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作品是《昆明的雨》。
这是一首关于雨的诗,由昆明市作家杨维桢所作。
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什么呢?
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很美,像是在画画一样。
学生2:我觉得这首诗写得非常细腻,可以让人感受到雨滴落到地面的感觉。
老师:很好,学生们看得非常仔细。
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的内容。
“昆明的雨,像是一张画,淅淅沥沥,落在长巷。
草木沐浴,楼房洗脸,昆明的雨,把我们洗一遍。
”
首先,我们看到这首诗首句是写“昆明的雨,像是一张画”,这时,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美丽的昆明城市,是不是很美呢?
“淅淅沥沥,落在长巷。
”这里描述了昆明的雨声,它像是在慢慢地滴落,让人心情平静。
“草木沐浴,楼房洗脸”,这里写的是雨水润泽了大自然,也给了城市新的面貌。
最后,“昆明的雨,把我们洗一遍。
”这句话最让人深刻,因为雨水洗去了人们身上的污垢,也洗去了人们身上的烦恼。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写出了昆明的美丽与宜人,也为我们展示了雨的另一种形式。
雨不仅可以滋润万物,还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加清新。
让我们珍惜每一次雨水的降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课前准备】ppt自动播放雨中的画面图(仙人掌、缅桂花等)一、情境创设导入同学们,最近的绍兴是多雨的,断断续续下了不少。
有一个地方,它的雨季是这样的:PPT (师)这是---------?(生)(昆明)(师)很好,今天我们就随作家汪曾祺一同去欣赏昆明的雨。
(板书课题)学习任务一(师)首先检查一下大家的前端学习情况(字词展示)青头菌.()鲜腴.()辟.()邪八卦.()黄焖.()鸡扳.()尖炽.()红缅.()桂绿釉.()密匝匝.()吆喝..()连()不断张目()舌(师)昨天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接下去,让我们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来感受一下汪曾祺对昆明的雨有怎样独特的情感。
(3分钟)(ppt)(师)从课文中我们发现,汪曾祺对昆明的雨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你找到的句子是------------我想念昆明的雨(板书“想念”)(师)作者想念昆明的雨,却并没有用大量的笔墨直接写雨,而是写了与昆明雨季的有关的一些景、事、人和物,(ppt)(生)倒挂的开花的仙人掌、雨季的菌子、杨梅、花;苗族女孩叫卖杨梅,若园巷给房客们送花的房东,我与同学在酒店小酌等(师)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上去内容有些“散”,但无一不渗透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与怀恋。
这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线索,体现了散文的最大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师)《昆明的雨》看似在写雨,其实是在描绘一幅画中的故事,一段怀恋的时光,这些曾经的过往一定有它独特的美才会在作者的脑中挥之不去,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接下去,请从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这四个角度选择其中一个,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结合具体的语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品味语句,对文中的美进行圈点批注,批注在语文书上。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昆明的雨(一)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有关《昆明的雨》这篇课文。
你们知道《昆明的雨》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学生1:老师,是贾平凹写的。
老师:对,这篇文章是贾平凹写的。
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写昆明的雨,展现了怎样的一种场景呢?学生2:文章中描写了昆明的雨势很大,地势又低,水淹的很快,很慢又退。
学生3:我觉得作者通过这种描写想要表达一种无力感和无奈感。
老师:对,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写昆明的雨,表达了一种无力感和无奈感,这种情感正是作者对于自然力量的无法控制和无奈的体会。
而在文章中还有没有其他句子或者段落让你们印象深刻?学生4:有的,有一段写到“看样儿,办法是没有。
”学生5:老师,我觉得作者通过描写雨势的大小,地势的低,水淹的快又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展现作者的情感。
老师:对,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雨势和地势的描写,通过细节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描写的手法叫做具象描写。
通过具象描写,作者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情感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
好,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讨论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运用。
你们觉得作者的语言运用和结构如何?学生1:老师,我觉得作者的语言非常精练,节奏感很强。
老师:对,作者的语言非常精练,节奏感很强。
作者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了昆明的雨,使文章有一种节奏感,让读者读起来非常流畅。
