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结构

合集下载

原子弹结构的原理

原子弹结构的原理

原子弹结构的原理原子弹是一种利用核裂变反应释放巨大能量的武器。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引发核链反应将一小部分可裂变核素放在高度压缩和浓缩的状况下,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原子弹的结构主要包括两个关键部分:引爆系统和裂变装置。

引爆系统是原子弹的核心,它用来在恰当的时机引爆裂变装置。

引爆系统通常采用两种方法:火药引爆系统和核引爆系统。

火药引爆系统是最早使用的方法。

它包含一个触发器和一个爆炸物质。

当触发器接收到外界信号时,将会引爆爆炸物质。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引爆系统的时间精确度较低,会引起较大的引爆误差。

核引爆系统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

它利用一个化学引爆装置,将两块互相分开的亚临界核材料聚集到一起,形成超临界状态。

核引爆系统能够在毫秒级精确引爆,可以保证核裂变反应的激发准确度和效率。

裂变装置是用来容纳裂变材料和引发核反应的装置。

裂变装置的主要材料是可裂变材料,例如铀-235和钚-239。

当裂变装置暴露在足够的中子流中时,核裂变反应会被触发。

这种核裂变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热能和光能。

在原子弹的裂变装置中,有两种常见的设计:1. 炮弹设计:裂变装置被设计成一个形状类似炮弹的结构,其中核材料通过一个火药驱动的火炮装置,被迅速压缩到一个多临界状态。

火炮会在合适的时间点引爆,并将核材料聚焦到极高的密度。

这种设计相对简单,但需要将裂变材料分成两段,以防止意外的超临界反应。

2. 球体设计:裂变装置是一个球体结构,中心是一个球状的核材料。

这个核材料球体被非常多的中子反射层包围,以增加中子的有效利用率。

当核材料球体受到外界的冲击波时,它会被压缩到临界状态并发生快速核裂变。

这种设计相对复杂,但可以获得更高的能量输出和效率。

无论是炮弹设计还是球体设计,裂变装置的核心目标是将裂变材料聚焦到足够的密度和压力,以确保核反应的持续性和强度。

这通常需要使用高爆炸物、化学炸药或核装置来实现。

当核裂变反应开始时,裂变装置会释放出大量的中子和辐射能量。

原子弹 - 爆炸原理

原子弹 - 爆炸原理

原子弹- 爆炸原理原子弹爆炸铀-235、钚-239这类重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通常会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数的核(称裂变碎器),并放出2-3个中子和200兆电子伏能量(相当于3.2×1011焦耳)。

放出的中子,有的损耗在非裂变的核反应中或漏失到裂变系统之外,有的则继续引起重核裂变。

如果每一个核裂变后能引起下一代核裂变的中子数平均多于1个,裂变系统就会形成自持的链式裂变反应,中子总数将时间按指数规律增长。

例如,当引起下一代裂变的中子数其均为2个时,则在不到1微秒之内,就可以使1千克铀或钚内的2.5×1024个原子核发生裂变,并释放出约2万吨梯恩梯当量的核能。

裂变材料的装量必须大于一定的量,称为临界质量,才能使链式裂变反应自持进行下去。

原子弹中要放置相当份量的裂变材料,但不使用时,它们必须处于次临界状态。

使用时,要使处于次临界状态的裂变装料瞬间达到超临界状态,并适时提供若干中子触发链式裂变反应。

超临界状态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达到:一种是“轮法”,又称压拢型,另一种是“内爆法”,又称压紧型。

原子弹- 爆炸过程原子弹中的引爆控制系统在预定时间或条件下发出引爆指令,使炸药起爆,炸药的爆轰产物推动并压缩反射层和核装料,使之达到超临界状态,核点火部件适时提供若干“点火”中子,使核装料内发生链式裂变反应,并猛烈释放能量。

随着能量的积累,温度和压力迅速升高,核装料不断膨胀,密度不断下降,最终又成为次临界状态,链式反应趋于熄灭。

从炸药起爆到核点火前是爆轰、压缩阶段,通常要几十微秒时间;从核点火到链式裂变反应熄灭是裂变放能阶段,只需要十分之几微秒。

原子弹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放出几百至几万吨梯恩梯当量的能量,使整个弹体和周围介质都变成高温高压等离子气团,中心温度可达107开[尔文],压力达1015帕[斯卡]。

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以及各种核反应产生的中子、r射线和裂变碎器,最终形成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因素。

原子弹设计

原子弹设计

原子弹设计原子弹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

同时,各国都在研究高能、小巧的核弹头,例如:中国东风-31、俄罗斯白杨-M等。

要想原子弹小巧且高能,则需要从原子弹的设计方面考虑。

目前,原子弹主要有枪式结构和内爆式结构两种。

枪式结构原子弹1945年8月,美国投到日本广岛代号叫“小男孩”的原子弹采用的就是枪式结构,核装药为铀235,爆炸威力约为14000吨TNT当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枪式结构非常简单,2个分别为临界质量一半重量的铀235,炸药以及中子发生器等就组成了原子弹。

