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李宁公司案例分析

李宁公司案例分析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1李宁公司案例分析江一帆朱玉洁刘清馨一、公司发展历史及现状 (1)1.1 创立阶段: 1990~1992 年 (1)1.2 高速发展阶段: 1993~1995 年 (1)1.3 经营调整阶段: 1996~1998 年 (1)1.4 二次发展阶段: 1999~2001 年 (1)1.5 品牌重塑阶段: 2002~2003 年 (1)1.6 专业化发展阶段: 2004~2010 年 (2)1.7 品牌二次重塑阶段 2010~至今 (2)2.1 公司现状概括 (2)二、李宁公司财务分析 (3)2.1 综述 (3)2.1.1 集团利润额增减分析 (3)2.1.4 行业收入情况分析 (4)2.2 资产效率分析 (5)2.2.1 存货量分析 (5)2.2.3 应收账款分析 (8)2.3 渠道及销售网络的分析 (8)2.3.1 精简及合理化销售网络 (8)2.3.2 广告及市场推广开支 (9)2.4 其它重要财务事项 (9)2.4.1 资本结构 (9)2.4.2 资产结构 (9)三、李宁公司的战略分析 (10)3.1 2012 年李宁公司财报回顾 (10)3.2 李宁公司自1993 年以来的战略定位回顾 (10)3.3 李宁公司的品牌现状 (11)3.3.1 SWOT 分析 (11)3.3.2 主要问题 (12)3.4 李宁在 2010年更改 Logo及slogan 后的尴尬地位 (13)3.5 李宁细分市场的严重失误 (14)四. 李宁公司的营销分析 (16)4.1 营销策略 ----- 在李宁品牌中展开关系营销 (16)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4.2 产品结构分析 ----- 企业经营单位组合图分析 (20)五、李宁公司风险管理分析 (21)5.1 战略与市场 (21)5.2 运营与财务 (23)六、李宁所做的改变及我们的建议 (25).一、公司发展历史及现状1.1创立阶段:1990~1992年在这一时期,李宁借助自身知名度外加赞助中国体育代表团,透过亚运、奥运两个巨大的窗口宣传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开启了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的先河,率先将“李宁牌”根植在品牌意识尚为淡薄但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国消费者心中。

2012年李宁公司案例分析报告

2012年李宁公司案例分析报告

2012年李宁公司案例分析报告第一篇:2012年李宁公司案例分析报告李宁公司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李宁公司曾是名人创业、家族企业转型、品牌营销、品牌转型、中国体育品牌成功的典型案例,也颇受各界的关注,关于李宁公司成功的讨论不绝于耳。

然而今天李宁公司再一次成为焦点,不是因为它再一次取得了质的突破,而是因为它的库存高筑、关店、股价跳水、发盈警、高管离职、大裁员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案例背景2.1、1990—1992年创业阶段在这一阶段,团队管理是情感型的,团队由李宁的队友、亲属和朋友组成。

在经营上以体育赞助、特许经营为主。

由于李宁个人的在体育界的成就和影响力,公司得以以较快较稳定的状态发展壮大。

2.2、1993—1997年高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的管理团队是经验型的团队,来自当时国内名牌“十佳”、“梅花”等厂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销售管理人员的加盟,为李宁公司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李宁公司总监以上高层管理者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加入的。

李宁产品的三大主项:体育服装、运动鞋、便装雄踞市场。

2.3、1997—1999年低迷调整阶段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李宁公司进入两年低迷时期。

李宁公司重新调整财务和人力资源战略,李宁劝说家人朋友离开公司,开始了向国际化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2.4、2000-2007年快速发展阶段李宁积极整合物流环节,引进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品牌跟踪研究系统,实现了生产-配送-销售-再生产的高效有序运作。

而这一时期公司寻求品牌重塑,从功能性和体验性两个支持点出发,定下了“一切皆有可能”这个沿用至今的品牌标语。

采取了轻资产运作的模式。

2004年,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在国内经济增长的推动下,李宁公司取得了快速发展。

2.5、2008—2009年2008年,李宁迎来了重要的机遇:借着李宁本人点燃圣火,李宁完成了出色的奥运营销;2009 年,李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为83 亿元人民币,较2008 年增长了25%。

李宁法律维护案例分享(3篇)