那么文章的结构呢?学生2: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的结构很简单明了,开头作者描写了昆明的雨,然后通过细节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最后通过一个简短的句子总结了整篇文章的情感。
老师:非常好,你对文章的结构做了很好的总结。
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很简单明了的,通过开头的描写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通过细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最后通过一个简短的句子总结了整篇文章的情感。
这样的结构清晰明了,能够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有更深的共鸣。
好,那么在结构和语言的运用上作者都做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一下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代诗歌《昆明的雨》。
这首诗描写了昆明的雨水,带给人们的心情和感受。
对于这首诗,你们有什么了解和想法呢?学生1:这首诗有点神秘,让人感觉到昆明的雨水是一种特别的存在。
教师:很好!这首诗通过雨水的描写,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昆明的雨》)教师:好!大家读得很好。
现在我来为你们讲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昆明的雨》是一首充满艺术感的诗歌,它以雨水为线索,通过对雨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昆明及其雨水的独特情感体验。
这首诗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昆明的雨、昆明的夜、昆明的花和昆明的酒。
诗中描绘了昆明的雨水如何滋润大地,给人带来清新的感受。
雨水的音响大自然的呼唤,注入了大地的生命力量,让人心旷神怡。
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昆明的夜晚。
夜晚的雨声仿佛是大自然的歌唱,让人感受到雨水的美妙与神秘。
夜雨中的昆明仿佛沐浴在星光的洗礼之中,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然后,诗人描述了昆明的花朵在雨中的美丽。
花朵在雨中绽放出独特的风姿,给人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它们在雨水的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诗人以昆明的酒作为结尾。
昆明的酒仿佛是雨后初晴的阳光,给人心灵上的愉悦和滋味。
诗人用昆明的酒来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昆明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昆明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以及它独特的自然景观。
学生2:老师,我觉得这首诗的语言表达很美,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昆明的热爱之情。
教师:是的,这首诗以诗人独特的感受和表达方式,描绘了昆明的雨水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通过诗歌的艺术处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雨水、夜晚、花朵和酒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之情。
学生3:老师,这首诗让我想去昆明旅游,感受一下那里的雨水和风景。
学生4:老师,我觉得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读起来让人陶醉其中。
教师:非常棒!这首诗借助雨水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美好。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昆明的雨的文章。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标题,它是《昆明的雨》。
那么,大家知道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吗?学生1:昆明的雨比较多,尤其是夏天。
学生2:我听别人说昆明的雨水都是往下倒的,不像其他地方那样打在人身上。
老师:非常好,你们的回答都很棒。
昆明的雨确实比较多,尤其是在夏天,这也是昆明的植被茂盛的原因之一。
还有,昆明的雨确实往下倒,因为昆明的雨多半是毛毛雨。
不像其他地方的夏雨那样大。
现在我们来一起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作者如何描绘昆明的雨。
(全班一起朗读《昆明的雨》)老师: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学生3:主要是描写了昆明的雨,包括它是如何下雨的,下雨后的昆明是什么样子的等等。
学生4:而且,作者在其中融入了一些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让我有种莫名的共鸣。
老师:非常好,你们已经有了很深入的思考。
事实上,这篇文章并不仅仅是在描写昆明的雨,它还很多层意义。
比如,它描绘了一个城市在雨中的气息和色彩,通过对雨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这个城市的热爱和思考。
这篇文章还贯穿着人物的故事,通过一个老盲人的遭遇,描写了昆明的人情味和文化内涵。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尤其要注意作家如何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和描绘环境,以此来表达主题。
现在我要给大家提出一些问题,看看你们能否根据文章的细节来回答。
1. 为什么作者要结合雨来描写昆明?2. 通过对幼时经历的描写,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 为什么文中点名出现了老盲人这一角色?4. 通过描写老盲人的遭遇和周遭的人物反应,作者表达了什么主题?5. 作者最后的借古喻今,表达了什么样的况味?同学们,请先花一分钟思考,然后一起讨论。
