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杂志与大众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中大众文化开发的问题分析

To a t lN0 2 3 . 1
中学语文教材中大众文化开发的 问题分析
董 颖
( 西师范大 学 文 学 院, 西 桂 林 5 10 ) 广 广 404
摘要 : 大众文化 已经被广大 中学生认 可和接 受, 是在 中学语文课本 中缺席状 况严重。本文试 图分析 这一现 象, 但 以期寻 找适 当的途径 , 学、 科 合理地在 中学语文教材 中开发 大众文化资源 , 建造 生动活泼的语 文课 程。 关键词 : 大众文化 ; 中学语 文教材 ; 中学生
4 0
括正在 蓬勃发 展 的大众 文 化和 民间 文化 。 我 们看 到 , 新课 改 的背景 下 , 在 很多 教材 已经开
3 大众 文化 课 程 资 源 引 人 到 中学语 文 教材 中 , . 往往难 以操 作 和实施 。有 些语 文教 师 即使意 识到 大 众 文化 的重 要性 , 因没 有 寻找到 恰 当的方 法 , 以 也 难
处可见的海报 、 灯箱、 广告牌 、 公共汽车箱体上诱人 的商品推荐与商城呼唤 , 当然 , 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 时尚杂志 , 比皆是 的各种类 型 的专 卖店 , 比 这表 明在 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 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 , 科技的迅
收 稿 日期 :o 9 4 1 2 o —o — 0 作者简介 : 董 颖( 96 ) 女 , 17 一 ,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 士研究生。
在 第三部 分 的教 材 编 写建 议 中说 : 教 材 编写 应 充 “ 分体现时 代特点 和现代 意识 ”,教 材选 文要 具 有典 “ 范性 , 质兼美 , 有文 化 内涵 和时 代气 息 ” 文 富 。在 课
程资源 的开 发 和 利 用 部 分 又说 : 语 文 课 程 资 源包 “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文艺类杂志书兴起研究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文艺类杂志书兴起研究作者:郑梦婷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05期摘要:“杂志书”,是“杂志(magazine)”与“书(Book)”的结合,它结合了杂志与书的各自优点,既有杂志的连续性和多栏目特点,又有图书的完整性思想性内容,既以内容见长也以营销手段拔萃,它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商品,吸引有文化共鸣的读者消费。
本文以市场上流通的文艺类杂志书为研究目标,以大众文化理论作为研究范式,从大众文化角度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叙述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大众文化;杂志书;消费主义一、杂志书概述“杂志书”,是“杂志”与“书”的结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杂志书”诞生于日本,后被引入台湾。
我国大陆杂志书的出现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实行刊号控制政策,申办新刊号极为困难。
于是,以书代刊,每本杂志用一个书号是当时普遍的现象,它开始走进消费者的视野,吸引众多人目光。
1996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系列,由于其图文并茂,极具可读性,其第一辑总印数就达到了30万册,由此可见,第一本杂志书是极其成功的。
在之后不断的发展摸索中,更多杂志书相继问世,如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岛》系列杂志书、张悦然主编的《鲤》和饶雪漫主编的《最女生》、安妮宝贝主编的《大方》、韩寒主编的杂志书《独唱团》、张立宪的《读库》系列、以都市女性为主的时尚系杂志书《听薇》、以男性青少年受众为主的小说志《九州幻想》系列等等,这些杂志书都吸引并稳定了一大批读者群。
二、杂志书分类由于杂志书的特殊性,连续出版的特点要求它必须有更明确的受众定位。
根据内容的不同,杂志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文艺类杂志书:以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杂评、传记,摄影、绘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文图结合为主要手段。
如以照片为主、文字为辅的《老照片》、力求传播经典文化文本的《读库》等。
二、生活资讯类杂志书:如服饰搭配、美容美发、烹妊菜谱、运动健身等领域,是读者的生活指南。
大陆文化研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现象”