但它也有缺点,首先需要较多的核材料。

在正常密度下,纯铀235球体的临界质量约50千克,钚239球为15~16千克,一颗枪式结构原子弹至少需要临界质量的核装药。

其次是效率太低,两块铀还没完全合拢前,距离接近到一定程度,由于高压自由释放的一些中子就很容易引发链式反应、核爆炸,链式反应规模扩大的速度不算快,因此爆炸不够理想。

内爆式原子弹而内爆式结构原子弹,是较为理想的原子弹模型,其利用炸药的球面向心爆炸,使处于次临界状态的球形裂变材料的密度迅速增高到临界状态而产生核爆的一种压紧型原子弹。

在长崎爆炸的核弹胖子,是内爆式原子弹,使用了6.2千克钚239装药,用铀238包裹并充当中子反射层,核装药的周围均匀的放置了常规炸药,而这些炸药将在爆炸时同时起爆,引起内爆。

内爆使得钚被强烈压缩密度增加,达到了临界质量并开始链式反应。

相比枪式结构,内爆式结构更易于原子弹的轻量化,小型化。

但内爆式原子弹可以在结构上细化、优化,使其有更高的威力。

主要从炸药、中子源以及包裹层的细分来考虑。

若要让原子弹顺利的爆炸,就要使裂变材料的钚达到它的临界质量,炸药是原子弹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目前主流炸药有黑索金(C3H6O6N6)、奥克托金(C4H8 O8N8)、特屈儿(C7H5N5O8)和太安(C(CH2ONO2)4)。

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

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

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
原子弹作为一种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曾经发挥过无与伦比的威力,它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原子弹的基础是原子的结构,因此,要了解原子弹,就必须从原子结构说起。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是由一系列的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和中子比例为1:
1。

质子是正电荷,中子是中性,他们之间构成强大的核力,把核内的质子和中子紧紧地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原子核。

原子核外围环绕着电子,电子质量轻,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引力而紧紧地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形成电子云。

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均具有自旋,这就是原子的结构,称为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质量极大,由于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受到强烈的核力而相互紧紧联结,所以核内的能量也非常大。

当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放射出一定量的能量时,原子核就会发生裂变,产生大量的能量。

原子弹就是利用这种原子结构导致的裂变产生的能量,把原子核裂变反应发生在一个小空间内,形成一个非常强大的能量。

当原子弹爆炸时,原子核裂变反应的能量会被释放出来,形成一次性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具有巨大的威力。

原子弹的基础是原子的结构,它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历史,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原子结构是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紧密结合,原子核由于受到强烈的核力而聚集在一起,当原子核放射出一定量的能量时,原子核会发生裂变,产生大量的能量,这就是原子弹的基础。

原子弹爆炸后的弹坑到底有多大?看看这组图,远超你的想象

原子弹爆炸后的弹坑到底有多大?看看这组图,远超你的想象

原子弹爆炸后的弹坑到底有多大?看看这组图,远超你的想象原子弹(Atomic bomb)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

主要包括裂变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称为原子弹)和聚变武器(亦称为氢弹,分为两级及三级式)。

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强中子放射以杀伤人员(如中子弹)。

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

其中主要利用铀235(厬U)或钚239(厱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dao H,氘)或超重氢(chuan H,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氢弹试验,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政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美国内华达州核试场和巨大的弹坑。

那个时候美国的核试验比较频繁,因此在一不经意期间,就能够看到蘑菇云。

图为拉斯维加斯的一座酒店,而远方的蘑菇云正在腾空而起。

伴随着蘑菇云的升起翩翩起舞。

当时有许多老百姓对核武器更多的不是出于畏惧,而是出于好奇。

蘑菇云升起以后,很多人都停了下来,见证着非凡的一刻。

在拉斯维加斯,牛仔文化比较盛行,而原子弹能够招来游客,因此也成了该地的一个亚文化。

原子弹爆炸散发出极强的光芒。

要看原子弹爆炸吗,来拉斯维加斯。

在拉斯维加斯100千米外的内华达测试场,驻扎有军队。

图为士兵们正在观看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

一枚原子弹爆炸后产生的巨大弹坑,这个坑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飞机上看内华达试验场的弹坑,看来是搞了不少次。

