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_李莹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病 发 病 机 制 的 研 究 进 展
李 秀丽 王 蒙 ,
(. 1赤峰 学 院 ・ 医学 院 , 内蒙 古 赤峰 040 ; 2 上 海 医药高 等专 科学 校 , 200 . 上海 2 11 ) 0 38
摘 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A L ) 目 N FD 是 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肝病之一,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均复杂, 胰岛素抵抗( ) I 、 R
或 “ 重 打 击 ” 论 认 为 ,R 导 致 肝 脏 的 脂 肪 沉 积 , 为 死 ) 刺激 肝星状 细胞 ( 维 化 ) 上调 转 化生 长 因子 (rnf — 多 理 I 成 、 纤 和 t sr a o N F D发病 中的 首 次 打 击 ; 在 此 基 础 上 发 生 的 氧 化 应 激 和 脂 mi rwhfc r G AL 而 n go t t F—B) 这些 物 质又 可改 变线粒 体 D A, g aoT , N 也
中图分 类号 : 5 5 R 7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80 0 ( 0 0 l .6 7( 10 -8 5 2 1 ) 02 4 _1 )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病 ( o — a ooi f t le i ae 当 T nn l hl ay i rds s, c c t v e G的形成超过其输 出以及 V D L L的合成 障碍 时 , 就会影响 T G N F D 是 一 种 无 过 量 饮 酒 史 肝 实 质 细 胞 脂 肪 性 变 和 脂 肪 贮 积 转运 出肝 ,G便蓄积在肝 内’ , AL) T 形成脂肪肝 。脂肪储存过多的肝 为特 征 的 临床 病 理 综 合 症 。病 程 包 括 单 纯 性 脂 肪 肝 、 肪 性 肝 炎 脏 , 脂 血脂代谢紊乱导致细胞膜结构 、 功能异常 , 细胞 表面胰 岛素 肝 从而 使肝 细胞 对胰 岛素 的敏感 和脂 肪 性 肝 纤 维 化 , 后 可 能 演 变 成 肝 硬 化 和 肝 癌 。 随着 社 会 经 受体 数 目减少且 出现受体 缺 陷 , 最
非乙醇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胰 岛素层面共 同探讨传统 中药经典方剂治疗 N F A L的机制 应当具有 良好的前景 。
【 关键 词】 非乙醇性脂 肪肝 ; 发病机制 ; 胰岛素 ; 线粒体 ; 细胞色 素 P5 - 1 40 E 2 【 中图分类号 】 R555 年 4月
首 都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J u a fC ptlMe ia iest o r l o a i dc lUnv ri n a y
Ap .2 0 r 07 V0. 8 No 2 12 .
第 2 第 2期 8卷
at c e l ih i cd n e o t h d t t e h g n i e c fNAF . a o l L t o g l c a im fn n l o oi at ie s r ma n n e emi e s n e tg t r l u h t e me h ns o o a c h l ft l r i e i s u d tr n d mo ti v sia os l l c y v a c p l e o d ht te r .1 I r c e h s f c s d 0 l s a c d a c s o n ui ssa c i t h n r d su c in. c e tt t e s n . i l o y 1 s at l a o u e n te r e r h a v n e f is n r itn e n i o l c l i i l e l e c o odi l a yfn t o
【 B 1 t C N n chl t vr N F )w stem nf t i fh tbl n rm .MO n o pr nehs en A s 1A T】 oa ooi ft l e( A L a l ai s t no eme oi s do e l cay i l e ao t a cy r a dm r i ot c a e e e m a b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NAFLD 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
一、发病机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时,胰岛素不能有效地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导致血糖升高。
为了维持血糖平衡,肝脏会增加葡萄糖的合成和脂肪的生成,从而导致脂肪在肝脏内堆积。
2、脂质代谢紊乱脂质代谢紊乱也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脂质水平升高,或者脂蛋白的合成、转运和代谢异常,都可能使脂质在肝脏中蓄积。
3、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肝脏内脂肪堆积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和自由基,引发氧化应激反应。
同时,脂肪细胞还会分泌一些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导致肝脏发生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
4、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某些基因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脂质代谢、胰岛素信号通路等,增加个体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风险。
5、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与肝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内毒素释放增加,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激活肝脏的免疫炎症反应,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1、病史和临床表现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体重变化、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
