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1-4章)【圣才出品】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1-4章)【圣才出品】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1-4章)【圣才出品】第1章古汉语通论(1~4)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②四角号码编排法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
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讲义(第2讲 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圣才出品】

第2讲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1]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2]。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3]。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4]。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1]本文写晋侯向虞国借道,宫之奇看出晋的阴谋,力谏虞公。
他有力地驳斥了虞公迷信宗族关系和神权的思想,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
这反映了当时的民本思想。
宫之奇,虞大夫。
谏(jiàn),用言语纠正尊长的错误。
假,借。
假道,借路,这里专指军队借路,通过别国领土。
[2]晋侯,指晋献公。
复,又。
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灭下阳。
虞,国名,武王所封,为大(tài)王之子虞仲的后代,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六十里。
虢(guó),国名,又名北虢。
文王封其弟仲於陕西宝鸡附近,号西虢。
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平陆。
[3]表,外面。
这里指屏障。
[4]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寇,凡兵作於内为乱,於外为寇。
玩(wán),习惯而不留心,等於说放松警惕。
[5]一次已经算是过分了,还可以来个第二次吗?谓,通为(依王念孙说,见《经传释词》引)。
甚,厉害,过分。
其,语气词,加强反问。
[6]辅,面颊。
车,牙床骨。
公曰:"晋,吾宗也[1],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2]。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3]。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4];为文王卿士[5],勋在王室,藏於盟府[6]。
将虢是灭,何爱於虞[7]?且虞能亲於桓庄乎,其爱之也[8]?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9]?不唯偪乎[10]?亲以宠偪[11],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2]?"[1]宗,同姓,同一宗族。
晋、虞、虢都是姬姓国,同一祖先。
[2]大(tài)伯、虞仲,大王的长子、次子。
昭,宗庙在左的位次。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讲义(第5讲 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触聋说趟太后)【圣才出品】

第5讲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触聋说趟太后庄辛说楚襄王(楚策)[1]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2],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3],专淫逸侈靡[4],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5]!"襄王曰:"先生老悖乎[6]?将以为楚国祅祥乎[7]?"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8],非敢以为国祅祥也。
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9],楚国必亡矣!臣请辟於赵[10],淹留以观之[11]。
"[1]庄辛,楚人,楚庄王之后,因而以庄为姓。
说(shuì),劝说,说服。
楚襄王,就是楚顷襄王,怀王的儿子,名横。
怀王被秦昭王扣留,死在秦国。
襄王不思发奋图强,反而亲信小人,荒淫自恣,结果遭到秦国的连年进攻,兵败地削。
本文就是写这次大失败前后庄辛的两次谏诤。
文中用层层比喻说明了只图目前享乐,对敌人丧失警惕,就必然招致严重后患的道理。
[2]你左面有州侯,右面有夏侯(意思是州侯夏侯整天不离你的左右)。
州侯、夏侯,都是襄王的宠臣。
[3]车后跟随着鄢陵君和寿陵君。
辇(niǎn),上古用人拉的车子。
秦汉以后才专指君王坐的车子。
从(zòng),跟随,侍从。
注意:是鄢陵君等跟随楚王,不是楚王跟随鄢陵君等。
鄢陵君、寿陵君,也都是襄王的宠臣。
[4]一味地放荡奢侈。
淫,一切都越过常度。
逸,放纵。
侈,奢侈。
靡,浪费。
"淫逸"指行为放荡,"侈靡"指生活上浪费。
[5]郢(yǐng)都,楚国的国都郢,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6]老悖(bèi),年老而糊涂。
悖,惑乱。
[7]还是认为我这种行为是楚国不祥之兆呢?将,还是,选择连词。
祥,吉凶的预兆。
祅(同妖)祥,不祥的预兆。
[8]我的的确确看到你这种行为的必然结果啊。
[9]卒幸,始终宠爱。
者,代词,用在主谓结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
衰,减。
[10]辟,躲避,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考点讲义

? 第一单元
