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感知研究

合集下载

风险感知与公众防灾知识传播研究

风险感知与公众防灾知识传播研究

风险感知与公众防灾知识传播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

无论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还是人为事故,如火灾、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等,都可能给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然而,面对这些潜在的风险,公众对于风险的感知程度以及对防灾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往往决定了我们在灾害面前的应对能力和生存几率。

因此,研究风险感知与公众防灾知识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风险感知是指个体对潜在风险的主观认知和感受。

它不仅仅取决于风险的客观特征,如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还受到个体的心理、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个曾经经历过地震的人可能对地震风险的感知更为强烈,而一个生活在相对安全地区的人可能对地震风险的重视程度较低。

同样,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媒体报道等也会影响个体对风险的感知。

公众对风险的感知往往存在偏差。

一方面,人们可能会过度高估某些低概率但高危害的风险,比如核泄漏事故,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另一方面,人们又可能会低估一些常见但潜在危害巨大的风险,比如慢性病的风险,导致对预防措施的忽视。

这种偏差会影响公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那么,如何提高公众对风险的准确感知呢?首先,加强风险教育是关键。

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途径,向公众普及风险的基本概念、特征和评估方法,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其次,媒体在风险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媒体应客观、准确地报道风险事件,避免夸大或缩小风险,同时,要加强对风险预防和应对措施的宣传,引导公众理性对待风险。

与风险感知密切相关的是公众防灾知识的传播。

有效的防灾知识传播可以帮助公众在灾害发生前做好预防准备,在灾害发生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从而减少损失。

然而,当前公众防灾知识的传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防灾知识的传播渠道相对单一。

目前,主要依赖政府部门的宣传、科普读物和部分媒体的报道,而这些渠道的覆盖范围和传播效果有限。

另一方面,防灾知识的内容往往过于专业和抽象,难以被公众理解和接受。

消费者网络购物感知风险维度研究

消费者网络购物感知风险维度研究

消费者网络购物感知风险维度研究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网络购物带来的便利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消费者对于网络购物的感知风险是指消费者在进行网络购物时,对自身面临的潜在损失或不确定性的主观评估和看法。

在网络购物中,消费者通常会面临着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的感知风险问题,本文将从不同维度对消费者网络购物的感知风险进行研究。

二、产品质量维度2.1 产品真实性在网络购物中,消费者往往无法亲眼看到和触摸到商品,只能通过图片、文字和评价等信息来判断商品的真实性。

然而,由于网络购物平台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产品质量的真实性往往成为消费者感知风险的重要维度之一。

消费者对于商品的真实性的感知风险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商品描述的准确性:消费者通过商品的文字描述来了解商品的特征和特点,但有时商家可能夸大其词或隐藏重要信息,使消费者产生误导。

•商品图片的真实性:消费者通常通过商品的图片来判断商品的外观和质量,但有时商家可能使用虚假或经过处理的图片,使消费者对商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评价的可信度:消费者通常会参考其他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来判断商品的质量,但有时商家可能刷评或购买虚假评价,使消费者对评价的可信度产生疑虑。

2.2 商品质量与性能除了产品的真实性外,产品质量与性能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要方面。

消费者通常希望购买到具有良好质量和性能的商品,而网络购物中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往往是无法直接观察和感知的,消费者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判断。

以下是一些衡量商品质量与性能的指标:•品牌信誉:消费者通常会选择具有良好品牌声誉的商品,认为这些商品的质量和性能更可靠。

•用户评价:消费者通常会参考其他用户对商品的评价来判断商品的质量和性能。

•官方认证:一些商品可能经过官方机构的认证,认证的商品通常具有更良好的质量和性能。

三、售后服务维度3.1 售后保障在网络购物中,消费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风险是售后服务的不可靠性。