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部分可能会出现乏力、右上腹不适、肝区隐痛等。
2、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是常用的方法,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新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新进展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肥胖率的上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
NAFLD是一种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的疾病,其特征是肝脏中脂肪的异常积聚,而无明显的酒精滥用史。
近年来,关于NAFLD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从病因、诊断到治疗,都有新的突破。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NAFLD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饮食、肠道菌群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脂肪在肝脏中的异常积聚,从而引发NAFLD。
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些基因变异与NAFLD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这为进一步探索NAFL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其次,NAFLD的早期诊断成为研究的热点。
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肝脏组织活检,但这种方法有创伤性和不便利的缺点。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影像学技术,如超声、磁共振成像等,结合临床指标,如肝功能、血清脂肪酸、肝纤维化指标等,提出了一系列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这些方法能够准确评估NAFLD的程度和肝脏纤维化程度,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此外,针对NAFLD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完善。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控制、减肥和增加体力活动。
然而,对于一些严重的NAFLD患者,这些方法的效果有限。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近年来,一些药物如肠道菌群调节剂、抗氧化剂、抗炎药物等被用于NAFLD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此外,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也在研究中。
然而,尽管在NAFLD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目前对于NAFLD的病因尚不清楚,这限制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其次,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最后,新的治疗方法仍处于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评估。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与 患者 在 患 N A F L D或 N A S H 的基 础 上 发 展 为 肝 纤 维
化 晚期 的 比例 是 相 当的 。 有 数 据证 实 了N A F L D的异质
性, 将 患者 分 为快速 或慢 性进 展者 。 尽 管 慢 性 进 展 者 可 能发展为 N A F L D, 但 并 没有 发 展 为肝 纤 维 化 或其 他 必
综 述
【 关 键 词 】 非 酒精 性 脂 肪 肝 ; 代 谢 综合 征 ; 肝 细胞 癌 ; 纤维化 ;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9 — 5 5 1 9 . 2 0 1 7 . 1 5 . 0 1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指 标—— 纤 维 化 和肝 硬 化 的进 行 性 进展 等 并 发 症[ 4 1 。 这
病 率 迅速 上升 。 N A F L D包 括一 系 列肝 脏疾 病 , 其 主要 特
征是 肝 脏 三 酰 甘 油 ( T G) 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量 蓄 积 , 在不 存 在 炎 症 和
方 面 的研 究 专注 于 3个 主 要 目标 : ( 1 ) 定 义疾 病 诊 断 和 致 疾病 的分 子变 化 。
着存 在 小 叶 炎 症 和 肝 细 胞 损 伤 的 迹 象 . 可 发 展 为 慢 性N A F L D。 人 们 对 这 种 疾 病 的 自然 史 仍 了 解 较 少 , N AF L D患者 易 罹患肝 脏 相关 并 发症 , 例 如纤 维 化 、 肝 硬
化、 肝细胞癌 ( HC C) 和肝 外 疾 病 『 如心血管疾病 ( C V D)
文章 编 号 :1 0 0 9 — 5 51 9( 2 0 1 7 ) 1 5 — 2 2 8 4 — 0 5
内脏脂肪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内脏脂肪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大量酒精摄入和其他明确肝损伤因素所导致的肝细胞脂质过度沉积的肝脏疾病,其组织学分型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SH甚至会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严重的肝脏疾病,全球约1/3的人口患有NAFLD。
由于NAFLD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代谢功能障碍密切相关,2020年亚太肝病研究学会提出将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但该命名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
2023年6月欧洲肝脏研究学会、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和拉丁美洲肝脏研究学会将NAFLD再次更名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该命名强调了NAFLD患者发生肝脂肪变性且至少具有一种特定心脏代谢危险因素。