文选: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题解】 【 本文所反映的既是家庭内部( 兄郑庄公、 弟共叔段、 母姜氏) 的矛盾, 又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 轧, 文中刻画了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 以及姜氏偏私任性, 以私情干政; 共叔段野心勃勃, 愚蠢 骄横。 初, 郑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惊姜氏, 故名曰寤生, 遂恶之。爱共叔 段,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 为之请制。公曰: 「 制, 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 「 都城过百雉, 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中、 五之一, 小、 九之一。今京不 度, 非制也, 君将不堪。 」 公曰: 「 姜氏欲之, 焉辟害。 」 对曰: 「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 」 公曰: 「 多行不义, 必自毙, 子姑待之。 」 既而大叔命西鄙、 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 「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 臣请事之。若弗 与, 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 公曰: 「 无庸, 将自及。 」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 「 可矣! 厚将得众。 」 公曰: 「 不义不昵, 厚将崩。 」 大叔完聚, 缮甲兵, 具卒乘, 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 「 可矣。 」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 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五月辛丑, 大叔出奔共。 遂蜫姜氏于城颍, 而誓之曰: 「 不及黄泉, 无相见也。 」 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闻之。有献 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 「 小人有母, 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 」 公 曰: 「 尔有母遗, 鏲我独无。 」 颍考叔曰: 「 敢问何谓也? 」 公语之故, 且告之悔。对曰: 「 君何患焉。若阙 地及泉, 隧而相见, 其谁曰不然? 」 公从之。 公入而赋: 「 大隧之中, 其乐也融融。 」 姜出而赋: 「 大隧之外, 其乐也泄泄。 」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 「 颍考叔, 纯孝也, 爱其母, 施及庄公。诗曰: 「 孝子不匮, 永锡尔类。 」 其是之谓乎。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3
选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等。
赏析要点
分析选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 观;探讨选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成 就;品味选文的语言特点。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和策略。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在于善于通过讽 喻、比喻、夸张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社会风貌;语言生动、流畅,富于 感情色彩。
现代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现代音的比较
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可通过拼音方案等工具学习掌握。
揭示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 深入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
2024/1/27
11
03
词汇与语法
2024/1/27
12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单音节词为主
多义词丰富
2024/1/27
2024/1/27
研究现状
目前,古代汉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古籍整理与校 勘工作仍需加强,音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尚 未得到圆满解决,训诂学和语法学的研究也 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学术交流的加强,古代汉语研究的方法和手 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6
02
文字与音韵
20
《楚辞》概述及艺术特色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 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个
人情感表达。
《楚辞》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象征、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及
(NEW)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韵书为主的时期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 西学东渐的时期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略)第1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1 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王力《古代汉语》章节题库(11-14章)【圣才出品】

王⼒《古代汉语》章节题库(11-14章)【圣才出品】第11章古汉语通论(25~26)⼀、简答题1.举例说明“四六”的基本结构。
答:“四六”的基本结构有六种:(1)上四下四缛旨星稠,繁⽂绮合。
(沈约《谢灵运传论》)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吴均《与顾章书》)⼼⾮权衡,势必轻重。
(《⽂⼼雕龙·熔裁》)众制锋起,源流间出。
(萧统《⽂选序》)(2)上六下六缀平台之逸响,采南⽪之⾼韵。
(沈约《谢灵运传论》)镂⼼鸟迹之中,织辞鱼⽹之上。
(《⽂⼼雕龙·情采》)盖踵其事⽽增华,变其本⽽加厉。
(萧统《⽂选序》)穷者欲达其⾔,劳者须歌其事。
(庾信《哀江南赋序》)(3)上四四下四四张蔡曹王,曾⽆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
(沈约《谢灵运传论》)两岸⽯壁,五⾊交辉;青林翠⽵,四时俱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舒布为诗,既⾔如彼;总成为颂,⼜亦若此。
(萧统《⽂选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何知,躬逢胜饯。
