的方式,收集、整理已有的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研究成果,同时获取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相关理论依据。

2. 实验设计:选取一些常见中药,通过实验的方式研究其药性与配伍禁忌关系。

实验包括单味药物的药性研究和不同药物组合的配伍禁忌实验。

3. 数据采集: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系统、准确的采集。

包括中药药性的测定结果、配伍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数据。

4. 数据分析: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药性与配伍禁忌之间的关联性,并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

5. 结论提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结论,并提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方案实施情况本研究已经进行了三个月的实施,主要工作如下:对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分析了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相关理论依据,为实验设计奠定了基础。

针对选取的中药,开展了单味药物的药性研究。

通过理化分析、动物试验等方式对不同药物的药性进行了测定,并记录原始数据。

随后,进行了不同药物的配伍禁忌实验。

选择了几组常见的中药组合,并对其配伍禁忌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对实验产生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汇总,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通过建立药性与配伍禁忌之间的关联模型,得出初步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数据采集和分析数据采集的过程中,我们讲严格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进行,记录准确的药性测定结果和配伍禁忌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多种统计学方法,包括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等。

以单味药物的药性研究为例,我们将不同药物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比较,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分析,以深入了解不同药物药性之间的差异。

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现代研究

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现代研究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与目的中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资源,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然而,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是中药应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目前,虽然已有研究成果对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仍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现代研究方法对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目前已有的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

2. 课题实验设计:(1)实验组选取:根据文献调研结果,选择一些具有典型中药药性的药材作为实验材料。

(2)对照组设置:选择一些性能相似但药性不同的中药作为对照组,以进一步验证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影响因素。

(3)研究对象选择:选取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动物模型,例如小鼠或大鼠。

(4)实验组细分:将实验组按照不同配伍方法进行细分,以探究不同配伍方法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3. 实验操作:(1)中药制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同中药进行筛选和制备。

(2)动物实验: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中药给予动物模型进行灌胃给药,记录给药时间、给药剂量等信息。

(3)数据采集:观察动物实验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变化,并进行记录。

4. 数据采集和分析:(1)数据收集:根据实验操作的记录,收集生理指标变化的数据,包括体重、血压、心率等。

(2)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三、方案实施情况本研究在研究背景与目的的指导下,按照研究方法进行实验调研。

先进行了文献调研,对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研究现状有了深入了解。

然后,在实验组选取、对照组设置和研究对象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设计。

在实验操作方面,制备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中药制剂,并进行了动物实验,记录了相关的数据。

当前正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阶段。

四、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实验操作记录的数据,我们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分析。

药物制剂中的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研究随着人们对中医理论的深入了解和认可,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药物制剂中的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研究,成为了目前中药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本文将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中的重要意义。

一、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的基本原理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于中药的性味、归经、毒性、功效等属性的综合考量,寻求各种配伍组合中的相辅相成、互补互助的关系。

每种中药材都具有一定的特性,通过合理地进行配伍,可以在药物制剂中发挥出更好的药理效果,提高药物疗效。

二、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研究的现状1. 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中草药的配伍研究始于古代,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理论。

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的研究也得到了更深入的探索。

现代科学技术为中药配伍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通过对各种配伍组合的生物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中药配伍的机制和作用方式。

2. 常用中药配伍的研究进展常用中药配伍的研究是中药配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许多中药配伍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例如,丹参与当归的配伍组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增强心血管保护作用;黄连与黄芩的配伍对抗炎症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增强抗菌作用等。

这些配伍的研究为中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 新技术在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新技术在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基于高通量筛选技术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评估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的功效。

另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研究的重要意义1. 优化药物疗效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的研究可以优化药物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合理的中药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的药理作用,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2. 促进中药研发中药材与中药配伍的研究可以为中药制剂的研发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研究与应用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研究与应用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研究与应用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研究与应用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研究与应用,以期发挥它们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研究现状、应用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研究现状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研究,是指将中药与现代药物相结合,发挥它们的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不少研究关注这一领域。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传统中药与西药的结合研究。

传统中药与西药的结合研究,主要是将中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与西药一起使用。

例如,将某些中药配方与化疗药物一起使用,可以有效减轻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并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关注中药与抗生素、降压药、降血脂药等常见药物的结合应用,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二、中药与现代药物的应用情况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应用,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 中药辅助化疗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

