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节选)》

合集下载

等待戈多(节选)

等待戈多(节选)

等待戈多(节选)文/李振林[导学新概念]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贝克特等剧作家的剧作。

这些作家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

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

这些作品逐渐地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不少国家竞相上演。

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

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给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一部经典性作品。

全剧共两幕,只有一个场景和六个人物。

戈多是“焦点人物”。

人们望眼欲穿地盼着他到来,但他始终未露面。

他是什么人,要来干吗,人们为什么等他,都是一个个谜。

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剧情,似乎荒诞不经,却含有很大的隐喻性,象征西方当代人的某种精神状态,西方社会的某些特征。

自读本文,要把诵读作为重要环节,揣摩剧中人的语言,体会它表达了说话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把握全剧的中心,初步鉴赏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

[资料显示屏]贝克特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并且他的戏剧“具有希腊悲剧的净化作用”。

贝克特的作品大多写人生在凄凉、荒诞的世界里是多么短暂和无意义。

他的代表作《等待戈多》主要写两个瘪三在荒凉的乡间土路上无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都未作交代。

贝克特像其他荒诞派作家一样,把客观世界看作是荒诞、残酷、不可思议,剧中的世界是乡间的荒野和光秃的树,人物是瘪三、奴隶和奴隶主。

这些人物的言语和行动都跟客观世界一样无聊和不可思议,包括幸运儿胡言乱语的长篇独白在内。

西方有的评论家认为,这部剧本“揭示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它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一)》,第128页、129页]荒诞派戏剧家则进一步对人生的荒诞性表示强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无依据、无理由,人命贱如蝼蚁、微不足道,他们不仅借助语言,而且借助各种舞台手段去表现,使荒诞性本身戏剧化。

第3单元 戏剧 13 等待戈多(节选)

第3单元 戏剧 13 等待戈多(节选)

2.本文中的“戈多”究竟是什么? 【点拨】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剧情、把握人物的基础上,再 联系荒诞派戏剧的特点,参考有关的评论进行分析。如英国剧评 家马丁埃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曾就此评说道:“这部剧作 的主体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 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 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时间,一件东西,一 个人或是死亡。”
其一,升华主题,就是写作过程中丰富和深化主旨内涵,提
高主旨意义。其二,含蓄现美。象征和含蓄是分不开的。象征给
予人们的启示意义,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形象所暗示的意义,
即黑格尔所说的“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
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适宜用象征手法呢? 一种情况是,生活里有些事情比较复杂而又有深刻的意义,
冈、弗拉季米尔以及其他人物,都是性格模糊、身份不清的人物,
他们动作机械,说话语无伦次,象征着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至
于戈多究竟代表了什么,作者贝克特说:“我要是知道,我早就在
戏里说出来了。”其实,戈多只不过是某种期待的象征罢了,读者 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解释。此外,剧中单调、重复 的场景与情节,则象征着生活的停滞、枯燥、烦琐与乏味。整部
对于“戈多”,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①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话中时时出现的“期待”、 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想改变这种处境的一种希望,一种寄
“祈祷”、“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词语,可以看出戈
托物。但是他们对戈多是谁,谁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终没有来,
这就说明这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②既然是虚无缥缈的希望,又不可实现,但两个流浪汉都在 苦苦等待,这反映了西方社会中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 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扩展开来说,这也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13课 等待戈多(节选)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13课 等待戈多(节选)

该剧于1953年在巴黎初演时就获 得了巨大的成功,仅在巴黎就连演 了三百多场。该剧的支持者与反对 者曾因对此剧毁誉褒贬争持不下, 在休息厅里大打出手。在巴黎的咖 啡馆、洒吧间和街头巷尾,到处议 论这出戏。1957年,旧金山实验剧 团为圣昆廷监狱的1400名罪犯演出 时,仅几分钟,就吸引住了这些世 界上最粗鲁的观众,并且在心灵深 处受到了震惊。据说,从此以后, 剧中的台词、角色,都成了圣昆廷 特有的语言。两个熟人见面打招呼, 一个问:你在干什么?另一个则回 答:我在等待戈多。 1969年,主要 因为此剧,贝克特获得了诺贝尔文 学奖。
语言
人物形象 个性鲜明
; http://www.99dyw.co/ 九九电影网 mqx37jop / 九九电影网 mqx37jop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 天堂网2014 [color=#ffffff]/[/color]天堂网2014