基于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文献综述 (7)2.1 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9)2.2 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10)2.3 食品安全风险感知与消费者行为的关联研究 (11)2.4 文献评述与研究空间 (12)三、理论模型构建 (13)3.1 理论框架 (14)3.2 关键变量定义与测量 (16)3.3 研究假设提出 (17)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18)4.1 研究设计类型 (18)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19)4.3 数据分析方法 (21)五、实证分析 (22)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3)5.2 影响因素分析 (24)5.3 模型检验与修正 (26)5.4 结果讨论 (27)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28)6.1 研究结论总结 (30)6.2 对策建议 (31)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32)一、内容概述本文旨在研究基于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公众关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感知直接影响其消费行为,进而影响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的感知,探讨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机制。

本文将概述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强调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愈发显著。

将阐述研究目的与意义,即通过分析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形成因素,揭示其对消费者行为的具体影响,为食品企业制定市场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将梳理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关于食品安全风险感知与消费者行为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问题,即基于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不同维度,探究其对消费者行为的具体影响机制。

本文将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

风险感知研究综述

风险感知研究综述

风险感知研究综述作者:孟一丹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9期摘要:风险感知在创业领域的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研究在回顾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风险感知的概念界定、维度划分以及风险感知与创业意向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风险感知;风险;创业一、概念界定风险(Risk)是指一种不确定性,感知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风险感知(Risk Perception)的概念由哈佛大学学者RaymondBauer(1960)第一次提出并将其从心理学领域延伸到营销学领域。

他认为消费者没有办法对任何购物行为所造成的结果进行正确的判断,但事实上个别结果有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购物体验并造成情绪上的不愉快。

因此,消费者做出的决策存在着结果的未知,而这正是风险的内涵。

Cun-ningham和Cox(1967)认为风险感知就是消费者做出购物决策后,可能面对的坏的结果及其出现可能性的乘积。

Slovic (1987)认为风险感知就是人们依靠自身的直觉对各种消极事件进行的预估和判断。

Cutter (1993)认为风险感知是指个体对风险做出的判断,并对风险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采取相应的行动。

靳取(2010)认为风险感知包含个体对风险的态度和做出的评价及反馈。

风险感知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创业领域关注。

Sitldn和Pablo(1992)认为风险感知可以对许多创业现象进行有强有力的解释。

Palich和Bagby(1995)指出风险感知可以对创业者做出有风险的决策进行有说服力的解释。

我国学者陈震红和董俊武(2007)也开始注意到风险感知在创业领域的作用,但并未给出定义。

刘万利和胡培(2012)认为风险感知是创业者在创业开始阶段对项目的认知,可以降低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

二、维度划分风险感知概念本身属于心理学范畴,内容比较抽象且泛化使其在测量方面变得比较困难。

Cunningham(1967)第一个次提出风险感知的双因素模型,开始用四级量表测量后来演变成三级量表,并通过乘法进行组合得到1至9的不同风险级别。

《重大突发事件后受灾主体人群的风险感知与偏好逆转研究》范文

《重大突发事件后受灾主体人群的风险感知与偏好逆转研究》范文

《重大突发事件后受灾主体人群的风险感知与偏好逆转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重大突发事件后,受灾主体人群的风险感知与偏好如何发生逆转。

通过文献回顾、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本文深入研究了受灾人群在灾难前后的心理变化、行为转变以及其风险偏好的调整。

研究结果表明,重大突发事件对受灾人群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风险感知和偏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社会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受灾主体人群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健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灾难的冲击下,人们的风险感知和偏好往往会发生逆转,这直接关系到灾后恢复与重建的成效。

因此,深入研究受灾人群的风险感知与偏好逆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文献回顾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对重大突发事件后受灾人群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了大量探讨。

多数研究表明,灾难事件会导致人们的风险感知增强,同时也会改变其风险偏好。

然而,具体的变化机制和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回顾梳理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其次,设计调查问卷,对受灾地区的人群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调查,收集其风险感知和偏好的相关数据;最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实证研究1. 风险感知的变化研究发现,重大突发事件后,受灾人群的风险感知普遍增强。