但是,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大,常会导致患者身体不适。

因此,许多医生开始尝试将中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以减轻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并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某些中药配方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轻化疗后的乏力感。

2. 中药辅助降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常常需要长期用药控制。

但是,长期使用西药容易导致耐药性产生。

因此,一些医生开始尝试将中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例如,某些中草药可以降低血压,并减少西药对身体的损害。

3. 中药辅助降血脂高血脂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常常需要长期用药控制。

但是,长期使用西药容易导致副作用产生。

因此,一些医生开始尝试将中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例如,某些中草药可以降低血脂,并减少西药对身体的损害。

三、中药与现代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应用,在未来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发展趋势:1.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分子生物学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科学领域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 尚志钓 . 徐之才和《雷公药对》[J]. 中华医史杂志,1997,27 ( 3) : 167 - 169.
[2] 林丽美,王智民,王金华,等 . 金银花、连翘及银翘药对水煎 剂的抗炎、解热作用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 ( 4) : 473 - 475.
[3] 刘慧兰,欧阳建军 . 桂枝、柴胡与白芍分别配伍的相关药效 学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 3) : 31 - 33.
药对在古方 中 应 用 广 泛,内 容 丰 富。 药 对 的 配 伍,及 与其他药物的 配 伍,不 是 药 物 功 效 的 简 单 相 加,而 是 通 过 药物之间错综 复 杂 的 作 用,发 挥 综 合 功 效,扩 大 了 药 物 原 有的临床应用范围。中医药研究已成为世界性课题,其中 难 题 之 一 就 是 中 医 复 方 实 质 的 研 究,其 治 病 本 质 难 以 确 定。为此,从药 对 入 手,既 可 把 单 味 药 研 究 提 高 到 新 的 台 阶,又能为方 剂 复 方 研 究 奠 定 基 础。 目 前 药 对 的 研 究,在 理论探讨、临床 应 用 方 面 较 多,实 验 研 究 也 多 集 中 对 某 一 药对化学成分、药 理 作 用 研 究,对 于 药 对 在 复 方 中 的 作 用 机理涉及较 少,而 药 对 在 临 床 中 多 入 复 方 使 用。 因 此,应 用现代科学技 术 从 多 角 度、多 层 面 对 药 对 组 成 结 构、配 伍 效应、物质基础、量效关系等方面进行关联研究[22],探讨药 对在复方中作用原理及机制,对方剂配伍理论内涵的揭示 及中医药理论的挖掘,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药对; 方剂; 配伍; 研究现状; 认识 Doi: 10. 3969 / j. issn. 1002 - 1108. 2010. 05. 01 中图分类号: R969.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 - 1108( 2010) 05 - 0001 - 02
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用药中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 配伍形式,是方剂配伍中最小的用药单位。药对并非两味 药物的随意组合,而是古今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 总结,对其 进 行 深 入 研 究,对 促 进 方 剂 本 质 研 究 有 重 要 意义。 1 药对发展沿革
[4] 吴皓,舒武琴,邱鲁婴,等 . 生姜解半夏毒的实验研究[J]. 中药材,1998,21( 3) : 137 - 140.
[5] 奚丽君,陈卫平,陆兔林,等 . 探针药物法评价半夏生姜配伍
第 32 卷 第 5 期 2010 年 9 月
收稿日期: 2009 - 03 - 27
·2·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第 32 卷
