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合集下载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见 的肝损 伤形 式。最新流行病调查发现 , A L D在全世界范 围
观察 发现 , 长期 饮酒 后滑 面 内质 网 出现增 生 ; 且C Y P 2 E 1在
内依然成 为严 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 , 并呈逐年 上 升趋 势… 。随着 我 国饮食 结构 和 生活 方式 的改 变 , A L D患 病率也不 断增 高 , 对我 国人 民身体健 康和社会发展构成 了严
通 过 单 纯 扩 散 吸收 。仅 有 2 % ~1 0 %通过肺 脏和 肾脏排 出 ,
中国图书分类号 : R - 0 5 ; R 5 7 5 . 0 2 摘要 :随着酒精 性肝病( A L D) 发病率 逐年增长 , 对人类 健康
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 胁 , 因此 , 在 全 世 界 范 围 内 受 到 普 遍
D H代谢为乙酸 。
2 氧 化 应 激 损 伤
2 . 1 酒精导致 R OS增 加 乙 醇 代 谢 过 程 中产 生 氧 化 因, 如乙醇代谢增加 N A D H水平 ,
程研究 、 流行现状和其它影响 因素 , 对A L D发病机 制作一综


1 6 0・
中国药理学通报
C h i n e s e 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 B u l l e t i n 2 0 1 4 F e b ; 3 0 ( 2 ) : 1 6 0~3
网络 出版 时 间 : 2 0 1 4—1—1 7 1 6 : 2 2 网络 出版 地 址 : h t t p : / / w w w . c n k i . n e t / k c m s / d e t a i 1 / 3 4 . 1 0 8 6 . R . 2 0 1 4 0 1 1 7 . 1 6 2 2 . 0 0 4 . h t m l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摘要】目的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是因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这3种形式可单独或混合存在。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已成为最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tnf-a nf-kb营养因素遗传【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5-039-02酒精性肝病(ald)是因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根据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提出的酒精性肝病病理学诊断标准,可分为轻型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5种类型,ald是西方国家导致肝硬化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常见十大死因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ald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酒精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导致肝损害的第二大病因[1]。

关于ald 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诠释如乙醛的毒性作用,内毒素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氧化应激与自由基,肝细胞蛋白质的改变及诱导的免疫反应,肝星状细胞活化与肝纤维化进展。

而继发性免疫反应内毒素诱导的炎症反应﹑细胞因子的作用则起关键作用[2]。

因此,对ald发病机制的研究很有必要,对临床诊断ald和指导用药提供依据。

肝脏是体内酒精代谢的最主要器官,其中90%~95%酒精在肝脏通过乙醇脱氢酶(adh)和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统(meos)进行氧化代谢,当血循环中乙醇含量较低时,主要由adh代谢,而血中乙醇水平很高时或长期饮酒者,则主要由meos起作用,乙醇诱导的细胞色素p450称为p450iie1或cyp2e1[3]。

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可使得肠通透性明显增加,酒精可影响kupffer细胞的吞噬﹑杀菌和生成因子等功能使肝脏对lps的清除减少,血液中的lps增高,引起内毒素血症,lps首先与血浆中的lbp结合,lbp为血清中的一种糖蛋白,对各类细菌的类脂a均具高度聚合力,能与lps形成lps-lbp复合物。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实质细胞与非实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实质细胞与非实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实质细胞与非实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Jessica I COHEN;Laura E NAGY;蒋晓玲【摘要】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生是一个肝实质细胞与非实质细胞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乙醇对肝细胞的影响以细胞器应激为特征,肝细胞功能发生多种改变,并在乙醇暴露期间逐渐累积.这些改变包括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甲基化能力降低、内质网应激、囊泡转运受损和蛋白酶体功能改变.肝细胞损伤部分归因于肝细胞对乙醇的代谢.乙醇暴露时肝窦内皮细胞结构完整性的改变和肝内炎症反应增强亦为肝损伤的重要成因.肝纤维化以肝星状细胞活化引起的细胞外基质蛋白沉积为特征.肝脏驻留型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对乙醇诱导肝损伤的发生尤为关键.长期乙醇暴露使Kupffer细胞对脂多糖通过Toll样受体4产生的激活作用敏感性增强.这一致敏作用使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活性氧簇(ROS)产生增加,导致肝细胞功能异常、坏死凋亡以及细胞外基质蛋白产生.引起肝纤维化.本文对乙醇诱导肝损伤的进展过程中,肝实质细胞与非实质细胞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作一概述.【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2011(016)003【总页数】4页(P131-134)【关键词】乙醇;肝脏;补体,先天性免疫;Kupffer细胞【作者】Jessica I COHEN;Laura E NAGY;蒋晓玲【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ALD长期摄入酒精将导致肝损伤。