他们更加关注生活中的潜在风险,如自然灾害、社会安全等。

同时,他们对风险的认知也更加深刻,更加重视预防和应对措施。

2. 偏好逆转的现象在灾难面前,受灾人群的偏好发生了显著逆转。

原本偏好的风险行为和决策在灾难后被重新评估,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稳定和安全的选项。

例如,在投资领域,人们更愿意选择保守的投资方式,以保障资金的安全。

3. 影响风险感知与偏好逆转的因素研究还发现,个体因素(如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等)和社会因素(如政府支持、社区互助等)都会影响受灾人群的风险感知与偏好逆转。

《高危环境中风险感知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范文

《高危环境中风险感知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范文

《高危环境中风险感知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在高危环境中,风险感知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风险感知的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及其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关联性。

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感知在预防和减少不安全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提升工作环境安全、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在高危环境中,如化工、采矿、建筑等行业,风险感知是影响员工行为安全的重要因素。

准确的风险感知能够帮助员工识别潜在危险,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不安全行为。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在面对高危环境时,往往会出现风险感知偏差,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因此,研究风险感知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对于提升工作场所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风险感知的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1. 风险感知的构成要素风险感知主要包括个体对潜在风险的认知、评估和应对等方面。

其中,认知是指个体对风险的感知和识别;评估是个体根据自身经验和知识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判断;应对是个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影响因素影响风险感知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如个体经验、知识水平、心理状态等;组织因素如企业文化、安全管理水平、培训制度等;环境因素如工作环境、设备状况、任务难度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风险感知,影响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三、风险感知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1. 理论分析根据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个体的风险感知与其不安全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当个体对风险的认知和评估不足时,容易产生侥幸心理,从而忽视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反之,当个体对风险的认知和评估准确时,会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2. 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高危环境中员工的风险感知和不安全行为数据。

分析结果表明,风险感知与不安全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即个体对风险的认知和评估越准确,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越低;反之,则越高。

社会风险感知与风险应对研究

社会风险感知与风险应对研究

社会风险感知与风险应对研究社会风险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和负面的事件或情境,可能对个体或整个社会带来重要的影响。

风险感知是指人们对于社会风险的认知和理解,而风险应对是指人们对社会风险做出的行动和应对策略。

社会风险感知与风险应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和负面事件,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和韧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会风险感知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过程。

首先,个体的风险感知受到其主观认知的影响。

个体往往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信息评价等步骤来形成风险的认知。

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风险感知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社会风险感知还受到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下,人们对风险的评估和感知会有所差异。

例如,一个人生活在安全稳定的社区中,可能对犯罪风险的感知较低,而一个居住在高犯罪率社区的人则对此风险感知更加敏感。

社会风险感知对于个体的风险决策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的风险感知水平会影响其对风险事件的评估和反应。

当个体感知到一个风险事件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采取逃避、规避或积极应对的策略。

大多数人倾向于避免风险,他们会选择尽量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或者通过购买保险等方式来分散风险。

而少部分人则偏好冒险,他们可能会选择更具挑战性和高回报的投资或行为方式。

社会风险感知与风险应对的研究也与社会变革和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面临的风险事件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例如,全球化带来的经济风险、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网络风险以及自然灾害等环境风险。

在这些风险事件中,个体和社会都需要更好地辨识和评估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因此,研究社会风险感知与风险应对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社会风险感知与风险应对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到社会心理和群体行为的因素。

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常常受到群体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群体行为对于风险事件的感知和应对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简单叠加,还可能出现集体性的风险感知和集体性行动。

安全隐患分析:感知潜在风险

安全隐患分析:感知潜在风险

安全隐患分析:感知潜在风险运用感知潜在风险的角度对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是企业安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各种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因此,对企业安全隐患进行深入分析与感知,既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识别和消除潜在风险,又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利益最大化。

本文将从感知潜在风险的视角出发,对企业安全隐患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首先,在进行安全隐患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安全隐患的内涵和特点。