3 药对的现代研究 3. 1 药对功效的研究 张少华等[10]观察了川乌与白芍及 川乌与防己两组药对配伍前后对小鼠疼痛实验模型的影 响,发现两组药 物 在 配 伍 后 均 可 使 镇 痛 作 用 明 显 增 强 ,持 续时间显著延长,多数测定结果均优于消炎痛和各药单独 使用。梁日欣等[11]观察了血府逐瘀汤中川芎 - 赤芍药对 合用及单用对高脂大鼠血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药合用及 单用均可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 水平; 两药合用可显著降低高脂大鼠血清中丙二醛活性, 增加一氧化氮 的 释 放,而 川 芎 和 赤 芍 分 别 单 用 则 无 影 响, 提示两药在抗氧化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方面有协同 作用。 3. 2 药对成分的研究 采用气相色谱 - 质谱和化学计量 学解析法,药对麻黄 - 桂枝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的数量大 致是两个单味药的加和,但主要成分在药对中的含量与在 单味药中不同。药对挥发油中还出现了多个单味药中没 有的新的化学成分[12]。联用色谱及多组分光谱相关色谱 技术,在当归补血汤色谱响应值较高的 21 个色谱峰中,8 个色谱峰的组分来自当归,6 个色谱峰的组分来自黄芪,7 个色谱峰的组分同时来源于当归和黄芪。其中一些色谱 峰簇中的其它 组 分 发 生 了 消 长 变 化,既 有 新 物 质 的 产 生, 又有原有化学成分的消失,说明中药复方配伍的药效物质 基础不仅是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的总和,还有单味药在复方 配伍过程中各种成分的相互作用[13]。黄芩 - 柴胡药对配 伍后药效成分黄芩苷的含量比药材单独提取要高[14]。 3. 3 药对剂量配比的研究 当归、川芎不同配比药对的 挥发性成分抑制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效应评价结果表明,当 归、川芎不同配比药对其效应存在差异,当归、川芎( 2∶ 1) 比例配比时其挥发性成分效应最佳; GC - MS 联用分析结 果表明当归、川芎不同配比药对其挥发性成分组成基本一 致,但成分间的配比不同[15]。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比色 法,测定当归和黄芪配伍比例分别为: 1∶ 1、1∶ 3、1∶ 5,1∶ 7、1∶ 10 的当归补血汤中阿魏酸、藁本内酯、黄芪甲苷、芒柄花 素、毛蕊异黄酮及总多糖的含量。结果在 5 个比例的当归 补血汤中,当归、黄芪( 1∶ 5) 中各成分的含量最高,说明李 东垣将当归和黄芪 1∶ 5的配比最合理[16]。观察丹参、三七 不同配比对实验性犬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在主效应范围 内,丹参、三七配伍后药效作用要强于单味药物,且配伍存 在最佳比例阈; 同一配伍的不同配比与效应的关系是非线 性的[17]。 3. 4 药对在全方中的作用研究 以中医药传统理论为指 导,紧扣半夏泻心汤“寒温并用、升降相伍、祛邪扶正”的配 伍特点,按照药 味 特 点 与 中 医 病 机 结 合 分 组 原 则,将 全 方 药物分为辛味药组( 半夏 - 干姜) ,苦味药组( 黄芩 - 黄连) 和甘味药组( 人参 - 炙甘草 - 大枣) ,三组药物合用时,会 增强十二指肠的运动[18]。将小柴胡汤中药物按功效分为 柴胡 - 黄芩组,人参 - 甘草 - 大枣组,半夏 - 生姜组,研究
药对是联系中药和方剂的桥梁。药对是方剂的核心, 是组成方剂的基本单位,每首方剂就是由一个或几个药对 相合而成,有的药对本身就是一首方 剂,如 六 一 散、失 笑 散、香连丸等。药对理论对于方剂配伍研究有着很高的引 导价值。以药对 为 切 入 点,按 照 方 剂 配 伍 规 律,将 一 首 方 剂分为若干个 药 对,进 行 整 方 拆 方 的 逐 层 分 析,有 助 于 更 明晰地阐述方剂的配伍规律[20]。从药对入手来研究方剂 的组方规律,是方剂配伍研究中一个新的切入点[21]。 5 结语
第 32 卷 第 5 期 2010 年 9 月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JGCTCM
No. 5 Vol. 32 September 2010
·1·
檰檰殕
檰檰殕
檰檰殕
学术 探讨
中药药对配伍的现代研究认识
檰檰殕
陈 芳,汪 毅
( 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系,贵州贵阳 550002)
摘要: 药对配伍是中医方剂遣方用药的关键。本文从药对沿革、药对配伍原则、现代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药对 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通过药对配伍的选方用药和疗效 的提高; 对方剂配伍理论内涵的揭示及中医药理论的挖掘,有重要的意义。
对小鼠小肠推进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半夏与生姜组能显 著促进小肠的 推 进 功 能,柴 胡 与 黄 芩 组 次 之,补 益 药 对 人 参、甘草与大枣表现出抑制作用[19]。 4 药对在方剂配伍研究中的重要性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之一,是中医的重要 环节,理法方药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实 现 辨 证 论 治 的 主 要 手 段,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中药是方剂运用和研 究的基础,中药 与 方 剂 是 部 分 与 整 体 的 关 系。 “药 有 个 性 之特长,方有合 群 之 妙 用 ”,方 剂 临 床 疗 效 的 发 挥,很 大 程 度上取决于中药的配伍。目前,单味中药化学成分和药理 作用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对促进方剂现代研究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单味中药自身的化学成分已较复杂,研究 由众多中药组成的一首方剂,其复杂性和难度可想而知。
