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分析 范艳艳
心脏介入术并发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分析

心脏介入术并发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分析【摘要】目的:针对心脏病患者在本院通过采取心脏介入术治疗以后,分析心脏病患者通过该治疗方法以后并发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并对其护理对策进行分析。
方法: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120例(2017.1.1-2018.2.1),把其中的60例患者本选为观察组,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剩下的60例患者选为对比组,对患者进行普通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以及护理效率。
结果:对患者进行心脏介入术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概率要小于对比组,护理效率要高于对比组(P<0.05)。
结论:心脏病患者在本院通过采取心脏介入术治疗以后,部分患者会并发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以后,能够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提高其治疗效率,该护理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脏介入术;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护理对策患者在进行心脏介入手术以后,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心脏病患者在本院通过采取心脏介入术治疗以后,分析心脏病患者通过该治疗方法以后并发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并对其护理对策进行分析。
研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120例(2017.1.1-2018.2.1),把其中的60例患者本选为观察组,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剩下的60例患者选为对比组,对患者进行普通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以及护理效率。
其中,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均值为(51.23±7.22)岁,患者的性别比例(男:女)为47:13;对比组患者的年龄均值为(52.11±6.94)岁,患者的性别比例(男:女)为45:15。
本次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国心脏疾病诊断标准》[1],数据不存在差异。
1.2 方法1.2.1 对比组对患者进行心脏介入术治疗以后,对该组患者进行普通的护理,主要包括身体指标的检测(量血压、量体温等),输液护理以及普通的术前、术后护理。
心脏介入术并发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心脏介入术并发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标签:心脏介入术;迷走神经反射;护理心脏介入术是通过外周血管穿刺途径将特质导管送至心脏相应的病灶部位直接治疗心脏疾患,对诊断及治疗冠心病、先心病、心律失常和风心病等心脏疾患均有较好的效果,是当前国内外诊治心脏病必要的手段之一。
但该治疗手段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是少见却极度危险的并发症,一旦发生而又未能及时、有效地处理,极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1]。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共实施684例心脏介入治疗,其中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354例,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成型术216例,射频消融术114。
发生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19例,年龄23~84岁,平均(51.9±19.4)岁,其中女12例,男7例,穿刺路径均为股动脉,发生率2.7%(19/684)。
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均发生在拔除动脉鞘管及术后6小时内。
1.2临床症状: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生时,患者表现出心、脑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面色苍白、全身无力、四肢厥冷、意识淡漠、胸闷、心悸、恶心及呕吐等休克症状。
均出现不同程度血压及心率下降,心电监护显示缓慢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11例,房室传导阻滞6例,交界性逸搏2例。
2护理2.1心理护理:接受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的心理一般都非常紧张,因而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安抚与疏导非常重要。
如患者对手术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导致心率加快,会加重患者的缺血缺氧。
而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脏负荷增加时,可引起前列腺素或缓激肽等释放,这些物质刺激心、肺感受器,从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迷走神经反射增强。
因此,应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饮食与活动、手术过程,对其进行必要的术前、术后指导,使患者身心平稳具有良好的应对能力,可减轻患者的焦虑及恐惧心理。
必要时也可使用镇静剂,以避免心血管系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尤其是在患者术中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消除其紧张情绪,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刍议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

刍议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心血管介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包括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
这些手术虽然在改善患者心血管病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其中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指心血管介入术后患者出现的一系列突发的心血管反应,包括心率突然下降、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心绞痛等临床症状。
这些反应通常是由于手术过程刺激了迷走神经,引发迷走神经反射而导致的。
迷走神经是人体主要的副交感神经,其供应心脏、血管等重要的心血管器官。
正常情况下,迷走神经通过调节心率、心脏传导功能、血管张力等,维持身体的动态平衡。
但当心血管介入术过程中,在某些特殊时点,误刺激了迷走神经,则会引起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上述的心血管反射性反应。
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通常发生在手术操作的特殊时刻,例如心导丝进入左房、左室造影、导管插入心脏等病人兴奋紧张或过激行动时,突发心转速下降或心搏停顿,甚至发生晕厥等。
这种情况对患者和医务人员都带来了严重的风险,因此临床对这种并发症非常关注。
针对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我们应该加强预防和治疗的措施。
临床医生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充分细心和耐心,尽量避免误激发迷走神经。
针对高危人群(如老年患者、有明显心脏病史患者等),应在手术前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尽量减少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还可以在手术中加强术后监护,提前准备心电监测设备、肾素、心电图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对于已经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我们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的第一时间,可以刺激交感神经,例如嗅苦味剂、按压太阳穴等,以缓解迷走神经过度兴奋。
可以使用适当的药物来干预,如阻滞迷走神经、扩张血管等,以恢复心血管功能。
需要关注的是,不同患者的情况可能存在差异,所以治疗方法和药物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和情况。
刍议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