肝损伤逐级进展,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直至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每一阶段均有其独特的病理学特征。

脂肪肝或称脂肪变性,是肝损伤最初期的表现,存在于约90%的饮酒者中,其标志为肝细胞内脂质积聚和肝肿大。

约20%的酗酒者将进展至肝损伤的酒精与公共卫生酗酒与包括肝炎、肝硬化和胰岛素抵抗在内的60余种疾病有关,是全球性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

据估计,美国约有1800万酗酒者和1000万以上的酒精性肝病(ALD)患者,年酗酒相关医疗费用高达1660亿美元。

第四讲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若干进展

第四讲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若干进展
和 CY El P 4 4上 调 。
12) .0 %显 著 升 高 , 示 C H 和 A C病 人 T 淋 巴 细 胞 活性 提 A L 升 高 , 脏 的 损 害 程 度 与 酒 精 代 谢 产 物 长 期 接 触 有 密 切 肝 关系 。
Ma eo i 报 道 在 酒 精 性 肝 病 中 肝 组 织 _ 胞 亚 群 变 cd n a r细
±1 1 ) , 精 性 肝 硬 化 ( L ) ( 5 9± 3 3 % 和 .8 % 酒 A C 为 1 0 . 5) ( 4 8 ± 1 3 ) 均 比 对 照 组 ( 2±0 2 ) 和 ( 4 8 2 8 2 % 67 6% 1 2 1