大陆文化研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现象”《No Logo: Taking Aim at the Brand Bullies》一书于2000年在美国出版以来,始料所未及地在英国与法国引起好评。
该书作者Naomi Klein分析了在全球化时代里,巨型跨国公司创造了品牌以及认同。
然而,这个市场操作背后却使得消费者置身于一个看似多元的品牌空间,事实上,在这样的环境底下,消费者是无选择性的。
不仅如此,"品牌帝国主义"背后更包含了基于政经不平等的剥削关系。
面对这样的情形,作者提出了「新实践主义」(new activism)作对抗品牌的方式。
文化研究一向具有"在地性"(local)观点的特质,也就是不同社会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历史情境之下,每个社会有其异质性。
也因此,面对政治、社会、文化现象的解读,必须从本土的脉络出发,在本土的反省当中,找寻出与之对抗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可能。
随着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No Logo》书中所述跨国公司的种种运作模式事实上早已出现在大陆社会。
如何具有思考性地面对这个发展当中的消费社会及其衍生现象?已成为大陆文化研究学者所热烈讨论的议题。
在大陆文化研究者所思考的议题当中,文化工业体制所塑造的阶级修辞论述(包括"中产阶级"、"成功人士"等)是其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文化研究者大力批判的对象。
与大陆本土文化研究相随出现的,是对西方文化研究着作的大量翻译。
不过,尽管批判的理论资源日益多元化,但大陆文化研究者似乎对法兰克福学派情有独钟,法兰克福学派在大陆文化研究当中似乎仍扮演了一种主流的角色。
在本文当中,笔者拟先从赵斌于2001年发表于《视界》第三辑的〈社会分析与符号解读─如何看待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流行文化〉一文[1]进行讨论,笔者先从历史的脉络回顾法兰克福学派与大陆文化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然后分析赵文"重回法兰克福学派"此一呼吁背后的历史情境。
时尚杂志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瑞丽》为例

实 物 女性 男性 两性
1 2 2 5
O
1
2 3
l 7 1 O
1 2 2 3
1 O
1 0 2 3
1 2
1 4 2 0
0 l
7l
18 0
3 4
经研 究 ,这些 广告多集 中在女性面部美容 、养生保
要体现在时装 、钻石 、生活用 品几个方 面。这些女性用
年的封面多元化逐渐趋强 ,开始把男性形象和两性作为
封面 ,与社会 的实时影响有一定关系。
在《 瑞丽 》封二 、封三和封底 的广告形象中 ,女性 形象 出现的频率仍旧偏高 , 见表 1 ) ( . 商家越来越倾向 2
于利用女性形象作为商品推销 的手段与途径 ,女性成为
消费主义的主要代表符号。近年来 ,实物在广告 中出现
表 l 《 I 3 瑞丽》以女性形象为主的广告类型统计 ( 0 4 0 8 2 0  ̄2 0 )
面 部 美 容 养生保健 香 水 手表 、车 其他
34 %
3 9% 3 7% 9% 7% 8 %
40% 3 6% 8 % 8 %
7%
4 2% 3 6%
第 l卷 9
第8 期
牡 丹 江大 学学报
J u n 1 o M d n in U i e s t o r a f u a ja g n v r i y
Vo1 9N 8 .1 o. A g 20 0 u. 1
2 1 年 8月 00
文 章 编 号 : 10 .7 7 ( 00 80 1 ・3 0 88 1 2 1 )0 —100
其广告也着意渲染女性对男 性似乎是必然的崇拜 、臣服
绚丽 的包装 ,吸引了广 大读者 的注意力 ;其次 ,它借助
大众文化与艺术的传播

发挥媒体的作用
利用社交媒体:如 微博、微信、抖音 等,扩大传播范围
制作高质量的内容: 如纪录片、电影、 音乐等,提高传播 效果
举办文化活动:如 艺术节、音乐会、 展览等,吸引更多 人参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利用传统媒体:如 电视、广播、报纸 等,扩大传播影响 力
案例分析
成功的大众文化与艺术传播案例
迪士尼:通过电影、主题公园、衍生品等方式,成功传播其文化与艺术 漫威:通过漫画、电影、电视剧等方式,成功传播其超级英雄文化与艺术 故宫博物院:通过展览、文创产品等方式,成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 音乐节:通过音乐、艺术、文化等方式,成功传播音乐文化与艺术
大众文化与艺 术的关系
大众文化对艺术的影响
推动艺术创新:大众文化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灵感和素材
改变艺术形式:大众文化使得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贴近大众 影响艺术价值:大众文化使得艺术作品的价值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 统艺术价值 促进文化交流:大众文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得以交流和融合
艺术对大众文化的推动作用
大众文化与艺术的 传播
汇报人:
目录
01 大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03 大众文化与艺术的关系
05 如何提升大众文化与艺术的传播效 果
02 艺术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04 大众文化与艺术传播的未来发展 06 案例分析
大众文化的定 义与特点
大众文化的概念
大众文化:指广泛传播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形式,具有普遍性、通俗性、娱乐性等特点。
艺术的传播方 式与途径
传统艺术传播方式
口口相传:通过口头讲述、歌唱等方式传 播
艺术品展览:通过展览、博物馆等方式展 示和传播
书籍记载:通过书籍、文献等方式记录和 传播
浅谈我国时尚杂志广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文 章 编 号 : 1 7 —12 ( 0 2 60 7 —2 6 28 2 2 1 )0 —0 30
一
、
时尚类杂志广告 的特点
和 艺术 欣 赏 性 , 每 一 则广 告 的 制 作 都 像 艺 术 品一 样 ,令 人 赏 心 悦 目。
二 、 时 尚期 刊 广 告 经 营 中的 问题
( )内容 与广告 的 矛盾 一
随 着 时 尚类 杂 志 种 类 的增 多 , 时 尚 杂 志 在 内容 方 面 开 始 杂 志 注 重 印刷 排 版 ,刊 登 在 这 上 面 的广 告 也 因 各 种特 殊 出现 同质 化 , 内 容 日渐 僵 化 。 包 括 一 些 做 的 比较 出色 的 、影 印刷和彩色 印刷 而格 外具有 美感和 艺术欣赏性,在这其 中做 响力较大 的杂志 ,如 《 瑞丽》 E L 、《 、{ L E ̄ 昕薇》 米娜》等 。 、《
( )广告 保存 时 间更持 久 二
一
品 一 定 会 含 有 果 酸 、A 酸 或 水 杨 酸 … …” 边 配 上 插 图 ,推 荐 旁
般的期刊杂志 ,如 《 青年文摘》 读者 》等都 是普通 、《
使用产品:C A I L R NS清透美 白淡斑精华笔 5 0元/(m1, 2 7 )
滚 珠 设 计 可 以直 接涂 抹 于 色斑 处 ; I NC G VE HY 净 白盈 采 密 集
( )广告更加具有美感和艺术欣赏性 三
的最 为完美 的当属时尚类 杂志,时尚杂志中的广告很多都是 时尚杂志 的同质 化愈演愈烈,致使很多读者觉得每本杂志都 国际一 线品牌 的广告,这 种国际一线品牌是非常注重广告的 差不 多,千 篇一律,无任 何新意 。各个杂志社为 了追求更加
时尚杂志的传播特点及发展趋势

时尚杂志的传播特点及发展趋势时尚杂志的传播特点及发展趋势Theory of a fashion magazin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陈诚(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要:本篇论文在基于时尚杂志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时尚杂志的四个传播特点:消费主义倾向性、具体广告性、受众定位的确定性和逐渐细化以及注重感官的愉悦性。
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对时尚杂志的发展趋势做了分析,本文认为时尚杂志的发展将趋于网络化及创新性及差异性。
关键词:时尚;杂志;传播特点;发展趋势一、时尚杂志现状1、男性时尚杂志纵观整个时尚杂志业,男性时尚杂志相对于女性时尚杂志而言是在算是很少。
正式出版和发行的男性时尚杂志勉强算上那些与男性有关的财经、地产、车、健美等杂志,真正走向赢利的尚不足20本,与女性刊物的规模无法同日而语。
从近期的态势看,国家的政策还是比较有利于细分杂志的发展的。
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广告主还是比较认综合性的杂志。
这一点是非常棘手的,如何面对这一现实,教育、扭转广告主的观念,是包括《时尚健康》在内的专业性杂志的努力目标。
1从90年代末的男性时尚杂志出现到2004年的突围再到2005年的沉寂。
男性时尚杂志仅有不到10年时间。
虽然业内人士至今仍然认为,男性时尚杂志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空间。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男性时尚杂志的内外部生存环境并不是那么乐观。
22、女性时尚杂志相比市场上的其他杂志,20元左右的时尚杂志算是时尚杂志中的“奢侈品”了。
目前的许多女性时尚杂志的高价,却不能保证其在内容上有相应的阅读价值。
因此,虽然不断有新的女性时尚杂志创刊,但真正能在读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并不多。
据不完全统计,在2004年,全国共有180余家新创刊(含改刊)的杂志出现,平均不到两天就诞生一种,其中时尚类杂志106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全年倒闭的时尚类杂志共有54种,平均一星期就有一家时尚杂志社倒闭。
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历史趋势

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历史趋势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它们代表着当代社会的思潮和时尚风向。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历史趋势。
