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标题:氮的循环说课稿引言概述:氮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在生物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氮的循环是指氮在大气、陆地和水体之间不断转化的过程。
本文将从氮的来源、氮的转化、氮的利用、氮的限制和氮的污染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氮的循环。
一、氮的来源1.1 大气中的氮气:大气中的氮气占据了地球大气中78%的成分,是氮的主要来源之一。
1.2 土壤中的氮:土壤中的氮主要来自于植物残体的分解、动物粪便和微生物的作用。
1.3 水体中的氮:水体中的氮主要来自于氮气的溶解和水生生物的分解。
二、氮的转化2.1 氮的固氮:大气中的氮气通过闪电、细菌和人工固氮作用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的氮化合物。
2.2 氮的硝化和反硝化:土壤中的氮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硝酸盐,再通过反硝化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
2.3 氮的固定和释放:水体中的氮通过藻类和细菌的作用转化为有机氮和无机氮,进而被水生植物吸收或释放到大气中。
三、氮的利用3.1 植物的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氮,用于合成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
3.2 动物的摄取: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取植物中的氮,用于自身的生长和代谢。
3.3 微生物的作用: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释放氮,促进氮的循环。
四、氮的限制4.1 氮的过量:氮的过量会导致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和生态系统失衡。
4.2 氮的缺乏:氮的缺乏会限制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4.3 氮的平衡:氮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
五、氮的污染5.1 氮的排放: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氮氧化物和氨的排放增加,加剧大气污染。
5.2 氮的流失:农业和工业活动导致土壤中氮的流失,导致土壤贫瘠和水体富营养化。
5.3 氮的控制:减少氮的排放和流失是减轻氮污染的有效途径。
结论:氮的循环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循环过程,了解氮的来源、转化、利用、限制和污染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管理和控制氮的循环,可以减少氮的污染,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各种转化方式和相关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对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氮的转化方式和相关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氮循环的图画,引起学生对氮循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量。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氮循环吗?它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氮的循环概念,介绍氮的来源、转化和归还的过程。
通过举例说明氮的不同转化方式,如氮的固定、氮的脱氧、氮的硝化和氮的反硝化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给出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到的氮循环过程。
例如,某农田施用了大量的化肥,导致土壤中的氮含量过高,进而造成为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让学生思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讨论氮循环在其中的作用。
4. 实验操作(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氮的转化过程。
实验步骤如下:a. 准备两个玻璃瓶,一个装满水,另一个装满土壤。
b. 在两个瓶子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氨水。
c. 盖上瓶盖,放置在室温下。
d. 每天观察并记录瓶子中氮的状态变化。
e. 结束实验后,让学生总结子验结果,讨论氮的转化过程和影响因素。
5. 拓展延伸(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量氮循环的重要性和保护氮循环的意义。
例如,让学生讨论如何减少农田化肥的使用,以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6. 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氮的循环过程和相关概念。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氮的循环过程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引言概述:氮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在自然界中以氮气(N2)的形式存在,但对大多数生物来说是无法直接利用的。
因此,氮的循环过程十分重要,它涉及到氮的转化和利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氮的循环过程。
一、氮的固定1.1 大气固定:大气中的氮气通过闪电和紫外线辐射的作用,部分被转化为固定氮,形成硝酸盐和氨盐等化合物。
1.2 生物固定:某些细菌和蓝藻具有固定氮的能力,它们能够将氮气转化为氨,供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
1.3 工业固定:人类通过工业化生产氨肥和硝酸肥等化肥,将大量氮气固定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形式。
二、氮的硝化和反硝化2.1 硝化:氨氧化细菌将氨氧化为亚硝酸,亚硝化细菌进一步将亚硝酸氧化为硝酸,这一过程被称为硝化作用。
2.2 反硝化:反硝化细菌将硝酸还原为氮气,从而将土壤中的氮释放回大气中,这一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
2.3 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共同参与氮的转化,维持着土壤中氮的平衡,并影响着土壤中的氮素供应。
三、氮的吸收和利用3.1 植物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氨和硝酸盐等形式的氮,作为合成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的原料。
3.2 动物摄取: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取植物中的氮,将其转化为自身所需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等。
3.3 循环利用:植物和动物通过代谢和分解产生的废弃物,将氮返还到土壤中,再次参与氮的循环过程。
四、氮的流失和污染4.1 氨挥发和硝酸盐淋失:氨气和硝酸盐容易挥发和被雨水冲刷,导致氮的流失和土壤贫瘠化。
4.2 氮肥过量使用: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土壤中氮的积累和流失,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4.3 水体富营养化:农业和工业废水中的氮污染物排放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引发藻类过度生长等问题。
五、氮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5.1 生物营养和生态平衡:氮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对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和代谢起着关键作用。
5.2 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利用氮肥,减少氮的流失和污染,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
2024氮的循环说课稿范文

2024氮的循环说课稿范文氮的循环是生物圈中的重要循环之一,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氮的循环》是中学生物教材中的一部分,属于第三单元的内容。
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圈和元素循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不同形态和转化方式。
②能力目标:学会解析和解释氮的循环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氮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元素,培养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不同形态和转化方式。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解氮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二、说教法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法和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和探究法相结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等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一些实验设备和示意图,通过实验和图表的展示,直观地呈现氮的循环过程和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1. 分析问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氮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展示实验:通过进行一些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氮的不同形态和转化过程,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观察能力。