安全隐患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潜在存在的可能导致生产事故、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不良后果的隐患。

安全隐患具有潜在性和危险性,可能随时引发安全事故,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因此,及时感知和识别安全隐患,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知潜在安全隐患。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安全隐患感知机制,加强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监测和检查,及时发现和排查潜在风险点。

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使其能够及时感知和报告安全隐患。

另外,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安全监控系统、传感器技术等,实现对安全隐患的实时监测和感知,提高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在感知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和评估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和可能带来的后果。

在安全隐患分析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安全隐患的发生概率和可能损失的大小,还要综合考虑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确定安全隐患的优先处理顺序和措施。

通过对安全隐患的深入研究和评估,可以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除了感知和分析安全隐患外,我们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措施来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

在安全隐患处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制定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加强对关键环节和重点岗位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化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
3.
风险沟通
当广泛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共风险事件发生以后,信息的缺乏会引 起公众的高度焦虑。同样,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信息传播的时间 顺序、方式和范围都会影响个体的风险认知。(涟漪效应)
4.
风险的可控程度
当个体可以控制他们的行为或事物互动的结果时,个体是属于 收益取向的,即重视可能的好处更胜于避免可能的损失;而当个 体无法控制结果时,个体是属于损失取向的,即重视可能的损失 更胜于可能的好处。
研究方法
近些年来,许多关于风险认知的研究都采用了这 一方法(Slovic 1987)。这些研究揭示出风险认 知可量化与可预测的性质。心理测量技术似乎非 常适宜于鉴别各种不同的团体对于风险认知的相 似与差异性特征。
研究方法
然而,心理测量范式往往得出“个体的风险认知是 由风险性质决定”的结论。 这种结论并不可靠,原因有二:
参考文献
[6]The role of risk perceptions in the risk mitigation process:The case of wildfire in high risk communities. Wade E.Martin, Ingrid M.Martin, Brian K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1-10. [7] Risk perception research: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he public experience of air pollution. Karen Bickerstaff[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04: 827一840 [8]公众风险认知调查.谢晓非,徐联仓[J].心里科学 ,2002,6(25):723-724. [9]风险认知研究概况及理论框架.谢晓非,徐联仓[J].心理学 动态,1995,2(3):17-22. [10]公众在风险认知中的偏差.谢晓非,徐联仓[J].心理学动态 ,1996,2(4):23-26.
LOGO
LOGO
Risk Perception
Contents
1
2 3
概述 理论框架 研究方法
4
结论
概述
风险(Risk)
风险是指客观存在的,在特定情况下、特定期间内,某一 事件导致的最终损失的不确定性。 风险的3个基本要素:
1.损失(Loss) 2.损失性的重大性(Significance) 3.不确定性(Uncertainty)
什么是风险感知?
• 分析家们在评估危险时 使用复杂深奥的分析技 术——“风险评估”。
• 大多数公众依靠的则是 直觉风险判断,一般称 为“风险感知”。
概述 风险感知(Risk Perception):
个体对存在于外界各种客观风险的感受和认识, 且强调个体由直观判断和主观感受获得的经验对 个体认知的影响。 属于心理学范畴
.
大众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必然影响大众对待客观事物 的态度。国家诸多涉及大众的决策,都须争取大众 的理解和支持。民众的态度也是决策者决策的依据 之一存在风险的问题往往可能是大众敏感的问题。 因此,民众的“风险感知”是决策者不能够忽视的。 这也是我们“风险感知”研究的意义所在。
风险感知的结构
风险感知的两个基本纬度:
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
7.
成就动机
个体在冒险性上的差异与个体接近成功与回避失败的不同倾向有 关,尤其在需要技能的条件下更是如此
8.
事件风险度
事件风险度会影响个体的风险认知,所以当个体面对高风险度 的事件时,会知觉到较大的风险;当个体面对低风险度的事件时, 只会知觉到少许的风险
研究方法
Slovic等人提出的心理测量范式(the psychometric paradigm)是目前较流行的 风险认知研究方法。 Slovic的心理测量范式包括
研究方法
Fischhoff etal(1978)发展了另一种类型的分 析方法,即表述优先法 表述优先法事用传统问卷形式,直接通过被试而 获得大量的信息 优点:
(1)它可以获得人们目前状态下有关态度的信息; (2)它允许我们从多方面考虑风险问题的得失、利弊,而不 仅仅局限于经济或某一方面的考虑。 (3)可以同时收集大量的信息,并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数 据进行加工处理。
参考文献
[1]风险认知研究方法述评.李红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27(1):18-21. [2]风险认知的结构,因素及其研究方法.刘金平,周广亚, 黄宏强[J].心里科学,2006,29(2):370-372. [3]环境中的风险认知特征.于清源,谢晓非[J].心里科学 ,2006,29(2):362-365. [4]Perception of risks. Ortwin Renn[J]. Elsevier Ireland Ltd,2004, 149:405–413. [5]Risk perception and safety behaviour:A study in an occupational environment. P.M.Arezes, A.S.Miguel[J]. Science Direct,2008,46:900-907.
首先,这些研究用的是总体数据,也就是被试样本平均的风 险评定率,而不把个体评定作为分析单元。这对比较风险 来说是不恰当的,对个体的风险知觉,它只对各种风险性质 的重要性提供了有限的信息,尽管用做分析的变异是风险 内变异而不是个体内变异。 其次,心理测量研究中调查的风险性质是不是个体风险判 断中判断的性质并不清楚。