1. 大众文化的兴起大众文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大众文化开始在社会中扎根并迅速蔓延。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兴起,大大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人们开始共享同样的娱乐、信息和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也因此产生了。
2. 大众文化的特点大众文化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大众文化具有普遍性和传播性,能够快速传播到不同的地区和人群中。
其次,大众文化通常是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商家通过大众文化产品获取经济效益。
再次,大众文化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塑造了大众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3. 流行文化的兴起流行文化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时尚、娱乐、音乐、电影等领域。
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文化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了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流行文化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和文化标志,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4. 流行文化的特点流行文化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首先,流行文化具有瞬时性和变动性,时尚总是瞬息万变,人们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追赶新潮流。
其次,流行文化具有大众化和大众接受度高的特点,满足了大众对娱乐和消费的需求。
再次,流行文化体现了个性和多样性,人们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产品和生活方式。
5. 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未来,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各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会更多地涌现出来。
同时,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也面临着挑战和变革,需要不断创新和拓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人们的追求。
总之,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作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趋势和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尚杂志与大众文化周春玲传媒观察()2002-6-3 光明网 online. 20040111“文化断根造就了这批无信仰、无历史的非英雄,私有财产与地位的脱节又促进了他们有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虚假意识’。
与以往阶级不同,新中产白领以没有统一方向和‘政治冷漠’自成一类。
他们从旧的社会组织和思想模式中流离出来,被抛入新的存在形式,却找不到思想归宿,只能将就地‘在失去意义的世界里不带信仰地生活’韦伯语——专注于技术完善、个人升迁和业余消遣,以此补偿精神懈怠与政治消极,犹如徘徊于美梦与梦魇之间的梦游人。
他们入世过晚,不能拥有像工会那样强大的组织并自觉行动。
同时又因面目过新,潜力莫测,尚未进入历史招标阶段。
似乎命中注定,这个最先进入现代社会的阶级还得浑浑噩噩地当一阵‘政治后卫’。
”——C 赖特·米瓦斯C.Wright·Mills关于白领阶层的精辟评述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所谓“阶级”分化的现象已成为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实。
而大众传媒则是这一分化过程中积极的确定者和指认者。
诚如《时尚》杂志创刊号所言:“《时尚》杂志是生机勃勃的最新流行通讯,她将为目前快速扩展的白领阶层打开一个全新的窗口。
”在中国人的身份随着拥金量的多少而发生变化的同时,作为传媒之一的杂志也随之区分出了等级。
这些引导时代风尚的杂志一跃成为众多报刊读物中的“贵族”和“精品”。
它们往往讲究精美的印刷、时髦的装帧、豪华的气势,并且选择极富质感的画面为读者营造域外风情和温馨浪漫的氛围。
