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划分
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

三一文库()/总结报告/调研报告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域。
在新的区域划分设想中,中部被一分为二,这是否会影响刚刚聚拢的中部的合力?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将会为重新洗牌的区域带来哪些影响?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
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次提出综合经济区域重新划分的背景是什么?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巨大差异。
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
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
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合作有什么不同?刘锋:总体上来说,有了大的经济区以后,在经济区内部,可以对经济区内的经济联合起到比较强的推进。
传统的三大地带差异比较大,现在就是考虑能不能有更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划分,更具有可操作性,像东北三省,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区域,要对整个区域的区域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
经济视点报:八大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刘锋:考虑到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区差异性大,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级多类型的体系和框架,既有一级的经济区划,还有层次分明的次级区域,这将有利于政府统筹安排,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最新[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_]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划分
![最新[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_]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306ef2f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9.png)
最新[中国新经济区域划分_]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划分6月中旬,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提出了新的综合经济区域划分设想,把内地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域。
在新的区域划分设想中,中部被一分为二,这是否会影响刚刚聚拢的中部的合力?新为此,《经济视点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制订该区域划分方案的主要参与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锋博士。
经济视点报:新的区域划分设想将内地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并细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这与以往的“东、中、西”划分方法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次提出综合经济区域重新划分的背景是什么?刘锋: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巨大差异。
迄今为止,就区域划分而言,官方和学者提出了不下几十种的方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
目前,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
“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我国实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层级体系和框架,以便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经济视点报:在旧有的划分中,国家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优先,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
重新划分后的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同以往区域间的合作有什么不同?刘锋:总体上来说,有了大的经济区以后,在经济区内部,可以对经济区内的经济联合起到比较强的推进。
传统的三大地带差异比较大,现在就是考虑能不能有更具有分类指导意义的划分,更具有可操作性,像东北三省,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区域,要对整个区域的区域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
经济视点报:八大综合经济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刘锋:考虑到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地区差异性大,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相应的多级多类型的体系和框架,既有一级的经济区划,还有层次分明的次级区域,这将有利于政府统筹安排,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
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划分的依据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范围、特征、发展战略的差异性班级:07级地理科学姓名:周院学号:075021005一、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经济地带又称超级经济区。
是经济区划的最高层地域单元。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全国经济开发程度、经济技术发展总体水平以及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大势,对全国地域进行战略性、长远性的概略划分。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正确处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经济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
这是实现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对毛泽东同志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关系的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主要是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建设条件和现实的经济技术水平,所存在的地区差异等,将全国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带。
二、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及特征(1)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个省、市、自治区。
本带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三阶梯上,面向海洋,背靠大陆,地表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人口密集,交通方便,历史开发较早,城市化水平高,科技力量雄厚,技术条件较好,经济国际化程高,宜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
东部地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地区。
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在这里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广州、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还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海南岛、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划为经济开放区,相继对外开放。
这就使整个东南沿海地带变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同时东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与内地争能源以及市场、人多地少的现象。
(2)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区。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划分

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划分
中国大陆地区普遍以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划分。
东部地区,是指靠近东海和台
湾海峡的地区,主要由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福建省、台湾省,以及山东省
的南部,其中宁波、上海、广州等城市产业发达,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中部地区,是指山东省的北部、河北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等省区,这是中国的古国中心,地理位置优越,能源种类及储量均丰富,经济以城
市化和产业化发展突出,发展比较繁荣。
西部地区,一般指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区,中国的西部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依托,因其资源、气候、文化特征
均与东部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落后于东部地区。
总而言之,这三大地区各有千秋,靠合作共赢发展,经济会更加强劲有力,东部地区
的优势助力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新兴资本助力西部地区,让西部地区充分发挥作用,有
利于促进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的三大经济区

优先发展东部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部崛起
+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 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 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 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 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 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 重大举措。”
西部部经济地带
优势:1.国境线,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
2.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3.西南地区水能充足 4.资源的空间组合较好
2.科学文化教育不发达 3.交通落后 4.生态恶化
问题:1.工农业基础薄弱
1.绿洲农业→提高单产、稳定面积 2.发展林牧业→改善生态 方向:3.发展交通→发展边贸、旅游创汇 4.开发能源→全国动力基地(能源、矿产、水力) 5.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
大部地势低平, 利于开发
地形崎岖或海拔 较高,不利开发
距海较远,不利开放,距海远,较封闭, 区位较差 区位很差
工业基础薄弱 思想保守,竞争意识不强 第一产业比重大 改革开放晚 文化教育落后,交通不便
产业结构较合理 改革开放早
其他 文化教育水平高,交 通便利
经济优势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经济地带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地带 东部 地带 中部 地带 西部 地带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 发机构数(个) 2364 1936 1122
高等学校 数(所) 350 266 165
科学家工程师 人数(人) 907437 378919 258654
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各地带特点安排 开发整治的重点外,还应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三个地 带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气候、地貌共同构成了影响我国自然 环境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划分三大自然区的 主要依据。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又存在差异,而三 个经济地带也有不同的特征、差异,应该因地制 宜发挥各自优势,安排各自开发整治的重点,加 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系,协调三个地带的互补发 展。
10. 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地区。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环境特点 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 B.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
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
D.积雪冰川多,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A )
B.柴达木盆地—天山—江南丘陵—云贵高原
C.准噶尔盆地—长白山—青藏高原—横断山 D.塔里木盆地—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太行山 8. “西气东输”工程起始于 A.哈密盆地 B.塔里木盆地 (B C.柴达木盆地 D.吐鲁番盆地 )
9. 目前进入西藏地区主要依靠公路。下列四条进藏公路中,海拔 最高的是 ( D ) A.青藏公路 C.滇藏公路 B.川藏公路 D.新藏公路
A.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 B.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D.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3.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东部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能 说明我国的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的有( AC ) A.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 B.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多 C.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
沈阳
鞍山 本溪
辽中南
京津唐 北京 天津 唐山
辽阳 大连
沪宁杭
上海 南京 杭州 珠江三角洲
国内各类国家级经济区域梳理2018-10-17