李宁法律维护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引言李宁,作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领军品牌,自1990年创立以来,以其卓越的品质和独特的品牌形象,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品牌维权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分享李宁在法律维护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探讨品牌在遭遇侵权时的应对策略。

二、案例背景2018年,某知名服装品牌未经李宁公司许可,在其产品上使用了与李宁商标高度相似的标识,并在市场上销售。

李宁公司发现此事后,立即启动了法律维权程序。

三、案例分析1. 案件受理李宁公司首先向当地工商管理部门投诉,要求查处该服装品牌的侵权行为。

同时,李宁公司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该服装品牌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2. 法院审理法院受理案件后,对涉案产品进行了鉴定,确认其标识与李宁商标构成高度相似。

法院认为,该服装品牌的侵权行为侵犯了李宁公司的商标专用权,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判决结果经过审理,法院判决该服装品牌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李宁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50万元。

同时,法院还责令该服装品牌公开道歉,消除不良影响。

四、案例分析总结1. 品牌维权的重要性本案中,李宁公司面对侵权行为,果断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充分体现了品牌维权的重要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形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品牌权益是维护企业利益的关键。

2. 法律维权的途径李宁公司在本案中采取了以下法律维权途径:(1)向工商管理部门投诉,要求查处侵权行为;(2)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方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3. 维权策略(1)证据收集:在维权过程中,李宁公司积极收集证据,包括侵权产品、销售渠道、消费者购买凭证等,为诉讼提供有力支持;(2)专业团队:李宁公司委托专业律师团队,确保案件在法律层面得到妥善处理;(3)舆论引导: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李宁公司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积极宣传维权行动,提高社会关注度。

李宁品牌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 组

李宁品牌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 组

营销案例作业之----李宁品牌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小组成员:牟婷婷容家周邓家先 21梁振德雷萧授课教师:连漪教授2011年9月8日目录一、李宁品牌的发展历程----------------------------------------3二、市场现状--------------------------------------------------4三、消费者行为分析--------------------------------------------5四、主要竞争对手----------------------------------------------6五、SWOT分析--------------------------------------------------7六、李宁品牌的产品策略分析-------------------------------------8七、李宁品牌的营销策略分析-------------------------------------9八、总结李宁品牌遇到的问题-------------------------------------10九、提出应对的策略---------------------------------------------11十、总结-------------------------------------------------------15参考文献:李宁品牌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资料搜集,先了解李宁品牌的发展历程,对李宁品牌的市场现状、主要竞争者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通过分析李宁品牌的产品策略、营销策略等,发现其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应对策略。

一、李宁品牌的发展历程:1990年,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创立之初即与中国奥委会携手合作,通过体育用品事业推动中国体育发展,并不遗余力赞助各项体育赛事。

从成本角度透视李宁危机

从成本角度透视李宁危机
大连理工大学
张又文
一、危机现状 二、问题分析 三、应对措施 四、高效低成本的物流 五、新出路——电商
一.危机现状:
李宁作为名族运动品牌,借助前两届奥运会,一度风光 无限:2004年,赶在雅典奥运会开幕之前,李宁这一运动 品牌赴港上市;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李宁更是将 奥运营销推向巅峰,次年在内地市场的销售额首超阿迪达 斯,走向了行业龙头的地位。然而好景不长,在2011年, 公司的发展出现明显的转折。公司高管离职、库存积压、 盈利预警、股价下跌……这一系列危机引发市场对李宁发 展策略的质疑
哪怕是耐克这样的国际巨头,在这次普遍性的行业衰退中 也没能幸免。耐克2013年Q1财报显示,净利润下滑12%, Q2财报中,销售额为5.77亿元的中国市场拖累了其在全球 市场的表现,出现了11%的下跌,居全球市场之首。而Q3 财报显示,在三季度全球净利增长55%的情况下,大中华 地区的营收依然比去年同期下滑9%。 在所有运动品牌之中,只有阿迪达斯独善其身,那是因为 阿迪达斯更早地发现自己臵身于危机中并第一时间调整了 战略,2009年便开始当机立断削减库存
四.高效低成本的物流
1.采用PPT项目:通过CPFR的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系统 规避库存问题。该一系统乃沃尔玛首创,利用IT系统通过 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的合作,并将生产计划、库存计划、 配送计划、销售规划统一规划管理。这并非单纯的供应链 项目,而是基于经销商协作、需求预测、对冲设计、材料 共享的精益生产模式。精细化物流,提高库存周转率。由 销售终端负责对零售终端进行分析,提出促销方案,以确 保渠道中的积压存货迅速降低,而物流部门则结合整体库 存状况和渠道销售状况,向销售部门提出下半年的清货方 案,重点清理两年前的积压库存和断码库存。整个供应链 的供货实行小批量、多批次供货的方法,降低库存。将供 货时间从1个月缩短到7天,销售部只能拿到7天的货,有 效的降低了准备库存。ERP系统与VWM系统连接,衔接库 存和销售。

