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模式生物有

常见的模式生物有
常见的模式生物有

常见的模式生物有:

[海胆]seaurchin

是最早被使用的模式生物,主要用于早期发育生物学(受精,早期胚胎发育).

1891年,HansDriesh在显微镜下把刚刚完成第一次卵裂的海胆胚胎一分为二,发现分开后的两个细胞各自形成了一个完整幼虫,证明了胚胎具有调整发育的能力.为现代发育生物学奠定了第一块观念里程碑.

[黑腹果蝇]fruitfly,Drosophilamelanogaster

主要用于遗传和发育研究

其特点为:繁殖迅速,染色体巨大,易于进行基因定位.

由14个体节构成的躯干完全对称,一套基因控制了这些体节从上到下的发生过程,这套基因普遍存在于从昆虫到人的基因组中,是决定机体左右对称布局形成的最基本因素.

[秀丽隐杆线虫]nematode,Caenorhaditiselegans

特点:1)通身透明,长不过1mm

2)身体中所有细胞能被逐个盘点并各归其类

幼虫:556个体细胞,2个原始生殖细胞

成虫:雌雄同体成虫:959个体细胞,2000个生殖细胞

雄性成虫(偶见):1031个体细胞,1000个生殖细胞

3)生命周期短,从生到死仅为三天半,使得不间断地观察并追踪每个细胞的演变成为可能

4)把线虫浸泡到含有核酸的溶液中可实现基因导入

[酵母]

特点:1)是单细胞生物,可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可通过改变物理或化学环境完全控制其生长

2)在单倍体和二倍体的状态下均可生长,并可在实验条件下控制单倍体和二倍体之间的相互转换,这对其基因功能的研究十分有利

3)有将近31%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或ORF与哺乳动物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有高度的同源性

[斑马鱼]zebrafish和[非洲爪蟾]southAfricanclawedtoad

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模式低等脊椎动物

斑马鱼特点:1)产卵多,繁殖迅速

2)胚胎通体透明,是进行胚胎发育机理和基因组研究的好材料

非洲爪蟾特点:1)卵母细胞体积大,数量多,易于显微操作,还可制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无细胞体系,易于生化分析,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机理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小鼠]mouse

17世纪开始用于解剖学和动物实验,经长期人工饲养选择培育,已育成千余个独立的远交群和近交系,是生物医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模式生物,是当今世界上研究最详尽的哺乳类实验动物.1999年,美英几家大型科研机构成立了老鼠基因组测序的合作团体,2002年8月公布了老鼠基因组物理图谱的框架,完整的老鼠基因组图谱预计于2005年完成.

1.1拟南芥的研究历史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与白菜、油菜、甘蓝等经济作物一样属于十字花科,其本身没有明显的经济价值。历史上对拟南芥的烟酒刻意追溯到16世纪,在1943年Laibach详细阐述了拟南芥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并促成了1965年在德国召开的一届国际拟南芥会议。但真正作为模式生物进行研究还是近20年的事。1986年,Meyerowitz实验室首次报道了对拟南芥一个基因的克隆(Chang C,1986),1988年发表了拟南芥基因组的首个RFLP图谱,在此之后的几年中,相继报道了T-DNA插入突变基因的克隆、基于基因图谱的基因克隆等。并在2000年完成了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序工作(The Arabidopsis Genome Initiative. 2000),成为第一个被完整测序的植物。

1.2秀丽线虫的研究历史

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在当今的生命科学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Brenner在确立了分子遗传学的中心法则以后,为探索个体及神经发育的遗传机制,而最终选择了秀丽线虫这一比果蝇更简单的生物。并在1974年在Genetics上发表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详细描述了秀丽线虫的突变体筛选、基因定位等遗传操作方法(Brenner S. 1974)。为秀丽线虫作为模式生物进行个体发育的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1.3果蝇的研究历史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属于昆虫纲的双翅目,20世纪初Morgan选择黑腹果蝇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遗传的染色体理论,奠定了经典遗传学的基础并开创利用果蝇作为模式生物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以后针对果蝇的基因组操作取得重大进展,并发展出一系列的有效技术。2000年,果蝇的全基因组测序基本完成,全基因组约165Mb(Wan Y Q,2006)。

1.4斑马鱼的研究进展

斑马鱼(Danio rerio)是属于辐鳍亚纲鲤科短担尼鱼属的一种硬骨鱼。20世纪70年代美国遗传学家George Streisinger注意到斑马鱼的优点,并开始研究其养殖方法、胚胎发育等,并发展一些相关的遗传学技术。并在Nature上发表了关于斑马鱼体外受精、单倍体诱导技术相关的论文(Streisinger G,1981)。到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发育生物学家Christine Nusslein-V olhard 以及美国哈佛大学的Wolfgang Driever博士的研究组同时开始对斑马鱼进行大规模化学诱变研究(Driever W,1996)。

1.5小鼠的研究历史

小鼠属于哺育纲啮齿母鼠科小鼠属,目前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广泛使用的是小家鼠(mus musculus)。1902年哈佛大学的Castle在孟德尔遗传学研究的影响下开始小鼠的遗传学研究,并对小鼠的遗传和基因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1982年首次报道了携带有外源基因的转基因鼠,1998年在克隆羊Dolly羊出生后1年,克隆小鼠在夏威夷诞生,2002年小鼠基因组全序列测序完成,从2005年开始,大规模的基因删除研究开始在美国、欧盟和加拿大实施(Lin Z Y,2006)。