人类竟然造出这么恐怖的武器。

密布的弹坑。

原子弹原理讲解

原子弹原理讲解
10
足以维持链反应正常进行的裂变材料质量叫临 界质量(critical mass) 。 铀-235 的临界质量约为 1 kg,质量超过 1 kg 则发生爆炸。
任何有核反应 堆的国家都不难得 到爆炸级的裂变材 料,原子弹的基本 设计又如此简单, 从而为防止核武器 扩散带来了困难。
11
原子弹
美国原子弹突袭广岛和长崎造成了巨大的毁 伤.在长崎投掷的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状云 团,爆炸产生的气流、烟尘直冲云天,高达 12英 里多.广岛市区 80%的建筑化为灰烬, 6400人0 丧 生,7200人0 受伤,伤亡总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 53%.长崎市60%的建筑物被摧毁,伤亡 8600人0 , 占全市 37%.
原子弹原理
第1节 核裂变
1
核反应
在核物理学中, 原子核在其他粒子 的轰击下产生新原 子核的过程,称为 核反应.
原 子 核
电子
2
研究表明:原子核的质量虽然随着原子序数的 增大而增大,但是二者之间并不成正比关系,其核 子的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有如图的关系:
核子的平均质量是: 原子核的质量 核子数
3
核子平均质量
1L海水中大约有0.03g氘,如果发生聚变,放出的能量相当 于燃烧300L汽油,轻核聚变是能源危机的终结者。
(3)轻核聚变 更安全、清洁
实现核聚变需要高温,一旦出现故障,高温不能维持, 反应就自动终止了。
(4)反应中 放射物质的处理较容易
氘和氚聚就反应中产生的氦是没有放射性的,放射性废物主 要是泄漏的氚以及聚变时高速中子、质子与其他物质反应而生 成的放射性物质,比裂变所生成的废物的数量少,容易处理27。
(2)裂变产物 多种多样
235 92
U
+

原子弹设计

原子弹设计

原子弹设计内容摘要本文将介绍一种新型内爆式原子弹的初步构想及设计,采用与以往不同的起爆方式,增加原子弹的裂变材料的裂变率,从而增加原子弹的爆炸当量。

关键词·新型·原子弹·内爆式·爆炸当量研究目的及主要创新点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原子弹的能量提升。

在这样一个核武器逐步走下舞台的年代,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设计一颗原子弹可能是最好的核物理学习途径。

我在去年完成《新型核聚变反应堆》的初步设想,但由于缺乏知识而暂时放弃验证等工作,所以转向研究原子弹,希望利用这个载体,将核物理的知识系统地学习。

因此,如果就本文而言,研究目的是利用新型结构提高原子弹的爆炸当量,而对本人而言,研究目的是学习核物理知识。

本文的原子弹是一种新型的内爆式结构。

我在前人的设计基础上大幅度改进,最大的变化就是在炸药层下加增铝粉爆炸层(即主要创新点)。

这样做可以使更多的裂变材料发生链式反应,从而达到增加爆炸当量的效果。

1.设计 (4)2.设计图 (25)3.加装推进装置 (38)4.参考文献 (46)5.附录 (47)原子弹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

本文的新型设计提高了爆炸当量,使其具有更大威力。

项目简介(将从项目摘要;该项目的选题是怎样确定的;设计该项目的目的和基本思路;该项目的研究过程;该项目应用了哪些科学方法、科学原理;该项目的主要贡献;他人同类研究的情况调查;进一步完善该项目的设想等8方面介绍该新型原子弹)1.介绍一种新型不同起爆方式的原子弹结构的基本想法和设计。

2.世界能源日益匮乏,但很多高能新能源看起来遥遥无期,原子弹作为人类20世界发明的高能武器,其提高能量的方法或许可以应用在发电等能源问题上。

为了寻求一种提高燃烧、爆炸等反应能量的通法,选题定为提高原子弹爆炸当量的新型结构。

3.目的:确定原子弹提高爆炸当量的方法基本思路:在裂变系统中,通过使裂变材料充分地进行链式裂变,从而达到提高爆炸当量的目的4.通过对以往公开资料的学习和对比,我发现在一颗普通的原子弹中裂变材料的裂变率只有20%,这也就使得它的爆炸效果远低于其具有的能量,所以提高裂变率就是提高它的爆炸。

内爆式原子弹弹芯设计绝密资料

内爆式原子弹弹芯设计绝密资料

内爆式原子弹弹芯设计绝密资料核弹是利用易裂变元素进行链式反应,将亏损的质量以质能方程:E=MC2转化成如冲击波、辐射等形式的能量,在几百万分之一秒内释放出来,从而造成巨大破坏的武器,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一枚核弹的设计过程。

第一章现代最新内爆式原子弹弹芯设计先说原子弹,燃料是铀235或钚239,铀235做的原子弹保存期上亿年,钚-239,半衰期为2.41万年,常被用制核子武器,纯度必须90%以上,被分开保存为多个不会发生裂变的亚临界质量,以避免象TNT一样引爆,不是核爆炸。

