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幸福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幸福的思考

作者:(铜陵市委党校王继红刘敏沈承刚)

来源: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9日

铜陵人民正在做全世界人民都十分愿意做的事情:创造幸福。今年,铜陵市委作出了建设幸福铜陵的决定。可见,铜陵人心高志大,铜陵领导人鹏程万里。“敢为天下先”的步伐一步步迈开。人人都能谈出自己对幸福的诠注,但要个个都能接受这种诠注,则又是说受不清道不明的事。无论如何,作为铜陵人,我们还是陈述对幸福的理解与向往。幸福一词,从语义上说,“幸”有四意:幸福;高兴;希望;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44页。)“福”字同“幸”义:幸福。旧谓福运、福气,与祸相对。(《辞海》1989年版第1793页。)而“幸福”则有二意:或指“生活、境遇愉快美满”,(《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44页),或指“在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中以及实现了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同上)先让我们看一下幸福的大众化表现:吃了一桌酒菜是幸福;受到领导表彰是幸福;穿了一件新衣服是幸福;坐在空调房间是幸福;“饭后一袋烟快活似神仙”是幸福;当爸爸、抱孙子是幸福;走在大街上被人们多看几眼是幸福;干完一天活赚了八九个工分是幸福;堵住了漏水口、打赢了一场球、学会了驾车是幸福;如此等等。总之,林妹妹有林妹妹的幸福,拣煤渣的老婆婆有老婆婆的幸福。人人有人人的幸福,个个有个个的幸福。渗透在人的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过程、各个领域,林林总总,景象万千。幸福的理念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幸福不就是人永远自然而然地去追求的东西吗?实在说,不就是为了它才活着的那种东西吗?”(前苏联,安·谢·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二版第16页下同)我们认为,幸福既不是“神赐”的礼物,也不是不道德的寄生生活,更不是以剥削为生的“享受”。单个而言,人生的境遇不外有“吉凶悔吝”四种状态,详而言之,无非增加“喜忧参半”、“逆顺同境”这些复合状态。幸福一词在上述两种状态中相当于“吉”与“喜”、“顺”而已。因此应该说,幸福是一种感受,是一种愉快的状态。人类有,动物也有,只不过这种幸福不能交换而已。人的属性:“正邪两赋”(《红楼梦》语)。西方人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牲畜(恩格斯语)。东方人说人的一半是神仙,一半是野兽(曾国藩语)。就“天使”“神仙”一面讲,幸福是高尚的,人类独有的。没有这一面人类就不健康。就“牲畜”“野兽”一面讲,幸福是“七情六欲”的发泄。没有这一面人类就不完整。由此,幸福出现两个方面:一是高尚的一面——追求精神的境界,是理性的。一是发泄的一面——追求物质的需求,是感性的。“发泄”的一面并不只是低级的、不健康的,它是心理的、生理的东西使其然耳。当然,在实践中,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换言之,追求精神的要有一种境界——“名”,人们追求“名”后,是不是愉快的?追求物质的更要有一种节制——“利”,人们得到“利”后,是不是高兴的?既有名,又有利,名利双收,岂不快哉!能不快哉?!“名”与“利”其实就是精神和物质,明白了这个问题,就可以明白幸福的性质,那就是:不同性质(阶级、社会)、不同类型(民族、国家)、不同层次(阶层)甚至是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主体(人们)的幸福是对于物质的、精神的满意、愉快状态。简言之,主体对于客体(包括主体自身,因为人有两重性:主体之于主体可以制造幸福,如拍马屁、抬轿子、戴帽子,而这种制造幸福是可以互动的,我吹你一下,你拍我一下,双方都舒服)的愉快状态,或言之,客体之于主体的适宜状态。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主体有不同层次的幸福观与幸福感受。根据以上分析,幸福的定义应该是:主体运用特定方法作用于客体实现自身目标后的一种感受——精神状态。马卡连柯以为“我们的幸福是苏联公民精神状态最复杂和最丰富的综合”(同上,第18页)。通俗表述是:主体的欲望的过程与结果,或主体的欲望的顺境与善果。一般认为有了爱情就是幸福的,“这样的幸福在理论上只要有两个人物的互相爱慕就够了。此外,似乎什么也不需要了”。(同上第15页)爱情是这样,金钱、地位未尝不也是这样。那么,幸福有哪些内容呢?即幸福有哪些基本构成。古代韩非子讲到这个问题,

