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
时间进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是

时间进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需要的是如何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更迅捷地配置资源,掌握更有效的管理理念,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企业的内外环境在一刻不停地发生着变化,如市场的环境在变、客户的需求在变、竞争对手在变、企业内部每天都在变、员工自身也在变,一切都在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紧跟着时代变迁的脚步?除了温故而知新、积极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外,别无他法。
正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他人失败的例子中或许便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我们应该见微知著,时刻准备着,以最英勇的姿态、最充分的准备去应付着万变的风云。
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
我们注意到,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的过程中,受到了传统思维方式的严重阻碍,推行现代管理方法是个大难题。
准确一点地讲,任何一种管理方法其实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要脚踏实地、善始善终,都能取得实效。
只是效率和效益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但是,要发展就要提高效率、追求高效益。
因而不管接受与否,都要尽可能快地学习和实施现代先进的管理手段,这是摆在每一个管理人员面前的迫切任务。
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就要从自身发掘不足,以扬长避短。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推进,加入WTO世贸组织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内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发展,企业发展是企业生存的必然之路。
在瞬息万变、竞争对手云立的时代里,我们是不是该时刻提问自己:“我们准备好了吗?”何洁玫★办公室。
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综述在世纪之交,世界化学和化工学科的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的革命性的变革,其标志就是“绿色化学”概念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着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危机的挑战。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表的《2000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按目前的资源消耗速度,地球的资源会在2075年耗尽,全球的生态系统正在向危险的临界值接近,环境恶化导致的自然灾害造成了近10年中60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更是不容乐观,主要资源的拥有量与人口数量不匹配。
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一级标准城市只占600多个城市中的不到1%;水污染严重,流行病的80%是由于水污染传播;固体废弃物以每年10%速度增长,存储量已达6.49亿吨,占地5.17万顷。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指出:改善生态与环境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
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亟待提高我国参与全球环境变化合作能力。
在要求整体环境状况有所好转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环境科技创新提出重大战略需求。
环境问题与化学化工传统的化学工业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化学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分别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22.5%、7.82%和5.93%。
化学与化工技术是环境污染治理的最基本、最关键技术。
绿色化学与化工:从化学反应的根本上减少污染。
美国化学会2003年9月在纽约召开了“绿色化学:应用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多学科的科学和工程”专题会议(Green Chemistry: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plied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美国化学会主席Elsa Reichmanis指出:能源、气候变化、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相互深层次地交织在一起,而且与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相关联。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但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美国已进入新一轮全球战略扩张期,称霸与反霸、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斗争异常尖锐,世界局势动荡加剧,地区冲突有增无减,热点问题日趋激化;新的世界军事变革进一步深化,世界军事和安全斗争更加凸显,各国军事战略的优劣和军事斗争的成败,取决于如何应对这场极其深刻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周边形势趋于复杂,各种挑战趋于严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军事领域里的革命性变革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战争形态从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向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战争迅速转变。尤其是具有信息战争特点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更是促使世界主要国家加速调整军事战略,把军队信息化建设作为建军重点,大力发展军事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积极组建数字化、信息化部队,并辅之以法律、组织、技术和教育训练等一系列举措,以迅速提升军队的整体信息能力。可以说,21世纪各国军事战略的优劣和军事斗争的成败,取决于如何应对这场极其深刻的世界新军事变革。
(一)新军事变革的实质是军事信息化革命,信息优势是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的核心优势
信息化之所以成为新军事变革的实质,主要是由信息技术运用于军事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而又强大的效能所决定的。一方面,信息技术是新军事变革支柱性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导致了以精确制导武器为代表的信息化弹药,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化、隐形化作战平台的问世。武器装备和军事系统的高度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军事系统的战斗效能。另一方面,信息优势是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的核心优势。当代历次局部战争的实践和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实际都充分说明,掌握信息技术,获得信息优势,有效支配信息,是当今世界军事斗争的制高点,是最终赢得战争的重要保证。美军之所以赢得90年代以来的几场局部战争,说到底,靠的就是以超强国力为后盾的超强信息优势。第三方面,信息战将成为信息时代主要作战样式。在信息成为重要战争资源,成为军事力量构成的关键要素的条件下,信息对抗技术为信息战奠定了物质基础,信息系统网络化促进了信息战场的形成,夺取制信息权成为信息化战争的制胜关键。因此,信息与信息系统成为未来战争中打击与防护的首选目标,围绕信息与信息系统的攻防而展开的信息战,也必将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占据了绝对的信息优势,致使伊军陷入各自为战的混乱状态、未能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21世纪初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浅析21世纪初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刘威(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3系8队)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多强”与“一超”的实力对比由不平衡逐步走向相对均衡化,并且“多极化”在与“单极统治”激烈交锋中逐渐占据上风。
同时,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多极化”、反对“单极统治”的中坚力量。
