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合集下载

文化转向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王尔德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两中译本为例

文化转向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王尔德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两中译本为例
施秋蕾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摘 要:翻译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使之从语言层面扩展至文化层面,同时也使翻译
策略的选择变得更为复杂。从文化转向的视角分析余光中与钱之德在翻译王尔德名剧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时的策略选择可知,余译以剧本的舞台表演性为目的,采取了归化策略,将异国文化融入目的语文化中;钱
余光中和钱之德显然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余 译 以 归 化 为 主 ,钱 译 则 以 异 化 为 主 ,这 主 要 是 由 他 们 不同的翻译目的所决定。余光中在译后记《与王尔德 拔 河 记》中 说 :“ 小 说 的 对 话 是 给 人 看 的 ,看 不 懂 可 以 再看一遍。戏剧的对话却是给人听的,听不懂就过去 了 ,没 有 第 二 次 的 机 会 。 我 译 此 书 ,不 但 是 为 中 国 的 读者,也为中国的观众和演员。所以这一次我的翻译 原则是:读者顺眼,观众入耳,演员上口。希望我的译 本是活生生的舞台剧,不是死板板的书斋剧。”[4]127 为 了满足舞台演出的需要,余光中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 略 ,力 求 台 词 语 言 自 然 口 语 化 ,充 分 考 虑 了 观 众 的 文
译不以表演性为目的,采取了异化策略,保留了异域文化特色。译者应在不违背翻译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异化策略,以促进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文化转向;归化;异化;余光中;钱之德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3-0096-05
引言
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重要的转 折,以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勒弗菲尔(André Lefevere)为 代 表 的 文 化 学 派 提 出 了 翻 译 的“ 文 化 转 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自此,翻译 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是被置于一个宏大的文 化语境来考察。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

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汪曾祺《受戒》中民俗文化语言翻译赏析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的汪曾祺,对中国传统文化由衷地热爱,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创作上他追求回归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他则着力强调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

他的小说《受戒》,就体现出以上特点。

原文句子结构并不复杂,基本都是短句,但大量地方性特色语言,民俗词汇,民歌小调及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给翻译增加了不少困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相同的生活环境,经历和人类认知的普遍共性决定了语言间的可译性;然而中西文化间在政治,宗教信仰,价值观,文化传统和风土民情间的巨大差异又造成两种语言间的词汇空缺及两种语言间的可译性限度。

异化与归化则是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才出现的一对新名词。

归化则是将原文中独特的异域文化内容,化归为译入语自身明白流畅的表达,尽量减少译入语读者的陌生感。

然而,在理论上,只讲异化和归化两个极端及其对立是不正确的。

异化归化的辩证统一才是事实和真理,也就是异化和归化都有个适度和分寸。

具体从语言角度看,对中国民俗文化语言的翻译可有以下策略:1.音译;2.音译加注;3.直译;4.直译加注5.意译。

本文将对比赏析汪曾祺《受戒》两个英译本(1.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英对照版,译者不详;2.四川外语学院杨纡凡硕士论文《受戒》翻译报告)中民俗文化语言的翻译策略。

首先,对小说名“受戒”的翻译两个译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外研社版译文采取了意译法,将其译为“the love story of a young monk”;杨将采取偏直译的方法将其译为“ordination”。

“受戒”“bEing prohibited into monkhood”是佛家文化中出家的一种仪式,“ordination”“神职授予”不仅保持了与原文的形式对等还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茶馆》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茶馆》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茶馆》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开始“文化转向”,并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研究,强调译者本身对于翻译的影响。

《茶馆》是我国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之一,并被译者翻译为不同的版本,本文以霍华与英若诚的两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对《茶馆》英文版翻译的影响。

标签:《茶馆》中译本主体性比较研究《茶馆》是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三幕话剧,老舍分别用三幕展现了中国清末、军阀混战以及国民党执政三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以及历史发展中个体命运的沉浮。