(王勃《滕王阁序》)(4)上四六下四六譬陶匏异器,并为⼊⽿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之玩。
(萧统《⽂选序》)钟仪君⼦,⼊就南冠之囚;季孙⾏⼈,留守西河之馆。
(庾信《哀江南赋序》)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王勃《滕王阁序》)渔⾈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5)上六四下六四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
(庾信《哀江南赋序》)屈贾谊於长沙,⾮⽆圣主;窜梁鸿於海曲,岂乏明时。
(王勃《滕王阁序》)(6)上六六,下六六,此种格式极少步北园⽽驰惊,庶翱翔以解忧;望洪池之晃漾,遂降集乎轻⾈。
(曹植《节游赋》)前期骈体⽂的对偶,主要是上述第⼀⼆两种句式;后期骈体⽂的对偶,则以第三四两种为最常见。
四字句的节奏⼀般是⼆⼆,六字句的节奏主要有三三(“酌贪泉⽽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四(“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两种。
三三的句式,⼀般是第四字⽤个虚词,也可以划分为三⼀⼆;⼆四的句式,是以⼆字为基础的,也可划分为⼆⼆⼆。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1.1 复习笔记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与汉语早期词汇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语言学解读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是形、音、义相结合,也就是通过对汉字的形体分析来了解词的意义;学习古代汉语需要追溯能够显示汉字构造意图的早期形体。
因此,首先要了解关于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方法。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一)文字1.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2.文字的分类根据记录语言的不同方法,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划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1)表意文字主要是用形体显示语义信息。
(2)表音文字用形体显示语音信息。
3.汉字(1)汉字的定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汉字的作用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消亡之后,唯有汉字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毫不间断地持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汉字演变①汉字三要素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
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变化规律,但又彼此关联。
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就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要想全面、历史地掌握汉字,首先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明确的了解。
②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a.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b.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
c.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二)汉字字体的演进1.按以往的习惯划分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1)古文字阶段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2)今文字阶段汉代隶书属于今文字的上限,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古汉语通论(1~4)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②四角号码编排法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民国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典辞书按注音字母勹夂冂匚等的顺序排列,如《国语词典》、《词诠》等。
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以上三种编排法各有利弊,加以汉字新旧形体的不同,有时单独使用某一种检字法,查检比较费劲,因此,现代新版的字典辞书,无论是按部首排列还是按音序排列的,一般在书中都有两种以上的检字法供运用。
2.注音方式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三种:(1)直音。
即用同音字注音。
如《康熙字典》中“尨音茫”,“屯音肫”之类。
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正如清代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所指出的:“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认,则其法又穷。
”(2)反切。
这是在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
反切在字书中一般只讲“某某切”。
《经典释文》:“乘,绳登反。
”“将及华泉”《经典释文》:“华,户化反。
”反切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取上字声母,下字韵母及声调相组合。
夸kuā←苦(k-)+瓜(-uā)如果我们不具借古今语音演变的知识,很多反切就不能拼合出正确的读音来。
正因为古今语音有所不同,反切注音也就难以为人们普遍掌握。
如“福”在《说文解字注》中标注为“方六(lù)切”,依据现代汉语的读法来拼合为“fù”,肯定是有误的。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在汉语拼音方案制订以前,1913年由读音统一制订了一套注音字母(后改名为注音符号),即勹夂冂匚等四十个字母。
如《辞源》修订本在每个字头下用拼音字母注音的同时,也采用了注音字母注音。