LOGOΒιβλιοθήκη 研究方法Starr于1969年首先提出了揭示优先法 他的假设是通过尝试错误,人们对于任一与风险 相关的事件都已在利与弊的平衡中达到了一个‘ 基本的理想状态”(essentially optimum)。 个体可以利用历史的和当前的有关风险的利与弊 的数据,去获得一个“可接受”的风险——利益 均衡的模式。
从更一般的意义上理解,风险代表一种不确定性特征。而 这种不确定性总是与潜在的损失相联系的。
概述
损 失 概 率
低风险
高风险
风险度量要包括发生的可能性 和它所产生的后果大小两个方 面。
低风险
R=f (p, c)
式中:p-事件发生的概率;
损失幅度
c-事件发生的后果。
•众多小水电站的风险远远高 于核反应堆的风险,为什么我 们对后者感到恐惧而对前者安 之若素?
忧虑风险(Dread Risk)纬度 未知风险(Unknown Risk)纬度
与风险的灾难 性与不可控程 度相联系的;
代表风险的可知性 程度。
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
1.
个体因素
人格特征、知识经验等个体因素会导致不同的风险认知特点。
2.
期望水平
风险情景(期望值)对于个体的风险认知有着参照性的作用。个 体对风险的期望值不同,会导致他们对风险的态度差异。
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
5.
风险的性质
研究发现,人们对概率小而死亡率大的事件风险估计过高,而对概 率大而死亡率小的事件风险估计过低;对迅即发生、一次性破坏大 的风险估计过高,对长期的、潜伏性的风险估计过低。
6.
知识结构
研究表明,如果公众对特定风险事件的相关知识如果了解得 比较全面,对该事件结果的认知能够客观地知觉
结论
我国目前的风险感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应该 说有很广阔的研究领域可以去发掘。 风险认知偏差的研究途径应该与风险感知研究并 行,集中在两个主要的方向上:
一是研究公众对存在于大范围 内的风险因素的认知及偏 差; 二是对个体在特定风险情景的风险概率估计中所产生的 偏差的探讨。
结论
总之,在风险认知研究的初期阶段就注意和重视 风险认知中的认知偏差问题,会帮助我们更快更 准确地了解和把握研究中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对测量结果进行排序(the ratings) 相关分析(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因素分析等(the fator analysis)
研究方法
在心理测量范式中运用了两种方法:
揭示优先法(the revealed preference approach) 表述优先法(the express preference approac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