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是指由大气中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碳化物等)吸收地球表面辐射并重新辐射回地面,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的现象。
主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化石燃料的使用等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
2. 破坏森林和湿地:森林和湿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和甲烷,但森林砍伐和湿地开发会导致这些区域的碳储存减少。
3. 增加农田面积和牲畜养殖:农业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大规模牲畜养殖会导致甲烷的释放增加。
针对温室效应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应对措施:
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改善工业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等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森林保护与恢复:加强森林保护,限制砍伐,推动森林恢复,促使森林和湿地对温室气体起到更好的吸收作用。
3. 改善农业和牲畜养殖: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和养殖方式,减少甲烷的排放。
4. 国际合作与政策约束: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温室效应
问题,制定和执行国际政策和法规,促进温室气体减排。
5. 节约能源,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在生活中节约能源,减少碳足迹,例如减少汽车使用,提倡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能源浪费等。
温室效应的原理

温室效应的原理
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一些气体(主要是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阻止地球上的热量从大气层向太空散发,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的一种自然现象。
其原理可以解释如下:
1. 太阳能辐射:太阳向地球发射大量的短波辐射,其中包括可见光和紫外线辐射。
2. 温室气体:大气中存在温室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
当太阳辐射照射到地球上时,部分能量被地表吸收并转化为热能。
3. 大气层的透明与吸收:地表吸收的热能向上传导,一部分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的方式直接返回太空,但另一部分被地表释放为长波辐射(热辐射)。
4. 温室气体的特性: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地表长波辐射有很强的吸收和激发作用。
这些气体能够吸收地表释放的热辐射,使其在大气中重新散发。
5. 热量闭塞效应:由于温室气体的存在,地表长波辐射部分被吸收并重新辐射回地面,形成一种热量不易散发的闭塞效应,使得地表的温度升高。
6. 全球变暖:由于人类活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得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导致全球变暖。
这种变暖可能引发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温室效应并非完全负面,合理的温室效应有助于维持地球的适宜温度,使得生物多样性能够繁衍生息。
然而,过度增强的温室效应却会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

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一部分气体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表面向外散发的热量,从而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温室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
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
人类活动如燃煤、燃油、燃气等能源的使用,以及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过程都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这些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后,会在地球表面向外散发的热量的传播中起到阻碍作用,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的变化也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它们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存储在植物和土壤中。
然而,由于人类的开垦和砍伐,大量的森林被破坏,导致二氧化碳的释放增加,进而加剧了温室效应。
第三,工业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化石燃料被燃烧,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
此外,一些工业过程也会排放一些特定的温室气体,如氟利昂等。
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
农业活动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农业活动中的肥料使用和牲畜的排泄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气体。
甲烷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比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强几十倍。
因此,农业活动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不可忽视。
城市化和人口增长也对温室效应起到了促进作用。
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工业活动,进而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与此同时,人口的增长也导致了更多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的释放。
温室效应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从而阻碍了地球表面向外散发的热量,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为了减缓温室效应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提倡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加强森林保护和恢复、改善农业生产方式等。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保护我们的地球,减缓温室效应的影响。
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温室效应是指地球上的温度升高,部分原因是由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所致。
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氮氧化物(NOx)和氟利昂(CFC)等。
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如工业生产、燃煤、汽车尾气排放和森林砍伐等。
1.排放温室气体: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这主要是由于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导致的。
燃烧化石燃料产生二氧化碳,森林砍伐导致了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减少。
2.气候系统的正反馈机制:部分温室气体会加强温室效应,形成正反馈机制。
例如,温度升高导致冰川退缩,进而减少了地面反射太阳光的能力,进一步增加了温度。
3.人为原因导致地球发热:人类活动中,不仅产生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还造成了土地利用的改变,例如城市化和森林砍伐。
这些改变导致了地表温度的升高。
例如,城市中的水泥、钢筋等材料会吸收和储存热量,导致城市的温度升高。
面对温室效应的挑战,需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这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鼓励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方式来实现。
2.携手全球合作:温室效应是全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应对。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和协调,制定全球性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并加强技术和经济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措施。
3.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通过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4.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和湿地等。
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通过加强保护和恢复,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5.加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面对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需要加强社会和经济的适应能力,包括提高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农业和水资源管理,改善城市规划和建设等。
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造成温室效应的缘由是什么温室效应,是现在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