他说:“全寿富贵之为福”(《韩非子》卷六),他解释说:“神不淫于外,则身全”(精神不游移在外,自身的内在品质就能保全),“身全谓之德”(自身的内在品德保全就叫做德),这是一。“尽天年,则全而寿”(延年益寿,就是全生而长寿),这是二。“必成功,则福与贵”(一定成功就有了富贵),“富贵至则衣食美”(富贵到衣食就会讲究),这是三。他还总结道:“人莫不欲富贵长寿,而未有能免于贫贱死夭之祸也。”(人没有不希望富贵长寿的,但又不能逃避贫贱早死的祸灾)。“心欲富贵全寿,而今却贫贱死夭,是不能至于其所欲至也。”(心里想富贵全寿,而现状却贫贱早死,这是没有能够达到他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文白对照二十二子》卷六,第440—460页),在韩非子看来,幸福有三:全德、长寿、富贵。韩非子的认识,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早在上古时期,中国第一部政论《尚书·洪范》中就有“五福”“六极”记载,认为幸之事有五: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不幸之事有六: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这个五福——长寿、富贵、平安、遵行美德、老而善终,较之韩非之说更加全面。就认识的全过程来看,有哪些事可以全面概括人的一生,舍此无他。我们认为,幸福的构成,这是最全面、最能经受住历史考验的一种概括。由此可以想见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将人生看得多么透彻,将幸福阐述的多么精辟!西方人将”自由、平等、博爱“视为幸福,这哪有东方人博大精微!所谓“寿“,它是幸福的表现。生命的形成太难了,要有千万次的偶然机会方成一个个体生命。珍惜生命,健康长寿,是人类的永恒目标,长寿是幸福的载体——这是从社会的角度看幸福。所谓“富“,它是幸福的表现。没有经济繁荣,没有物质的极大丰富,怎么幸福?缺吃少穿,受饥受寒,如何快乐。富裕是幸福的基础——这是从经济的角度看幸福。所谓“康宁”,它也是幸福的表现。没有和谐、平安的社会,家不宁、国不安,天灾人祸不断,生态失衡、担惊受怕、惊弓之鸟,如何幸福。安宁是幸福的条件——这是从政治与社会角度看幸福。所谓“攸好德”,它是幸福的重要表现。遵循美德,强调个人修养的观点,早于世界四大宗教“行善”教义几千年,实属难能可贵。幸福要有道德为精神基础,信念、信仰、精神的追求是幸福的灵魂,试问有哪一人、哪一家、哪一个组织重提“攸好德”为幸福?岂不悲哉?如果没有这一条,人的幸福岂不同等于畜牲的幸福?个人修养,遵循美德是幸福的灵魂,是幸福的质的内在的规定——这是从精神文化角度看幸福。所谓“考终命”,它还是幸福的表现。无病而终,无病老死,老而终其性命,没有痛苦。这与现在的“重生轻死”的观念大相径庭,我们为什么不能既重生也重死,善始善终?老而善终是幸福的归宿——这也是从社会角度看幸福。就个体而言,以上五个方面对幸福的概括,可以说达到了极致。个体幸福是完满的,必须有与之对应的群体(国家、集体、社会)幸福。群体的幸福构成又有自身固有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它就是以社会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为自己的内容构成。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就是: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健康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是一切人们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幸福目标,它依据群体的大小而大小,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幸福之于铜陵、之于安徽、之于中国、之于世界,只不过是同比例的放大而已。我们讲“经济富裕”,指幸福的经济状态与条件,终极目标是经济上的共同富裕。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经济的富裕必然呈现阶段性和层次性,而这种阶段性和层次性必然烙印在幸福上。因此,“经济富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进而找准幸福的经济命脉。我们讲“政治民主”,指幸福的政治状态与条件,终极目标是政治上的民主。它同经济一样,烙印在幸福上,是幸福的政治保障。我们讲“文化繁荣”,是指幸福的文化状态与条件,我们讲“社会和谐;是指幸福的社会状态与条件,二者同上述经济、政治一样,是幸福的精神外显与社会环境。我们讲“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健康的发展”,这才是幸福的载体和真正归宿。共产党奋斗的一切,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健康发展。在全面、自由、健康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呈现阶段性和层次性,而这种阶段性和层次性反映着幸福的程度与水准。而要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健康的发展,上述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必须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