粤教版语文必修5同步教学课件:13等待戈多(节选)

粤教版语文必修5同步教学课件:13等待戈多(节选)
荣幸儿背的布袋,里面装的竟是沙土;两个流浪汉在苦苦等待,但又
说不清为何要等待。
自主预习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合作探究
积累与运用
在布景设计上,空荡荡的舞台上只有一棵树,灯光突明突暗,使观众
的注意力旁无所顾,始终集中在几个人物身上,荒谬悲惨的人生画
面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整个剧本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的戏
看,简直使观众倒胃口。
自主预习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合作探究
积累与运用
然而,恰恰是这种荒谬的艺术情势,表现了荒谬的现实。从人物形
象上看,两个流浪汉已被社会挤压为“非人”的可怜虫,只是按动物的
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性,因此他们毫无可以辨认的个性,两人可
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他们成了西方工业社会这部大机
和期待是无望的。戈多应是人们正在等待的某种希望,但这种希望
老是不来,或者说,老是答应要到明天才来……于是希望也就慢慢
变成了无望。
剧中的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整个心思与全部活动就是等
待戈多的到来。他们认为,只要戈多来了,他们就“得救了”,就能摆
脱自己的悲惨处境。然而,戈多始终没有来——他其实是现实生活
自主预习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合作探究
积累与运用
范例展示
狗的出走
忽然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狗全都消失了。一开始,人类还不以
为然,但没过多久,人类就开始恐慌了:某些地方警察失去了警犬,再
也无法侦破毒品案,毒品泛滥成灾;主人们失去了看门狗,入室盗窃
频繁,居民们叫苦连天;一些爱好宠物的精神脆弱的人失去了爱犬,
然、悲伤。
自主预习
问题导学

第3单元戏剧13等待戈多节选

第3单元戏剧13等待戈多节选
禧 嘻嘻
8
3.词语积累 ①心血来潮:形容心里突然产生某种念头。 ②万劫不复:佛教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整个过程为一劫, 后用“万劫不复”表示永远不能恢复,一般作贬义词用。 ③趁热打铁:比喻抓紧时机行动,毫不拖延。 【忏悔 懊悔】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懊悔:做错了事或者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例:①假如有一天,父母们因为终于等不及而撒手而去,我 们是否会因为我们的慵懒而充满无尽的__懊__悔____呢?有一位作
5
临,第一幕结束。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一幕相同, 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 来。他们等来的还是波卓和幸运儿,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 儿变成了哑巴。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他们: 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两个流浪汉扯下裤带子又 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杀未成,他们呆呆地站着不 动,全剧终止。
用象征手法写作文
作为荒诞戏剧,《等待戈多》具有高度的象征性。爱斯特拉
冈、弗拉季米尔以及其他人物,都是性格模糊、身份不清的人物,
他们动作机械,说话语无伦次,象征着人类的某种生存状态。至
于戈多究竟代表了什么,作者贝克特说:“我要是知道,我早就在
戏里说出来了。”其实,戈多只不过是某种期待的象征罢了,读者
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解释。此外,剧中单调、重复
22
6
1.字音识记
症.结( zhēnɡ ) 窥.视( kuī ) 祈.祷( qí ) 唾.沫( tuò )
嬉.笑( xī ) 堕.落( duò) 咀嚼.( jué) 咧.嘴( liě )
鸨.母( bǎo ) 忿.怒( fèn ) 瘸.腿( qué)
7
2.字形识别

第三单元13等待戈多(节选)

第三单元13等待戈多(节选)