老舍出身于北京,熟悉北京的市井生活,《茶馆》也将北京作为创作背景,并在其中融入了强烈的地方色彩。

《茶馆》第一幕是以戊戌变法失败为背景。

王利发经营的裕泰茶馆上午营业,茶馆中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而常四爷却非要在茶馆中痛骂洋人,也痛恨那些讲洋话、吃洋饭的人,因为在谈国事时说“大清国要完”被特务抓进监狱。

在茶馆里,有相面骗人的唐铁嘴,还有说媒的刘麻子,而刘麻子还要将康6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老太监当媳妇。

秦仲义主张实业救国,在茶馆中说要办工厂。

《茶馆》第二幕已是十年后的军阀混战时期,裕泰茶馆生意愈发惨淡,为了避免被淘汰,掌柜王利发积极迎合当时的社会潮流,在茶馆后开设了公,改良了座椅桌子,还贴上了广告画,但茶馆生意依然难以为继。

在第二幕中,常四爷出狱;给人说媒的刘麻子却糊里糊涂地被砍了头;十年前抓常四爷的特务又开始为军阀卖命;康顺子逃出了宫;还有两个逃兵想一起娶一个老婆。

小茶馆里个人命运的走向是整个社会兵荒马乱的一个缩影。

第三幕以抗日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为历史背景,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原来的藤椅被换成了条凳,家具也破破烂烂,但墙上“莫谈国事”的字却写得更大了。

小刘麻子吹嘘着自己的拐骗妇女计划,太监的老婆来找掌柜讨要康顺子,能做满汉全席的厨师只能到监狱蒸窝窝头,评书艺人唱一次连面饼子钱都挣不上。

茶馆其他常客的遭遇也十分凄惨,常四爷生活更加艰苦,希望以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却被抢走了工厂,掌柜王利发的茶馆被霸占,被逼得上吊。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国文学翻译——以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为例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国文学翻译——以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为例

收稿日期:2020-9-31 研究背景在最普遍的意义上,当某一文化的成员发出一条信息供另一个文化的成员理解消化时,跨文化交际便发生了。

翻译是一种特殊且普遍的语言活动(祝一舒,2020),在某种程度上,文学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阐释的形式,通过这种“跨文化阐释式”的翻译,一些文化含量较高的文学作品才能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语境下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的文学发展越来越繁荣。

在我国现代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时期,跨文化交际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展现我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软实力(刘冉冉 等,2020),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万佳琦 等,2020)。

《茶馆》是老舍先生在语言艺术上成就最高的剧作之一,也是让我国的戏剧作品走出国门、登上世界舞台的重要作品之一,对我国的戏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祝一舒,2018)。

目前《茶馆》有两个英译版本,一个是英若诚译本,另一个是霍华译本。

笔者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这两个译本,以期能够激发译文文本的活力(朱昀 等,2020)。

2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茶馆》两个译本戏剧实质上是一种对话的艺术,老舍不仅是一名作家,更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家。

《茶馆》的语言风格突出,人物对话简洁,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使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

本文从文化负载词和句式结构方面进行对比,探究跨文化对于翻译的影响。

2.1. 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又称文化独特词,被打上了某一语言社会的地域和时代烙印,是表示某一种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的词或者词组。

由于文化负载词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只存在于某一种文化中,在另一种文化中是空白的”,因此它们往往成了跨文化交流和翻译的障碍。

《茶馆》中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负载词(章璐 等,2020),而英若诚和霍华二人在处理这类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

英若诚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目的是在国外的舞台上演出,注重追求语言的表现和感染力。

而霍华注重让外国读者了解更多中国文化,语言忠实地道。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老舍茶馆英译文化信息的处理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老舍茶馆英译文化信息的处理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看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处理陆军马春芬内容提要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交流。

