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社区特色文化的路径探析

合集下载

凉山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困境及改进路径探析

凉山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困境及改进路径探析

凉山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困境及改进路径探析摘要:凉山红色文化是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经过大凉山时领导凉山人民在浴血奋战的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范式,记录了彝汉军民团结统一、艰苦奋斗的历史,是中国长征革命历程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凉山红色文化的资源传承开始面临一些挑战,如何将中特社的最新成果与凉山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强对凉山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的实践路径的创新探析,去挖掘凉山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让发生在历史中的家乡红色经典绽放时代光芒,让凉山红色文化资源源远流长。

关键词:凉山红色文化;长征资源;当代价值;传承困境;路径探析AbstractLiangshan Red culture is a cultural paradigm formed during the Long March when The Red Army led by the CPC passed through Daliang Mountain and led the Liangshan people to fight bloody battles. It records the history of unity and hard struggle between the Yi and Han people, and is a precious treasure of China's Long March revolu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inheritance of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Liangshan is facing some difficulties. How to make use of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of Marxism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local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Liangshan, strengthen the innovative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path of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Liangshan, and explore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Liangshan. Let the hometown red classicsin history bloom the light of The Times, let Liangshan red cultural resources have a long history.Key words:Liangshan red culture; Long March resources; Contemporary value; Inheritance dilemma; Analysis of path凉山彝族自治州,原属于西康省宁属地区,现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作为国家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也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革命长征地带。

乡村文化传承方案

乡村文化传承方案

乡村文化传承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丧失的危险。

在这个背景下,乡村文化传承方案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有效的乡村文化传承方案,以确保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一、调查和研究在制定乡村文化传承方案之前,需要对当地的文化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

这包括了解当地的传统活动、文化习俗、艺术形式等。

通过详细了解乡村文化的方方面面,可以为制定后续的传承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建立乡村文化保护组织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需要建立乡村文化保护组织。

这样的组织可以由当地政府、民间团体或其他机构共同组成。

乡村文化保护组织的职责包括组织文化活动、整理和保存相关文物、培训传统技艺等。

组织的成立将有利于协调各方的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文化传承的工作。

三、开展文化活动为了吸引年轻人对乡村文化的关注和参与,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传统艺术表演、手工制作、传统游戏等。

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可以让年轻人亲身体验乡村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四、培训传统技艺许多乡村地区的传统技艺正逐渐失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技艺,需要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

可以邀请有经验的传统工艺师傅来乡村地区进行培训,让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并传承下去。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相关的培训补贴和奖励,以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技艺的传承中来。

五、数字化保存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保存成为一种便捷和有效的方式。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乡村文化进行数字化保存。

这包括对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和数字化重建,对传统音乐进行录制和保存等。

数字化保存不仅可以保护乡村文化的物质产物,还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和学习乡村文化。

六、教育与宣传乡村文化传承不能只依靠少数人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

在教育领域,可以将乡村文化纳入学校的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和了解乡村文化。

同时,在社会宣传方面,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展览、发布乡村文化的宣传资料等方式,增加乡村文化的曝光度,提升社会对乡村文化保护工作的关注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作者:项程飞吴志敏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03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耕耘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与乡村文化振兴血脉相连,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乡村文化振兴的民族性、人民性、时代性的语境,从思想、时间及空间三个维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以文化赋能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以机制创新发挥富民利民惠民工程在乡村文化产业的市场功能,以多元链接强化多元主体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以城乡融合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促进城乡文化要素互动,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1]乡村振兴不是单一维度的概念,是着眼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多维度战略方针。

就乡村振兴的进一步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土文化业态丰富发展。

”全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2]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建设提供了思路,确保在本土特色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有助于中国在交织激荡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筑牢思想之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乡村文化振兴民族性语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财富是保障乡土本色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振兴以国家制度层面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符合民族性语境。

社区文化传承教案

社区文化传承教案

社区文化传承教案一、背景介绍社区文化传承是指将社区内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艺术等文化资源传递给后代,以保护和传承社区的独特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区文化面临着丧失和遗忘的危机。

为了促进社区文化传承,本教案旨在提供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活动,帮助社区居民了解、尊重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二、目标1. 了解社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2. 引导社区居民加强对文化传承的意识;3. 学习并传授社区的艺术技巧和表演形式;4. 通过具体活动加强社区的凝聚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社区历史介绍- 让社区中的老年人或历史志愿者来分享关于社区历史的故事和经历;- 安排参观社区附近的历史古迹和建筑。

2. 传统节日庆祝- 向居民介绍并庆祝社区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组织传统乐器演奏、舞蹈表演和传统手工艺展览。

3. 艺术活动工作坊- 邀请有经验的艺术家来进行绘画、音乐、编织等工作坊,教授相关技巧;- 将活动开放给社区居民,提供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和学习。

4. 社区文化展览-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组织文化展览,展示社区的历史、风土人情和传统技艺;- 利用社区图书馆、学校或文化中心等场所,展示社区居民的作品和文化艺术品。