第三单元13等待戈多(节选)(1)《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是个两幕剧。

主要人物是衣衫褴褛、浑身发臭的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

他们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

第二天,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

戈多是谁?干什么的?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

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

他们渴望戈多的到来能改变他们的处境。

但戈多始终没来,接连两个晚上都是一个小男孩——戈多的使者前来传讯:“戈多先生今晚不来了,明天准来。

”他们绝望了,两次上吊都未能如愿。

他们只好继续等待,永无休止地等待。

[应用角度](2)戈多到底是什么呢?戈多是一种希望,戈多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戈多还是人们在迷茫中前行的信念……戈多其实从未离开过我们,他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只是我们匆匆于人世,忙碌于琐碎,因此,“众里寻他千百度”,竟然不知道戈多就在我们身边。

盲目的人们啊,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实自己的心灵,才能够时刻准备着,积极迎接“戈多”的到来,并且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应用角度]“等待与追求”“希望与幻想”“奋斗与信念”等。

(1)戈多是信念。

对于人的渺小,古今同感。

但现代人对于机器文明的强势,内心愈感脆弱,信念的火焰更为缥缈了。

诚然,人只是一根苇草,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具有万事万物无所比拟的精神力量。

“人只是火花,被信念从今天送往明天。

”只要信念不息,火花就不会灭。

“戈多”的归来也就为时不远了。

戈多是理想。

“少年的梦想是风的梦想,青春的思念是长长的思念。

”这是北欧海员远航时所唱的歌谣,当我们踏上人生征程之时,也应想想,自己是否已准备好要去实现理想。

人如果没有理想,便将陷于无边的空虚与等待中。

与其让生命白白流逝,我们为何不现在就树立理想,去迎接“戈多”的到来呢?(节选自《戈多来了……》)(2)戈多来临。

我知道我的生活已经按照第一天的模式重复了一百次,但他们告诉我远远不够,那还凑不足一个学年啊!所以我要继续积攒,直到攒够了三年,换得一次化龙的惊雷。

第13课 等待戈多(节选)

第13课 等待戈多(节选)

它的着落竟是身心幻灭。
所以,再后来,你明白了有些事情不可强求,也明白了有些事 情不能随遇而安,有些事情不需要被了解。现在再看它,就这
样静静地看着它飘落,或许是离它最近的距离。
或许雪就是一个舞者,天地之间便是它的舞台,它的存在,积 淀了太过深沉的浪漫情怀,以至于它并不希望被了解。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是个两幕剧。主要人物是 衣衫褴褛、浑身发臭的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他 们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第二天,他们 又在原地等待戈多。戈多是谁?干什么?连他们自己也不清 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 动作消磨时光。他们渴望戈多的到来能改变他们的处境。但 戈多始终没来,
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
程式。 (2)戏剧场面、舞台形象的不同。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 现实生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言与人物表演不同。荒诞派戏剧采用了一种支离破 碎的戏剧语言,表明对传统戏剧语言的反叛。
一、写法归纳
1.准确运用动词
文中准确地使用了动词,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 例如“爱斯特拉冈使尽平生之力,终于把一只靴子脱下。他往
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
、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公重 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次的对白,缺乏逻辑上的连贯性。
③故事发生的环境相当模糊,一条路,一棵树,道具如靴子 、帽子都非常简单。荒诞派戏剧家认为客观环境都是非本质 的,于是他们有意识地剥去它们,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抽象,
团结力求上进的形象,并赋予它人格化的内涵,然后从中提
炼出“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屈不挠”等性格品质, 再由此联想开去,揭示主题的。

第三单元 第13课 等待戈多(节选)

第三单元  第13课  等待戈多(节选)