原子弹制造:钚239原子弹的爆炸临界质量是5千克左右,为半径2厘米的球。

有了核部件、经过精心计算试验验证的常规化学炸药部件,能可靠地把铀-235压缩到临界体积,还是不够引爆原子弹。

还必须有专门设计的点火中子源装置。

不然的话,铀部件临界后开始链式反应。

为了使核爆炸能量释放达到最大值,应该使链式反应的代数达到要求。

如果在达到的要求的代数之前,核材料由于热膨胀而变为亚临界状态,那么这颗“原子弹”就成了臭弹。

万吨级爆炸能量的99.9%以上是在链式反应的最后7代释放出来的,其时间约为0.07微秒。

点火装置的作用很关键,它在开始时给裂变材料注入足够多的中子,这样就能使随后产生的中子数足够多,不致造成“臭弹”。

要想发生核爆炸,还要有中子源帮忙。

中子源就象一个能引暴核弹的小火源。

中子源——铍、钋弹丸球,它是一个铍制的空心金属球,里面填充钋金属,用金箔片隔开。

钋210是人工核反映堆中合成,能时刻自发产生大量阿尔法粒子。

经计算,在我们的设计中,弹芯材料选为钚239,反射层为铍9,弹芯由几层球状的金属壳构成。

中心部位是一个半径为1cm的中子源(铍/钋弹丸);第二部分为空间3厘米的空间;第三部分为2cm厚的钚239燃料层球碎片(钚239重量为5KG),我们将1cm厚的铍(重量为0.7KG)布置在紧贴着钚239表面;然后第四部分是3cm厚的炸药爆轰驱动机构(炸药爆轰装置质量为5kg);最外层的第五部分是1cm厚的铍(重量为2.1KG)加1cm厚的铀-238金属外壳(重量为2.6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原子弹结构图
利用铀或钚等易裂变重原子核裂变反应瞬时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

又称裂变弹。

威力通常为几百到几万吨梯恩梯当量,有很大的杀伤破坏力。

可单独配置在不同的投射工具中而成为核导弹。

核航空炸弹、核地雷和核炮弹等,或用作氢弹中的初级(或称“扳机”),为点燃轻核引起热核聚变反应提供必需的能量。

(1)基本原理。

铀-235、钚-239这类重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通常会分裂成两个中等质
子,有的损耗在非裂变的核反应中或漏失到裂变系统之外,有的则继续引起重核裂变。

如果每一个核裂变后能引起下一代核裂变的中子数平均多于1个,裂变系统就会形成自持的链式裂变反应,中子总数将时间按指数规律增长。

例如,当引起下一代裂变的中子数其均为2个时,则在不到1微秒之内,就可以使1千克铀或钚内的2.5×1024个原子核发生裂变,并释放出约2万吨梯恩梯当量的核能。

裂变材料的装量必须大于一定的量,称为临界质量,才能使链式裂变反应自持进行下去。

原子弹中要放置相当份量的裂变材料,但不使用时,它们必须处于次临界状态。

使用时,要使处于次临界状态的裂变装料瞬间达到超临界状态,并适时提供若干中子触发链式裂变反应。

超临界状态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达到:一种是“轮法”,又称压拢型,另一种是“内爆法”,又称压紧型;
(2)基本结构。

原子弹主要由引爆控制系统、炸药、反射层、核装料组成的核部件、核点火部件和弹壳等结构部件组成。

引爆控制系统用来适时引爆炸药;炸药是推动、压缩反射层和核部件的能源;反射层由铍或铀-238构成,用来减少中子的漏失;核装料主要是铀-235或钚-239;核点火部件用以提供“点火”中子,以引发链式裂变反应;弹壳用来固定和组合各部件;
(3)爆炸过程。

原子弹中的引爆控制系统在预定时间或条件下发出引爆指令,使炸药起爆,炸药的爆轰产物推动并压缩反射层和核装料,使之达到超临界状态,核点火部件适时提供若干“点火”中子,使核装料内发生链式裂变反应,并猛烈释放能量。

随着能量的积累,温度和压力迅速升高,核装料不断膨胀,密度不断下降,最终又成为次临界状态,链式反应趋于熄灭。

从炸药起爆到核点火前是爆轰、压缩阶段,通常要几十微秒时间;从核点火到链式裂变反应熄灭是裂变放能阶段,只需要十分之几微秒。

原子弹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放出几百至几万吨梯恩梯当量的能量,使整个弹体和周围介质都变成高温高压等离子气团,中心温度可达107开[尔文],压力达1015帕[斯卡]。

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以及各种核反应产生的中子、r射线和裂变碎器,最终形成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因素。

(4)研究和发展。

主要包括:原子弹体积重量的小型化;适应战场使用的多种低威力和威力可调的核装
置;提高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提高核装料的利用效率;最重要的进展则是发展了“助爆型原子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