文化翻译观要求译语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本文从姓名和习语两方面对《茶馆》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讨如何文化翻译策论的选择,以达到合理有效地保留和传达原语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茶馆》异化归化20世纪是翻译活动纷繁交递,翻译理论精彩纷呈的世纪。

许多翻译理论家越来越意识到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的重要性。

著名翻译理论家Lambert和Robyns认为翻译等同于文化,意即翻译活动就是文化的转换活动,从而在翻译研究领域掀起了一场“文化转向”(Cultural Shift)的变革。

中外有不少学者从文化因素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的角度来讨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从而形成文化翻译观。

“文化传真”是文化翻译观的基本原则。

它要求译语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换言之,就是把原语的文化因素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

无论是姓名的文化翻译,还是习语和宗教的文化翻译都要求译者以原语文化为基础,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准确传达原语的文化,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

老舍的《茶馆》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

戏剧中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人物群像,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霍华和英若诚先后翻译了《茶馆》这部伟大的戏剧。

本文以《茶馆》的这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姓名和习语文化两方面谈谈如何合理有效地保留和传达原语文化。

一、姓名称谓的文化翻译文学作品中离不开人物描写,有人物就离不开姓名称谓,否则就无以标志,无法区别。

姓名称谓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

它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从勒菲维尔“文化转向”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在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往往会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译者需要综合考虑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包括语法结构、词汇意义、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在这个背景下,勒菲维尔(Lefevere)提出了“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翻译理论,该理论强调了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勒菲维尔看来,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层面的转化。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本文将以勒菲维尔的“文化转向”理论为基础,探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并以勒菲维尔的论述为例,分析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于语言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产生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相同的事物可以被赋予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英文中的“tea”对应中文中的“茶”,而在日文中则是“お茶”。

这种语言层面的差异往往源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并选择最贴合目标语言文化环境的表达方式。

否则,翻译结果可能会产生歧义,甚至失去原本的意义。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中国古代诗词时,由于中西方诗歌的形式和韵律有很大区别,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来保持原诗的韵味和意境。

如果译者忽视了文化因素,盲目地进行语言转换,就会导致原著的风格和情感在翻译过程中丧失。

文化因素对于翻译的忠实度产生影响。

勒菲维尔指出,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意义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目标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审美标准。

译者需要在语言准确性和文化贴近度之间寻找平衡,保证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作,又能够被目标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安乐哲作为现代著名汉学 家 , 他翻译儒经的 目的和时代
背景下研究《 论语》 这一 承载 着中 国传统 文化精 神 的典 型文
本, 便具有一定 的时代 前瞻性。 本文拟进行 研究的是上世纪初英 国传教士 、 学家理雅 汉 各 的译本 和现代美 国汉 学家 安乐哲 的译本 。文 化 翻译 理论 在文化层 面对 翻译 所作 的反思 可 以解 释《 语》 论 理雅各 译本
和安乐哲译本之 间的巨大差异 , 《 通过 论语》 理译 本和安译本
的对 比研究对 于文化翻 译理论 的不断 完善和 构建也 具有 积
极意义 。