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为汉字注音,从那时以来,新编写的字典辞书即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注音。
(二)常用字典辞书介绍一般工具书往往是侧重某个方面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如有的侧重于字,有的侧重于词。
在侧重于词的工具书中,有的侧重于文言词,有的侧重于白话词;有的侧重于实词,有的侧重于虚词。
因此,对每一部工具书的性质用途都要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查阅。
另外,每部工具书的编排方法,释义方法,注音方法及其特点都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查阅你所要查阅的字词和典故等。
教材中介绍了14字典辞书,基本上都是按这个框架进行的。
1.特点用途(1)以字为侧重点《说文字典》9353字《康熙字典》47000多字《汉语大字典》56000多字《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华字典》(2)以词为侧重点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文言词:《辞源》《汉语大词典》古白话词:《诗词曲语辞汇释》今白话词《现代汉语词典》应了解各类工具书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
如查找乖字僻字,应找收字较多的几部字典。
找百科知识方面词或语,应找修订本《辞海》,如“淝水之战”、“官渡之战”都可在这里查到,而其他工具书找不出。
找唐宋以后才出现的古白话词语,应找《诗词曲语辞汇释》。
如杨万里来海南时写下《尊贤堂》诗二首,其一有“底个短檐长帽子?青莲居士谪仙人”,其二有“底事百年谭太守,却教宾主不同时”,其中的“底”,该书曰:“底,何也。
”(海南话“什么”正用此字)。
找常见虚词的非常用义,可找《经传释词》。
如《庄辛说楚襄王》(《战国策·楚策》本教材P115):“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其中的“因”是什么意思?该书云:“因,犹也,亦声之转也。
”例证下正收此句。
找常用虚词比较常用的意义,则可以找《词诠》。
不过,“词诠”用的术语与现在不同,这点应该注意。
2.体例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词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
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了它的体例,才能更好地利用该工具书。
这里主要介绍《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和《经籍纂诂》的体例。
(1)《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
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写成初稿,安帝建光元年定稿。
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之前有《急就篇》等简易字典)。
释篆文形体,只说解他认为的本义;首创部首偏排法,把9353个字归入540个部首。
该书的体例为: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
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
如“天”字先列篆体,义是“颠也,至高无上”,其形体结构为“从一大”。
(按许慎未看到“天”的甲文金文,其释义和分析形体结构都是错的。
“天”在金文中,是一个指事字,本义为人头,后代“刑天”即砍了头的人)。
(2)《康熙字典》该书的体例是先音后义。
在到了每个形体之后(有些词有几个形体,即异体字)首先是注音,注音用的是反切法,该书罗列了比较重要、韵书对该字的反切音。
如“社”字(教材P70)引《唐韵》《韵会》《正韵》的注音,云是“并常者切”。
接着释义,一个字有几个义的就逐个解释(但不像现在那样分①②③义项,本义引申义杂陈)。
“社”第一个义是“土地神主”,这是本义,后面引《礼祭义》为证。
(3)《经籍纂诂》清代阮元主编,出版于清嘉庆三年,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按平水韵106韵编次,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对该字的解释,类似现在的资料汇编。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
物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习俗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人们认识的深化,新的概念的产生,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对这一切反映最为迅速。
汉语的这种新陈代谢,使古今词汇和古今词义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词的形式和内容上。
从形式上看,一方面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另一方面,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
从内容看,词义也不断发展变化,其中有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有古今完全不同的,也有古今有同有异的。
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大小轻重短长,坐退说讲,一二三百千”等。
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属于基本词汇。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1.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
2.去:今为往,古义为离开。
3.慢:今为动作迟缓,古义为懈怠无礼。
4.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
5.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义为祭神的猪、牛、羊。
6.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7.丈夫:今义为女子配偶,古义为男人。
8.厌:今义为厌恶,古义为满足。
9.毙:今义为死,古义为倒下。
10.卑鄙:今义为品质恶劣行为下流,古义为出身卑贱,见识短浅。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此类词数量很多,词义古今有相同之处,又有某些有极微小的差异。
例如:给:今义给予,古义供应,使之满足,jǐ。
勤:今义指勤快,与惰相对;古义指辛苦,与逸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