李宁案例分析

李宁案例分析

李宁品牌营销的SWOT分析
李宁品牌营销的机会 中国的体育用品进入到开始关注细分消费人群——以消费者为中心。比如女性市场、 男性市场、老年人市场、儿童运动装备消费等细分人群。其次,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 为全世界的瞩目,同时2008年北京奥运会驱动了中国人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动力,中国 的体育用品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机遇。李宁通过各大媒体成功推广自己的
品牌,同时中国已经成为体育产品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再次,亚运会再一次为体
育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契机,刺激人们对体育用品的消费需求。目前,李宁品牌的主 打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价位上,但随着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李宁品牌进入高端产 品的脚步也将加快。
李宁品牌营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SWOT分析
李宁品牌营销的威胁 第一,是金融危机使得李宁公司备受打击,经济未能完全复苏,同时金融危机也影响 着消费者消费行为。 第二,品牌抢滩,国内品牌奋勇直追,如安踏、特步、361°、鸿星尔克等品牌。同时与 竞争对手阿迪、耐克等国际知名品牌,实力雄厚,在中国市场上每年有百分之四五十的
运会的赞助权。另外,李宁公司在1997年前的销售是大量围绕团体销售为主进行的。而中国的团体销售, 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政府的消费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政府资源为李宁公 司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因此,李宁牌的成功原因分为:在品牌初创时期,尤其是前5年,李宁的 名人效应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但在后5年,李宁品牌的个性逐渐形成,李宁本人的影响逐渐减弱。今 后,这种趋势会一直延续下去。
李宁案例分析
LINING
面对国内外体育用品市场的极大需求,我国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最 大的问题和不足就是缺乏强势品牌。因此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品牌优势,把品牌优势真正转 化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推动力,才能抓住世界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契机,占领更多的 市场份额。而李宁作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更具研究价值。 b. 李宁公司曾是名人创业、家族企业转型、品牌营销、品牌转型、中国体育品牌成功的 典型案例,也颇受各界的关注,关于李宁公司成功的讨论不绝于耳。然而今天李宁公司再 一次成为焦点,不是因为它再一次取得了质的突破,而是因为它的库存高筑、关店、股价 跳水、发盈警、高管离职、大裁员等一系列的问题。 c. 在中国,李宁(Li-Ning)是一个很有品牌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它的品牌创造力和竞争力是 它与国内外运动品牌争斗夺市场份额的主要因素。它的成功与曲折是我们国家品牌竞争的 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范例。 a.

李宁为什么会失败(MBA案例分析)

李宁为什么会失败(MBA案例分析)
• 3、强化分销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
第五案例小组
解决策略
• 4、创新产品和技术
产品和科技上的创新一直是李宁公司坚持不解的追求,同时也 是“李宁”走向国际的重要战略。东方特色的产品创新已成为李宁 品牌差异化竞争中有效的一步。李宁产品在立足大众品牌的基础上 ,开发各个运动项目上专业产品的发展模式是正确的,但其功能细 分化的市场推广力度不够,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李宁公司需把 握市场细分的过程,有无更为专业的国际化产品跟进,市场定位的 跟进。是其最终和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竞争的胜负关键所在 。
虑如何成为中国第一品牌;
• 2、业绩连年下降,被耐克和阿迪达斯等世界品牌甩在后面不说,也
被安踏特步等晋江帮迎头赶上,失去几年的中国第一宝座看来在短 期内是无法夺回了;
• 3、连续推出的几个子品牌全部失败,库存严重; • 4、之前空降的职业经理人走光了,就连自己培养的 • CEO也黯然退场,享受生活已经十多年的创始人 • 又要重出江湖。
• 3、
• 3、总而言之,加强李宁公司的营销战略,就是加强产品的向
下延伸,完善多品牌策略,强化经销商的管理和增加零售商 数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强产品宣传促销活动,制定能适 应市场变动的价格体系等。
第五案例小组
谢谢观赏
第五案例小组