翻 译 目的
理雅各 翻译 《 论语 》 目的与 他作为 传教 士的 身份 是密 的 切相关 的 , 他在香港居住 约 3 年 (83 83 。始终 以传教 O 14 —17 ) 为首要任务 。传教 士传 教的 目的是为 了证明上 帝存 在 的普
信仰使他们认为上帝 主宰甚至高于理性 和情感 。 士所受 传教 到的信仰熏染 以及其相应 的价值取 向 , 由知识的缜密锻造 经
之后变 得十分虔诚而 坚定 , 也就 是说 , 他们在接 触 中国文化
nt与列夫维尔 (nr Lf e ) e) t Ad e r 两人提 出了当代 西方翻译学 e eve
背景与 理雅各有很大 的差异 。在 现代西方 , 一场翻天覆地 的
变化正在进行 , 学术界 兴起 的各 种思潮 , 各个 方 面对 我们 从 所熟悉 的关 于理论 和方 法 的客 观性 的 主要观 点提 出质 疑。 在新实 用主义 、 后结 构 主义 、 释学 、 马克思 主义 、 诠 新 解构主 义、 女权主义 、 生态哲学 和后 现代 主义等各种旗 帜下 , 自西 来 方传统 的内部 的批评运动正在 兴起 , 过去在东西方交流 的过 程当中有意无意表现 出的文 化中心主义受到巨大的冲击 , 代 之 以一 种全 新的去 文化 中心 主义 视角 。安 乐哲《 论语》 英译 本在这 种理 念指 导下应 运而生 。其 目的在 于尝试 摆脱 对上 帝的信仰 , 以同情和理解的眼光来看 待中国文化 。 “ 我们总是预设了 自己文化 经验 中的所 熟悉 的东西 , 而 忽略了其他一些重 要材 料 , 恰正是 它们 , 恰 展示 了作为 文化 之源的具有可比性 的行为 。 只有 当我们 注意到积淀 与中国人 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中的那些非 同寻常 的理念时 , 我们才能

浅析阿瑟183;韦利的《论语》英译本

浅析阿瑟183;韦利的《论语》英译本

青春岁月一、引言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阿瑟韦利是英国著名的汉学家,一生撰著丰富且多与中国韦译:Master K’ung said,the gentleman has nine cares. In 文化有关。

《不列颠百科全书》如此评价韦利:“他是20世纪前seeing he is careful to see clearly,in hearing he is careful to hear 半个世纪中的最杰出的东方学家,也是将东方文种译为英文的最distinctly,in his looks he is careful to be kindly,in his manner to be 杰出翻译家。

他是诗人和诗歌的创新者。

其译作使中国文学易于respectful,in his words to be loyal,in his work to be diligent. When in 为西方读者接受。

”本文由奈达的翻译过程分析理论来浅析韦译doubt he is careful to ask for information;when angry he has a care for 本的缺失以解读他对儒家经典的理解。

在译本前言中可见韦译the consequences,and when he sees a chance of gain,he thinks 《论语》的目的:要译出自己的独特版本以让欧洲读者了解这本carefully whether the pursuit of it would be consonant with the Right.儒家经典的本意和内涵。