刍议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心血管介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因其创伤小、疗效好,已经成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然而,心血管介入术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其中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本文将对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进行刍议。
心血管介入术后,由于刺激导管和冠状动脉内的化学物质释放以及机械性刺激等原因,可能会引起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动脉血压降低、晕厥等症状。
心律不齐:介入术后感觉心悸、胸闷、心跳不齐等,常常是由于迷走神经反射所致,心律不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患者表现为心悸、心跳很慢或跳动不规则,有的患者则出现心跳过快或过缓等。
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是指心脏的搏动频率低于正常范围,通常少于每分钟60次,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头晕、乏力等症状。
介入治疗可能会刺激迷走神经,导致心动过缓。
动脉血压降低:介入治疗可能会导致血管扩张、交感神经兴奋等现象,而迷走神经反射则会引起血管紧张,进而导致血压降低。
晕厥:晕厥是指因脑部血流减少或缺氧,导致短暂的失去意识及姿势控制的现象。
介入治疗后,如果发生了心律不齐、心动过缓等现象,可能会导致晕厥的出现。
介入治疗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其原因尚不明确,但有以下几个可能:1.手术操作时的机械性刺激。
介入治疗可能存在侵袭性,导管在血管内的摩擦会对血管壁造成一定的刺激,进而引起迷走神经反射。
2.导管和冠状动脉内的化学物质释放。
导管插入血管内,可能会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如血栓剥离物、血浆蛋白等,在血管内游离,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进而导致迷走神经反射。
3.交感神经兴奋。
介入治疗可能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而兴奋的交感神经会抑制迷走神经的兴奋,从而导致迷走神经反射。
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治疗对于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一般需要及时的干预治疗,控制症状的发生,避免严重的后果。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刍议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

刍议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心血管介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手段,但是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通常是在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的。
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副作用,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晕厥、恶心、呕吐、皮肤潮红或冷汗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在介入术后几分钟内发生,而且通常是自限性的,大部分患者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就会恢复正常。
但也有一些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干预治疗,以加速症状的缓解和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由于心血管介入术刺激了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并导致副交感神经神经兴奋引起的。
这种刺激可能来自于气管插管、颈部乳突按摩、心脏驱动和药物等因素。
在一些患者中,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年龄、性别、病史、持续时间、疾病类型和其他因素等。
针对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干预措施来缓解患者的症状,例如调整体位、使用氧气、输液、药物治疗等。
例如,使用阿托品、异丙嗪或苯海拉明等药物,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并减轻不适感。
此外,对于高危患者,预防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例如使用镇静剂和麻醉剂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神经系统评估、心血管评估和生命体征监测等。
此外,在介入过程中应严格管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心电图和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及时监测并进行复苏处理,以防止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总之,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应注意预防和处理。
干预措施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和减轻不适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
刍议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

刍议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心血管介入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能够通过血管内导管介入治疗狭窄、闭塞或异常血管等病变。
虽然心血管介入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指在心血管介入术后,由于操作过程中的刺激,导致迷走神经兴奋,从而引发一系列反射性的心血管功能紊乱。
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心律失常等。
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原因有多种可能性。
心血管介入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如穿刺、注射造影剂、放置支架等,这些过程会直接刺激到迷走神经,引发反射性的心血管功能紊乱。
手术过程中所使用的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镇痛药物等)也可能引起迷走神经反射。
手术过程中的精神压力和疼痛刺激也是诱发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之一。
为了避免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有以下几方面的预防措施。
术前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状况,包括血压、心率、心电图等,以及患者的年龄、疾病史等因素,对于高风险患者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在操作过程中要精细、温和,避免过度刺激迷走神经。
在给药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的药物。
对于容易焦虑的患者,可以给予适当的镇静剂,以减少精神压力。
在手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心血管介入术是一项重要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技术,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仍然有可能引发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为了减少这种并发症的发生,医生需要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术中要小心操作,避免刺激迷走神经,同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给药方式。
只有做好这些预防措施,才能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刍议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