3. 讲解知识点:通过讲解和展示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氮的循环过程和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关系,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4.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解析和解释氮的循环图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思考氮的循环如何影响生态环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氮在大气、地壳、生物体中的分布与转化过程;b) 掌握氮的固态和液态形态的特点;c) 理解氮的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
2. 能力目标:a) 能描述氮的循环过程;b) 能探究氮的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关系;c)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b)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氮的特点和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a) 探究氮的物理和化学性质;b) 分析氮在生物体中参与的重要生命活动。
2. 氮的固态形态:氮气和氮化物a) 介绍氮气在大气中的分布与循环;b) 探究氮化物的形成和转化过程。
3. 氮的液态形态:氨和硝酸盐a) 了解氨的生成和应用;b) 分析硝酸盐在地壳和生物体中的转化过程。
4. 氮的生物循环a) 分析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b) 探究氮的营养盐和食物链中的作用。
5. 氮的循环与环境问题a) 探究氮的过度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b) 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氮的循环平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全景图片引起学生的思考:地球上是否存在着某些元素的循环过程?为什么循环是重要的?b) 引导学生思考氮是否存在循环,以及氮的重要性。
2. 氮的特点和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20分钟)a)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介绍氮的特点和氮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b) 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拼图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3. 氮的固态形态:氮气和氮化物(25分钟)a) 教师讲解氮在大气中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氮气和氮化物的形成和转化;b) 学生实验活动:利用实验装置观察氮气与氢气的反应,进一步了解氮化物的生成。
4. 氮的液态形态:氨和硝酸盐(20分钟)a) 教师讲解氨的生成和应用,以及硝酸盐在地壳和生物体中的转化过程;b)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验证氨的生成过程。
5. 氮的生物循环与环境问题(20分钟)a) 探究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分析氮的营养盐和食物链中的作用;b) 学生小组讨论,探讨氮的过度富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转化方式和作用。
2. 能力目标:能够解释氮的循环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学生珍惜资源,积极参预环境保护活动。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氮的循环过程和转化方式。
2. 理解氮的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氮的转化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插图或者播放一个视频,引导学生思量:“我们身边的环境是如何维持平衡的?”以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量和兴趣。
2. 概念解释(10分钟)向学生解释氮的循环是指氮在地球上不断转化的过程。
氮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大气中的氮气对大多数生物来说是无法直接利用的。
因此,氮循环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3. 氮的转化过程(20分钟)a. 氮的固定:解释氮的固定是指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
可以通过闲置细菌、闲置蓝藻和人类活动(如农业施肥)进行氮的固定。
b. 氮的硝化:解释氮的硝化是指将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氨氧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完成。
c. 氮的反硝化:解释氮的反硝化是指将土壤中的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反硝化细菌完成。
d. 氮的脱氮:解释氮的脱氮是指将氮气从水体中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完成。
4. 氮循环的重要性(15分钟)解释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元素,对植物生长和动物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氮的循环过程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氮源,促进植物生长。
同时,氮的循环也影响着水体和土壤的质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5. 案例分析(20分钟)提供一个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例如,通过分析农田的施肥对水体质量的影响,引导学生思量农业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氮资源。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说课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氮的循环过程,理解氮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氮的循环过程,包括氮的固定、氮的硝化、氮的反硝化和氮的脱氮。
2. 理解氮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包括构成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蛋白质合成等。
3. 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如农业施肥、工业排放等,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氮的循环过程,包括氮的固定、氮的硝化、氮的反硝化和氮的脱氮。
氮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包括构成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蛋白质合成等。
2. 教学难点:氮的循环过程中的细节理解和掌握。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及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导入本节课的话题:“你知道氮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吗?”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 概念讲解(15分钟)介绍氮的循环过程,包括氮的固定、氮的硝化、氮的反硝化和氮的脱氮。
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每个过程的具体步骤和作用。
3. 学生合作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氮循环过程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和实验等方式,了解该过程的细节,并准备一个小组报告。
4. 小组报告(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他们所研究的氮循环过程的细节和作用。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补充。
5. 拓展延伸(1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例如,农业施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工业排放引发酸雨等。
让学生讨论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6.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氮的循环过程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氮资源。
四、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括氮的循环过程的图示和示意图。
2. 学生参考资料:提供有关氮循环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相关资料,供学生查阅和研究。
氮的循环说课稿