在生命科学、人类医药和健康研究领域, 实验动物在生命活动中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与人类或异种动物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并可互为参照, 一种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可以成为另

一种动物或者人类的参照物。对一些难以在人身上进行的工作, 及一些数量很少的珍稀动物, 或一些因体型庞大、不易实施操作的动物种类, 采用取材容易、操作简便的另一种动物来代替人类或原来的目标动物进行实验研究, 这就是动物实验。为了保证这些动物实验更科学、

准确和重复性好, 可以用各种方法把一些需要研究的生理或病理活动相对稳定地显现在标

准化的实验动物身上,供实验研究之用。这些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就称之为模式动物。

在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中, 模式动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海胆等低等动物模型的出现催生了现代受精生物学、发育生物学;果蝇模型的建立大大推进了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进展; 酵母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模型为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提供了施展的舞台; 线虫模型对基础和应用生物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并直接导致了细胞凋亡现象的发现, 开创了一个当代生物医学的全新领域。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充分证明了模式动物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目前,斑马鱼和非洲爪蟾是最常用的两种模式低等脊椎动物。斑马鱼产卵量多、繁殖迅速、胚胎通体透明, 是进行胚胎发育机理和基因组研究的好材料。非洲爪蟾的卵母细胞体积大、数量多, 易于显微操作, 还可制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无细胞体系, 易于生化分析, 在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医学模式的发展及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的发展及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摘要]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是医学同哲学结合而产生的概念,随着人类观念的变更、时代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也处于不断的转变之中。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正逐步转变人们对于医学的认知,促使人们从生理、心理、社会多角度系统性地考查疾病与健康。当今社会下,由于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影响健康的因素多元化,使得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显得更加适合当今的时代发展。 [关键词]医学模式;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分析 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1]。医学模式的产生,必然是以医学实践为基础的,在医学模式中,包含了人类对医学的总体认知,同时医学模式也是对例如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概念的概括[2]。随着人类观念的变更、对健康与疾病认知的深化以及时代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也处于不断的转变之中。 1、医学模式的发展历程 医学模式的发展历史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远古时期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与巫术文化相关,多采用诸如祈祷祭祀等神秘主义的方式,可以称这种方式为巫术医疗模式[3];人类社会逐渐发展,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发现了动植物的药理作用,于是形成了以天然动植物为药物,以朴素的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医学理论相结合的哲学医学模式[4],这是医学模式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生物医学模式,公元十四、五世纪以来,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也大大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之父”英国的哈维(1578—1657)创立了“血液循环说”[5]并建立了实验生理学的基础,德国菲尔绍(1821—1902)创立的细胞病理学等成果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生物医学的模式也随之诞生和建立;第四个阶段既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家恩格尔(G.L.Engel)在Science上发表了《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首次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概念[6],这种医学模式概念既考虑了病人发病的生物学因素,还充分考虑到了有关的心理因素及环境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医学模式的发展体现了两次医学发展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以感官和实地观察为手段获得对人体生命现象、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理解的古代经验医学,变为通过有目的地实验、进行科学论证,立足于科学实验和生物科学成就基础之上的现代实验医学;第二次飞跃是充分认识到人类除了自然的生物属性外,还具有复杂的社会属性,在考虑生物致病因素的同时,重视社会和心理因素的作用,从而产生了现代医学模式[7]。 这四种医学模式历时性的转变深刻反映出了人类对生命认识和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化,通过对医学模式的不断思考、不断完善,到现如今,虽然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对当代医学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且在某些医学领域有进一步深化的倾向,但是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除生物因素之外的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影响疾病的重要性,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开始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领域之中。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在1977 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首先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 [8],这一医学模式被誉为“现代医学模式”,是对科学医学的补充与完善。也就是说健康问题不仅仅是生物学问题,还包括人的心理问题、患者所处的环境(自然和社会因素)及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9]。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制约着人的健康和疾病,有时其中某个因素起主导作用,

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几种课型模式名师优秀资料

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几种课型模式 目前,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在全省已全面铺开,为了进一步落实《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提高教与学的高效性,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是我们务必要完成的重要工作,基于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改革,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提升,要全身心的投入到构建积极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上来,加强教与学过程的研究和落实,加强课前预习、课堂导学、课后巩固三个环节的有效指导、把握和衔接,加强课堂中“精讲、精练、精点拨”的落实,注重过程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巩固落实的有效性。下面就课堂教学中三种课型做以说明: 新授课 一、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学案导学、合作交流——展示思维、点拨提升——当堂巩固、课堂总结——达标检测、作业布置 二、操作要义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教师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恰当的情景,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引入新知识的获取当中,借助有效的情景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利用情景导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积极主动的接受课题的探究。 在情景创设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1)课题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主要意图,激起求知欲,不要长时间没有进入主题,使学生在等待中丧失兴趣。(2)要由已学知识的局限性,体现新课题学习的必要性,激起学生迫切学习的积极性。(3)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水平实际。(4)创设的情景要有探究空间、少而精,呈现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可望也可及。 2、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在导入新课后,可以先说明本课时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他们在这一节课上应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也可以把这一环节放到最后进行课堂总结时进行。