那么造成温室效应的缘由是什么呢?下面是pincai我整理的关于造成温室效益的缘由,欢迎阅读和参考!造成温室效应的缘由是什么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汲取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缘由.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进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自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削减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第1页/共3页学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水域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削减了汲取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转变.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整地球气温的功能.假如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渐渐上升,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上升的现象.假如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上升3 ℃~5 ℃,两极地区可能上升10 ℃,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上升,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消失干旱,飓风力气增加,消失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难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上升,将使两极地区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很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凹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逼,甚至被海水淹没.20世纪60年月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这是“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需有效地掌握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掌握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第2页/共3页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温室效应的产生和影响

温室效应的产生和影响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吸收和再辐射现象。
它的产生和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原因: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有关,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和氟氯烃等。
这些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向外辐射的红外辐射,阻止其在太空中散失,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
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包括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多、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生态系统受损等问题。
3.生态系统影响: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失调、植物生长周期改变等,对农业、林业和渔业等产业产生直接影响。
4.经济影响:温室效应引发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增加了社会经济成本,包括农作物减产、能源供应不稳定、基础设施损毁等,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健康影响: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化导致空气污染增加、传染病扩散、饮用水供应不稳定等问题,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
应对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国际社会通过制定减排目标、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等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以减轻温室效应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1/ 1。
38.为什么会有温室效应?

为什么会有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表面发出的热辐射,从而使地表温度升高的一种自然现象。
这个过程类似于温室中的玻璃结构:太阳的辐射能量可以穿过玻璃进入温室,但热量则被玻璃保留在温室内,导致内部温度上升。
温室效应在保持地球适宜的温度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地球表面维持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
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的平均温度将远低于现在,地表温度可能会下降到约-18℃,而不是现在的平均14℃,使得地球变得非常寒冷,生命也将难以存续。
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温室效应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吸收地球辐射能量,并将部分热量重新辐射回地球表面所产生的。
这个过程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发生:1.太阳辐射进入地球太阳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太阳辐射的能量以短波辐射(主要为可见光、紫外线和部分红外线)的形式穿透地球大气层,到达地表,地表吸收这些能量后,温度升高。
2.地球向外辐射热量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能量后,会以长波辐射(主要为红外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热量。
这些长波辐射本应部分向太空散发,降低地表温度。
3.温室气体吸收红外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水汽、臭氧和氧化亚氮等)对红外辐射具有强烈的吸收能力。
当地球向外辐射红外能量时,温室气体会吸收部分能量,并将这些热量重新辐射回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层,造成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
4.热量被困在地球表面附近由于温室气体吸收并反射热量,地球的表面和大气底层保留了更多的热量。
这就是温室效应的过程,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温度升高,维持了一个相对温暖的环境。
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温室气体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关键因素,它们通过吸收和再辐射红外线,直接导致了温室效应。
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₂):二氧化碳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最主要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以及工业过程。
它在大气中的比例较低,但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非常显著。
甲烷(CH₄):甲烷的温室效应能力远远高于二氧化碳,其吸收热量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5倍左右。
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表面所发出的红外线辐射,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工业活动:人类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如燃烧化石燃料、大规模森林砍伐等,加大了温室效应的影响。
2. 物种破坏: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等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并削弱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3. 能源消耗:能源的高度消耗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
应对温室效应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能源、工业、农业等行业的碳排放控制,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
2. 提高能源效率:通过改进能源使用方式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3. 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通过加强森林保护和恢复,降低森林砍伐率,增加植被覆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提高吸收能力。
4. 推广可持续发展:倡导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促进循环
经济和绿色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5.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制定全球减排目标和措施,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一、二氧化碳的产生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
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
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但是有乐观派科学家声称,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远不及火山等地质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多。
他们认为,最近地球处于活跃状态,诸如喀拉喀托火山和圣海伦斯火山接连大爆发就是例证。
地球正在把它腹内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
所以温室效应并不全是人类的过错。
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之后二氧化碳含量的直线上升,难道全是火山喷出的吗?