细 胞 色 素 P 5 E ( Y E1的 作 用 4 02 l C P 2 )
化 剂 则 可 防止 凋 亡 的发 生 。 同时 发 现 . Y E 配 体 和 C P C P2 l Y
c 主 要 在 小 叶 医 , D 细 胞 数 }小 叶 和 f 脉 区 尾 否 存 在 D c 亍 J 坏死及其程度密切 相关( P< 0 0 ) 1 。研 究 提 示 , 制 性 细 胞 抑 毒 T 细胞 参 与 了 AH 的 发病 机 制 。 二、 氧应 激 作用 ” 近 年 来 , 应 澈 (x a v t s) 酒 精 性 肝病 中 的作 用 氧 o i t e r s在 d i se
c / D 比 率 减 低。( CI
和 c 主要 见于 门 脉 区 , I 而
C P2 l的括 化 , 反 应性 氧 中 间产 物和 脂 质 过 氧 化 终 Y E 伴 产物 形 成 增 多 而 介 导 自 由基 脂 质 过 氧 化 引 起 肝 损 伤 肝 从 脏 C E 2 l在 中 央 静 脉 周 围 肝 细 胞 内 呈 高 度 表 达 , Y E 浚赴 亦 是酒 精 性 肝 损 伤 的 好 发 部 位 C P2 l 较 强 的尼 克酰 胺 腺 嘌 Ⅱ 二 棱 苷 磷 酸 ( A P Y E 有 争 N D ) 氧化 酶 活 性 , 使 乙 醇 氧 化 生 成 羟 乙 基 根 , C E 可 而 YP2 l的 抑 制 剂 和抗 C P 2 l 可抑 制酒 精饲 养 大 鼠 的微 粒体 产 生 反 应 Y E , 性 氧 中问 产 物 。 Ce hn等 的 体 外 细 胞 培 养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 牛 网 烯 酸 可 花 诱 发 转 染 人 C P2 lc A 的 肝 癌 细 胞 株 . p Y E DN HeG2的细 胞 毒 性 . 脂质过氧化物 产生 增加 , 维 生 素 E和 t k 伴 而 r x等 抗 氧 o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D O I : 1 0 . 3 9 6 9 6 . i s s n . 1 6 7 2 — 5 0 6 9 . 2 0 1 4 . 0 1 . 0 0 2
酒精 性 肝病 ( a l c o h o l i c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 A L D) 是 指长 期过量 饮酒 导致 的肝脏疾 病 , 包括酒 精 性脂 肪肝 ( a l — c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 , A F L ) 、 酒精性肝 炎( a l c o h o l i c h e p — a t i t i s , A H) 、 酒精性肝纤维化 ( a l c o h o l i c h e p a t i c i f b r o —
于饮酒 与酒精相关 疾病风 险 的荟萃分 析显示 , 中等程 度 的酒 精摄 人 ( 2 5 g / d ) 显 著增 加肝 硬化 的发病风 险 , 并且 随着酒精摄 入量 的增加 ,相对危 险性也增加 : 酒
精摄人 量为 5 0 g / d ,肝 硬化相对危 险性 可增至 2 倍, 酒 精摄入量 为 1 0 0 g / d ,肝 硬化相 对危 险性 可增 至接 近 5倍 ; 2 ) 饮酒 的种类 和方式 : 红酒饮 用者 A L D的发
细胞 癌 ( 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 o m a , H C C ) 。酒 精 性肝 病 是 世界 范 围内慢 性肝病 的最重要 病 因之 一 , 约 占全球 死亡率 的 3 . 8 %, 在发 达 国家十分 常见 。 2 0 0 7年美 国国 家 防止 酒精 滥用 及酒 精 中毒 研 究所 的报 告显 示肝 硬 化死 亡率 位于死 亡原 因的第 1 2位 ,其 中超 过 4 8 %的 比例 与酒精相关 。 在英 国社 区综合 医院收治 的各类 肝 硬化 患者 中 , 酒精 性肝硬化 占 8 0 %。 在澳大利亚 , 酒 精 性肝 硬化 占总 的疾病负担 的 5 %, 占肝病 负担 的 5 0 %, 占肝 移植病 因的 1 5 %t “ 。 在我 国 , 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 和 生活水平 的提 高 以及 受 “ 中 国酒 文化 ” 的影 响 , A L D

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摘要: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者可进展为肝衰竭。

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消费逐年增加,国内ALD患者也呈逐年提高的趋势,是病毒性肝炎之外最多的肝病发病原因之一。

在中医病证中,可归属于“酒疸”、“酒癖”、“酒臌”、“伤酒”、“积聚”、“胁痛”、“黄疸”和“黑疸”等范畴。

笔者通过对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相关文献的检索,从病因病机研究、肝病机制研究、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这几方面进行综述,中医药治疗对于延缓酒精性肝病的进展,改善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有重要作用,更高质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对于临床上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1]。

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者可进展为肝衰竭。

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精消费逐年增加,国内ALD患者也呈逐年提高的趋势,是病毒性肝炎之外最多的肝病发病原因之一。

在中医病证中,可归属于“酒疸”、“酒癖”、“酒臌”、“伤酒”、“积聚”、“胁痛”、“黄疸”和“黑疸”等范畴。

笔者对近几年来酒精性肝病中医临床治疗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现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研究尽管临床指南对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但酒精性肝病的疾病严重程度却经常与饮酒量不成正相关。

为了更有效地预防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并且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明确其病因病机显得十分必要[2]。