国内各类国家级经济区域梳理2018-10-17国内各类国家级经济区域梳理自我国批准设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大经济特区以来,国内陆续出现了众多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区域,这些国家级经济区域在不同的时间点成立,具有不同的名称、级别和规模,同时享受不同的优惠政策。
国家级经济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地,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基于不同的定位和目标,创建了国家级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自贸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等多种经济区域,下面对上述经济区域进行分类梳理。
一、国家级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实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政策,用减免税收等优惠办法和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出口的特定地区,其实质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
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经济特区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
当前,国内有7大经济特区,具体名单如下:序号经济特区名称所在地批准时间1 深圳经济特区广东1980年8月2 珠海经济特区广东1980年8月3 厦门经济特区福建1980年10月4 汕头经济特区广东1981年10月5 海南经济特区海南1988年4月6 喀什经济特区新疆2010年5月7 霍尔果斯经济特区新疆2014年6月二、国家级新区国家级新区属于副省级行政单位,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在各地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风向标作用。
中 国 区 域 经 济 一 览 表

省市
辽宁
国家级区域
辽宁沿海经济带
吉林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东北
东北老工业基地
黑龙江
北京
华北 天津 天津滨海新区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宁夏
新疆 西北 青海 陕西
新疆区域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 甘肃 四川 云南 西部地区 成都市配套改革试验区
贵州 西南
西藏
重庆
重庆两江新区
广东 华南
珠江三角洲、深圳市国 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今年将实施“两带两区”发展战 略;天山北坡经济带、天山南坡 经济带、乌昌一体化经济区、库 “两带两区” 尔勒-库车石化工业带、环塔里 木盆地经济圈、南疆沿桥经济带 、东疆沿桥经济带 "一核一带一圈"、海西城乡一体化地区、环 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地区 “一核四极两轴两带”、西安(咸阳)国际 西咸一体化 化大都市、关中-天水经济区
壮大城市群: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南昌九江一 体化、南昌抚州一体化)、信江河谷城镇群 、赣西城镇群、赣南城镇群、吉泰城镇群、 环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圈、郴 (州)资(兴)桂(阳)“两型社会”示范带、怀 化鹤(城)中(方)洪(江)芷(江)经济一体化、 衡阳西(渡)南(岳)云(集)大(浦)经济圈、永 州冷(水滩)零(陵)祁(阳)经济圈、邵阳东部 城市群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 经济区(“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核两轴三环”) 、鲁南经济带、 三大区域发展:苏北新型工业化(沿东陇海 线产业带)、苏中经济国际化、苏南经济转 型 合肥经济圈 皖江城市带 皖北城市群
广西 海南 湖北
北部湾经济区 海南国际旅游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经济“3+2”模式的构想
摘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部分和整体的相互作用,而中国区域经济与中国经济正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一个整体可以有多重分类方法,中国经济若以行政划分,是由独立的行政区域构成的,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发展水平划分,包括东、中、西部地区;以政策推进的先后划分,包括农村、城市;以产业结构划分,包括工业基地、农业基地和资源基地等。
正是这些区域构成了中国经济整体,各个区域间的协调、共同发展能够推动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国家整体经济基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
然而改革开放几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也开始发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面临很多问题,例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扩大,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趋明显。
在中国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大胆提出“3+2”模型,旨在通过一些较为大胆新颖的思维开辟我们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贫富分化;区域创新系统;“3+2”模式;制度供给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共同繁荣发展的国家转变,其中,经济变革是最为明显和突出的特征: 中国正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计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各个的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其成果体现在了经济的各个层面,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制定,到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选择,都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达到了较高的成效。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 。
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目的在于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在鼓励经济主体追求效率,通过初次分配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通过二次分配努力实现社会公平,这两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为前文所述的初始目标做出了贡献。
然而,现阶段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样也体现在国家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
从国家宏观整体到居民个人利益,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往往得不到合理协调,社会整体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能达到资源的有效、合理、公平分配。
例如,城乡二元结构恶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严重,用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缺乏活力,国民贫富分化严重导致基尼系数不断上升,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等。
二、“3+2”模式的创新及内容
(一)区域创新系统