用[2]。桂枝和白 芍 配 伍 后 具 有 镇 痛、抗 炎 作 用,且 在 镇 痛 作用方面具有协同作用[3]。 2. 2 相畏、相杀为用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 消除另一种 药 物 的 毒 性 或 副 作 用。 相 畏、相 杀 配 对,能 减 轻或消除药物原有的毒性与偏性,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 提法。如半夏配生姜。小鼠腹腔刺激性实验结果表明,生 姜可降低半夏对腹腔刺激性; 显著抑制生半夏所致动物毛 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炎症足组织 PGE2 的含量,降低肿胀 程度; 增加动物胃液中 PGE2 含量,保护胃粘膜。在体内表 现出拮抗半夏 毒 性 的 作 用[4]。 运 用 探 针 药 物 法 分 析 半 夏 生姜配伍对雄性大鼠细胞色素 P450 ( CYP) 酶的影响,半 夏、生姜及半夏 - 生姜配伍均可诱导 CYP 酶; 半夏、生姜配 伍运用对 CYP 酶具有诱导作用,可抵消半夏单用对 CYP 酶的抑制作用[5]。 2. 3 相恶为用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 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人参加入莱 菔子共煎后,溶 液 中 人 参 皂 苷 总 量 明 显 降 低,三 醇 型 人 参 皂苷 Re、Rg1 和 Rf 的含量随莱菔子加入量的增加而降低, 人参皂苷的溶出受到了抑制,有一部分的皂苷保留在人参 中[6]。人参与莱菔子 1∶ 1共煎,人参皂苷 Rg1 的煎出量仅 为人参单煎时的 30. 6% ,减少显著[7]。 2. 4 相反为用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 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张艳 萍等[8]考察了甘草与甘遂配伍,对小鼠心肌组织细胞中超 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的影 响,发现甘草甘遂不同比例配伍对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损 伤。通过检测细胞色素氧化酶 CYP2E1 的表达和活性变 化,甘草可促进 甘 遂 对 机 体 毒 性 作 用 的 增 强,从 而 表 现 出 “十八反”中药物配伍禁忌的特征[9]。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气味相合的记载。《神农本草 经》之七情 和 合,奠 定 了 药 对 理 论 基 础。其 序 例 云: “药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反者, 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雷公药对》是中国药学 以药对命名的专著,也是七情畏恶相反( 配伍宜忌) 最早的 一部专著[1]。医圣张仲景虽未直言药对,但对其应用颇有 造诣,临 证 变 通,自 成 条 理,经 方 中 常 用 配 伍,如 麻 黄 与 桂 枝、附子与干姜、茵陈与栀子、柴胡与黄芩等对后世影响深 远。北宋,徐之才《药对》以某某为之使、畏某某、恶某某为 主要形式,论述 了 药 对 的 不 同 作 用。清 · 严 西 亭《得 配 本 草》一书,重点阐 述 药 物 间 配 伍 作 用,其 得、配、佐、和 萃 取 了临床药对应用经验。《施今墨对药》详细介绍了近代名 医施今墨临 床 常 用 对 药,包 括 组 成、单 味 功 用、伍 用 功 能、 主治病症、常 用 剂 量 及 临 证 经 验 等。陈 维 华《药 对 论 》、胥 庆华《中药药对大全》就药对的涵义、组成、作用、应用等问 题作了论述,并 阐 述 了 临 床 常 用 药 对,是 现 代 关 于 药 对 的 专著。 2 药对的配伍原则 2. 1 相须、相使为用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 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相使即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 共性的药物配伍使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 强主药的疗效。相须、相使配对以增强药效为目的。如清 热解毒的银 花 与 连 翘、调 和 营 卫 的 桂 枝 与 白 芍。 银 花、连 翘 1: 1 配伍,可明显抑制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廓炎症,不同 配伍比例的水煎剂对酵母菌致热大鼠均有明显的解热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