《黄帝内经》记载“酒性苦热”,《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以酒为浆,半百而衰”,《新修本草》指出“酒,味苦,大热有毒”,《诸病源候论》认为“酒性有毒,而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溢腑脏,而生诸病也”,《症因脉治·内伤黄疸》有:“酒疸之因,其人以酒为事,或饮时浩饮,大醉当风入水,兼以膏粱积热,互相蒸酿,则酒疸之证成矣”,指出了酒疸的成因及病理。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酒精性肝病(ALD)是因长期、大量饮用各种含乙醇的饮料所致肝脏损害性病变。

在组织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这三种形式可单独或混和存在。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涉及到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和间接损伤,同时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和进展还与营养状态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

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损伤摄入的酒精主要在十二指肠和上段回肠通过单纯扩散吸收,胃也能缓慢吸收少量的酒精。

进入血循环中的酒精随着血流分布迅速扩散,在肝、肺及脑部等血管分布较多的器官很快达到平衡。

酒精不能储存,必须被代谢,肝脏是体内酒精代谢的最主要器官,其中90%~95%酒精在肝脏通过乙醇脱氢酶(ADH)和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统(MEOS)进行氧化代谢。

人类ADH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为含锌的金属酶, 具有4个同工酶,其中ADH2与酒精代谢有重要关系。

当血循环中乙醇含量较低时,主要由ADH参加酒精代谢。

MEOS与ADH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其功能依赖于细胞色素P450。

当乙醇水平很高时或长期饮酒者,则主要由MEOS起作用,乙醇诱导的细胞色素P450称为P450IIE1或CYP2E1。

乙醇如何诱导CYP2E1的表达相当复杂,涉及到转录、转录后和翻译后的调节。

大部分学者认为在低浓度乙醇诱导CYP2E1增加并不是通过转录增强,而是在翻译后水平减少CYP2E1 的降解实现的。

但当酒精的浓度高于3g/L时,CYP2E1mRNA则明显增加。

酒精经上述酶解途径代谢后的主要代谢物是乙醛,同时还产生氧应激产物(详见后) 。

乙醛随后又被乙醛脱氢酶(ALDH)氧化代谢乙酸,最终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哺乳动物有几种ALDH,ALDH存在于各种细胞,但在肝细胞中活性最高。

根据其催化活性、结构特点和亚细胞分布,ALDH可分成三类,目前认为只有Ⅰ和Ⅱ类与相应基因位点的ALDH1和ALDH2具有乙醛氧化作用。

酒精性肝病-PPT课件

酒精性肝病-PPT课件

三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

(一)评估方法
(二)治疗
(一)评估方法

评价酒精性肝病的严重程度及近期存活率的方法:

Child-Pugh积分系统 凝血酶原时间-胆红素判别函数(Maddrey判别函数) 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分级
其中Maddrey判别函数有较高价值。
Child- Pugh分级
Maddrey积分
4.6×[ PT-对照值(s) ] + 血清胆红素 (mg/dl)
*Maddrey积分> 32的酒精性肝炎患者近 期死亡率大于50%
MELD积分

3.8loge(胆红素[mg/dL]) + 11.2loge(INR) + 9.6loge(肌酐[mg/dL]) + 6.4(病因: 0 胆汁淤 积或酒精,1 其它病因).
符合第1、2、3项和第5项可诊断
或第1、2、4项和第5项可诊断; 仅符合第1、2项和第5项可疑诊。



临床分型诊断

1.轻症酒精性肝病:肝脏生物化学、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 检查基本正常或轻微异常。
2.酒精性脂肪肝:影像学诊断符合脂肪肝标准,血清ALT、 AST可轻微异常。


3.酒精性肝炎:血清ALT、AST或GGT升高,可有血清 TBil增高。


但应注意性别、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的影响。
酒精量换算公式为:g=饮酒量(ml) ×酒精含量
(%)×0.8(酒精比重)