1912 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弗里曼(Chris Freeman)在分析日本经济迅速增长中初次使用了“创新系统”概念;随后,“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NIS)的概念通过Lundvall (1992)和Nelson (1993)的著作得以广泛传播。
在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中,创新系统的研究方法特点集中表现为:创新是基于制度框架基础、通过多方参与形成的网络得以实现的。
这个动态的、复杂的互动构成了普遍意义上的创新系统,该系统通常被理解为交互作用的网络[2]。
区域创新系统是近年来国内外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随着我国地方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和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逐渐形成,推动了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对我国未来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实践领域等深入研究,是科学指导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重要基础[3]。
我们通过对区域经济学的学习及老师的指导,开始了解到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需要,通过大家的积极讨论及资料查阅,我们提出了新的“3+2”模式。
(二)模式概述
在摆脱我国经济发展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将我国的经济区划分为“3+2”模式,整个大东地区以北京、天津作为辐射中心,中部地区以长沙、广州为辐射中心,西部地区以成都、重庆为辐射中心,将新疆、西藏作为独立的经济区域,加大投入,加快发展。
北京、天津作为东部的支柱城市,要带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山东、山西的经济发展。
长沙、广州带动江苏、上海、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深圳、海南的经济发展。
成都、重庆带动甘肃、青海、云南、贵州、湖北、陕西、宁夏的经济发展。
经济区域的划分要求政府减少对三个地区辐射中心的财政管制,放宽政府权限,让他们放手去发展。
同时加大对新疆、西藏的管理投入,积极建设,缩短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如果能够以“港澳自治”的方式处理这三个地区的管理,相信将能够形成“三足鼎力”的局面,减
小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
在保证我国政权统一的前提下,各经济区域独立运行,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地区优
势加快发展。
(三)制度供给的内容分析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其制度供给包括针对发达地区的制度安排、针对落后地区的制度安排和针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安排。
1、针对发达地区的制度安排包括: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美化“双赢式”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拓展开放式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比较优势,营造竞争优势。
2、针对落后地区的制度安排包括: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对落后地区的政府机构进行改革,提高其制度供给、调控经济、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培养健全的制度供给主体。
以市场化为导向,全面优化推动落后地区发展的正式制度体系,包括: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鼓励国有产权从竞争性行业退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的运营绩效,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推动资本、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禀赋和各种商品充分流动,并通过政策性手段向欠发达地区适当倾斜,鼓励急需的生产要素向欠发达地区集聚 。
3、针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制度安排包括以下内容:建立协调区域利益的机制。
一是所谓利益分享机制,通过调整政策,使同一产业的差别利益在不同的地区间实现合理分布,尽可能地照顾地区经济利益;使不同产业的利益在不同地区间实现合理分享。
二是通过规
范的制度建设来实现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利益转移,从而实现利益在地区间的合理分配。
主要表现为要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对口支援制度[5]。
促进区域间产业的联动发展。
一方面要积极破除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促使生产要素和产业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应通过产业基金等政策引导,实现落后地区劳动资源优势与发达地区非劳动资源优势的空间重组,推进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产业间垂直分工,在此基础上,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比较优势结构的自然转移,以实现产业结构“蛙跳式”升级,推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梯度提升。
划分主体功能区,实行分类开发。
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同质化政府对异质区域进行同质化管理带来的弊端,是促使同质化政府向异质化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华西村是中国区域经济中别具特色的一面旗帜。
华西村年产值可以超500亿元,资源并无突出优势的华西村能取得如此突出的经济成就,不能不让人们感到震惊。
改革开放30年来华西村是公认的先进集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之下,华西是一个参与平等市场竞争的经济实体,但能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做强做大,很值得研究,而已有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不仅如此,华西实际上是一个小社会,华西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实现了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公正,并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科学发展观[6]。
一个华西村是整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希望,它的崛起告诉我们当代经济的发展靠的是创新,靠的是实干,靠的是胆大心细。
参考文献:
[1]杜芳(2011),开滦集团,《中国经济对区域经济研究提出的挑战》载《经济研究参考》,2011 年第
59 期( 总第2403 期)
[2]Todtling F., Kaufmann A.. Innovation systems in regions of Europe-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0,8(3).
[3]毕亮亮(2011),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述评与展望》,中国科技论坛,
第12 期(2011 年12 月),P99
[4]冯秀清,《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制度供给框架探析》,《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第9 期,P81
[5]胡荣涛、张许颖、苏明吾、杨光焰著:《产业结构与地区利益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年版
[6]记者张义学,选自《华西经验的启示——对话经济学家厉以宁》,P43。