NAFLD会增加多种肝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慢性肾病和肝外恶性肿瘤。
腹部脂肪组织(SAT)主要由内脏脂肪组织(VAT)构成,与SAT相比,VAT的增多易诱发NAFLD等代谢性疾病,现对内脏脂肪在NAFLD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NAFLD的发病机制NAFLD的发生涉及多因素和多步骤的代谢异常机制。
经典"双重打击学说"认为,在肝细胞中脂质过度积累基础上,触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第二重打击,导致NASH和肝纤维化形成。
近年提出的"多重打击学说"进一步解释了NAFLD的发生和发展是胰岛素抵抗、脂肪因子失衡、饮食因素、肠道微生物群、脂肪组织等多种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脂肪组织功能障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脂肪组织中的VAT是一个高度代谢的异位脂肪库,能够早期反映NAFLD的发生,这与脂肪组织的抗脂解功能受损,游离脂肪酸(FFA)从内脏脂肪进入肝脏,从而导致肝脏脂肪变性有关。
内脏脂肪的异常沉积会导致内脏脂肪型肥胖,诱导内脏脂肪的炎症反应和功能障碍,与NAFLD的发展密切相关。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部分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部分研究进展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k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一类消化内科常见的进展缓慢的,以无过量饮酒史,多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和脂肪蓄积为特征的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临床病理综合征。
其疾病谱随着病理进展而表现不一,临床分为S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SH相关的肝硬化;可能逐步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近年来,其发病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危害到人们的生活健康,因此对NAFLD的防治日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年的文献报道,就NAFLD部分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一、胰岛素抵抗(IR)与NAFLD所谓胰岛素抵抗(IR)是肝、外周脂肪以及肌肉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生物反应低于正常水平。
大量证据表明胰岛素抵抗(IR)及随之相应的高胰岛素血症在导致肝内脂质蓄积甚至发展为脂肪肝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2]。
IR形成对肝脏细胞的第一次打击主要是通过加强周围组织脂肪分解和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抵抗状态下,可减弱和破坏胰岛素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并且使血清游离脂肪酸增多,导致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脂蛋白酯酶活性下降,乳糜微粒、VLDL、LDL及TG水平增加,促使肝细胞脂肪沉积和变性,增加脂质溶解,提高循环中FFA浓度,促进肝脏对血FFA的摄取和肝细胞内甘油三酯合成,减少甘油三酯从肝细胞内排出,并抑制线粒体的脂肪酸氧化,损伤线粒体DNA,线粒体损伤亦可进一步增加脂质过氧化的产生,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各种原因如肥胖、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等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游离脂肪酸增加,肝脏脂肪代谢障碍,从而使肝细胞内合成甘油三酯增加而输出减少,肝细胞内脂肪异位沉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完成了第一次打击,并使肝脏易受第二次打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进展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肝脂肪变性与肝损伤和炎症共存的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是“二次打击”学说。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经过对文献整理,结合其发病机理,总结出本病多以“瘀血湿热内阻”型为主,并以“祛湿降浊,益肝健脾”为原则,创立了参泽舒肝胶囊,为临床上治疗瘀血湿热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提供了中医药治疗的新方法。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参泽舒肝胶囊(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1、概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乙醇,肝炎病毒,药物等其他明确的肝损伤因素外,以弥漫性肝脏脂质蓄积,伴或不伴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肝细胞癌等。
2、病因病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总结前言性研究报道将其整理如下。
2.1“二次打击”学说 [1]第一次打击:由于胰岛素抵抗(IR)、肥胖等,其中胰岛素抵抗是引起脂肪肝的关键致病因子,使脂肪酸和三酰甘油在肝脏中蓄积、排出障碍,引起单纯性脂肪肝的发生,使肝细胞变得容易受各种损伤;第二次打击:在肝脏脂肪贮积的基础之上,引起慢性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导致氧化代谢产物增多,肝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异常,释放促炎因子导致脂肪变性的肝细胞产生炎症、坏死甚至发生纤维化,加速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2.2脂肪细胞因子瘦素:肥胖个体痩素受体敏感性下降,脂肪一胰岛素轴反馈机制遭到破坏,从而导致IR,并引起脂肪肝及脂肪性肝炎。