参考答案:弗拉季米尔脱帽子、向帽内窥视的动作和爱斯特 拉冈脱靴子的动作一样,毫无意义,这也是对现实的隐喻,人们 因为无聊,不断地重复毫无意义的事情。
5.爱斯特拉冈脱下靴子时一系列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对应考点:分析动作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反衬出了人物的可悲命运,生存已无立锥之地。
4.为什么安排弗拉季米尔脱帽子、向帽内窥视的细节? [对应考点:分析细节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背景回放 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 《等待戈多》 写于 1952 年。 20 世纪 50 年代的西方, “二战” 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在日本爆炸,600 万犹太人被 屠杀,使人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产生根本的怀疑。现代 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大了贫富差距。 整个西方经济萧条,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思想苦闷,精神 空虚,对未来失去信心。作者力图通过本剧反映这一“社会真 实”,弹出“一个时代的失望之音”。 《等待戈多》就是这样一部 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

填 辨 一
辨 律的。
[ 明大意]
《等待戈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剧本 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 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苦闷、焦虑、悲观、绝望的 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了解需方荒诞戏剧的概况以及《等待戈多》在戏剧历史上的重大影响。

廖决萨缪尔.贝克特。

2、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本文所体现的深刻人生哲理。

3、理解节选部分中的戏剧语言、环境妙穴、情节结构的荒诞特点。

荒诞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差别。

教学方法了解内容,设计问题讨论是较合适的教学方法,问题可以是: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教学过程一、导入语从《大话西游》中的著名台词导入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绞死了,这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唐僧扬声高叫: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

(语言的无理和荒诞)2、“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语言的无意义)3、“你真的想要吗?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就说嘛,虽然你深情地看着我,但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你真的想要吗?那就给你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语无伦次)其实有很多事情在其表面的荒诞之下,内里却有着令人信服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我们就来欣赏一出真正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一剧,1959年在巴黎上演,主要是因为此剧作者贝格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但是我们用传统的审美眼光看待该剧时,它又是那样的不可理解,甚至是难以卒读。

难怪许多有经验的理论家和观众都对此迷惑不解。

据说一个演员在演完《等待戈多》之后怒气冲冲地说:我根本不知道演的是什么意思。

这真是一个谜,又不是一个谜。

让我们打开书本。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朗读剧本说明部分,一生扮埃斯特拉冈,一生扮弗拉基米尔。

三、归纳与提要1、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说了些什么?明确: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一会儿又说到英国人在妓院里的故事,还有试着上吊,还有关于脚疼等,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2、他们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他们糊涂到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是谁都不知道。

埃斯特拉冈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子内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基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子,戴上又摘下帽子,全是些无聊动作。

3、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两个形象你有哪些感受?示例:作为两个流浪汉,他们卑微、低贱,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

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

第二天见面时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并却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

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

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或者是在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完全失去了人性与个性的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

示例:从人物形象上看,两个流浪汉既已成为被社会积压为“非人”的可怜虫,只是按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性,因此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两人可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他们成了西方工业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是西方人在20世纪思想情感的代表符号。

他们那疯疯癫癫的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

在这种荒诞的外形下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就更深沉、更强烈,他是现代社会中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

我想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

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绝望的心态。

四、重点解读1、剧中有一个重要人物——戈多,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示例:戈多究竟指什么?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话中出现的“期望”“祈祷”“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词语,可以看出,戈多其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想改变处境这种希望的一种寄托物。

但是,他们对戈多是谁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终没有来,这就说明是一种虚无飘渺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示例: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示例:戈多与其说是个人,不如说是一种物质,一直渺不可见的希望,或者直接理解为来了后叫人大失所望的明天。

人类正是在这种莫名其妙的憧憬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示例:始终未出现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

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

对此,西方评论界众说不一。

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

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戈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

2、研讨“等待”教师点拨:有人认为,《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

英国剧评家马丁埃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曾就此评说道:“这部剧作的主体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

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时间,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

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

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的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

”所以我们说,这出戏的主体即“等待”。

关于“等待”我们大家可能还有着自己的感悟,老师很希望你能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对学生的讨论持鼓励的态度,只要有理就行)示例:这种等待具有多种含义:它意味着碌碌无为的人生——这种虚无的等待的积累,距噢无限的日常琐碎动作的季节反复,即人生;它象征着虚无飘渺的希望。