(全班开始讨论)这节课,我们从文章的细节来探讨了作品的多层意义。
通过这样的方式,希望能唤起同学们对于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并且锻炼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思考的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作品。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课堂主题:昆明的雨课程内容:《昆明的雨》这首诗词的欣赏和学习授课时间:一个课时(45分钟)【教学活动一】(5分钟)目标:唤起学生对昆明的兴趣,引入课题。
1. 启发性提问:你知道昆明在哪个省份?它的气候如何?2. 引入:昆明位于中国云南省,由于地处高原,气候温暖,四季如春。
而且昆明还有一个特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探索昆明的另一个特点。
【教学活动二】(15分钟)目标:学习《昆明的雨》这首诗词,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1. 教师带读:大家一起读一遍这首诗《昆明的雨》。
2. 学生个人朗读:请两位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
3. 诗歌分析: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描写昆明雨的词语,总结出诗人对雨的感受和描写。
4. 想象练习: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昆明的雨中,描述他们感受到的雨滴、气温、雨声等。
【教学活动三】(25分钟)目标:用绘画作品表达对《昆明的雨》的理解和感受。
1. 分组绘画:将学生分为三组,每组选一个学生的描述作为选题,并在纸上绘画。
2. 分享展示: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讲解他们对昆明雨的理解和感受。
3. 全班讨论:展示完毕后,全班进行讨论,讨论各组作品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教学活动四】(5分钟)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加深学生对昆明的印象。
1. 组织学生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昆明的雨》的理解,写一篇50字的小短文。
2. 选读优秀作品:教师选读几篇优秀作品,点评学生的写作。
3. 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昆明雨的特点和对学生的影响。
【课后作业】1. 收集更多有关昆明雨的资料,写一份简短的调查报告。
2. 背诵《昆明的雨》这首诗。
3. 分享自己对昆明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昆明的雨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绘画作品的展示和分享,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了锻炼。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时间控制上还需要更精细的安排,同时需要更多的引入和扩展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

名师工作室教研案例《昆明的雨》教学实录■李硕责任编辑朱明明E-mail:*****************【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运用联想和想象将文本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提高审美情趣;2.体悟文章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3.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雨,是饱含深情的。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雨中浅吟低唱。
义山怀远,咏巴山夜雨;摩诘送别,歌渭城朝雨;放翁僵卧,听夜阑风雨;易安感怀,吟雨疏风骤。
那么,今人写雨是否与古人有所不同呢?让我们走进《昆明的雨》,看看汪曾祺笔下的雨饱含着怎样的深情。
二、妙手丹青,画昆明雨景图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换一种形式来学习,用想象的语言把昆明的雨景画出来。
请看大屏幕,读一读要求。
(屏显:1.如果让你画一幅有关昆明的画,你会选择哪些素材入画?请结合课文谈一谈。
2.你会把这幅画画成水墨画、工笔画,还是油画?说说你的理由。
)师:有些同学已经面露笑意,想必是胸有成竹了。
哪位同学想要分享?生:我选择的是草木和油画。
油画色彩明艳,可以突出草木的繁茂。
生:我会用工笔来画卖杨梅的女孩。
她娇俏、文静、可爱。
她的穿着也很有特点——绣花鞋,红色帽子。
我觉得工笔画更能表现她的灵气。
生:我想画那个捡鸡枞的笑话。
我会用水墨来画这个场景,因为这个场景非常有趣。
师:水墨画是写意画,注重传神而不是绘形,你再考虑一下。
生:或许工笔画更加合适,因为工笔画注重描绘形状。
生:我想画木香,画成油画。
因为文中写木香“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油画可以把这种色彩与情态表现出来。
师:非常好!大家画的昆明图真是多姿多彩。
我们再来看一下汪曾祺的画,画中只有一株仙人掌和几只菌子,这是为什么呢?生:菌子美味,是昆明的一大特色;仙人掌生命力顽强,同时也是昆明人的象征。
师:你的思考很深刻。
汪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昆明,写了昆明的人、事、景、物,但仅仅用“昆明的雨”作为文章的标题,这是为什么呢?生:作者所写的都是雨中的人、事、景、物,一切都因为雨而得以存在。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讲课稿

《昆明的雨》教学实录讲课稿(2)《昆明的雨》教学实录讲课稿生齐:想念、喜爱、赞美之情。
师:那就请同学们用动情的声调齐读这句话吧!生:齐读。
师:短短的一句话,却体现了汪曾祺平淡、朴实、简练却又意蕴丰富的语言特色。
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是否还有这样的词语、句子、段落,可以结合语境、联系全文进行赏析。