脂联素:具有抗炎、抗纤维化、胰岛素增敏、促进脂肪酸的氧化、抗肝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效应[2],肥胖患者血清中脂联素的含量下降,使患者更易向NAFLD 发展。
抵抗素:可增加内源性葡萄糖的生成,影响胰岛素的作用,从而发生IR,NASH患者抵抗素水平升高,且抵抗素水平高低与NASH 的严重程度呈正性相关[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与讲座·文章编号 1007-9564(2009)10-1648-03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200032 上海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李 莹 顾长好* 张 玮关键词 脂肪肝,非酒精性;发病机制 脂肪肝是一种由多种诱因引起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四个病理过程。
根据有无过量饮酒史,将其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 A F LD )。
而N A FL D 目前是西方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0%[1]。
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肥胖人口的增加,NA F LD 也呈上升趋势。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部分N A F LD 并不是一种良性的、静止的病变,它可继续进展为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甚至肝癌[2]。
因此对N A FL D 的防治日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就NA F LD 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N AF LD 的主要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的许多理论都停留在假说的阶段。
占主流地位的“二次打击假说”最早是由Day [3]在1998年提出:该学说认为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肝脏脂肪沉积成为NA F LD 发病过程中的一次打击;而在肝脏脂肪沉积基础上所发生的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则形成二次打击最终导致N AF L D 的发生。
在这一过程中可能I R 不仅参与首次打击还参与了二次打击。
目前对NA F LD 机制的研究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胰岛素抵抗N AF LD 通常与体重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有关,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
N AF LD 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是并存的[4]。
胰岛素抵抗与肝脏脂肪堆积有关,I R 可减弱胰岛素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使脂肪组织分解释放游离脂肪酸增多,脂肪酸可直接经门静脉排至肝脏,在肝细胞内堆积,增多的脂肪酸又可通过抑制胰岛素的信号转导和减少胰岛素的清除,加重IR [5]。
而在非肥胖糖耐量减低(IG T )者中,伴有NA F LD 比不伴有的患者有更明显的胰岛素抵抗[6]。
胡中伟等[7]对82例经肝穿活检诊断为NA F LD 的患者检测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血脂,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BM I ,同时选择20例肝穿活检正常者为对照,结果表明N AF L D 病变程度与血清瘦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
Adams 等[8]在一项11年的随访研究中,以1994—1995年的Busselton 健康调查为基础,2005年对358受试者其中109例为N A FL D 患者进行肝脏并发症、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检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N A F LD 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T )升高是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相似的Rique lme 等[9]对832名智利的西班牙人进行大规模的人口研究,多元分析中的变量肥胖症、胰岛素抵抗、升高的A LT 和高敏C 反应蛋白(hs -CRP )与N A F LD 呈现独立的相关性,并且hs -CRP 对N AF LD 比A L T 更加敏感。
而在分子水平上,如Piro 等[10]测量了N A F LD 患者和正常肝脏组织有关胰岛素信号系统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多种成分,提出是丝氨酸或苏氨酸蛋白激酶(A kt )在其中起关键的作用,胰岛素抵抗可能导致肝脏衰竭。
2 脂质代谢紊乱N A F LD 与机体代谢紊乱密切相关[11],特别是血中高甘油三脂和游离脂肪酸以及导致的内脏肥胖患者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5~6倍[12]。
其可能作用机制如下[13]:①肝细胞内非脂化游离脂肪酸(FF A s )增多,肝内三酰甘油(T G )合成原料增加。
一方面,IR 增强外周脂组织的T G 降解,同时抑制F FA s 的酯化作用,因此外周循环中的F FA s 水平增高,肝脏摄取的FF As 相应增多;另一方面,高胰岛素血症的作用增加肝细胞内经“从头合成”途径合成FF As ,并抑制其β氧化,肝细胞内FFA s 因而蓄积增多,肝内脂质合成亦加强。
②高胰岛素血症上调相关脂肪酶的表达。
FF A s 及其代谢产物是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α(PP A R -α)的配体,这一转录因子调节很多酶的编码基因,这些酶涉及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微粒体的脂肪酸氧化。
③极低密度脂蛋白(V L DL )输出减少。
以上因素均可破坏脂肪组织、脂肪细胞与肝细胞之间脂肪代谢的动力循环平衡,引起脂肪肝。