2.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
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重减轻、黄疽等。
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蜘蛛痣、肝掌
等症状和体征。
临床诊断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90堂丛壁望坚型』坐堂蔓!!塑塑!!!型:!!:竺竺!婴:!!!!!:型J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厉有名【关■调】肝疾病,酒精性。

发病机制一Newinsightonthepathogenesisofalcoholicliverdlseasts.LIYou—ruing.[Keywords|Alcoholicliverdiseases;Pathogenesis[Firstauthor“address]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FiBtAffiliatedHospital。

MedicalColleg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06.China1.肝脏酒精代谢产物损伤:(1)乙醛的化学性损害:机体摄人的酒精90%咀上在肝脏代谢,经过乙醇脱氢酶,肝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统和过氧化氢酶氧化成乙醛,乙醛可损害各种细胞器和酶的结构功能;又能刺激免疫系统,诱发免疫反应性肝损害t损害线粒体脂肪酸的日氧化,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谷胱甘肽(GSH)的生物台成,减弱超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功能。

(2)氧化还原反应的改变:酒精氧化引起氧化型的辅酶I(NAD’)向还原型辅酶I(NADH)转变,导致NADH/NAD+比例增加,进而影响了NAD+依赖的过程如脂质和糖的代谢。

过多的还原型等价物通过促进脂肪酸合成并抑制其氧化,引起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沉积。

NADH也抑镧了草酰乙酸、丙酮酸、磷酸二羟丙酮和糖原合成酶的活性,进而干扰了糖原异生过程,导致患者低血糖症。

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和代谢紊乱是酒精代谢过程中的的急性改变,戒酒后可以逆转。

而慢性嘈酒者因肝细胞的损害和阻止NADH向NAD+的再氧化而延缓其逆转过程。

(3)氧应激与脂质过氧化:酒精在肝细胞内通过细胞色素P450lIE1(CYP2EI)和酒精脱氢酶介导氧化形成很多自由基,包括羟乙基、超氧阴离子(O:)和羟基(OH),它们对细胞内物质产生氧化损伤。

过多的NADH促进铁蛋白向铁的转换,而铁在还原状态可与过氧化氢结台形成羟乙基;肝内炎症细胞也能产生过氧化物引起氧应激-酒精亦可自发的或通过其他途径激活库普弗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产生过氧化物。

自由基攻击不饱和脂质启动脂质过氧化反应,饮食中加人多不饱和脂肪酸可增强脂质过氧化,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本身是CYP2E1的诱导剂。

并对肝细胞膜脂质沉积有叠加效应。

酒精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肝脏损害可因加入CYP2EI而缓解。

丙二醛和壬烯是两个强毒力的脂质过氧化终产物,常作为判断脂质过氧化的指标。

它们可促进库普弗细胞与肝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并共同进一步介导肝细胞死亡、Mallory小体形成、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形成。

DNA和脂质一样对氧应激很敏感。

氧化剂可引起线粒体DNA缺损和突变.进而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

慢性酒精摄人可导致肝内很多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维生紊E和谷胱甘肽等耗竭。

14)线粒体损害:肝细胞线粒体肿胀是酒精性肝病特征作者单位: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精萃・病理之一。

约25%的酒精性肝病患者中可出现线粒体巨大症,而非酒精性肝病还不到1%。

酒精性肝病线粒体改变影响了线粒体的功能,如氧化磷酸化和三羧酸循环被抑制40*/,。

酒精性肝病中线粒体膜脂质、线粒体DNA和其蛋白合成异常造成线粒体的损害。

乙醛和自由基可诱导线粒体损害,而后者引起的损害因谷胱甘肽的耗竭而增强。

(5)铁负荷:铁可诱导自由基的形成.促进脂质过氧化导致细胞器的破坏。

当过量的铁持续聚积在肝脏内,长期作用可使细胞坏死并促进肝组织胶原形成启动肝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铁有催化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并对酒精引起的肝细胞损害起到了协同的作用。