林木有害生物的调查报告

林木有害生物的调查报告 全市现有林地面积410万亩,其中用材林120万亩,其他均为经济林。在用材林中,以杨、柳、榆、槐、椿、白蜡、泡桐、合欢为主,其中杨树、柳树面积约占到全市用材林总面积的90%,且多为近年来的工程造林。然而,随着造林面积的迅速增加,林木病虫害发生也呈加重之势,给我市林木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一)主要病害 据调查,我市造林树种杨属、柳属树木中,以病源微生物为主的病害杨属有25种,发生较普遍,经常造成灾害或偶发造成灾害。柳属树木病害有11种,能够构成危害的根枝干部病害主要有3种,为枝枯病、冠瘿病、腐烂病;叶部有1种,为斑病。同1980年全面调查相比,杨树病害危害种类增加了9种,而1980年只有腐烂病和溃汤病2种能够形成危害。在发病面积和发病率上,也呈大幅上升趋势。在1980年的28万亩杨树上仅发生万亩,发病率仅为%,而目前全市110万亩杨树病害发生合计(含所有病害)为万亩,其中轻度为万亩,中度以上发生的为万亩,总发生率为45%。危害较重的病害是腐烂病、溃汤病、锈病、角斑病、冠瘿病和杨树斑枯病;柳树在1980年调查时,没有造成危害的种类,而2004年则上升为4种。 林木病害的发生趋势是:原来造成危害的种类继续危

害,发生面积增大,危害程度加重;原来不构成危害的,现已成为危害种类,主要发生和成灾种类大幅增加,而且发生面积日趋增大,危害严重;同时传入了外来病源微生物,如冠瘿病、杨树花叶病毒病。冠瘿病已侵入我市的沧县、任丘、黄骅、东光、青县,分布面积达万亩,杨树花叶病毒病已侵入我市的*、青县、献县、海兴、孟村,分布面积为万亩。这些外来有害微生物将进一步扩大蔓延,危害加重。有害病源微生物一旦条件适合有可能大面积暴发流行,例如今年杨树腐烂病传播十分迅速,现在已有万亩发病并造成部分树木整株死亡。 (二)主要虫害 目前以杨树为寄主虫类有154种,经常发生或偶发造成危害的枝干部的主要虫害有光肩星天牛、星天牛、黄斑星天牛、桑天牛等13种;危害根部的有蝼蛄、暗黑鳃金龟等8种;危害叶部及枝梢害虫有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美国白蛾等22种。以柳树为寄主的虫类有186种,经常发生或偶发造成危害的根及枝干部害虫有蝼蛄、光肩星天牛、柳干木蠹蛾、小褐木蠹蛾等16种;枝梢及叶部害虫有绿盲蝽蟓、大青叶蝉、美国白蛾等18种。与1980年相比,杨树虫害主要种类增加了41种,而1980年仅有杨扇舟蛾、青杨天牛、光肩星天牛、星天牛、杨银潜叶蛾5种。同时,主要虫害的发生率也大幅增加。1980年全市28万亩的杨树上,虫害发生面积仅为万

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论文Word版

姓名: 班级:临床11班 学号: 关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健康观,是人类在与疾病斗争和认识生命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得出的对医学总体的认识。其核心是科学发展的医学观,它运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研究医学的属性,功能,结构和发展规律。随着时代的进步,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演变。研究者先后提出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科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其中前四种为传统医学模式,第五种为现代医学模式。 随着死因谱和疾病谱的转变,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从传染病转向慢性非传染病,如心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意外死亡等。这些疾病的病因已不是单纯的生物病因所能解释的了,还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等综合作用。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的运用在单纯的生物因素解释疾病的病因和控制慢性传染病的发展和发生。即使是从生物因素为主导的一些传染病,如性传播的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也明显受到社会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的作用,许多疾病的生物因素要通过社会和心理因素而发挥作用。疾病的变现形式已由单因单果向多因多果发展。医学进步呼唤着更加完美的医学模式,与此相适应,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

一,现代医学产生的背景医学发展的趋势 医学社会是指从个体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医学活动。长期以来,他局限于个体疾病的预防,主要是个体治疗与预防行为,限制了其他社会系统的参与,限制了卫生服务社会的进程。随着城市的发展,生产和消费行为的社会化经常加速,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的社会化作用日益明显。 二,疾病谱和死因谱转变 在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以控制传染病性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一次卫生改革命,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模式提供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从生物,心里和社会的角度采取综合性社会防治策略。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更加显示出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重要性。 三,健康需求普遍提高 为了应对人们健康的需求的变化,卫生系统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卫生服务系统的四个扩大,强烈体现了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动了卫生系统不失时机的进行改革,以满足人们需求的变化。 四,医学学科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相互渗透 医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只有相关学科交叉,相关知识的融合渗透,才能解决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生不仅需掌握诊治疾病和健康维护的知识,而且必须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掌握相关科学的知识。由于人的社

生物高效课堂模式

生物高效课堂模式实施 新授课模式 一课前预习。学案上展示出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基本知识线索(填空和问题讨论形式),简单练习,让学生完成学案,初步形成知识体系,找到疑惑点,把握重点内容。批阅学案,掌握学情。(自习完成) 二课堂 1、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或问题导入,将知识与前面学习内容联系起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趣味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2、学生分组讨论学案上的错误问题包括习题,进一步理解课本内容,形成较为正确的知识观点。(5分钟) 3、学生展示预习和讨论的成果(以回答问题或者写到黑板上的形式),教师和其他学生及时给予点评,补充修正。讲解学案上的错题,让学生讲。(15分钟) 4、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作必要讲解和总结,展示完整的知识体系。(3分钟) 5、背诵记忆内容(5分钟) 6、限时检测,答案展示。(10分钟) 7、课堂小结(用思维导图或者知识脉络网形式)。(1分钟) 讲评课模式 1、试卷分析。总体分析试卷的难易度,试题立意,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学生的得分情况和错因。(课下老师备课) 2、将错误率高的题目展示出来,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错题,分析错因。