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氮的循环过程,掌握氮的不同形态在生物圈中的转化关系,理解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关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氮的循环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氮的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等。
2. 教学材料:教科书、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描绘氮循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氮循环的认识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思量。
2. 讲解氮的循环过程(15分钟)通过幻灯片和示意图的展示,讲解氮的循环过程。
首先介绍氮的不同形态,如氮气、氨、硝酸盐等。
然后讲解氮的固定、脱氮、氨化、硝化等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自然界中的发生情况。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总结各个过程的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预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4. 示范实验(20分钟)通过进行一个简单的示范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氮的循环过程。
教师可以选择一种简单的氮循环实验,如植物的氮吸收实验或者土壤中氮的转化实验等。
5. 学生展示与总结(15分钟)请学生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让每一个小组分享他们对氮循环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预环保行动。
6. 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10分钟)为了巩固学生对氮循环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同时,布置一份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氮的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氮的循环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够理解氮的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高一化学《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
本肖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及英化合物是髙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肖内容不仅为以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奠左了基础,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理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同时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尽量是知识与生生活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体现了“从生活中上进化学,再用化学去指导生活”的理念
【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是氮气、氮氧化物、氨及钱盐和硝酸的性质,「难点是对硝酸氧化性的理解和应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氮的循环,了解氮气、氨气、钱盐以及硝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氧化还原理论研究氮气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探讨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科学推理能力。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测反应原理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心理品质。
三、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拟采用"实验导学五步教学”模式。
即:复旧引新一一演示实验一一分析诱导一一小结发散一一反馈练习。
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推理,通过认真思考得出结论,不仅能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提炼出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一般方法。
即:提出问题一 -实脸探索一^分析推理一-^得出结论一一运用结论再进行推理一一掌握更多的知识。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实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
以氮的循环为线索引岀本节课中主要的含氮物质。
1.氮气
在学生了解氮循环的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氮循环当中的重要物质。
对氮气性质进行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氮气可能有哪些性质?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出:氮气中氮为0价而氮元素还有-3价及苴它几种正你说明氮气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引出氮气和氧气、
氢气的反应,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两个反应的条件之苛刻,引出氮气的结构,可以简单介绍让学生体会到物质
结构决圧性质。
对于氮的固左以及分类,我是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的。
合成氨的一个用途就是制取氮肥,在此基础上紧接着学习氨及鞍盐的主要性质,所以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做了一个小调整。
2.氨与彼盐
对于氨的学习,我充分挖掘课本上观察思考这个栏目,通过演示喷泉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在实验后,设置多层次问题让学生枳极进行探究。
归纳出氨的物理性质,分析总结出氨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实验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课本上的问题2,归纳总结出氨和盐酸反应的方程式,紧接着提岀是否可以将盐酸替换成硝酸硫酸,通过书写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提升学生的认识,反应的本质是氨气和氢离子的反应。
引导学生思考课本上的问题3,从化合价的角度,引出氨的催化氧化,完成这部分的教学。
[过渡]由于氨水易挥发,不易运输,因此常将氨制成各种固态的钱盐加以使用,如何科学的使用彼态氮肥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钱态氮肥的主要成分一一披盐的主要性质。
对于钱盐的教学,我也是充分挖掘课本上的观察思考,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出拔盐的性质。
通过实验1和2,让学生归纳岀钱盐的不稳左性;演示实验2让学生归纳出氮化披与氢氧化钠方程式,通过书写相应的离子方程式,归纳岀鞍盐和碱反应的实质”,从而引出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介绍实验装置。
在学生对领盐的性质了解的基础上,将问题回归到生活上,我们应当如何合理的储存和使用彼态氮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髙"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时通过演示实验,设置必要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然后由学生讨论、归纳岀氨与钱盐的性质,从而水到渠成的突破重点。
最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资料在线,了解优质高效的氮肥,增加学生对氮肥的了解。
3.—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对NO和NO:的学习,我是通过实验来完成的,因为这两种化合物都有毒,所以我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了改造,借助一个注射器,先收集半管NO,让学生观察颜色,紧接着吸入氧气,观察颜色的变化,再吸入水振荡”,这个实验中颜色变化明显,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出两种氧化物相互转化以及NO,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并且,该实验最大程度的减小了对空气的污染。
4.硝酸
由学生用观察法得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再由浓硝酸在实验室中的存放,引出硝酸的不稳定性。
因为硝酸表现氧化性的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有毒,会”污染环境,所以只做了演示实验,利用【观察思考】引导学:生从
2
硝酸的应用入手,探讨硝酸的性质。
着重让学生观察铁、铜分别与浓、稀硝酸的反应现象,归纳体会硝酸
的’强氧化性。
最后依据硝酸的强氧化性,让学生预测浓硝酸与碳单质反应的产物。
最后让学生从价态的角度归类总结氮的各种化合物及英性质,并进行课堂反馈练习。
五、效果分析
学生学习本节可能会感觉内容繁多,最后应从价态的角度归类总结氮的各种化合物。
另外,対于硝酸的强氧
化性难点的突破,应使让学生仔细观察铁、”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现象,并推测反应产物,建议与铁、铜
与浓、稀盐酸的反应进行对比教学。
板书设计: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