刍议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心血管介入术是一种对心脏和血管进行治疗的常见方法,可以通过血管内导管进行疏通、支架植入、修复狭窄等操作,从而改善心血管功能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有时候在介入手术后会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给患者带来临床问题。
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由迷走神经功能异常引起的情况,其特点是心率下降、血压下降、头晕、胸闷等症状。
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包括手术中对迷走神经的机械刺激、心脏神经内分泌异常、手术创伤导致迷走神经反应亢进等。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手术后的早期,具体发生的时间和持续时间都是不确定的,需要根据个体患者的情况来确定。
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问题主要集中在心脏功能异常和低血压方面。
心脏功能异常包括心律失常、心率不齐和心室功能不全等,这些异常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功能下降,严重的还可能引起心力衰竭。
低血压是因为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的,患者会感到头晕、乏力、肢体冷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晕厥。
针对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治疗和预防。
对于风险较高的患者,在手术前应尽量评估其迷走神经反射的风险,并预防性地进行药物治疗,如使用抗胆碱药物,以减少迷走神经的兴奋度。
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迷走神经的机械刺激,保持手术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使用心律调整药物、液体复苏等。
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临床问题,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通过评估患者的风险,预防性地进行药物治疗,减少对迷走神经的机械刺激,以及术后的监测和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处理这种情况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分析