(10分钟) 3、讲解题目,联系教材知识,提问,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师生共同总结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审题,答题思路和组织答案等角度进行重点讲解和指导,纠正错误,展示规范,并对不同类型问题的答题方法进行总结,形成规范的模式。(15分钟)。 4、学生整理错题和典型题,反思错误。(5分钟) 5、变式训练,巩固知识。(10分钟,收上来批阅) 复习课模式 1、以单元为单位,将单元的所有知识点展示出来(课件或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备课) 2、学生对照学案或者课件知识网络进行记忆,夯实基础。复习错题本,查漏补缺。(15分钟) 3、提问问题,检验学生的自主复习效果。(5分钟) 4、单元测试(重点挑选错题变式)。(20分钟) 5、批阅,针对薄落环节,下一节强化巩固,抽出15分钟按讲评课模式处理问题。

深度年度害虫防治调查报告 (1)

深度年度害虫防治调查报告 一、目的:本公司害虫防治主要是确保厂区内外无害虫活动痕迹,保证害虫防治和捕获器材放置安全,无污染,保证所使用的药物为允许使用的药物,保证相关的害虫防治记录齐全,定期对害虫防治效果进行验证和监督检查。 二、范围:公司所有区域的害虫控制(2015年1月-2015年12月) 三、参与本次害虫防治调查的人员:汪小义、张兵 四、害虫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1、厂区防鼠灭鼠设施及防治:通过将防鼠灭鼠图与现场设置的防鼠灭鼠点进行核对和审查,现场捕鼠点与防鼠灭鼠图规定的一致,均有正确的编号,捕鼠点使用了诱饵站为灭鼠工具,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使用的饵料均为无毒的食品饵料。查看《诱饵站报告》,专人负责按规定频率检查并记录,记录按时复核,上次深度害虫防治调查后至今未发现老鼠和诱饵站设施遗失情况,厂区未发现有鼠害活动的痕迹。 2、冷库仓库害虫防治调查:冷库仓库均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害虫防治设施,冷库仓库门口均设置了诱饵站(可以正常使用)、仓库入库设施了挡鼠板;冷库仓库未发现有鼠害活动的痕迹。 3、厂区防蝇灭蝇调查情况:五月份天气渐暖,虫害逐渐出现。七月份已经进入虫害高发期,在物理防制的同时采用化学药剂对外环境做喷洒处理。九月份天气逐渐转冷,虫害活动相对减少,至十一月份基本无蚊虫活动现象。至四月份因天较冷基本无蚊虫活动情况!同时保持环境卫生,定期修剪草坪,厂区生活垃圾每天由专人负责清理,防止蝇虫滋生。

4、车间害虫防治调查:车间现场未发现害虫及活动痕迹;车间现场害虫控制 设施均处于有效状态(包括挡鼠板、灭蝇灯等)。车间内的灭蝇灯每周都安排 专人进行检查并填写《灭蝇灯报告》,记录能够按时复核。 5、害虫防治管理 1)负责害虫防治的人员均受到过相关培训,熟悉相关的害 虫防治知识和注意事项,保证能够胜任公司内部的害虫防治工作。 2)外包有害生物防治公司制定并完善了《害虫控制计划》并有效实施,规定了害虫防治 的项目,检查监控的频率,杀虫剂的使用、有害生物防控设施图、监督检查等。3)用于害虫防治的杀虫剂从评定合格的供方采购,在专用的上锁的柜子存放,专人负责管理。 4)害虫控制设施定期检查,及时纠正不良情况。记录按时进行,定期复核。 5)专人负责定期对工厂害虫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六、总结 经过本次深度害虫防治调查,认为公司现行的害虫防治措施基本有效,能够有效控制工厂的害虫危害,以后需继续保持。 Xxxx 有限公司 2016年1月15日

林业有害生物调查

创新助手报告——主题分析报告 创新助手平台提供 北京万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14-06-27

报告目录 报告核心要素......................................................................................................... I 一、主题简介 (1) 二、主题相关科研产出总体分析 (1) 2.1 文献总体产出统计 (1) 2.2 学术关注趋势分析 (2) 三、主题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 (2) 3.1 中文期刊论文 (2) 3.1.1 近十年中文期刊论文分布列表 (2) 3.1.2 中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3) 3.1.3 发文较多期刊 (4) 3.1.4 发文较多的机构 (4) 3.1.5 发文较多的人物 (6) 3.1.6 核心期刊分布数量对比 (6) 3.1.7最近相关中文期刊论文 (9) 3.1.8被引较多的相关期刊论文 (11) 3.2 学位论文 (13) 3.2.1 近十年学位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13) 3.2.2 学位论文增长趋势 (14) 3.2.3 硕博学位论文数量对比 (14) 3.2.4 发文较多的机构 (15) 3.2.5 发文较多的人物 (15) 3.2.6 最近相关学位论文 (15) 3.3 中文会议论文 (15) 3.3.1 近十年中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15) 3.3.2 中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 (16) 3.3.3 中文会议论文主办单位分布 (17) 3.3.4 发文较多的机构 (17) 3.3.5发文较多的人物 (17) 3.3.6最近相关中文会议论文 (17) 3.4 外文期刊论文 (17) 3.4.1 近十年外文期刊论文年代分布列表 (17) 3.4.2 外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 (18) 3.4.3 最近相关外文期刊论文 (18) 3.5 外文会议论文 (18) I