Abstract:Since the21st century,the multipolarization tendency has developed unceasingly,mainly displays in“multi-”and “one ultra”the strength contrast by is not balanced moves toward the relative equalizing gradually,and“the multipolarization”in the fierce disputes occupies the winning side gradually with“the single-pole rule”.At the same time,along with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general strength's unceasing enhancement,the developing country becomes the impetus“the multipolarization”,opposes “the single-pole rule”the nucleus.关键词:多极化政治格局单极统治key word:The multipolarization politics pattern single pole rules【中图分类号】D8【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4-0019-01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相对均衡的多个力量中心的形成和出现是多极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战略格局发展中一个需要时间、需要积累的过程。
21世纪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

21世纪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俄罗斯的重点是建设一支规模小、要素全、一旦需要可以快速扩充的“种子军队”。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大国围绕加速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以军事战略、军事技术、作战理论、力量建设、组织结构和军事管理创新为基本内容,以重塑军事体系为主要目标,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影响之大,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所罕见。
回顾本世纪这十多年大国军事发展的特点,对于我国建设巩固的国防与强大的军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应对强权战争,必须未雨绸缪2001年9·11事件后,以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为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主权国家发动战争,呈现出强权战争的新态势。
当年10月,美国在阿富汗打响了反恐战争的第一枪,很快推翻了塔利班政权。
2003年,美国在反恐的招牌下,发动伊拉克战争,一举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2011年,美国自称落实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打击利比亚当时卡扎菲政权的相关目标。
这些战争向全世界显示了强权的战争逻辑和思维。
实际上,强权战争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军事表现,旨在运用武力来诠释强权的战争思维。
美国强权战争的称霸离不开其强大的综合实力:一是经济实力。
美国打海湾战争,花费600亿美元。
打科索沃战争,花费100多亿美元。
美国每天仅维持驻伊拉克和驻阿富汗军队的消耗,就要花2亿美元。
雄厚的经济实力,是美国推行其强权战争最重要的基础。
二是政治外交实力。
美国凭借其超强的综合实力,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
每一次发动战争,美国都能够召集到它所需要的盟友为它做好发动战争的政治准备。
三是军事实力。
强大的军事实力是美国强权战争屡屡得手的直接原因。
越南战争以来,美国不断总结教训,推进军事改革,军事实力有了质的飞跃。
四是改革实力。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在其他国家的展开,美国未来的主要战略对手已经拥有了相当接近于自己的武器装备水平。
美国不断谋求新的战争手段特别是对战争胜负具有重大决定作用的武器装备,继续保持军事上绝对强大的霸权地位。
21世纪教育资源网入口【官网】

21世纪教育资源网入口【官网】引导语:21世纪网已经开通服务了,下面是的21世纪网入口,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哦!欢迎点击查看!点击进入>>>>21世纪网入口爱数联手21世纪教育网,共拓教育行业新篇章教育行业新难题在拓展教育行业时,爱数发现教育行业用户面临着两大新难题:缺乏优质和资源共建共享。
随着“三通两平台政策”的推进,学校和教育局纷纷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
各学校本身就缺乏优质教学资源,除却通过精品课程和教学评比收集的本地资料,更多的是第三方网的资料。
各个学校分散建设,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同一份资料会被同一区域的多个学校,或者同一个学校不同教师多次重复购买。
不管优质源于本地还是第三方资源网,各学校和教育局都面临着共建共享的难题。
优质的教学资源散落在各学校或教师手中,多半通过邮件、QQ等实现分享,资源的分享和更新极度不方便。
通过在线购买的,下载后通常需要经历解压缩等操作,不仅使用不方便而且不利于有效分享。
即便有了资源,实现优质资源校校通、班班通和人人通更是难上加难。
一个有资源,一个是平台21世纪网(.21jy.)是深圳市世纪精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指明教育站点。
从xx年8月正式上线,网站面向全国中小学一线教师和在校中小学生,提供高考、中考、小升初考试以及各年级相关备课、迎考的专业资源。
目前21世纪教育网有300余万的注册会员参与上传资料,同时拥有分布在全国的500多位一线特高级教师对上传资料进行严格审核和维护。
目前拥有资料500万套,并每天以3000份资料的更新速度充实资源。
凭借“权威”、“全面”、“全新”、“便捷”、“专业”和“专注”的特点,21世纪教育网已加盟2000多所学校,为全国各地的学校提供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周到细致的服务。
爱数AnyShare文档云(.eisoo.//products/anyshare)是爱数投入四年时间和核心研发团队打造的明星产品,它是一款基于网盘体验的企业级文档云共享平台。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把健康定义为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把健康定义为70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未曾修订健康的定义,即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身体、精神与社会的完好状态。
这个定义历经讨论和争议,有关健康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健康越来越被看作是一个身体、精神、环境和社会的综合适应系统,它不再仅仅是基本需要和权利,也是义务。
健康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和权利,对健康的维护和对疾病的防治成为社会昌明的基本象征。
什么是健康?人类要如何保有健康?人类对于健康的需求如何才能满足?对健康的不懈追求,加上永远会出现的新问题给社会、政府和健康服务体系带来的挑战,不断引发学者的思考、讨论和实践。
我国要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而健康定义是健康服务业的理论基础,健康研究、健康服务、健康保险和健康政策均以此为元标准。
近年来,国内有文章介绍健康定义的演变,笔者拟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健康定义的开始,梳理70年以来健康定义的演变和健康理论的发展,并结合中国哲学思想提出对健康的再认识,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规制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WHO关于健康的定义1.1WHO健康的定义未曾修订WHO《宪章》在序言中提到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身体、精神与社会的完好状态。
1946年,该定义在纽约召开的国际卫生会议上通过、由61个国家代表签署。
1948年,该定义生效。
之后,《宪章》经过四次改动,但未曾修订健康的定义。
当然,为了推动人类健康的实现,WHO 根据《宪章》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和举措。
1978年,在《阿拉木图宣言》中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权,全世界的一项社会性目标是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
1989年,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提出健康是生命资源,并非生活目标。
健康是一种积极的定义,强调社会资源、个人的资源与身体能力的综合运用。
2001年,WHO在世界健康报告中强调重视和评估精神卫生。
2013年《2013—2020年精神卫生综合行动计划》提出精神卫生是健康和福祉的一个组成部分。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练习题(原卷版)

3.1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基础过关1.进入21世纪以来,金砖国家逐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新发动机。
据估计,2035年金砖国家经济规模可能会超过七国集团。
上述事实表明()A.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南北发展不平衡是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C.世界政治格局正逐步向多极化演进D.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2.当今世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朝着趋于均衡的方向发展。