2008年,公司斥资3000万美元培训设计师,但公司高层对本
公司设计师架空,亲赖空降兵,最终设计师纷纷出走。

2010年开始,公司陆续有高管离职,几乎所有的职位都经历了
人员更替,范围之广令人咋舌。

李宁公司曾是名人创业、家族企业转型、品牌营销、品牌转型、
中国体育品牌成功的典型案例,也颇受各界的关注,关于李宁公司

“李宁危机”带给纺企的启示

“李宁危机”带给纺企的启示

“李宁危机”带给纺企的启示作者:法磊来源:《中国纤检》2012年第18期最近体育用品行业的李宁公司在遭遇重重经营危机之后,CEO张志勇被迫辞职,创始人李宁重新走到前台。

李宁公司自成立以来至2010年,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2008年成功的奥运营销,将公司推向了顶峰,但2011年至今,李宁公司却面临着一系列危机:高管离职,库存积压,盈利预警,股价下跌……问题所在1.高管离职高潮。

为了应对公司的危机,“空降”来的高管一波接一波。

有从班尼路公司到李宁公司主管营销的王鹂,有从可口可乐公司来担任市场部经理的徐伟军。

徐伟军在李宁公司先是担任市场部经理,后来是总裁助理,最后做到公司CMO(首席市场官)。

任CMO不足一年,他便在2007年下半年离开公司。

此外,除了一个产品经理来自锐步,还有来自宝洁、康师傅、美赞臣公司等不同快速消费品领域里的人。

李宁公司前品牌总经理乐淑钰、公司产品官徐懋淳都属于“空降”而来。

这些高管均有着较高的学历和强硬的背景,于是,公司寄厚望于这些高管,但是,他们刚来公司不久,又没有深入公司底层去了解,只是和公司的中上层领导去交流,根本不知道问题的根源所在,危机逐步加深。

继大批高管离职之后,2012年7月,张志勇卸任公司CEO,此时,多年来一直淡出公司具体业务的李宁只得回归管理公司。

2.品牌重塑失败。

张志勇正急于打造更为年轻的超级品牌,而实际消费群中年龄偏大的被视作品牌溢价的最大绊脚石。

若想实现更高的溢价,就必须拉低主流消费者的年龄,并取悦于他们。

在李宁的高层中,一些人认为重塑品牌较之于产品变革更为关键。

市场营销系统相信,若要品牌升级就必须换LOGO。

时任李宁公司CMO的方世伟曾列举过航空、化工、物流等领域换标成功的伟大企业以佐证。

ZIBA项目目标人群定位由“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创造者”被精炼为“90后李宁”。