生物高效课堂

提高生物高效课堂 南排河中学王宗昆 如今我国实行素质教育,明确规定每科每周的课时,相信我们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现实——课时紧张,迫使我们生物教师一定要改革以前的教学模式,否则课堂的教学内容很可能就完成不了,是一线生物教师所反映的普遍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成了首要问题,怎样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生物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同时根据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我们生物组实施了教学合一的、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讲学稿的设计必须确立以学生主体、教学互动为主线,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着这根主线展开。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构建了目标导学、小组讨论、师生解疑、知识自测、学生反思的五步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目标导学,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及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合一的讲学稿。在上课一开始,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一定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后,然后学生根据目标导学,认真研读教材,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力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基本的内容要求能掌握。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小组讨论,自主构建 根据学生在研读中发现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质疑探究,学生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为了使这部分落实到位,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生参与教学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学生的各项活动,创设良好的参与教学的氛围。 (1)、在问题的设计上 ①、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符合生物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②、是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所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 (2)、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 ①、是要根据课程、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资料分析、情境分析、分组讨论、探究实验、看图或图表分析等形式; ②、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虫害调查报告

害虫防治调查报告 一、目的:本公司害虫防治主要是确保厂区内外无害虫活动痕迹,保证害虫防治和捕获器材放置安全,无污染,保证所使用的药物为允许使用的药物,保证相关的害虫防治记录齐全,定期对害虫防治效果进行验证和监督检查。 二、时间:2015年XX月XX日 三、范围:公司所有区域的害虫控制(4月XX日-6月XX日) 四、参与本次害虫防治调查的人员: 五、害虫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1、厂区防鼠灭鼠设施及防治:通过将防鼠灭鼠图与现场设置的防鼠灭鼠点进行核对和审查,现场捕鼠点与防鼠灭鼠图规定的一致,均有正确的编号,捕鼠点使用了鼠笼为捕鼠工具,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使用的饵料均为无毒的食品饵料。查看《防鼠记录表》,专人负责按规定频率检查并记录,记录按时复核,上次害虫防治调查后至今未发现老鼠和捕鼠设施遗失情况,厂区未发现有鼠害活动的痕迹。 2、冷库仓库害虫防治调查:冷库仓库均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害虫防治设施,冷库仓库门口均设置了捕鼠笼(可以正常使用)、仓库入库设施了挡鼠板;仓库能够按规定频率完成防鼠灭鼠工作并填写《防鼠灭鼠执行记录》,冷库仓库未发现有鼠害活动的痕迹。 3、厂区防蝇灭蝇调查情况:这个季度温度较低,厂区内没有蚊子苍蝇,按照文件要求,保持环境卫生,定期修剪草坪,厂区生活垃圾每天由专人负责清理,防止蝇虫滋生,。 4、车间害虫防治调查:车间现场未发现害虫及活动痕迹;车间现场害虫控制设施均处于有效状态(包括挡鼠板、防蝇帘、灭蝇灯等)。车间内的灭蝇灯每天下班前都安排专人进行清理并填写《防蝇虫记录》,记录能够按时复核。 5、害虫防治管理 1)负责害虫防治的人员定期进行适当培训并考核,熟悉相关的害虫防治知识和注意事项,保证能够胜任公司内部的害虫防治工作。 2)公司制定并完善了《害虫控制计划》并有效实施,规定了害虫防治的项目,检查监控的频率,杀虫剂的使用、害虫控制图、监督检查等。 3)用于害虫防治的杀虫剂从评定合格的供方采购,在专用的上锁的柜子存放,专人负责管理。 4)害虫控制设施定期检查,及时纠正不良情况。记录按时进行,定期复核。