5. 故事传承计划- 设计一个故事传承计划,邀请社区中的长者和年轻人进行交流,分享家族和社区的故事;- 鼓励年轻人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以防止它们被遗忘。

四、评估方式1. 参与度评估:记录社区居民参与各项活动的人数和比例,以评估教案的受欢迎程度;2. 反馈问卷:向参与活动的居民发放反馈问卷,以了解他们对活动内容和组织的意见和建议;3. 展览评价:对社区文化展览进行评估,包括参与人数、展览质量和社区反响。

五、资源需求1. 与历史志愿者、艺术家和社区合作伙伴建立联系;2. 社区场所,如社区中心、学校、图书馆等;3. 必要的艺术工具和设备,如绘画材料、乐器、音响设备等;4. 反馈问卷和评估表格的设计和打印。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探析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探析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1年第2期(总第206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2.2021General.No.206收稿日期:2020-12-03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GBC1317218);2019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JGY20190731);2020年齐齐哈尔大学党建研究课题(QQHRUDJ2020-26);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研项目(YB201832)作者简介:孟庆阳(1981—),男,江苏赣榆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只有历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面对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解决的课题。

一、与时俱进,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面对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知识、观念等的接受方式更加灵活和多样,与传统社会相对封闭单一的接受方式有了极大的区别。

我们应该紧随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将理想和信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中。

(一)适应大学生对新媒介的实际需求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信、微博、头条号平台、喜马拉雅FM 、抖音短视频等新的传播媒介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

我们应该抓住时机,主动而为,更好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传承路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传承路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传承路径作者:代应福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4期【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发展凝结的文化精髓,是广大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期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

为此,我们应分析现代社会的现状和背景,努力寻求时代背景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努力地找寻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道路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承路径【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4—029—03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时代的大浪淘沙,至今仍旧展现出耀眼的色彩,它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它对每一个中华儿女而言都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新时代新时期各个领域应当遵循党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一)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它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保证。

为此,应当重视文化自信,用坚定的信念武装人民的头脑,即使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背景中,人民的信息判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也能够得到增强。

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中华民族热情的斗志。

(二)有利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它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人格,滋养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心田,给予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力量,从价值观念层面引导并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学校教育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充满积极和正能量的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校德育,全方位地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最终形成自身高雅的情趣、高洁的品质、坚韧的意志和不懈的追求,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路径探析——以山东高校为例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路径探析——以山东高校为例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路径探析——
以山东高校为例
宋朝晖;董庆涛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7(000)029
【摘要】发挥文化传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如何让学生认同并接受传统文化,是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关键.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宋朝晖;董庆涛
【作者单位】齐鲁医药学院山东·淄博255213;齐鲁医药学院山东·淄博25521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探析 [J], 谷铮
2.医学院校“以文化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路径探析 [J], 王剑峰
3.基于"以文化人"理念的高校专业课育人优化路径探析 [J], 王一涵; 赵水民; 何云峰
4.基于“以文化人”理念的高校专业课育人优化路径探析 [J], 王一涵; 赵水民; 何
云峰
5."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J], 刘丽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产业化发展路径探析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产业化发展路径探析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产业化发展路径探析作者:何颖漆亚莉来源:《新西部》2019年第07期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性资源,通过资源转换或创意开发,形成具有市场价值并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同时,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自治州,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神奇的文化环境和多彩多姿的民族民间风情。

依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不仅能发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内生性动力优势,而且能够使民族文化从文化领域向经济领域的转化,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产业支撑。

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创新型产业。

通過创新和创意对区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进而形成区域优势的特色文化产业是区域经济开发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重要手段。

广西是一个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的省份,独特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蕴藏极高的经济价值,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构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也重点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必须用经济的眼光来审视和梳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站在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历史和自然赋予的民族地区的独特优势。

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优势与作用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自治州,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神奇的文化环境和多彩多姿的民族民间风情。

依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不仅能发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内生性动力优势,而且能够使民族文化从文化领域向经济领域的转化,实现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产业支撑。

1、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是对民族文化进行动态保护的一种途径与方式民族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性资源,通过资源转换或创意开发,形成具有市场价值并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同时,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社区特色文化的路径探析
“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区内,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创造孕育出来的人工环境、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包括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方式,其中精神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人们的价值结构(追求、期望、时空、价值等)、信仰结构(宗教信仰等)和规范结构(风俗、道德、法律等)等;物质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工作和娱乐的方式。

传承社区特色文化是社区教育的一大新兴功能。

那么,社区教育如何传承社区特色文化?由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丰富多样,学习载体和活动形式需要不断创新,笔者认为社区教育可以通过搭建“四个一批”载体来实现对特色文化的传承,即开设一批讲堂,培育一批沙龙,推展一批活动,编印一批读本,以确保学习有所得、活动有成效。

一、开设文化讲堂
市(县、区)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讲堂开辟文化专题,能够以讲堂的形式向市民传授文化技艺。