错误的种子就此埋下。

知情者坚称正是ZIBA的报告中关于目标人群的定位才直接导致了张志勇本人日后品牌重塑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香港)有限公司”成立;
8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市场与行业环境分析
竞争者众多:体育用品前几年的高增长,吸引了大批企业进入 这个行业,近5年来,国内体育用品商店的数量以年均10%的速 度增长 市场供大于求:今年李宁、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六大国 内运动品牌的总库存金额高达37.21亿元 目标市场:公司产品实际消费群的特征是24至30岁为主,二级城 市中等收入大众化而非专业运动消费
财务分析——资产负债表
李宁 资本结构 负债 所有者权益 资产 资产结构 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 总资产 负债结构 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 总负债
核心专长
(1)通路基础扎实 销售网络初具规模,虽然网络的质量(如商铺位置、销售额等) 参差不齐,但是已有了相当扎实的基础 (2)尽管公司今年发展不顺,但是综合财务状况仍然良好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SWOT分析
Strengths
SW OT
1、产品在中国市场有很大的卖点; 2、有着极高的认知度和品牌亲和 力; 3、通过赞助各种赛事,其在影响 力越来越大; 4、在中高端市场,相对于国际品 牌,价位较 低,具有竞争优势;在 中低端市场,相对 本土品牌,李宁 在质量和技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22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SWOT分析
SW
Opportunities
OT
1、消费水平的提高,为行业发展提 供了空间。 2、品牌意识的提高,低端市场的部 分消费者会转向中端市场,而与国际 品牌的差异缩小,使高端市场的部分 消费者转向中端市场。 3、联系品牌良好的亲和力积极与消 费者进行双向沟通
23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SWOT分析
SW OT
Threats
1、低价位的品牌形象已根深蒂固, 通过提高价格 增 长利润的空间不大 2、在产品设计上,相对于国际 品牌, 产品专业化程度不高。 3、品牌形象的不一致、不连续等问 题,造成了消费者对李宁的印象凌乱。 4、目标消费者定位不明确,缺乏与 消费者的有效沟通等
24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企业的资源分析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物资资源
李宁旗下品牌与子公司
公司所拥有的整体资本雄厚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财务能力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人力资源
• 2004年1月,李宁公司把“在企业内部快 速培养人才”这一中心提到公司的重要 位置。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商誉
• 对中国体育事业贡献度极大。成为2008年 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的同时,李宁公司创 始人李宁担任主火炬手。李宁公司已成为 中国体育的另一名词。
李宁危机案司发展历程
3
环境分析
4
财务分析
5
公司战略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公司发展历程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环境分析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一般环境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 政府和相关法律对体育行业的扶持力度一直很大,这个对于李 宁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契机。 (2)经济环境 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1%到3%之间,比 我国高出许多,发展前景诱人 (3)社会文化环境 易理解性、亲和性、规模和场面的宏阔性、与现代人精神需要 的自洽性等,使体育产业成为“朝阳产业”。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2020/11/18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任务情况
• 丘宇浩:统筹小组工作、搜集相关信息 • 苏昭慧:搜集相关信息,主负责PPT制作 • 左冠文:搜集相关信息,主负责公司战略 • 陈治国:搜集相关信息,主负责综合分析 • 韩进杰:搜集相关信息,主负责综合分析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2012年11月16日凤凰新闻:李宁库存或已高达10亿元 品牌广告语被指最大败笔;比起2010年顶峰之时今年 上半年营业额下18% 净利润下降92% 关店952家 2012年中旬,李宁本人回归李宁公司,提出一系列的 调整,包括撤换高管、制定新的营销计划、引入新的 合作伙伴,以及更加专注一线品牌领域等。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SWOT分析
SW
Weaknesses
OT
1、低价位的品牌形象已根深蒂固, 通过提高价格 增 长利润的空间不大 2、在产品设计上,相对于国际 品牌,
产品专业化程度不高。
3、品牌形象的不一致、不连续等问
题,造成了消费者对李宁的印象凌乱。
4、目标消费者定位不明确,缺乏与
消费者的有效沟通等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一般环境分析
(4)科学技术环境 • 1998年,佛山建成中国第一个运动服装与鞋的设
计开发中心; • 2004年8月,与美国Exeter研发公司合作; • 2004年,与香港中文大学人体运动科学系合作; • 2004年10月份与美国DRD设计事务所合作; • 2004年11月,香港设计研发中心“李宁体育科技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能力分析
1、研发能力:根据技术资源 2、设计能力:1998年建立中国第一个服装与鞋的设计
研发中心以来,李宁公司已拥有一支享誉业界的优 秀设计专业团队 3、生产管理能力: (1)剥离家族模式引入专业人才 (2)人才管理精益求精 (3)让员工“出汗”的福利 (4)建专业机构做专业的事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竞争环境分析
本土运动品牌的产业格局日趋稳 固:Nike、adidas居冠亚军席位, 年收入逼近百亿元的安踏、李宁 两强同属第二梯队;50亿元左右 量级的特步、匹克、361度属于 第三梯队;第四梯队中的小品牌 想要做强做大已经很难。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安踏
2011去年9月, “2011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中安踏列 为排名最高的本土运动品牌。而在过去,这一殊荣还 属于李宁。 2012年3月, “ 2011 年度中国市场销售统计结果新闻 发布会”上,安踏继续荣膺中国运动鞋类商品市场综 合占有率第一,同时获得“华采 20 年最具影响力品 牌”。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企业文化
• 李宁相信:人有无限潜能。运动让人更 加自信,敢于表现,不断发掘潜能、超 越自我——我们有这样的品牌观,并始 终不渝地付诸实践。
李宁危机案例分析
技术
1998年,佛山建成中国第一个运动服装与鞋 的设计开发中心; 2004年8月,与美国Exeter研发公司合作; 2004年,与香港中文大学人体运动科学系合 作; 2004年10月份与美国DRD设计事务所合作; 2004年11月,香港设计研发中心“李宁体育 科技发展(香港)有限公司”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