它们或者是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时尚》、《世界时装之苑——ELLE》、《精品》,或者是改版后的重新崛起,如《新现代画报》、《艺术世界》。
这些时尚杂志无论是栏目设计,还是图片、文案,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竭力标榜与时尚的贴近,力图使自己成为时尚的诠释者和代言人。
例如:《时尚》开出了“今日时尚”、“时尚语丝”的栏目,《世界服装之苑——ELLE》则有“时尚手册”,“经典与时尚的对白”,在《创意》则变成了“时尚概念”、“流行界面”。
读者在时尚杂志所提供的此类资讯面前,很容易地走进到一个感觉误区里:他(她)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份拥有精美画面的杂志,而是时尚本身。
他(她)们经与时尚杂志的引导和接触,便可跻身于眩目的时尚潮流之中。
毋庸置疑,在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喧嚣的大众文化图景中,时尚杂志已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它的“大众文化”特性也不容忽视地日益凸现。
因此,对时尚杂志自身的基本诉求以及这一诉求如何参与到中国当下的生活观念的形成过程,作一番追溯和解析,就成为大众文化研究领域内的一项当务之急。
新富阶层的叙述空间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其中最为人瞩目的是,在原有的社会人群中,出现了一种新型人群,我将其称为“新富人”。
在普通人看来,这些人非常有钱,他们过着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的生活:他们有轿车,住在豪华的别墅或公寓里,出手阔绰,讲究衣着和品牌,经常出入于高尔夫球馆或隶属于某一俱乐部。
随着这批人在数目和社会声势上的逐渐扩大和扩展,他们希求在文化层面上进行表达并得到认可,以此来显示他们崭新的身份和非凡的生活趣味。
这便为时尚杂志的诞生提供了良机。
与以往的杂志相比,时尚杂志直言不讳地标显自己的身份和品位。
它将自己定位为白领丽人和成功人士的叙述空间,它拒绝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以刻意营造的精美、豪华和情调来掩盖日常生活的平淡无奇和琐碎。
时尚杂志通过强调受众者高档商品购买者的身份——高收入、高消费阶层一掷千金的气势来显示自己的基本诉求——杂志自身的精品意识和档次。
在这里,两种身份杂志身份和受众者身份之间的相互确认和合作,既完成了时尚杂志成为大众心目中有身份的杂志的塑造,又强化了新富人的身份和日益崛起的事实。
时尚杂志将自己的读者定位为这一刚刚浮出表面但却财大气粗的新型人群身上,一方面是抢占市场,为利益所驱动,但另一方面又使中国的新富阶层在文化方面的欲求获得了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合法性。
时尚杂志在中国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现象,它还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时尚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为了区别于普通的通俗文化,以强调所谓的品位和高雅情调来标榜自己,实际上,它是以高额的物质消费来抬高自己在精神层面上的品格。
由于中国的新富人在人员构成方面遍及各行各业,有私营企业主,有三资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还有部分经营者与承包者以及一些文化名流。
所以他们在文化素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富裕起来的少数人并未能发展起来在趣味、消费、生活观念等方面稳定的特性:“他们没有凝聚成在收入、职业、声望、社会地位等方面相同或相似并与其他人有着明显差别的阶层,相反他们彼此间的差别与其他人之间的差别一样明显。
他们除了在收入上有着相似性以外,既没有一致的认同感、社会地位、共同的象征,又不存在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秦言《中国中产阶级——未来社会结构的主流》他们只能在更小的范围内例如以相同的职业或身份来获得该阶层或人群内部的认同。
在时尚杂志所推崇的新富人当中,白领阶层是一个相当特殊的人群。
他们大多在20~40岁之间,大学水平以上,接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
他们以知识和能力赢得了进入新富阶层的门票,与其他的新富人相比,虽然他们的收入并不算最高,但他们的整体素质较高,当他们的身份逐渐固定下来并得到认可后,他们自身的素养使他们急切地渴望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要求和生活趣味。
白领阶层以特殊的地位和教育背景突出于新富人之间,他们较为明显,而又自觉、稳定的文化诉求与时尚杂志的基本诉求达成了共谋。
因此,时尚杂志精心选择了白领阶层作为其主要的塑造对象。
可以说,白领阶层既呼唤着时尚杂志为其提供文化空间,进行话语倾诉,同时它自身又成为了时尚杂志所追寻和选择塑造的模本。
实际上,与其说时尚杂志是整个新富人生活方式的叙述场所,不如说是以白领阶层为代表并为其量身定做的现代传媒。