如南通市通州区刘桥镇开设灯谜楹联文化讲堂,以镇社区教育中心为主要培训阵地,在南通市文化名人、刘桥镇灯谜协会会长、镇文化站站长顾焕清的引领下,每年组织全镇各中小学及对灯谜楹联感兴趣的群众共同学习有关灯谜楹联知识,组织群众开展创作活动,培养了一批灯谜楹联教育与创作的骨干。

在文化讲堂上,灯谜楹联专家带领大家了解灯谜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学习用“分离法”“组合法”“反扣法”等方法猜制灯谜,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漏字谜”“拼音谜”“数字谜”等各种花色谜的特点,掌握各类谜语楹联的创作原则和技巧,培养学员的分析综合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每年刘桥镇举办的各种科普、普法、思想、艺术宣传的活动中,刘桥镇灯谜楹联爱好者创作的作品经常亮相,为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二、培育民间文艺沙龙
民间文艺沙龙植根于民间,发挥民间文艺沙龙的组织形式功能,創造条件办好民间各类文艺沙龙,搭建学习和展示的平台,促进各类民间文化交流是传承社区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笔者所在地结合地方特色文化的民间艺术沙龙活动有“名点制作沙龙”“搜集老票证”“京剧沙龙”等。

改革开放后,毗邻刘桥镇的石港镇于1984年建立的镇业余京剧队如今已发展到30多人,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老中青少幼齐聚一堂。

他们举办京剧沙龙,经常登台表演切磋技艺,文武场配套演出,其中有十多人在省市业余京剧大奖赛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除举办室内沙龙活动外,京剧表演爱好者们还经常到各个村居举办室外沙龙演出活动,不仅有京剧唱段的展示,而且在扮戏的过程中配有讲解,让观众全面地了解京剧的规范与服装;同时还现场绘制脸谱,让观众与京剧零距离接触,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广大群众的生活。

三、推广系列文化节庆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属于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大德育观下的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部分,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社区可鼓励各街道在保留原有地方文化节庆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做精各类节庆活动,精心打造成相应品牌。

通过打造节庆活动载体,积极探索形象生动并具有良好互动效果的专题教育,形成主题文化教育活动体系。

如刘桥镇是全国闻名的哨口板鹞之乡,是“南通哨口板鹞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板鹞制作、放飞已有千余年历史。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是广大鹞友聚会的日子,来自各地的板鹞爱好者以及许多民间手工艺人都会齐聚刘桥,参加一年一度的刘桥镇风筝节,每届风筝节都堪称是一次风筝盛会。

该镇风筝协会的注册会员、南通供电公司相关领导、刘桥供电所的员工及千余名风筝爱好者每年都参加开幕式活动。

开幕式上除了有精彩的文艺节目,还特邀南通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开设“安全放飞风筝,保护电力设施”的主题教育讲座,鼓励市民领略浓厚
的风筝文化的同时,做到安全放飞、保护电力设施。

再如刘桥镇每年举办的科技节上都会安排科普灯谜竞猜活动专场,灯谜竞猜内容涵盖科技名词、科普用语、生活常识、天文气象、环境卫生等诸多方面,活动将科普与灯谜这种传统特色文化结合起来,扩大了科普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增强了科普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四、编印相关系列读本
社区教育工作需要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方文化社区教育品牌,编写一批地方文化教材、读本,通过社区教育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以特色地方文化课程为核心、地方文化外延的其他课程为拓展、数字化学习平台提供的海量课程作为基座,形成一个基于地方文化的社区教育课程“金字塔”。

二是充分整合地方人文资源,根据地方文化的自然分类,构建以“历史名人”“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现代产业文化”等为模块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编写教材和配套读本。

三是向民间征集一批宣传册、读本加以补充,利用教材、读本、网络、沙龙、讲坛等各种形式,丰富充实社区教育课程体系。

如刘桥镇的施顾华先生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南通板鹞风筝市级传承人,他为了传承风筝文化,为刘桥小学编写了一本校本教程《七彩风筝》,并被聘为校外辅导员。

近几年来,他经常义务为全校师生讲解风筝知识,每周为学校的兴趣小组传授扎制板鹞风筝技术,经常带领学校风筝队参加省内外的风筝比赛和展示,不断取得佳绩,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又如,今年已经82岁的杨景春老人,1997年从通州区教育系统退休,现为刘桥社区教育中心特聘兼职教授、优秀社教志愿者、通州区优秀校外教育辅导员。

他不忘初心,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用三年时间编写了《称谓与亲情》一书,以礼仪、亲情教育为主线,以忠孝文化为引领,汇集了《三字经》《论语》《弟子规》中的孝亲文化,记录了《当代孝星风采》和《身边的亲情故事》等,对弘扬忠孝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桥镇中小学
纷纷开展《称谓与亲情》读书活动、学习心得交流会以及各种讲座、主题教育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社区教育需求的动因来自各个方面,只有对各方面的社区教育需求做到及时回应、全面把握,社区教育活动才有可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传承社区特色文化的社区教育活动才能够大有作为。

(责编李亚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