酒精可以干扰正常的铁代谢,大约三分之一的嗜酒人群有铁的过渡沉积,进而引起肝脏的损害.其机制可能与自由基介导的毒性有关。

酒精诱导的铁代谢紊乱的机制可能与铁是一种前氧化因子有关。

2.炎症(免疫)机制:(1)细胞因子:很多炎症细胞因子都参与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中发现肝脏有肿瘤坏死因子d(TNFa)mRNA表达增加,主要有由库普弗细胞产生,并在细胞坏死和炎症发生前开始表达。

它可引起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凋亡。

可以增强细胞间黏附分子l的表达并参与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亦可诱导肝细胞产生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IL)一8。

慢性酒精摄人可诱导肝细胞产生lL一6和转化生长因子§(TGF—B),酒精可以使IL“和TGF—B升高2-4倍,与肝纤维化特异相关。

IL一8在肝细胞和库普弗细胞中表达,可被氧化剂和TNF一口诱导产生.(2)库普弗细胞和内毒素的作用:库普弗细胞是酒精性肝病炎症和纤维化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库普弗细胞的激活是酒精性肝病的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

内毒素是嗜酒者体内库普弗细胞激活的重要介质。

慢性酒精中毒可诱导低水平的内毒索血症,可能是由于内毒素增加了小肠的通透性,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关。

如果内毒紊与库普弗细胞相互作用,可增强过氧化物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促进肝损伤。

(3)免疫反应:肝细胞蛋白和乙醛及羟乙基形成加台物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起细胞免疫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及乙醛的化学性损伤可致白细胞浸润,库普弗细胞释放IL-6和TNF—a增加,而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可引起炎症和纤维化。

乙醛蛋白加合物主要位于肝损害比较明显的中央静脉周围,可刺激肝脏胶原合成直接导致酒精性肝纤维化。

3.缺氧:在肝脏,由于血流从门静脉和肝动脉到中央静脉的特殊性以及沿着肝窭细胞的耗氧代谢过程,肝脏内形成了明显的氧分压梯度,氧分压从门静脉周围区域65mmHg降至中央静脉周围的35mmHg。

随着过量酒精的摄人,肝细胞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特别是中央静脉周围、更易陷人低氧状态。

酒精性肝病病理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且病变以肝小叶中心带(3区带)为主,早期脂肪变性多!兰墅垦堑墨查!!!!兰!里苎!!堂苎!!塑!!竺!坚!!!!!!:!!!竺壁!!竺!:!型!!:!!:!见于肝腺泡2、3区;轻度的酒精性肝炎,炎症损伤轻,坏死灶主要见于中央静咏周围带,肝纤维化常常自终末肝静脉周围沿3区与汇营区间形成纤维间隔,沿3区将小叶腺泡分隔成微小结节。

这些病变多发生在肝脏血供最差的部位,在各种诱因的打击下最容易造成组织的缺血缺氧,井形成继发性损伤。

4.营养机制: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消化吸收障碍而继发营养不良,而使蛋白质.维生索和矿物质缺乏,如缺乏胆碱或多不饱和卵磷脂可导致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

胆碱缺乏可使GSH前体S一腺苷甲硫氨酸减少,破坏了氧化与抗氧化平衡体酒精性肝病的影像学诊断吕晓辉王炳元t关■词】肝疾病,酒精性t诊断影像学Diagnosticima毋嵋ofaleoholicliverdiseases.LUXiao—hui.WANGBing・yuanIKeywords]Alcoholicliverdiseases;Diabm∞ticimagiag[Firstauthor’eaddress]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ChinaMedicalUniversity.Shenyang110001.ChinaL.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包括弥漫性脂肪肝(均匀性脂肪肝)及限局性脂肪肝(非均匀性脂肪肝)。

超声:弥漫性脂肪肝肝脏普遍增大,包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增强,呈弥漫性细点状,为亮肝。