根据统计和测算,全球由于燃烧排入大气中的碳已连续6年缓慢增加,1994年达到59.25亿吨。
同时,由于砍伐森林使大气中增加的碳也在1.1-3.6亿吨之间。
众长时间尽度看,全球温度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有着密切而明显的相关性。
尽管没有证据表明二氧化碳水平变化直接引起温度的变化,但自18世纪中叶以来,二氧化碳的水以及其它温室气体已经达到过去16万年中前所未有的浓度。
尽管氟氯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在大气中也有积累。
但是二氧化碳对全球温度的影响,比这些气体加起来的总和,至少高出60%。
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一个主要原因。
全球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变化。
1860年全球丈夫驻为0.93亿吨,1900年急剧上升到5.25亿吨,1950年达到16.2亿吨。
但是,仍然不及瑞在排放量的1/3。
从70年代起,排放量增长的速度开始变慢,1950-1973年平均增长4.6%,而1973-1988年间平均增长仅为1.6%。
近年来碳排放量经较平稳,究其原因,一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衰退,二是前苏联集团经济的萎缩。
但是,在今后一个时期仍保持稳定增长。
虽然近年来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
但是,按人均排放量计算,发展中国家仅为0.5吨,百工业化国家排放量达至3吨以上。
按总量计,发展中国家仅占全球总量的1/3,而发达国家则占据2/3以上。
令人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的贡献率正在增长,大鸡每14年翻一番。
在2000年前,全球碳排放量预计将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
然而,即使碳排放量维持现在平稳的水平,也仍然超过全球海洋和森林能够吸收的能力,导致滞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的不断增加。
1994年末,大气中的碳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浓度从上一年度末的357/0ppm上升到358.9ppm,是6年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年头。
1980年以来,大气中增加了3500亿吨碳,其中约有1500亿吨仍然滞留在大气中
科学家们估算,要想稳定大气中碳的总量,全球碳排放量至少应降低60%。
1992年全球首脑会议签署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工业化国家制定与今后10年削沽排放目标相应的政策,并采取实际步骤。
根据测定和估算,1994年低层大气平均温度为15.32 ℃,是1991年菲律宾皮拉图波火山爆发以来最热的一年,根据记载,也是1987年以来连续5个最热的年份。
像任何一个地方每日温度变化一样,大气低层每年平均温度也是变化不定和难以解释的。
在上个世纪,
温度升高的趋势已很明显。
现在,全球气温比1880年高出0.3-0.6℃。
从1980年以来,已经出现了10个最热的年头。
皮拉图波火山爆发是本世纪内最大的火山爆发,它把数百万吨的尘埃排入到高层大气中,并扩散到全球。
这些尘埃阻挡阳光照射,足以使低层大气温度降低半个摄氏度。
可是这些尘埃颗粒物在随后的两年中以很慢的速度沉降到地球表面。
至1994年初,皮拉图皮火山的影响已经结束,因而全球温度又开始回到皮拉图波火山爆发前的高温水平。
现在,气象学家已经从全球各地的温度监测站监测到了一系列数据,绝大多数气象学家相信,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连续积累,全球变暖的趋势最终将会恢复。
现在不甚清楚的只是变暖的趋势何时恢复?有多大幅度?