白领是中国社会结构类型中异军突起而又不大肆张扬的簇新一族,他们的社会地位特殊而又暧昧,他们没有固定的资产,亦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支配权,难以资产者论。
他们靠知识谋生,领取高额而稳定的薪水,因此他们“并不拥有显赫地位和权利,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普通人。
但对一般劳动者来说,他们又是成功者的象征:他们衣着整洁、表情冷漠、举止高雅地出入银行或馆所,稳定的收入使他们衣食无忧,自信又仿佛有什么压抑”(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
白领的中间状态使他们并不过多地关心政治和身外的其他事务,他们只注意如何开辟市场和以骄人的商业成绩来讨得老板的欢心,并换取更高的薪水和奖金。
他们安分守己地在创收和消费领域里奔波和忙碌,高档次的消费既能显示他们的成功和独特的身份,又能慰藉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
当白领阶层丧失掉对社会生活的兴趣之后,也就只剩下对物质消费品精益求精的渴求。
C.赖特·米瓦斯(C.Wright·Mills)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文化断根造就了这批无信仰、无历史的非英雄,私有财产与地位的脱节又促进了他们有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虚假意识’。
与以往阶级不同,新中产白领以没有统一方向和‘政治冷漠’自成一类。
他们从旧的社会组织和思想模式中流离出来,被抛入新的存在形式,却找不到思想归宿,只能将就地‘在失去意义的世界里不带信仰地生活’韦伯语——专注于技术完善、个人升迁和业余消遣,以此补偿精神懈怠与政治消极,犹如徘徊于美梦与梦魇之间的梦游人。
他们入世过晚,不能拥有像工会那样强大的组织并自觉行动。
同时又因面目过新,潜力莫测,尚未进入历史招标阶段。
似乎命中注定,这个最先进入现代社会的阶级还得浑浑噩噩地当一阵‘政治后卫’。
”(赵一凡《美国文化批评集》)为了满足白领的口味,时尚杂志从一开始就强调自己的消费特色,“侧重于体现消费文化的传播,引导人们在吃、住、行、游、购、娱这现代旅游‘六要素’中的种种文明消费。
”《时尚》杂志1993年第一期《创刊号·主编寄语》时尚杂志将白领的消遣场所放在酒吧里,“泡吧”是他们身份的一种象征,在酒吧里要喝洋酒,名字越怪越显出情调,“喝鸡汤的女人是月子婆,而喝卡布基诺的则是幽幽的、孤独的、不再言说的现代都市女性”。
吃则要吃洋餐,时尚杂志为白领介绍各种国外名菜,“斯特罗加诺夫牛排”、“鱼子酱蒸蛋”、“甜奶渣糕”。
住要讲究居室的氛围,“一室富豪风尚,满屋典型气派”。
游则是到国外,“北欧很远,但应该去看一看”,购物要到超级商场,北京的燕莎、西单商场,上海的巴黎春天,广州的新大新百货。
闲暇时可看看“巴黎路易威登古董车展”,或者是丰富一下自己的收藏。
的确,白领阶层的生活准则与时尚杂志的消费特性基本上达成了吻合。
只有白领能将消费中的文化和情调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只有他们会迷恋时尚杂志所营造的氛围。
在这里,时尚杂志似乎描绘了白领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实际上,这并非是白领真实的生活内容,时尚杂志回避了他们工作的艰辛和尴尬的处境,更不去触及他们的内心深处。
时尚杂志通过白领为新富人制造出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赤裸裸的消费为特色,物的豪华掩盖了其人文色彩的苍白。
时尚杂志以对单纯的物质消费的宣扬取代了生活的本真和全部,并以纯粹的消费形态简约了新富阶层在文化诉求方面的复杂情况。
实际上,中国的新富人构成复杂,他们的身份、来历不尽相同,他们中多数人的生活绝非像时尚杂志所安排的那样精致和明朗,他们可能像杂志上所讲的那样一掷千金地去消费,但未必能在消费中体现出趣味和文化。
消费并不是中国新富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的文化诉求也不可能是如此的简单。
以白领的形象取代整个新富阶层无疑遮盖了中国新富人的真实面孔。
事实上,时尚杂志只为大众塑造出单面的新富人形象:只知他们如何消费和休闲,不知他们如何获得成功,只知他们的从容不迫和彬彬有礼,不知他们内心的复杂和疑虑,他们被涂上了一层光环,永远与成功、幸运相伴随。
作为白领阶层代言人的时尚杂志给中国的大众抛出了一个与真实脱轨的虚假的新富人形象。
时尚杂志以消费品的身份来宣扬其所谓的高雅品味,并借物的高档和豪华来抬高自己的杂志地位,但实际上,它仍然逃脱不了庸俗和低劣的一面。
它只不过是大众文化中被精心包装过的普通杂志的翻版而已,它的千篇一律地介绍名车、豪宅、时装、化妆品的画面和现代艺术复制手段同样会令人感到厌倦和乏味,它的后工业时代的商品气息阻碍了它的深度和厚度,“它的趣味因人文内容的缺失,也决定了它的品位并不怎样高雅,而只能流于做作和炫耀的庸常之列”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
普通民众的想象性满足如果说时尚杂志将新富人推举为时尚的领潮者的话,那么平民大众则是这一浪潮中的赶潮者。
尽管时尚杂志一再彰显自己为新富人的读本,但这并不影响普通民众对它的追随。
相反,时尚杂志在他们心中产生了巨大的好感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