高中生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高中生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要】生物课程在高中学习中十分重要,为了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质量,教学 的有关工作者必须要积极地探索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 本文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阐述了此方法应用于高中教 学中的策略及必要性,旨在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进一 步为高中生的全方面学习和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关键词】高中生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2-027-01 在先进计算机、网络、等科技和设备的支持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顺应而生。该模式使 学习过程得到了重新构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各个学生的差异化学习 需求,同时,该法也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师生明确此模式的内涵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应采取更加有效、有意义的应用方法。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先在课前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相关的知识内容,在翻转课 堂上,师生便可以通过交流和沟通,以此解答学生学习中的疑惑,从而提高知识的运用效率,使教学得质量和效果更加明显。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运用翻转课 堂教学的模式也越来越广泛。借助新科技,学生可以获得优质、全面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学 生的知识获取来源也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师生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和谐,促进学生成 绩的提高。 2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高中生物课程较其他阶段的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该课程的知识内容专业 性较强,而且包括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实验内容。为了改善该课程在实践开展中的成效,教 师应从各个角度进行实践和探索。根据以往研究可知,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高中生学习 的热情难以得到激发,这不仅影响了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还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 是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学效果欠佳。为改变这种严峻的局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吸引了教师 的高度关注,为了发挥其最大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应积极配合教师,借助课前自由时间,主 动了解课堂上要学习的课本知识;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利用视频、网络等工具, 应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此模式的影响下,师生、学生之间的关系将更 加融洽,教学资源的利用效果将大幅度提高,同时也能满足不同学生差异化发展的需要。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3.1课前资源准备 以课本中“细胞的分化”这章节为例,为满足翻转课堂教学需求,教师需结合教材知识,设计教学方案,查阅有关学习资源,制作恰当的自学视频,本课的内容包括细胞分化的概念、 实质、特点、意义等,制作微视频最好在10min左右。在正式授课前,将学习资源分享到班群,学生便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3.2课前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教师的学习任务单,明确本次自主学习的知识点、目标与方法,利用网络工具,如微信群和QQ群等,师生间或学生间,借助已有的学习资料进行沟通,以此尽早发现、解 决自学的疑点难点。在自学部分完成后,填写发布的学习任务单,网上提交后,系统能自动 标出作业中的错误或问题,并能提供对应的训练知识,进而巩固了自学内容。与此同时,学 生也可以充分借助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在课本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章节中,教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包括: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主动运输等。通过编制学习任务单, 让学生填写知识特征,从而巩固知识。 3.3课堂知识内化 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具体内容如下:①探 究情景。教学实践中应包括师生交互探究和学生独立探究等,利用不同探索模式,不仅可以 有效解决学生的疑难点,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如交流、沟通和协作等。例如,

林业有害生物常用调查方法

林业有害生物常用调查方法 一、踏查 以林区(林场、苗圃、林班或小班等)为对象,在林间选择有代表性的路线,沿着选定的线路边走边观察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踏查线路应尽量避免重复。具体的做法是:按照覆盖不同林分和不同林龄等有代表性的不同地段为原则,沿林间小道或林班线确定调查路线,沿调查路线边走边观测调查。 二、标准地调查 在踏查的基础上,为准确掌握有害生物的发生数量和林木被害程度,选择1-3亩(666.7-2000m2)大小的样地作为标准地进行调查,选择标准地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标准地要在有代表性的、独立的林业小班内设置,不允许跨越两个以上的小班,要远离林缘,不能设置在小班的边缘线上,以避免人为因素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 (2)标准地内寄主树木的数量一般不少于100株,从中随机抽取20株作为标准地树进行详细调查。 三、常用抽样方法 为了降低调查的工作量,通常抽取一定大小并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调查即抽样调查法,常用的抽样调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五点式取样:从标准地两条对角线的交驻点即标准地正中央以及交驻点到四个角的中间点共计5个位置上取样,或者在离标准地四边4-10步远有各处,随机选择5个点取样。 棋盘式取样:棋盘式取样:在标准地内按照纵横间隔等距离的方法进行取样,取样点在林间的分布呈棋盘式。 单对角线式取样:在标准在的某条对角线上,按一定的距离选定所需的全部样点。 双对角线式取样:在标准地的两条对角线上按照等距离的原则选定样点取样。该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的方形或长方形地块。 “Z”字形取样:在标准地相对的两边各取一平行的直线,然后以一条斜线将一条平行线的右端与相对的另一条平行线的左端相连,各样点连线的形状如同英文字母“Z”字,在该“Z”字上等距离确定样点并调查。该方法适用于在标准地的边缘地带发生量多、而在标准地内呈点片不均匀分布的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 平行线式取样:在标准地内每隔若干行取一行或数行进行调查。本法适用于分布均匀的病虫害调查,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较高。 四、常用调查方法 振落法:对于一些具有假死性的昆虫,例如一些鳞翅目幼虫、甲虫和一部份像甲可以采用振落法调查。具体的做法是:振动树干,使害虫落于地面,然后在树冠垂直投影面积内的地面上统计并记录虫口数量。 阻隔法:利用某些害虫(松毛虫幼虫、春尺蛾雌成虫等)具有从树干上爬行上树危害的习性,通过在树干设置阻截障碍或触(毒)杀药剂,达到掌握虫口密度或防治害虫的目的。 目前,常用阻隔法主要有4种,在实际监测调查和防治中,可因地制宜选用其中任意一种,或将两种不同的方法结合使用。 1、塑料环(碗)法 在北方地区越冬松毛虫幼虫上(下)树前,于固定标准地标准株胸高处间隔缠绕宽5CM 的塑料环(下树期用塑料碗)两圈,每天定时检查塑料环下(或塑料碗上)的幼虫数量,检查完后将环下(或碗上)的幼虫放于环上(或碗下),连续观察至无幼虫上下树时止。记录每天上下树幼虫的数量。 2、毒笔法