由联合国一些机构资助的政府间气候变化研究组(IPCC)指出,如果矿物燃料的使用继续长期稳定增加,那末,到2050年全球平均温度将达到16-19℃,超过以往的变暖速度而加速全球的变暖。
政府间气候变化研究组所预测的全球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
尽管全球每个地区受其影响的程度很难预测,但是,较高的温度将引起海水平面的升高和极地冰的融化。
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并将淹没一些海岸地区。
全球变暖也可能改变包括降雨、土壤温度和季节长短等气候变化,这些可能导致许多生态系统的缺损和毁坏,威胁数以千计的生物种类的安全。
气候变化对人类将产生一些重大影响,它可能在数十年内改变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域。
二、臭氧层的消耗与破坏
臭氧浓度较高的大气层约在距地表10-50公里范围内,在25公里处浓度最大,形成了平均厚度为3毫米的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给地球提供了防护紫外线的屏蔽,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了调节气候的作用。
臭氧层的破坏会使过量的紫外辐射到达地面,造成健康危害;使平流层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异常,影响植物生长、生态的平衡等后果。
近半个世纪以来,工农业高速发展,人为活动产生大量氮氧化物排入大气,超音速飞机在臭氧层高度内飞行、宇航飞行器的不断发射都排出大量氮氧化物和其他气体进入臭氧层;此外,人们大量生产氯氟化碳化合物(即氟利昂),如CFCL3(氟利昂-11)、CF2CL2(氟利昂-12)、CCI2FCCIF2(氟利昂-113)、CCIF2(氟利昂-114)等,用作致冷剂、除臭剂、头发喷雾剂等,其中用量最多的是氟利昂-11和氟利昂-12。
据统计,1973年全世界共生产这两种氟利昂约480万吨,绝大部分释入低层大气后,进入臭氧层中。
氟利昂在对流层中很稳定,能长时间滞留在大气中不发生变化,逐渐扩散到臭氧层中,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并降低臭氧层的浓度。
臭氧的消除主要是由于一氧化氮、氯氟化碳经光分解产生的活性氯自由基、氯氧自由基等与臭发生反应,而使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逐渐降低。
自从70年代末发现南极上空巨大的“臭氧洞”,臭氧耗竭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有人估计臭氧层中臭氧浓度减少1%,会使地面增加2%的紫外线辐射量,导致皮肤癌的发病率增加2%——5%(美国每年新增患者达30——40万人)。
最近美国等国家已禁止使用氯氟化碳喷雾剂,并严格控制其它氯氟化碳的生产与使用。
最近有人估算,如按1977年的水平继续使用氯氟化碳,则将使臭氧减少5%—9%。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最新统计情况看,臭氧减少的趋势还在发展,南极上空的臭空洞仍在扩大,且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类似的臭空洞现象,只是范围小一些。
当前,全球环境领域防止臭氧层破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努力减少消耗大气平流层臭氧的化学吕产量。
根据统计和估算,1994年全球氯氟化碳产量进一步下降,连续6年保持下降的势头,总产量从1988年时的高峰下降了77%。
由于外交努力的结果,1987年签订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在1990年和1992年得到进一步强化,工业化国家同意到1995年12月31日停止生产氯氟化碳,已经签字的发展中国家则有10年的宽限期,到2005年停止生产。
至1994年底,全球共有146个国家签署了这项议定书。
尽管发展中国家氯氟化碳产量比工业化国家低得多,然而,对这些化学品的需求量却明显增加。
90年代初期,印度、中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氯氟化碳的使用量少于美国的一半,但是,其中一些国家氯氟化碳的消耗量却几乎以两位数的速率增长。
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和消除氯氟化碳,工业化国家应建立开发替代氯氟化碳产品技术的基金。
但是,基金捐助国家并没有兑现他们的承诺。
在1991—1994年间,捐助国家所捐赠的金额只有他们原先承诺的3.93亿美元的2/3。
缺少资金和技术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减少氯氟化碳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阻碍氯氟化碳产量减少的另一个原因是日益发展起来的“国际氯氟化碳黑市”。
1994年从俄罗斯和爱沙尼亚法进口到欧盟的氯氟化碳约2500吨,相当于欧盟合法进口总量的10%。
而在美国,对氯氟化碳征收高额执照税,又进一步刺激了机会主义贸易者,1994年美国非法进口的氯氟化碳量估计在1万吨左右,占美国总产量的10%。
现在已经清楚,由于臭氧层破坏将使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而增加对生物的损害。
实验和流行病研究表明,紫外线—β增加可能对人体和生物产生不同的影响,包括非黑色瘤皮肤发病率增高和导致农作物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