示例:为什么要等?即人是虚无飘渺的不可实现的希望,但是两个流浪汉却在苦苦“等待”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两个流浪汉是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他们永远无休止地等待那虚无飘渺的不可实向的改变自己处境的希望,这反映了西方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扩展开来说,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写照。

剧中人物对于“戈多”的“等待”,显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这其实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一种体验。

示例:我们已经知道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戈多似乎能够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直到戏剧结束他也没有出场。

他会来吗?他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显然,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说他无望,是因为戈多根本就不存在,他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织出来的幻象;说它无可奈何,是因为处于绝望境地中的人们除了等待,已别无他法来维系他们苟活的生命。

等待固然虚妄。

但也惟有等待了。

等待已成为他们的生命状态。

五、比较探究教师点拨:我们在此之前看过许多戏,也读过不少剧本,如《雷雨》《茶馆》等,我们也知道戏剧有三大要素,即:戏剧要有曲折的情节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其中人物的语言要能推动情节的发展体现人物的性格。

这一类戏剧我们成为传统戏剧,而对于《等待戈多》却是反传统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荒诞性。

试通过比较分析其荒诞性的具体表现。

示例:传统戏剧一般都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人物有比较具体的社会属性。

如《茶馆》中的中众多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在他们身上有鲜明的烙印。

再看<《等待戈多》,人物只有两个,在他们身上并没有体现生命社会属性,人物也缺乏独特的个性。

他们实际上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象征而存在的。

象征着人类生活的单调、困窘和无价值。

示例:传统戏剧一般比较注重对客观环境的反映和烘托,如《雷雨》中既有工人罢工的社会环境,又有雷雨到来前后的自然环境的烘托。

而《等待戈多》大家可以看到,故事发生的环境相当模糊,一条路,一棵树,道具如靴子、帽子、皮鞭等等都非常简单。

荒诞派戏剧家认为客观环境都是非本质的,于是他们有意识的剥去他们,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道具只是成为直喻社会存在的一个符号。

这些都象征着人类旅程的沉重和毫无意义。

示例:本文的语言形式和传统的戏剧语言有很大不同,传统的戏剧语言,如《屈原》犹如一篇散文诗。

《雷雨》激烈而充满感情的人物对话,《茶馆》中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各有各的鲜明的人物语言。

而本文的语言确实很难和读者进行沟通。

语无伦次,缺乏前因后果的逻辑联系,在阅读时给大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这正是荒诞派戏剧的特点所作。

原本语言是人交流沟通的工具。

而荒诞派剧作家却认为,社会是荒诞不经的,人与人,人与社会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人与人之间根本就无法交流,人物间语言根本就是多余的,理性的逻辑清楚的语言只能成为掩饰世界的本质,所以本文的语言就体现出以下特点:语言支离破碎,语无伦次,让人莫名其妙,人物与人物之间构不成对话。

如狄狄和戈戈之间关于忏悔的对话始终没有更加明显。

但是人物的语言在这种荒诞性的表现形式下却体现了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

比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甚至是绝望,对前途的渺茫,对过去的无所适从等等,都能使读者感受到。

示例:欠缺逻辑的剧情。

整个剧本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的戏剧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

两个主人公重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次的对白,也表示不出逻辑上的连贯性。

话题常常是开了头却没有结局,胡言乱语中突然还会冒出一句至理名言,给人以强烈的突兀感,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只有无边的等待。

示例:其次,凋敝的舞台形象,幕布一拉开,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派凋敝凄惨的景象:黄昏的暮霭,荒野中的小路,光秃秃的枯树,两个衣衫褴褛、神态恍惚的流浪汉,这些直接呈现给观众的舞台形象,渲染了全剧荒原般的气氛,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场面而被追加了象征意义,使作者的内在的思想转化为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示例:思想意义的荒诞,反映了西方现代社会的荒诞现实和人们的心理状态。

戈戈和狄狄衣衫褴褛、言行鄙俗,思想混乱。

剧作家描述这样的行踪破碎的人物,目的在于集中地反映人类的卑贱状态,强调人的异化与毫无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