因此其英译本带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对孔上文讲君子的九种生活规则,句式整齐气势充沛,译文巧用子思想的思考。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认知不同,文学表达方式和语平行结构,三句一排比,连贯有序,第二行排比句主谓一致省主言文字的差异,他对《论语》中孔子思想的理解很难达到完整全语,符合英语习惯,此句处理灵活值得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拟进行研究的是上世纪初英国传教士、汉学家理雅 各的译本和现代美国汉学家安乐哲的译本。文化翻译理论 在文化层面对翻译所作的反思可以解释《论语》理雅各译本 和安乐哲译本之间的巨大差异,通过《论语》理译本和安译本 的对比研究对于文化翻译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构建也具有积 极意义。
一 翻译目的
理雅各翻译《论语》的目的与他作为传教士的身份是密 切相关的,他在 香 港 居 住 约 E" 年(%&*E$%&(E),始 终 以 传 教为首要任务。传教士传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 普遍性,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在中国耶稣取代孔子,同时使 英语国家的人们能够了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他意识 到儒经是了解中国的钥匙,便决定系统翻译四书五经等儒家 经典,帮助传教士了解传教对象及其文化,来推进传教工作。
三 译文风格
理译本最显著的特色是贴近原文的句式和语序。以较 小的字、词、短语为翻译单位,在相当程度上再现了《论语》的 风格。如: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也。[E] F9+G0(2+,(0-B,“H)*+,-.,/+1,01B3+21.207A03(6-,; 2).)(,29+,+906+8++1,070(!I)229+,+1+6+,90(8++10/+01
第F期
刘永利,舒奇志: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0)1)""(2’$3&"%4)5)"56)’%73"(.8&’!"(%’+(")$,“8&’
“君 子”:“()*+,-.,/01”、“*,.*,-+23”、“*+,4+526-,2)+”、 “6-,2).)(/01”
“礼”:“,-2)07”“、*,.*,-+23”“、/.,07(” “仁 ”:“8+1+6.7+15+”、“9)/01-23”、“6-,2).)(”、“+:5+7; 7+15+”
第(卷第!期 !"")年*月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1,230/4-05/678.96:;(<,=601<=68/=8>?6:6,/)
@,1A(3,A! BC.A!"")
!!!!!!!!!!!!!!!!!!!!!!!!!!!!!!!!!!!!!!!!!!!!!!!!!!!!!!!!!!!!!!!
分析以上术语的翻译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安、郝两位所采 用的所谓“点(4.5)()域(4-+7B)”语言,以代替以往翻译典籍时 的“实体(()8(2015+)”语 言。[&]安 乐 哲 认 为,先 前 人 们 用 来 翻 译中国古代经典的是实体语言,这种语言适合于描述和解释 由分离性、客观性和永恒性规定的世界。而在他们看来,古 代中国人所 经 验 的 世 界 是 由 连 续 性、过 程 和 流 变 规 定 的 世 界,因此他们认为有必要在英语世界中寻找一种能够恰当地 表达古代中国人所经验的世界。这就是他们在过程哲学和 美国实用主义那里找到的过程语言,或更确切地说,“点域” 语言。安认为“,点域”语言假定我们所经验的世界是一个过 程和事件“域”,其中没有任何永恒的成分,而只有各种不断 移动的点,这些点各自从其有限的视野对整个“域”加以“聚 焦”。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刘永利(%’&%$)女,湖南常德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湘潭大学副教授。
万方数据
%$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
性。
二 概念翻译
概念是进入一个思想系统的唯一通道,而概念翻译则是 译者对译本的诠释向度和程度的重要标志。基本概念词的 翻译是儒学经典英译的一个重要内容,译者既要体现原意, 又要注意术语翻译前后的一致性以保证概念意义的贯穿和 统一。通过理、安氏术语翻译的对比分析便可以看出他们对 孔子思想的接洽程度。
理雅各作为传教士翻译《论语》首先是因为他对中国文 化持赞赏的态度,但他的思想背景决定了他翻译时持根深 蒂固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态度。[%]基督教是西方人之宗教与 道德生活赖以运行和展开的信念纽带,传教士对上帝的坚定
信仰使他们认为上帝主宰甚至高于理性和情感,传教士所受 到的信仰熏染以及其相应的价值取向,经由知识的缜密锻造 之后变得十分虔诚而坚定,也就是说,他们在接触中国文化 与文明之前,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思维方式和情感归依等 早已定型。[!]所以他们与中国人的交往对中国典籍的理解, 天然的包含了文化交会、碰撞和冲突的因素。传教士的神学 思想和其引入的希腊哲学思想是他们基本的知识架构和诠 释儒家经典时的基本立场。[E]