同时把你有疑问的地方圈画出来,待会小组内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时我们再拿到班上来讨论解决。
(师巡视,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5-7分钟,之后讨论。
小组汇报。
)(在巡视过程中询问学生预习中的困难,大部分学生反映汪曾祺的语言很难按照答题的套路去赏析,如修辞等表达技巧的套用。
师这时引导汪曾祺的语言就是如此,平淡朴实,没有技巧却胜似技巧。
) 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爬”“遮”这两个动词用得好,化静为动,既写出了雨后木香的茂盛,又赋予它生机活力,使文章有一种动态的美。
师:如此美丽的景物吸引了作者的眼球,所以作者说,四十年后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那天的情味,除了刚才说的木香花的美还有什么吗?师:既然我们提到了按照答题方式,那我们看看能不能再用赏析字词的方式来看看这一段的其他内容。
作者写到“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
”他写了自己的行程,没写雨后的清水如何的明亮、波光粼粼,没写雨后看穿比丘尼装陈圆圆的石像的心理感受,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流水账。
但这样写却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只是默默地走,默默地看,一切都是静谧的,就连那只鸡都是一动不动的。
鸡的静美又反映了当时小街上行人稀少,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事物之间的和谐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一、诗词激情导入
师:雨是最寻常的,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请看,读: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在张志和的心中,雨是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
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在陆游的眼中雨是可以激发豪情壮志的;
生: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在苏轼的笔下,雨又是奇妙神奇的。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师:雨给了杜甫一夜惊喜。
师:你看,同样都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却有各不相同的独特体验。
因而,雨也就成了文人骚客们的笔下宠儿。
今天,我们这节课也跟雨有关,一篇写雨的抒情散文,齐读课题!
生:《昆明的雨》
师:作者是?
生:汪曾祺。
二、寻找感情线索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汪曾祺对雨这个独特的事物是如何表达他的独特体验的?要想知道如何,首先要知道是何,是什么。
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呢?文中有一句话就很明显地把它给表达出来了,是哪句?
生(齐):我想念昆明的雨!
三、明确写作载体
师:作者一开始就是向我们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
大家也把这种娓娓道来的陈述的味道给读出来了,所以,我们加了一个“句号”。
现在,我要把这个句号变一变,(PPt ?)奥,雨?只是想念雨吗?还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快速跳读课文,圈出关键词,看一下,还有什么?(师巡视学生)
生:(默读勾画)
师:好,还有什么呢?我们从这一排往后说。
来——
生:菌子(四声),杨梅,仙人掌,白兰花,自己的故乡,思念。
师:好,还有没有?
生:莲花池酒店里和友人的小酌。
师:一件事。
好,请坐。
同学们看屏幕,清代刘熙载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请一位女同学来读一下:
生:“山之精神写不出,以彩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
师:以烟霞写之。
那你能说说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吗?
生:如果是写一个山的景色或山的美景的时候,可以不用写山,就用烟霞来体现这个山的美景;写春的景色的时候,就可以以春天的草和树来写,以小见大。
师:来写春的景色,比如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春》。
很好,请坐!这其实是阐释了一种写作手法,就是我们要表达一个大的主题,或者对大的事物进行描写或对一个抽象事物进行描写的时候,我们往往借助一个个具体的事物来作为载体。
下面,我想问,雨季之精神写不出,以什么写之?ppt
生(自主回答):景、物……
师:对,就是我们刚才的回答,用雨季中的景、物、人写之。
那么,我想问,这些景物人事我们潍坊有吗?
生:没有。
师:此景此物只应昆明有!有昆明的特色,从这里我们就看出了,作者为了表达他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他首先在选取的素材上就非常用心。
(板书:选材)
四、品读个性描写
那这位有心的作者又是如何对这些景物人事展开他的个性的描写呢?仿照我们刚才的品析,把你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圈点勾画,并且写一写你的理解,开始。
(师巡视学生)生:(圈点勾画)
师:已经写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了。
……有些同学非常会学习,一边说着,一边写着。
……怎么样了?还没有分析完的请举手。
刚才有同学问我,“我们是以小组展示呢还是个人展示?”这个大家自己看着办,什么形式都可以。
哪个小组先来?好,最后边那个男同学的小组,请你们来回答一下。
生:我是从第85页上边这两行,可以看出,昆明用仙人掌来做篱笆,突出了昆明很有特点。
师:你能把这一句话读一读吗?
生: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
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