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

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模式在现代医疗工作中的应用被逐渐的重视,其原因在于这种医学模式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疾病,其比生物医学模式更具有人性化。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看病的过程中不止满足于疾病的诊治更重要的是医生对其的态度及重视。因此以疾病为中心、把人看作是机器的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于人们看病的需求,所以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是必然的。 在现代医学领域随着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发展及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崛起,医学模式也已由疾病为中心模式向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为特点的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这种转变给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广泛,更人性化的职业内容。对于长期处于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医务工作者来说要转变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然而病人的需求变化却来得突然而迅猛,以至于医患之间的沟通发生冲突导致了很多的医疗纠纷。因此对于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乃至即将成为医生的我们为了适应这种更高的要求,更广泛,更人性化的职业时有一个良好地医患关系是必然的。因为医患之间必须构筑一个良好的思想情感和知识上的沟通交流平台,意识上的共鸣,行为上的一致。从而,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 作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医患沟通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对疾病诊断的好坏,在医院里我们面对病人时往往重视其得了什么病,只考虑我们该怎么应用先进的影像设备、实验室检查来诊断和治疗疾病,从而忽略了病人的感受。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每次的医院见习都会让我感到医患之间交流的问题,我们对于病人的关注在于他们的病史,我们把病人看成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一个人,对于其疾病的发展我们只考虑到生物因素而忽略了社会,心理因素。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常常是以不完满结束。所以在医生的工作生涯中必须要以人为本,现代人们的疾病不仅只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经济情况,饮食习惯,心理状况有关。我们在考虑疾病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心理因素的影响,因为现在有太多的心身疾病。 良好的医患沟通在医患关系中起着弥足重要的作用。医患沟通是实现医学模式转变中解决医患矛盾的润滑剂为医患间构筑一个合理的沟通平台,为医方告知医务和患方知情同意权之间搭建了一座人性化、个性化的桥梁。在沟通中让患者看到医务人员的服务、听到医务人员的服务、感到医务人员的服务,从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逐步建立起互相尊重、信任、平等、配合的医患关系,促进医学模式转变。良好地医患沟通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适应新的医学模式下人们对医疗的需求。医疗质量的提高有诸多影响要素,要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医务人员必须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理解、配合、合理依从及患者自身战胜疾病的信心等方面支持。推行医患沟通,医生在诊疗疾病同时通过病史采集与日常沟通,努力寻找其社会心理因素,并给予说服疏导使之配合治疗,有助于疗效改善,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因此良好地医患沟通有助于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对医生服务的认可从而能更好的诊治疾病。除此之外,良好的医患沟通还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医疗工作是一种双向的工作,以医生为主体,病人为客体的关系。在病人信任,认可我们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给予病人以尊重,通过我们的交流来缓解或消除其心理负担,以便于更好的开始医患之间的合作。在诊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护病人的隐私不被泄露,尊重和保护病人的权力,不强迫病人做一些他们不愿

初中生物高效课堂创建模式浅析

初中生物高效课堂创建模式浅析 摘要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和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现代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基于初中生物学的实际,在教学中贯彻高效原则,同时对于达到高效的可能进行分析,以此简析生物学高效课堂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要做好课前预习指导,要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量,要精选好习题,这样高效课堂才能真的有高效性。 一、互动教学,合作探究 教学是彼此互动的行为,互动教学是初中生物课堂不可或缺的方式。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活动教学理论为依据,强调以学生为本,变“师本位”为“生本位”,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1.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在互动教学中,师生是在共用资源,一起探究学习,在已有的知识之上研究、创新、实践,从而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例如在讲《传染病及其预防》时,让学生先说说自己都知道哪些传染病,自己得过哪些传染病。学生的兴趣一下就上来了,让学生在课堂中互动起来纷纷回答。从而提高学生理解掌握生物科学知识的综合素质水平。 2.团结协作的习惯。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应紧扣本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完《绿色植物怎样制造养料》一节时,笔者给每个小组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何运用生物学原理,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等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把学生引到教学内容中来,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采用创设情境这一方法,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这一特点,教师应积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直观地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促进其理性认识的发展。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设计的话题要能使学生谈得起来,要体现问题思维的多向性,使学生能表达自身的观点和看法,给学生搭建一个表现自己个性的平台。例如在讲授“鱼的侧线”这部分内容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已知鱼是高度近视的,可它们生活在随处是暗礁的水中却不易触礁,为什么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植物有害生物的调查和预测预报-实训任务单.

植物保护基础 教学单元4:植物有害生物的调查和预测预报 实训任务单 实训项目名称农作物重要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短期预测编号 学习目标掌握植物病虫害调查和取样的方法,会进行植物病虫害的调查、记载、计算,能根据调查计算结果,对植物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工作任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记载和计算 阅读资料教材及其他有关农作物重要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短期预测的文本资料、视频资料等 实训任务实施(工作步骤、注意事项及工作记 录)工作步骤:(一)调查前准备准备调查用具,拟定调查方案,确定调查内容,制定调查表格,了解所调查病虫害的田间分布型,为正确选择调查方法做好准备。 (二)调查取样选择不同类型的代表田块,根据病虫在田间的分布情况以及被调查田块的大小,确定取样方法和样点数。 (三)调查内容虫害调查,主要是调查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病害调查,—般全株性的病害(如病毒病、枯萎病、根腐病或细菌性青枯病等)或被害后损失很大的病害,主要调查其发病(株)率。其他病害除调查发病率以外,还要进行病情分级,调查病情指数。调查时,可从现场采集标本,按病情轻重排列,参照已有分级标准划分等级。 (四)调查记载记载内容要依据调查的目的和对象来确定,通常要求有调查日期、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名称、调查项目等(如表1、表2)。(五)调查结果整理与计算对田间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资料,根据公式进行整理与计算,虫害要算出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病害要算出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填写结果整理的相关表格(如表3、表4)。通过对病虫害发生的普遍程度和严重程度的比较,并结合相关的气候资料,分析病虫害的发展趋势。 注意事项: 1.调查选点、取样方法要准确,避免误差太大。 2.不论采用何种取样方法,样点在田间的分布要均匀,选点必须“随机”,不可主观选挑样点。 3.避免在田边取样,因为田边环境条件和植株生长情况往往与田中差别较大而缺乏代表性。 问题分析处理 学习心得 评价考核(态度、 工作速度与质 量、发现处理问 题能力等) 自我评价:教师评价:

生物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生物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1-11-22T15:45:01.177Z 来源:《素质教育》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游俊华[导读] 就高中生对不同学习方式的兴趣进行调查与分析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是体验式学习,其次是接受式学习,再次是讨论式学习 游俊华江西省安远县第一中学342100 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2008年开始在江西省实施,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如何实现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这是摆在广大一线老师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老师要转变观念,勇于探索与实践,为打造高效课堂献计献策。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效课堂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三维目标教学案例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三年来本人认真钻研《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并充分领悟其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理念,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我积极探索与实践了生物高效课堂模式:问题启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现知识与方法,形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批判、接受、创新。具体介绍如下: 一、问题启发 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中,我是这样启发诱导的: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起学生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兴趣→学生身临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情境中→为什么F1代都是高茎?为什么F2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学生思考与讨论,自己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孟德尔提出了什么假说?→学生阅读教材并概括孟氏假说的要点→孟氏假说一定正确吗?→怎么验证孟氏假说呢?→学生思考与讨论,自己尝试提出验证的实验方案→教材提供了什么实验方案?→学生阅读教材并分组体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模拟实验的结果一定能说明孟氏假说正确吗?→孟德尔怎么设计实验验证孟氏假说的?→学生身临孟德尔测交实验的情境中→孟氏假说升为分离定律→怎样概括分离定律?→学生自己尝试概括分离定律并与教材概括的分离定律作对比→学生完成对分离定律的发现和接受→请同学们回顾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的过程,并总结出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阅读教材对假说——演绎法的介绍→学生完成对假说——演绎法的发现和接受→分离定律和假说——演绎法的应用。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就高中生对不同学习方式的兴趣进行调查与分析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是体验式学习,其次是接受式学习,再次是讨论式学习,兴趣最低的学习方式是读写式学习。再者生物学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生物学,了解生物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发现知识与方法,形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发现学习的:基因和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法→萨顿假说:基因可能在染色体上→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假说——演绎法→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哪一种是遗传物质?→思考作为遗传物质的条件→学生思考讨论(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等)→猜测哪一种是遗传物质→答案不统一(蛋白质或DNA)→探究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还是DNA,实验思路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将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探究蛋白质或DNA的作用)→采取什么实验方案?如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学生自己尝试提出实验方案→教材首先介绍了什么实验方案?→分析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实验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S型菌存在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转化因子是什么?→不知道→转化因子的探究→分析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实验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DNA是转化因子(遗传物质)→限于分离提纯技术,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DNA纯度≤99.98%(蛋白质≥0.02%),有没有必要设计其它实验方案?→有必要→教材又介绍了什么实验方案?→学生体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设计过程,学会如何标记大肠杆菌、如何标记T2噬菌体、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没证明→激发学生设计探究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兴趣→RNA病毒没有DNA,那遗传物质是RNA还是蛋白质?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老师介绍植物病毒重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RNA是某些生物的遗传物质→总结三个经典实验→核酸是遗传物质→教师直接阐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说明了什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样,学生完成了有关核酸是遗传物质的知识的发现和接受,也提高了有关实验设计的能力,并认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奉献于社会的价值观。 四、批判、接受、创新 在相关情境中发现的知识与方法并不一定完美无缺,要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来选择性接受或创新。例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无法解释生物膜的某些现象和功能,所以有必要继续探究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以发展和完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参考文献 [1]胡金龙编写《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远方出版社,2007年11月。 [2]刘恩山方红峰郑春和主编《生物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3]教育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教育学考试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4]张军主编《学科专业知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户县六中李艳花 一、课题名称 “四导四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四导”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主导作用,要实现“导趣、导疑、导析、导练;“四学”即学生在课堂中要发挥主体作用,要实现“独学、对学、群学、评学”)。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户县六中是一所县域普通高中,处于城乡结合部,在校学生近2000人,随着我县高中招生改革,这里的学生来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分之一来自县城,但属于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连四中、八中也未录取的,三分之二来自乡镇农村,受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差距很大;显然,学生的基础差异,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近年来,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全面铺开,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教改,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我们进行了“133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大力培养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模式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学校对课堂教学具体步骤、时间划分等方面做出硬性规定,致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不能有效组织教学,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致使课堂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内化”的效果,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此背景下,县教育局大力实施“千人百班实验教学改革”,我校也正在进行“实施有效教学和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我和生物学同行也愿意进一步探索“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着力解决生物课堂学生无兴趣,学习效率低的问题。 三、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力

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果: 1、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教育观念更新,树立高效教学观。通过研究与实践从根本上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观念。 2、以课题研究促进我们对高效的教学方法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总结适于我校生物课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使教学过程科学化,合理化。 3、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1、研究新课改理念 首先,要研究新课程理念与旧课程有什么区别,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其次,要研究高效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评价、课堂要求以及管理等。 2、研究教材、学生 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渗透新课程理念的载体,是新课改的表形物,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创造的理论基础。其二,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要分析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 3、研究学法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 4、研究教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探究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运用什么样的课堂优化策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效学习。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特点和需要,鉴于前人已有此类模式成功的经验,我们主要采取先继承再生成的方法,还包括实验法、测试法、访谈法等来开展课题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