中国主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以实际行动推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①是发展中国家结盟抗争的结果②能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③是单极与多极矛盾长期斗争的结果④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某机构预测,2022年中国名义GDP约为20.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为16.1%;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名义GDP约为26.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 比重为20.6%。
位居前十位的其他国家依次为印度、日本、巴西、俄罗斯、德国、墨西哥、法国、英国。
如果这一预测成为现实,则意味着()①世界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②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③中美两极格局逐步形成④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中印俄等新兴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作用日益凸现,美国操控国际局势的能力受到削弱,在世界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呈下降之势。
这告诉我们()①南北发展差距缩小,南北问题得以解决②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③单极格局终结,体现了时代进步④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符合各国人民利益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有学者认为,当今世界,亚洲和非洲的经济体表现突出,中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对于推动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增长至关重要,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落实,为包括拉美在内的世界经济提供重要动力。
这表明()①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进一步提高③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④中国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关键一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拓展培优1.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秩序会出现一个似乎自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愈来愈分散,一方面愈来愈全球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21世纪,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我们要把一个什么样的基础教育带入新世纪怎样才能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怎样做一名优秀教师,是事关素质教育能否全面落实的问题。
要学习,就要有教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们的辛勤劳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那么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第一,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渊博的知识。
首先,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其次,坚持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理解教育价值论和教学方法论。
教育对自然、对社会、对人自身发展等各个方面有着多种的培养,因此必须从人的现代发展意识上认识教育的价值。
再次,当今世界正面临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师要想较好地面对时刻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渊博的专业知识,没有这样的素质肯定不能适应当今世界,更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第二,一名优秀教师必须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一切从人出发,着眼于人的自我完善。
一名优秀教师就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选择,理解学生的感情。
这样的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不会为学生一时一地的表现和成绩所惑,而是通过反复深入的观察分析和细致入微的工作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
以人为本,并不是不考虑社会需要,它的最终目标正是着眼于社会。
因为社会化与人的自我完善是统一的,高水平的社会化必然以人的自我完善为基础,人的自我完善必然以人的社会化为前提。
人的自我价值只有在社会的大舞台中得到肯定,才能使自己得到不断的自我完善。
我们强调提高全民族素质,也就是说有高素质的民族,才会有高质量的社会。
第三,一名优秀教师应正确处理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
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这对范畴既对立又统一,而且在实践中相互转化。
这个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学校教育实践中师生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科学地理解教育主体与客体关系是正确地解决教育中多种矛盾的关键,也是正确地处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矛盾的关键。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不仅仅是接受教育的客体。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现代社会要求人具有独立、创造、进取的品质,这都是与人的主体性分不开的。
因此,一名优秀教师要在教育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组织活动,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性的舞台,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培养各种能力。
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模式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教师本位观”、“教师中心论”的影响之深,是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因此一名优秀教师既要探索教师怎样教,更要探索学生怎样学,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一名优秀教师培养学生应面向未来。
80年代各国纷纷把教育改革的目标放到21世纪人才培养上,邓小平同志敏锐地觉察到这一新的变化,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因此,老师要使学生受到全面的教育,使之成为今后社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我国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之网。
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
国外教育界提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
可见重视学生的后天学习、后天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
第五,一名优秀教师应注意:学生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所有价值观念的核心,想象、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战略性任务。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有特定的目标与要求,更要融入平时的教育之中。
在教学上、在平时的作业中、在试卷上、在课堂的问答中,应一如既往地做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疑、求异,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与书本、老师不同的意见。
创新往往从问题开始,只有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有创新可言。
爱因斯坦从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相矛盾的现象出发,提出疑问,创立了“相对论”。
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回
答问题,而且要教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