肝内回声强度随深度而衰减(声衰减现象),肝内血管回声减弱或显示不清。

限局性脂肪肝分二型:(1)叶段型:多数病变分布呈叶段型.肝实质内呈现片状回声增强区,常以肝叶段为界或沿门静脉分支长轴分市,边界清楚,无占位效应.(2】团块型:少数病变呈团块型强回声,无占位效应,需与肿瘤相鉴别。

CT:弥漫性脂肪肝肝实质密度降低,肝/脾CT比值<0.7。

严重时,肝实质密度甚至低于血液,肝内血管呈现高于肝实质的密度影像。

限局性脂肪肝CT平扫表现为局限性界限不鲜明的低密度区域,其内还可见与正常肝实质等密度区。

增强扫描后,病变区无显著增强效应,不及正常肝组织强化明显。

其密度均匀一致,无占位效应,也无血管阻塞移位现象。

MRI:常规自旋回波成像对脂肪浸润不敏感,只有脂肪授润严重时才在T1T2JJ[I权产生高信号。

目前质子化学移位成像技术(cherqicalshJItMRI)及相位对比成像技术(phase—contrastMRl)的应用提高了MRI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

相位对比成像可以区别膳肪和水质子,通过对比正相位和反相位肝脾的信号强度确定月旨肪肝的存在。

弥漫性脂肪肝在正相位T1加权信号更亮,在反相位上.脂肪区显示为明显低信号。

当限局性脂肪肝通过超声及CT难以与肿瘤鉴别时.可以进行MRI及血管造影检查。

MRI显示限局性脂肪肝呈片状分布.区别于肿癌的特点是投有血管移位。

因此病变内可见到正常走行及形态的血管。

血管造影无肿瘤血管,肝实质内无肿瘤染色.2.酒精性肝硬化:超声:(I)酒精性肝硬化为小结节性肝硬作者单位:110001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系。

多不饱和卵磷脂可减少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减少胶原形成,同时也能激活胶原酶的活性,抑制胶原积聚。

5.凋亡: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生和发展与凋亡密切相关。

凋亡与凋亡细胞的清除是保证肝脏正常功能的关键因素。

ALD组肝组织的TUNEL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并且在局灶性纤维化处更为明显。

小鼠ALD模型的肝细胞凋亡程度与饮酒时问相关,大鼠ALD模型肝组织学损害越严重,凋亡程度越高。

(收稿日期:2003—0901)(本文编辑:袁平戈)化,肝表面呈波纹状,肝内回声弥漫增强。

肝内血管减少或显示不清.而病毒性肝硬化为大结节性肝硬化,因此肝脏表面显著凹凸不平,肝实质内回声紊乱,呈“结节感”。

(2)门静脉高压征象:门静脉主干增宽>13mm。

伴侧支循环形成,如脐静脉开放,胃左静脉扩张>4am。

同时显示脾大及腹水。

CT:(1)肝各叶比例失调,肝左叶外侧段及尾状叶增大。

肝脏表面凹凸不平,边缘钝,肝裂增宽。

肝实质内见到再生结节。

酒精性肝硬化的再生结节为小结节,区别与病毒性肝硬化的大结节。

(2)fJ静脉高压:脾大,脾静脉及门静脉曲张。

侧支循环形成,胃短静脉,胃冠状静脉及食道静脉曲张。

(3)动态CT显示酒精性肝硬化组峰强化时间及延迟时间明显长于非酒精性肝硬化组。

MRI:肝脏表面波浪状,左肝外侧段及尾状叶增大,右叶及左叶内佣段缩小.肝裂增宽。

可见到脾大及腹水.肝实质内显示再生结节。

有文献表明酒精性肝硬化区别于肝炎后肝硬化的MRI特点:(1)尾状叶明显增大.(2J右后纵沟明显增宽.(3)再生结节小于肝炎后肝硬化的再生结节。

肝硬化肝实质改变为多发结节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