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原因的研究来降低此病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方法选择我院在2009年到2011年收治的20例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对其一般性资料,发病原因以及发病时间等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在所有的20例患者中,有15例血管迷走的时间发生在拔出动脉鞘管后的20 min之内,有3例发生在手术后返回病房时,还有2例发生在手术后的1 h之内。
在抢救之后有3例在5 min之内意识转清,有17例患者在30 min之内心律等等恢复正常。
结论在心血管介入术前后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情况,以便采取及时的抢救措施。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术;血管迷走反射;分析研究近年来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术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目前已经成为诊治心血管病的一种重要的医疗方法。
但是其本身也存在这潜在的危险的因素,还有现在的抗凝治疗的缺陷以及术者的操作问题等,这样会使得患者在围手术期出现多种并发症。
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等优点,所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1]。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20例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对其一般性资料,发病原因以及发病时间等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09年到2011年收治的20例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
患者年龄在30~69岁,平均年龄在(48±12.7)岁。
1.2 方法对所有的20例患者都在心电监护以及护士的密切观察下。
通过观察,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如下:患者的血压下降,比正常的范围低;心律减慢,频率大约在40~55次/min之间;面色苍白且心慌等等休克症状。
对患者给予枕平卧位或者是头高足低的身位,所有患者进行吸氧并且停止使用硝酸甘油。
在患者的血压明显下降的时候即静脉注射多巴胺10~20 mg,之后给以右旋糖酐40快速静脉注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分析范艳艳
发表时间:2019-07-15T11:48:02.530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9期作者:范艳艳,罗桑娜[导读] 也就是说这种方法目前还有很多的风险存在,无论是抗凝治疗方面,还是医生手术操作方面,期间都会有并发症出现。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430000
随着现代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介入手术在临床上面的应用已经愈发成熟。
而冠心病诊断和治疗的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心血管介入最为常用的介人人路是股动脉。
心血
管介入术后拔管压迫止血的过程中,一种常见而又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威胁的急症——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可能会出现。
也就是说这种方法目前还有很多的风险存在,无论是抗凝治疗方面,还是医生手术操作方面,期间都会有并发症出现。
心血管介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
患者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通常会产生紧张、焦虑、心悸等负面情绪,从而又引起了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同时增加了血液中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分泌,R受体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了刺激,引起了血管收缩,同时加强了心肌收缩力,颈动脉和左室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
一直反射受到处罚,提升了迷走神经的张力,从而扩张了周围的血管,减慢了心率,迷走神经活动在反射性的影响下得到增强。
另外一种因素影响就是痛疼、饥饿和血容量的改变。
有实验表明,在其中有20组患者表明自己感到紧张,并伴随有疼痛感觉。
其中又有3例患者表明自己是因为在手术前因为等待了较长的时间,其间被禁水、禁食。
因此疼痛、饥饿及血容量的减少等都是导致迷走神经发射发生的重要因素[1]。
而产生这些恐惧、紧张、焦虑等负面因素,又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文化知识等自身因素有关。
据研究表明,女性患者在手术前的焦虑情绪明显比男性患者要大的多,而且出现的几率也高得多。
多数高龄患者在手术前,类似情绪的产生几率和产生幅度也较正常情况要大。
低学历的患者比之高学历的患者焦虑情绪明显要大。
接受治疗时间长,而没有得到很好的治愈的患者,在情绪上面的波动也比正常情况大。
这些患者在拔除鞘管的时候,其血管内皮受到刺激,引起了迷走神经张力上升,从而发生反射现象。
[2] 动脉鞘及其附件受压因素导致症状发生。
为患者行介人手术后,动脉鞘管拔除,其局本部受压,引起了反射,导致迷走神经反射症状。
术后患者调整体位,动脉留置血管鞘远端机械性接触,引起了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而也有研究表明,尿潴留也能够导致迷走神经反射的产生。
因为手术后的12-24小时内,患者都无法下床移动,因此也需要卧床排尿。
而过程中患者也会产生不适应感,刺激相应感官,引起该类症状的发生。
[3]
对心血管介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产生的预防与护理
在手术之前,医生和护士应该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不同的心理辅导。
不同的患者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恐惧,因此进行良好的倾听和沟通,能够很好的避免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在术前,应该充分的向患者讲解手术的过程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以缓解恐惧、紧张等有不良影响的情绪。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医生和护士应该向患者提出清淡饮食的要求,以避免血容量不足等诱发因素。
对于使用造影剂的患者,还应该向其解释应该多喝水,从而加快代谢使造影剂快速随排泄而出。
手术过后,应该马上给患者补充血容量,从而保持人体所需的正常水平。
在拔管的过程中,医生或护士的动作也应该轻柔,尽量避免大范围的猛力按压。
找准位置以后,动作迅速快捷控制好力度。
在拔管之前,也应该做好一切预防准备。
建立好静脉通道,提前准备好各类急救需要的医疗物品。
一当有非正常情况的发生,应该马上通知医生前来处理。
尿潴留的预防,在术前,就应该跟患者说明术后的情况细节。
应该如何适应在创伤情况下的排尿,让患者提前拥有心理准备,且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
如遇到特殊情况,患者不能够仰卧排尿,可以使用导尿管为其导尿。
结论
心血管介入术能够对患者的疾病造成良好的疗效,且有着创伤小,安全性较强的优势。
虽然在临床实例之中,常常出现并发症,这种情况的发生也的确不容忽视。
可以只要在术前进行良好的预防和护理,尤其是要注重心理方面的护理,且让患者进行适当的进食,且保持清淡的饮食,维持好血容量的正常水准,还是能够将术后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
只有积极的对并发症和并发症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索和预防,减少患者因细节问题而产生的不必要痛苦,才能达到最安全的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心血管介入手术后的迷走神经反射是该手术以后一种相当危险的并发症,在手术后有一定的几率出现。
这种出现的几率跟患者自身因素、医生实际操作、术后的护理都有一定关联,所以加强重视和积极预防是非常关键的。
术前进行心理预防,术中进行谨慎处理,术后进行良好护理,只有三方人员的紧密配合和良好合作,才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临川发病率,给患者一个最安全的治疗过程。
参考文献
[1]鲍丽,徐静心脏介入治疗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I]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32(1):104
[2]钱保娟.心血管介入术后20例血管迷走反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09,4(9):177.
[3]邱原刚,赵莉莉,陈君柱等。
射频消融术前后的患者心理状况分析。
中华心血管杂志,2003,31(6):550.
[4]穆涛. 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分析[J]. 当代医学, 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