3 氧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害促氧化物增多和抗氧化物减少的氧应激,可导致来自分子氧的游离基或反应性氧(RO S )产生增加,ROS 与多价不饱和脂肪酸起脂质过氧化反应,生成过氧化脂质,其中线粒体是肝脏ROS 形成的主要部位。
有实验研究表明肝细胞色素C 氧化酶活性下降以及线粒体编码呼吸链相关的细胞色素C 氧化酶CO X Ⅰ基因和蛋白质降低,与脂肪肝引起的肝脏损害密切相关[14]。
脂肪酸氧化产生肝毒性的RO S ,从而加速氧化应激过程,推动了脂肪肝向肝炎及肝纤维化发展的进程。
但是目前也有一些临床实验表明抗氧化剂的治疗是无效的,如Chen 等[15]通过一项针对109名糖尿病患者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认为服用大剂量的V itamin C (800mg /d )对改善2型糖尿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胰岛素抵抗均无效。
·1648·Chin ese Journal of Coal Indus try M edicine Oct .2009,Vol .12,No .10*上海中医药大学4 细胞因子N AF LD的发生伴有一系列调节因子表达的变化,如瘦素、T N F-α、细胞性内毒素等细胞因子均可加速导致脂肪肝患者肝脏的炎症及纤维化进程[16]。
Ruiz等[17]对40例经肝活检确诊为N A FL D的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脂多糖结合蛋白(L BP)水平与肝T N F-a基因表达,结果表明在N A F LD 患者中T N F-αmRN A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而且和L BP水平的增高存在相关性。
T okushig e等[18]分析了102例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组,测定T NF受体-2,T NF-α启动子区的-1031,-863,-857,-308和-238位点以及T N F-β的限制性内切酶Nco1多态性识别位点。
在多变量分析中,T N F-α启动子基因多态性证明是区分N A F LD 与单纯脂肪病变的重要独立因素。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可能与N AF L D的进展有关。
在N A F LD大鼠肝组织中高表达环氧合酶2(COX-2)mRN 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 M P -2)mRN A,说明可能参与了N A F LD的形成、发展过程[19]。
NA F LD随着纤维化进程M M P-1.3m RNA表达由强到弱,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 IM P-1)m RN A表达逐渐增强,提示其可能参与N A FL D纤维化的机制[20]。
5 环境及遗传因素有很多因素与脂肪肝及其并发脂肪性肝炎、肝硬化有关,如饮食、锻炼情况、肠道菌群紊乱、内外毒素等可能在NA F LD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21]。
Sreekuma r等[22]的研究表明,在肝硬化阶段的N A F LD有16种基因异于常人,在维持线粒体的功能方面非常重要的基因如超氧化物歧化酶、乙醛还原酶、CO A等表达不足,而过度表达的基因如C3等可能与胰岛素敏感度受损有关。
郭艳梅等[23]测定并对照分析细胞色素P4502E1基因多态性,结果N AF LD与正常组和非脂肪肝组相比明显升高,但与酒精性肝病无明显差别,而在N AF L D中肝炎和肝硬化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认为N AF L D与CY P2E1酶基因多态性有关。
这方面的研究正在深入,如A PO E3的基因型也被认为在N A F LD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24]。
目前N A FL D和胰岛素抵抗、肥胖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越来越得到肯定,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因此目前的治疗仍主要在于基础治疗如改善生活方式等方面,以期解除代谢综合征的状态。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N A FL D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发病机制存在多因素性和复杂性,所以还需进一步细致研究,以指导临床诊疗。
6 参考文献 [1] Brow ning JD,Szcz epaniak LS,Dobbins R,et al.Prevalence ofh epatic steatos is in an urban popu lation in th e United States:im pact of ethnicity[J].H epatology,2004(40):1387-1395 [2] M archesini G,Bugianesi E,Forlani G,et al.Nonalcoh olic fattyliver,steatohepatitis,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J].H epa-tology,2003,(37):917-923 [3] Day CP,J ames OF.S teatohepatitis:a tale of tw o“hits”[J].Gastroenterology,1998,114(4):842-845 [4] 王倩,管小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胰岛素抵抗[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6):149-151 [5] Neuschw ander-Tetri BA.Non 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andthe m etab olic pyndrome[J].Am J M ed Sci,2005,(330):326-335 [6] 路影,宋晓漪,杨华章,等.非肥胖糖耐量减低患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6,14(5):329-330 [7] 胡中伟,郭家伟,邓西龙,等.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抵抗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26(6):853-855 [8] Adams LA,W aters O R,Knuiman M W,et al.NAFLD as arisk factor fo r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and the metabolicsyndrome:an eleven-year follow-up study[J].Am J Gas-troenterol,2009,104(4):861-867 [9] Riquelme A,Arrese M,S oza A,et al.