$)44)9,5%7)(3)%&%&’9-,#%’#"#9’.:4,3&’#%&’)+’5$’+(&"*’ "#7%+-,;5’(-!’"44")+(,%&’7-,#<%"2’%&’%-)5-4%&’!,"#$ )4,3&’#%&’7-,#<&"*’3)#’"#$4--$,%&’7(’%%&’!;’4-+’ %&’)+’5$’+(,)(8=:>%-;’9-#()$’+’$4)5)"56)’%7?”
不可否认的 是,理 雅 各 译 文 的 风 格 与 原 作 有 很 大 的 差 异《,论 语》以 简 约 生 动 为 特 色,而 理 译 本 却 显 得 呆 板 冗 长,[?@]这与古代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有关系,而且语义 翻译的一大缺点就是笨拙晦涩,非原语读者理解起来非常费 力。
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导致了纽马克在其语义翻译理论中 提出的“过译”倾向。[<]核心概念的意义在《论语》中的贯穿统 一在译本中就无法得到体现。一方面是由儒家学说自身的 张力以及中文词义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另一方面因为理雅各 生活在文风呆板停滞的维多利亚时代,在非常重视文字的确 定性的同时却忽视了文字背后的哲学阐释和文化传递。他 的助手王韬也受到了清代实学学风的影响,专注于文字训诂 而忽视意义的诠释,对概念的诠释未做到入理。作为传教士 的身份使他在翻译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传教士的任务=试图 在中国使耶稣取代孔夫子,所以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他会时时 将这一理念融入译本之中,指导他的翻译工作。在他的译本 中使用了大 量 的 西 方 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来 表 达 中 国 哲 学 中 的 核 心 概 念。 如“天”这一概念,理雅各译为“>+06+1”,便为“天”强加了若 干中国文化没有的、源自耶稣=基督传统的意象,在很多语 境中,单独使用的“天”字实际上是在指代“天地”———它暗示 “天”并不是独立于世的。《圣经》中的上帝常常转喻为创世 之“>+06+1”,而中文文言文中的“天”即是世界。若将二者简 单地等同,将会使译入语读者错误理解原文本所承载的文化 内涵。
[关键词] 文化翻译;《论语》英译本; 理雅各; 安乐哲 [中图分类号] DE%#A’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E$"(##(!""#)"!$""&’$"E
自上个世纪&"年代末期到今天,翻译学研究呈现的是 一种多元的和融合的视野。翻译理论家巴斯涅(<-90/F099G /8::)与列夫维尔(B/?.8H82878.8)两人提出了当代西方翻译 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即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译学研究必须在 深入文本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研究文本的外部现实,即文本的 “文化语域”。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同时受制于内外 两种语域使得译学研究从文本向文化转向,因此,在这一大 背景下研究《论语》这一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典型文 本,便具有一定的时代前瞻性。
学”的看法在西方学者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为了纠正这一错 误的观点,安乐哲等汉学家做出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对《论 语》中反映中国哲学核心词汇的生硬直译和形而上学予以了 大力地抨击和改进,对翻译中出现的文化简化论进行了批驳 和修正。
在秉承着一 种 哲 学 的 思 维 来 翻 译 和 诠 释 儒 家 经 典《 论 语》的时候,安乐哲对《论语》中的术语有着自己新的体悟和 见解。如在 翻 译“ 知 ”时,以 前 的 译 法 有“2.@1.A”,“2.)1; B+,(201B”。但要考虑 到 儒 家 语 境,安 乐 哲 提 出 最 好 要 在“ 实 现”(/0@-1C,+07)的 意 义 上 将 之 译 为“2.,+07-D+”。 须 知 中 国 古代文献中“知”与“智”的使用是可以互换的,它们没有像英 语中的“@1.A7+BC+087+”(有知识)和“A-(+”(有智慧)所表明的 那种明确的区分。把“天”译为“>+06+1”时,无论“>”是否大 写,它都让西方学者联想到超越宇宙的造物主,以及精神、原 罪和来世等观念。因而他的处理方法是用汉语拼音(2-01)来 表示“天”。
“我们总是预设了自己文化经验中的所熟悉的东西,而 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材料,恰恰正是它们,展示了作为文化 之源的具有可比性的行为,只有当我们注意到积淀与中国人 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中的那些非同寻常的理念时,我们才能 抵御文化简化论的大举进攻。”[*]这便是安乐哲翻译《论语》 时所持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奠定了西方和中国文化传统 之间的相互影响、彼此丰富的基础,使得跨文化交流和互动 得以很好的 进 行,从 而 不 会 导 致 文 化 霸 权 主 义 和 文 化 同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