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its association w ith obesity,insu lin resis tanceand increased seru m levels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H ispanics[J].Liver Int,2009,29(1):82-88[10] Piro S,Spadaro L,Ru ssello M,et al.M olecu lar determinantsof insu l in res istan ce,cell apoptosis and lipid accu mulation inn 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J].Nu tr M etab Cardiovas cDis,2008,18(8):545-552[11] 黄健,李瑜元.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J].广东医学,2005,26(2):203-205[12] Weisberg SP,M cCann D,Desai M,et al.Obesity is as sociatedw ith m acrophage accumulation in adipose tissue[J].J Clin In-ves t,2003,(112):1796-1808[13] Kotzka J,Mǜller-W ieland D.Sterol regulatory elemen tbind-ing protein(SREBP)-1:gene regulatory target fo r insulinresistance[J].Expert Opin Ther T argets,2004,8(2):141-149[14] 史洪涛,李陶,陈东风,等.肝细胞色素氧化酶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形成中的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2):160-162[15] Chen H,Karne RJ,Hall G,et al.High-dose oral vitamin Cpartially replenishes vitamin C levels in patients w ith Type2diabetes and low vitamin C levels but does not imp rove endo-thel ial dysfunction or insu lin resistance[J].Am J Phy s iolH eart Circ Phy siol,2006,290:137-145[16] Adams LA,Angu lo P,Lindor K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J].C an M ed As soc J,2005,175(7):734-735[17] Ruiz AG,Casafon t F,C res po J,et al.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 rotein plasma levels and liver TNF-alpha gene ex-pression in ob ese patients:evidence for the potential role ofendotoxin in the path ogenesis of n 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J].Obes Surg,2007,17(10):1374-1380[18] T okushige K,Takaku ra M,T suchiya-M atsu shita N,et al.Influence of TNF gene polymorphisms in Japan ese patientsw ith NASH and simple steatosis[J].J H epatol,2007,46(6):1104-1110[19] 刘晓珺,沈滨,杜雅菊,等.环氧合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中的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9):947-952[20] 张洁,陈晓宇,彭延申,等.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组织M M P-13及T IM P-1表达变化与肝纤维化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4):512-515[21] Du vnjak M,Lerotiíc I,Bar&iíc N,et al.Pathogenesis andmanagement issues f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W orld J Gastroen terol,2007,13(34):4539-4550·1649·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年10月第12卷第10期[22] S reekumar R ,Rosad o B ,Rasmu ssen D ,et al .Hepaticgene ex -p ression in his tologically progressive nonalcoholic steatohepa -titis [J ].Hepatology ,2003,38(1):244-251[23] 郭艳梅,王沁,祁志.细胞色素P 4502E 1酶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16):1825-1829[24] S az ci A ,Akpin ar G ,Aygun C ,et al .Association of apol ipopro -tein E polymo rp hisms in patients w ith non -alcoh ol ic steato -hepatitis [J ].Dig Dis S ci ,2008,53(12):3218-3224[2009—09—20收稿]文章编号 1007-9564(2009)10-1650-01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1例255400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孙润明 曹永亮 王丽霞 边雯雯关键词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1 病历报告患者,女,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